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同「門當戶對」實乃人們正常認知的回歸
06-08
認同「門當戶對」實乃人們正常認知的回歸「門當」「戶對」,原本都是建築學上的概念。「門當」即俗稱的門墩兒,「戶對」指傳統民居大門頂部用於裝飾門框的一對構件。有「門當」的宅院,必須有「戶對」。這既是古人普遍認同的一種和諧之美,也是其心中牢不可破的正統觀念。門當戶對語義拓展,漸成男女婚嫁的專屬用語。在提倡新道德、反對舊道德的五四新文化運動中,以門當戶對為代表的「舊」有婚姻觀,受到了猛烈的抨擊。上個世紀50年代以降,在「婚姻自由」的凱歌聲中,門當戶對更是成為陳腐、過氣婚姻觀的代名詞。應該說,這些變革自有其現實合理性,但矯枉過正,過猶不及,以空泛的概念一統複雜的社會生活,其後的困惑與麻煩自然不斷。而今的人們,又是如何看待門當戶對的呢?中國青年報社會調查中心日前的一項大型調查顯示,59%的受訪者認同門當戶對的擇偶觀,67.7%的受訪者認為門當戶對有利於以後的婚姻。受訪者還認為,門當戶對中最重要的兩個因素是經濟條件和家庭條件,其他因素依次為:性格、生活方式、社會地位、興趣愛好、學歷、戶口等。近六成的人認同門當戶對的擇偶觀,超過六成的人認為門當戶對有利於以後的婚姻,應該說,這一結果並不太出乎人們的意料。近年來,經濟的快速發展、城市化進程的提速以及事實上的貧富分化的加劇及其不可逆轉,皆令人們快速貼近現實生活以及婚姻生活本真的一面。從某種意義上說,認同門當戶對、承認其對婚姻生活的積極影響,實乃人們正常認知的回歸。完全平等、完全自由,且不受社會現實條件、物質條件約束的擇偶觀、婚戀觀固然理想,固然值得追求,但事實證明,其缺乏現實依託,基本上屬於一種烏托邦式的幻想,用來指導社會生活、婚姻生活、家庭生活,實在害人不淺。看看當下收視率較高的諸如北京電視台的《誰在說》等電視節目,哪個不與擇偶不慎、婚姻突亮紅燈以及糾纏其中的房產分割拎不清、物質慾望無限膨脹有關?這其中,由於當事雙方觀念、社會地位以及知識水準、人生境界的落差而導致的隔膜、衝突,又佔了絕大多數。或許,這便可以視為不門當戶對而致的典型案例。應該承認,不同家庭、不同生活環境中長大的人,融合成為一個家庭的成員共同生活,在價值觀、生活習慣等方面,皆存在著不小的差異。當兩個人自身都不願意做出重大的調整與讓步時,婚姻、家庭難免會出問題。是找一個與自己不同類的人,雙方艱難地做出調整,以靠攏對方,還是找一個與自己同類的人,雙方彼此默契、融洽地面對生活,或許,這就是門當戶對與否牽扯出的真問題。在社會生活中,至今仍有待釐清的一個主流觀念是,人們只認為有「愛情」的婚姻才是符合道德標準的。問題是,對於究竟什麼是「愛情」,又往往語焉不詳。似乎一時的兩情相悅、彼此吸引、難捨難分就是「愛情」。事實上,人們過高估計了這樣的「愛情」中,一方為了得到另一方而「無私」的付出;人們有意無意忽略了這樣的「愛情」中,以多少朵玫瑰以及多麼新奇的「創意」製造出的浪漫場面的虛假性、功利性以及表演性。若我們認可不管多麼轟轟烈烈的愛情,與婚姻亦尚有著一段不小的距離;若我們承認愛情與婚姻,事實上並不能直接劃等號;若我們認識到婚姻不僅僅是兩個人的結合,更是兩個家庭的成員及其全部社會關係的結合,則我們更應對「愛情」多加審視,對門當戶對的認知亦更不能簡單化、概念化。筆者注意到,在前述相關調查中,不少人認為,門當戶對中,最重要的兩個因素是經濟條件和家庭條件。對此,筆者難以認同。經濟條件和家庭條件,只不過是門當戶對的表層因素。觀察周圍世界及反觀我們自身,令我們婚姻穩定、健康以及不穩定、不健康,最重要的其實是婚姻雙方當事人的價值觀。經濟條件、家庭條件,包括生活方式等等,都是可以改變的,隱含於我們內心的價值取向以及情感取向,恰恰是最難改變的,很多人也是不大願意改變的。門當戶對,實乃價值觀的門當戶對,情感取向的門當戶對,人生境界、審美觀的門當戶對。對於或許是人類諸多關係中最為複雜、最無從說清楚的婚姻關係而言,任何一種觀念與認知,都會遇到現實個例的挑戰。這就提醒我們,任何一種觀念與認知,都不具備解說一切的普遍性,都不能絕對化。對於門當戶對的理解亦如是。對門當戶對從一個極端走向另一個極端的理解,同樣有著斷送我們本該擁有的人生幸福的風險。人常說,家庭是社會的細胞。擇偶、婚戀、家庭問題,看似無關緊要,實則乃關乎整個社會生態的大問題。當下,在走向文明與現代的進程中,我們更應貼近現實、貼近生命、貼近本真,在全社會建立起積極、健康、更加符合現代社會文明準則的擇偶、婚戀、家庭觀,以促進社會的和諧、穩定。
推薦閱讀:
推薦閱讀:
※談情說愛先要精神上的門當戶對
※門當戶對很重要,愛更重要
※老詞新解「門當戶對」
※嫁人,最好還是門當戶對!
※「門當戶對」?看它們的跨界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