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體狀態」是針對「勁整」或「整勁」(整體,集中,發揮力量)而言,太極需要我們人體各部位建立相互聯繫的整體關係,既不是死板的,也不是鬆散的關係,對外部的刺激(如搭手),可以作出整體反映,也就是「節節貫通」、「一動無有不動」的含義。 簡單的理解可以相似於下面自然狀態: 一石激起千層浪。小小的石頭扔進水塘,浪花散開,我們可以講,水塘是以整個水塘的水對石頭作出反映。從理論上講,如果石頭是扔進大海,浪花可以傳遍整個大海。 你可能會說,當我們推一個方桌,它會整體移動,那麼它也是整體狀態呀,但它是死板的整體狀態,而不是我想表達的運動的整體狀態。 關於「硬氣功」的例子,「硬」只是條件之一,「力大」是條件之二,磚塊不動是條件之三,等等。儘管磚塊比較硬,但也比較脆,又不能跑,所以會斷裂。我想說明的是:「硬氣功」看似厲害,但離開一定的條件,就不能發揮作用;人是活的,是活動的,更不是脆的,所以不應該害怕「硬氣功」。太極拳研究,作用的對象是人,我們希望摸清人的運動和反映規律,找出其弱點以實施有效的「打擊」,而不是盲目的「打擊」。 可惜,我們(包括很多習外家拳的人)常常忘記了技擊的對象是人。太極拳以人為「本」,才是最精妙的指導思想,「以人為本」是太極拳的專利。我很讚賞你和無極氏對「力」和「能量」進行科學性的探討,這種探討相當於科學領域的基礎學科。但一定要涉及「力」和「能量」的有效發揮問題。 原子彈很厲害,其破壞性,能量什麼的,「地球人都知道」,但不能在有效的時間,指定的地點爆炸,結果可想而知。 順便舉個以小勝大的例子:當一個成年人蹲在地上,一個八歲的兒童,用一隻手按住成年人的頭,然後要求成年人直立而起.一個八歲的兒童的一隻手,怎麼也抗拒不了一個成年人的雙腿吧?就是兒童的全身也不可能抗拒。結果怎樣?如果兒童掌握了方法,成年人永遠也不能站立。方法是:兒童在按的同時順勢向前後左右加力,成人可能後仰前傾而不敢站立。 】有一次,張信義悄悄來到楊班侯家門口,聽到房裡有雷鳴般的聲音,引以為奇,推門進去,看見楊班侯 在練伏虎式,拳動聲發,氣凌山嶽。張信義明白了雷鳴之聲是老師出拳所發,馬上跪地求教,楊班侯便先授以握拳法,再教他送拳法。張信義苦學半年,漸有所成。一天,楊班侯詢問張信義練到什麼程度,令他在距離土牆一丈左右「送拳」。張信義發拳向土牆衝去,牆泥隨拳勢紛然而落,楊班侯說了一聲孺子可教,乃將拳中的奧妙盡予傳授。過了一年多,楊班侯檢查張信義的拳藝,功力與前無異,未見有若何進展,拳聲不象雷鳴。楊班侯親作示範,在五丈外發勁送拳親作示範,在五丈外發勁送拳擊向土牆,土牆應聲震動,搖搖欲墜! 】多柔化,少剛發,和為貴!說說「整勁」、「整力」這兩個的含義是一樣的。可以解釋為「鬆柔下來以後的整體發勁(爆發)」。目的是:整體對付局部,大力勝過小力。如果是這樣,我認為不妥。1.我們的作用對象是人,而不是其他什麼動物,更不是什麼物體。2.如果是對人,也沒有考慮有效使用的問題。「硬氣功」的力量夠大了吧,但在人的身上能用出多少?(除非讓人站著不動)。我認為太極拳需要「整勁」,但含義是肢體及軀體的整體狀態,或建立聯繫,表現為「一動無有不動」,它的基礎是「氣感」,它不期望出現「大力」。目的是:通過自己的整體狀態,感知對手的狀態,在保持整體狀態的前提下移位(不僅僅是腳步),並與對手相融合,以勁力的「落差」或以「引」、「領」對方的力向等方法實施打擊。 據說楊班候可以將一個很小的物體,放在丹田上發射出去,打在天花板上(過去可能不叫天花板)仍具有很強的力道。 】傅氏太極拳創始人傅振嵩,能將一個鐵球從丹田發出。 】練太極其實就是讓一對對矛盾體在自己身上和諧共存。於是就有了松而不散,硬而不僵。至於從何入手練太極,個人有各人的方法。可以由剛練柔,也可以由柔練剛,最後剛柔相濟。不過這些都還只是形式,真正要練出上層功夫必要有寬容之心,別人的練法自有其道理,交流就是為了開闊眼界,各人都把平日練的東西表現出來,而不是當時環境需要溫柔聽勁就把自己的剛勁收到肚子里去迎合大多數。 】張義敬先生在他的太極拳拳理傳真一書說,太極拳是自發功。 】「發力就好像是張弓射箭,衝擊(普通的拳打腳踢)也是發力,任一技術的發揮(包括拳擊、散打)都離不開發力。衝擊是把自己的身體當成弓,把手和腳當成箭,拉弓、射箭,擊中目標(敵人)。放人是把自己當成弓,把敵人當作箭,拉弓,把敵人這支『箭』射出去!其實,發力的原理是一模一樣的!」 】正宗傳統的太極傳授其實是非常科學的,其公法的訓練層次分明,按步就班,拳理清晰,因人施教。若得真傳,三年小成,九年大成並非難事。 】趙堡推手略知一二,趙堡拳的練習層次大致為「馬車輪,跟頭輪,領落,代理,陰陽理」。基推手的水平與其本身的功力相一致。當然最低級的打法如果練得純熟,也是很厲害的,再高級的打法也有與其對應的身手功夫也是沒有用。講推手,趙堡,孫式和陳式應該更古樸一點,踢打,摔,拿皆用,而楊式,吳式,孫式則更講究「文明」一些,推成背勢或將人放出去就行了。 】說說"松"、「鬆緊」和「用力與不用力」 太極與松為本。松是無止境的追求,松在盤架和推手中是為了體驗和建立,體驗在松的狀態下肢體各部分之間的關係,使這種關係形成「氣」的感受,並建立有氣感的運動方式。 「鬆緊」和「用力與不用力」是一個層面的兩個問題,是統一的。鬆緊是相對的。緊是在松的基礎上的緊,我們需要的是鬆緊之間的落差。有大松才有大緊,但人們的習慣不容易在大緊的基礎上大松,就好比兩個瀑布進行比較,海拔底的瀑布落差很大,儘管海拔高的瀑布,下落點比下一瀑布的上落點高,但因為落差小,而沒有下瀑布壯觀的氣勢。 有人可能會問:松,怎麼去應對大力?那麼請你思考,氣球怎麼會承擔相當的壓力?(松的後一步是要建立承擔壓力的狀態的)用力與不用力是相對的,人們爭論的時候往往沒有規範或明確其含義或概念。人們通常理解的用力概念是:利用自身肌肉收縮組合加上慣性,進行對抗,撞擊,推拉等運動的方式。而太極的不用力是相對上面的情況說的。如果說太極「用力」,也是在極松的狀態下出現,好比前面提到瀑布進行的比較,稍稍用力就會出現用力與不用力的落差。而且用力的方式和目的不同:在方式上表現為弧型,摺疊,彈射等。目的: 一是以「落差」破壞對方的重心或運動方式;二是「引」、「領」對方的力向,而不是接受對方的力點;三是破壞對方相對的靜止狀態和結構(如胸郭與胸腔是相對靜止的,猛然的對其加力、撤力,就會出現震蕩效果)。前兩種組合可以出現「放人」的效果,與外家硬撞,硬摔有本質的區別;後者可以出現讓對方全身或局部「震蕩」(冷脆勁)的效果,與外家的擊打有本質的區別。用力與不用力的相對性和原理,是力學上的「槓桿原理」。 】七種分別是七種層次,力的軌跡在招上,氣的軌跡在勁內。軌跡重要,結構亦重要!七種分別只是個人理解,拋磚引玉,搏一笑的東西。個人感覺,重點在於能分辨氣和意,尤其是能控制使得「意」到而「氣」不到,才能發出類似場的效果,在對方不知覺中掌握滲透對手。這一點,需要大鬆柔才能得到。鬆柔與剛強是一對陰陽,有幾分鬆柔就能發出幾分剛強。練鬆柔不但不是沒有剛強,相反,實質在練剛強,是通透清亮的剛強,不是拼力的僵力濁勁。到這時,內在的東西能輕鬆地發揮出去了,可是還不行。鬆柔與剛強還不是功力,雖然表面上以前不能勝的現在能了。功力是可以調動內氣的多少,當「意」作為大旗引導時,衝鋒的軍隊有多少。有人大練功力,當然可以勝人,可是於己健康不一定有利,氣多了和錢多了一樣,不一定是好事。本人提倡先練鬆柔,再練功力,實際上兩者是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密不可分,做好了就互相支持,有些台階,沒有一定功力大鬆柔也做假了。 】洪均生初見發科公的段落,供參考。 「當我初學吳式太極拳之初,劉師言:『學此拳應動作緩慢,練得越慢,功夫越好。』也就是功夫越好,才能練得越慢。陳師初到劉家,寒喧之後,表演了陳式一、二路拳,大家都準備以一個小時以上的時間,瞻仰名師拳法。不料兩路練完,只用十餘分鐘,而且二路縱躍神速,震腳則聲震屋瓦。陳師表演後稍坐即辭去。於是大家紛紛議論起來:有說練得這麼快,按『運勁如抽絲』的原則來講,豈不把絲抽斷了;有的說震腳不合『邁步如貓行』的規律。」幸好,接下來,劉師試推手,才知陳師不愧「太極一人」,否則就不會有後來的洪均生了。洪老師因體弱習拳,家境富裕,沒有工作,每隨侍陳師身旁。陳師的許多故事,洪師都是見證人,而且象與沈三交手等一些故事,也是由洪老師晚年向外披露,才為眾人所知的。 】要用意帶動,體會身體內在的運動過程.象理論說的身如古鐘,運動是由鍾垂反覆擺盪構成的...以及圓緩直快之類的語言,以前總是不易理解.我自己是學中醫的,對於陰陽之類的東西不能說是不信.只是,我相信有現代人更容易接受的方式和語言,讓人了解傳統醫學、理解太極拳,(不僅僅是太極外在的運動,也包含著它的理論基礎.)你要知道,很多老外,是練架子而不接受陰陽理論的.所以,我自己練太極拳,總是有意多想些如果用現代科學來看,傳統理論應該如何體現.從『用意不用力"上說,如果人不用力,站立都是不可能的.也有『意就是力,力就是意』之類的話,更有『氣"這樣的概念,讓人無所適從,更別說一些從未接觸過傳統理論的人了.『氣"什麼東西?國家花很多人力物力,也沒有找到實質的東西.也許,這些東西都是建立在感覺和經驗的基礎上,是練功有素的人將機體各機能調節到某種最佳狀態後,所能體驗到的主觀的感覺.而要初入門的人去體會這,難怪要花那麼多時間磨練呢.對於我自己的感受來說,『松靜自然,用意不用力"意味著練功時,除了站立所需的身體的力量(重力),別的力量(內耗)都需要化去,也許就是所謂的"柔化"吧?這就要求人們將注意力從外收到內,才能體會到哪裡有不必要的緊張,並使它放鬆.長久練習後,由於勞動或不當姿勢造成的肌肉僵化會得到解除,神經系統機能必定會得到巨大的訓練,變得敏銳,對肌肉的控制能力會得到提高;機體對能量的利用也會變得更有效.等等...這雖是基礎,卻有著無比的力量吧.從簡單的陰陽樁上來說,如果只是左右移動,有誰會體會太極的奧妙呢?左腳收,右腳推-或許這麼表達不行,但這是人們習慣的運動方式,這個運動里,除了支撐重力的力量外,又多了雙下肢的收縮力和伸張的力,耗費了能量;而最終定勢時,高度、速度左右是一樣的、能量沒有變,說明運動中力只是轉成熱,我覺得是浪費的,是不符合太極原理的.(我認為太極的原理之一,應該是能耗最低)要從『鍾垂擺盪"『氣息動蕩開合"這樣的傳統的語言里理解太極,並表現為自己的運動形式,我花了很多時間並感到難以理解.那天看你們練習後,似乎比以前理解多了.陰陽樁的運動,可以理解成一顆珠子在一個圓型光滑的凹槽里左右上下擺動,雖是不斷運動,無外來能量加入,也能生生不息.珠子就是人的重心,通過輕微的改變左右腳(髖)的高低位置,破壞機體的靜止平衡,重心略會降低,勢能變為動能,導致運動,左運動到右後又轉為勢能.這個轉變也要由雙腳的彈簧力配合.如此,只要微微改變髖的觸發點的位置,比如,左向右時,左髖微微(!)下沉,或右髖升起,(或許這就叫『以意領氣"?),身體自動會運動起來,加上左右圓轉運動,就可以感受到身體的動蕩起伏,速度的緩急變化.而這個過程,人只要保持全身不用僵力,盡量放鬆,雙腳如彈簧松沉積蓄,左右變化,控制好左右觸發點的變化時機,就可以了.整個過程,也感覺到它很符合太極圖的變化.
太極雜說172009-04-05 22:35
】得真傳者唯恐人知,泛泛之輩唯恐人不知。 】書是死字,文是活文。書讀無字處,問世上幾人曉得?更何況還要調詞斷句呢!有時意在字後,有時意在行間;有時意要反解,有時字要顛倒;有時句要斷開,有時意是重複……那些死讀書讀死書讀書死的書獃子,哪裡能看見什麼真東西? 】太極八法,其中有個肘字,大師世傳是「以肘部……人。」千人一口,無有異議,殊不知這個肘字是河南方言「托舉」的意思。大師們怎麼就沒有想想,那八個字中七個字講的都是技法,怎麼會冷冷地崩出個部位呢? 】那「極柔軟然後極堅剛,能呼吸然後能靈活」便是錯文,正確的應該是「極柔軟然後能靈活,能呼吸然後極堅剛。」身體柔軟自然動作靈活,掌握髮聲技術自然發力剛猛,這本是人人都知道的常識,而大師們竟然承謬傳訛,穿鑿附會,矛盾其說。如此正宗,不自羞乎! 】那「動之則分、靜之則合」豈敢實踐?!必是「動之則合、靜之則分」方為有益。動之則合是「打出整勁,」靜之則分是「對位互爭、自我放大」!豈有動則散勢、靜則束縮之拳么?!那「立如平準、活似車輪」實應為「立如車輪、活似平準」。立如車輪才能見力得力,活似平準才能「一羽不能加」。 】人若不藉助於家譜,五世而「數典忘祖」。如無照片畫像,又有誰知道祖宗是什麼模樣?太極拳淵源既久、史跡不詳,如必言創自某某,必難免牽強附會之嫌。太極拳創始人不傳其名,唯傳其術,可知其人原無名利之心。學好太極拳就是對太極創始人最好的紀念,至於創始人叫什麼名字,又何必嚴加追查呢? 】大多數人犯下的錯誤。 一、在功架上一味強調規範,一絲不苟地模仿複製老師的樣板。從根本上磨滅了自己的天性、靈性和悟性,把我要練拳變成了拳要練我,「盡棄精華、專修糟粕」,將來你不過是個拳獃子,除了盤架子你屁事不沾! 二、你把實戰的希望寄托在推手練習上,犯了指導思想的錯誤。須知推手是以接手打人為前提的,而實戰的踢打根本不會讓你接手。雖然論推手你水平不錯算低,可是要真打起來你甚至遠不如三流的拳擊手。三、你以為千萬遍的盤架子就能練出一觸即發、無點不彈的發力,這實在是痴人做夢。練太極拳必須學習專門的發力技術,發力運動和盤架子完全不是一個模式!你把身體板得直直的,一萬年你也學不會發力。想學好發力,你得學會軌跡運動。 】太極拳總論 陳鑫 純陰無陽是軟手,純陽無陰是硬手。 一陰九陽根頭棍,二陰八陽是散手, 三陰七陽猶覺硬,四陰六陽顯好手, 惟有五陰並五陽,陰陽無偏稱妙手。妙手一看一太極,空空迎化歸烏有。 】太 極 文 化, 根 在 中 國, 華 夏 精 神, 就 在 民 間 你 們 這 些 人 中 間。 借 洋 自 重 只 是 一 種 個 人 習 慣, 別 介 意。 美 國 是 個 很 多 樣 化 的 社 會, 大 多 數 人 都 不 在 乎 中 國 這 個 國 家, 可 能 看 太 極 拳 就 象 看 中 國 人 使 用 筷 子 一 樣。太 極 拳 和 瑜 珈 一 樣 開 始 在 大 城 市 是 一 種 時 尚 和 品 位, 不 是 求 道 的 工 具。我 覺 得大 多 數 人 在 美 國 都 可 以 教 太 極 拳, 拿 他 想 拿 的 獎 杯。 你 們 都 心 懷 珍 寶 的。 中 國 是 太 極 拳 的 海 洋,其 它 都 是 小 溪。 但 我 也 從 心 里 對 在 外 普 及 太 極 的 人 表 示 敬 意。中 國 人 打 太 極 拳, 更 象 一 種 文 化 符 號。 有 一 次, 我 在 紐 約 公 園 打 陳 式, 一 個 老 者, 大 約70 多 歲, 也 在 練 一 種 十 幾 式 的 太 極 拳 或 氣 功,(有 人 和 他 學〕, 過 來 和 我 說 話, 可 他 說 的 中 文 我 不 懂, 我 說 的 英 文 他 不 懂, 但 他 看 我 的 表 情 我 能 感 覺 一 種 鄉 情。 好 象 說 我 們 中 國 年 輕 人 來 到 別 的 國 度 但 還 帶 著 中 國 人 的 很 多 東 西。 可 能 有 點 薪 盡 火 傳, 生 生 不 息 的 意 思 吧。 】如果加上自己主觀的東西,是無論如何無法做到「粘意」「拿意」的。看看自己一塵不染的真心是否和對方溶合了,如果懂得了溶心,就會明白「粘意」。如果心放得比對方大,就會明白什麼叫「拿意」。關鍵在於心。 】拳架改來改去,亦只再兩個字:放鬆。 放鬆沉肩墜肘放鬆內三合、外三合。 放鬆合胸拔背、虛靈頂勁。放鬆中正安舒,支持八面。 真正放鬆了,經中的文字遊戲也懂了。 色不異空、空不異色。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道發自然、無為而為。 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與之爭,都是這個放鬆的意思。 放鬆了,才能捨己從人,借力打力。 放鬆了,才能聽勁、化勁、發勁。 這個放鬆除筋骨腰腿的松,還有心思、思想、腦筋的松。 心裡放不下,口裡說放下了,不頂了,不爭了,無所謂了,順其自然,只是你自己說的。 如同和老師說。 這手已經很鬆了,一點勁都沒有了。 老師說,這是你自己說的,硬得象鋼條一樣,不打斷已經很客氣;打死了,很容易。 放下,是有功夫,有整勁才可以放下。 架子不整,手上沒有東西,放什麼下呢。 如同應無所住,行於布施。 至少也要先去布施,慢慢才調理無所住心。 一點錢都不肯花,光坐著念經。 真以為是如如不動,不住於相,故名如來。 來了嗎?來了。 根本就沒來,根本就在這裡。 私心自用,連看也看不到,放什麼下呢。 云何應放?云何應松? 應如是放下,應如是放鬆。 松,一定要比別人的輕。 輕到一羽不能加,蠅蟲不能落。 這就是拳經上的,人不知我,我獨知人。所以楊家功夫能打出天下無敵。所以四書五經看懂了,拳練一千零一遍了,就知道什麼是鬆柔,什麼是虛下無爭了。可以明白禪說中的。不是風動,不是幡動,是心在動。不是你的心動,不是我的心動,是他的心動。他是誰,誰知道。 】太極拳從推手(揉手)到散手、散打的修鍊過程中,最關鍵的一個環節是「接手」。外家拳實際上也一樣,對稱之為「接招」。能接手始能發揮太極拳「沾粘連隨,聽拿化發,以慢打快,不以力勝」的特長。我談過「形神意氣力招勁」七種分別,接手的傳授由於老師的傳授能力也相應有七種。太極拳學會散打較難,難在學會體會分別「氣、意、神」,然後能「接上」對方的。這是講「意氣」用事的太極拳愛好者應重視的,也最終經常轉移到追求養生,忘了技擊了。講究「形招力勁」的朋友在開始學習時大多能勝人,然後轉入使用幾個「絕招」,也就是組合勁,非常得意自詡。如果有明師,逐漸引導,循序漸進,可脫胎換骨,否則不過是在玩外家拳,口上手上都是太極拳的影子,卻永遠在大門之外。太極高手過招,勝負不在搭手之時,在搭手之前已經八成定論了。如果尚不能認識「意氣」用事妙處的朋友,不必急著「以已知格未知」,涉入莫名的河水探一探深淺再說。 】太極應是從自然而來又回到自然中去的,一切順其自然. 】太極拳是一種思想上的觀念,表現在身體上的狀態。不要深究經典理論,不是經典理論錯了,是我們的理解有誤。 】太極不是極端的「矛盾」、「虛實」、「有無」及「0和1」,它是講中間關係,中間的過渡、轉換,研究敵我之間,自身之間的狀態,注重「相對論」。 】太極拳比其他拳種強調意氣,引來後學者的不少誤解。「意氣君來骨肉臣」並不錯,但練拳的文人不肯下力氣練功夫,往往誤解為有「意氣」就是太極拳了。但實際這句是強調「意氣」的領導作用,在技擊中真正作用於對手的是「骨肉臣」。沒有「骨肉臣」,「意氣君」就成了光桿司令。 】「太極拳論」在太極中的地位就如同「孫子兵法」在軍事中的地位一樣,是寶貴的遺產,在今天還閃爍著光芒,還有一定的指導意義。 】陳式太極的確有很多東西是不輕易外傳的,得到的人不會輕易得到,也不會輕易外傳,否則也不會出現其它太極。陳式太極一路二路也是內外有別,三路長拳四路短拳目前全國只有幾人會,更別談陳式氣功了。 】北京白雲觀的駱道長,打的太極拳是「正宗武當太極拳」,也有說是「先天太極拳」的,說是張三丰傳下來的,可能就是「原始太極拳」吧。北京白雲觀每天下午四點準時關門謝客,院內練武弟子開始練功。 |
太極雜說182009-04-05 22:37
】太極拳上身之難許多太極拳的學習者通過盤架子,練推手多年,為什麼還仍然不是丟就是頂呢。如果不在明師的手下,那學不到東西也是必然的。但是即使在明師的手下分下來大概是以下幾種原因:(1)自己剛愎自用,這在一些大學生身上表現的非常明顯,目前來看一些功夫好的老師通常名氣不大、文化程度不高,講起道理,不一定通透,或者邏輯性不一定很強,因此一些大學生與老師的辯論,老師那裡是對手,再說一些老師也沒有閑工夫與其鬥嘴,這些人能學到真東西的可能性不大。我在讀書時就犯這種毛病以至錯過許多機緣。現在回想起來,也是很後悔的。(2)老師比較保守,這在一些老傳統的正宗門派表現尤其明顯,受不輕易傳授思想的約束,有的人跟老師十幾年都沒有見到老師的真東西,比如陳××老師的三四路太極拳,傳人就很有限,即使是一二路拳在公開的場合和在家裡的教法也不一樣。(3)大多數好老師可以經常叫你體會他身上的勁,比如什麼是朋捋濟安等,以及什麼是空的感覺,粘粘連隨、拿、發人的感覺等等。能見到這一步的功夫,就說明老師比較信任你了。你開始體會到太極拳的樂趣,而且只有到這一步在以後才不太容易上假太極的當。但是這並不代表你已經懂勁了,這隻能表明你知道什麼是懂勁了。一般老師教到這一步已經算你幸運了。(4)喂勁 這一步就說明老師要培養你了,開始是一個動作的一個動作的喂勁,糾正你的架子,這時老師必須摸著你的勁走,不對隨時糾正。然後在推手中喂勁,是教你自己知道自己身體里那裡有問題,正確地感覺是什麼,這過程是非常費時間的,悟性好的一兩年差不多,悟性一般的三五年也是常有的事。悟性差的根本就不明白。通過這個階段才能說懂勁了。到這一步以後就看下的功夫如何了。 】推手中所謂一丟即打,還是在推手的基礎上說的,是太極拳的訓練過程,在實際的打鬥中是要反過來的,是要先打後粘的,推手練得再好,不練散手,則也是上不了擂台打不得架的,有心要發展技擊的,散手之千錘百鍊是必不可少的,僅通過什麼推手、站樁是達不到目的的。還是丟掉幻想、準備戰鬥為好。 】太極拳的兩種練法太極拳有兩種練法,一種是養生的練法,另一種是武功的練法。對於以養生為目的的人來說,應當按仲君所說的柔和著走、平和著來去練,安祥地練,舒服地練。練完之後覺得神清氣爽,其樂融融。常年這麼練下去對身體健康肯定是大有好處的,此外對陶冶練拳者性情也大有裨益。這種練法很適合老人、婦女以及不喜歡技擊的文人。這種練法是不需吃多少苦的。 】 對於以武功為目的的人來說,欲要取得大成就則需要吃大苦、下大功夫。書上記載的楊班侯、楊建侯小時候練功苦得一個逃跑、一個上吊,太極壽星吳圖南小時候練功也苦得一度想要跳井自殺。馬來旺老師對我說他小時候也是玩命的練,每天四點多放學練到九點多回家吃飯,拳腳器械、各種傳統增長功力的器具,都下過極大的功夫,如此練了近二十年才算練成。練成之後也是終日練功不輟,功力因而才能渾厚而純正。至於不用吃苦舒舒服服而成為功夫高手的還從未聽說過。當然,對一般愛好者來說,尤其是半路出家的愛好者,不大可能練成極高的功夫,因此沒必要恐怕也沒有時間和精力去吃那麼大的苦。不過,想要練出一些技擊功夫,能對付兩三個歹徒,不下點苦功夫也是不行的。當然這種苦是並非痛,比如練拳不當而導致的膝蓋疼痛,這樣的痛苦是吃不得的,會將身體練壞。練拳吃的苦是先苦後甜,苦過之後是功力增長的成就感、甜蜜感。至於修道,也肯定是要吃大苦的。就拿雙盤來說,全真派龍門第十八代傳人王力平說:練雙盤吃的苦就是鐵打的漢子也不一定吃得消。修道是逆煉先天,想要成功不僅要能吃大苦,而且還要有極高的天賦和緣份。因此過去修道者多如牛毛,得到者鳳毛麟角。若是舒舒服服,不用吃苦就能修成,恐怕遍地都是神仙了。 】其實練拳苦不苦?苦.為什麼苦?因為是逆修.人在後天的生活中都是順著習慣而活.練功也好,習太極也罷,如果順其"自然",那恰恰是流乎隨便!規矩是返還之道伊始.脫出來是境界的某一表現.實際規矩就是自然,自然也是規矩.這是辨證的道家統一觀,和禪宗是決然不同的!你很隨意,這不是自然的真正之道!筋長力大,骨開架活.是武術的真諦.但不只只是在外面.完整的太極拳是內外結合的.既有形體的東西,也有內里神意的結合.形體的放長要靠神意的柔化運用來作用筋的拔長.筋長了,骨想不開也不行了.苦是修行的精神寂寞和無奈,而不是肢體的痛苦:)太極拳是不是舒服的?其實真的不是!形意練直中,太極練圓中.形意練剛,太極練柔(不是絕對,相對而言).太極高就高在她直接從別家最終的境界目標(柔)入手了.和道家的文始派性質沒有什麼區別.但是,它是武術,武術也不是什麼低級的,但是是很實際的,是與道家的真修有一定關係,又脫離武術的.這就是太極不同於外家的地方. 】在李雅軒的書上,講到這樣一件事,說:當年有一次甚麼聚會大家在一起切磋,其中一位來自湖南地姓易練吳式拳的人,別人都發不出去,包括吳圖南也不行,後來李雅軒使個技巧,將此人發出,而且評語是吳式拳里還真有東西! 】吳圖南有一個徒弟叫於志軍,前一段時間在雜誌上,與別人商榷了一段時間,為的是(一)吳圖南早年作汪偽政權下體育委員會委員,任第一組召集人,這裡因涉及民族尊嚴問題大家有興趣可以看《武林》雜誌(大概2001年的),為此我查過舊中國的文史資料,確有其事。(二)就是為什麼當年吳圖南跟著吳鑒泉學的好好的,突然改從學楊少候,吳圖南地功夫究竟如何?大家也可以看看武學雜誌上的討論,吳鑒泉,楊少候都是一代宗師,都不會誤人子弟的。(三)吳圖南的年齡也是個迷,雜誌上說吳圖南是百歲老人。大概這個問題也在雜誌上討論過。 】推手是有約成俗定規矩的,一般朋友是過過勁的,在大家過勁基礎上善收善發,收得舒暢,發得舒服,使對方背勢或失勢,不追擊對手的,假如約定散手決高低是另回事.我與朋友推手從不脫手打人的,用沾粘連隨走內勁,就足夠了,能沾粘連隨的話,想脫手擊打對手實是太容易了.有時在推手的過程中,突然撒手引空對手的勁,此時你不打對手,對手都會前沖被你所擊.有些人推完後總喜歡假設散手時會贏,實是自我安慰.散手要以推手作基礎的,(指太極).推手包括散手內容,俗指的推手即揉手水平不高,其散手想要高水平是難以想像的. 】太極拳是一種武術,不是神仙術。它以身心意為根本體用。精氣神為修鍊始終。練的是實實在在的功夫。外練筋骨皮。是任何一種武術的本質。筋長力大,骨開架活。在傳統太極拳當中,都有長筋開骨的法子及道理。身體要百練而能成剛。百練之人要身心俱到。身體不經過百轉千回是絕對難與心意契合的。 】酒色財氣一堵牆,人人都在裡面藏,若能跳出牆外去,不是神仙也壽長。 】練拳偶有心得 1、從無極到太極,從無到有,說淺點是指練了架子,說深點是找到太極的中,一切以中正為本,練拳時時刻要勞記。 2、從太極生兩儀——陰陽,則是從中而生陰陽變化,無處不陰陽,左右、起落、里外、前後、開合等等,但歸根到底從丹田而發,離丹田最近的腰也不例外,甚至到每隻手、腳其中都有陰陽,練拳中可體會到。3、開合是大開合、整體的開合,但走到每個部位又有開合,從開合想到「螺旋勁」「彈簧勁」等勁,無不一開一合或一合一開,合了才能更好地開,君不見彈簧之所以有彈勁,必先加力由直扭曲,一松力彈簧必將你剛加之之力盡數還於你,加力大,返力就大,你若不小心中了,可就苦了,因此,想到太極每個動作如能做到先陰(蓄力或受力)先讓肢體難受,其本身必會千方百計產生一種想要不難受、想要恢復自然狀態的一種力,這時如松身體順其自然放出這種力(即陽了)其力必又順又暢了,其中感覺不能用隻字片語表達,但基本意思差不多,不知如此對否? 】太極拳源出道家,據我所知,道家的功夫有握固之功,通過女色來練握固之功可能是最佳練法。呵呵呵!可惜我難學此功,為合太極之陰陽,我承接前人:「林下相逢只道因果,山中做伴莫負煙霞。」的古訓,來者不拒,去者不留! 】我師傅一直強調推手中的"舍已從人",……用胯意識接別人勁,……松腰落胯--太極基本要領…… 】給手就是給身,人到手到腳到。 】要點不要面,要面兩不便。 】有一回,在上海某公園(那段時間有空就轉公園想找人摸勁),與一中年人搭手,過程中他雙手想封我雙手,也是一瞬間,感覺到了他的「點」,因初識,隱忍未發,他很知趣,「小夥子不錯嘛」,撤手。因勁未發,後感胸部微微氣悶,不爽半日。此後,很少與他式太極拳手搭手,怕自找不爽。 】我師伯劉承德藝初成時,往訪其師叔馮志強,推手中劉將馮推得雙手上舉過頂,身仰腹挺,劉以為馮敗,馮忽以腹一拐劉,將劉發出。又聞,馮在王西安老師家傳拳時,二毛較渾,趁馮仰坐沙發上不備,開玩笑,合一米八幾龐軀壓馮身上,雙手按住住馮雙臂,笑言:「此招何解」。馮開胸挺腹,笑答「好解」,將二毛擊出。 】陳式小架是一個很優秀的拳種,可惜除了陳鑫的〈太極圖說〉現在很難見到其他書籍,聽說陳立清的書快出版了,希望能早日見到。至於說陳式三,四路之說。王西安的書中有其拳譜。其中有許多動作或是重複一路動作。或是有一部分太極長拳的動作。沒有什麼神秘的東西。按練陳式大架的說法,陳家共有太極長拳。(現在山西以及焦作附近還有人練,也叫通背纏拳,其中有套路108式,對練套路,各種器械等,與現在所練的任何一種太極拳差別都很大。)太極拳五路,炮捶的美好工七套,但陳式小架以及趙堡架卻都只有一路,而現在的陳式小架傳人所寫的書,其中的理論基本上都來自陳鑫的著作。陳正雷書中所寫的陳式太極拳的著名人物也沒有區分大小架,其實他們的拳架差別是很大的,小架在西安及焦作的沁陽等地練的較多,我以為初學者還是先學好一種,待有一定的鑒別能力後在涉獵其他。 】當時XX先生到南京時,大家走勁時,照了三個面。第一面,左手背相搭,右手搭在對方左肘,成坳步,他用俗稱棚勁向我右邊壓迫我左手,練陳拳趙堡拳的都知道,要手給手,進肩進肘,先找檀中後找期門,先穿心肘,後回身肘,我身進肘過胸肋,XX一點反應也沒有,可能以為我重心已失吧,我只好笑笑。再來一個照面時,右手相搭左手搭肘,依然坳步。XX依然壓向左我右手,隅角強中門弱,(我想換一個明一點的勁,你總該有點感覺了,)左手過他右期門,手背接他右手腕內側,即內關,右肘領其左手至體側,進身進右步,右掌已然輕按在檀中,此時XX身體後仰腹部前挺腰已失雙手在體側,還說「再來」。(要打的話,早就倒了,還等到現在。)第三面,我也不進中也不掛手,對對勁吧,這總該有點數吧。順他左手壓我右肘的勁就把他連手帶肘領起來(白鶴亮翅以成,左右手與領勁一合就有了),沒打。他右肘向下一沉,又把我送到倒攆猴這種上去了,我右腿向左側後退右擰身,左腿過他右腳,還是沒打。領起的人,又放下了。我想,說不定他能放出勁呢?其實,根本就無法放出多少勁來,大步分還留在自己身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