標籤:

養生大全(轉載)

老而不衰養而增壽的養生大全 求長壽,這是自古以來人類共同的目標。不論在什麼國家、民族或地區,為了生存,人們必須與疾病鬥爭,與惡劣的環境鬥爭,其最終目的仍然是希望能健康、長壽。這種情況在藏醫學中也同樣有明顯的表現。人類的壽命本逾125歲文獻中根據生物學的原理來衡量,生物壽命的界限,是為成長期的五倍。人類的成長期大致為二十五年、故此人類應具有生存一百二十五年的素質。但今日百分之九十九以上的人都不能盡享天年。為什麼?保養與食養之法正確獲壽方能而得道因為多數人不注重保養,工作、休息、健康性鍛練,起居飲食,有錢的富貴人家總是認為他平時有魚∽有肉、有山珍海味食,稱之為富、無錢人家就食用簡單,但這種人食的往往是自種的蔬蔬菜菜,自養的雞雞鴨鴨,反如能長壽,為什麼?是粗雜糧,是低熱量、高營養、我們日常需要的最好是植物性草本、少用動物性的脂肪、蔬蔬菜菜,蔬蔬果果,只要多資多彩、多樣化就好,這些植物,纖維的含量極高、維山素、礦物質高、「納低」「鉀高」和現代食品正好相反。現代人製造的食品,最大的缺點是熱量太多,流失更多,防腐劑亦多,營養太少,維生素和礦物質太底,動物性脂肪即飽和脂肪太高,「鈉太高」、「鉀太底」、纖維素太少,不足人體所需而變性為害。人類維持生命的基本要素人類的機能與生俱來,從出生之日起身體機能便能自行操作的,例如:血會在體內流動,肺會呼級、胃會消化……等等。而我們只要需要食物,空氣和水分。今天沒有多少人在此地區缺乏以上物質的,原則上我們應該健康長壽,但根據醫務衛生處發表的依據數顯示:五分之一的人是乙型肝炎四分之一的人是神經衰弱還有不少人患有糖尿病,心臟病,肥胖症、高血壓中風、腦出血,風濕性與類風濕性關節炎,胃癌、肺癌、腸癌、特別是肝癌,子宮癌,乳癌及其它的疾病等。為什麼有這麼多人不能擁有完全的健康,原因又何在,現代人的生活像似「自殺」?A:食物:…1:普遍的人都營養不均衡,偏食的壞習慣,因為不懂得選擇食物,沒有足夠的時間去選購食物及烹煮各種食物,時令的關係和暴飲暴食等。2:加工食品中的人工化合添加劑、防腐劑、色素劑、在殘害著人的身體。3:疏果殘餘的農藥、肉類衰死的《抗生素及賀爾蒙》。4:食物中含有的毒素,如味精(谷氨酸納MONOSODIUMCLUTAMATE﹞加熱後成為《焦氨酸納》,這是一種毒素,不易排泌出體外的,吃多了便會饅性中毒。5:攝取短期促成發育的改良種動物及加工的食物,導致營養吸收不平衡。6:愛吃調味料,如吃得過甜,過鹼及油膩多的食物。7:濫用過多的西醫藥物形成的抗藥素損害機體,C)水:…水的污染及食用自來水加入化學物。副產品的危害D:科學文明的副產品,如電視輻射、電腦輻射、影印機、等等。E:工作繁忙、睡覺不足。F:缺乏鍛練性的運動。就上述情況而言,疾病產生的根源,就是飲食不均衡,及上述各種因素的影響,導致身體雜質與毒素久積成多,又不能清除,以致身體機能下降,五大機能系統不能正常運作。營養食物是最好的醫藥:也是改變您一生命運的宗主,身體不好或許有病,或許有的人要長期服藥,精神不震,苦水滿腹,悲觀失望,總是認為自己命運不好,實際是您醫病服藥大長太多變窮了,五臟六府被病魔侵佔了,您能健康嗎?能嗎?平時就注重健康保養,花錢又少,健康又得到保障,無如不可。當您身出現了毛病時,您總是感覺到不舒,只是您身體開始告訴您,體內肌能營養已經不足了,您們只要吃下身體所需要的食物,您的機能在有燃料的提供下,機能又開始正常操作了,這樣您身體便處於正常健康狀況中,身體固有的再生力量就龐大了,那會有生病之理。告訴您:您每時每刻都要懂得,營養是健體之本,又是燃料之一。亦屬養生之道,您身體是固有再生能力的,營養補充有助於恢復五大系統再生力量與功能。藥物是不能起再生能力的,它能助您控制疾病,或可幫您替代疾病。要有旺盛的身體健康強壯,還是要靠食用營養物質。(什麼叫做幫您替代疾病與真證灰復肌體,比如嚴重關節痛,或用封閉藥物或散痛風、安痛定、把關節封閉起來,不知痛了就可步行了,這種藥物叫做替代,但病是不會徹底好的。又如人體胰臟功能衰退了,得了糖尿病、在西醫藥上是很難根治的,在藥物上只能幫您用「降糖舒,胰島素,「低精蛋白胰島素」,「精蛋白鋅胰島素」,「甲苯磺丁脲」,「苯乙雙胍」、「氯磺丙脲」,「二甲雙胍」,「甲磺吡脲」,「抑葡萄糖甘酶等維持胰臟功能」但病根難以去除、治而等於不治、治療胰臟降血糖藥物具全」、為什麼用藥「+」數又減少、不用時「+」數又升高甚至到三四個「十」呢、因為胰臟胰島素的激素分泌不足嚴重失調了,在血液中殘留了大量的糖,隨著尿液排出體外、自身早已經沒有產生胰島素的能力了,「醫生幫您打胰島素等藥物就叫做藥物替代」而以。但病根本不能好的。要長期注射上述這些藥物,造成人體肌能新陳代謝不能正常發展、各個機能都會隨著藥物的不良影響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壞,細胞生長能力大量降底,骨質松,底抗力續弱,糖尿病最怕肌肉有爛或感染,糖尿病患者是最難醫治的痛苦等等?糖尿病本屬難治之症、亦稱之富貴病,日日用錢病不好實為苦口難言,要治好糖尿病,首先要靠完全的食物配合來營養身體。糖尿病患者,多數是因為人體胰臟生肌不正常而受到損傷,無法正常運轉,胰臟自身不能正常地產生胰島素。在病理上,胰島素是胰臟產生的一種激素,它能促使血液內的葡萄糖進入細胞中,再轉化為精力,如果體內的糖類過多,便會轉化為體澱粉或脂肪。而在身體利用其貯存的脂肪時,也需要胰島素。在一般情況下,人體控制總熱量:是根據病人的營養狀況、體重、年齡、性別和體力活動情況來確定總熱量的,原則是使病人體重略低於或維持在標準體重範圍內。一般情況下,每日攝入熱量在1500-1800千卡,胖人宜減少到1200-1500千卡。其中碳水化合物佔總熱量60%左右,相當於主食300—400克。粗雜糧中的糖類分解較緩慢,是最適用於糖尿病人。在中醫學上運用的非離子糖藥物,如(人蔘、天冬、杞子、山萸、准山、山藥,花粉、竹菇、知母、菟絲子、冬蟲草、白芨、首烏、白朮、熟地、肉蓯蓉〕等,都是糖尿病貫用的中醫良藥,每個高明的中醫學家,我相信大部份都會應用此些中草藥的,由此可見:這些葯也大部份都是調補的營養用藥物,特別是杞子之類重用,(中藥醫師的調理方法,也是在於營養,完全是正確的)。對古代養生學以及中醫養生觀的理論,方法進行了研究,認為養生應從日常生活入手,通過調起居,節飽含,暢情志,勤運動等系統的保健措施,可達到延長壽命,防老抗衰的目的。我國的傳統養生學有著悠久的歷史,早在春秋戰國時期的中醫學經典著作《黃帝內經》中就全面地總結了先秦時期的養生經驗,明確地指出「聖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亂治未亂……夫病已成而後葯之,亂已成而後治之,鐾猶渴而穿井,鬥而鑄錐,不亦晚乎!」的養生觀點,為我國傳統預防醫學和養生學的發展奠定了基礎。數千年來,歷代的中醫藥學家和養生學家不斷地積累和總結流傳於民間的養生保健經驗,並著有大量的養生學專著,促進了我國傳統養生學的發展。我國的傳統養生學流派較多,各有所長,總體來講主要分為精神、《七損八益》:在1973年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的醫書中,有五種房中養生著作,即《十問》、《合陰陽》、《天下至道談》、《養生方》、《雜療方》。前三種是關於房中交媾的理論和方法,後二種是關於治療性功能障礙的一些方葯。在《天下至道談》中有「七損八益」的專門論述。所謂七損八益,是指房事生活中有七種情況能損傷人的精氣,中國古代養生學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在歷史上曾為中華民族的繁衍與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而且受到了世界醫學界的重視。養生古稱「攝生」、「保生」、「衛生」、「道生」等,是通過各種方法和一定程序使人體的生命狀態得到休養生息、滋補調理,獲得最佳生命質量和功能狀態,增強體質、防病祛疾以達到延年益壽、盡終天年的理論和方法。中國的傳統養生學融合了哲學、醫學、佛學、儒學、道學、武學、物理學、天文學、地理學等多種人文科學、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併兼容了現代的預防醫學、康復醫學、保健醫學、運動醫學、醫學心理學、生命工程學及資訊理論、系統論、控制論等一些內容,既有完整系統的養生理論和原則,如天人相應與天人合一的生命整體觀,以精、氣、神為基礎的生命本質觀,以運氣與振動為特徵生生不息的生命運動觀。從《黃帝內經》理論中傳統中醫養生的視角,闡述了夏季中醫養生理論與方法的特點。對於夏季養生具有一定的啟示和指導意義。①《素問?調經論》以陰陽平和、充盛形體、三部九候之脈一致為健康的表現。其養生原則包括3個:從欲快志、恬淡虛無、四氣調神。②夏季養生包括調攝精神情志,「無厭於日」,「使志無怒」;起居宜忌應該「夜卧早起,無厭於日」,「夏不露宿,坐不當風」;飲食宜忌宜清淡,慎肥甘生冷。③指導防病對慢性陽虛類疾患,採取冬病夏養的調治。要注意全面客觀看待「養陽」,順從自然界氣候變化規律,宜用辛熱溫陽飲食以「補陽氣」;又不可因「春夏養陽」,就不加辨證,凡春夏用藥,一概辛熱回陽,否則就是防其過盛,而忽其不及。另外注意結合嶺南特點使用芳香化濁、利濕避穢,臨床用藥注意通陽化濕。《老子》對《內經》養生理論的影響,順應天道,無為不凈,見素抱樸,致虛守靜是《老子》的基本哲學思想,順應四時陰陽,節帛嗜欲,清虛養神是《內經》所述養生的基本原則,從歷史文化與學術發展的角度,論述了兩者之間的淵源關係,認為《內經》的養生理論是在以《老子》為主的哲學思想影響下形成的,要理解和掌握《內經》的養生理論,必須閱讀和了解《老子》。中國傳統養生思想的理論來源探究,在對先秦諸子思想和歷史典籍進行分析研究的基礎上,提出促進我國傳統養生思想形成的4個理論來源,分析了它們對中國傳統養生理論和實踐活動的重要影響,指出了在實施全民健身計劃的今天,弘揚我國傳統體育思想文化的必要性。用唯物辯證法分析保健強身理論,本文作者用唯物辯證法分析古代養生保健理論,使古代的養生保健理論在促進當今全民健身計劃的實施起到一定作用。彭祖的養生之道:淮海文化,歷史悠久,遠古的文化早已湮沒於時光的流逝中,借考古材料,我們才得知一二,也只能是補苴罅漏,不成系統。淮海地區,疆域廣大,徐州當為之重鎮。徐州古稱彭城,源於堯時封彭祖於大彭國。彭祖在中國古文化中,源遠流長,他以美食與長壽而著稱於世。歷代道家精湛養生學,歷代許多道深壽高的遒家,同時也往往是著名的養生學家。據傳早在商周以前,有赤松子、彭祖,局朝有王子喬,到了戰國秦漢,養生術已相當發達。養生妙方:華佗五禽劍,華佗出生在安徽省毫州市,東漢時期傑出的醫、藥學家,精於外科,世稱鼻祖。又發揮了中醫內科的臟腑辯證,探精揭微,更繼導引養生之術而首創「五禽戲」,開體育醫療的先河。《三國志?華佗傳》謂其「曉養生之術,時人以為年且百歲,而貌有壯容」。華佗養生有術,是從我國古代導引之事得來。莊子說:「吹呵呼吸,吐故納新,熊經鳥伸,為壽而已矣。此導引之事。養行之人,彭祖壽考者所好也。」華佗對古代導引之事和養生思想深入探討,全面概括了導引的特點和作用。第一條;五氣養生老而不衰中醫強調的以氣養生,是養生之道的一個重要方面,概括為以下幾個方面的內容:培養元氣元氣為生命之本。人要有所追求,但不可奢求。奢求不到,會氣阻傷身。人應求其所能求,舍其所不能求,心安自得而培養元氣。安靜通氣每天白晝如能保持大腦安靜半小時或一小時,可充分發揮腦細胞的潛力,協調生理與情緒,減少熱能的消耗。大腦安靜使全身肌肉得以放鬆,氣血通暢,達到「心靜神安、老而不衰」的境界。心平氣和中醫認為,情慾與內臟有直接關係,怒氣過盛傷肺充血,歡喜過度氣血渙散,思慮太甚削弱脾胃。心平氣和可平衡陰陽,調和六脈,祛病延年。寬胃養氣人類依靠腸胃以消化和吸收營養,寬胃養氣十分重要。飲食無節,煙酒無度,會使胃氣不足,氣血虛衰。長嘯舒氣長嘯時對鼻喉胸腹起按摩和刺激作用。飯後茶餘,閑庭信步,或低吟自己喜歡的詩詞,或哼唱小調,可舒暢心情,排除雜念,達到物我兩忘的境界。第二條:人可以老但是心不能老人的外表體型,軀體功能隨著老年期年齡增長,可以變得衰退蒼老,這是自然規律,人類難以逆轉。但是心理不能老化,要始終感到青春常在,充滿活力和自信。「讓老年人永遠煥發青春」是一句切中時弊的至理名言。人的軀體衰老無法自控和改變,但人的心理老化是可以自我調節和控制的,這是發揮主觀能動性和自我心理保健的結果。 心理老化感使人加速生理衰退,意志消沉,百病叢生,生活缺乏樂趣,變得渺小自卑,無所作為,嚴重損害老年人健康長壽。這是老年人自我心理保健的大忌。1.何謂「心理老化」? 有些人身體健康尚可,亦無重大疾病和體衰蒼老徵象,但是他們自感老態龍鍾,體弱氣微,精力不支,思維遲鈍,老眼昏花,暮氣沉沉,自認為成為社會上的「廢物」和家庭的累贅。遇到困難和生活上不遂心的事,就感到無法克服,無能為力,思想負擔沉重,沉緬於失敗和挫折的情境。生活缺乏興趣,對人對事淡漠,近乎麻木,空虛無聊。人際關係疏遠,離群索居,自感自己已經風燭殘年。這類人常常是與世無爭,消極對待人生和世界,處事優柔寡斷,自甘沉淪,無所事事,喪失社會責任感。 2.如何防止「防止心理老化」? ①提高認識,懂得心理老化的危險性,要培養樂觀開朗,胸懷寬闊和「不服老」的思想。人的心理活動無不與認知有關,只有認識提高,明曉道理,才談得上樹立「人老心不老」的觀點和產生「老驥伏櫪」的行為。 ②樹立積極人生態度。人生好像是一個生活舞台,儘管有主角配角,悲劇喜劇之別,但是只要樹立積極人生態度,任何人都可以作出有益的貢獻。「浮生如夢」的消極人生態度,容易導致心理老化。每個人都要有一種理想追求和生活目標,並為此奮鬥終生,永不停步,這樣才不會感到生活貧乏蒼白,枯萎乏味。 ③勤奮好學,積極用腦,廣閱博覽,可以延遲大腦衰老。 ④善於把自己的情緒調節至最佳狀態,培養良好情緒。 ⑤永遠對人生和大自然充滿好奇心,是防止心理老化的良好方法。好奇心就是接受新鮮事物,求知進取的積極生活態度。生命不息,活動不止。 ⑥豐富生活內容,培養多種興趣,專註和鑽研並從興趣愛好中尋求樂趣和活動。 ⑦經常動手,活動身體,不要懶於做事,創造條件參加力所能及的社會活動,廣結朋友,接觸社會。 ⑧最後要懂得生命哲理:「人的生命總有盡頭,但人的智慧和才能會永世長存」。第三條:餐後養生經 1.餐後漱口 古代醫學家張仲景說:「食畢當漱,令齒不敗而口香。」食後漱口,可保持口腔衛生,令口腔濕潤、舒暢,並有益齒、固齒之功效。同時還可以刺激舌的味覺,增強味覺功能,有利於防治口腔和牙齒疾病,有益於增進食慾和消化吸收。  2.餐後慢走 古人說:飯後百步走,活到九十九。飯後先休息半小時,然後做戶外散步,慢步行走有助於促進胃腸蠕動,增加胃腸消化液分泌,增強胃腸消化吸收功能。  3.餐後摩腹 唐名醫孫思邈說:「食畢摩腹,能除百病。」長期堅持餐後揉腹,能促進血液循環,促進胃腸平滑肌舒縮,調節腸系膜神經感受器,增強胃對食物消化和小腸對食物消化與吸收的功能。  4.餐後怡情 古人說:「食後不可便怒,怒後不可便食。」進食前後應保持樂觀的情緒。食後應在寧靜的環境欣賞輕快的音樂,因為優美的音樂對中樞神經系統可產生良性刺激,促進人體消化功能。第四條:三寶與三養 從古至今,健康始終是人類追求的生命境界,而對其內涵,不同的民族、社會則有各自的解讀。我國中醫專家認為:疾病是自身生命活動失和的表現,人體自身有化解疾病、保持健康的能力。因此,中醫的研究與臨床目標就是調動人體的本能,促進生命過程全面自由發展與和諧。 第五條: 三寶——精、氣、神  我國中醫專家通過對比研究認為,西方人與東方人對於維護健康、延緩衰老存在觀念上的差異。西方人主張有為,即在競爭中增加營養補充、提高新陳代謝、促進細胞分裂;東方人崇尚無為,即在清凈中減少營養過剩、降低能量消耗、延緩細胞分裂。中國人的傳統是注意適量攝入,而不盲目補充;保存能量,而不擴大消耗;協調關係,而不惡化關係;促進和諧,而不激化矛盾。中國人的長壽觀是減慢衰老與增加壽命,不在於提高能量消耗、加速細胞分裂,而是在於降低能量消耗、延緩細胞分裂。因此,中醫的攝生與診治之道不是通過干擾取代、切除病灶等手段達到消除疾病的目的,而是以調理生命運動方式的失和為主,在清凈、安寧、愉悅、穎悟的作用過程中,實現生命活動協調、和諧、有序的目標。所以,要最大限度地減少組織破壞、降低能量消耗、避免毒副作用、消除基因突變、延緩細胞分裂。從而在調理病態過程的同時,延緩衰老的進程,形成健康的狀態,實現長壽的目標。  北京中醫醫院教授、主任醫師吉良晨認為:中醫的養生之道,就是維護人體的精、氣、神。因此,中醫養生學將精、氣、神稱為人身三寶。精是先天之精微與後天水谷之精微所化生的物質。氣是先天之氣與水谷之精氣以及所吸入的大氣即天空之清氣,所合併而成的動力。精和氣是人體一切生理活動的主要物質基礎;神是人體一切精神、思維活動的總體體現。它們三者之間的關係密切,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精、氣、神的盛衰存亡,關係到人體生命的旺盛與消失,所以精、氣、神是人身不可缺少的三寶,應當很好地維護與珍惜。中醫養生學家所追求的調養目的,包括練習氣功的強身目的,歸根到底就是為了養護這個根本。精、氣、神三者,是關係到生命的根本,存則俱存,亡則俱亡,這是極為重要的。  第六條:三養——食養、葯養和氣養  怎樣通過養生達到真正的身心自然健康?通過多年的反覆研究與實踐,吉良晨認為:對於精、氣、神的維護要從三養考慮,即食養、葯養和氣養。  食養不僅僅是指營養,還要做到少吃一口,即飲食有節,因為好多疾病都是吃出來的,「飲食自倍,腸胃乃傷」、「膏粱之變,足生大疔」、「食勿過飽」都是我國古人總結實踐經驗所得出的結論,並變為醫家名言流傳千古。因此,有人說「能吃能喝不健康,會吃會喝才健康,胡吃胡喝必遭殃」是很有見地的。  葯養即是中醫藥學所談的葯,包括藥材、飲片、成藥三類,其中大多與食有關。食葯同源,從糧食到果實、從蔬菜到種子、從樹葉到根莖、從皮肉到筋骨,很多物質既是葯又是食,如薏苡仁、百合、梨、藕、桂圓、羊肉、蔥、姜、大棗、山藥、酒、醋、雞蛋、海參、鮑魚等等。《傷寒雜病論》中的第一個方子桂枝湯,在五味葯中,就有三味是廚房裡常用的調料。但總以平為貴,以中和為本,平則不病,不平則病。用食是調攝,用藥是調養,要補其不足,損其有餘,不能貪腹,不能濫補,要補得其所,過飽傷身,妄補亦傷身。  氣養包括練功行氣、避免七情干擾兩方面。練功行氣,即行養生之道充養自己,以達到「正氣存內」養護真氣。避免七情干擾,即防止喜、怒、憂、思、悲、恐、驚之情志所傷。食、葯、氣三養無論從理論上,還是在實踐中,都符合中、和、通思想。不能太過、不及,要使生命活動有序,這就是生命運動中和、調攝的好方法。  吉良晨還指出:現代社會的人,工作忙碌、生活節律快,特別是為工作投入過多精力與體力,嚴重影響了人的身心健康。這樣的透支太多,實際就是透支生命。《黃帝內經》所云「食飲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故能形與神俱,而盡終其天年,度百歲乃去」,則高度指出了珍惜人之生命的重要性。中醫藥學的前人,為了使人體生命達到益壽延年的目的,運用大自然陰陽升降規律探索了人的生命延年與衰老規律,總結了極為豐富又完整的養生經驗,即積精養氣、聚精全神、轉化真氣,並制定了「練精化氣,練氣化神,練神還虛」的養生練功方法。這就是以動靜結合的精、氣、神煉而合一。如此一來,真氣充盛、衰老推遲、健康長壽。修鍊精、氣、神的方法很多,僅就練氣而言,主要是練八段錦、形意拳、太極拳。這是動靜結合的最佳運動方式,只要堅持不懈,持之以恆,定會有很好的效果。第七條:中國古代的養生經  動形養生古人認為「人慾勞於形,百病不能成」;詩人陸遊說「形要小勞之」,說明了適度運動對健康的積極作用。古人在實踐中摸索出了如按摩、氣功、太極拳、八卦掌、五禽戲等動形方式,可強身延年。人若貪圖安逸,運動不足,或是勞累過度,則容易引起「勞傷」,又稱「五勞所傷」,即久視傷血、久卧傷氣、久坐傷肉、久立傷骨、久行傷筋。  飲食養生古人認為,合理飲食可以調養精氣,糾正臟腑陰陽之偏,防治疾病,延年益壽。故飲食既要注意「博食」即以「五穀為養、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菜為充」,又要重視五味調和,否則,會因營養失衡、體質偏頗、五臟六腑功能失調而致病。  進補養生傳統醫學十分推崇用滋補藥物調理陰陽、補益臟腑、滋養精血。合理進補可以強身、防病、祛病。但進補既要辯證,又要適量,還應考慮順應四時。服用補藥時,如系入肺葯,在秋季較合適;如系溫補藥,則在冬季比較適宜。  固精養生古人認為,精血是人體營養物質中的精華部分,是生命的物質基礎,五臟六腑得精血的供養,才能保持其正常功能。如性慾無節,精血虧損過多,就會造成身體虛弱、病變百出、減損壽命。而保養陰精則可延緩衰老。  經絡養生經絡是遍布人體全身的「網路」系統,它控制著血和氣的運行流動,以保證各組織系統的正常功能。《黃帝內經》說,經絡具有決生死、處百病、調虛實之作用。古代養生學家認為,疏通經絡可作為攝生的重要措施,而最簡便的方法就是經常刺激、按摩、針灸三個重要穴位即合谷穴、內關穴和足三里穴。合谷穴可以防治顏面及五官方面的疾病,內關穴有助於防治心臟疾患,足三里穴則對預防五臟六腑特別是消化系統的疾病最有效。  順時養生古人認為,天有四時氣候的不同變化,地上萬物有生、長、收、藏之規律,人體亦不例外。因此,古人從衣食住行等方面提出了順時養生法。人的五臟六腑、陰陽氣血的運行必須與四時相適應,不可反其道而行之。因時制宜地調節自己的生活行為,有助於健體防病,否則,逆春氣易傷肝,逆夏氣易傷心,逆秋氣易傷肺,逆冬氣易傷腎。  修身養生古人認為,凡追求健康長壽者首先要從修身養性做起。平日應排除各種妄念,多說好話、多行善事。古醫家孟說云:「若能保身養情者,常須善言莫離口」,「口有善言,又當身行善事」。孫思邈則說:「心誠意正思慮除,順理修身去煩惱。」養成良好品行,常做有利於他人的事,可使自己心胸開闊、心情愉悅。  調氣養生古人認為,人體元氣有化生、推動與固攝血液,溫養全身組織,抵抗病邪,增強臟腑功能之作用。營養失衡、勞逸失當、情志失調、病邪夾擊等諸多因素,可導致元氣的虛、陷、滯、逆等癥候,進而使機體發生病理性變化。調氣養生法主張通過慎起居、順四時、戒過勞、防過逸、調飲食、和五味、調七情、省言語、習吐納、行導引等一系列措施來調養元氣、祛病延年。  減毒養生古人認為,人若喜怒無常則會導致體內陰陽、氣血失調。勞累過度會損傷脾氣,傷於飲食則生濕、熱、痰濁。冒犯六淫,傷之外邪則百病叢生。這種致病因素被人體視為「毒」,因此提出以「減毒」來保全真氣的養生之道。而通過飲食調理、服用藥物及其它措施,減少體內積聚之毒,可免生疾患,防止早衰,進而延年益壽。  靜神養生靜神在傳統養生學中佔有重要地位。古人認為,神是生命活動的主宰,保持神氣清靜,心理平穩,可保養元氣,使五臟安和,並有助於預防疾病、增進健康和延年益壽。反之則怒傷肝、喜傷心、憂傷肺、恐傷腎,以至誘發種種身心疾患。第八條:養生之道貴在健腦  中醫認為「腦為元神之府」,腦是精髓和神明高度匯聚之處,人之視覺、聽覺、嗅覺、感覺、思維記憶力等,都是由於腦的作用,這說明腦是人體極其重要的器官,是生命要害的所在。健腦是健身的關鍵,健腦方法,大體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識精健腦。腦為髓海,腎主精生髓。若腎精滿盈則髓海充實,故積精可以健腦。積精之法,在於節慾。明代著名醫學家張景岳說:「善養生者,必保其精。精盈則氣盛,氣盛則神全,神全則身健,身健則病少,神氣堅強,老當益壯,皆本乎精也。」  二、氣功強腦。練氣功得法,可充分發揮意念的主觀能動作用,大大激發健腦強腦身的自調功能。氣功功法很多,有不少以補腦強腦為目的的功法,具體練習以有氣功師指點為好。  三、頤神養腦。腦藏神,精神愉快則腦不傷;如精神緊張,心境不寧,神亂神散,則腦受損。頤神養腦,須重道德修養;如豁達大度,恬淡寡慾,不患得患失,不追名逐利,悠然自得,助人為樂,就利於養腦;如胸襟狹隘,凡事斤斤計較,七情易動,引起臟腑氣血功能失調而致病。故健腦養生,尤當注意及此。  四、服食補腦。分析古今健腦方葯,一般是以補肝腎、益精血(如山萸肉、地黃、首烏、構杞子、菟絲子、五昧子、川杜仲、牛膝、當歸等),益元氣、活血脈(如黃芪、人蔘、丹參等)為主,化濁痰、開清竅(如石菖蒲、遠志、茯苓、澤瀉等)為輔,臨床應用,當據辨證論冶為原則,有針對性地配製較好。此外,如芝麻、動物腦等食補亦可取。  五、防病護腦。據臨床報告,目前患老年性痴呆症在65歲以上人群中達10%,並有逐年上升趨勢,研究發現,患者腦組織的鋁沉積層明顯增高,且常伴有缺鐵性貧血。預防此病,可適當減少使用鋁製餐具,尤其不要用鋁製品長期存放有酸或鹼性或鹹的食品和菜肴。  六、運指益腦。各項體育運動都有益於健康,但多不是直接的。而書法、繪畫、打太極拳等則具有手腦相連、全神貫注之共同點。手腦關係最為密切,我國的健身球運動(即用二小球在手中不斷地盤旋互繞)注重手腦協調,具有較好的健腦作用。第九條:從乾隆私訪談八字真言清朝乾隆皇帝89歲壽終,是歷代皇帝中的『長壽之最』,被稱為『古稀天子』。他有遊歷名山大川的濃厚興趣,又好尋仙訪道,有追求長生不老的強烈慾望,故有乾隆私訪的許多傳說。據傳,某一日大臣啟奏:在窮鄉僻壤生活的農夫皆多高壽,年過百歲者大有人在。於是,乾隆便帶領隨從,微服私訪,想知其長壽的奧妙所在。  進入村內,見有不少身體硬朗、鶴髮童顏的農夫,有的于田野耕耘,有的于山崗採藥,有的在泉旁提水,有的劈柴生火,有的放牧牛羊。乾隆差隨從上前打聽,一個個不是年逾花甲,便是歲過古稀,過百歲者也不罕見。正巧,一位老者興沖沖地路過,乾隆便詢問其長壽秘訣,老人順口答曰:「切記八字:勤勞、新鮮、節食、素餐。」並解釋說,勤勞,即耕作、家務事勤快能幹,終生不止;新鮮,即在田野、山林、花園、河邊吸取新鮮空氣;節食,即節制飲食,定時定量;素餐,即多吃五穀雜糧、蔬菜、水果,少吃肉葷。  從現代醫學的觀點來研究老年保健,這位老人的「八字真言」頗有道理。  勤勞  俗話說,「懶惰催人老,勤勞得高壽」。廣西長壽老人冉大姑105歲那年介紹長壽體會時說,「秘方是天天勞動,補藥是陽光雨露」。生命活動是新陳代謝的過程,人體的新陳代謝愈旺盛,人的生命力就愈強,而人體新陳代謝水平的高低與人的勞動、鍛煉密切相關。勤勞者由於體內新陳代謝旺盛,各器官的生理功能得到充分調動和發揮,因此肌肉健壯、筋骨健強、腦力發達、耳聰目明,身體自然就好,壽命也必然會長。  新鮮  一般來說,居住在高山、高原、森林、空氣新鮮的地方的人多高壽。很可能是因為這些地方空氣少污染,對人體危害少,這裡的水亦清潔,含有益於人體的微量元素,而且雜訊少,使人精神安定的緣故。老年人如有條件經常到農村、海濱、林區或者山區進行旅遊或療養,有益於健康長壽。大自然中的飛瀑流泉、奇峰怪石、綠樹修竹、芳草異卉、蟲吟鳥鳴可使人頓感心曠神怡。良好的心理影響生理,機體的生命節律與自然相和諧,無形中提高了生命的質量、生命的活力。現代科學家發現,山林、海濱、農村的空氣中含有許多氧的負離子,這些負離子是經過紫外線、宇宙線的作用,在植物的呼吸過程中大量產生的,對人體健康極為有益,同時,由於陽光充足,給心臟和中樞神經系統創造了有利的工作條件,益於改善人體各系統的功能,使人精健神旺。  節食  《內經》談到上古之人「盡終其天年,度百歲乃去」的經驗之一,就是飲食有節。  節,就是節度、節制,飲食要有規律,不吃得過量、過飽。過飽會使人血液集中於胃腸,而使身體其他器官相應缺血而影響其功能。營養過多會使人肥胖,而肥胖者患心血管病、糖尿病、膽石症等疾病的可能性較大。飲食過量、過飽還可能引起消化不良等腸胃病。腫瘤專家還發現,飲食過量、過飽可引起結腸癌、食道癌等多種癌症。明代敖英《東谷贅言》中說:「多食之人有五患,一者大便數,二者小便數,三者擾睡眠,四者身重不堪修養,五者多患食不消化。」因此,《養生要集》中指出:「食恆不飽滿,令人無病,此是養生之要術也。」  素餐  歷代養生家都認為飽食宜清淡,孫思邈提倡老年人的飲食需「常宜輕清甜淡之物,大小麥曲、粳米為佳」。還強調「善養性者,常須少食肉,多食飯」。元代名醫朱丹溪也主張少吃肉食,多食「谷菽菜果,自然沖和之味」。「淡薄是譜,動作不衰,此身亦安」。目前死亡率最高的心腦血管疾病與血中膽固醇關係極為密切,而血中膽固醇的濃度又與飲食中膽固醇的含量有關。肉、動物脂肪中富含膽固醇,當人們食入的膽固醇超過人體的需要時,膽固醇就會沉積在血管壁上,動脈粥樣硬化、高血壓病、冠心病等便由此而生。俗話說,「魚生火,肉生痰,蘿蔔白菜保平安」,是頗有科學道理的。  朋友,倘若你能遵循「八字真言」,活到耄耋之年並非「天方夜譚」。守神避邪病安從來白天陽盛,身體興奮,應順應自然,工作學習利用白天的時間。夜間陰盛,人體功能以抑製為主,應順應自然,避免熬夜。  第十條:致病因素——外感六淫內傷七情  中醫將致病因素大體分為外感六淫邪氣(風、寒、暑、濕、燥、火),內傷七情(喜、怒、憂、思、悲、恐、驚)兩大類。  在正常的情況下,「六淫」稱為「六氣」,是自然界六種不同的氣候變化,是萬物生長的條件,對人體是無害的。當氣候變化異常,六氣發生太過或不及,或非其時而有其氣(如春天應溫而反寒,秋天應涼而反熱等),以及氣候變化過於急驟(如暴熱暴冷),又正值人體正氣不足、抵抗力下降時,六氣才能成為致病因素,侵犯人體引發疾病。這種情況下的六氣就成為「六淫」,又稱為「六邪」,屬於外感病的一類致病因素。  七情,是人的精神狀態,是人對客觀事物的不同反映。在正常的情況下,一般不會使人致病。只有突然、強烈或長期持久的情志刺激,超過了人體本身的正常範圍,才會導致疾病的發生。它是造成內傷病的主要致病因素。  第十一條:養生要求——外避六淫七情不過  中醫講「虛邪賊風,避之有時,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就是說,人及時地躲避了外邪六淫,又保持了精神安寧,七情不過,真氣即正氣,就得以鞏固,內外養生都做到了,疾病怎麼會來呢?  保存、提高正氣,控制內外致病因素,避免或減少疾病的發生,讓身心和諧統一,就是養生的目的。很多人要問,有沒有一種簡單又見效快的方法,能達到這一目的呢?這又是現代人浮躁的表現。疾病不是一朝一夕生成的,健康也不可能在一朝一夕獲得。中醫學本身與人們的生活息息相關,中醫養生的方法就是人正確的日常生活方式。只要你堅持按照正確的方式生活下去,就一定可以擁有健康的身體。而追求神速獲得健康,就如同秦始皇派人尋找不老葯一樣,是不切實際的。  第十二條:健康基礎——守神避邪陰陽平衡  陰陽是中醫的一個基本概念。中醫認為,陰陽動態平衡是健康的基礎,是生命、生理活動正常的保障,因為此時體內正氣是充足的。疾病發生、發展、變化的內在原因是陰陽的偏盛、偏衰,此時人就可能外感六淫或內傷七情。治療疾病就是糾正陰陽不平衡的狀態,補其不足、瀉其有餘,恢復陰陽的相對平衡。  比如,人因事暴怒發火,暴怒之後,就會筋疲力盡,不想說話。按中醫講,這就是一個從陽盛到陰虛的轉化過程。  有的人一到冬天手腳冰涼、怕冷,這些多為陽氣不足,「陽氣不達四末」所致。  一個孩子平時飲食不合理,只吃肉,不吃蔬菜,時間一長,就會產生內熱。當某天天氣變化,在外面著涼,就會患上感冒。中醫的診斷為「內熱外感」。用陰陽來解釋,就是患兒體內陰陽處在失衡狀態,熱屬陽,是陽盛陰虛,治療以清熱養陰為主,就可以糾正陰陽的失衡,達到治癒的目的。  健康的人體處於一種陰陽動態平衡的狀態,身體可以自動地調節不平衡之處,這是人與生俱來的能力。只要後天不做損害它的事,身體的這個系統就能正常地運轉,人就不會生病,所以法於陰陽、順應自然非常關鍵。比如,白天陽盛,人體的生理功能也以興奮為主;夜間陰盛,人體的生理功能相應以抑製為主。那麼加班到很晚,熬夜,或者白天睡覺晚上工作,這種黑白顛倒的生活就違背了自然規律,打亂了人體的陰陽平衡,自然是不健康的生活方式。第十三條:靜坐能養生靜坐,在佛法中為坐禪。禪有心體寂靜而審慮之意,禪定之人通過坐禪可以獲得禪味,一心清靜,萬念俱寂,有效地調節心理,使之達到一種良好的平衡狀態。靜坐可以澄心,與祖國醫學中心定則氣順、氣順則血通暢、精氣內充、正氣強盛的觀念一致。  靜坐時,腦海中原來活躍的意識活動漸漸趨於平靜,全身精神慢慢鬆弛,直至「深度放鬆」,使大腦得以充分的休息。大腦是人體的「司令部」,全身各臟器的活動會隨著其功能的加強而更加協調有效。靜坐可以改善全身的「體液循環」,補充臉部皮膚的水分,增加其營養,變得容光煥發,頭髮烏黑,眼睛清澈。靜坐能加快體內氣體交換的速度,消除神經緊張,放鬆肌肉,緩和某些病痛癥狀,使人體內的溫度、血液的酸鹼度、血壓、血糖、血脂以及鉀、鈉、磷等穩定在一定的範圍內。實踐證明,靜坐有助於肺結核、神經官能症、神經衰弱、心臟病和頭痛、失眠等疾病的治療,另外對增強耐寒和消化能力很有好處。  靜坐首先要求寬衣松帶,身體端正,頭朝前,眼微閉,唇暗合,牙不咬,舌抵上齶;前胸不張,後背微圓,上腹內凹,臀部後突;兩手仰掌,放置大腿上,右手按在左手上,兩拇指相連,按於臍下;兩膝不並,腳位分離。其次,呼吸自然,做到呼長而緩,吸短而促,求自然,不用勁,行於不經意之間,把精力注意到臍下。隨著呼吸的漸漸變慢加深,心臟的跳動也會相應減慢。靜坐者會覺得外界的聲音逐漸消失,宇宙一片清靜,自然而得適愉悅之妙味。第三,靜坐以清晨或臨睡前為宜,遠離嘈雜的都市人群,找一個環境清靜、通風良好的房間,一次最好不少於30分鐘,入靜後要特別注意放鬆頭部和面部。靜坐結束後,互搓雙手,使之變熱,再按摩面部以活血。只要持之以恆,定能獲得有病治病、無病強身的效果。  靜坐的關鍵在於「靜」,要全身漸漸放鬆,摒棄一切雜念,才能入靜而坐。如果「靜」不下來,可採用三招。第一招:嘗試「眼觀鼻、鼻觀口、口觀心」的「逐次觀下法」。第二招:倘若上法難以操作,可換成將內心的注意力集中於「臍下三寸」的「觀臍法」。這個位置便是丹田,可用併攏的4個手指作為尺度找到。第三招:坐定後集中注意「數息」,也就是「數呼吸」,即呼吸的「一出一入」,也會讓人慢慢靜下來。  時至今日,靜坐養生在世界上日漸流行。日本的不少寺院清晨會開放大殿,周圍的人愛上這兒靜坐30~60分鐘,然後再去上班。「這種『晨練』不受活動場地和運動器械的限制,十分方便。」45歲的計程車司機山本太郎讚不絕口道,「每天靜坐半個小時,人變得精神抖擻,充滿活力,跑起車來一點也不覺得累。」第十四條:古代帝王養生不傳秘籍  清代乾隆不但愛詩,精於詩,還是一位詩人。同時他也是一位尊老、敬老、熱愛老人的皇帝乾隆皇帝享年89歲,是中國歷代帝王中最高壽者。  乾隆三十二年(公元1767年)春節,乾隆皇帝在皇宮大排宴席,邀請100名百歲以上的老人歡宴,宮遷文武官員也都參加為其祝賀。當知道參加聖宴有位趙姓老人141歲時,乾隆皇帝非常高興地與大學士紀曉嵐即席對詩祝賀。乾隆上聯:「花甲重逢,外加三七歲月。」60歲為一個花甲,「花甲重逢」正好是120歲,「三七歲」即21歲,兩者相加,恰為141歲。紀曉嵐略加思索,對出下聯:「古稀雙慶,更多一度春秋。」70歲為古稀,兩個70為140,再加一歲,正好也是141歲。  上下聯不僅歲數相符,而且對仗工整,文筆流暢。在座的百位老人都讚嘆不已。第十五條:古人姜子牙垂釣養生  姜子牙80歲時被周文王拜為丞相,直至97歲還身體健康,精力充沛,這與他幾十年的垂釣生涯有關。垂釣,作為一種修身養生之道,頗有益處:一是健身。垂釣之時,往返奔波,活動筋骨,可以強健體魄。二是養性。姜氏釣魚不用鉺,不彎鉤,名為釣魚,實為養性。遠眺江湖之波濤,近聞林中之鳴鳥,心平氣和,專心致志。三為固志。子牙大器晚成,年逾古稀,才華還未得以施展。當他聽說周文王禮賢下士,便到渭水之濱垂釣養老,期待文王尋訪,從不心灰意懶,而以垂釣磨其性,固其志,溫韜略,習戰法。所以有「姜太公釣魚,願者上鉤」的傳說。第十六條:古人武則天的長壽之道  一個人能否長壽受先天和後天兩大因素制約。中國歷史上唯一的女皇武則天健康長壽說明了這個問題。  武則天生於公元624年,卒於公元705年,終年81歲,這在平均壽命只有30多歲的唐代,實屬鳳毛麟角。公元660年,武則天36歲,始被委以政事,執掌朝政45年,由於她身體健康,精力過人、頭腦清晰、決斷果敢,而且勤於朝政,把李家王朝治理得井井有條。  據考,武則天健康長壽因素之一是先天遺傳。武氏的祖輩、父輩們壽命都很長,特別是她的母親,竟活了92歲,在唐代可算絕無僅有!遺傳基因為這位「一代女皇」時至暮年仍然耳聰目明,提供了先天條件。  武則天習武尚文十分好動,是她長壽的又一原因。武則天從小隨父母練過多種功夫,特別長於養身氣功,從小到老從不間斷。唐太宗歸天之後,她被貶到感恩寺為尼的歲月,更是練功不止,以至「野史」中記載「武才人入寺方始於功」。這是誤傳。武氏從小習武,能騎善射,不僅給以武德感昭天下的太宗皇帝留下美好印象,而且給了她一個健康體魄。這位至高至聖的則天皇帝,雖為嬌女但曾以降服烈馬而震驚朝野,給後人留下美談。  武則天為人開朗、寬容大度,處變不驚,是她延年益壽的又一因素。公元684年,年過六旬的則天皇帝,得知南蠻動亂,柳洲司馬駱賓王還寫了一份討伐武則天的「戰書」,其中列出武則天20大罪狀。胸襟開闊的武則天得知後,令人找來這份「火藥味」極濃的檄文。武則天讀後不僅不怒,反而被駱賓王駕馭文字的能力和過人的才華所動。她嘆息滿朝文武竟無一人可與柳洲司馬的才學相比,並批評當朝宰相,為什麼不想辦法把這種人才團結在自己周圍?!武則天招攬才不僅倍受推崇,而且也對她健康長壽大有好處。第十七條:我國古代文人的養生之法在我國古代,無論是文學家、思想理論家,還是醫學家,活至60~70歲,甚至80-90歲高壽者,不乏其人。他們在自己的生活實踐中,摸索出許多養生方法,這對我們來說,不失為一種良好的借鑒。1.睡眠法:南宋大詩人陸遊,享年85歲,一生為後世留下9000餘首詩篇,其養生方法是注重睡眠。他晚間讀書,一般以二更鼓盡(晚十點左右)為限度。睡眠是消除生理疲勞和精神疲勞的最好方法。經常熬夜,必然頭昏腦漲,不僅妨礙記憶、思維能力,而且影響人的壽命。2.靜坐法:北宋才華橫溢的文學家蘇軾推崇靜坐養生法。他曾在廣東儋縣建一,「息軒」,並題詩:「無事此靜『坐,一日是兩日,若活七十年,便是百四十。」靜坐法要求坐姿端正,兩目微閉,全身放鬆,自然呼吸,寧神靜志,意守丹田。每次靜坐時間可在15~30分鐘是持續用腦過程中一種良好的休息方法。3.散步法:散步是一種輕微活動,對長期伏案工作的腦力勞動者尤為適合。古人強調每次進餐後不宜馬上坐下工作或上床就寢。如南朝齊梁的思想家、醫學家陶弘景就說過:「飽食不可坐與卧,欲得行步務作以散之。」散步時應徐步緩行,年老體弱者還不妨帶一根拐杖,必要時可駐足而歇息。4.沐浴法:定期沐浴更衣不僅是良好的衛生習慣,也有助於保持頭腦清醒,身心舒暢,消除疲勞。宋代文人沈存中說過:「衣服勤洗浣,以香沾之,身數沐浴……則神安道畦也。」《禮記?內則》也提出「三日具沐,五日具浴」的要求。5.閑賞法:看書、作文之餘,在園中栽花種草,飼鳥養魚,在環境幽稚、空氣清新中,能陶冶情趣,協調生活節奏。明代詩人、戲曲家高濂曾著《燕閑清賞箋》,把鑒賞古玩作為文人養生的一項重要內容。6.吟詩法:陸遊確詩云:「兒扶一老候溪邊,來告頭風久未痊,不用更求芎芷湯,吾詩讀罷自醒然。」吟誦一首好的詩詞,不僅給人的聽覺器官以美的享受,而且通過人的思想感情,產生心理效應。這種作用,或蕩滌肺腑,或激勵志向,或儻性怡情,或寧神忘痛+,對身心健康十分有益。7.逸游法:蘇軾說過,「江山風月,本無常主,閑者便是主人。」祖國地域遼闊,山河秀麗,古人旱就有「春日踏青遠足,秋臼登高望遠」之說。投身自然,探奇攬勝,陶醉於江河湖泊之中,能令人心曠神怡,疲憊、鬱悶便自然消失。8.臥遊法:年高體弱後,無力外出逸游名山大川,可將眾多的山水畫掛在居室四壁。儘管足不出戶,亦可卧而賞之。元朝名畫家倪瓚在《顧仲贄見訪》詩中稱之為「一畦札菊為供具,滿壁江山作臥遊」。觀賞者在欣賞中回味游山水時的情景,從而將病痛漸漸遺忘。第十八條:106歲老太每天喝一斤藥酒已堅持70多年一天三頓離不開酒,最多時一頓能喝下半斤。重慶市雲陽縣106歲老人黃光碧就有這海量。她的兒子周春章昨日(23日)告訴記者,老人喝酒習慣已堅持七十多年了。  黃光碧是雲陽帆水鄉馬樂村人,1898年出生,如今106歲,如果把閏年加上,可能達到110歲。黃老太太大半頭髮已花白,但皮膚沒有老年斑點。  周春章介紹,母親一天的生活比較簡單,早上吃2-3兩酒、二兩飯和肥肉;中午也是2-3兩酒、二兩飯、白菜、粉條;晚上1-2兩酒、一兩飯。睡到夜半三更,老人還常常起來用酒下餅乾,吃夜宵。  老壽星喝的不是一般的酒。兒子周春章是當地的醫生,母親喝的酒是用党參、枸杞、熟地、人蔘等多味中藥泡製而成的,是一種補藥。周說,這可能是老人健康長壽的秘訣。  周春章回憶說,母親一生坎坷,9歲到周家當童養媳,17歲與父親結婚,共生育12個子女,其中8個不幸夭折。解放前家裡是釀酒的,父親酒量是一頓一斤,據說母親喝酒是從35歲左右開始的。「當時母親是家裡的主要勞動力,中午喝點酒出去幹活,動作麻利得很。」周說,去年老人沒摔跤前,每頓至少是半斤酒量。  俗話說「老頑童老頑童,返老還童」,黃老太太的性格像個小孩。周春章告訴記者,老人堅決反對兒女們為她辦百歲酒,還擺出一副犟脾氣「要辦酒,我就搬到山上住不回來了」。全家人被嚇倒,辦酒的事就此作罷。第十九條:科學家公布五個長壽新方法1.每天吃一份未加工蔬菜,可延壽2年。該發現出自義大利研究人員的試驗。但記住,一定是未加工的,因為蒸煮會消耗掉蔬菜中30%的抗氧化劑。但如何達到規定攝入量呢?研究人員建議,把剁碎的辣椒、青椒、胡蘿蔔等蔬菜塞滿麵包,將其當成早餐或午餐。2.將身體質量指數(BMI)保持在25—35,可延壽3年。美國阿拉巴馬大學研究人員發現,多餘的脂肪會增加糖尿病、心臟病等幾率。而BMI(體重(千克)/身高(米)的平方)保持在25—35則會延遲這些疾病發生。但這需要堅持鍛煉。杜克大學研究表明,如果有伴侶陪著鍛煉,慣於久坐的男性每周鍛煉三次的可能性將增加50%。3.每周吃5次堅果,可延壽3年。美國洛瑪連達大學調查發現,一周中有5天堅持嚼堅果的人,比一般人多活2.9年。而每天吃2盎司(約合57克)堅果就足夠了。4.多交朋友,可延壽7年。澳大利亞研究人員發現,朋友圈廣的人平均延壽7年。所以,盡量在工作中多認識新面孔或主動向素未謀面的鄰居問好。5.告訴自己,「退休後的生活依舊五彩繽紛」,可延壽7.5年。該研究出自耶魯大學。專家們指出,老年人應多給自己的晚年生活找點兒樂子,培養些興趣,或多做公益事業。《身心醫學》雜誌研究報告顯示,無私的行為將對人的生活產生積極的影響,並能將注意力從一些讓人不開心的事情上移開。第二十條:養生一二三四五:  一個中心:健康的身心。老年人應該維護好自己的身心健康。老年人身心健康了,就不會給社會和家庭造成負擔,這本身就是對社會和家庭做貢獻。一個身心健康的人,他的生活質量才能提高,才能享受到生活給予的樂趣。  二個一點:瀟洒一點,糊塗一點。老年人應該活得更輕鬆一些、寬容一些。瀟洒者,自然大方,輕鬆自如,不拘束;糊塗者,大徹大悟,淡泊寧心,不為瑣事所擾。人生苦短,生命才是第一位的,何必計較那些生活中的無聊瑣事?糊塗一點,寬容一點,忍一時風平浪靜,退一步海闊天空,何樂而不為呢?  三個忘記:忘記年齡,忘記疾病,忘記恩怨。老年人不要總擔心自己年事已高,疾病纏身,也不要總回憶過去的恩恩怨怨。生老病死是人生的自然規律,沒有人能夠逃脫這個過程,所以沒有必要對必然要發生的事情過分擔憂。人生旅途中難免會有一些風風雨雨、坎坎坷坷、恩恩怨怨,沒有必要對已經過去的事情斤斤計較。老年人應該放鬆自己,樂觀地生活,這才是最重要的。  四個「老」:有個老伴、有個老窩、有點老底、有幾個老友。老年人一定要有個老伴,特別是男性老人。俗話說:「滿堂兒女,不如半路夫妻。」就是說,老夫老妻在一起生活是最好的,兒女再好也不如夫妻相互照應好,即使是新組合的老夫妻也比子女的照顧要好得多。老夫老妻在精神上相互安慰寄託,在生活上相互照顧關懷,是其他關係所無法替代的。夫妻間的感情溝通對養生保健非常有益;有個老窩,老年人一定要有一所屬於自己的住宅,才會有安全感,才有利於心身健康;有點老底,老年人應該有一些積蓄以備不時之需。手中有點積蓄能夠及時拿出以解燃眉之急;有幾個老友,老年人應該有幾個老朋友,平時一起聊聊天,有事相互幫幫忙,這對養生保健很有好處。  五個「要」:要放、要跳、要笑、要俏、要聊(嘮)。要放,老年人要放下架子,保持一顆平常心,這對於有社會地位的人來講尤為重要。老年人離退休後,不要再講我是某某長、我是老專家、我是老教授、我是著名藝術家,想當初我如何如何等。要把自己放在一名普通老百姓的位置,用一顆平常心來看待問題和處理周圍事物,心態才會平和,心身才會健康;要跳,老年人要經常活動,而不是單純指跳舞,「生命在於運動」,運動可以增強體質,使機體充滿活力,還可以調節情緒;要笑,老年人要對生活充滿樂觀情緒,時時保持愉快的心態。每天對著鏡子笑幾次,就會有好心情;要俏,老年人的穿著要漂亮一些,讓自身的形象更美一些,這樣就會感覺年輕了許多,別人也會看到其煥發出的青春朝氣;要聊,老年人要經常與別人進行思想和感情交流。封閉自己和孤獨感是危害老年人心身健康的重要因素,是引起老年抑鬱症和老年痴呆的原因之一。聊天是一種最經濟實惠而且又非常有益於心身健康的活動,對防治抑鬱症和痴呆均有益處。第二十一條:養生誤區人體是一台精巧的機器,其高效運轉,延年益壽有賴於平日的珍愛。時下,有些人雖然注意保養,但養不得法,收效甚微。養生貴在科學,貴在堅持,科學養生須八忌。  一、老了才養。許多人認為養生是老人的事,年輕時無須養生。其實,養生要從娃娃抓起,正如機器要從新時保養。一旦零件有損,養生為時已晚,效果必將大打折扣。  二、病了才治。許多人不病不查體,病了才看醫生。其實,養生應以預防為主,平時應定期檢查,定時保養。  三、餓了才吃。許多人不吃早餐或不按時就餐,理由是不餓。生理學告訴我們,食物在胃內經過4~5個小時後就全部排空。感到飢餓時胃液已經開始「消化」胃黏膜,長期下去,容易引起胃炎或消化性潰瘍。規律飲食、均衡營養,是養生保健必不可少的物質基礎。  四、渴了才喝。平時不喝水,口渴才飲水,是許多人的習慣。事實上,水對人體代謝的作用比食物還重要。感到口渴時表明身體已經缺水到一定程度。臨床發現,不常飲水的人,患便秘、尿路結石的幾率會明顯高於有飲水習慣的人。  五、急了才排。許多人沒有定時排便的習慣,甚至有便不解,寧願憋著,這樣對健康極為不利。大小便在體內停留時間過長,容易引起便秘或膀胱過度充盈,糞便和尿液中的有毒物質被人體吸收,造成「自身中毒」。  六、困了才睡。人的一生約有1/3的時間是在睡眠中度過的,睡眠是新陳代謝活動中重要的生理過程。只有養成良好的睡眠習慣,保證每天不少於7小時睡眠,才能維持生物鐘的正常運轉。但有些人不是按時就寢,而是毫無節制,不困不睡,甚至困了也強撐著。這不利於保護大腦,更易引起失眠,長此以往,損害生命。  七、累了才歇。累了才休息是許多人的習慣。其實,累是身體相當疲勞的感覺,這時休息已為時過晚。應養成不累也休息的習慣,做到不過分透支體力、腦力。  八、胖了才減。進食過量、營養過剩、缺乏運動是導致肥胖的主要原因,這些都是可以預防的。時下,許多人不加節制大吃大喝,大胖子隨處可見,一胖就易病。況且,目前尚無理想的減肥藥問世。因此,減肥不如防胖,莫做胖了再減、自己掐自己脖子的傻事。第二十二條:養生之道與養生之術  在生活中,不少人都將養生之道等同於養生之術,其實不然。中醫將養生的理論稱為「養生之道」,而將養生的方法稱為「養生之術」。  養生之道,基本概括了幾千年來醫藥、飲食、宗教、民俗、武術等文化方面的養生理論。其內容不外以下四點:  順其自然:體現了「天人合一」的思想。強調在養生的過程中,既不可違背自然規律,同時也要重視人與社會的統一協調性。正如《內經》主張:「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可以長久」。  形神兼養:在養生過程中既要注重形體養護,更要重視精神心理方面的調攝,正所謂「形神兼養」、「守神全形」和「保形全神」。動靜結合:現代醫學主張「生命在於運動」,中醫也主張「動則生陽」,但也主張「動中取靜」、「不妄作勞」。  審因施養:養生不拘一法、一式,應形、神、動、靜、食、葯……多種途徑、多種方式進行養生活動。此外,也要因人、因地、因時之不同用不同的養生方法,正所謂「審因施養」和「辨證施養」。  養生之術,則是要求在養生之道的指導下實施。其內容包括以下七方面:  神養:包括精神心理調養、情趣愛好調養和道德品質調養等方面。多涉及了中醫文化、宗教文化和民俗文化內容。  行為養:包括衣、食、住、行和性生活等生活起居行為調養。  氣養:主要為醫用健身氣功的「內養功」。多涉及了中醫文化、宗教文化和武術文化內容。  形養:主要包括形體鍛煉及體育健身活動。多融合了醫學文化和武術文化內容。  食養:為中醫養生之術的主要內容之一,其應用範圍較廣,適應人群也較多。主要內容為養生食品的選配調製與應用,以及飲食方法與節制等。內容包括了醫、葯、食、茶、酒以及民俗等文化。  葯養:主要內容為養生藥劑的選配調製,其製劑多為純天然食性植物葯,製法多為粗加工調劑,劑型也多與食品相融合。因此,中醫常有「葯膳」之說。  術養:是一種非食非葯的養生方法,即利用按摩、推拿、針灸、沐浴、熨燙、磁吸、器物刺激等療法進行養生。  總之,養生的特點就是要強調在養生之道和養生之術基礎上的「因人施養」,在群體中並不強求統一性。第二十三條:養生是一種生活方式陳水平健康長壽是人類永恆的追求,近些年來,由於物質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人們對健康的追求標準也有了明顯的提高,由原來被動治療提升到了主動預防、追求健康長壽、追求提高生命品質上來70這是人們在健康觀念上的一個新的飛躍。股票有價,健康無價。一個善養生的人在50歲的時候,看上去像40歲甚至30歲,不僅僅有30歲的皮膚,而且有30歲人那樣的五臟。而一個不懂得愛惜自己的人,在50歲的時候,看上去像60歲甚至是70歲,而且五臟功能也是六、七十歲的樣子。在50歲的時候,想擁有30歲的心臟還是70歲的心臟呢?相信每個人都是智慧的。主動養生決定著一個人在50歲的時候看起來像30多歲,還是70來歲。隨著人們健康觀念的不斷更新,養生也將會成為大家獲得真正健康的最佳途徑。追求健康的目標不僅僅是把血壓降下來,也不僅僅是把血糖降下來,更不僅僅是讓頭不再痛、胃不再痛、腰不再痛等等,而是追求生理、心理以及社會適應能力的一種良好狀態。也許靠養生什麼病也治不了,但是,如果您獲得了真正的健康,就意味著您腰不酸、頭不痛、血壓正常、血糖正常…健康的意思就是你的身體處在一個非常良好的狀態下,生理健康、心理健康、功能正常、行為正常,這就是養生要追求的終極目標。著名的愛國將領張學良,一生繁複多變,「烈火烹油、鮮花鼎盛」的繁華場面也經歷過,「鐵窗孤月,寂寞流水」的晦暗境遇也飽嘗過。然而張學良能從人生變化無常中超脫出來,潛心養生,超越憂鬱,使人生境界臻於完美,終於迎來祥和、平靜、充實的晚年。張學良是個有極高抱負的人,他26歲時就在給二弟張學銘的信中說:「我們將來要為中華民族造幸福,不是為個人謀榮華富貴也。」由年輕有為、叱吒風雲的少帥,一夜之間變成階下囚,失去了一切,這種人生給予的殘酷打擊,不是一般人所能承受得住的。張學良卻能在半個多世紀非常人能忍受的幽禁生活中,獲得長壽,實屬奇蹟。過完百歲大壽,張學良仍然精神矍鑠,他的私人醫生說,他的心臟、腎臟、肝臟、血壓,都很正常,牙齒也很好,吃自助餐仍能自己端盤子取食物。人通過養生,不僅僅可以獲得健康來提高生活質量,而且可以通過養生延年益壽。延緩衰老、延年益壽是成功人生的一個最基礎的表現。也許在有的人眼中,養生是達官顯貴們的事情,養生就是「豹『腎補身」、「采衛士之血駐顏」、「牛奶洗浴」,養生就是人蔘、鹿茸、何首烏。但是,如果你是一個善於觀察的人、善於思考的人,會發現,在普通老百姓中間也不乏一生健康、長壽的百歲老人。他們靠著土豆、白菜、玉米粥等這些普通的五穀雜糧、普通的蔬菜、水果,同樣獲得了健康長壽。大自然是公平的,給了每個人同樣的陽光、同樣的空氣,也給了每個人同樣的壽命。但是,在現實生活中,我們能看到年逾八旬的老人就感覺高壽了,離120歲的人生自然年齡差距怎麼就這麼大呢?其中主要原因就是,大多數人不注重養生。我相信一定有人會問,只有懂得養生的人才可以健康長壽嗎?或者說那些健康長壽的老人們都懂得養生嗎?那麼倒不一定。廣西西北部都陽山脈、洪水河西岸的群山綠海中鑲嵌著一顆燦爛明珠——世界著名長壽之鄉——巴馬。在1700多平方公里的土地上,至今仍居住著70多位百歲老壽星。在巴馬,每10萬人中就有30個超過百歲的老人!是世界長壽鄉標準的4.4倍,遠遠高於世界長壽鄉每10萬人中最少有七個百歲老人的標準。在巴馬還有一個叫「巴盤屯」的小村,村裡515人中,百歲老人就有七人,人稱這裡為「長壽聖殿」。巴馬地勢西北高,東南低,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區,年平均氣溫20.4度,年無霜期337天以上,冬無嚴寒,夏無酷暑,晝夜均小有溫差,人居自然環境和氣候條件十分宜人,風秀、谷幽、氣香、水甘是對這裡綠色大自然恰到好處的概括。在一個偏遠的山區,並沒有醫學專家、沒有設備先進、技術先進的醫院,也沒有養生專家,但是,卻有一群健康長壽的老人。天然環境就是天然的療養院。陽光、空氣、水、土地以及在這片土地上生長起來的食物,還有長壽老人們遵循自然規律的生活習慣,就是健康長壽的根本。生活在那裡的人們,不需要養生專家來講什麼養生。那裡是一種非常適合人類生存的環境,那裡傳承著符合人身體生理要求的生活習慣。而現在大多數的人,則生存在遠離自然的環境中,由於生活的壓力,不得不違背正常生活規律,用健康甚至是生命來換取財富,就有必要學習養生To』什麼是養生?養生就是一種生活習慣,養生就是一種生活方式,養生就是每天做對身體有幫助的事情,點點滴滴,包括每一次呼吸、吃每一頓飯、喝每一口水、每一次睡覺、說每一句話、辦每一件事。選擇對身體有益的生活方式,堅持去做,不要怕「路」遠。其實,這些道理古人早就為我們做了「研究」。《黃帝內經?素問》中說:「黃帝問於天師日:余聞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歲,而動作不衰;今時之人,年半百而動作皆衰者。時世異耶,人將失之耶?岐伯對日: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於陰陽,和於術數,食飲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故能形與神俱,而盡終其天年,度百歲乃去。今時之人不然也,以酒為漿,以妄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滿,不時御神,務快其心,逆於生樂,起居無節,故半百而衰也。」這些話在今天看來,雖然不是太通俗,但也能看得明白。但是,能依此而行的卻不多,常常把酒當作飲料,把違背自然規律的事情當做常事,這些行為將會使他們的精氣衰竭,使他們的真元之氣耗散。不知道保持精、氣、神的充盈,不懂得駕馭自己的精神,只一味地做自己喜歡做的事情,違背了正常的生活,作息與居住都沒有節制,所以總是被「健康問題」困惑,也就不足為1聖了。健康長壽,就是正確的生活習慣長期積累的結果,那麼,錯誤的生活習慣長期積累的結果,自然就導致疾病了。也就是說,一個人生病的時候,並不代表這個人缺少了藥物,而是缺少了一種正確的生活習慣;更不是身體的哪個器官是多餘的,需要切掉。改變生活習慣才是預防、治癒疾病的根本所在。著名健康教育專家洪昭光說:「養成一個好的生活習慣,剩過百種藥物和保健品。」生命質量的提高,得益於你選擇什麼樣的生活方式。
推薦閱讀:

喝花茶養生?不同的女人要喝不同的花茶,快看看你是哪種女人?
揉腹養生—延年九轉法(上)
三伏天養生八大重點,做好了一年不生病(2組)
當歸是「補血之王」,補足氣血讓你年輕10歲!
秋天養生重在祛濕健脾,三招實現幫你實現!

TAG:養生 | 轉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