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需學會「四種對話」 ■劉熙武 中國軍網

人生啟示錄

讀書需學會「四種對話」劉熙武

●讀書,是一次靈魂的壯遊。既要讀萬卷書,又要行萬里路;既要做個讀者,又要做個行者。讀一百本書而不思考,不如思考著讀一本書

人人都知道讀書重要,但如何學會讀書卻是一門學問。讀書學習是一項終生的事業,在筆者看來,起碼要完成「四種對話」,才能算完整意義上的讀書。

讀書,和先賢對話。

讀書,從本質上講,就是讀者的心靈和古今中外偉人智者的心靈進行對話。說走就走,向外行走是旅行;說學就學,向內探求也是旅行。可以說,讀書是自己和先賢的對話,是一次靈魂的壯遊。《易經》上講:「取法乎上,僅得其中; 取法乎中,僅得其下。」就讀書來講,讀書的起點決定了讀書的高度。所以,讀書要讀經典,回到原點、原著和原理上來,這看似「弓背路」,實則「弓弦路」。因為只有讀經典,在原著聖殿裡面去找大師本人,才能和先賢進行心靈對話,才能學道、得道、悟道。什麼是經典?經典就是有生命力的、經得起實踐、歷史和群眾檢驗,可以穿越時空流傳不息的東西。像毛主席讀《共產黨宣言》不下百遍,讀《紅樓夢》讀了5遍,圈點閱讀《資治通鑒》17遍。讀這些書,要讀出思想來、讀出邏輯來、讀出方法論來,讀出管根本、管長遠的東西來,這些就是鄧小平同志講的「管用的東西」。比如,馬克思主義世界觀和方法論具有永恆的真理價值,把這些真正學深悟透了,我們遇到風浪就站得穩,遇到問題就想得通,遇到誘惑就頂得住,遇到矛盾就化解得了。

思考,和自己對話。

古人講: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讀一百本書而不思考,不如思考著讀一本書。所以,要學會讀思結合,自己和自己對話。在生活節奏加快、生活方式多樣、價值追求多元的當今社會,很少有人願沉下來學扎猛子,很少有人能靜下來仰望星空,對社會、對人生、對科學進行思考。不少人浮在表面,忙於事務,疲於應付,追名逐利,這也是大師級人物缺席時代的重要原因。

真理在哪裡?一般來講,兩個地方見真理。一是實事求是之處有真理;二是生死之地有真理。實事求是是走向真理的第一步,要想獲得真理,就要不迷信權威,不迷信既有。讀書的過程中要深度思考,敢於提出問題,生髮出新的學問來,實現從無到有、從有到新,不斷開創新境界。讀書思考,不僅要思其中的思想內容,最重要的是掌握其中的思維方法。有了先進的思想和理論,又有了科學的思維方法,人就有了力量。

交流,和他人對話。

思想是人類特有的精神花朵,它必須與大眾分享才有意義。知識、思想、心得、體會如流水,只有流動起來,才是源頭活水。如果自己的讀書成果只有「內循環」,沒有「外循環」,不和外界交流,所得就會十分有限。善於和別人對話,才會激發出新的思想之火,所學所得才會幾何級增長。打個比方,你有兩梨,我有兩桔。你給我一梨,我給你一桔,你我就皆有梨與桔。久而久之,集腋成裘,你就能成為一個有知識存量、內心強大的人。

篤行,和實踐對話。

實踐中深藏著真正的大學問。如果說,經典決定了思想的深度,那麼實踐往往決定著思想的高度。只有把二者結合起來,處理問題才能出手不凡,做到遊刃有餘。讀書之人不接地氣,不與實踐對話,不是「書蟲」,便是「郵差」,遇到實際問題則百無一能。趙括紙上談兵,結果導致長平之戰慘敗,40萬趙軍被坑殺;馬謖崇尚清談,結果導致街亭失守,諸葛亮揮淚斬馬謖,自貶三級;王明的本本主義,同樣給紅軍帶來巨大損失,給後人留下血的教訓。所以,任何學問都要與實踐對接,要走出書齋,走向田埂,走向實踐,以問題為中心,學會和實踐對話,提出解決問題之道,從而正確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

有句話說得好,世界上只有一本書,那就是你,其他全是註解。每個人都應思考,自己和世界究竟是什麼關係?遇到矛盾和問題,怎麼看?怎麼辦?解決的效果怎麼樣?知識本身不能改變世界,書本本身不會提供現成答案。只有把讀書學習之得轉化為觀察問題的科學視角,轉化為分析問題的思維方法,轉化為解決問題的措施辦法,在遇到矛盾問題時,才能自信地告訴自己,我的「工具箱」里有幾套工具,有幾把「刷子」。所以,讀書學習之後,要勇敢地在實踐的海洋中游泳,並做長久的練習,不斷地從必然王國走向自由王國。

推薦閱讀:

離婚率兇猛,中國夫妻到底缺什麼?
中國丈夫受韓日女性青睞
中國歷史上的3大罪人,個個都影響了中國的發展,第一名最可惡
中國民俗文化十二生肖木雕!!
中國四大著名皇陵

TAG:中國 | 對話 | 讀書 | 四種 | 學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