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馬懿的魏晉孽債 #F1440
本篇為純歷史
一)忠臣司馬懿
「司馬氏代魏」,在中國歷史上,絕對算一場異數。
如同「騾」一樣,司馬懿以一己之力,改變了歷史幾千年的走向。
因為「魏主」並沒有過錯。
司馬家篡魏,無論從任何一個角度來看,都是一點正義性都沒有。
司馬懿入仕很晚。他一直到建安十三年(208年),才遵從曹操的徵召。
司馬家是河內大族。他的父親司馬防,大哥司馬朗,都是朝廷的大官。
可是司馬懿生性謹慎,謹守中立。一直到曹操打完官渡之戰,遠征烏桓(207年),天下大勢逐漸明朗,他才願意投身曹魏陣營。
可以說,司馬懿從一開始,就不是曹魏的貼心人。
司馬懿很聰明,是絕對的「精緻的利己主義者」。
你入仕晚,人家創業元老A輪B輪,C輪D輪都結束了,患難生死的老兄弟,梁山座次椅子佔滿,核心集團都排定了。
你想要彎道超車,你想要做大官。
司馬懿極聰明,他投靠的不是曹操。而是太子曹丕。
成了曹丕「四友」之一:陳群,司馬懿,吳質,朱鑠。
太子舍人不是正式的官職。想要入仕,門檻自然低很多。
而司馬懿的目光長遠,曹丕一旦即位,他就是「小時候的老兄弟」。
真正讀懂史書的人,才知道「太子」是最值得投資的。
歷朝歷代,太子一旦即位,「舍人」都貴不可言。
年羹堯,田文鏡,李衛,當初都是雍正的府客。雍正如果不奪嫡,他們連史書上留下名字的機會都沒有。
事實證明,司馬懿果然是「聰明絕頂」。
在曹丕和曹植的鬥爭中,司馬懿屢出奇計,勾心鬥角。
曹丕登基之後,他也順理成章拿到了御史中丞,開始進入中央。
曹叡的母親,甄夫人,原本是袁熙的正妻。
美艷不可方物,被俘後一躍從俘女,變成曹丕的正妻。後來的文昭皇后。
曹植寫《洛神賦》,寫道:
凌波微步,羅襪生塵,光潤玉顏。
含辭未吐,氣若幽蘭,華容婀娜。
這段話,讚美洛神,寫的女神卻是甄夫人。是甄夫人在洛水上跳舞的婀姿。
叔嫂間寫出「令我忘餐」這樣的字語,其實十分不妥。曹丕看在眼裡,怒在心裡。
但是曹植和甄宓之間,真心是什麼事也沒有的。
史學界一般共認,曹叡的血統是可疑的。但是這個鍋,並不是袁熙背。
甄宓在曹府養了半年,最後是曹操賜給曹丕的。
曹叡其實是曹操的兒子。
陳壽寫《三國志》,有意把曹叡的生辰寫錯了半年,暗示血統可疑。後來經過史學界重重認證,決定老賊嫌疑最大。
也造成了曹操/曹丕父子之間的嚴重不和。
此是後話,略過不提。
曹丕費盡心機地爭太子,然後曹丕篡漢,當上了魏文帝。
這個辛苦皇帝,壽只有七年。
七年之中,司馬懿進入中樞,開始帶兵,最終成了「許昌留守」。類似「荀彧—曹操」最信任的關係。
曹丕死時,留下遺詔,讓他最信任的曹真,曹休,陳群,司馬懿,作為曹叡的「輔命大臣」,地位十分尊崇。
可以說,曹丕一輩子,都把司馬懿當成了最好的朋友。
曹叡的壽也不長,魏明帝13年,死於239年。這一年司馬懿60歲。
曹叡遺詔,讓曹爽,司馬懿一起當「輔政大臣」。司馬懿又一次成了託孤。
輔佐養子曹芳。
故事如果進行到這裡,司馬懿就是一個「四朝老臣」。
地位高度尊崇,但在歷史上也車載斗量。
並沒有特殊之處。
二)反賊司馬懿
然後,司馬懿就謀反了。
司馬懿居然謀反了。
司馬懿居然謀反了!
司馬懿謀反,是歷史上最奇特,最不合邏輯,最不可思議的事情。
一個70歲的老人,在離開了政壇10年之後,居然倒戈一擊。
司馬懿是「四朝老臣」,二度託孤。
曹芳登機後,曹爽不爽司馬懿,把爺爺輩的心腹踢出朝堂,獨霸朝政。
司馬懿也乖順地象綿羊,絲毫沒有和曹家人爭。
就這樣足足過了十年。
等曹芳從8歲成長為18歲。所有人都遺忘司馬懿的時候,他突然反了!
你想像一下,在古代,一個70歲的老人,是什麼概念。
君王從來不提防老翁。因為你哪怕奪取了天下,古人壽命都很短,你又能享受幾年。
進則二三年富貴,退則全家屠滅。誰會下這樣的賭注。
而且曹丕待司馬懿「恩重如山」。司馬懿幾乎就是他一手提拔起來的。
太子舍人,說是家臣。放在清代和「家奴」也差不多。
這是多一層人身依附關係的。和普通的「食君之祿」外庭官員又有所不同。
而且司馬懿並非沒有掌握過權力的。曹叡登基的時候,他也是「輔命大臣」。
此後魏庭無人,南征北戰,全都靠是司馬懿四處滅火。
孟達,申儀,諸葛亮,公孫淵,三次吳國入侵,司馬懿長期軍權在手。一度整個關西兵力都是他控制。
司馬懿也沒有反啊。
等到公元249年「高平陵之變」時,魏哀帝想破了頭,任何人都可能反。
唯獨你司馬懿不可能反。
你沒理由反啊!
可是司馬懿真的反了。
宛如一個隱藏了41年的刺客,熬死了四個皇帝,不慌不忙,突然一把亮出了獠牙。
而且他真的反成功了。
「高平陵之變」是中國政治史上的奇蹟。自古以來,「反叛背叛」層出不窮,滿大街都是。
可是「政bian」搞出一個大一統王朝來,化家為國,形成正統王朝。正數三千年,倒數三千年,只有「晉」祚百年。
三)晉王朝
司馬懿篡晉,是中國歷史上的奇事。司馬懿以一己之力,把整個歷史進程都打亂了。
司馬家最大的問題,是他們得了天下之後,沒有辦法坐天下。
魏帝並沒有過錯,曹家待司馬家恩重如山。
在這樣的情況下,你還要反叛。
做了婊子還要立牌坊。
因此有「晉」一朝,是決口不提「忠君」的。
從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前面的漢魏,後面的唐宋明清,中國的主體思想,一直都是「孔孟之道」,都是儒家忠君。
唯獨當中缺了一段。缺了司馬家篡位,魏晉南北朝風流,大分裂和五胡亂華十九國。
大約四百年的時間。
這四百年內,統治中國的是「道教」。尤其是黃老,和莊周的「玄學」。
為什麼,因為司馬家沒法提倡「忠君」。
曹家都待你這麼好了,你居然還高舉叛旗,你有什麼臉面,號召屬下「盡忠」。
你又不是被逼到了絕路。
象後世的起兵,蕭衍起兵反對蕭寶卷,朱棣永樂朱允炆,那是被逼到絕路了。朱棣都跑到大街上吃大糞了,朱允炆還不肯放他一條生路。
那隻能舉旗了,魚死網破。
可是曹家並沒有想害你司馬家,還高官厚祿給了你一個「太傅」的虛職,把你養著,子孫蔭萌。
如果一個70歲的老翁,脫離了政壇10年之後,居然還能發動「高平陵之變」。
請問,滿朝文武,還有誰能信任。
有晉一朝,大家滿口昭昭。講的都是「渺渺天命」。
你司馬家可以得天下,因為天命在你。是運氣好。
什麼「忠君」,以死報國,捨生取義之類的,就不要提了。
四)皇權
生於不義,氣血不足,始終沒有凝聚力。
晉王朝接下來一個「併發症」,則是在司馬炎手裡做的分封制。
這段對「政治學」的要求比較深。各位不嫌我啰嗦的話,讓我插一千字左右的說明。
中國第一個「大一統」王朝,是秦王朝。
當時「秦始皇」前無古人,沒有經驗可以借鑒。因此在「進步主義」上吃了大虧。
秦國雖然建立了中國第一個封建王朝。
可是對「有機體」應該如何構建,bug何在,毫無經驗。
秦始皇設計的政體,是這樣的。
絕對君主制:
皇帝無限高
擁有無限權力
臣子和屁民都居於底層
看過80年代電視連續劇《秦始皇》的人,肯定印象深刻。
裡面有一句台詞:「哪個還敢多說話」。
秦始皇的權威,是100%的。
一言九鼎,任何人都不能違抗他的權威。也沒有校驗和否定的機制。
而事實上,這樣一種「體制」運行的結果怎樣呢。
結果非常糟糕。秦國只維持了不到30年,就崩潰了。
史學中,有一種說法,認為始皇帝真實死於趙高之手。
是趙高毒殺了他。
然後趙高就「徹底」控制了朝廷。只要不停以始皇帝的名義發布指令,就可以逼到蒙恬自殺,逼到扶蘇自殺,逼到李斯腰斬。
把秦王室的王子公主,殺得乾乾淨淨。
逼到重臣指鹿為馬。
象這樣「絕對君主制」的體制,君王其實是很危險的。
因為君王也是人,不是神。
是人,就有可能被官宦,女官們控制。
你皇帝再強勢又如何,還不是被十六個宮女勒死。
法國大革命的羅伯斯庇爾,強勢無比。
他既鎮壓左翼,也鎮壓右翼。把自己四五個盟友,全部都弄死。
最後,一場宮廷政辯,死得無聲無息。只要五六個衛兵,就把他送上了腳手架。
後代的政治家,痛定思痛。認為「宮闈」是很容易被控制的事。
為了防止「絕對皇權」被太監宮嬪衛兵,輕易控制。
因此在皇帝身邊,還要加二個「士」。
如圖,「士」是內廷的,宰相反而是外庭的。
「士」有這樣一種功能,即「皇帝被控制時,他可以解鎖」。
換句話說,它不僅可以拒絕皇帝的命令,還可以廢立君王。
「控制論」是很複雜的。
「士」如果擁有如此巨大的權力,可以抗拒君王,並且策立君王。
那麼有心人立刻問出,「士」才是真皇帝,皇帝是傀儡皇帝。
好比羅馬帝國的末期,「禁衛軍」完全控制皇帝的廢立。
禁衛軍才是真曹操。
皇帝不過是木偶傀儡。
那皇帝怎麼辦呢,「皇權」最終設立的,是這樣一個複雜機構。
制衡權利制:
宗室
外戚(太后)
宦官(禁軍)
文官
藩鎮
貴族(八旗)
共享權力
在「最高皇權」的周圍,衍生出六顆小星。分別代表六股勢力。
他們介於「屁民」和「皇權」的中間。
擁有廢立皇權的力量,但又互相牽制。
宗室:宗室是對皇帝威脅最大的力量。南北朝許多皇帝,乾脆把自己的兄弟徹底殺光。
外戚:東漢四代都是外戚專政。外戚真正的力量來自於「太后」。太后有赦旨權。
宦官:許多人不知道的規矩是,京城唯一的軍事力量,羽林軍由宦官掌管。
文官:士大夫集體
武將:藩鎮,安祿山,爾朱榮清君側
貴族:滿清八旗,異族統治,荊襄集團
對於「拱衛皇權」的機制,皇帝不是設立一個,而是設立六個。
這六個,理論上都有力量「廢立君王」。
糾正皇帝被太監控制的可悲局面。
而在實際操作中,「控制論」是一把雙刃劍。
既然有東西可以傷害到「皇權」,皇帝對它是一百個不放心。
但是你又不能放棄「六柱」。你只能在他們之間搞平衡。
這六個集團,任何一個的影響力份額,如果超過了51%,都是極其可怕的事情。意味著皇帝當不下去了。
低一點,40%也足夠威脅了。
如果低於33%,則數學上至少需要三到四個利益集團,同時存在。
譬如說「人民的慈父」斯big林,Stalin對於鐵血人民,可絕不是什麼好消息。
可是他的領袖位置,卻從來坐得非常牢。
因為他手下五六股人,無論是蘇共,軍部,行政院,KGB,互相之間斗得一塌糊塗。
五六股勢力咬來咬去,都恨不得咬死對方。
最後,只能求助於高高在上的「仲裁者」慈父。
五)司馬炎
說回到晉王朝,司馬炎在他登基的第一年,也是晉王朝的第一年(265),做了一件他自以為無比聰明的大事:
分封諸王
前文說到,司馬氏得國不正。高平陵之變後,任何人都不再值得信任。
因而司馬昭/司馬炎,是長期生活在恐懼之中的。
他們時常在想,司馬家既然可以「高平陵之變」。
那有什麼理由,阻止你的手下,也照模照樣再搞一場呢。
只要出一個幼帝,司馬家就危險如風中之燭。
禁衛軍將領可靠么,宰相可靠么,太傅可靠么,將軍可靠么。問號問號問號。
司馬昭放眼望去,台下全部都是潛在的反賊。
政治學上講,術語「得國最正」。
你一定要一路殺過去,殺得血流成河。武力剿平所有的競爭對手,翦平群雄。
這樣做,在政治上才能有最高讚譽,俗稱「得國最正」。
為什麼,因為你在「皇帝」和「臣子」之間,劃清了一條界限:「千秋功業」。
畢竟「武力統一」這事很難的,劉邦和曹操的功業很難的。不可複製。
曹家做皇帝才有道理。
可是你司馬氏有什麼功德。你司馬氏做得,為何南宮氏,慕容氏做不得。
大家都是臣子,Feet to Feet,司馬氏可以篡位,夏侯氏也可以篡位。
司馬炎天天想這事,天天煩心這事。想得頭都大了。
他也不想哪天出去打獵,司馬家被人一鍋端。
於是他決定,「分封諸王」。
趙王司馬顒,元康初遷征西將軍,開府儀同三司,都督關中
成都王司馬穎,惠帝時為鎮北大將軍,都督鄴;
齊王司馬冏,為鎮東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都督許昌
晉帝的分封,是「實封」。
在所有官職中,最有價值的是「都督」二個字。相當於「軍區司令」。
司馬炎的分封,指司馬氏各王,各鎮一地。
每一個王爺,不僅有當地的封國,官祿,而且最關鍵的,野戰軍不是由中央控制,而是由「都督控制」。
可以說,司馬氏每一個王爺,都是一個「獨立王國」。
和千年成吉思汗死後,蒙古帝國迅速分裂,沒什麼二樣了。
司馬炎的如意算盤是,司馬氏分裂成幾十,上百塊。
那就不會象曹魏「高平陵」之喪了。
作為一個分散式系統,哪怕洛陽被人端了。司馬氏還可以活下來,至少可以活一百幾十年。
很好,報應來得很快。
八王之亂
六)八王之亂
司馬炎的世子,是一個白痴。
司馬衷留下一條千古名言,「何不食肉糜」。
司馬衷一輩子只有一個兒子。這孩子聰明伶俐,天賦過人,簡直就是神通。
司馬遹的媽叫謝玖。
謝玖是司馬炎內府的,賜給太子之後,很快就懷孕了。
人民群眾紛紛表示,老賊啊老賊。
當時大臣們議論紛紛,都說司馬衷是個白痴,怎麼可以繼承帝位。
只有司馬炎含笑不語,「兒子不行,我看孫子就很聰明嘛」。
於是這事就定下來了。
可是司馬炎沒想到,他死了以後,有個超級嫉妒的兒媳婦:賈南風。
史上第一悍婦,殺掉了司馬遹,殺掉了謝玖。引發了八王之亂。
距離他的去世,還不到三年。
權力需要穩定,需要六個角互相牽制。
司馬炎極大拓展了「宗室」的力量,每一個司馬家的「八王」都象是獨立諸侯一般。
可是他沒想到,這個原本防止司馬家被「一鍋端」的設計。在他這個「大家長」死掉之後,
惠帝缺位,迅速演化成了「八王之亂」。
一開始三個王,屬於「宮廷」親王,傷害還有限。
可是變亂持續,漸漸地把司馬顒,司馬穎,司馬冏三位扯進來了。
這三位的抬頭是:
關中都督
鄴都督
許昌都督
其實就是晉帝國的西路野戰軍,華北野戰軍,中原野戰軍。晉軍三大主力之間的決戰。
晉帝國互相消耗,當把這些「野戰軍」的底子消耗光。北方的游牧民族「五胡」南下,便再沒有力量抵擋了。
最終「五胡亂華」,整個華北淪陷。
晉國朝廷,又沒有凝聚力。二位皇帝被俘虜。
衣冠南渡,大分裂時代持續四百年。
「南北朝」諸多歷史支線,起源都來源於司馬家「得國不正」,來自於司馬炎的八王分封。
來源於那個70歲老人,那年冬天,老驥伏櫪的不甘心。
(yevon_ou@163.com,2017年12月18日暮)
推薦閱讀:
※《大軍師司馬懿之軍師聯盟》司馬懿與楊修的人生為何不同?
※所有的偶然事件都發生了,才成就了司馬懿的野心
※把《大軍師司馬懿之虎嘯龍吟》說點不一樣的事
※歷史贏家司馬懿為何說「大勝易,善敗難」?
TAG:司馬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