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走向菩提 | 何為「般若波羅蜜」

  「般若」是梵語的音譯,因為在漢語中難以找到相應的概念。倘若一定要將它譯出,或可勉強稱之為「智慧」。

    「波羅蜜」亦是梵語的音譯,譯成中文包括兩種內涵:一是過程義,指我們完成一件事的過程,在這個意義上,古人也將「波羅蜜」譯為「度」,因而「六波羅蜜」又曰「六度」;一是究竟圓滿義,指一件事情徹底成就了,在這個意義上,古人又將「波羅蜜」譯為「到彼岸」。 

  「六波羅蜜」即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其中的前五種,並非佛教所特有的。比如布施,佛教固然倡導布施,而其他宗教乃至社會也提倡布施。此外,持戒、忍辱、精進、禪定,也無不如此。那麼,世間的布施與佛教的布施有何區別呢?世間的布施總是住相的,而佛法則要我們「不住色布施,不住聲香味觸法布施」。因世間布施有相,其作用也有限;而佛法布施無相,其作用乃無限。

  那麼,兩種布施的差別究竟在哪裡呢?簡單地說就是般若。凡人般若未能開發,以妄心住相布施,將來只能招感人天果報;菩薩以般若引導布施,三輪體空,不住境相,布施就成為成佛的資糧。所以世間的布施善行不能稱為「波羅蜜」,唯有在般若引導下的布施、持戒、忍辱、精進和禪定,始可稱為「波羅蜜」。

  般若,經中說有三種:一、文字般若,即三藏十二部典籍,而能開發般若智慧的一切文字,都可稱為文字般若;二、觀照般若,是依文字般若所顯示的義理,以此為指導去觀察人生的一切現象,並如實透視一切,由正確認識而通達實相;三、實相般若,即般若的體相。三種般若實質上只是一實相般若,因為文字般若和觀照般若,皆因長養般若之故,而方便稱為般若,實非真正般若也。

  此外,般若又有實智與權智之分。實智是親證宇宙人生真相的智慧,為般若之體。它無智無得,智境一如,等無差別。菩薩在修行過程中,經歷資糧位、加行位、通達位後始能證得。權智又稱方便智或後得智,是了解現象差別,引導六度萬行的智慧,為般若之用。權智是在證得實智後生起的,故曰後得智。在修學佛道上,實權二智缺一不可。

  「般若波羅蜜」,就是說明般若在成佛中的重要性。眾生在生死此岸,要到達成佛的彼岸,惟有依般若。《心經》曰:「三世諸佛,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三世諸佛都是依般若而成就無上菩提。《維摩詰經》曰:「智度菩薩母,方便以為父,一切眾導師,無不由是生。」一切諸佛都是以般若與方便二智為父母,由有般若,始能產生一切諸佛。梵語佛陀,漢譯為「智者」或「覺者」,可見成佛乃智慧的成就。

【 閱讀 · 轉發 · 投稿 】

▼更多分享 · 法寶結緣

www.putishuyuan.com

投稿 ·ptsy1111@qq.com

微信 · xiyuanyaji

推薦閱讀:

大正藏- 佛說遍照般若波羅蜜經
佛說:諸菩薩摩訶薩若無神通波羅蜜多,不能自在宣說正法,與諸有情作饒益事!
佛說開覺自性般若波羅蜜多經

TAG:波羅蜜 | 般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