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隨庵叢書初編之二:《吳越春秋》十卷附札記一卷逸文一卷

《吳越春秋》十卷附札記一卷逸文一卷,漢趙曄撰,宋徐天祜音注,光緒三十二年徐乃昌據明覆元大德本景刊(《中國叢書綜錄》誤載據元大德本景刊),半頁九行,行十七字,小字雙行,細黑口,單魚尾,四周單邊(《中國叢書綜錄》誤載據元大德本景刊)。前有徐天祜序,詳考《吳越春秋》版本源流,後有徐乃昌札記,所附《儀顧堂題跋》引四庫提要,稱徐天祜注吳越春秋「旁核眾書,不徇本書,有劉孝標註世說遺意」。 徐氏札記云:

《吳越春秋》十卷,明翻元大德本,題曰:後漢趙曄撰,前有徐天祜序,卷十末有「大德十年歲在丙午三月音注,越六月書成刊板,十二月畢工」兩行,前「文林郎國子監書庫官徐天祜音注」一行,「正議大夫紹興路總管提調學校官劉克昌及儒學梁相」等銜名四行,每葉十八行,行大小十七字,板心分十卷字樣,款式題名均與大德本同,訛字甚少,佳刻也。而與元刻不同者,一字數,元小字二十六七字不等,此大小十七字,一板心,元分上下二冊,此分十卷而已(另有明刻本,每葉十六行,行二十七字,亦有銜名,款式亦雅)。乃昌得此書,愛其古雅,就交鄂工翻雕並為校讎,本書如余祭夷昧之年、鄭定公波太子之事,均異他書,則漢人所見之書,非今日所能強證。徐注亦時時訂之。今取蔣氏所據宋本(宋本每葉十八行,行十七字,無注,上卷一至卷五,下卷六至卷十,元本仿此。)、盧抱經校本、顧尚之校勘記、俞曲園讀吳越春秋、孫仲容札移,類聚而折衷之,間有己意,亦附列焉,不尚新奇,務求其是,成札記一卷,逸文一卷,各書所引互有增損,無關宏旨者不參之。丙午十二月東坡生日南陵徐乃昌識。

徐氏札記之後,又錄《儀顧堂題跋》一則,言徐天祜事迹:

徐天祜,字受之,山陰人,景定三年進士。父耒呂知惠州,天祜初以父任為將仕郎,銓試詞賦第一,注歸安尉。地近事煩,試以吏事,眾皆驚服。及第進士,為大州教授,日與諸生講經義,聽者感發。德祐二年,以國子監書庫官召,不赴。宋亡,退歸城南,杜門讀書。與人交始終不變,四方學者至越必進謁。天祜高冠大帶,議論卓卓,見者咸以為儀,型見萬姓統譜。書成於元,故署曰前。四庫提要稱其旁核眾書,不徇本書,有劉孝標註世說遺意,誠為定論。明程榮、何鏜刻漢魏叢書、吳琯刊古今逸史,皆削其名,若非元本及鄺璠翻本尚存,不將湮沒不彰乎?甚矣,明人刻書之謬也。儀顧堂題跋。

《儀顧堂題跋》後又有一段文字,不知何人所記:

陸氏盛稱明鄺廷瑞本,此本有盧抱經手跋云:乾隆四十九年,歲在甲辰,盧文 在常州借庄葆琛家明弘治十四年巡按袁經大倫授吳縣令鄺廷瑞重刻元大德本,十月十八日攜舟中對校,二十日至攝山校訖,然則此刻非鄺本也。

《吳越春秋》傳世以元大德本為最舊,《天祿後目》雲有紹興十年本,實為書估以元本偽造,非真宋本。


推薦閱讀:

吳越陳建斌什麼關係?
吳越有哪些演藝經歷?

TAG:吳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