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禪、禪定、禪宗

禪、禪定、禪宗 出處:中國佛教文化網錄入: 管理員上傳時間:2008-11-07點擊次數: 932

  就禪的本源來講,禪並非佛教獨創。早在公元前6世紀佛教創立之前,禪已在古代印度廣為流行。到佛教成立後,只是援用禪作為佛教的一種主要修持方法。

  據19世紀在印度莫亨佐·達羅和哈拉帕古城遺址出土的約公元前3000年左右的印章中,發現刻有瑜伽坐冥想的神像,說明早在印度河流域文明時代就已經有瑜伽的實踐。後來瑜伽便成為婆羅門教、佛教、耆那教等印度各種宗教徒修習的方法。

  從「抑止心的作用」意義上說,「瑜伽」(Yaga)同「禪」是同義語,也可以說後者是前者的繼承和發展。在印度吠陀時代,被婆羅門奉為經典的《奧義書》中就說:

  讓感官和意識的注意力,

  轉移到心上,

  你,就能乘梵天之舟,

  振奮起精神,

  渡過恐怖之源的水流。

  在原始佛教的《經集》(Suttanipata)中也有這樣的話:

  抑制自己的意志,向內反省思維,守住內心,不讓它外鶩……

  要學會獨自靜坐……聖者的道是孤獨的起居生活,只有孤獨,才能領略生活的樂趣。

  兩漢之際,印度佛教傳入中國。最初的譯經者將「瑜伽」譯之為「道」,這與當時把佛教混同於「黃老之術」不無關係。到了東晉時期,印度僧人佛陀跋陀羅到中國傳禪數之學,才將「瑜伽」譯為「禪」。

  中國佛教常把「禪」和「定」合稱為「禪定」。那麼,什麼是禪定呢?

  所謂「禪定」,從廣義上說,是指專註一境,思想集中,心不散亂,這是人人都可能做到的,但須認真去做,並持之以恆。狹義上講,禪定特指佛教僧侶的宗教思維修習,即「坐禪」。此外,就是指佛教「戒、定、慧」三學之一的「定學」,即通過凝神觀想特定對象,而獲得對佛性的悟解。

  據《月燈三昧經》卷六說:修習禪定,則萬緣俱息,定性現前,能獲以下10種利益:(1)安住儀式;(2)行慈境界;(3)無煩惱;(4)守護諸根;(5)無食喜樂;(6)遠離愛欲;(7)修禪不空;(8)解脫魔羂;(9)安住佛境;(10)功德成熟。

  禪宗,以「禪」命宗,重在「修心」、「見性」,主張以「禪定」來概括佛教的全部修習,但不限於靜坐凝心,專註觀境的形式。又因為禪宗的參究方法以徹見本體心性為主旨,所以又稱為「佛心宗」。相傳在南朝梁普通年間(520~526),印度僧達摩渡海來華傳「二入四行」禪法,被稱為中國禪宗初祖。中國僧慧可從達摩得法並獲《楞伽經》四卷,後傳僧璨,僧璨傳道信,道信傳弘忍。然後慧能因示法偈開悟,得弘忍衣法,主張「頓悟」,開創南宗禪,影響深遠。弘忍的另一弟子神秀因示法偈不契,北上開創北宗禪,主張「漸悟」,但門庭寂寞。

  後來,以六祖慧能的著名弟子南嶽懷讓為代表,經數傳形成偽仰宗和臨濟宗。慧能的另一著名弟子青原行思,又經數傳形成曹洞宗、雲門宗、法眼宗。其中以臨濟宗和曹洞宗流傳的時間最長。臨濟宗在宋代又形成黃龍派、楊岐派。這就是禪宗史上所稱的「五家七宗」。

推薦閱讀:

小乘的禪定和現在的禪宗
禪宗初祖達摩大師傳燈法本——絕觀論
禪宗七經詞句註解索引 四劃之三
心往好了想,事便往好了走 | 僧敲月下門
如理實見分第五

TAG:禪宗 | 禪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