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歷史系列(24):印第安人的「血淚之路」
06-08
本文來自美國參考霧谷飛鴻19世紀30年代,居住在美國東部的印第安人,因為種種原因,被強迫遷移至密西西比河以西地區。在此次大規模被迫搬遷過程中,許多印第安人流離失所、成千上萬的人因為饑寒交迫或疾病,死在漫長的遷移道路上。根據各種記錄推測,在那段被稱為「血淚之路」(trail of tears)的大遷徙時期,約有10多萬印第安人原住民背井離鄉、被迫離開家園;大約有1.5萬人在西遷的過程中被奪去生命。印第安喬克托族(Choctaw)領袖因此大聲向阿拉巴馬州報紙控訴西遷是「眼淚和死亡之路」(trail of tears and death),因此,後人談起這段悲慘而又不公的往事時,就稱之為「血淚之路」。19世紀30年代初期,約有12.5萬土著印第安人居住在現今的喬治亞州、田納西州、阿拉巴馬州、北卡羅來納州和佛羅里達州境內,他們祖祖輩輩生活在這片面積廣大、土地肥沃的土地上。然而到了19世紀末,在這片土地上已經很少看到印第安人的蹤跡了。從歐洲移民到美國的白人殖民者,許多人都渴望在原本屬於印第安人的土地上開闢種植園,種植棉花及煙草等作物。早期的建國領袖們,比如喬治?華盛頓、托馬斯?傑斐遜等人認為解決這個問題的最好辦法是簡單地「教化」土著印第安人,這個文明活動的目標是使印第安人喜歡白種人,並儘可能鼓勵他們皈依基督教、學會讀寫說英文,並採用歐式方法從事經濟生產,以及強化土地和其他財產的個人所有權等。傑斐遜從拿破崙手中購買了路易斯安那後,美國的面積擴大了一倍,他曾向國會提議,應該鼓勵印第安人定居從事農業,方法是鼓勵他們放棄狩獵、引導他們從事農業、製造業,並走向文明。在新大陸的東南部,許多印第安人部族,比如喬克託人、契卡索人(Chickasaw)、塞米諾爾人(Seminole)、克里克人(Creek)和切羅基人(Cherokee)程度不同地接受了歐洲殖民者的文化及習俗,被稱為「五大文明部落」。這些印第安部落組織緊密,居住在主要的農業區內,這些地方土地肥美,有開發過的耕地、草場以及倉舍、住房等,如果買下這些土地,投機者們可以立即從中獲利,因此這些土地常常受到外來者的覬覦。隨著歐洲移民的不斷增加,他們對土地的需求也越來越大,他們想盡辦法想從土著印第安人手中獲取土地。一些州政府也通過法律,限制土著印第安人的權利,並侵佔了他們的土地,由此引發了幾起法律訴訟,比如伍斯特訴喬治亞州案(Worcester v. Georgia)、切羅基人訴喬治亞州案(Cherokee Nation v. Georgia)等。儘管最高法院的判決保障了印第安人的權利,但巧取豪奪印第安人土地的趨勢卻無法阻止。在印第安人被迫搬遷中,歷史學家認為時任總統安德魯?傑克遜(Andrew Jackson)要負主要責任。傑克遜很早就有想法,要將印第安人從東部搬遷到密西西比河以西地區,在他的軍旅生涯中,曾在喬治亞州、阿拉巴馬州和佛羅里達州與塞米諾爾人、克里克人戰鬥多年,導致數十萬英畝的土地從印第安人手中落入白人農場主手中。當選總統後,他在1830年簽署了《印第安人搬遷法》(Indian Removal Act),這個法律授予聯邦政府權力,將印第安人從密西西比河以東遷移至密西西比河以西的「印第安領地」(Indian Territory),這個領地位於現今俄克拉何馬州內。《印第安人搬遷法》要求政府在與印第安人談判時,要公平、自願及和平,不許總統或其他任何人強迫土著居民放棄自己的土地。然而,傑克遜政府經常忽視法律條文,採取強迫手段逼著土著印第安人搬遷。在1831年的冬天,在政府的武力威脅下,喬克托族人成為第一個從自己家園向西搬遷的部族,在他們的漫長旅程中,沒有來自政府的任何幫助,缺乏食物、日用品或其他禦寒用品,數千喬克托族人因為長時間暴露於野外、營養不良、疲勞與疾病而死亡。契卡索人早在1830年就簽署了遷移協議,但他們對聯邦政府能否保證給予他們賠償持有疑問,因此自行賣出土地籌措交通經費,因此他們的遷移比起其部落要順利得多。克里克人也在1832年完成了遷移協議的簽署。不過,在之後的幾年中,他們與迫不及待進入自己家園的白人殖民者發生了衝突,包括土地紛爭,迫使克里克人直到1836年才開始遷移。出發時約有1.5萬克里克人,到達目的地後人數不足1.1萬,約有3500人死在途中。塞米諾爾族領袖原本在1832年就簽署了遷移協定,但大多數族人不認同這份協議,聯邦政府則堅持認為應該實施協議,於是遭到猛烈抵抗,最終演變成「第二次塞米諾爾族戰爭」。不少塞米諾爾人被俘後被送到西邊的印第安領地,但也有部分族人繼續留在佛羅里達。在搬遷問題上,切羅基人出現分化:有些人不願搬遷,要以武力對抗政府,另外一些人則希望以務實的方法,以土地換金錢。1835年,部分切羅基人與聯邦政府商定協議,以500萬美元的代價放棄他們在密西西比河以東的所有土地。但該條約沒有得到大部分切羅基人的同意,近16000切羅基人簽署了請願書,要求廢除該協議,但國會還是批准了該協議。到了1838年,只有約2000切羅基人離開了自己喬治亞州的家鄉,總統馬丁?范布倫(Martin Van Buren)派出7000名士兵強迫切羅基人執行協議,在武力壓迫下,切羅基人匆匆踏上西遷路途,在2000公里的漫長旅途中,百日咳、傷寒、痢疾、霍亂流行,加上飢餓,沿途約有5000切羅基人死亡。在抵達新的領地後,切羅基人很快重建家園,一直延續到現在。現今俄克拉何馬州還是美國印第安人最多的州。到了1840年,成千上萬的印第安人被逼離開東南各州,跨過密西西比河到達新的定居區。聯邦政府曾經承諾,他們在新的土地上的生活將永不受干擾。但在其後的西進運動中,印第安領地不斷受到侵蝕,到了1907年,印第安領地成為俄克拉荷馬州的一部分。19世紀前期的印第安原著民大搬遷,實際上是為不斷湧入的歐洲白人騰出土地,用來種植棉花和穀物、向外擴張、修鑿運河、興建鐵路和新建城市。這個過程一方面充滿了欺詐、血腥與暴力,另一方面也充滿了苦難、悲憤與無助,這是美國歷史上的「血淚之路」,現在已經沒有辦法完全計算出在「血淚之路」上有多少印第安人為此付出生命的代價,但「血淚之路」會讓人牢記印第安土著遭受過的磨難。1987年美國國會將「血淚之路」定為國家歷史之路,以此紀念在遷移中飽受折磨及死亡的印第安人。這條歷史之路長約3500公里,有好幾個路徑,包括陸路與水路,由國家公園管理局管理,每年吸引了大量遊客。
今昔「血淚之路」(照片:國家公園管理局)
五個印第安部落搬遷路線示意圖(地圖製作:Nikater)
國家歷史道路「血淚之路」標示(照片:Yam Nahar)
推薦閱讀:
※天文學的歷史(二)1901-1968
※中國的神仙活得太憋屈了。
※大明之殤,為何南明不能像南宋一樣頑強,南明歷史地圖集
※1947:一位勇敢突破鐵幕的孤軍青年,與他用生命寫下的亡國回憶錄
※從秦朝到清朝:細數歷史上的那些亡國之君們(7)-五代亂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