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各族的殯葬習俗

2008-07-15 17:38
各族的殯葬習俗 蒙古族的殯葬習俗早期蒙古人葬俗是人死後,家人把蒙古包拆掉裝車,趕著牲畜換一個地方居住,或把死者裝上牛車,趕到預定的地方趕牛車跑起來,屍體掉下之處就是死者的墓地,但不埋。巴爾虎、布里亞特、厄魯特等「林中百姓」部落喪葬習俗各有不同。   巴爾虎蒙古人早期是風葬的習俗。貧民多風葬,葬時將屍體放入袋中,車載到山上或草原人跡所不見之處,任鳥獸啄食。後逐步改為以土葬為主。人死後,設靈堂,屍體以白布裹上入棺,設供,三日後出殯。   厄魯特蒙古人一般在葬後請喇嘛念經,相地方,選吉日裝殮。喇嘛死後要火化,勃額(薩滿)死後要用立式棺材,富者死後使用棺材,窮者死後用布口袋和裹葦席。   布里亞特蒙古人死後多用火葬、深埋,還有肢解、裝白布袋,用牛車拉到地方後,打牛急馳,死者墜落處為葬地。葬後招待親友和幫助出殯者。   喪葬儀式後,再沒有任何儀式。1949年後,多改為火葬
margaret506 2008-07-15 17:39
回族祭祀亡人習俗回族把祭祀亡人叫「鍋里倒油」或叫干「爾麥里」。主要是祭祀直系親屬亡人,祭祀教主等。  祭祀直系親屬亡人一般根據亡人「無常」(逝世)時間的長短來採取不同的規模。  祭祀從人「無常」後埋葬的當天晚上開始。喪主家要熬「米粥」,炸油香和烙油香,請操辦喪事的和阿訇等人吃。回民稱當日晚上的這種祭祀活動為「宵夜」。七日以前,家裡有會念《古蘭經》的就自己去「走墳」,不會念的要請阿訇或懂經文的滿拉等去走墳。一日五次。回民認為在四十天之內,亡人的靈魂還在。喪主家每天要點香烙油香,做「杜娃」向真主祈禱。家裡的其他人還要哭喪,直到第七天。回民稱第七天為「頭七」,也叫「七日」,這天喪主家要宰羊、宰雞、炸油香,請阿訇和滿拉以及有威望的回族老人若干人,到家裡念經,吃油香。喪主家為了搭救亡人,求「真主」開天堂之門,還要給來念經的所有人都散「乜貼」(施捨),之後還要給親戚朋友、鄰里鄉親散油香。到了「二七」、「三七」,規模很小,有時不請阿訇,只是烙些油香,散給左鄰右舍或貧窮者。  到了四十日,認為亡人的靈魂要離開家了,要大幹「爾麥里」:早上先請阿訇走墳,完了請阿訇以及親戚朋友和鄉親們到家裡來吃油香,有的還給喪主家散「乜貼」,從此以後,在百日、周年、三周年、三十周年仍要宰羊、炸油香,大幹「爾麥里」。過了三十周年,有的就不再搞大的祭祀活動了。  回民對教主的祭祀規模很大,稱教主為「穆勒師德」,即傳經授道「導師」,也稱「老人家」,逝世後尊稱為「太爺」,對某一教派的創始人一般稱為「道祖太爺」。虎夫耶門宦的老太爺洪海儒的祭日是七月二十四日,哲赫忍耶門宦的馬明心祭日是三月二十七日。遇到這些祭日要舉行盛大的「爾麥里」聖會,宰羊近百隻,宰牛十幾頭,約有一萬多回族群眾陸續去走墳、吃油香,還有的千里迢迢從外省區趕去參加祭日活動,表示對老太爺的尊敬與忠誠。
margaret506 2008-07-15 17:40
達斡爾族喪葬習俗新韁的達斡爾人主要集中在塔城縣的一些鄉村,人口只有4300多人(1982年),是我區人口較少的民族。   他們的人口雖然少,但沿襲下來的喪葬習俗卻十分講究。達斡爾族對老人去世後的安葬十分隆重。若老人去世時,先由一位長者為他更換衣服、剃頭、剪指甲。、洗臉,然後裝入棺材。並將死者生前用過的碗、筷、煙具、鍋、小刀和米、面等東西,要用線網包起來裝入棺內的左邊;把銀箔紙剪成牙形,貼在棺內的右邊,用來象徵日月。另外還要在死者的一隻手中放些瓜子,另一隻手中放槳。到晚上在靈前放些點心上供,並要點一盞燈。在出擯之前,每天都要守靈上供、燒紙,兒子們要睡在地上守靈,表達孝心。   達斡爾人出擯前要舉行祭靈儀式,在靈前要擺上親友們送來的祭品,並要有人念祭文,頌揚死者的一生。同時在靈前要套一輛馬車或牛車,用繩子和棺材連起來,表示死者將坐這輛車去天堂。祭完後把套車的牲畜殺掉。   在埋葬時先由長子培一兩鍬土,接著大家動手埋。堆成墳頭後,要將死者生前所喜愛的東西和常用的衣物在墳前燒掉,同時再燒些金、銀箔紙。埋葬結束後,要用馬肉招待親友。   死者埋葬後,要進行服孝。一般對長者服孝二至三個月, 五代以內的侄孫戴孝1個月,五代以外的不戴孝也可以,妻子給丈夫要服孝3年,並不准參加娛樂活動和改嫁。   孝期滿後,要在墳前殺豬供祭,以結束孝期。目前,達斡爾人的葬禮已從簡,城市裡的達斡爾人還實行了火葬。
margaret506 2008-07-15 17:41
朝鮮族葬俗親屬無論男女,前來弔唁者都舉一瓶酒,先奠一杯酒,再磕三個頭。晚輩戴孝,女的解開發辮,等死者葬後再將髮辮與白棉編結在一起,一直戴三年;男子戴白色無沿禮帽,長孫還要在帽後拖兩條長棉帶。死者在家限放三日,第三日入殮前要設酒席。入殮時,要把死者生前穿過的衣服等物放進棺材,或者將其焚燒。接著,在墳地擺一次酒席,然後,順原路回歸,回去要先洗手。次日,死者的親人要來上供,也叫圓墳。以後的每年都要在去世的前一天上供。清明節、端陽節、中秋節也要去上供。
margaret506 2008-07-15 17:41
畲族葬俗 1.接娘家。是浙江麗水地區畲族的喪葬風俗。當稍上年紀的婦女死後,家人要通知其娘家人來弔唁。來人多是其兄或其弟。如果來人是長者,不戴孝帽,如果是死者的弟弟,則穿孝衣。娘家人來時,在村外放鞭炮。這時孝子孝孫們拿香,按長幼依次跑在門外迎接。娘家入第一個過來時,收拿跪者手中的香,第二人將他們扶起來。有的地方還要"拾娘家",即兩人手臂相交,其舅坐在上面,抬進屋,孝子跪在靈台後,娘家人進門後,先向外拜三拜,表示接他家的香火,再向里拜三拜,表示把娘家的祖宗安放在這裡,再拜棺和靈位。   2.大葬、小葬。歷史上畲族曾盛行火葬,有的地區則實行土葬。葬前請風水先生選擇地穴後打洞,把棺木滑入洞內。外築墳頭墓碑,謂之大葬。若是墓穴風水不合,則另擇它地,兩三年後擇吉日起棺,拾骨骸盛於陶瓷之中另葬。立墓碑,謂之小葬,即二次埋葬。   3.焚燒入罐。這是畲族的傳統喪葬風俗。歷史上畲族曾盛行火葬,人死,則停棺於野外,經數年後,舉行火化,將其灰燼貯瓶內,埋入土中。據《閩橋酋軒錄》記載:"人死刳木納屍。其中多長,辟相擊節,主喪者盤旋四舞,乃焚木拾骨,置諸罐,浮葬林麓間,將徒則取以去。"   4.功德。《建德縣誌》記載畲族的喪葬儀式。「重做功德,門豎一幡,上書死者姓名,靈前雜列雞黍,畲婦七、八圍棺坐哭,用麻干為方格,高闊尺許,外湖以紙,中置紙綻,名之曰庫,非持竹鞭甑,且鞭且祝曰:阿娘氣平平上,或曰阿爺氣平平上,或曰孝子飯。」又說:"治喪時必請祭祖者八人穿青紅各色祭衣,在死者靈前嘴誦,或祖先前歌舞,名曰功德。未作功德則不得葬,葬則認為不吉。」進行土葬的畲族地區,還有請齋公念經起度做功德。或一兩日,多至七日。送葬後還要做"頭七"、"二七"、以至"七七"四十九日的祭掃活動。
margaret506 2008-07-15 17:42
黎族葬俗1、墓式。黎族墓葬的傳統樣式,共分三種,即長形矮墳、圓形大墳和拔地而起的高尖墳。通什杞人、南開潤人和美孚人,埋葬有固定的墓地山,墳多長形矮墳,墳前不立墓碑,沒有『掃墓』習慣;樂東、冒東、東方等縣的部子孝人,多是圓形大墳,其他地區的人、杞人和賽人,沒有固定的墓山,多是高出地面的尖墳。後兩種墳,立墓碑,清明節有拔草掃墓的習慣。七差地區的人孝,有疊墳習慣,即一家共一個墳,把棺材疊起來。東方大田地區,夫妻合棺埋葬。所謂「生也同生死同死,死去陰間合墓埋」。   2.靈魂館。是黎族為棺葬風俗。合畝制地區不準為老年人備棺,而其他地區則均有為老年人生前準備棺村的俗規。崔縣的孝人,有一種「靈魂棺」的風俗,即對先前死亡的人未曾舉行「做佛」儀式,則在後死者的棺木右邊放一副空棺,作為前死者的「靈魂棺」,表示對前死者補辦「做怫」儀式。   3.飲孝灑。是黎族守孝的傳統習俗。黎族在服喪期間禁忌吃米飯,包括前來送葬的親屬村鄰,在葬埋完畢都得先到治喪的主人家飲孝灑,然後才許回各自家中吃米飯。若是父母去世,其子女許守「酒孝」十二天,若兄弟去世,守「酒孝」期為七天,兒子死去,「酒孝」期為五天;村鄰死人,「酒孝」期三天。守『酒孝」期間,每日三餐都要飲酒,每次進餐,眾人聚集在孝席間唱悼歌,然後才飲酒吃菜。   4、葬凶鬼。黎族的喪葬習俗。黎族人對於溺水、火燒、雷擊、槍殺、獸害、上吊、難產以及掉樹跌死等非正常死亡者,則視為『凶鬼」。埋葬時,對死在屋內的,抬到非正常死亡者的墓地埋葬;若死在郊野,就地埋葬,不準把屍體再抬回村寨。合畝制地區,要穿紅衣喪服來埋葬非正常死亡者,美孚人則把屍體俯埋,並用木棍從背部訂進地里,意思是不讓「凶鬼」出來害人。   5、太陽落山。也是黎族的一種喪葬習俗。黎族合畝制地區把人死看作「太陽落山」。當病者在彌留之際,親屬們要繼續喂飯、喂水,並呼喚其「返回人間」,表示有親人孝敬。死後,以鳴槍傳報喪事,親友即前來商量喪葬儀式,寨中眾人挑酒抬豬齊來相助。給亡人洗臉、洗腳、梳發,按男女區別結髮和穿戴。衣服全新,但必須反穿,禁忌給死者穿紅衣。若死者是女的,要給臉抹灶底灰,意思是「生前勤勞,去了陰間會受祖宗歡迎」。有錢的人家,還要給死者嘴上放一塊光洋,說是「去了陰間好問路」。把遺體放在屋中泱,下鋪草席,上蓋紅氈或者蓋上綉有龍鬚的「龍被」。死者是男的,就把頭朝船形屋的前門,若是女的則將頭朝後門。靈前祭品是一碗酒、兩把稻穀和牛的下顎骨(如果是殺豬的就放豬的下顎骨)。另外在頭前和腳前擺設祭靈席,置放酒肉其親屬接輩份稱謂列坐遺體兩旁,邊呼、邊哭、邊唱悼歌,直至通宵,眾親鄰邊飲酒邊追述死者功德。黎人認為「人死象太陽落山」。故其入殮儀式放在午後。入殮時將遺體用被子和露兜葉席包裹起來,放置在屍架上,再覆蓋一張紅氈或一床「龍被".屍架是竹製的,有五支小竹做的抬架和竹竿抬扛,以藤條綁固.由死者的兩位親人抬扛,眾人扶送。去基山的路上,由精通宗譜的「奧稚」引路。「奧雅」身穿藍色長袍,頭插銀簪,頸據銀項圈,肩扛葬品。屍架後面是唱著哀歌的送葬隊伍。到達墓山後.「奧稚」先挖三鋤定好墳地地點,眾人跟著挖墳穴。以太陽升落方向和流水尾決定墳穴頭尾。墳穴深約五尺,長方形。先將棺木入穴,再將屍體入棺。蓋棺之前,要揭開氈子,讓親屬俯視死者顏面,以示告別。「奧椎」站立墳前,呼喚死者名字和宗族前輩死人的名譜,意思是「要他們將死者領回去」然後,用一束樹葉打掃墳穴,意思是「把活人的靈魂掃出去,讓死者安息」。「奧雅」先蓋土,眾入隨著把土填入墳穴,土填到高出地面一尺高,然後置屍架於墓上。墓旁放稻穀兩把,陶罐、陶鍋、陶碗各一個,還有牛的下頷骨等祭品。意思是送給死者傢具和牛等到陰間使用。將埋葬時用過的鋤頭、鏟子等帶回家,要等服孝期滿,拿到河裡洗凈後,才可使用。。葬後,死者家裡設宴席,請眾人來家喝孝酒,唱悼歌,表示對死者哀悼。
margaret506 2008-07-15 17:43
藏族喪葬儀式(1)天葬:   這是藏族的主要葬式。當人停止呼吸後,有的地區停屍三五日,設靈堂、祭台,燃酥油燈,祭獻各種食品,請僧人念經,超度亡靈,親朋弔喪。有的地區則很快送往天葬場,煨桑祭祀,請僧人念經、吹法螺,招來鷲群啄食。死者家屬男性都參加送殯。送殯用具有些棄置山間,不帶回家。   (2)土葬:   這是盛行於東部農業區,尤其是與漢族雜居地區的一種葬式。人死後需儘快洗理著裝,在僵硬前用繩索或白布條將屍體捆綁成僧人坐「禪」式,纏以白布,殮入一白布袋,最後置入形似房舍的四方高座式棺內,請僧侶念經超度,殯屍三五日,依卜算之時辰,將棺木抬往塋地下葬。埋後留有圓形墓冢,有的地方則堆以小白石,以志紀念。但未成年者和暴亡者不能入葬墳塋。   (3)水葬:   這是一種極為簡便的葬式。主要盛行於江河沿岸地區。水葬的殮屍與天葬大致相同,按卜定的時間投入河中,三日後,死者家屬前往投屍處及下游巡視,若發現屍體浮於水面,或滯屍河岸,重新置入水中。   (4)火葬:   這是一種較理想的葬式。在歷史上多用於僧侶。解放後,國鎵工作人員和一些農業區的藏族群眾也多實行這種葬式。火葬的殮屍與土葬相同,出殯之日,將屍體抬到固定的火葬場(有的地區則臨時選定),從爐頂置入葬爐,澆油焚屍。三日後,親屬同去收拾骨灰,葬入墳墓,或撒於高山之巔、江河之中。   不論採用哪種葬式,出殯後都得請僧人念經,超度亡靈。親屬均帶孝服喪。
margaret506 2008-07-15 17:43
白族葬俗 在喪葬方面,明代以前因受佛教影響,盛行火葬;經過長期演變,解放前已改用棺木士葬。-男子死後一般即行裝殆,婦女必須等候娘家人看後才能人棺。以後出濱送祖墳安埋。一般人家的墳墓為"一層橋"或"兩道花門",窮苦者僅壘土為墳,而達富貴人則豎"三碑四技",建有"城門洞"式的墓道,並立石人、石馬、石獅、石象等守衛墳墓。   碧江白族停屍在正房中,晚闖圍繞屍體跳舞、唱輓歌。出擯後壘土墳,並在死者頭部方位豎一根長粟木,掛有土鍋、麻布裳等祭物。將死者生前用物一併殉葬,以示悼念。解放後,革除了喪葬中許多繁文縟節,大大減少了人力和物力的浪費,對生產、生活都有一定的積極作用。白族葬禮,重接氣",放含口時舉行送魂歸祖地儀式。然後向親鄰報喪,由孝子凈屍,停放屍體並殺豬祭靈。   入棺儀式要請村中老人主持。木匠師傅點血開棺,主持人以言語安魂,之後設靈堂,親友前來祭拜,夜晚以歌舞送靈。喪葬形式為土葬。
margaret506 2008-07-15 17:44
土族的喪葬 土族喪葬因地而異。互助地區多數實行火葬,少數實行土葬。民和、大通地區一般都實行土葬。同仁地區的土族實行火葬,也有土葬的。不論是火葬還是土葬,都要舉行喪葬儀式。老人病故後,將其衣服脫去,將遺體扶起,成蹲坐狀,雙手合十,兩拇指撐於下頜骨,放在原處的炕角頭,周圍用乾淨土坯擠緊,上面披上衣服或白布。當天早晨,即派人去向喇嘛或本本子占卜葬期,邀請本家各戶家長商議治喪事宜。請木匠趕做靈轎。第三天下午,將遺體入殮,用一條向左擰成的白布或黃布條,在每一關節處綰一鄉球,一身要綰七至十三個,然後套上黃布做的套子,土族語稱「布日拉」,裝入靈轎內。靈堂設在堂屋裡。一般在家停放五至七天。老人病故要請喇嘛誦經超度,並由喇嘛主持,每晚請本家老少集體念「嘛呢」。舉行葬禮的前一天,是集中祭奠的日子,土族語稱「日格」。本家各戶、親戚、朋友、左鄰右舍都有要來弔唁,舅舅來「認骨」。   土族喪葬要待客。一般分三頓飯、饃饃茶、酥油炒麵、蒸油饅頭和稠米飯。一般不動葷,只吃素。三道茶飯後,舅舅舉行「擺外」、慰亡靈儀式,對亡人的一生作出公正的評價,對兒孫們的孝心作出褒貶。「擺外」後,黃昏時分,請人到一個僻靜處,砌火化爐。舉行火化儀式,一般在早晨六七點鐘。靈轎由兒子、侄子等抬到火葬場。遺體由其兒子或侄子從靈轎中抱出,面向西方,放入爐內後,送靈轎者都跪拜在周圍祭奠。女兒、媳婦都要哭喪。由指定的兩位本家弟兄點火。靈轎也要砸碎火燒。喇嘛誦經,向火化爐內投放五色糧食,澆酥油汁,約兩小時左右,火化結束。下午拾取骨灰,放在一尺多長的柏木匣內,由兒子或孫子用一根紅繞牽引,埋在臨時選定的地方,待到第二年清明時,再遷到祖墳地埋葬。亡人送葬後,子女服喪,一般為七期,四十九天。服喪期間,男子不戴帽子,婦女不穿有色彩的衣帽,不串親訪以,當年不貼春聯,不拜年,以示哀悼。
margaret506 2008-07-15 17:45
水族喪葬習俗黔東南水族實行木棺土葬。有三種安葬形式:一是隨死隨葬,就是不擇時日隨時安葬。這種情況一般是死者死時的日子不好或家庭貧苦所採取的,但不能當天下葬。二是擇日安葬,即人死後,查閱水書直到有適宜安葬的好日子,才出殯安葬。這實際也是一種停棺待葬的形式,只是所停放的時間不長。三是停棺待葬。夏秋兩季死者多實行停棺待葬,到秋收以後再擇日安葬。其主要原因是夏秋為農忙季節,來幫忙的人少,參加葬禮的親戚也少,另外喪葬耗資巨大,秋後才有足夠的糧食。停棺有室內停棺和野外停棺兩種,野外停棺還要搭棚以避風雨。需要停棺待葬的,先在棺內裝約2-5寸厚草木灰,再入殮,防止屍體臭氣散發。   對正常死亡者,要經過報喪、入殮、擇吉、祭悼、出殯、安葬、除服幾個喪葬程序,歷時三年以上。   報喪:老人落氣,主家鳴放鐵炮或燃放鞭炮或燒掉死者的舊衣物以向寨人宣告家中有喪事,寨人便自來幫忙。接著喪家一面請人到各路親戚家中報喪,特別要通知舅家親友,一面由長子到井邊取清水燒熱為死者沐浴和剃頭(女者梳妝),換上壽衣,壽衣分為衣和褲,均為單數,以穿三、五、七件為普遍,穿布鞋紗襪。男子包一條長的包頭帕,女子用包頭帕數量不限,女子在腰間系一根青色或綠色綢緞腰帶。在外室用床板架在兩條長凳上,死者頭朝西方停放在上面,用青色、藍色和白色布各一張把死者全身裹住。在旁擺桌設靈位,點素油燈,桌上放一碗有魚的糯米飯作祭品,等待水書先生選擇吉日良辰入殮安葬。水族喪事忌葷,但不忌魚,以魚為必須供祭品,可食植物油。一旦死者落氣,喪家及房族忌葷吃素,若死者為女性,外家均需忌葷。   入殮:按水書先生擇定的時辰將死者裝入棺內。此時所有與死者屬相相同者均迴避,幫助入殮的人等不能言語,以手勢進行交流,以防死者將靈魂帶去。用紙包一點錢放入死者衣兜里,好讓死者在回歸的路上買水喝。從江地區的水族還在棺內放置一些糯米飯和一尾魚,作為死者的響午飯。入殮畢,靈柩在堂屋順梁而放,設供桌供祭至除服止。然後舉行包孝儀式,除死者家人包孝外,房族晚輩以及外甥都需包孝。孝帕為白布,長子孝帕長七尺,余者皆為五尺左右。一些條件好的家庭還穿孝衣。   擇吉:即是請水書先生按死者的屬相與死亡時間測算何日適宜安葬,如果近期沒有適合的好日子,喪家便停棺待葬,只能在夜間將靈柩停在屋內或屋外,用木皮蓋住,並在上面蓋少許泥土,表示暫葬。   祭悼:擇吉後進行的祭悼活動,祭悼有一般祭悼和隆重祭悼。一般祭悼為吉日臨近無準備時間或死者落氣的時辰按水書要求不宜喧嚷或喪家無經濟隨能力的舉行,儀式簡單。隆重祭悼要進行開控、家祭、賓祭、點主、砍牛敲馬等活動,內容多,場面大,耗資巨。水族稱開控為每控,分小控和大控兩種。小控稱控抵,即由喪家請人扎紙傘和旗幡,由舅家請蘆笙,女婿家請八仙(嗩吶)吹奏一夜,並殺豬或宰牛1頭。大控稱控老,規模大,時間長,耗資巨大,一般家庭難以支付。喪家和舅家親友以及女婿家親友請來歌隊、蘆笙隊、八仙隊、花燈隊甚至還有耍龍舞獅隊在屋外搭台表演,歷時兩三天,晝夜不停。前來觀者均以酒飯招待。喪家需殺豬十幾頭或幾十頭,殺牛三五頭至十幾頭不等。砍牛敲馬儀式是在出殯的當天早上,喪家要殺馬或砍牛,或殺豬,一般男性殺馬砍牛,以馬為最貴,女性殺豬,亦有砍牛的,有的富貴人家即殺馬又砍牛或殺豬,甚至有連砍數頭牛的。儀式結束後,牛、馬、豬肉喪家及房族不能食用,將一後腿連尾巴送給死者的舅舅,一腿給水書先生作為酬謝,另取一部分作回禮,其餘大部分來招待客人。   出殯:按水書先生擇定的時間出殯,全體孝子在門外跪迎。用紅布或花布遮蓋,一人在前撒紙錢開路,長子捧靈牌隨後,接著是拉縴、抬棺及送葬隊伍,孝子在棺前,孝女在棺後。接著是蘆笙和嗩吶隊伍,最後為水書先生。出殯不準走回頭路,靈柩不準停放在地上,若需休息須用木棍墊著。   安葬:由水書先生擇定墳地方位,開挖墓穴前要先敬土地神,在墓穴底撒上硃砂以招龍脈,下葬封土壘墳。安葬的第二天早晨,孝子脫孝,用一碗涼水,將燒紅的火炭放於水中,稱「鬼茶」,每人用鬼茶清口後即可開葷。   除服:水族孝期為三年,滿孝時舉行除服儀式。用豬或鵝祭祀死者,並將靈位和孝子孝女的孝服孝帕,以及房族外戚的孝帕的一角拿到墓地燒掉,俗稱燒孝帕。此時整個喪葬活動結束。   對非正常死亡者,如跌死、槍傷死、難產死、淹死、野獸咬死等凶死,則實行先火葬后土葬,對十八九到五十歲之間的非正常死亡者,仍須進行洗身、穿壽衣,入棺後,地上放兩根大木,將棺置於其上,然後架柴猛燒,有時還加煤油、桐油幫助燃燒,之後用新布將骨灰包好,裝入新棺再行土葬。
margaret506 2008-07-15 17:46
仡佬族喪葬散居在貴州省西部的織金、黔西、六枝、關嶺等20多個縣,少數分布在廣西壯族自治區的隆林各族自治縣和雲南省文山壯族苗族自治州的廣南、文山、富寧、馬關等縣。   仡佬族有自已的語言,但各地仡佬語差別很大。如今,只有四分之一左右的人還會仡佬話,漢語已成仡佬人的交際工具。一部分人還會講苗語、彝語或布依語等。仡佬族沒有本民族文字,通用漢文。信仰多神,崇拜祖先。   仡佬族主要從事農業。手工打鐵業比較發達,因此,史書上把有些地方的仡佬稱為「打鐵仡佬」。   習俗   仡佬族生活習俗等方面和當地漢族相似。仡佬族的禁忌有:平時不能站立或坐在家門口;有分娩或有喪事的人家,外人不得入內;婦女生孩子未滿40天的,不能跨門檻,也不能到井邊挑水。仡佬族熱情好客,親戚朋友相聚,都要以酒為禮,遇到喜慶或節日,酒必不可少。   婚俗   男女青年結婚時,男方須請媒人攜帶雞、酒等物送給女家,如禮物被女方接收,就表示婚姻已經締結。居住在道真等地的仡佬族,在娶親嫁女或宴請賓客時還要辦「三么台」酒宴進行款待,即按特點順序共分三台,第一台稱茶席,喝清茶輔以各種糖果點心和香香(即核桃、板栗、花生、白果、葵花籽等);第二台稱酒席,渴白酒,拌以各種冷盤及酸、咸、辣腌菜和香腸、鹽蛋等;第三台稱正席,上飯菜,菜中有扣肉吃「大菜」,招待客人時,客人不放筷,主人必須陪到底。   在婚嫁期間,親友要把自家釀製的「爬坡」酒裝壇,貼上紅條,做為禮品,置於門外,內插長粽葉莖一根,男女客人可隨意以莖為管吸吮。   食俗   習慣日食三餐,早餐稀飯或酸湯燙飯,中餐和晚餐多為大米乾飯或玉米乾飯。糯米食品,是仡佬族最喜食用的食品之一。糯米一般都用來製作糯米粑,因製作方法不同,各具不同的風味。食用時,常配以蜂蜜、紅糖、白糖、芝麻、蘇子等。   仡佬族大都喜歡把鮮菜做成酸菜和腌菜再吃,如用青菜、辣椒、大蒜、生薑混合腌制的酸辣菜,用香椿芽腌制的腌香椿,不僅可以涼拌,單獨作菜,而且還可用來做成大菜(即扣肉底菜)。   肉類主要有豬肉、羊肉和牛肉、馬肉,其中較有代表性的風味菜肴是用豬骨頭、雞肉加大量的辣椒粉舂碎,加各種佐料做成的辣椒骨,食用時既可單獨做湯,又可與其他菜相配,製成各種風味菜肴。   仡佬族很喜歡吃辣食,吃法很多,如:將嫩辣椒放在干鍋內爆成半熟,然後用油炒煳;或將嫩辣椒煮成半熟,晒乾,吃時再用油炸,直接用來下酒。   仡佬族善釀酒,以「爬坡酒」最富特色,酒用玉米、高梁、毛稗、稻穀等釀製而成,常用作禮品贈送親友。
margaret506 2008-07-15 17:46
景頗族喪葬習俗景頗族一般行土葬,但也用火葬的。   成年人死後,家屬立即在家門前敲響鋩鑼,並且鳴槍數響,向鄰居近親報喪,人們聞聲立即前來幫助料理喪事。當晚,同寨或附近村寨的青年男女要到死者家中參加「布滾戈」(一種祭祀性舞蹈),主人以水酒招待,這種舞要跳通霄,並且要連跳數夜。   屍體在家裡停放五、六天。入棺前要洗屍,穿衣服,並在屍體下墊棉毯(男用)或筒裙(女用),然後收殮到用粗大樹身挖空而成的棺木之中。埋葬前要在寨子附近擇地,擇地時,以雞蛋擲於地上,如果雞蛋打破,便是吉地。墳上搭成尖塔形茅屋,屋上置一人頭形木刻,墳的四方立四根竹竿,每根上懸一幅白布;有的還在墳的四周挖溝,死者如欠債尚未還清,便在溝上留一缺口,直到家屬代他還清後,才能將溝上的缺口補合。葬後還必須為死者舉行送魂儀式,在墳前剽牛或殺豬。過去,富裕人家,老人死後家裡有幾口人,便要剽幾頭牛,以示追悼。死於非命或幼殤者多實行火葬或天葬。
margaret506 2008-07-15 17:47
毛南族的喪葬習俗喪禮:是指正常死亡的,其陰魂成為家神的長者所舉行的祭喪活動,死者越是高壽,喪禮就越隆重。毛南人認為,是正常死亡的,其陰魂就成為家仙,名字可列在祖宗靈位上。正常喪禮的過程如下:   (一)買沐浴水。毛南人一斷氣就放地炮三響, 接著孝男孝女兒媳嚎啕大哭。   (二)報喪。分兩次進行,第一次叫「報素喪」,第二次叫「報葷喪」。   (三)開路。開路是請神把死者的靈魂帶到陰府,請天仙把死者的靈魂帶上天堂。   (四)打齋。開路完後接著啟建道場打齋。   (五)肥譜。打齋到深夜,道士們休息用夜餐。這時,由一道士主持「肥譜」,其內容一是請祖宗靈位上的三祖回來赴筵,同時護送死者的亡靈到陰間;一是訴說死者生前撫養子女的辛勞,表達子女對死者的懷念。   (六)祭喪。在屋裡舉行的稱為「靈案前祭」,在屋外舉行的稱為「靈棺前祭」。   (七)出殯入葬。   (八)回家。即死者的靈魂返回老家。   (九)分田。給死者「分田」,是表示讓死者在陽間也有田地耕種。   (十)服孝期。
margaret506 2008-07-15 17:48
土家族喪葬習俗  跳喪  土家人的喪事辦得十分熱鬧。「熱熱鬧鬧送亡人,歡歡喜喜辦喪事」,充分表現了土家人豁達的生死觀。山寨里,無論誰家老人去世,必請歌師傅打喪鼓。當夜,嗩吶高奏,鑼鼓大作,鞭炮陣陣。喪鼓一響,相鄰數寨齊來奔喪。所謂「聽見喪鼓響,腳板就發癢,人死眾人哀,不請自己來」。靈堂上的舞者,每人手執一件樂器,由掌鼓師指揮。鼓聲一起,奔喪者幾人一組,踏著鼓點,合著唱詞,在靈堂上高歌狂舞,叫做「跳喪」。喪歌的曲調有「撒兒嗬」、「叫歌」、「搖喪」、「將軍令」、「正宮調」、「一字詞」、 「節節高」、「螃蟹歌」等數十個曲牌,節奏明快,氣氛熱烈;唱詞有歌頌亡人的,有讚美愛情的,有唱歷史的,有唱典故的,有唱動物植物的,有猜謎的,內容十分豐富。土老師還借跳喪,規勸教育世人:哪怕你帝王將帥,也難免土內藏埋,哪怕你高官厚祿,無非是一墳棺材。土家人跳喪,一為死者歌功頌德,二為安慰死者家屬,誰都把「跳喪」當做情誼的象徵,說:「把不起耙把送不起錢,跳一夜喪鼓送人情」。「跳喪」與巴人樂舞有著淵源關係。
margaret506 2008-07-15 17:48
東鄉族喪葬習俗聚居在甘肅省境內,其中半數以上居住在甘肅東鄉族自治縣。其餘分別聚居在和政縣和臨夏縣。十四世紀後半葉由聚居在東鄉的許多不同民族成份融合而成的,主要為信仰伊斯蘭教的回族人和蒙古人。   東鄉族有自已的語言,沒有文字。大多數東鄉族人都兼通漢語,通用漢文。東鄉人有豐富的群眾娛樂活動和民間口頭文學,競技活動主要有賽馬、摔跤、打土塊等。「花兒」是東鄉族喜歡的歌舞形式。東鄉人的樂器有「四弦子」、笛子和泥制吹器等。   東鄉族以農業為主,畜牧業、特別是養羊,在生產中也占重要地位,東鄉「三寶」桃杏、瓜果、大紅棗享譽全國。   食俗   東鄉族在進餐時,很講究禮儀,每一餐飯必須在長輩動筷後,全家才能進餐。長輩不能按時歸家就餐,全家必須等候。每日三餐都在炕上,炕上放一炕桌,全家人都圍著炕桌盤膝而坐。媳婦在廚房  內吃飯。   東鄉族熱情好客,來了客人,都是長者出門遠迎,客人進屋要先請上炕,隨後要獻上比較講究的蓋碗茶。有時還在茶中加冰糖、桂圓或燒棗,俗叫三香茶。正餐時東鄉族喜用雞待客,東鄉族待客最隆重的是端全羊。即把羊的各個部位如脖子、肋條、前後腿、羊尾巴依次上盤,使餐桌上樣樣俱全。   東鄉族男人一直保留有「吃平伙」的習慣。即在農閑時,一些人湊在一起,選一隻肉膘好的羊,在羊主人家或茶飯做得好的人家,把羊宰了,整羊下鍋,雜碎拌上調料上鍋蒸,吃平伙的人就喝茶、吃油餅,等「發子」熟了,一人一碗,爾後又在肉湯里揪面片吃,完了再把煮熟的羊肉按羊的全身部位分成若干份,每人一份,最後大家攤錢給主人。也可以用東西和糧食折價頂替。   東鄉族的飲食上喜吃飯菜合一的食品,家家都有小石磨。東鄉族每日三餐不離洋芋。洋芋既可當菜,又可當飯。煮、燒、烤、炒均可,特別是冬春二季。東鄉族還喜把青稞面,大麥面做成「鍋塌」或「瓊鍋饃」作為主食。   東鄉族製作「棧羊」肉,獨具特色,一般都是清水下全羊,鍋上蒸「發子」,屠宰棧羊吃發子是東鄉族改善生活的一種形式,當地有句諺語說:「先來的發子比後來的肉香」。東鄉族還善於把棧羊肉製成清湯羊肉,美味可口,滋補營養,老少皆宜。   忌食豬肉、狗肉、馬肉、騾肉、驢肉和自死動物及動物血;禁帶污濁之物進入墓地和清真寺;忌用食物開玩笑;忌在人面前袒胸露臂;忌遞煙敬酒。   東鄉族人喜歡喝紫陽茶和細毛尖茶,一般每餐離不開茶,多數用蓋碗泡茶,也有用小茶壺的。蓋碗亦稱「三炮台」,即由茶蓋、茶碗和底盤座組成
margaret506 2008-07-15 17:49
阿昌族喪葬習俗  阿昌族的喪葬 ,人死後,一般行土葬。患有腫病或其它傳染病而死的人,或是婦女因生孩子而死亡的,才行火葬。    阿昌族人死後,先請佛爺來念經,以示超度死者的亡靈,停屍三日後,則選擇吉日出殯。出殯時,由老佛爺用三四丈長的白布,一端繫於棺木上,並持著布的另一端走在棺木前面,以示由其領路,讓死者的靈魂平安地到達「天國」。當死者的棺木抬起時,死者的子孫親屬跪在棺木前面,讓棺木從他們頭上抬過,棺木過完的尋人立即起來又跑到前面接著跪下,這樣一個接一個的輪環跪,直到棺木抬出家門,這時,子孫親屬們又到大門外的路兩邊跪下,讓棺木從他們的中間抬過。這是表示給死者搭橋過河。埋葬死人的日期必須選擇龍、虎、猴日,否則,會使莊稼不能生長,子孫不得興旺。埋葬時,死者來世不能變人。    還有,人死後,旁邊要擺一碗飯,飯上放一個油煎雞蛋,這是表示祭祀死者。死者發喪那天,遠親近戚都來這裡送葬,主人給後家親人,每人分別送二、三尺長的一節白布,用來裹在頭上表示哀悼。死者棺木放入坑時,兒孫們前來痛哭告別,主祭喊一聲:「爹(媽)不要怕,我們來給你老人家蓋土」。隨即捧一捧土丟下坑去,灑在棺木上,然後再將土埋上,其他的人也跟隨著埋土 。
margaret506 2008-07-15 17:49
拉祜族喪葬習俗1.搓獨格。拉祜語意為「墓地」,是拉祜族喪葬習俗。遊獵時期的拉祜族,無喪葬活動,也無墓地。據清康熙楚雄心志卷一我:「保從一遇有死者不殮不菲,停屍而去。另擇居焉一。」十八世紀逐漸定居以看,一些地方出現墓地和省萍形式。凡是行土葬的山寨,一般有一片公共山地為墓地。只交是屬於正常死亡的措內成員,不分宗族、信仰、華份,溝可交齊在墓里。墓穴,由「摩梭」(祭司)通過念咒、扔雞蛋十確定。選定墓穴後.即挖方坑,將格木被人坑內,頭朝兩腳朝東。三日內親屬到墓穴敬祭之後,方可壘填。出殯時「摩梭」*白紙約成人的圖案放在棺材上,念咒禱告。途中鳴槍或被烏經為死者並退,還有抬著火盆及死者生前用物為其引路的。歸返時,到在途中搭棚或抱技擋道,以免死靈再歸來。   2.丟蛋擇葬。這是拉祜族、景頗族的喪雄習俗。死人若是小孩,則用鍵芭卷禁送出寨外掩埋即小芳是成年人一般洲棺材盛葬。棺木的選擇是用一個雞蛋向一株選好的大樹丟去,蛋破即砍倒樹做准水,若蛋不破,就另選樹。裝相後棺材在家中停放一兩天後即行安葬。葬時親友寨人均來幫忙把棺材抬到黎外,用一雞蛋向地上丟去,蛋破剛柔地選定,不破再選。埋葬時,將棺材的頭向西方,壘起墳堆,並在墳前放匕死者生前日常舊的弓象背夢之類物件,放三天後即取民養後的頭三年,家人每年都上墳一次(全墳堆並獻飯),三年之後不再上墳.單家也產因人家,無人幫忙時,死者家屬就在室內挖一土坑,將死者埋葬,碼後放火燒毀房區另遷居他地。   3.搓司起格。拉估族括意是「火葬地」。技信族在遊獵時期,無喪葬活動,也無墓地。十八世紀逐漸定居後,出現了墓地及喪葬儀式。施行「火葬」習俗的拉祜族山寨或家族,寨外一般有一片山林為「火葬地」,視為神聖土地,樹不欲,山不能動,違者會受到神的懲罰。有的大非地內又分設火塘。凡五族內人死去,都送到火葬塘火葬。攤前,派人到火葬地山林代木,屍體抬到火游點,按男八層女十層架好柴,中間放少許乾柴引火。屍體面問下;伏在架好的柴地上,山「摩拔」(織可)殺雞看卦,念咒范火,問時,將死者生前衣物、僅具等一問焚燼。火化後,有的不收骨灰,有的將骨灰另行坦駐里填。未成年人、孕婦、產婦、非正常死亡者,不施行大悼。   4.排司見清果比尾。拉姑族項意見「報喪」。柑桔根兒是案內成車人去世,傳切是老年人病,即要向桑在報喪。近代,一般有條件的均在家門前鳴放火槍;意,塞內群眾親友聞聲使知村經有喪事。全村停止生產一天。以示哀悼。同時,紛紛趕去死者家裡幫助料理。對黎外親友,則派人專程報喪。死苦(或即將斷氣)口小放入銀子等物,稱為給「日含」;然天,為他剃頭、洗身、更衣,舊南布成麻布覆蓋,放在堂醫中樹(也有用植術將n人殮停放),讓親友弔喪。來者捧~碗米,進門僅在手對死者撤少許,餘下灼倒人米壇,以供吃m。停屍期間,死者家按子女人數宰殺豬、雞大祭品。宰殺前,用繩子捆住豬、雞的腳,將繩子的一頭放在死者前,以表示讓死者帶去豢養,代系成守靈,同寨的青年為死者跳祭把舞,祭司為之唱招魂調,白紙紮成人形繫於竿k,點燃香燭,在死吉身邊祈禱。
margaret506 2008-07-15 17:50
裕固族喪葬習俗裕固族的喪葬分三種:即火葬、天葬、土葬。過去部落上層和牧主、富戶宗教上層和未成婚的女子都實行火葬。所謂天葬,即將死者放在山頂上,任憑野獸飛禽啄食,實行這種葬法主要是貧苦牧民。土葬是部分部落在很久以前留下來的一種葬法。據說與圖騰崇拜、古時木棺風葬和樹葬有關,並有等級區別。有仰天腑地等形式的葬法。在近代實行木棺土葬各有同異。現在黃泥堡仍有天葬、土葬。現今的天葬是不成年的男女未婚夭折的才用此種葬法。火葬已寥寥無幾。過去不管那種葬法都要請僧眾念經超渡花費極大。現在也有少數念經的。
margaret506 2008-07-15 17:51
高山族喪葬習俗 1.裸葬。高山族的一種隨葬習俗。人死後,脫去衣服,用鹿皮包裹,親屬四人將屍體抬至山頂,打開鹿皮,使屍體置於其上,再把死者生前所穿衣服蓋在身上以殉葬。俗認為,這樣還「潔」而去,屍體雖裸露,但靈魂卻穿了衣服;人死後屍體無關要緊,無形的靈魂卻可以離開肉體而存在。   2.惡屍葬。高山族喪葬風俗。高山族人認為,非自然死亡者是「惡死」,對「惡死」者屍體葬法與「善死」者不同。泰稚人把戰殺、自殺等非自然死亡的視為惡死者,將其屍在發現的地方就地掩埋。婦人在室內難產死亡或無親屬送終而死者也視為不吉,將其埋於屋內,視為禁忌之地,插上稻草作記,家人棄屋而另建新室。賽多人發現橫死、戰死等非自然死亡者,即告訴死者親屬,就地掩埋,並舉行火葬,堆石於掩埋處,以示禁忌。富人則將自殺、他殺、路斃、火亡的就地埋葬。   3.祭靈。人死後在家停靈三天,出殯前舉行盛大的祭靈儀式。祭靈時一般要殺馬或牛。殺馬時把馬拴在靈前。長子跪於馬前,在馬蹄上撤酒後殺掉。祭靈時,由一長者誦祭文,其內容包括死者姓名、年齡、籍貫、得病和亡故的日期、送葬祭靈的物件等等,其他人在棺前或靈位前脆著,當晚以牛馬肉招待親友,稱之為「告靈飯」。對輩高年長的死者家祭靈尤為隆重,娘親一般要帶一口活豬當場殺了獻祭,其他人一般也帶祭品前來參加。
margaret506 2008-07-15 17:52
崩龍族(德昂族)喪葬習俗崩龍族中若一家有人病故老死,家屬即在門外對天鳴放三槍,寨里的鄉親、鄰里聞訊,便背著米、提著菜、拿著肉陸續來到死者的家裡。男人們找來一點銀器放進死者口裡,說是給他到陰間時做擺渡錢。接著用紅木樹葉蘸水洗屍體,換上新衣入棺。棺一般在家中停放三天,每天早晚對天鳴放三槍。   出殯前,男人們抬起棺木,由死者的侄兒侄女在棺木底下來回鑽兩次才出殯。   崩龍族一般實行土葬。寨里建有公共墓地。死者不分姓氏,等級,凡本寨成員皆可入葬。棺木抬到墓地時,男人在地上挖一個長坑。一個男人,用一火把,在坑內繞三周,然後把棺木橫著放進土坑裡。據說,這是不讓死者的靈魂來危害活著的人。死者的子女,各捧一捧土,撒到棺木上,隨後大家才填土,真到填平。不建墳,不立碑。   坑填好後,在墓地的人都站起來,由一老者念咒語,大意是:死者和活人是兩條路,死了的去找歸宿,活著的快快回去。待老者念完,每個人拿樹葉掃掃身體,家人和親戚也不哭泣。大家頭也不回地回村去,安葬就此結束。   葬後第七天,家屬再請請佛爺念一次經,安撫亡靈。從此以後,家屬既不認墳,也不獻墳。   但是對暴死、凶死、孕婦難產死亡,崩龍人認為是惡魔纏身,需實行火葬。火化後,留下的骨頭用清水洗凈放入土罐,葬於公墓以外的特定地方,既不超度,也不壘墳,更不獻墳。   為什麼崩龍族人崇拜佛爺,不認祖墳?相傳很早以前,崩龍族的山寨有一個大頭人叫臘有,他的老婆叫哈木。夫婦倆到40歲時才得了個兒子,取名阿托。阿托長到十歲,不幸得了瘧疾,不久就死了。老兩口哭得死去活來,最後請木工修了一幢陽光曬不到,雨水淋不著的大房子,把阿托的屍體放進去,每天派長工送三頓飯去。三年後一天晚上,長工照樣送飯去,誰知遇上大雨,山洪暴漲,正在這時,長工看見釋迦牟尼的三個弟子傳教路過這裡,長工便將手中的肉和飯虔誠地獻給了佛爺。這天晚上,臘有夫婦同時做了一個相同的夢,夢見兒子對他們說:「我走了三年,直到今天晚上才吃到家裡送的飯。」臘有夫婦大吃一驚,他們把長工叫來詢問:「昨晚的飯送給了誰?」長工如實說:「送給三個佛爺吃了。」臘有夫婦感慨地說:「哦,看來獻墳不如獻佛!」從此,崩龍族中死了人,埋葬以後,再也不認墳,不獻墳,只到奘房裡獻佛。
margaret506 2008-07-15 17:52
鄂倫春族喪葬習俗鄂倫春族認為人的靈魂不滅,人死後變成鬼,要到「閻門坎」(陰間)去,對鬼不能隨便冒犯。這些觀念影響到他們的喪葬習俗。   鄂倫春族講究安葬迅捷。在葬地選擇上,一般要選擇土地平坦,靠近森林和河流的地方,樹有根,水有源,意味著子孫後代永續不斷。   安葬方式有幾種,其中最古老的葬法是風葬。風葬又可具體地分為三種形式:一是樹杈卡屍葬,一是吊棺葬,一是相棺葬。最原始的一種風葬是選擇3、4棵樹,借樹杈搭上橫木,橫木上鋪上樹枝,把死人放在上邊蓋好。後來亦實行土葬。土葬用的棺材與漢族相似,但較為粗糙。如果沒有棺材,可在土坑中用木杆做成方框,然後放入屍體、蓋上木杆再埋上土。對因急病而死的青年人和孕婦都實行火葬,方法是將棺木放在架起的柴堆上燒,心臟部位尤其要燒透,否則他們變成鬼後會纏繞家人。水葬則用於因溺水而死的人。一般是先將死者用過的帽子等物扔進河中,然後將棺材放入水中,任其漂流而去。   陪葬物品中最常見的是馬。如果殺不起馬,就將死者生前穿過的衣服、馬具等馱在馬上,圍繞葬地轉幾圈,說幾句陪葬馬的話。陪葬物品除馬外,還有死者生前用過的日常用品,如碗筷小勺、獵刀、煙具、男性的弓箭、女性的熟皮工具和針線盒等。   出殯時有射「領路箭」的風俗。有的地區有「牽線」的習俗。薩滿紮好草人,草人拴上數條線,死者子女各牽一條跟隨其後。到葬地,薩滿念祭文,念完後,用「神棒」將線打斷,把草人扔出很遠,以示死者靈魂遠離而去,不牽連生者。   人死後的第七天即「頭期」,以及重要節日、清明等都要到葬地祭祀。到周年時,要舉行隆重的祭祀。祭祀前要新搭一個仙人柱,內設床鋪、被褥,床頭燃上蠟燭,桌上擺上供品。祭祀時,要念祭文。祭文包括死者的情況:姓名、生卒年月以及死因,還包括死者晚輩以及來賓的姓名。並且室內點燈,室外燃篝火,使燈火通明。擺上酒、菜,人們邊吃、邊唱、邊談,燒紙。通宵達旦,直至第二天天亮方結束。   鄂倫春族人死後,家人一般都要戴孝,時間、長短、男女有別。
margaret506 2008-07-15 17:53
哈薩克族喪葬習俗哈薩克人的喪葬儀式基本上是按照伊斯蘭教的儀禮進行的。人死之後臉朝西安放,綁住下巴頦,用洗凈的布遮蓋臉面,用圍帳將遺體圍擋起來。遺體在家停放一天或三天,由近親點燈守靈。前來弔唁的人們要進屋與遺體告別,並安慰死者的親屬。然後用清水洗屍,洗完後用白布纏裹屍體,安放在靈柩內。接著舉行祈禱贖罪儀式。贖罪儀式結束後,將靈柩抬到屋外,舉行「迦納扎」儀式。參加者全體站立,由阿訇主持念經。念完經後,死者的親屬問眾人:「這個人生前是怎麼樣的人?」眾人異口同聲地回答:「是個好人,善良的人,祝他升入天堂!願他安息吧!」   「迦納扎」儀式結束之後,即舉行出殯儀式。墳地遠的用駱駝馱,並用毯子覆蓋靈柩。墓穴根據地形挖成直墓坑或掏成洞穴,屍體頭部朝南,足部朝北,面朝西(即面對麥加)安放在墓穴里。在屍體放進墓穴之前,所有送葬者每人在屍體上放一撮土,然後安放屍體,並堵好洞口。   死者入葬七天時要舉行「七天祭」,並給洗屍的人贈送衣服或衣料。四十天時要舉行「四十天祭」,一周年時舉行「周年祭」。   按照傳統習慣,對死者要進行長時間的哀悼。死者的妻子一年之內必須身著黑服,頭包白布,以志悼念。同時還要唱輓歌一年。輓歌自有其固定的哀調。每天在旭日將升和夕陽將落之時唱輓歌,如果遠遠看到前來弔唁的人也要唱輓歌,與弔唁的人見面時更要大聲唱輓歌。如果前來弔唁者是女的或是近親,則相互擁抱,放聲大唱輓歌。   死者埋葬之後,親屬和本部落的人們要給死者家送食物、白布和牲畜。如死者是有名望有地位的人,他的氈房旁邊要掛弔唁的旗子,旗子的顏色因年齡而異,有嚴格區別:年輕人掛紅色旗子,老年人掛白色旗子,中年人掛的旗子是一半紅一半白。死者生前經常乘騎的馬要剪斷尾巴,不允許任何人騎。轉場或搬家時,需將死者生前所用的馬鞍和衣物統統掛在馬背上,並由死者的妻子領著走。同時還要帶上誌哀的旗子,經過別人的氈房時都要唱輓歌。   一周年時,要重修死者的墳墓。墳墓的形式視其地位和經濟狀況而定。一般人的墳墓用石塊壘起,有地位的人用土坯砌成圓形或者方形的墓形。也有呈八棱形狀的。一些有名望的死者,還在墳墓上用磚砌起高高的拱塔,墓地範圍很廣,他的親屬或同部落的人都可埋葬在周圍。   一周年的祭祀活動是極為隆重的。除重修墳墓外,還邀請親屬和本部落的人參加祭祀活動。祭祀之日,先將死者生前的乘騎牽到氈房前,這時死者的妻子兒女哭著與死者的乘騎告別,然後將乘騎宰掉,並將誌哀的旗子拿下,折斷旗杆。接著宰殺許多牲畜款待參加祭祀的人,並舉行賽馬、摔跤和阿肯彈唱等活動以悼念死者。悼念活動結束後,死者的妻子取下頭上的白沙,兒女們脫下黑色的喪服,並將事先掛在屋內的死者生前的衣服取下,交給主持祭祀儀式的老年人。老年人將死者的衣服以及死者乘騎的馬頭,四個馬蹄和馬皮一塊拿到墓地上去安放。
margaret506 2008-07-15 17:54
俄羅斯族喪葬習俗凡人死,無論男女老幼均內襯白衣,外部穿戴整齊,停放室內,頭向牆角有聖像的地方,腳朝著門,旁點臘燭,長者念誦例行的祭詞,親友魚貫而行向死者告別,然後將屍體入棺,送墓地埋葬。均為木棺土葬。埋法,是將棺材在墓穴底部用松木墊起20厘米高,棺材周圍豎立4根木柱,上面架起4根橫樑,樑上蓋木板,再鋪樺樹皮(耐久不易腐爛),然後填土。下葬時,死者頭朝西,腳朝東,腳前立十字架。   過去有教堂時,東正教信徒死亡,下葬前要將棺材抬到教堂,經牧師祝禱後,再由其導引,家屬、親友跟隨一起到達墓地下葬。
margaret506 2008-07-15 17:54
烏孜別克族喪葬習俗葬禮與其他伊斯蘭教民族大致相同,實行土葬。人死後,馬上通知所有親友。屍體停留時間很短,一般是早亡午葬或午亡晨葬。參加葬禮的男子都在腰間束一條白帶,頭戴帽子;婦女則在頭上纏一條白布(或圍白色頭巾)。葬前要凈身,如死者是男性,由男性凈體;若是女性則由女性凈體;然後用白布裹屍。阿訇為死者誦經時,婦女圍屍哭泣,男子則在戶外。出殯時,將屍體放於長形木匣里,抬往清真寺,由阿訇祝福,然後抬往墓地。墓穴先挖一個垂直的長方形的土坑,在坑的西側挖一個洞穴,長寬可容納屍體即可。屍體頭北腳南面向西置於洞中,最後用土封好洞口。埋葬後在凈屍的地方放一個花盆,點一盞長明燈。從這時起,此屋不能再住人。   入葬後,死者子女必須帶孝7天。死後一年內,須舉行四次哀悼儀式,一次是死後第三天;一次是第7天;一次是第40天,最後一次是周年。其中周年祭規模最大。
margaret506 2008-07-15 17:55
回族葬俗  1、 著水。是回族、維吾爾、哈薩克、東鄉、保安、薩拉等向陽伊斯蘭教諸民族的喪葬習俗。亡人在埋葬前,要將屍體洗乾淨,由亡人的近親二人,一人執湯瓶,一人洗亡人。洗的人戴上手套,由上而下。先左後右,共洗三遍:洗時不能使水流進亡人之口、鼻、耳、目之中,男人由男人洗,女人由女人洗。洗凈揩乾,才將體包在克凡里。   2、 送埋體。回族及信仰伊斯教各民族的喪俗。送埋體,阿拉伯語意是亡人、死者。回族對送埋體比較重視,在一般情況下,只要得知亡人是穆斯林,不論喪主邀請與否,都要沐浴,積極前往參加送葬。如果死者是鰥、寡、孤、獨或出門在外的人,尤其要爭先恐後地自願草辦喪事,參加送葬,直至將死者安葬。   3、 穿克凡。是回、東鄉、薩拉、保安等信仰伊斯蘭教民族的喪葬習俗。"克凡"在阿拉伯中意為"壽衣"實為殮服或裹屍衣。回族在人死後,主張"速葬",實行"薄葬"。一般在三日內葬之。當人死後,家人一面報喪、一面準備穿"克凡"。克凡用白色棉布,由三塊布單組成,第一塊長七尺寬四尺,第三塊長四尺寬二尺,這是男人用的,女人用的除上述三塊外,在家上一塊長三尺寬一尺的裹胸布和一塊蓋頭。穿"克凡"時,第一塊布在外層,第二塊布在中層,第三塊布在內層。一層一層地將屍體裹起來。第一塊布在兩端打上節子,穿克凡後即可入葬。   4、回族的喪葬儀式比較特殊 死後要求迅速埋葬 屍在家不能超過三天 數情況是早亡午葬 午亡次晨葬、回族實行土葬,下葬不用棺材,有公用運屍的木匣「經匣」。死者的葬禮在清真寺舉行,由阿訇主持。葬前要用水洗屍親屬見死者最後一面後,要用二丈多白布為死者裹屍,男死者要戴白帽有的要做頭蓋,也有讓死者穿數件用新白布做成的無領無袖的屍衣。然後由阿訇主持葬禮為死者祈禱。   葬禮結束後。將屍體裝入「經匣」送至墳地埋葬。屍體的放法,必須頭朝北,腳朝南,面向西。葬坑上覆蓋木板或水泥預製板,然後堆土封墳。回族有公共的驀地,不與其他民族共用墳山,下葬時不放任何殉葬品。葬後第二天去「走墳掃墓,以後逢空閑或回民三大節日或父母的生卒日都去 走墳」。受漢族影響,清明節也有去掃墓的,但掃墓時不帶任何祭品,只在墳前為死者祈禱。
margaret506 2008-07-15 17:56
錫伯族葬俗  錫伯族有著自己獨特的喪葬禮俗,一般是人死亡後入棺土葬,喇嘛或產婦死亡則火葬。男的埋在西邊,女的埋在東邊。入葬之前,全家族都來弔唁,全身穿白色孝服,名曰"重孝"。  弔唁時婦女不坐炕,均坐在草地上。出殯時,屍體需頭向後、腳向前抬出家門,意思是向腳前方行走。經過人家門口、井台上時,門口或井台要放一盆水,否則不能經過。墳坑事先刨好,埋葬後回家後再把死者的 枕頭燒掉,並請埋葬人先飲一杯酒,洗手後,才進屋。喪葬儀式繁簡,隨各家經濟情況而定。子女守孝百日;妻室守孝三年,在守孝期內不得改嫁。解放後期,喪葬形式已經大大的簡化。
margaret506 2008-07-15 17:56
傣族的喪葬習俗   傣族的傳統喪葬,分土葬、火葬和水葬三種,以土葬為主。在西雙版納傣族地區,每個村寨的附近,都有一塊或幾塊墓地,有的把這種墓地稱作龍山,傣語叫作「壩消」,「壩消內的林木,是不許砍伐的,把它稱為「龍林」。久而久之,「龍林」蒼勁挺拔,蔥蘢青翠,變成了一片風景林,使傣家村寨自然風景更加秀麗。 埋葬死人的墓地分三種情況:一是正常病死的人埋在一個地方;二是沒有成人的孩子死又埋在一個地方;三是非正常死亡,即暴病死、兇殺死、溺死等,另外埋在一個地方。有些地方,則將第三種不是正常死亡的人,實行水葬。讓邪氣隨屍體一起被水沖走。 過去,傣族實行嚴格等級制,人死了,叫法和葬法都不一樣,帕漳屺佛爺死了叫「涅磐」;召勐(土司)死了叫「暖且」;頭人死了叫「信佐」;佛僧死了叫「桑奔」;一般百姓死了叫「歹」或「桑佐」、「信西」。土司、頭人和佛爺等有地位的人死了,實行火葬,祝福早日升天;一般的百姓死了,則實行土葬。  當家裡死了人,首先是向親朋好友報喪,報喪要身背大米,將米灑在親戚朋友家的樓梯上,然後站在樓下,把死訊報告給親朋。如果到外寨報喪,按照古老的傳統,只能站在寨子外面,託人把死訊通報給寨里的親朋好友。  家裡人則把死者抬到竹樓的中間,將屍體依靠在木柱上,傣家稱棵木柱為「騷流乃」,並要求一次性坐靠穩,否則不吉利。然後用溫水沐浴更衣,隨後將死者平卧,雙手合於胸前,手下置臘條二對,用白布裹屍,把眼、鼻、嘴部位剪孔裸露,殮入棺中。擇日出殯,傣家人有許多忌諱,傣語說:「晚隴抱些宰,晚來抱些影」。「隴」與「來」分別為干支中的「辛」與「丙」。「晚隴抱些宰,晚來抱些影」,意思是「隴」日,死者是男的就不能出殯;「來」日,死者是女的也不能出殯。出殯那天,要把竹樓作一次徹底大掃除,把三腳架下作一次徹底清除,將死者生前用過的東西,集中化為灰燼,倒在江河裡,順水而流,和死者一起進入天國。另外,由一親屬男子,右手持一把長刀,左手拿一個白布袋,用刀把前來參加送葬親友手中的「曼苦」樹葉包著的飯粒挑進白布袋裡,一起送進墓地,讓死者不作餓死鬼,好好安息。 如果死者是熱戀中的青年,要選擇他(她)們常去那進而玩耍的一棵樹,出殯時,將屍體在樹榦上撞擊數下(一般是雙數),並禱告說:「這就是您心愛的人了,帶上他(她)一起去嗎。」據說,不這樣做,死者的靈魂就會回來找他(她)心愛的人。使其鬧病。  如果是孕婦病故,就要對孕婦進行剖腹,將嬰兒取出,把婦女和嬰兒分葬兩地。這是因為成人和小孩是要分葬的。 有些地方,出殯時,還要舉行斷絕夫妻關係儀式。不論年齡多大,其中一方去世,都要舉行儀式,其儀式是:用一縷白線(或用一臘條,從中折斷),系在棺木上或屍體上,生者握住另一端,由村長或一長者,將其線割斷,即表示斷絕夫妻關係。可以另娶和另嫁,不受婚約。  送葬返回,重新安放鐵三腳架,重新燃起火光,請僧侶誦「芒嗄拉」經文,送家神家鬼,然後方告葬禮結束,開始新的生活。
margaret506 2008-07-15 17:57
彝族的喪葬習俗  彝族的喪葬,古代實行火葬,明清後斬改為土葬,夭折者有樹葬、路葬、棄葬等葬法,老人死後有「接氣」、「報喪」、「弔喪」、「獻葯」、「祭奠」、「指路」、「招魂」、「起靈」、「獻水」、「制祖靈」等儀式。   接氣是指老人彌留之際,子女要守著老人,在老人快要「落氣」時,子女要用一隻大公雞對口「接氣」,也有的由長子對著老人的口哈氣,以示「接氣」。接氣後表示老人已去世。彝族的報喪方法是鳴槍或鳴炮,村人聽到槍聲,便會主動前來幫忙。   「告喪」是向死者的後家告之死者去世的消息,告喪人到後家後,先在後家堂屋裡磕頭,告之喪訊,主人招呼報喪人坐定,另設一空坐位,意為亡者靈魂就坐,接著捉一雞讓報喪人用左手殺死後切成塊煮,雞頭、雞翅、雞腿用一根筷子串起掛在門框上,吃過飯後由直系親屬拉一隻羊,請一班樂師和親友杠著魂幡孝旗,敲鑼打鼓,吹響長號、嗩吶,前去弔喪。   「打斷氣羊」彝語叫「哥則曲」,意為斷氣的伴,是在老人亡故後,喪家拉來一隻綿羊,抱在死者頭上繞九圈後,用木棍把羊打死,把羊頭對著死者的頭放在一起,長者念祭詞「你死了,你的魂要到祖先的魂那裡生活你帶走這隻綿羊,作為你的財產,拿去給祖靈作見面禮」,念畢之後,殺羊燒肉祭死者亡靈。   「獻葯」,就是由畢摩依死者生前所患之病配成藥劑,在靈位前架一竹槽,死者家屬跪在靈位前用一小勺,一面由畢摩育《獻葯經》,一邊將葯汁注入竹槽中流出,意為給死者喂葯,認為亡靈即可病癒。   「指路」是彝族送葬儀式上為亡靈指明通往祖地道路的祭祀活動,指路時靈柩放在樹枝插成的望鄉台之前。孝子跪兩旁,畢摩念《指路經》邊向致祭親友身上撒米粒。誦畢,由死者的女婿或後家跪在弓箭處,將所備之箭向前方直射。由畢摩拿一隻新筆,蘸著雄雞冠上的血,用一個面鏡照著紙紮的金童玉女,點畫耳目口鼻之竅孔,然後便開始發柩,或火葬或土葬。   「火葬」,火葬時,要在預先選好的火葬地點挖一個坑,上放備好的白柴,燒男屍時堆9層柴,燒女屍時堆7層柴。子女親友器靈一陣後,將屍體抬上柴堆。屍體的頭向北方,男屍面向東方,女屍面向西方,點火焚化。火化後把屍灰撿起撒在山頭竹林間,用卵石把火化地點圍上一圈。最後由畢摩用紅綠線系山竹根一節,及綿羊毛少許,盛入一個小布袋內,裝入用竹子編成的小篾籮內製作為祖靈祭祀供奉在家中,整個喪葬程序便結束了。
margaret506 2008-07-15 17:58
赫哲族的喪葬習俗赫哲族死了人均土葬。早年用樺樹皮裹埋,後用原木壘棺埋葬,最後才發展到用木板做棺材。人死後停放在外間或裡間的地中間臨時搭起的板床上,全身蓋上黃布或黃紙,旁邊放一碗水,用一根細線的一頭拴在黃蓋布上,另一頭拴上銅錢放到水碗里,以示叫死者喝水,並經常點煙。每次燒紙,四周澆米湯或酒,以此敬死者。停放屍體的時間要根據氣候和家庭的大小決定。一般是一至七天左右,大部分是三天就出殯。隨葬物都是死者生前常用和喜愛的生產工具和生活用品。晚輩人都要穿上白孝衣、紮上白腰帶。火葬後脫下孝服保存起來,上墳、祭掃時再穿用,直到撂完「檔子」脫孝為止。 死者埋葬後,還要把死者生前所用的被、褥、枕等物鑲嵌在他生前睡覺的地方,白天疊起。還經常點煙、倒水,以示死魂仍在,未在陰曹地府,這就是所謂的「檔子」。這樣,男的放七天,女的放九天,就可以「出魂」了。「出魂「只是把死者的魂出到屋外去,但不是撂「檔子」。「出魂」的晚上,親友們向死者的靈魂敬酒告別,並把被、褥疊起來。放在外邊。 撂「檔子」,即送魂,這要根據家庭情況一至三年不等,也有一百天就撂「檔子」的。撂「檔子」比較複雜。要請薩滿跳三天神。事先做好木人,穿戴衣、帽、鞋,代表死者,放在新搭好的棚子里。薩滿坐在旁邊擊鼓禱告祝福,並向西北方向射三箭,「指明去「撤因畢拉」(陰曹界河)的方向。在撂「檔子」時,全家人除長輩外都穿上孝服,把死者的被褥一同送到墓地燒掉,這就算撂完了「檔子」,送走了死者的魂。孝眼全部脫掉再不穿用,也允許寡婦改嫁了
margaret506 2008-07-15 17:58
維吾爾族喪葬習俗喪葬儀式按伊斯蘭教教規進行。當死者臨死前,親友都來念"都瓦"告別,兒女在床前領受遺囑,阿訇蓋章證明。死後,阿訇將"神水"嘀在死者嘴上表示祝其"升天";買僧(職業宗教者)者伊麻木為死者凈身,凈身後纏白布,男性包三塊,女性包五塊,再在死者身上撒香料。     然後,將屍體放在"告那孜"清真寺里的公用抬屍木架上,抬往墓地。墓穴深長各二米,寬約一米,穴壁開洞,置屍於洞中。入葬前,由阿訇誦經,所有送葬人各抓一把土,再由一個人收齊放在屍體上,表示與死者訣別。葬後,在墓插一樹枝,作為標記。   送葬時只須男性,婦女不許入墳地(死者妻女也不例外)。   非穆斯林也可參加送葬,可靜默告別,但要注意尊重民族習俗和信仰。   在死者死後三天、七天、二十天、四十天、周年,家屬要做抓飯請親友,為死者祝福,叫做"乃孜爾"。作"乃孜爾"因經濟條件不同而有區別,近幾年來,即使經濟條件好的也比較簡單了。
margaret506 2008-07-15 17:59
布朗族的喪葬習俗 居住在雲南西雙版納的布朗族,過去,無論男女老少死了都要舉行隆重的葬禮。現在還有部分寨子保留著這種傳統習俗。   布朗族人實行土葬,集體墓。每個寨子都有自己等級嚴格的葬墓區。進入葬墓區的死者,必須在本寨居住兩年以上。每個寨子一般都劃分五個葬墓區:第一葬墓區:埋葬十五歲以下的少年兒童,每層埋四個死者屍體;第二葬墓區:埋葬十五歲至三十五歲的成年人,每層埋六個死者屍體;第三葬墓區:埋葬三十五歲至五十歲的中年人,每層埋七個死才屍體;第四葬墓區:埋葬五十歲以上的老人,每層埋八個死者屍體;第五葬墓區:埋葬被本寨群眾公認道德敗壞的人(如經常打罵人,亂搞兩性關係,不守寨規等)。這些人,不分年齡埋葬。每層埋兩個死者屍體。  如果是本寨人而又不在本寨死的,則不能進入埋葬區,只能由家屬另找地方單獨埋葬。  葬禮開始之前,死者家屬要把通往葬區的道路打掃乾淨。按照規矩,死者的妻子和小的兒女不能參加葬禮,以後也准去掃墓,十八歲以上的男子才能參加葬禮。出殯前,死者裝在一個簡易的棺材內,先由寨里的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作祈禱。他用香樟樹枝蘸水潑灑竹樓四周後,,才由人們把棺材從陽台下抬走。死者屍體在抬離寨時,他的臉要始終向著寨子。  到達葬區後,老人又再次祈禱後,由抬死者的四個青年,把棺材的包裹屍體的全部葬具砍碎、剪碎,連同死者一起埋葬。然後,大家才一同回寨。每個人在回家的路上要跨過一支點燃的香火(蠟燭),香火旁邊放著一張用竹子細編的七個小孔的小圓桌──踏料。據說它是為防止死者的"魂"返寨而設的。凡是參加葬禮的人,必須接受祈禱老人用清水潑灑頭部,才能進寨,以此驅逐他們身上的妖魔,消除以後的災難。
margaret506 2008-07-15 18:00
閩東喪葬習俗  閩東俗以死者能「壽終正寢(男)」、「壽終內寢(女)」為尚。故病人彌留之際,須安寢於樓下內室。若病人在樓上咽氣,則要撬開樓板,用繩索將屍體吊下樓入殮,俗以為死人不能過樓梯。若彌留之時病人在外在,都得抬回家,不得作古在外,否則被認為是做「門外鬼」,不吉利。萬一死在外,就不得抬回家中,有的甚至不得進村。臨終之時,親人須如數侍奉在側,在外子女也得風塵僕僕趕回「送歸終」,以表示死者「好命」、「子弟盡孝」。   病人咽氣後,舉家號啕,鳴炮三響。寧德俗,此時家中廚房要燈火通明,燒紙轎和錫箔,讓亡魂上路,並給屍體沐浴更衣。周寧俗,用坑荽湯「石菖蒲」為死者臉揩身,然後換上壽衣。壽衣要單數5~13件不等.平民百姓多著清代服裝,有職都身穿本職禮服。霞浦、柘榮俗,屍體一手系以紅繩(女則執一桃枝);福安俗,屍體口含冰糖;壽寧俗,死者頭枕3片瓦,旁放布制公雞和草木灰包裹的粽子1個;寧德俗,屍體的蓋被上撒以燈芯草,屍旁放七星袋,地面燭台上點燃白燭,俗稱「腳尾燭」,意為死者照明引路;壽寧、周寧、福安一帶則是點燈。   治喪時,喪家按與死者的親緣關係分5個等級製成不同樣式的孝服(稱「五服」),讓親屬分別穿戴。在大門上用白紙書「嚴制」(父死之意)或「慈制」(母死之意)。有的人家並在門口掛上一結門頭燈,上寫「×旬壽考(母),×代同堂」。家中柱子要貼上白聯。在各親屬手腕上扎一圈白色帶子,俗稱「手帶」(男扎左女扎右),並在廳堂設靈堂,供人弔唁,隨即開始報喪。   城鎮喪家報喪,一般在大門口貼上大幅訃告,同時將小張訃告派人送往親友家中。壽寧俗,不論晴雨,報喪人都要帶一把雨傘,到達時不能落從,將傘橫放於桌上,親友便知。   入殮時,孝子跪屍旁,含以冰糖或珍珠,或少許酒,銜箸端對屍口滴下,旋折箸為二,一半納入棺內,一半由子女收存。蓋棺前,孝男要膝得繞棺三匝(周寧七匝),行脆叩禮。寧德俗,孝男捧著點燃的7支蠟燭的斗燈,孝女、孝婦依次匍匐繞棺3匝,謂之「巡棺」。之後,在棺首上放盞油燈,徹夜耀,意即長明燈,直至出殯為止。   收殮當日,以酒待客,入殮翌日稱「開弔日」(寧德俗系當日為「開弔日」),請儐相贊禮,孝男剃髮著孝服,引至祖先堂,上香、讀告祖父。禮畢,孝男匍匐歸伏苫上,候親友弔唁。   出殯應擇吉日,前一夜要舉行祭奠,延請諸親友參加,靈堂擺設酒菜、瓜果、糕眯、鮮花、小景微裝飾品。並請吹班彈奏,氣氛肅穆莊嚴。夜半,主祭孝男要舉行三獻禮,由儐贊朗讀祭文,致祭亡屢,謂之「上壽」。然後撤去靈堂,出棺安葬。出殯時,先鳴炮起柩出殯,以鑼鼓樂隊開道,幡幛輓聯引路,孝子持哭棒扶棺,親屬朋友隨後送葬。靈柩所經的村落路口須貼「路貼」,過橋、過神廟要「參神」,焚化楮錢。沿途鳴炮,散發「發路錢」。   葬是喪葬禮俗中最後環節。區內民俗原先是以火化處理先人骨頭。由於封建禮制的約束,火化習俗逐漸淡薄,隨之而成土葬。土葬是鑿土為穴放入棺木,用三合土封面,經三五年後必須剖棺拾骨,裝入金瓮(陶瓮)遷入墓穴合葬。除了土葬還有墓葬,是先做好墓,死後一舉進墓穴,不再剖棺拾骨。 民間墓葬重堪輿,擇地卜吉,尋找風水,講究龍脈、砂鉗、水法、朝向等。70年代以後,火葬習俗又逐漸恢復。   上述喪葬禮俗一般就正常死亡而言。對男未婚女未嫁及未成年或無子弟者,殯葬均從速從簡。   50年代後逐步用追悼會代替弔孝,用遺像代中期,喪葬活動中的迷信內容逐步革除。70年代後期,又死灰復燃。
margaret506 2008-07-15 18:02
納西族的喪葬  納西族的喪葬,有火葬和土葬。火葬是納西族的古老習俗,滬沽湖至今仍實行火葬。 麗江壩區囚受漢族影響,從清代中葉開始,由火葬逐漸改為土葬,至本世紀中葉前,已是土葬為主。   滬沽湖地區 滬沽湖地區的火葬,深受達巴教和喇嘛教的影響,如永寧摩梭 人死後,立叩向親鄰報決,親鄰前來幫助洗屍。洗屍的水,男用九碗,女用七腕,到哪兒去打水和誰去打水,由達巴占卜決定。洗屍畢,將少許碎銀、某葉和酥油放人死人口中,並在耳、鼻等處塗點酥油。接著用麻布帶子把死者捆成蹲坐式,即下臉曲折,膝蓋與腳趾並擾,兩手在胸前交叉(女子右手在前,男子左手在前),將其裝在麻布或白布袋內,放人正房後室早已挖好的土穴中,面向大門,上蓋鐵鍋或木板,再封一層土,封土時,由兒子或外甥動第一鋤土(開封時亦如是),其他人再動手蓋土。停屍期間,在它前面放一小桌,點燈,供上茶、酒、肉、飯、乾果等祭品,並請喇嘛念經超度,親友們帶著祭品相繼弔唁,還要送一些糧食和肉給喪家。停屍時間的長短由喇嘛決定,但最長不得超過四十九天。燒屍的前一天,請達巴念經,為死者的靈魂開路。同時,將屍體從穴中取出,放入直立的方形木棺內,出殯時.由一人牽馱著死者生前一些用具的馬在前引路,四人拾棺跟隨、於天亮前送到火化場;到場後,由七、八個喇嘛面向東方盤坐踴經,舉行告別儀式,然後將屍體從棺內抬出,放在柴來上點火焚燒。喇嘛們邊念經,邊由一人向火堆淋澆酥油助燃。燒畢,由兩個男於撿些從腳到頭的遺骨,裝到麻布小口袋中帶回家,其餘骨欠埋在僻靜地方,骨灰袋放在院中擺祭品的方桌旁,由達巴主持再祭,念誦有幾十個地名的送魂開路經,把死者靈魂送到祖先居住的地方。死者如無固定配偶,在祭奠中需用一隻異性雞 (男用母雞、女用公鳴)來祭祀,表示死者有伴侶相陪。祭畢,由兩個男子帶著骨灰袋,達巴陪同,送到本家族墳地中各家固定的地方。放骨灰袋時,要抽掉袋底的線,讓屍骨觸土,讓靈魂活動"自由",並在袋的周圍砌一圈石頭。最後,兩人故意高聲叫喊:"我上打水!""我去找柴"等等,借故一溜煙跑開。據說不如此,死者的靈魂就會纏身。
margaret506 2008-07-15 18:03
滿族祭祀習俗  滿族的祭祀活動,神秘莊重,從程序到內容都十分講究。整個祭祀過程分為:祭祖、祭神、祭神桿、祭星4個部分。    在祭祀的前 3 天,全族人就要著手準備了:要在院子的大門當中懸上一把穀草,這就是表示從掛草把的日子起,一直到祭祀完畢,不許頭戴狗皮帽子和身穿孝服以及身體不潔的女人入門,而且此時也不許周濟乞丐。此外還要準備一些祭祀的食品,這裡最主要的有:黃米飯和幾頭豬。祭祀的日子一到,主祭人將暫存於外邊的祖宗匣子請到家中,放在西炕南頭的桌子上,然後再將屋裡常設的祖宗匣子取下來放在下邊。    祭祖,一般安排在白天。主祭人先將供桌及祖位架擺放好,然後將祖先請出,再把一頭祭祀用的純黑豬,抬到屋內南炕沿下。一切準備完畢後,主祭人誦讀祭文,此時,所有參加祭祀的人都要按輩分依次跪聽。讀完祭文後,叩首起身,然後眾人把豬抬到供桌前殺祭。殺祭時要將豬毛退凈,並將大小蹄角和豬膽放在供桌的右邊,然後再將豬抬到供桌上,豬頭向外,腳要向右。    祭神,有白日祭和夜晚祭兩種。白日祭一般在祭祖之後。其程序是:將祭祖時所殺的豬分解成12件,連同內臟一起到鍋里煮,鍋里不放任何調料。鍋里所煮的肉,在上供之前都不許吃。供品擺設整齊後,先請主祭人在前跪讀祭文,參加祭祀的人仍要按輩分依次跪聽,然後主祭人率眾人行叩首禮。夜晚祭神,一般分為兩步。首先要從祖宗匣子中按先後次序請出七位祖先,放在祖架上,再請出兩位擺設在祖匣蓋上,每位設凈水一盅,黃米一碟,將香碗、祭台放在桌上,然後燃起香和白蠟。之後,主祭人束腰鈴、扎裙子,帶領眾人擊鼓祈禱。然後在神位前殺豬祭祀。其次,在殺豬祭祀後,主祭人還要率眾人進行背燈祭。此時要將門窗遮閉,不準人出入院內,如有外人來也不許進屋。主祭人將燈吹滅,手持銅鈴,舞動腰鈴,口中念念有詞,祭畢,重新點燈,叩首,將祖神像放入祖宗匣子里,雙手舉起放到西牆祖宗板上,再將門窗打開,准許人出入。背燈祭所用的肉,要過 3 天以後,家人才能吃,但不能送給外人。    祭神樹,是在日出時將祖先木像請到祭樹前,面向東北。將一張乾淨的紙掛在樹上,然後把祭豬抬到神樹前,主祭人跪在祭豬的左方,眾人跪在其後。在殺祭之前,先用酒或乾淨的水往豬耳朵里灌,豬感覺痛癢,就搖頭擺耳,眾人就認為這是神來享用了,如果豬沒有什麼反應,那麼就是不祥之兆。殺祭之後,將豬分解成七部分,放到鍋里煮,豬膽、下鄂骨及下水等掛在樹上。主祭人將肉供上,叩首之後,眾人將肉分食,但要把各部分的骨頭送到神樹前。    祭索倫杆子,也稱祭天,一般是在祭祖後的第二天舉行。祭索倫杆子用的豬,必須是無傷、純黑的公豬,殺之前先將豬綁起來,放在索倫杆子前面,燒香禱告,然後再殺。豬骨頭不能亂扔,要在當天晚上埋在索倫杆子下面,還要將豬脖子里的一塊骨頭掛在索倫杆子上面,豬膽、豬腸、豬膀胱等物放在索倫杆子上面的斗里,讓烏鴉、喜鵲來吃,如果 3 天之內能被吃掉,便認為是很吉利的。    祭星,是在月落以後進行的。祭星的日期,不論是在某月,都要安排在初三或初五兩天進行。等月落之後,先在上屋北炕當中設一個方凳,點燃香蠟。祭星人身穿黃紗袍,手拿血盆、尖刀,在室外西側,距離祖宗不遠的地方,把祭豬殺掉,這時屋內要將燈火熄滅。殺完祭豬後,祭星人咳嗽一聲,屋內點燈開門,將豬抬進屋內退毛、分解。然後再將豬抬到原來的地方,叩首祭星,這時屋內再次熄滅燈火。祭畢,將豬抬回屋內,但不能見灶火。據說,熄燈閉光能使人神之間的距離縮短,既可以「對天直語」,又能使神明直接察覺到祭祀人虔誠的心情。
margaret506 2008-07-15 18:04
侗族葬俗  1.上祭。於死者去世後第二天舉行,祭品須有雞、魚、肉"三牲",誦畢祭文,鑼鼓、嗩吶、鐵炮齊鳴,加上道士的念唱和婦女的哭聲,整個葬禮顯得十分隆重而悲哀。此外,還給每個參加葬禮者發一條白孝巾,扎在頭上為死者戴孝。   2.樂穴,侗族葬禮。在棺木入土之前,把紙錢、樹枝、雜草丟在空中燃燒,又殺死一隻雞丟進去,讓它在火中蹦跳至氣絕才取出.最後沉棺於穴中埋葬。   3.掛葬,是侗族用以安葬未滿月死嬰之風俗。流行於貴州黎平肇興。先替死嬰穿好衣服,放在糞箕或攝箕中,用新白布(或黑布)蓋上,掛在村寨附近山坡的樹枝、竹枝上;或用草繩捆好掛上,任野禽野獸吞食。俗以為這樣母親才能再孕,否則就難孕或絕育,故子女多的人家也常常不用此葬法處理死嬰。   4.停喪傳葬。流行於貴州黎平四塞區和從江縣和平區一帶。當地風俗,患不吉之症的死者,因意外事故而死者,死亡時間與生辰八字不合者均要行此葬禮。屍體洗凈裝斂人棺後,停於選定的地點,停喪期(據鬼師推算決定)滿後,將其焚化,骨灰用裝進長三尺、高寬各一尺的小棺埋新白布包裹下葬,也有些地方不予埋葬,只停放在山坡之上。此外,停喪前之洗屍,裝斂等事、一律由外婆、娘舅等親戚辦理,死者親人都要迴避。目前在於避開"餓鬼"。
margaret506 2008-07-15 18:05
門巴族喪葬習俗  關於喪葬的習俗,從門隅地區的歷史演變來看,土葬是一種古老的葬俗,門巴族很可能曾經普遍實行過。但隨著佛教在門隅地區的傳播發展,門隅的門巴族主要的是實行火葬,天葬和水葬。   火葬和天葬多半是在喇嘛或富裕戶中實行的,一般群眾普遍行水葬。如果有嬰兒早夭,有的是將木桶裡面裝進干沙,把屍體用鹽水作防腐的處理,置於桶里,放在住房頂層的角樓上,經過數年後再進行水葬。對於那些有傳染病的死者,其葬法是不同的,要進行土葬。有一些人將嬰兒屍體放在高山石崖下葬。   墨脫宗門巴族普遍沿襲土葬這一古老的喪葬風俗,這是與苯教信仰的存在是有關係的。人死後,將屍體捆作胎兒狀,放置在室內二至三日,設下死者靈位,被稱作「米江巴」,用玉米等糧食磨的面,做成人騎虎的模型,並把它放在靈前供奉 。在死者的面前還要放食物、衣服和用具祭奠,並要請喇嘛來為他念經,在喇嘛念完經之後,再根據喇嘛所擇定的時辰和方法進行出殯。把面人的模型拋到室外,然後還要在小道和村後的三岔路口拋散小石子用來驅鬼。   葬時要挖圓形的深坑,把屍體蹲放於坑內,並且將死者生前所用過的主要的衣物及其他(她)所喜愛的物件一併隨葬,墳頂不留標記。墨脫門巴族也有實行火葬和水葬的。有的是先行土葬,等到一年以後再進行火葬。具體的作法是在埋葬的時候,坑頂用木板來遮蓋,再堆土於木板上面,這是為了方便以後取屍。取出的屍骨在進行完火化之後,把骨灰與泥土拌勻,做成一個個的「叉叉」(錐形塔),然後把它放在村旁的「叉康」的裡面(即存放泥塔的房子)。墨脫門巴族的夭折的嬰兒,是將嬰兒的屍體裝入到一個特大的葫蘆之中,然後埋在房屋的下邊,在埋好之後,把土夯實打平,沒有標記,不讓外人知曉。在墨脫,水葬是只用於得了傳染病的死者,這是與門隅的門巴族的喪葬風俗完全不一樣的。   總之,從患病到死後的全過程,都貫穿著巫師和喇嘛的活動。過去,門巴族人民在精神上受到宗教的束縛是很嚴重的。1959年以後,在實行了民主改革的地區,隨著門巴族中具有現代文化科學知識的年輕一代的成長,宗教觀念逐漸淡化,特別是巫師的活動已近於絕跡。
margaret506 2008-07-15 18:06
苗族葬俗  死後,實行棺木土葬,葬儀中要念《上天經》,請開路師傅。殺三隻雞為"枕頭雞"、"點字雞"、"喊魂雞"。人葬後十二天做一次祭奠活動。較長時間後要舉行較隆重的做齋儀式,請鼓手、蘆笙手、歌手、獻飯者,可以幾代人做一次。每代人殺一頭賠禮豬。做齋時,要做假人代替死者,祭師和子女、舅叔要唱歌,歌的內容蘊含著豐富的為人處世哲理和本民族規矩禮節。苗族人死多行土葬,不用棺,也不壘墳。民國《馬關縣誌。風俗志》載,苗族之喪葬,"自人死時即敲鼓吹蘆鱉以樂鬼,晝密不停,鼓間數秒一敲,絲間數分一吹,直至埋葬而後已";埋葬之前,子孫朝暮蒲食",並"以酒肉喂塞死者之口";選擇墳地時,"以木棒一條拼力向空拋擲,就棒落橫則橫葬,科則斜葬"。部分"白苗"人死要為之穿白衣,並用竹子或細本條編成一框架,盛屍於內,停屍堂中,出葬前三天要為死者猖喪歌,入夜,為親友者,必來慰藉,坐卧相陪。部分苗族人冠則用寐布包好吊在屋內供親友弔唁,擇日埋葬。麗江甲子鄉婆族人死,出葬時要請巫師擊皮鼓、吹蘆鱉為死者開路。昭通、楚雄部分苗族流行橫葬;文山一帶"花苗"、"偏苗"則行直竄。"白苗"葬前有"敲牛"習俗,即婦女死,其娘家要向女貿家索取一頭牛宰殺,娘家未"敲牛"之前,女婿要向岳父母家彙報其妻私有財物等情況。在苗族的觀念中,人死是因為靈毫脫離開人體的緣故,相信死者靈魂可以變鬼,所以要請巫師向死者超度亡魂。有的苗族,葬後十二天,做齋"三天。解放有,苗族遇有喪事,要殺牛、羊、豬、雞祭獻,並設酒宴,耗費很大。   巨人懸屍驅鬼是苗族特有的停屍儀式。舊時流行於雲南威信、金平、麻栗坡等地。金平白苗人死後,要將死者遺體置於竹編的床上。床的一端用麻繩系在房樑上,一端插入牆壁;每晝夜除吹蘆笙、擊鼓、跳舞外,還要舉行六次驅鬼儀式(白天、晚間各三次)。驅鬼人員一般為四人;一吹牛角,一射箭,一持火把,一持鐵刀。驅鬼時,四人繞死者的房屋九圈。花苗有在堂懸屍的習俗,但限於十歲以成員、婚後未生育的死者,則無需舉行驅鬼的儀式。麻栗坡孟洞區白族人死後要舉行「開路」,開路者持弩弓驅鬼。開完路,便將屍體放在類似擔架的木床上,枕邊放一支箭,用繩懸掛在堂屋房樑上。
margaret506 2008-07-15 18:06
怒族葬俗  怒族人民的喪葬儀式各地不一。碧江的怒族在數十年前多行火葬,至今在匹河公社西岸距怒族崖壁畫洞口不遠的地方,古代怒族的火葬場仍清晰可見。近幾十年來由於受其他民族的影響,已大都改行土葬。如死者為男性,埋葬的方式則為伸肢仰卧,如系婦女則屈肢側葬,如夫妻合葬,則婦女須向男子屈肢側葬,反映了父權制統治下,婦女屈從丈夫的不平等待遇。    成年人死,全氏族或全村社停止勞動三天,以示哀悼。出喪時由老人揮舞長刀在靈柩前開路。葬後,都要在墓前放接死者生前的用具。如男的接彎弓、獸皮箭包,婦女則放煮飯、織麻的工具等。意為死者在陰世還會象生前一樣生活,還照常使用這些生產生活用具。習慣上,對安葬後的成年人,只在第一年的有關節日里其為上故,此後均不再掃墓。
margaret506 2008-07-15 18:07
瑤族葬俗 1.砍館下葬。黔桂交界的白褲瑤,老人去世,要為其梳理洗身,並用白布繞住下額綁頭,把兩隻小腿捆綁起來。認為這樣可以防止靈魂亂說亂跑。送喪時,由十六個青壯年舉手托棺,緩緩前行,喪家的女婿及堂兄弟們提著酒罈跟隨,不時用竹筒舀酒給託運棺木的人喝,一路須飲酒不斷,壇不讓空,表示喪家將來福澤豐隆。遇上岔道,須停下鳴槍三響開道,表示驚動天地,求神保佑。下葬前,還邀請巫師祭穴,棺木一經落入墓穴就不準移動。巫師口念咒辭,手提柴刀按左中右順序在棺木上猛砍三刀,分別表示死者的陰魂離開家門、寨門和人間,只能為活人賜福納吉,不準作祟搗亂。墳多壘為橢圓形或長方形。巫師還插一根「歸家竹」於墳上,象徵死者陰魂已與祖先聚會,並在喪頭放上死者的遺物。有的還在長方形墳的四角,放上四隻雕刻的木鳥,墳旁或墳上豎上一根直徑約三寸、長約六尺的白色標杆,若是宰牛祭奠的,則將一隻牛角掛在桿上。   2.舅爺砍牛。過去,居住在黔桂交界的瑤族,崇拜祖先,重喪祭。有老人死亡,往往要舅爺砍牛祭供。分不同的姓氏,殺水牛或黃牛。先由幾個年輕人執鞭攆牛繞場兩圈,邊攆邊哭,接著,孝子低頭背鏵口進場,駕牛作犁田狀,並用青草喂牛,用篾圈套住牛頸,再用粗繩把牛拴在木樁上。舅爺扛著大砍刀闊步闖入,趁牛不注意,猛朝牛頸砍下,眾人立即一擁而上動刀剖解。牛肉煮熟後,拌入用各家族湊來的糯米製成的糯米飯,用芭蕉葉包成若干包,分發給眾人,見者有份。當眾人打開飯包看到牛肉時,低頭片刻,表示哀悼。這種喪俗起源於母系社會的祭祀活動,現已不流行此俗。
margaret506 2008-07-15 18:07
京族葬俗  為父母和前輩辦喪事是非常隆重的。過去父母死後,要為死者修齋作道,俗稱「做功德」。父母病逝,孝子要到族內各家去報喪,如果是母親去世,還要派一族兄到外家報喪。死者入殮之前,孝子要用熱水為死者抹屍,抹後由孝男或孝女給死者穿上一套麻制的新衣。男屍須戴一頂黑布帽;女屍則要用黑布包頭,腰束一條白帶,腳穿黑布尖靴。死者經道公「師傅」作法後入棺、封棺,擇日修齋作道,請親友們來弔喪,然後出葬,葬後再一新泥填,俗稱「復墳」。若認為葬地不好,滿三年後進行複檢葬,要在重陽那天才能開墳拾骨,擇定吉日再葬。 廣西的其他少數民族,如苗、侗、回、彝、水、乞佬等埋葬大都也實行土葬。喪葬一般也有超度亡靈的習慣。各民族都有一些不同的葬俗。
margaret506 2008-07-15 18:08
佤族喪葬習俗  佤族主要聚居在雲南省的西盟、滄源、孟連、耿馬、雙江、鎮康、永德等縣,部分散居在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和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境內。原稱「卡佤族」,1963年,經國務院批准改為現稱。   佤族有自已的語言,佤語屬南亞語系佤崩龍語支,分為三大方言。過去佤族沒有文字,1957年,創製了以拉丁字母為形式的文字方案。   受傣族影響信奉小乘佛教,部分地區傳入了基督教。佤族人主要從事農業生產。   習俗   佤族人豪爽好客,迎接客人以酒當先,認為無酒不成禮。佤族待客敬酒習俗多樣。其一是敬酒主人首先自飲一口,以打消客人的各種戒意,然後依次遞給客人飲。敬給客人的酒,客人一定要喝,而且要儘力喝乾,以表示心地坦誠,否則被認為對主人不敬;另一形式是主客均蹲在地上,主人用右手把酒遞給客人,客人用右手接過後先倒在地上一點或右手把酒彈在地上一點,意為敬祖。然後主人和客人一起喝乾。佤族民間有不知心,不善良者不敬酒的習慣。每逢兒子出門,客人離去,主人還要打「送親禮」。即給親人或客人敬酒,屆時主人用葫蘆(盛酒器)盛滿酒,先喝一口,然後送到客人或遠離的親人嘴邊,客人需要喝到葫蘆見底,以表示親情、友誼永遠不忘。   禁忌:不能騎馬進寨,須在寨門口下馬;忌別人摸頭和耳朵;忌送人辣椒和雞蛋;忌任意進入木鼓房;忌諱送給少女裝飾品;忌諱客人在家裡坐婦女坐的鼓墩或數鈔票;若門前放一木杆,說明家裡有病人,忌外人進入。   食俗   佤族以大米為主食。西盟地區的佤族都喜把菜、鹽、米一鍋煮成較稠的爛飯。其他也區的佤族則多吃乾飯。農忙時日食三餐,平時吃二餐。雞肉粥如茶花稀飯是家常食品的上品。旱稻多現吃現舂,男女老幼皆食辣椒,民間有「無辣子吃不飽」之說。   佤族的肉食主要來源於家庭飼養,有豬、牛、雞。此外也有捕食鼠和昆蟲的習慣。一些地區的佤族還有捕食昆蟲的習慣,更食用竹蛹、寄生於草木植物的紅毛蟲、掃把蟲和寄生於冬瓜樹的冬瓜蟲等十餘種。一般時都把可食的昆蟲與米一起煮成粥,加菜、鹽、拌辣椒,香辣可口。   佤族養蜂比較普遍,但養蜂方法十分特別,先用一段掏空的圓木,兩頭封口,留出數個小孔,供野蜂進出,放在森林或屋椽下,使其繁殖釀蜜,每年割2、3次,與其中蜂蛹一起食用。   佤族普遍喜飲酒,喝苦茶。所飲用的酒都是自家釀製的「泡水酒」。常飲泡水酒不但於身體無害,反而有益健康。近幾十年低族才開始飲用燒白酒。   佤族更愛喝苦茶。有的苦茶熬得很農,幾乎成了茶膏。苦茶雖然味苦,但喝後有清涼之感。對於 處在氣候炎熱地區的佤族,具有神奇的解渴作用。   嚼檳榔是佤族男女老少普遍的嗜好,平時勞動休息或閑談,口中都嚼一塊檳榔。所嚼檳榔都是用麻櫟葉和石灰煮成的代用品,據稱嚼檳有健齒作用。   典型食品有:茶花稀飯,火燒蛇肉,青豌豆炒螞蟻蛋,油煎柴蟲等
margaret506 2008-07-15 18:09
羌族的喪葬  解放前,羌族有火葬、土葬和水葬三種喪葬形式。   火葬是自古相傳的葬俗。《呂氏春秋·義賞》說:「氐羌之虜也,不憂其系果,而憂其死不焚也」。《太平御覽》引莊子逸篇說:「羌人死,焚而揚其灰。」解放前,茂文縣以北的一些地區仍行火葬。其他地區因漢族的影響已改用土葬。惟凶死、傳染病及其非正常死亡者仍用火葬。葬法是在人死後三天進行火化。火化前須請端公誦咒,然後抬棺至本族的火葬場。那裡設有一座可以移動的小木屋,內供奉本族歷代祖先的神位,葬時將小木屋移至他處,而置應葬的棺木於其地,然後四周堆放柴火連棺木火焚。這時死者親屬圍坐號哭、並唱孝歌、跳喪舞。焚化之後,將骨灰埋在地下或封在崖穴中。在茂文羌族自治縣雁門鄉一帶,一姓有一個火墳,一個村有幾個火墳。這些火墳位於村寨附近,系用木板搭成房屋形態,約五尺見方,有小門,人死後連棺材一起焚燒,燒畢取骨灰由小門投入火墳。有的地方是數姓共一個火墳。   土葬是解放前羌族的主要葬法,葬法類似於漢族。但羌族在土葬時送葬者須跳「芝舞壽」(一種喪舞)並唱喪歌。   水葬一般限於一至三歲或不到一歲而夭死的小孩。
margaret506 2008-07-15 18:09
獨龍族喪葬習俗  主要聚居在雲南省貢山獨龍河谷。直到本世紀中葉,獨龍族還處於原始公社的解體階段。人們以種植、狩獵和採集為主,身披自已編織的麻布,有少數人則用樹葉、獸皮遮蓋。婦女還崇尚紋面的習俗。   獨龍語與貴山怒族語言基本相通,沒有本民族的文字。   習俗   無論飲酒、吃飯和吃肉,獨龍族家庭內部都由主婦分食。客人來臨也平均分給一份。一般每個家庭都有數個火塘,每個子女結婚後便增加一個火塘,做飯由各個火塘輪流承擔。   獨龍族民間互相邀請的方式十分獨特,通常都是用一塊木片做為邀請對方的請柬,屆時要把木片送到要邀請的客人家,在木片上刻有幾道缺口就表示幾天後舉行宴請儀式。被邀請的客人要攜帶各種食品以表示答謝。客人進入寨門後,要先與主人共飲一筒酒,然後落座聚餐,並觀賞歌舞助興。入夜後男子在火塘邊喝酒念祝詞,然後將酒碗拋在火塘上的竹架上,以碗口朝天為吉兆。   獨龍族性情淳厚,即使路上相逢,也要置酒相待,認為有飯不給客人吃,天黑不留客人住,是一種見不得人的事。凡建屋蓋房,婚喪嫁娶,都要主動相助,遇獵物或殺豬宰牛,都要邀請遠親近鄰聚餐,並在聚餐結束後主動饋贈禮品。   獨龍族大多實行土葬,死後的當天,村裡的人及遠近親戚都要送糧食、酒、雞等以示哀悼,一般次日送葬,第三天便由死者家屬領村人到自家倉庫當場開倉煮酒,一起共享。屆時,家屬成員及親友也送去禮物,村中老人也做些食品給死者家送去。   婚俗   婚宴時獨龍族多以殺豬、殺雞置酒待客。婚後每當妻子生一個孩子,女婿都要送岳父一頭牛或一件其他東西如鐵鍋、一把刀等表示感謝。   食俗   獨龍族有日食兩餐的習慣。早餐一般都是青稞炒麵或燒烤洋芋;晚餐則以玉米、稻米或小米做成的飯為主,也用各種野生植物的塊根磨成澱粉做成糕餅或粥食用。   獨龍族民間,仍然保留許多古樸的烹調方法,其中最常見的是用一種特製石板鍋烙熟的石板粑粑。烙制石板粑粑時,多選用阿吞或董棕樹澱粉,用鳥蛋和成糊狀,然後倒在燒熱的石板鍋上,隨烙隨食,別具風味。   獨龍族日常菜肴有種植的洋芋、豆莢、瓜類,也有採集的竹筍、竹葉菜及各種菌類,食用時通常都是配上辣椒、野蒜、食鹽後一鍋煮熟而食。   冬季是獨龍族地區狩獵的旺季,獵獲的野牛肉是冬季主要肉食。食用野牛肉時,都先把牛肉風乾,然後微火烘烤,再搗成絲狀,做成肉鬆或切成小塊,密封在竹筒內保存或隨身攜帶。   獨龍江還盛產各種魚類,以鱗細皮厚的魚居多。獨龍族食用魚時喜用明烤制或煎焙後蘸調料吃,並常把烤制的魚作為下酒的小菜。蜂蛹是獨龍族民間最講究的菜肴之一,有說獨龍族百歲老人較多,與常食蜂蛹有關。獨龍人的典型食品有:河麻煮芋頭、燒酒燜雞、吉咪等。
margaret506 2008-07-15 18:10
普米族喪葬習俗 在普米族的葬禮里,給羊子是最隆重的一個儀式。傳說,在很早以前,一群惡狼為了報仇,拚命地追殺善良忠厚的羊子,把原先有一千三百隻羊子的大家族,傷害得只剩下三隻羊了。有一天,狼群正準備把這三隻羊也吃掉。當狼群追到一個山丫口時,正巧碰上普米族勇敢的九兄弟。九兄弟守候在山丫口,箭射刀砍,並針狼群全部殺死,唯有一隻母狼逃脫。據說,現在的狼便是這隻母狼的子孫。   獵人救了羊,羊感激不盡,便說,你們救了我的家族,今後,我們活著,可以讓你們剪毛織布,死了可以將心掏出來祭供你們的祖先亡靈,平時也以宰殺我們吃。從這以後,普米人就用羊心來祭祖,讓羊將死者的靈魂帶到祖先居住的地方去。   「給羊子」的儀式在死者送山火化的頭天晚上進行。先選擇一隻潔白健壯的綿羊,以死者的姓別定公母。將選好的羊子牽到山泉邊洗凈四蹄和頭角,不洗身,再牽到香壇處熏煙除污。請來主祭師唱《給羊子調》:         起來了,醒來了,把眼睛睜開。 你的九代子孫給你牽來了綿羊, 你的七代兒女給你祭供綿羊。 今晚啊今晚, 你的遠親近鄰,你的老庚朋友, 你的熟人老表,給你祭供綿羊。 這隻綿羊啊,是九群羊子的頭羊, 它的頭像岩石一樣堅硬, 它的角像鋼刀一樣鋒利 它的眼睛像星星一樣明亮, 它的心臟像大山一樣雄壯, 它的血液像大海一樣沸騰。 請收下這隻羊子吧, 它是你的帶路人。 你要跟著它, 才能到達祖先的地方。
margaret506 2008-07-15 18:11
哈尼族喪葬習俗  1.搓厄厄。哈尼語音譯,意為「哭死人」,是哈尼族的喪俗。哈尼族認為生命是有限的,凡壽終正寢的老人,都要舉行「搓厄厄」儀式,哭喪氣氛是歡樂多於憂傷,而年輕的人死亡或非正常死亡,則認為沒有享盡天年,是真正的悲哀,故不行搓厄厄。哭喪專門有訓練有素的「搓厄厄瑪」(即哭喪女),本家婦女中有長於此道的,可以不用,一般請外人來哭,意為「我心中的悲哀像高山一樣大,壓住我的舌頭哭不出來,還是請一個文明的人來代表我表達心意吧。」另一用意則是為了增添歡樂熱鬧氣氛,這時請來的搓厄厄瑪就不止一人而是幾個到十幾個。先坐在棺材前哭唱親人的悲傷和死者的生平,待送葬的人大體聚齊,就雙手摔一碗酒,輪流向到場的人們(不論男女大小)敬酒,受敬人如不善唱,則雙手接過,吸飲一口奉還,若善唱則倒一碗酒,將兩人的酒碗在桌子上放齊,然後展開盤潔性的對話。搓厄厄瑪採用固定的哭葬歌調為基礎,每節之尾加進歌者深沉凄楚的呻吟,再配以涕淚交加的抽泣,使生者全部悲哀的情感得到淋漓盡致的表達。對唱者若非婦女,則不用「嗯一哼」的啄嘆飼。對唱內容一段從桌上的酒起始,如問:生著七條嗓子的搓厄厄瑪請你說一說。這碗酒是什麼酒,是高粱酒還是包穀酒,是歡樂酒還是傷心酒?最先釀酒的是哪個,最先喝酒的是哪個?」對方一一回答。對唱展開的範圍不要任何限制,從造天造地、人情風俗,直到碗筷桌椅、衣飾穿戴無一不可。在較為隆重的場合(殺的牛多、弔喪者多),這樣的對則往往連續幾天,甚至死者已抬出掩埋完畢,對唱還處於高潮中。搓厄厄瑪的報酬一般是十來元錢,但她們爭奪的主要目標,是插在獻神的雞背上、象徵著歌手聲譽的那朵銀花。   2.搓西八堵。哈尼語義是「送葬」,是哈尼族的葬俗。哈尼族的送葬出殯是家族內最盛大的集會,屆時寨內寨外的同姓東家成員都須聚齊,男女一律盛裝(黑衣黑褲黑包頭),女子佩帶所有銀飾(古時佩戴海貝),一人打一把黑布幡。成群結隊,前呼後擁,蔚為壯觀。親眷中,地位最尊顯的是舅舅。主人死後,兒子不計路程遠近。要親自去把舅舅背來家中,對他磕頭下跪說:「我們不是不孝順老人.他病時請過多少貝瑪退鬼,吃過多少葯治病,千方百計治療.終於無效,不幸去世、麻蛇大是龍,人大是阿舅,請阿舅體察我們的苦心!」說完要送數十至上百錢給舅舅。死者女性,則給衣裳一件。送葬的親戚必須按親戚程度送祭祀,大多是豬、雞、鴨、鵝之類,舅舅的禮最重,富者送一至數頭,次日送豬,往下者送雞。據說百年以前,喪家門口還要選兩位青年寡婦(摩瑪學)裸身站立,客人進門時,如禮教不足,則滾翻在地,邊舞邊叫,使來人抱慚而退,備齊禮品再來,稱「涅哈克臘搓」,意為「鬼(討帳)的手腳跳了」。出殯日門前擺齊產月色來品,白丕均為生自(為肉情人吃,年內克吐),不T利寶,均們樹帥說廣,然後行「嘎瑪梅」(開眼禮)。導引著為貝場,後面是抬治村的行列,同姓中的男老年爭光卧病地招棺材,知理潔得死的精氣。大兒子走在一側,手拿院搞則,不停地在田村上剛好,意為死者油氣大;宋時廣,子孫多,這些好東風不少帶去;兒子u也則張開衣兜,按住」大兒子掃下的「壞」O如此行進到基地,下藥,掩埋。現今其程序有所減略。   3.詩比那比亞。是哈尼族的決算習俗,哈尼;吾意為「家往亞潤州Z洞」。即人兀R,姿用棉花將地者的葯孔、耳朵、喉嚨震住,甘子則DJ白布纏裹,兩千兩湖的大拇指用線技好.下巴上放幾片班片(古時放九個海貝瑪,現在用幾元人民幣代替),塞住洞孔,意為死後可以安靜地睡覺,裹身的白布是死者該體的衣裳,拴住拇指是叫死者不要急急忙忙上路,吃飽喝足再走,下已上的錢,是給他到半路買水買酒買衣服的。據傳,遠古時住,「作洛搓羅」(魔鬼活活吃人的地方)的大魔鬼吃了許多哈尼人,烏木(人頭人)派下了的弟兄查艾夫殺魔鬼,艾夫被打敗三次,另一個兄謀殺牲了魔鬼,但在艾胃功領賞當上了烏木,因他多行不久。又被嚇人一(天神的河邊。天神的媳婦到河邊挑水,為了不讓人血污染河水,和周野花蜜住他的三個傷口—一鼻子、耳朵和吸嚨,鉑著貝他可怕』)樣子,就斷下一塊衣裳羔住他的身於,從此就興這一鄉。
margaret506 2008-07-15 18:11
基諾族喪葬習俗 1.獨木棺。是基諾族的傳統葬俗。基諾族一般實行土葬,較早時用篾笆編棺,後來,通常用獨木棺。製作獨木棺時,全村男女出動,將一大樹砍倒,取其一段,劈成兩半,挖空中間,將死者置於其中,在自己氏族墓地內埋葬。棺木深埋一米多,以死者生前所用的生產生活用品,如刀、鋤、鐮和火藥槍等殉葬。若村中老人死去,全寨要停耕三天,由女兒、女婿裝殮入棺。出殯時,由巫師戴著特製的帽子,帶著儀仗隊,扛著大刀,送往葬地。棺木埋後不留墳堆,但要在葬處地面搭一小竹房,竹稍向下,根朝上,形如活人住房,內置竹製祭桌,死者家屬每天要到竹房獻祭二、三次,祭供一至三年。還在墳旁燒火一堆,意為供死者取暖。有的還守墓數日,以示對死者的懷念。   2.公共基地。基諾族的葬俗。基諾族村寨都有公共墓地,並按宗姓劃分墓區。公共基地很小,不得任意擴大。據說,擴大鬼的地域對活人不利,因此,有新死的人埋葬不下時,就得將從前埋下的棺木屍骨挖出丟掉,在原穴中埋入新的棺木屍體。外來人死後不能入葬原有宗姓墓區,只能埋在村寨公共墓地邊緣。未成年者和凶死者不得入公共墓地,夫妻也不合葬。舊時,各族之家族,都有自己的「公共墓地」,有的並無特殊習俗的規束。
margaret506 2008-07-15 18:12
保安族喪葬習俗  保安族實行土葬、速葬。   土葬,墳墓均為南北向,寬三尺、長六尺、深七尺左右,在墳底的兩壁挖一名叫「拉海堤」的偏洞,用以安放屍體(亦稱麥體)。洞口高二尺、深三尺、長六尺五寸。在墳底的北壁做一土枕,屍體面朝西,頭朝西北,腳向東南,以示永向麥加天房。   速葬,為使亡人早日「入土為安」,一般習慣是人無常(死亡)的第二天就埋葬,最晚不得超過三天。如果亡人的親屬都在本村、本地,常是早上無常,下午就埋葬。為了實行速葬,伊斯蘭教還規定人在哪裡無常,就在哪裡安葬,絕不要把屍體從遙遠的他鄉運回家鄉安葬。   保安族的葬禮,按伊斯蘭教規舉行。到清真寺行殯禮,即請阿訇站「則那孜」,阿訇站在最前面,滿拉站在中間,眾人站在後邊。邊訇帶領眾人,虔誠地念祈禱詞,代亡人拜主、祈禱,讓亡人脫塵歸主。禮畢,由親友、鄰里將屍體抬往墓地安葬。本村人及鄰里都主動送葬,或輪流抬亡人到墓地,認為這是一種善行。   殯葬時,亡者家屬不穿孝服,不用任何物品作陪葬。到了墓地,先把亡人抬到墓西邊,由四個人將蓋在亡人身上的單子從四角撐起,遮住太陽,然後抬屍下墓。屍體下到墓坑後,解開大袒的兩頭扎線,慢慢移進墓坑西邊的「拉海堤」(偏洞),頭北足南面朝西作側睡狀。之後,即用土坯將「拉海堤」的門堵起來,阿訇開始念《古蘭經》的有關章節,送葬的人們跪坐旁聽,念畢,大家一起「接都哇」,以示替亡人祈禱。   「都哇」阿拉伯語音譯,意為「祈禱」。由阿訇帶領舉雙手向真主祈禱,然後把手往臉上放一下,稱為「接都哇」。穆斯林作禮拜後也「接都哇」。此時,亡人的兒子向墓坑掬土,眾人填墓坑,壘墓塚,亡者家屬向人們散「海地耶」(錢或物,數量不定),至此葬禮結束。   之後,將亡人的衣物分送給阿訇、親友和家境貧困的人,或遵遺囑送人,一般不留在家裡。
margaret506 2008-07-15 18:13
撒拉族喪葬習俗撒拉族的葬禮,因撒拉族群眾信仰伊斯蘭教,其葬禮一般按伊斯蘭教規定進行,習慣速葬,一律土葬,不用棺槨。當病人危殆時,禁止各種雜訊,除至親骨肉外,他人不得入病房,惟有深明教義者親侍病人身旁,病人「口喚」(亡故)後,由家人瞑其目,合其頦,理其發須,順其手足,然後把遺體安放在公用屍盒上,家人圍屍哭泣。同時,派人告知遠近親友及本村清真寺阿訇,親友等至喪家後,向喪主弔唁,進行悲切的「哭喪」,撒拉語叫「牙斯牙格拉」。其內容都是懷念亡人,講亡人在世時如何勤勞持家,如何待人接物,又如何為人效勞而又贏得大家的尊敬等等。   邊哭邊說,使送葬的人無不感動的潸然淚下。給亡者凈身,撒拉語「蘇土特」(抓水),用白布裹其身,謂之「穿開凡」。穿畢,由喪家男親抬到清真寺或墓地轉「非提日」站「知那改」,替亡人祈禱。將「埋體」輕輕放進墳內偏洞中,用土坯砌好偏洞口,再用土填平其墓,墓穴上砌以若干石塊,作為識別的標誌。同時,阿訇開始念《古蘭經》有關章節,其間,視喪家之條件,施散錢、茶葉、食鹽、大柴等實物,參加送葬的人,無論老少都要散到。葬後第三天,喪家要宰羊煮「麥仁飯」,撒拉語叫「高吉尕依納特」,請親友和本村老幼共餐,並給他們分送油餅、肉份子。來客則送亡人家若干茯茶、現金等表示慰問,稱「寬心」。「麥仁飯」一般在響禮後吃,吃前派幾個兒童到村頭某一高地或站在房頂或上清真寺喚禮塔去高聲呼喚「來吃麥仁飯啊!」聞聲處,全村老少都拿著碗筷陸續到喪家,吃畢,還可盛滿餐具帶回家中,讓不能來的人吃,最後,還要派人專門給附近至親好友送一些。此俗現在仍盛行。亡人生前穿過的衣服、用過的被褥,必須送給舅舅家一份,其餘施捨給貧困者,也有送給阿訇的,不能留在家裡。亡人「口喚」後的頭七、二七、三七、四十天和百天,家人均請阿訇上墳,念「海庭」。撒拉人不但重視老人和成年人的葬儀,而且對小孩或初生嬰兒的葬儀也很重視。
margaret506 2008-07-15 18:13
傈僳族喪葬習俗傈僳族喪葬傈僳族實行棺木土葬,而對非正常死亡的人 則實行火葬。   傈僳族人死後,由死者的後家來主喪,並主持葬禮。若遇老人去世,那麼全寨子的人都要來弔喪,死者的家屬要殺豬宰羊招待弔唁的人。而弔唁的人要帶豬羊肉和酒來弔喪。在弔喪中,大家要唱喪歌,以告慰死者,然後方可出殯,有的地方要為他打歌送葬。一在大理地區傈僳族群眾中,人死的當天就要通知親友,並要給後家的報喪,並要準備宴席招待來弔喪的人。 主喪的人得到消息後,主喪的人要從自己家裡牽著羊去奔喪, 把自己牽來的羊,帶來的酒獻給死者。在殺羊時,在羊的兩支角上綁上兩條孝布,把羊牽到棺木前的木坎上殺死,這樣以示獻了禮物。出殯前的一天晚上,主喪者為弔唁的人要為死者舉 行打歌活動,有的地方打歌活動一直是通宵達旦。送葬時,要吹蘆笙,並由8人輪流換著抬棺,中途不能停歇,人士後便即刻壘士成墳。有的地方人死後人士一年後才壘墳,也有的地方傈僳族群眾不壘墳。也舉行打歌,一是告慰死者,二是酬謝大家。
margaret506 2008-07-15 18:14
鄂溫克族喪葬習俗  鄂溫克族一般對死者實行土葬,過去在部分鄂溫克族地區曾有過風葬和火葬的習俗。同一氏族有共同的墓地,但死於雷擊、難產、槍擊的人,不葬入共同的墓地。   阿榮旗查巴奇鄂溫克民族鄉的鄂溫克族在辦喪事時,先給死者穿壽衣,停放在屋中間的一塊木板上,子女親屬為死者守靈,在守靈時還請人吟唱死者生前所做的好事。若死者是70歲以上的人,被認為是成了神,全氏族人們都參加喪葬。埋葬時,陪葬之物男女有別,男人有煙袋、煙荷包、小刀、小鍋、火鐮等,女人有頭巾、煙袋、煙荷包、耳環、鐲子、戒指等。埋葬前,要在死者頭前連續打三次火鐮,以示告別。子女在服孝期內不能喝酒、理髮,不參加娛樂活動和不與人爭吵打架。清明節時,為死者燒紙培土。   牧區鄂溫克族對老人的葬儀很重視。要給死者換上新壽衣,在死者的鋪位上搭一藍布帳篷,頭前供 桌上放熟羊肉、乳食品、果點等,並裝上一袋煙放在死者頭旁。在停靈期間,要通知親屬前來弔唁。裝殮入棺後,用牛車拉棺送葬,兒子要牽牛走在前面。過去請薩滿跳神發葬,信奉喇嘛教後,一般請喇嘛念經引路送葬。埋葬時,用金銀箔紙做成日、月形,埋進死者頭頂稍前的地方。葬後第三天,要燒紙、燒金銀箔,再請喇嘛在黃紙上寫死者的姓名、日期和祭者 的姓名,在包外朝著埋葬死者方向幾十米處燒掉。之後,將原住蒙古包向前遷移些,在原包址死者的鋪位上放一塊石頭,撒一些稷子,認為這樣對子孫吉利。如住的是土房,也要請喇嘛念經除污。此後,每年清明節要燒紙。過去,子女為父母服孝時,要穿白色衣服,孝期3個月。兒子在穿孝的同時,也扎白腰帶。   在陳旗和敖魯古雅鄉的鄂溫克族中,喪葬習俗受到一些東正教的影響,但也仍然保留了傳統的喪葬方式。陳旗的鄂溫克族在為死者停靈時,死者頭向西北,腳向東南,身旁立耶穌像。入殮時,按季節為死者穿衣戴帽,如是女人要戴頭巾,要鋪白布,蒙白布。送葬時由牧師念經引路。在沒有東正教堂的地方和不信東正教的人家,則請薩滿跳神引路送葬。敖魯古雅鄉的鄂溫克族在為死者入殮時,將其用過的煙盒、杯子、水壺等東西打壞後,放進棺材裡,也有放一耶穌像和四塊點心的。抬出棺材之前,殺一兩隻黑色馴鹿,將馴鹿頭放在日落的方向,意味著馴鹿馱走了死者。送葬途中抬棺者必須休息三次。把死者埋葬後,墳前立一個十字架。送葬的人們在離開墳地前,須繞十字架三周,並在墳旁生煙,人們繞煙三周,認為這樣以後能繼續打到野獸。子女在為父母服孝期內,不刮臉、理髮,長子可以留鬍子。

推薦閱讀:

中秋節是怎樣來的?各地習俗?
世界各地的婚禮習俗
榕江侗族婚禮習俗
清明節不只掃墓,各地還有這些獨特的習俗!

TAG:習俗 | 殯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