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易經的世界觀、人生觀和方法論(世界觀)
轉載▼
易經 周易 孔子 孟子 老子 管理 科學 發展觀 教育 文化 君子 小人 人生觀 和諧 | 分類: 易經之管見 |
根據我對《易經》的學習,我認為《易經》是世界觀,《易經》是人生觀,《易經》是方法論。
一、易經的世界觀
1、《易經》的陰陽觀《易經》認為,世界萬事萬物無論多麼複雜,但每種物質只有陰、陽兩種屬性,要麼屬陰,要麼屬陽。但陰陽並不是絕對的,而是相對的,陽性物質包含著陰的屬性,陰性物質也包含著陽的屬性,沒有陰就沒有陽,沒有陽也沒有陰,這就是事物的對立統一規律。陰陽理論和對立統一規律非常重要,人處處事事都離不開它。人們的哲學觀實際上就是來源於陰陽觀。
《黃帝內經》指出:「陰陽者,天地之道,萬物之綱紀,變化之父母,生殺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故積陽為天,積陰為地,陰靜陽躁。」
我們的祖先就是根據陰陽二氣理論,對人體五臟六腑等器官功能及屬性進行了陰陽劃分,比如六腑(膽、小腸、胃、大腸、膀胱、三焦)為陽,五臟(肝、心、脾、肺、腎)為陰。在此基礎上形成獨特的中醫陰陽平衡學說,通過對人體陰陽的調理,來達到看病、治病和保健養生的目的。
由於人們發現各種花草樹木也同樣具有陰陽兩種屬性,由此又發現了調理人體陰陽平衡的中草藥。通過長期實踐,人們又發現葯有四氣:寒涼屬陰,溫熱屬陽。葯有五味:辛甘發散為陽,酸苦通泄為陰,鹹味通泄為陰,淡味滲泄為陽。藥性有升降沉浮:升孚為陽,沉降為陰。補藥為陽,泄葯為陰。中醫理論還根據人的生命肌體與陰陽的聯繫,總結出了許多辯證施治的經驗,比如目病治肝、鼻病治肺、耳病治腎等。
關於陰陽與病理的關係,《黃帝內經素問●陰陽應象大論》說:「陰勝則陽病,陽勝則陰病;陽勝則熱,陰勝則寒;重寒則熱,重熱則寒。……審其陰陽,以別剛柔;陽病治陰,陰病治陽。」所以,中醫診斷第一步就是「察色按脈,先別陰陽」。
西方國家許多人至今對我國中醫的望、聞、問、切持懷疑或否定態度,對我國獨特的中醫醫藥、經絡針灸、保健推拿等治療疾病的方法不理解,主要是對我國的陰陽理論和平衡原理不了解。
但是,我國的陰陽理論在西方也的確得到了非常的認可和應用。
德國數學家萊布尼茲根據陰陽理論創立了二進位制,並由此發明了現代文明的計算機。1701年秋,當萊布尼茲苦心孤詣研究乘法機而不得其解的時候,他的一位法國傳教士朋友從北京寄給他《伏羲六十四卦次序圖》和《伏羲六十四卦方點陣圖》,萊布尼茲從這兩張圖中受到了很大啟發,他發現,八卦是象形文字的雛形,由坤卦經艮、坎、巽、震、離、兌到乾卦,正是由零數到七,這樣8個自然數組成了完整的二進位制層數形。八卦中的陽爻「—」,相當於二進位中的「1」,八卦中的陰爻「__」,相當於二進位中的「0」。六十四卦正是從0到63這64個自然數的完整的二進位制數形。
因此,萊布尼茲高度評價《易經》,他曾經在給一位朋友的信中說:「《易經》也就是變易之書,……這恰是二進位算術。在這個算術中只有兩個符號:0與1。用這兩個符號可以表示一切數字。」
從萊布尼茲二進位的誕生到發展到現在的電子計算機使人類智能得到了極大的飛躍。
這位發明微積分和計算機原理的萊布尼茨還曾寫信給清代的康熙帝,他把構成當代電子計算機數學細胞的0、1二進位制和計算機的發明歸功於發明八卦圖像的伏羲。
諾貝爾獎獲得者——查理·威爾海姆(經濟學家)評價中國的《易經》:「知識經濟正在改變我們的時代,但是許多人並不知道:帶給我們巨大衝擊的這次革命,實在受惠於中國古代的偉大經典《易經》,《易經》中包含的資訊理論思想,不僅啟發我們的科學家創造了計算機,而且正在成為越來越多普遍西方人日常生活的決策指南。」
著名物理學家、量子力學哥本哈根學派創始人玻爾(丹麥),在看到《易經》後震驚不已,認為太極圖形象地表示了他創立的「互補原理」,並以太極圖為其族徽核心。
國外不少的科學家、專家、學者都把《易經》作為潛科學來研究,還把「相對論」、「化學元素周期表」、「生物遺傳密碼」等與之聯繫起來,探索著新的發明或發現。
1866年,奧地利神父孟德爾發現了生物遺傳基因密碼。決定遺傳基因的分子一共有兩種,分別叫脫氧核糖核酸(DNA)和核糖核酸(RNA)。而這兩種分子結構相同,都是磷酸基和糖鹼基組成。每一種可分別接四種鹼基,兩種糖可得八種鹼基。每三個DNA和RNA能決定一種遺傳基因密碼,在八種鹼基中取三個,經過排列組合後,總共得到六十四個密碼,這就是人類生物遺傳基因的全部密碼,生物學家後來也稱這六十四個密碼為六十四對染色體。這和我們的太極圖、太極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排列組合成為六十四卦比較,一個分子就好像一個太極圖,兩種核糖核酸就好像陰陽二氣或陰陽二爻。八種鹼基就好像八卦,六十四對染色體就好像六十四對卦一摸一樣。六十四卦,就是由八卦得來的六十四對卦,上面的稱為上卦,下面的稱為下卦。每卦又代表著不同的顏色,因此,六十四對卦實際上也是六十四種不同的「染色體」。
克里斯多朵夫·巴特克曾經說:「易經令人驚奇地接近真理,更令人驚奇的是所有地球的生命秘密同易經的結構密吻」。六十四卦象嚴格地對應著遺傳密碼中六十四個脫氧核糖核酸(DNA)密碼因子。四對礆基(八個數)恰巧與四陰四陽的八卦吻合,而384個陰陽鍵,也與《周易》中384個陰陽爻嚴絲合縫。
生物遺傳基因密碼1953年被英國的物理學家克里克和美國的生物學家沃森得到證實。這兩個科學家共同發現了DNA的物理結構,它的構造很像一個分子組成的螺旋梯,以酸基長鏈為主體的螺旋梯再把鏈條梯子轉成為雙螺旋。由此更加可以看出,分子的構造和我們的太極圖是多麼相似。但我們的祖先發明的太極圖比分子構造的研究早了七千多年。
近代學者由於受易理之啟示獲得諾貝爾獎金者已有四位:德國漢森堡,其論文為《測不準原理》;丹麥之玻爾教授,其論文為《相生相剋原理》;居住在西方的中國人楊振寧、李政道博士,其論文為《不對等定律》。陰陽理論和在陰陽理論中體現的對稱原理,被廣泛地引入到社會的各個領域。數學中的正數和負數,正值和負值;物理學中的陽粒子和陰粒子,陽電和陰電,陽極和陰極;化學中的陽離子和陰離子。現代科學中的對稱理論實際上也是建立在陰陽理論之上的。根據對稱理論,化學家在尋找新的元素,天體學家在尋找新的星體。就連山裡的普通百姓,也在運用對稱理論去採摘「猴頭」。有經驗的山民到森林裡去尋找野生猴頭時,只要找到一個,就會發現第二個。原因很簡單,假如在這棵樹的東方樹枝上找到了一個,那麼就向位於這棵樹東方的另一棵樹上去找,在這棵樹向西延伸的樹枝上面一定會找到另外一個。只不過山民沒有把這種現象上升到陰陽觀和對稱理論的高度。領會了陰陽觀,你在工作中看問題可能就更加全面一些,正像毛澤東主席所說的:「中國古人『一陰一陽之謂道』,不能只有陰,沒有陽,或者只有陽,沒有陰,這是古代的兩點論,形而上學是一點論。」
2、《易經》的五行觀
最基本的「五行」是指與人們生活、勞動最有密切聯繫的金、木、水、火、土五種物質。「五行」起源於「陰陽」。世界萬事萬物都是由陰陽二氣化合而成的,「五行」更是如此。人們之所以在萬事萬物中提煉出「五行」,一是在於五行的普遍性,即這五種物質在地球上存在的最為廣泛;二是「五行」的特殊性,即這五種物質之間存在著相互聯繫、相互變化、相互制約的相生相剋關係。
關於五行的起源,還有許多不同的說法。最典型的是五行起源於原始人對自然的崇拜。我們的祖先在對自然百神的崇拜過程中,在生產生活的勞動中,最後通過抽象思維,把木、火、土、金、水的地位突出出來。世界上各個民族都有自己的崇拜對象。印第安部族所崇拜的主要對象是地、水、火、風,因此古代印度文明將地、火、水、風四種物質看做是構成宇宙的四大元素;古希臘的哲學家恩培多克則提出了萬物的本源是水、火、土、氣四種元素。無論宇宙是由五種基本物質元素,還是由四種基本物質元素所組成,這些都起源於人類初級階段對自然界的認識。
我國關於五行的記載,比較典型的是《尚書》中的《甘誓》和《洪範》。其中《洪範》記載的是武王伐紂取得勝利之後,尋訪到了受到紂王迫害假裝瘋癲的箕子,武王向箕子問政,箕子向武王陳述的一篇很典型的文章。在《洪範》中,箕子向武王提出了九條治國綱領,其中首要的一條就是五行。箕子解釋說,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水曰潤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從革,土爰稼穡。潤下作咸,炎上作苦,曲直作酸,從革作辛,稼穡作甘。」這裡的「金曰從革」是指金可以鍛煉變形,就好像獸皮經過加工可以做出皮革一樣。「土爰稼穡」是說,土地可以從事農業生產勞動。箕子隨後對五行做了更深入的探討和闡述。
關於五行相生。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
五行相生,來自於古代人們對大自然的長期觀察。
金為什麼會生水?人們通過對水的觀察,發現水有兩種,一種是從深藏於地球體內的金屬礦物質或岩石中流出來的,由各種不同的金屬礦物質組成,體積大的如金粒、鐵末、沙石等沉澱到了水底,在沙灘上到處都能看到。體積特別小的甚至肉眼看不見的都和水混合在一起。因此人們傳統的認為金可以生水。另一種水是從天上落下來的雨水。人們通過長期觀察,認為雨水不是天上固有而掉下來的,實際上還是從金所生的水被太陽蒸發而形成的,所以也是金生水。第三中現象是金屬物質在被火融化之後,直接變成了液體,液體具有水的形態。
水生木是一種常識現象,沒有水的滋養,木就無法生長。
木生火也是一種常識現象。古代鑽木取火,所以木可以生火。木有兩種,一種是高大的喬木,為陽木;另一種是較小的叢生灌木或花草,為陰木。
火生土,這是木頭燃燒之後形成的灰燼,又進入到了土中,所以火可以生土。
土生金,這也是一種常識現象。大地中蘊藏了各種人們需要的金屬物質,所以金來自於土。土有兩種,一種是平地上的土,為陰土;另一種是高山上的土,為陽土。
關於五行相剋。
金克木,人們用金屬做成的斧頭等工具可以用來砍伐樹木,並用金屬做成的其它工具再把樹木做成其它供人們使用的用具。
木克土,再堅硬的土地都能被幼苗所突破,長出作物或參天大樹。
土克水,能制服水的最好辦法就是用土,俗話說「兵來將擋,水來土擋」。
水克火,古代滅火的辦法只有用水。
火克金,要把金屬物質從礦山裡面提煉出來,只有用火,火可以融化堅硬的礦石、堅硬的金屬,把金屬鍛造成為可以使用的工具或用具。
從五行相生相剋的關係來看,五行理論產生得比較晚,可能與青銅器的產生有關。
伏羲所處的新石器時代,是不可能有五行相生相剋理論的。這一點從伏羲先天八卦圖完全可以看出,先天八卦所反映的是陰陽理論,而還沒有五行理論。
先天八卦的排列順序為:乾一、兌二、離三、震四、巽五、坎六、艮七、坤八。按照這個順序,其走勢正好成為一個S形,這就是太極圖中的陰陽兩種物質陰盛陽衰,陽盛陰衰,陰中有陽,陽中有陰。如果說先天八卦也有相生相剋關係的話,也只有陰陽之間的此消彼長關係。因此先天八卦數,即乾一、兌二、離三、震四、巽五、坎六、艮七、坤八這個排列順序,是體現陰陽轉化思想的重要依據。
從後天八卦圖可以看出,文王對先天八卦圖中各卦所在的位置有了很大改進。明顯看出,文王后天八卦已經引入了五行的概念,對八卦中的每一卦都賦予了五行的屬性。
後天八卦的屬性除了保留先天八卦的屬性外,又增添了五行的屬性。具體來說,由於金生水,而雨水是從天上落下來的,因此,對乾卦賦予了金的屬性;兌為澤,澤是容納水的,看起來水是由澤生的,因此對兌卦也賦予了金的屬性;坤為地,地主要是由土所組成,所以對坤卦賦予了土的屬性,同樣,由於西周處於我國的西北地區,其周圍的山,基本上都是土山,所以對艮卦也賦予了土的屬性;震雖然為雷,但春雷一動,草木開始萌發生長,《易經》說「雷雨做,而百果草木皆甲坼」,所以對震賦予了木的屬性,同樣,巽為風,樹木在風吹中開始生長,沒有風或者不通風的地方,樹木難以生長,所以對巽也賦予了木的屬性。這樣一來,對八卦的每一卦都賦予了五行的屬性。
在圖形安排上,由於我國大陸位於赤道以北,南方炎熱,把離火卦放進去,象徵夏天;北方寒冷,把坎水卦放進去,象徵冬天;東方是太陽升起的地方,一片生機,把震木卦放進去,象徵農作物和樹木生長的春天;西方是日落的地方,把兌金卦放進去,象徵蕭殺收藏的秋季。這樣以來,四季也分明了。
按順時針方向,也就是由日出到日落的方向,五行相生的順序是:
《震》在東方為木,木生火,木生火必須有一個條件,這就是風的催化,因此在《震》與《離》之間,增加了一卦《巽》,因為《巽》在先天八卦中代表的是風,表明火是由《震》木和《巽》風共同生出的。因為木有陰陽兩種屬性,因此在後天八卦中除確定《震》卦代表陽木外,又為《巽》卦增加了代表陰木的屬性。
火生土,火把木焚燒之後變成土,是直接的,所以,把《離》之後,《兌》之前放上《坤》卦,既說明了火生土,又說明了土生金,放《坤》而不放《艮》,因為《坤》又代表整個地球,地球所包容的金是最多的,《艮》山也代表土,但它只是地球的一部分。
金生水,水不僅是地下流出來的,而且是天上落下來的,天也起著生水的作用,在《兌》卦與《坎》卦之間插入《乾》卦,表明《兌》金和《乾》金都會生水。
水生木,水生木也是有條件的,水中是不會生木的,只有在水中的高地上才會生木,這個條件就是許多樹木都是生長在山上,因此在《坎》卦和《震》卦之間放進去《艮》卦,表明山上的樹木最需要水。
按照這個理論,對先天八卦重新排列之後,就形成了文王的後天八卦圖。後天八卦圖有幾個鮮明的特點:一是順位相生;二是隔位相剋;三是四陽卦位於下方,四陰卦位於上方,形成陰陽相交而不相背的兩大部分。
《易經》的五行觀,充分說明了古代人認識客觀世界的全面性和周延性。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是循環往複的,都有其自身發展的規律性。木→火→土→金→水→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循環往複,相當周延。
五行相剋,說明世間萬事萬物都有其自身弱點,都是可以被另一種物質所制服的。這就是人們平常所說的,「一物降一物」,「魔高一尺,道高一丈」。賣矛和盾的人,一會兒拿起自己的矛,說自己的矛好,任何盾都能夠戳破,一會兒又拿起自己的盾說自己的盾好,任何矛都戳不破,就是不懂得這個道理。所以被旁人恥笑。由此可知,我們在處理各種矛盾中,總能找到一種解決這個矛盾的方法。找不到,說明自己的思路不對。它還從另一個側面告訴人們,任何人都不要以為自己最有本事,世界上沒有最有本事的人。任何人都不要做惡事,做惡事總會受到懲罰的。唐朝的李元霸,手持兩個大鎚,不可一世,被認為是天下第一好漢,沒有人打得贏他,所以就狂妄自大,誰都不服氣,還想把天戳個大窟窿,結果是自己的錘砸了自己的腦袋,這就是報應,人沒有辦法制服你,天有辦法制服你。
我們的祖先,根據陰陽五行理論,創立了中華民族獨特的中醫學說。比如《黃帝內經》在陰陽的基礎上,把五行與五臟、五腑、五竅、五體、五志、五聲相對應,對人體的腑臟、神志等作了五行劃分:
五行 五臟 五腑五竅 五體 五志五聲
木肝膽目筋怒呼
火心小腸舌脈喜笑
土脾胃口肉思歌
金肺大腸鼻皮毛憂哭
水腎膀胱耳骨恐呻
把陰陽與五行相配合起來的理論,更加豐富了我國的傳統中醫理論學說。五行的創立,把中醫理論推向了一個更高的水平。也把人們對客觀世界的認識,包括對人本身的認識推向了一個更高的階段。
五行相生理論在許多方面被廣泛應用。比如,明朝皇帝從明成祖朱棣到最後一任皇帝朱由檢,十五任十一代都是按照五行相生的偏旁部首來命名:
朱棣(木)→朱高熾(火)→朱瞻基(土)→朱祁鎮(金)→朱見深(水)→朱祐樘(木)→朱厚熜(火)→朱載垕(土)→朱翊鈞(金)→朱常洛(水)→朱由檢(木)
宋代理學家朱熹的祖孫五代也是按五行相生之義取名:
朱松(木)→朱熹(火)→朱塾(土)→朱鑒(金)→朱潛(水)
根據五行相生起名,是人們的一個美好願望,誰不希望自己的子孫能得到自己的庇佑呢?
3、《易經》的發展階段論《易經》把自然界、人類社會的進化以及人自身的發展劃分為不同的階段和波浪式前進、螺旋式上升的循環過程。《易經》的乾卦以龍為比喻,把人的一生劃分為六個不同的階段。這六個階段是:
初爻階段,是指二十歲之前。十歲黃口、二十弱冠,雖然現在從法律上滿十八歲就是成年人了,但古人認為未滿二十周歲,還不是一個成年人,還不能行冠禮。二十歲之前,大學還沒有畢業,還不是一個成熟的人,處在這個時期,正是努力學習、積蓄力量的時期,需隱忍待養,韜光養晦,既不要輕易顯示才能,也不要輕易付諸行動,這就是「潛龍勿用」階段。
二爻階段,是指從二十歲到三十歲之前。人雖成為成年人了,但在社會上還立不起來,雖然進入社會之後會有所表現,但還不足以獨立幹事,做事還應當非常謹慎,不可過於表現自己。要虛心得到同事、上級、長輩的幫助,使自己少走彎路,這就是「見龍在田,利見大人」階段。
三爻階段,是指從三十歲到四十歲之前。三十而立,處在這個階段的人,剛過而立之年,進入人生的發展時期,這時候更需要小心謹慎,白天自強不息的奮力拚搏,晚上還要做到「吾日三省吾身」。終日「戰戰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這樣做,雖然對自己太苛刻了一些,但在危險、挫折來臨時,就會從容應對或妥善處置,也就不會有咎害了,這就是「君子終日乾乾,夕惕若厲,無咎。」
四爻階段,是指四十歲到五十歲之前。四十不惑,當一個人的事業接近成功的時候,恰恰又是處在一個非常矛盾、非常疑惑狀態的時候。是繼續前進、繼續努力、繼續上升,還是見好就收,當進則進,不當進則止?這的確是一個矛盾的問題。人處在社會中,沒有不惑的,說四十不惑,實際上強調了人過四十之後,就會更加小心、更加謹慎了。謹慎、疑惑並非是壞事,因為有疑惑,才會有感悟。古人云:「小疑小悟,大疑大悟,不疑不悟。」有疑惑就會有思考,有思考就說明有頭腦。頭腦清醒就能時度勢,當進則進,當退則退,這就是「或躍在淵,無咎。」
五爻階段,是指五十歲到六十歲之前。五十知天命,進入五十歲的人,就比較明智了,就能夠聽進不同的意見或建議,就不容易犯大錯了,就能夠像飛龍在天去悠遊,像雲行雨施、物品流形去行事,也就是說,已經到了大展宏圖的極盛時期,在這個時期,更需要多聽聽大多數人的意見,兼聽則明,以保持自己清醒的頭腦。這就是「飛龍在天,利見大人。」
上爻階段,是指超過六十歲之後。超過六十歲的人,已經到了退休的年齡,這時候再逞強好勝,不識時務,就像一條「亢龍」,有悔是必然的。六十耳順,聽一些好聽話就行了,千萬不可意氣用事,這就是「亢龍有悔。」盛極而衰,是大自然的法則。但對於一個處於盛極的人來說,是否真會出現這裡的亢與悔,也有一個把握的問題。亢是客觀存在的狀況,是條件,是外因。但遇到這般狀況的人究竟是出現悔,還是不會出現悔,是自己主觀把握好還是把握不好的結果,是內因。這就告訴人們,在事業、人生達到頂峰的時候,一定要居安思危,知進知退,知存知亡。
周恩來身居大國總理之位近三十年,始終以「戰戰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為座右銘,不僅鞠躬盡瘁,為國家奉獻了畢生精力,而且保全自己一生的名節,成為人人敬仰的楷模;林彪、王洪文居接班人之位,位居周總理之上,處亢位而不知進退,野心膨脹,最後是咎由自取。周恩來、林彪、王洪文所處的條件是一樣的,客觀環境是一樣的,最終的結局大不一樣,就是個人的內在素質問題了,是亢與不亢的問題了。亢龍有悔、盈不可久、盛極而衰的法則,任何人都不要違背,違背了就會受到自然或歷史的懲罰。
人的發展有其階段特徵,社會發展也有其階段特徵。共產黨人按照社會意識形態的不同,把社會發展劃分為原始社會、奴隸制社會、封建社會、新民主主義社會、社會主義社會、共產主義社會六個時期,又把社會主義發展階段界定為初級階段,高級階段等,這是符合《易經》發展階段規律的,充分說明了階段的重要性,決不能違背客觀規律,做超越發展階段的事情。毛澤東在《論持久戰》中,把抗日戰爭劃分為戰略防禦階段、戰略對峙階段和戰略進攻階段,完全符合以弱勝強時的戰爭規律。如果在戰略防禦階段不實行打的贏就打,打不贏就走,即「敵進我退、敵退我進、敵疲我打、敵駐我擾」的戰術,而是和強大的敵人打陣地戰、攻堅戰,肯定是要失敗的。
自然界的階段特徵更加明顯:龍潛伏在水中,養精蓄銳,暫時不發揮作用,是因為陽氣仍處在潛藏時期的隆冬;龍已出現在大地上,說明陽氣開始出現,萬物開始生長了,是風光明媚的春天來臨了;整天勤奮努力,是春夏之交,萬物蓬勃生長,是與時俱進;龍或騰躍而起,或退居於深淵,是說處於變革時期,天道容易發生變化,時間也是夏季,天氣容易發生變化;龍飛上了高空,是秋高氣爽,說明天的功德已經圓滿完成;龍飛到了極限將會有災難,說明物極必反,陽氣將由盛而衰,終將走向反面,時間也是又開始進入了寒冷的冬季。
4、《易經》的「與時偕行」思想《易經》在許多卦中都反覆強調一個思想,就是「與時偕行」。什麼是「與時偕行」?「與時偕行」就是要求我們遵從客觀規律,按客觀規律辦事,按大多數人的意願辦事,順歷史發展潮流而行。我們黨在進入二十一世紀之後,面對國際、國內正在發生深刻變化的新形勢,告誡全黨要「與時俱進」。「與時俱進」思想就是來源於《易經》的「與時偕行」。「與時偕行」這個詞本身有一點中性,強調的是順其自然,這和孔子推崇的「中庸之道」有一定的聯繫。作為一個政黨,特別是馬克思主義政黨來說,提出「與時俱進」更符合馬克思政黨的特色,更增強了人的主觀能動性。與時俱進,就是不要用教條主義的眼光看待事物的發展,不要固守一個模式,要勇於創新,勇於探索,勇於改革,跟上時代的發展步伐。
5、《易經》的「物極必反」哲理《易經》從第一卦乾卦的上爻就明確提出「亢龍有悔」,揭示了物極必反的哲理,到「泰」卦和「否」卦,更進一步闡述了「泰極否來」、「否極泰來」的哲理。在《易經》64卦中,除了上卦為「艮」的卦外,上爻的卦辭基本上都體現了物極必反,相對來說都是不吉的。艮為止,停止到一定程度,就會出現轉機,因此上卦為艮卦的上爻,又都是比較吉利的,這也符合物極必反的道理。
6、《易經》的憂患哲理《易經》一個非常重要的觀點就是告誡人們,為人處事切記盲目自信,妄自尊大,一定要有憂患意識,要有自強不息精神。乾卦的「君子終日乾乾,夕惕若厲,修得進業,自強不息」是憂患意識的具體表現。《否》卦中「否極時憂在先,否傾時喜在後」「歡樂時別忘乎所以,悲劇降臨時別無可奈何」的道理;「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亂」的道理;儒家「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的道理;「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道理等,都告訴人們要有一種強烈的憂患意識和社會責任感。
7、《易經》的發展周期和循環規律哲理
《易經》認為,一切事物,無論是自然界或者是人類社會,都有其自身的發展周期和循環規律,一事物的的結束是另一事物的開始。這個哲理在《易經》中表現的非常充分。《易經》的第63卦卦名叫「既濟」,顧名思義,就是事情已經完成了,舊事物結束了,一個循環周期到頭了,《易經》到這裡也應該講完了。但《易經》到這裡並沒有結束,緊接著的第64卦,就來一個「未濟」,說明事物並沒有完結,只是上一個周期循環完成了,下一個周期循環又開始了。但《易經》強調,這種循環往複不是簡單的重複,簡單的循環,而是一種由低級到高級,波浪式前進、螺旋式上升的發展循環運動。比如經濟發展過程中的滯漲規律,形成經濟發展的一個又一個波峰和波谷,經濟就是在這種波浪式前進中不斷螺旋式上升的。認識到這個規律,對經濟發展中出現的通貨膨脹或經濟危機就不會感到恐慌畏懼,而是採取新的經濟措施去積極應對,推動經濟的更大發展。社會發展中一個新朝代取代了一個舊朝代,一種新的社會形態取代了舊的社會形態,不是簡單的改朝換代,而是由低級到高級的發展轉變過程。
自然界的循環周期也是如此。「日往則月來,月往則日來,日月相推而明生焉。寒往則暑來,暑往則寒來,寒暑相推而歲成焉。」日出日落、月出月落,寒來暑往,暑來寒往,這種運動似乎看起來是無始無終,恆久不已,簡單的循環往複運動,今天的太陽還和昨天一樣明,今天的月亮還和昨天一樣亮,今天的地球還和昨天一樣運轉,但實際上這種往來運動也是在不斷變化的。今天的太陽、月亮和地球與昨天是不一樣的,無論是地球圍繞太陽運轉的軌跡,還是月球圍繞地球運轉的軌跡,都是不斷變化的,只不過在量變的過程中,你往往感覺不到而已。
今年的春天可能是春暖花開,明年的春天也可能會遇到冰凍災害;今年的夏季可能風調雨順,明年的夏天可能洪水暴發;今年的秋天可能秋高氣爽,適宜收穫,明年的秋天可能陰雨連綿,造成霉變;今年的冬天可能雨雪適宜,明年的冬天可能天寒地凍,甚至出現暴雪災害。因此,要未雨綢繆,做好應對各種自然災害的充分準備。人也有其自身的周期規律。《易經》的六爻表明,人連續工作了六天,已經很累了,已經處於「亢龍有悔」的狀態了,再工作就會因勞累而出現失誤,因此,與時偕行,人們就創造個星期天或禮拜天,利用這一天休息一下,整頓一下,補充一下,或者到教堂裡面凈化一下因工作一天而煩躁的心靈,然後朝氣蓬勃地投入到下一個星期的工作中去。其實《易經》的第六爻是「亢龍有悔」,表明到第六天人就已經很累了,再工作就會有損失了,因此工作五天就要休息了。現在以人為本,實行每星期「五個工作日」,這更加符合《易經》的規律。
《復》卦講「七日來複」,更進一步揭示了七天為一個循環周期的自然規律。我國醫學早就研究出人生七日或七年一個周期。一個人不吃不喝,一般來說,七天就會死亡。兒童七周歲開始上小學,十四周歲從兒童進入到少年。女性七個七年,即七七四十九歲開始絕經,不能生育了。現在的計劃生育政策,也是規定育齡婦女超過四十九周歲就可以免以孕檢,這和傳統生理是相一致的。有一句話俗話,「四十三,花眼關」,也就是說,人一過六七四十二歲,就要開始眼花了。
音樂為什麼只有七個音符?七個音符不是現代人的創造。舞陽縣出土的骨笛,有七、八千年的歷史,說明在伏羲之前更加遠古的人就知道逢七的循環周期規律。
我們過去紀年是用天干地支,這種紀年方式就非常科學。在天干地支紀年中,從甲子年開始,每十年一個逢甲年,經過甲戌、甲申、甲午、甲辰、甲寅到下一個甲子年,正好六十年。一個人只要知道他是哪一個天干地支年出生的,到下一個同樣的天干地支年來到時,天干地支就告訴你,你已經活六十年了。六十大壽,到這一年,就要好好過一過,享受一下,為什麼?這也告訴你,你已經到該退休的年齡了,該休養生息了,不要再依戀在工作崗位上了,再幹下去對你的身心健康就不利了。所以,六十退休制,是一個好的制度,現在有人根據期望壽命的增長,提出六十五歲再退休,就不是一種與時偕行觀點。六十退休了,讓更多年輕一點的人接替工作,也可以騰出更多的工作崗位和就業機會。
8、《易經》的科學發展思想。《易經》的比卦九五爻辭和象辭有一句話,叫「王用三驅,舍逆取順,失前禽」是說,古代帝王狩獵,禁止趕盡殺絕,以便動物能夠生生不息,百姓捕之不盡,人民的衣食就有了來源。因此,劃一範圍,三面驅獸(即三驅),一面張網,並且口中禱告說,「要往左的就往左,要往右的就往右,命中注定屬於我的,就進入我的網吧」,奔者不禁,即逆著我跑的不去逮,順著我跑,自動跑到網裡面去的則捕獲之。帝王如此,帝王告誡老百姓也是如此。因生活需要不得不捕獵,但也決不允許掠奪性的捕殺。《論語》中講:「子釣而不綱,弋不射宿。」是說,孔子釣魚而不截留捕魚,射鳥而不攻擊鳥巢。孔子這種做法,應當是受了九五爻辭的啟示。無論對魚,還是對其它動物,都不能捕盡殺絕,殺絕了,動物就無法繁衍,人類也無法再捕,生存環境也就失去了,這就是古代的可持續發展觀。我們解釋科學發展觀的一個重要內容就是既滿足當代人的需求,又要不給子孫後代搶飯碗,為子孫後代留下發展的餘地。這就是現代的可持續的發展觀。這就是《易經》的偉大之處。
《易經》關於世界觀的學問大得很,真是不勝枚舉。
推薦閱讀:
※麥肯錫方法論,讓你成為世界上最聰明的那批人
※丘成桐的方法論
※關於產品方法論
※銷售KPI制定和管理方法
※在互聯網公司如何沉澱工作方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