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貨——八年級下冊統編語文教材教案(寒假充下電,開學好輕鬆!)
1.掌握相關文學、文化常識,概括主要事件,學習圍繞中心選材、敘事詳略得當的寫法。2.體會敘述、描寫、抒情、議論等多種表達方式綜合運用的表達效果。3.通過揣摩語句的含義,分析人物形象,感受童真童趣以及勞動人民的純樸善良、友愛無私的美好品質。4.體會作者對美好童年生活的回憶和眷念之情,理解傳統民俗的價值和意義。第1課時
一、導入新課欣賞「社戲」視頻。它,是中華民族文化的瑰寶,是東方的歌劇,是華夏兒女心中的國粹。它就是——戲曲。從戲曲中我們可以欣賞到唱腔的音韻美、臉譜的繪畫美、服裝的造型美。今天我們一起走進魯迅的童年回憶,看看魯迅筆下的「社戲」。二、教學新課1.社戲知識簡介。「社」原指土地神或土地廟,在紹興,社是一種區域名稱,社戲就是社中每年所演的「年規戲」。簡單地說,凡一村或幾村合夥出錢,為祭神而演,大家可看的戲便是「社戲」。2.《吶喊》簡介。本文選自《吶喊》。《吶喊》是魯迅1918年至1922年所作的短篇小說的結集,作品真實地描繪了從辛亥革命到五四運動時期的社會生活,揭示了種種深層次的社會矛盾,對中國舊有制度及部分陳腐的傳統觀念進行了深刻的剖析和比較徹底的否定,表現出作者對民族生存濃重的憂患意識和對社會變革的強烈願望。這部小說集於1923年8月由北京新潮出版社出版,集中有《狂人日記》《葯》《明天》《阿Q正傳》等十四篇小說。3.背景簡介。《社戲》寫於1922年10月,當時社會黑暗,農民痛苦,使作者喚起心中保留的一塊凈土——平橋村。那裡有外祖母的慈愛,也有淳樸善良農民的撫愛,更有熱情能幹小夥伴的友愛。那裡還有一片可以擺脫封建教育和封建倫理觀念的自由天地。作者熱愛農村,熱愛勞動人民,熱愛農村孩子,嚮往美好自由的生活,他把這種思想感觸完全融於作品之中。魯迅在童年時代,曾隨母親到農村居住過,間或和許多農民親近。《社戲》取材於自己的童年生活,採用回憶的形式,用第一人稱寫就。但已不是作者的自傳,而是在生活基礎上的藝術概括,所以不能把「我」看成就是魯迅。原文寫了「我」二十年來三次看戲的經歷:兩次是辛亥革命後在北京看戲,一次是少年時代在浙江紹興小村看社戲。課文節選的是看社戲部分。1.本文的線索是什麼?圍繞這個線索課文寫了哪幾件事?仿照「夏夜行船」這樣的四字短語概括。明確:(1)線索:看社戲。(2)七件事:①隨母歸省;②釣蝦放牛;③戲前波折;④夏夜行船;⑤船頭看戲;⑥月夜歸航;⑦六一送豆。2.上述哪些事是詳寫?哪些事是略寫?作者為什麼這樣寫?明確:詳寫的是③④⑤⑥,略寫的是①②⑦。因為文章主要內容是看社戲,所以看社戲前的波折、夜航去看社戲途中、去趙莊看社戲、看社戲後歸航偷豆等詳寫;其他情節略寫。3.「文似看山不喜平」。作者在「看戲」這部分沒有平鋪直敘,而是寫得起伏有致。如寫看戲前的三次波折、三次轉機。請同學們在書上找出來,並思考這樣寫的好處。明確:三次波折:①叫不到船;②不準和別人去;③外祖母要擔心。三次轉機:①八叔的船回來了;②小夥伴們與「我」同去;③雙喜寫包票。好處:①筆法曲折,文氣搖曳,為看社戲做好充分的鋪墊;②初步表現小夥伴的熱情、能幹等特點,尤其是雙喜。目標導學三:體會多種表達方式綜合運用的表達效果1.作者在敘述事件的過程中,運用了描寫、抒情、議論等多種表達方式,例如本文的景物描寫和人物描寫都非常有特色,請分別找出來並分析其表達效果。明確:景物描寫:①「兩岸的豆麥和河底的水草所發散出來的清香,夾雜在水氣中撲面的吹來;月色便朦朧在這水氣里。」這裡從嗅覺、觸覺、視覺角度寫兩岸的景物和月色,描繪了一幅水鄉月夜美景圖。②「淡黑的起伏的連山,彷彿是踴躍的鐵的獸脊似的,都遠遠地向船尾跑去了,但我卻還以為船慢。」運用比喻的修辭手法,以動寫靜,表現了「我」去看社戲時急切、激動的心情。人物描寫:①「母親送出來吩咐『要小心』的時候,我們已經點開船,在橋石上一磕,退後幾尺,即又上前出了橋。」運用「點」「磕」「退後」「上前」這些動作描寫表現小夥伴們駕船熟練敏捷的技巧、勤勞能幹的性格和去看戲時的愉快的心情。②「阿發一面跳,一面說道,『且慢,讓我來看一看罷。』他於是往來的摸了一回,直起身來說道,『偷我們的罷,我們的大得多呢。』」通過對阿發的動作、語言的描寫,表現了他的善良淳樸、憨厚無私。2.文章在記敘的過程中並不是平鋪直敘的,而是滲透渲染著「我」的心情,請概括「我」看戲前後過程中的心情變化。明確:看戲前的波折:盼望→難過、沮喪→歡喜→急切、激動看戲中感受:高興、愉悅→失望看戲後歸航偷豆:輕鬆愉快教師總結:敘述、描寫、議論、抒情等多種表達方式,往往是綜合運用,穿插使用的。描寫可以使文章更生動飽滿,議論可以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使文章的中心更加突出。抒情分為直接抒情和間接抒情兩種,間接抒情是一種寓情於事、寓情於景、寓情於理的表達方式,這種把強烈的感情滲透在敘述、描寫、議論之中,使感情同記人、敘事、寫景、狀物、議論融合在一起而自然流露出來。我們寫作文也要注意靈活運用多種表達方式。
第2課時
一、導入新課上節課,我們學習了小說《社戲》的故事情節和表達方式。這節課讓我們一起來看看《社戲》中提到的人物的形象,品味童真童趣,體會作者的思想情感。二、教學新課1.這篇小說人物眾多,誰是貫穿始終的人物?誰是本文的主要人物?明確:貫穿始終的人物:「我」;主要人物:雙喜。2.結合雙喜的言行分析其性格特點。明確:(1)當「我」看社戲受到波折時,雙喜大悟似的提議——表現雙喜聰明。(2)當外祖母擔心都是孩子時,雙喜大聲打包票——表現雙喜反應靈敏,考慮周到,善解人意,辦事果斷。(3)看戲時雙喜分析鐵頭老生不翻筋斗的原因——表現雙喜聰明、細心。(4)歸航偷豆時徵求豆主人阿發的意見——表現雙喜考慮事情周到;雙喜以為再多偷,阿發的娘知道是要哭罵的——表現雙喜考慮周到;吃完豆,雙喜所慮的是用了八公公船上的鹽和柴,並考慮好對策——表現雙喜考慮事情周到。(5)雙喜送「我」回到家,「都回來了!那裡會錯。我原說過寫包票的!」——表現雙喜做事有始有終。(6)雙喜回答六一公公的問話——表現雙喜反應靈敏。小結:雙喜是一個聰明、機靈、善解人意、考慮周到、辦事果斷的「好孩子頭」。3.六一公公是怎樣的一個老人?你是從哪些地方看出來的?明確:六一公公是一個寬厚、善良、淳樸、好客、熱誠的老人。從以下方面可以看出:①「雙喜,你們這班小鬼,昨天偷了我的豆了罷?又不肯好好的摘,踏壞了不少。」證實雙喜他們是否偷了豆,重在指責他們踏壞了莊稼——表現六一公公善良、寬厚、愛惜勞動果實。②「六一公公看見我,便停了楫,笑道,『請客?——這是應該的。』」還問「迅哥兒,昨天的戲可好么?」「豆可中吃呢?」——表現六一公公淳樸、好客。③六一公公誇自己的豆好:「我的豆種是粒粒挑選過的。」——表現六一公公好強。④六一公公送豆給母親和「我」吃——表現六一公公淳樸、好客、熱誠。4.阿發和桂生在偷豆一節中表現出了哪些性格特點?明確:阿發憨厚、無私。桂生機靈、勤快。本文的語言生動、簡練、幽默,處處蘊含著童真童趣,仔細揣摩文中相關語句段落,體會作者表達的情感。(1)總之,是完了。到下午,我的朋友都去了,戲已經開場了,我似乎聽到鑼鼓的聲音,而且知道他們在戲台下買豆漿喝。明確:「是」加重語氣,三個「了」表達了「我」無可奈何的心情。想像聽到鑼鼓聲,更加突出「我」對看社戲的渴望心情。(2)我的很重的心忽而輕鬆了,身體也似乎舒展到說不出的大。明確:「輕鬆」「舒展」與上文的沮喪、失望形成鮮明對比,從而突出了「我」歡喜輕快的心情。(3)我不喝水,支撐著仍然看,也說不出見了些什麼,只覺得戲子的臉都漸漸的有些稀奇了,那五官漸不明顯,似乎融成一片的再沒有什麼高低。明確:「支撐」真實地寫出了「我」的睏倦,但「我」卻「仍然看」,反映了「我」既覺得無趣,又不甘心就此回去的心理。(4)品評「偷豆」一節,感受小夥伴們的天真純樸。明確:通過分析,我們可以看出:「偷」中凝結著小夥伴們誠懇待客的熱情;「偷」中跳動著小夥伴們純潔無私的心;「偷」中反映著小夥伴們周到細緻、天真純樸的天性。「偷」,一改一般意義上的「殘酷、自私、遭人唾棄性」,而成為一種熱情的、無私的、天真質樸的「偷」,「偷」出了情趣,「偷」出了歡樂。1.「真的,一直到現在,我實在再沒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戲了」這句話怎樣理解?明確:這句話作為小說的結尾意味深長。其實那夜的戲並不怎麼好看,那夜吃的豆也是普通的羅漢豆,作者懷念那夜的戲和豆,實際上是懷念平橋村的樸實、勤勞、聰慧的小夥伴們和有趣的生活。「我」對這段往事的回憶,表達了「我」對美好生活的追求。2.對比《社戲》原文開頭部分對作者成年後在劇場看中國戲的兩段經歷,體會作者通過寫不同的看戲經歷,表達了一種怎樣的情思?資料鏈接:魯迅作品《社戲》在結構上分為兩部分,前一部分主要寫「我」在北京看過的兩次戲,一次是在北京的戲院,戲院里嘈雜、擁擠、混亂的環境讓「我」非常的厭惡。另一次是募集水災捐款,因為捐款的方式是買戲票,因此機緣巧合的又看了一次戲,但卻遭遇尷尬,沒有看完便離了場,兩次看戲給「我」的感覺都是不好的。第二部分主要寫了「我」兒時在趙莊看戲的感受和經歷。明確:地點不同:都市和鄉村;心情不同:沉重壓抑與輕鬆自在。通過前後鮮明的對比,表達了對故鄉的風景、人情美的懷念,對勞動人民的熱愛和對美好生活的嚮往之情。
可取之處課上引導學生閱讀思考,不給學生太多限制,重視理解體驗的過程,有利於學生更加深刻地理解感知文章。思路清晰,教學重難點突出,引導學生思考感悟的環節做得不錯。不足之處由於文章記載的故事距離現在時間久遠,部分細節學生感受不深,在這方面需要更進一步地做足課前預習工作。2 回延安
1.朗讀品味詩歌,了解「信天游」這種民歌形式,體會本詩的語言藝術特色。2.抓住關鍵句,學習這首詩是如何恰當運用比喻、誇張、排比等修辭方法的。3.整體把握文意,體會詩歌字裡行間所深寓的感情,培養學生熱愛革命聖地延安、熱愛生活的感情。
一、導入新課播放民歌《山丹丹開花紅艷艷》「一道道的那個山來喲……一道道水,咱們中央噢紅軍到陝北……山丹丹的那個開花喲紅艷艷,毛主席領導咱打江山。」聽著這首熱烈歡快、膾炙人口的歌曲,我們會想起什麼呢?對,我們會想起黃土高原,會想起黃土地上樸素的勞動人民,會想起革命聖地——延安。老一輩的革命家呀,都對延安懷有深切的情感。今天,就讓我們走近其中的一位——賀敬之,走進他的詩歌,去看看他與延安有著怎樣的情誼。二、教學新課1.作者及作品背景。賀敬之,詩人,劇作家,山東嶧縣人,1940年到延安,進入魯迅藝術學院文學系學習,1945年與丁毅合作創作了富有我國民族特色的新歌劇《白毛女》,1946年離開延安,去華北根據地工作,解放後長期從事文藝創作和文藝領導工作,有詩集《並沒有冬天》《朝陽花開》《放歌集》等。1956年,詩人回到闊別已久的延安,再見曾經生活多年的革命搖籃,魂牽夢繞的第二故鄉,一時感觸萬千,心潮澎湃,於是寫下了這首激情洋溢、膾炙人口的政治抒情詩。2.民俗文化知識簡介。信天游,也叫「順天游」,是流行於陝北的一種民歌,兩行一節,上下句押韻,一節一韻,詩行錯落有致,讀來高亢悠遠。有的一節表達一個簡單獨立的意思,有的幾節構成一組,表達比較複雜的意思。信天游形式自由,常用來抒情,亦可敘事。多運用比興手法,貼切、自然,增強了詩的音樂性;聯想豐富,奔放熱烈。1.反覆朗讀詩歌,把握全詩的感情基調,並在朗讀的過程中思考,文本的五個層次各應讀出怎樣的感情。明確:全詩的感情基調——熱烈、歡快、親切、昂揚;各層次應讀出的感情色彩:第一層:激動、跳躍;第二層:深厚;第三層:真摯、親切;第四層:熱情、明快;第五層:激越、昂揚。2.用簡潔的語言概括每一層的內容。明確:第一層:抒寫回延安的激動心情及與親人相會的場景;第二層:追憶當年延安的戰鬥生活;第三層:描繪與親人歡聚一堂的盛況;第四層:喜看延安新風貌;第五層:歌頌延安的光輝歷史,展示繼續革命的征程。探究:這首詩生動形象,熱情奔放,意蘊深刻。作者通過高超的寫作技巧表現出自身對延安最濃烈的深情,請同學們分小組進行探究活動,說說作者通過哪些寫作技法表現了哪些情感。2.善用修辭表達情感。如第二節中,「羊羔羔吃奶眼望著媽」是絕好的比喻,詩人如羊羔一樣吮吸著乳汁,眼望著媽媽。是延安母親的乳汁養育了詩人,是延安的小米飯使詩人成長。詩句活脫脫寫出了延安熱火朝天的大生產運動,而詩人正為能投身於其中倍感自豪。第三節中,綜合運用了誇張、比喻的手法。如「一口口的米酒千萬句話,長江大河起浪花」,話題由延安而飛越千山萬水,內容從全國形勢到長江、黃河洶湧澎湃。由延安看到全中國,由10年前想到今天可喜的變化。第四節中,主要運用整齊的排比句,使延安欣欣向榮的新姿躍然紙上。「千萬條腿來千萬隻眼,也不夠我走來也不夠我看!頭頂著藍天大明鏡,延安城照在我心中」諸句,綜合運用了誇張和比喻的修辭,表達自己遊覽延安新城的興奮和喜悅。延安煥然一新,詩人無限感慨,讚美之情溢於言表。3.選取延安獨有的風俗民情表達情感。在第三節中,詩人通過描寫延安鄉親對詩人盛情接待的情景來表達熾熱的感情。寫親人歡聚的場面時,突出描寫了燒熱的炕、地上生起的木炭火,有地方特色的食物,既親切又真實地寫出延安人民爭先恐後看望詩人的情景。其次,詩歌描寫老、中、青三代人與詩人的對話,突出了親人歡聚的情景。4.運用帶有鮮明地方色彩的語言表達情感。詩中的棗園、窯洞、寶塔山、糜子等帶有延安的地方色彩;詩中所採用的信天游,是陝北的一種民歌形式;詩中「登時」「莫要」「幾根根」等,取自陝北方言。詩中景物的描寫、形式的採用以及全詩的遣詞造句,都帶有鮮明的地方色彩,使詩的內容與形式達到了和諧統一,同時也藉此看出了作者對延安的深厚感情。目標導學三:理解「信天游」在文中的體現1.請同學們結合以前學習詩歌的經驗,說說本文在形式上與以前學過的現代詩相比有何特點。明確:(1)格式上每兩句一節,有時一節就表現一個意思,有時多節共同表示一意。(2)節內押韻,未必全然押韻,也可能存在隔句押韻的情況。(3)兩句一節的事中,善用比興手法,通常為上句起興作比,下句點題,基本上是即興之作。2.試結合詩歌內容具體分析「比興」這一特點。明確:(1)「樹梢樹枝樹根根,親山親水有親人」,以「樹」起興,比喻詩人和延安以及延安的父老鄉親的血肉關係。(2)「羊羔羔吃奶眼望著媽,小米飯養活我長大」,以「羊羔吃奶」起興,喻延安對詩人的養育之恩。備課筆記(3)「白生生的窗紙紅窗花,娃娃們爭搶來把手拉」,上句起興,又兼有描寫環境的作用。小結:《回延安》採用了「信天游」形式,運用了多種修辭手法,讀起來讓人激情澎湃。詩人以赤子之心歌頌了養育一代革命者的延安精神,從中我們感受到了詩人跳動著的脈搏——對「母親」延安的那份永不泯滅的真情。全詩除了真切的情感構成了詩的輻射源外,就是詩人對陝北風土人情的意象組合描寫,更增添了作品的生活氣息和鄉土美感。目標導學四:拓展延伸,深刻體會文本感情材料一:從1935年到1948年,以延安為中心的陝甘寧邊區,是中共中央的所在地。材料二:1945年4月,毛澤東在《「七大」工作方針》中指出:「陝北是兩點:一個是落腳點,一個是出發點。」延安,是中國工農紅軍長征的落腳點,是奪取全國勝利的出發點。材料三:「花籃的花兒香,聽我們唱一唱,唱一呀唱;來到了南泥灣,南泥灣好地方,好地呀方……」一首《南泥灣》早已家喻戶曉,人人都會哼唱上兩句。而作為中共中央在陝北的重要活動之一,正是因為有了南泥灣的大生產,才有了革命軍民的情誼。材料四:正在抗戰時期,賀敬之到了延安,抗戰的殘酷教育了他,並使他走上了革命的道路。在延安,賀敬之進入魯藝,與丁毅執筆創作了《白毛女》,也創作了《南泥灣》等經典歌曲的歌詞。在延安,賀敬之還主動請求到前線去,但沒有被批准。朱德總司令聽說後,親自接見他們,鼓勵他們說:「你們的思想是很好的,但是延安後方也需要人。」1945年日本投降,實踐毛主席《講話》和講演精神的魯藝大批師生,走向了新的「大魯藝」。就在此時,賀敬之參加了以艾青為團長的華北文工團,東渡黃河,走向了廣大的華北解放區……70年後,再次回顧往事,賀敬之說,最使他心潮難平和深思無已的不是平凡的個人經歷,而是身心所系的偉大時代,那個時代的當時、後來和未來。結合上述材料,並結合詩歌內容,以「賀敬之與延安」為話題,嘗試寫一篇小文章。
可取之處在詩歌分析的過程中,對延安的歷史及當時人們的生產生活情況要詳加介紹,讓學生通過了解歷史來體會作者的情感,從而更好地理解全詩的主題。不足之處由於這是一首距離學生所處年代較遠的詩歌,所採用的形式又不是學生所常見的,因此應以「信天游」的歌曲藝術導入,對信天游的形式加以介紹,使學生在對信天游的感受之中走入詩歌。3 安塞腰鼓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把握文章基調,感受安塞腰鼓的恢宏氣勢。2.理解文中短句及排比句的運用,體會文章的節奏美、詩意美。3.理解文中一些句子的深刻含義,深入體會作者所歌頌的生命力量。
一、導入新課請觀看一段安塞腰鼓視頻。(見光碟)剛剛欣賞的是有著「天下第一鼓」美稱的安塞腰鼓。這節課,我們學習陝北作家劉成章的散文《安塞腰鼓》,讓我們一起去感受雄渾、壯闊、旺盛的生命的場面和磅礴的力量。二、教學新課1.讀課文。(1)教師範讀或放錄音,學生聽讀,感受文章的感情基調。(鏗鏘激越的朗讀能深深感染學生,許多無法用語言表達的感情可通過讀來悟出。)(2)指導朗讀。例段一:第7段明確:本段描寫安塞腰鼓表演開始時那種壯闊、豪放、火烈的場面,讚頌了那股噴涌而出的、不可扼制的生命力。因此,「發狠了,忘情了,沒命了」三個短句要讀得簡潔有力;「驟雨一樣……強健的風姿」這組排比句要用急促的、富有跳躍性的節奏,來表現腰鼓場面的豪放、火烈、動力十足;最後,「多麼壯闊、多麼豪放、多麼火烈」,要讀出對腰鼓場面,對人的生命力的讚美之情。例段二:第25、26、27段明確:寫腰鼓表演達到了高潮,要把短句「愈捶愈烈!」的三次反覆和一切都在「交織!……升華!」讀得簡潔有力、鏗鏘激越,使人體會到:腰鼓表演達到高潮,人的生命力被盡情釋放,生命的一切在這釋放中得以超脫和升華。第一部分是鼓聲響起之前,用中速,也不乏力量。中間部分是鼓聲響起來,語調就應該激越、高昂。鼓聲落,要讀出悠遠寂靜、若有所思的情緒,語速稍慢。(3)學生組內自主朗讀,體會作品的情感、語調,然後推薦代表,比賽朗讀。2.知內容。學生自由朗讀課文,用「好一個________的安塞腰鼓」的句式對安塞腰鼓進行評價。可填詞、短語、句子;最好用文中的內容。(學生各抒己見,可能有如下一些答案:「壯闊」「豪放」「火烈」「有力」「元氣淋漓」「驚心動魄」「奇偉磅礴」「一捶起來就發狠了,忘情了,沒命了」「容不得束縛,容不得羈絆,容不得閉塞」「每一個舞姿都使人戰慄在濃烈的藝術享受中,使人嘆為觀止」「好一個痛快了山河、蓬勃了想像力」等等。)3.明結構。說明:文章按「鼓響前、腰鼓表演、鼓聲止」可分成三大部分。第二部分為文章的主體部分,分別從四個角度來展示腰鼓舞的藝術魅力,且這四個角度的分水嶺都是一句話。學生會很快找出:「好一個安塞腰鼓!」明確:這是文章內容與結構上的核心句。1.尋美點。布置分組朗讀,分組進行尋找美點比賽。用「________美,你看(聽)……」的句式或用「________好,好在________」這一句式進行評點。(可以從詞、句式、修辭、寫法、結構等方面進行評點,說得越多越好。可能會出現的以下答案)①蓄而待發的後生美,你看,他們的身後是一片高粱地。他們樸實得就像那片高粱。噝溜溜的南風吹動了高粱葉子,也吹動了他們的衣衫。他們的神情沉穩而安靜。②火烈的舞蹈場面美,你看,百十個斜背響鼓的後生,如百十塊被強震不斷擊起的石頭,狂舞在你的面前。驟雨一樣,是急促的鼓點;旋風一樣,是飛揚的流蘇;亂蛙一樣,是蹦跳的腳步;火花一樣,是閃射的瞳仁;斗虎一樣,是強健的風姿。③激越的鼓聲美,你聽,百十個腰鼓發出的沉重響聲,碰撞在遺落了一切冗雜的觀眾的心上,觀眾的心也驀然變成牛皮鼓面了,也是隆隆,隆隆,隆隆。④擊鼓的後生美,你看,後生們的胳膊、腿、全身,有力地搏擊著,疾速地搏擊著,大起大落地搏擊著。⑤變幻的舞姿美,你看,每一個舞姿都充滿了力量。每一個舞姿都呼呼作響。每一個舞姿都是光和影的匆匆變幻。從用詞方面說:①「緊貼在他們身體一側的腰鼓,獃獃的,似乎從來不曾響過」一句中「獃獃的」用得好,好在它用擬人手法形象地寫出了安靜時安塞腰鼓的狀態。②「茂騰騰的後生」「噝溜溜的南風」中的「茂騰騰」「噝溜溜」用得好,好在疊詞的運用使語言親切富有韻味。③「這腰鼓,使冰冷的空氣立即變得燥熱了,使恬靜的陽光立即變得飛濺了,使睏倦的世界立即變得亢奮了」中反義詞用得好,好在它們對比強烈,更能突出安塞腰鼓的特點。從句式上說:①「一捶起來就發狠了,忘情了,沒命了」中「發狠」「忘情」「沒命」用得好,好在它們語意層層遞進,語勢步步增強。②「交織!旋轉!凝聚!奔突!輻射!翻飛!升華!」這些短句用得好,好在它們使文章語句鏗鏘,氣勢強勁,突出了安塞腰鼓的豪放美。③「但是」與「看」獨立成段好,好在它們特別引人注目,自然完成畫面由靜到動的急轉。從修辭上說:①文章中排比用得好,好在形式多樣的排比增強了語勢,更突出了安塞腰鼓恢宏磅礴的氣勢。從寫法上說:①「使人想起:落日照大旗,馬鳴風蕭蕭!使人想起:千里的雷聲萬里的閃!使人想起:晦暗了又明晰,明晰了又晦暗,爾後最終永遠明晰了的大徹大悟」寫得好,好在它使人產生了豐富的聯想和想像,增加了文章的內涵。②「耳畔是一聲渺遠的雞啼」寫得好,好在「以聲寫靜」,更加突出了鼓聲止後的寂靜。③文中開頭的靜態描寫寫得好,好在它為文章後面寫動做鋪墊,使文章靜中蘊動,動靜結合,充滿畫面美。1.可以模仿合唱的形式。第1—4段和第28—30段由女生朗讀。第5—27段中的主體部分由老師朗讀。其中,抒發讚美之情,音調最高亢的第13、17、22、24段,由男生朗讀。2.本文所要表現的主題是什麼?畫出文中高度概括安塞腰鼓所宣洩的生命力量的一句話:「容不得束縛,容不得羈絆,容不得閉塞。是掙脫了、衝破了、撞開了的那麼一股勁!」明確:歌頌激蕩的生命和磅礴的力量、洋溢著一種陽剛之美,表現要衝破束縛、阻礙的強烈渴望。總結:有人這樣形容道:「安塞腰鼓表演起來有股能勁,揮槌有股狠勁,踢腿有股蠻勁,跳躍有股虎勁,轉身有股猛勁,全身使出一股牛勁,看了叫人帶勁,聽了給人鼓勁,實實在在足勁!」劉成章寫的《安塞腰鼓》是一首生命和力量的讚歌。腰鼓自身,就是人類生命力量的凝聚,能最充分、最徹底地表現生命的陽剛之美,作者傾注了全部的熱情與筆力歌頌。既有對陝北高原土地和土地上生命的讚美,又有對我們這個從沉睡中覺醒、邁著雄健的步伐,不斷走向繁榮的偉大祖國的禮讚!
可取之處本課的學習師生參與性較強,較好地實踐了課程標準對學生的朗讀要求。在反覆朗讀中,引導學生感知語言,體會感情,同學們在聲情並茂的朗讀中感受到安塞腰鼓的動人魅力。不足之處時間掌控不太合理,最後總結歸納較為倉促。4 燈 籠
1.朗讀課文,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領會散文優美的意境。2.品味文章線索的貫穿,語言精當的作用,體會文章敘事、寫景、抒情融為一體的寫作手法。3.加強對傳統文化的熱愛之情,品味傳統文化中寄寓的愛國之情。
一、導入新課提到燈籠,我們或聯想到春節張燈結綵的喜慶,或想起宮廷戲中穿梭在紫禁城的點點燈火。在電燈尚未出現和普及的時代,燈籠是人們日常生活的必需品,是生活和情感的紐帶,記錄著親情,抒寫著繁華,以及對往昔歲月的懷念……讓我們走進吳伯簫散文名篇《燈籠》,感受一下那個特殊時期的作者情懷。二、教學新課目標導學一:了解作者,了解傳統「燈籠」文化1.作者簡介。吳伯簫(1906—1982),原名熙成,當代著名的散文家和教育家。於1938年4月投奔革命聖地延安,進入中國人民抗日軍政大學學習。曾擔任邊區政府教育廳中等教育科科長。解放後任人民教育出版社副社長兼總編輯。2.燈籠文化。大紅燈籠作為一種傳統的民間工藝品,至今仍在中華大地流傳著。在中華民族悠久的歷史中,扮演著不可替代的角色,它象徵著中華民族燦爛的文化,是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一部分。如今,紅燈籠更是風行全國,製作更加精美。在中國人眼中,紅燈籠象徵著闔家團圓、事業興旺、紅紅火火,象徵著幸福、光明、活力、圓滿與富貴,所以人人都喜歡。每逢重大節日、良辰喜慶之時,全國許多城鎮的街道、商店、公園,甚至一些大型建築物和私家宅院的門口,都會掛起圓圓的大紅燈籠。到了夜晚,一盞盞燈籠點亮,紅光四射,顯得隆重熱烈、喜氣洋洋。1.請同學們自己默讀課文,並思考文章為什麼以《燈籠》為題。明確:「燈籠」是文本的線索,作者正是通過描寫有關燈籠的事情以表達自己的情感。2.找到文本圍繞「燈籠」記敘事情的段落,並說說圍繞「燈籠」具體寫了哪些事。明確:第③段,挑燈迎祖父回家,聽祖父講進京趕考的掌故;第⑤段,母親接過紗燈,遞給消夜食品;第⑥段村頭紅燈高照,慰藉孤行客;第⑦段元宵節看燈;第⑧段,進士第的官銜燈高照朱門;第⑨段,紗燈上描紅;第⑩段,由宮燈、唱詞聯想漢獻帝;第11○段,聯想到「挑燈看劍的名將」,表達做「燈籠下的馬前卒」的誓願。3.由上述分析可知,作者抒寫了他關於燈籠的一些記憶,諸此記憶從不同方面表達了燈籠對於他乃至民族的重要意義,請你做簡要說明。明確:有文化上的:在紗燈上描紅,愛的是那份雅緻;對宮燈的想像,體驗的是深長的歷史況味。有情感上的:挑著燈籠,迎回祖父,長幼情篤;接過紗燈,上下燈學,母子情深;跟著龍燈跑個半夜,伴著小燈入夢,綻放著飛揚的青春;族姊遠嫁,進士第的官銜燈映照著褪色的朱門,是對歲月滄桑的感慨;引述歷史上保家衛國的名將,表達自己做「燈籠下的馬前卒」的誓願,是悲壯激越的家國情懷。目標導學三:結合材料背景,深度解讀愛國情感探究:作者抒寫了他關於燈籠的一些記憶來表達燈籠對自己乃至民族的意義,但第⑩11○段卻跳出回憶,而去寫了想像虛構的事情,作者這樣安排有何意義?「唉,壯……」作者為何發出這樣的感慨,文本最後一個自然段的意義是什麼?請結合材料鏈接作簡要分析。材料鏈接:1931年9月18日夜,日本侵略者在精心安排下,發動了「九一八事變」,「九一八」的炮火不僅震碎了壯麗的祖國河山,也擊破無數文士的美好幻想,這其中就包括吳伯簫。然而,國民黨政府竟然採取「不抵抗」政策,這讓他十分憤懣,憂心如焚,怒火中燒,骨鯁在喉,不吐不快。於是,他在從事教育工作的同時,堅持業餘寫作,舒解一腔積鬱。他在這一時期的散文,常常回蕩著愛國主義的激越旋律。即使在回憶童年生活的篇章里,這一旋律也時常跳躍而出。《燈籠》正是這個時期回憶主題的文章。明確:結尾虛寫追慕古代名將挑燈看劍、塞外點兵令胡人不敢南下的業績,是為後面的直抒胸臆做鋪墊:「你聽,正蕭蕭班馬鳴也,我願就是那燈籠下的馬前卒。」「唉,壯,於今燈籠又不夠了。應該數火把,數探海燈,數燎原的一把烈火!」幾句皆借燈籠表達自己濃烈的愛國主義情懷,此時的情感早已不再沉浸於回憶,而超脫出來,表達悲壯激越的家國情懷,表現出自己要同時代共呼吸的擔當精神。目標導學四:賞析文本,體會文本寫作特色特色一:綜合運用多種表達方式在回憶的諸事中寄寓情感,是本文的一大寫作特徵,而能達到寓情自然的目的,還在於作者擅長綜合運用多種表達方式。請結合文本,分析作者綜合運用的表達方式及其作用。明確:以第③段和第11○段為例,第③段寫「我」去接祖父和祖父講故事是記敘,「燈籠還在院子里亮著嗎?那種熙熙然庭院的靜穆,是一輩子思慕著的」,是抒情。第11○段「正蕭蕭班馬鳴也,我願就是那燈籠下的馬前卒」是抒情,其他的句子主要是描寫。多種表達方式的綜合運用,既創設了感人的意境,又抒發了強烈的情感。特色二:結構嚴謹請同學們再讀課文,分析開頭兩段和結尾一段的作用。明確:開頭兩段由小孩子喜歡火,三家村的往事,既寫出人們對光明的渴望,又自然引出下文對有關燈籠往事的回憶;結尾一段又由燈籠聯想到「燎原的一把烈火」,再用一「壯」字,再次升華中心,讚頌蓬勃發展的中國革命。可見,文本前兩段與結尾聯想的兩段緊密聯繫,中間諸段落俱為回憶,不可不謂作者之為文獨具匠心,巧設結構。小結:《燈籠》這篇散文,回憶了作者與燈籠有關的往事,寄寓著豐富的情感。文章以小見大,融記敘、抒情、描寫於一體;語言自然樸素、清新練達,既樸實平易又生動傳神,娓娓而談,侃侃而論,有著無窮的藝術魅力,是我們學寫散文的典範。
可取之處運用提問的方式進行授課,可以集中概括文章內容,迅速讓學生了解文章脈絡,培養學生的思考能力,效果很好。不足之處這篇文章回憶的事,因為所寫年代距離當代初中生太遙遠,他們理解起來有時代上的隔閡。授課時應該加強對背景的介紹,以便學生把握文章內容和理解作者情感的變化。5 大自然的語言
1.篩選課文主要信息,了解物候知識和物候學的研究意義。2.明確說明對象,理清說明順序,分析說明方法。3.品味本文準確嚴謹、生動形象的說明語言。4.積累物候知識,培養重觀察、講實證的科學態度。第1課時
一、導入新課(提示:教師展示有關物候圖片或者視頻)春夏秋冬,斗轉星移,草木榮枯,候鳥去來,大自然豐富多彩的物候現象與人類有著緊密的關係。大自然彷彿會說話似的,會告訴我們許多有關氣候的信息,使我們更好地生活、生產。那麼,我們如何來看待物候現象呢?它又是怎樣一回事呢?下面我們一起來學習《大自然的語言》,共同探討大自然的奧秘。二、教學新課目標導學一:資料助讀,了解文學、文化常識1.人物介紹。竺可楨(1890.3.7—1974.2.7),中國卓越的科學家和教育家,當代著名的地理學家和氣象學家,中國近代地理學的奠基人。他從1936年1月1日至逝世,對每天的天氣與物候均有記載,共300餘萬字。一生在氣象學、氣候學、地理學、物候學、自然科學史等方面的造詣很深,是中國物候學的創始人。2.事理說明文。定義:以分析事物的因果關係、介紹科學道理為主的說明文。也就是說,事理說明文主要回答「為什麼」的問題。事理說明文與事物說明文的區別:事物說明文的說明對象是具體事物——通過對具體事物的形狀、構造、性質、特點、用途、方位、類別、功能等作客觀而準確的說明,使讀者了解、認識這個或這類事物。事理說明文的說明對象是某個抽象事理——將抽象事理的概念、成因、關係、原理等說清楚,使讀者知其然知其所以然,明白這個事理「為什麼是這樣」是其主要目的。目標導學二:篩選信息,明確說明對象1.本文的說明對象是什麼?明確:說明對象是「物候」和「物候學」。2.本文1—3段是怎樣將「物候」這一科學概念一步步引出來的?明確:第1段,以生動的寫景筆調,寫出了一年四季不同的自然現象。文章並不提「物候」二字,而從常見的自然現象寫起,完全符合人們由淺入深、從現象到本質這一認識過程。雖然還沒有接觸到「物候」的概念,卻讓讀者知道了物候的種種現象。為進一步說明物候做了鋪墊。3.文章為什麼採用《大自然的語言》為題呢?用了什麼修辭手法?有何作用?能否改為「物候與物候學」?(引導學生逐步思考)明確:用了擬人手法。「大自然的語言」其實是「物候現象」的形象化的說法,富有情趣和吸引力,引起讀者的好奇心和閱讀興趣。不能,因為「物候與物候學」是專業術語,不易理解,無法很好地吸引讀者的注意力。4.研究物候學有什麼意義?明確:預報農時,選擇播種日期;安排農作物區劃,確定造林和採集樹木種子的日期;引種植物到物候條件相同的地區;避免或減輕害蟲的侵害;便利山區的農業發展。目標導學三:理清思路,把握說明順序1.劃分段落層次,理清全文思路。明確:第一部分(第1—3自然段):引出什麼叫物候和物候學。第二部分(第4—5自然段):說明物候觀測對農業的重要性。第三部分(第6—10自然段):說明決定物候現象來臨的因素。第四部分(第11—12自然段):說明研究物候學的意義。2.這四部分內容之間有沒有內在的聯繫?明確:第一部分描述現象,由表及裡引出什麼叫物候和物候學。第二部分做出解釋,話題轉到農業上,與文章結尾形成了照應。第三部分推究原因,說明決定物候現象來臨的因素,是文章的主體部分。第四部分闡明意義,再次突出「大自然的語言」,與第一部分照應。全文條理分明,主要按從現象到本質的說明順序介紹物候學,通俗易懂,給人以深刻的印象。3.小組討論:決定物候現象來臨的四個因素能否顛倒說明的順序?明確:不能。因為四個因素的影響程度大小不等。由大到小,由主到次,依次排列,有條有理。緯度、經度、高下的差異都是空間因素,古今的差異則是時間因素,從空間到時間又是一種條理。對四個因素的解說由一個設問句引出,接下來用「首先」「第二」「第三」「此外」等連接詞,使這一部分層次清楚。4.研究物候學的五個意義又能否顛倒說明的順序?明確:不能。「首先」「對於安排……,確定……」「還可以利用」「也可以利用」「為了便利」五層意思,有重有輕,有主有次。教師小結:無論是全篇、某部分之間,還是某一段落內部之間,本文在說明順序的安排上都十分講究,說明極富條理性。
第2課時
一、導入新課上節課我們一起理清了本文的層次內容,這節課我們學習本課的重點——說明文的語言特色,揣摩本文的精彩句段。二、教學新課目標導學一:精讀片段,分析說明方法本文運用的說明方法主要是舉例子、作比較和打比方等。你能找出來並說說表達效果嗎?明確:生甲:舉例子。如說明物候對農業的重要性時,舉出了1962年由於沒有注意根據物候觀測播種花生而受損害的實例。又如說明經度差異對物候的影響,一般人可能會認為近海地區的氣溫比同緯度的內陸地區暖和,而事實上近海地區的春天反比內陸地區寒冷,舉一例讀者可能會認為是偶然性,所以連舉兩例,足以使人信服了。生乙:作比較。如說到緯度的差異對物候現象來臨的影響時指出:「早春三四月間,南京桃花要比北京早開20天,但是到晚春五月初,南京刺槐開花只比北京早10天。」生丙:本文還多處運用打比方的方法。本文中往往把一些巧妙的比喻同擬人融為一體,使事物的特徵更加突出。如「杏花開了,就好像大自然……趕快種穀子」這兩個分句,就很富表現力。……目標導學二:揣摩語言,品析表達效果1.分析課文內容,說說第一自然段的語言特點和它的表達效果。明確:生甲:「大地漸漸從沉睡中蘇醒過來」是擬人的手法,再用「冰雪融化,草木萌發,各種花次第開放」具體描述大地「蘇醒」時的樣子,一片春色撲面而來。生乙:燕子是「翩然歸來」,輕捷、洒脫、活潑伶俐的小燕子的形象一下子就浮現在眼前。用「不久」「於是」由春自然轉入夏。而秋的標誌是「果實成熟」,是「葉子漸漸變黃」。生丙:作者在描寫葉子變黃的狀態時,用「簌簌」描寫風吹落葉的聲音,寫出樹葉紛紛飄落的動態,有聲有色,使人感到秋天的肅殺。此外,「北雁南飛」「田間草際的昆蟲」「銷聲匿跡」「衰草連天」等詞語,寫出冬天即將到來時的蕭索、清冷。這一切都是為了「迎接風雪載途的寒冬」,又是擬人的手法。這裡面的「載」,是充滿的意思,恰當地描寫了風雪飄落的程度,寫出了風雪交加、旅途的艱難,可謂一詞寫盡整個冬景。生丁:作者用「年年如是,周而復始」八個字概括這一段的四季更替情況,點明四季變化循環往複的自然現象是帶有規律性的,既以多姿多彩的畫面激起閱讀的興趣,也以生花妙筆設置懸念,為下文說明大自然的語言做了有力的鋪墊。教師小結:作者在寫四季時,既抓住了各季節不同的特徵,又力求在寫法上有變化,詞語豐富,句式多樣,並恰當地運用擬人的修辭手法,使文章顯得形象生動。2.下列句中的加點詞語能否刪掉?為什麼?(1)古代流傳下來的許多農諺就包含了豐富的物候知識。明確:不能刪掉。「許多」在範圍上加以限制,如果去掉意思就變為所有古代流傳下來的農諺都包含了豐富的物候知識,那樣就不符合實際。「許多」體現了說明文語言的準確性。(2)北京的物候記錄,1962年的山桃、杏花、蘋果、榆葉梅、西府海棠、丁香、刺槐的花期比1961年遲十天左右,比1960年遲五六天。明確:不能刪掉。「左右」表約數,意思是比「十天」稍多或稍少,如果刪去,就成了剛好「十天」,這樣反而與實際情況不符合。「左右」體現了說明文語言的準確性。(3)所以沿海地區的春天的來臨比內陸要遲若干天。如大連緯度在北京以南約1°。明確:不能刪掉。「約」表估計,因為不能確定,只能用表估計的語言。如果去掉,與實際情況不符。「約」體現了說明文語言的準確性。目標導學三:拓展延伸,進行個性表達本文是一篇事理說明文,也是一篇極有價值的科普文。文章告訴我們:科學就在身邊,科學距離我們並不遙遠。讓我們零距離接觸科學,從而熱愛科學。1.收集幾則農諺,說說它們包含的物候知識。明確:「清明前,開秧田」是根據節氣確定「開秧田」的時間。「柳毛開花,點豆種瓜」是根據物候現象安排「點豆種瓜」的時間。「雨中聞蟬叫,預告晴天到」是根據物候現象「雨中蟬叫」預測天氣情況。「麻雀囤食要落雪」「豬銜草,寒潮到」「螞蟻壘窩要落雨」「魚跳水,有雨來」「燕子低飛要落雨」「癩蛤蟆出洞,下雨靠得穩」「龜背潮,下雨兆」「蚯蚓爬上路,雨水亂如麻」「雞遲宿,鴨歡叫,風雨不久到」是根據動物的行為預測天氣情況。2.學完本文,我們知道:物候觀測與農業生產息息相關,也與我們的生活、生存密切相關。那麼,我們應怎樣去保護大自然,去保護人類生存的環境呢?(結合實際,暢所欲言。)三、板書設計說明方法——舉例子、作比較、打比方等語言特點——生動形象、準確嚴謹
可取之處1.提前給學生布置預習作業,發揮學生的主動性,讓學生藉助字典、詞典自學字詞,有意想不到的收穫。2.本課的教學把學生從課堂帶入豐富多彩的大自然之中,並引發他們從動物、植物、天氣這些自然現象中了解到大自然的語言,激發了學生探索、研究大自然的興趣。3.緊扣文本特點,突出了說明文文體特徵,知識點的教學能夠落到實處。不足之處1.朗讀的形式還過於單一,沒有做到多樣化,如指名朗讀、全班齊讀、分男女生讀等。2.面對教學過程中隨時生成的問題,尚缺乏因勢利導的教學智慧,處理得過於草率。6 阿西莫夫短文兩篇
1.了解科技說明文的特點及本文條理清楚、層次分明地說明事物的邏輯順序。2.比較分析兩文的說明對象和說明角度,揣摩語言,體會本文語言簡明精練、邏輯性強、幽默風趣的特點。3.學習作者運用豐富的科學知識、敏銳的科學眼光和深入探索未知的精神,激發學生努力學習,不囿於成說,敢於創新,善於創新,向科學的未知領域進軍。第1課時
一、導入新課長期以來,人們試圖解釋地球上陸地和海洋的起源,曾提出各種各樣的假說。現在,地質學家們普遍認為,在2億年前,地球上所有的大地都是連在一起的,後來由於某種原因,這塊超級古大陸一分為二,繼而又四分五裂,相繼形成了北美洲和亞歐大陸、南極洲、非洲、南美洲、大洋洲、紐西蘭和印度次大陸。這就是在地質學上曾引起一場深刻革命的大陸漂移學說。1986年,阿根廷南極研究所的專家在南極發現的恐龍化石,就為這一學說提供了有力證據。這是為什麼呢?這節課我們一起來學習美國著名科普作家和科學幻想小說家阿西莫夫的兩篇科普短文。二、教學新課目標導學一:比較說明對象和說明角度1.從課文註解得知,這兩篇短文在原書中編排在一起,同在地球科學《新疆域》的章節里,請問這兩篇短文在內容上有什麼聯繫?請學生談談自己閱讀的初步印象。明確:兩篇短文都談到了恐龍的滅絕,都證明了「不同科學領域之間是緊密相連的。在一個科學領域的發現肯定會對其他領域產生影響」這一觀點,都運用科學發現相互佐證來進行科學研究。2.讀課文,比較分析兩篇短文的說明對象和說明角度。明確:《恐龍無處不有》,說明對象是「地殼在進行緩慢但又不可抗拒的運動」這一理論,或「板塊構造」理論。說明角度是通過南極洲恐龍化石的發現來證明「板塊構造」理論。《被壓扁的沙子》,說明對象是「恐龍的滅絕」,說明角度是通過「被壓扁的沙子」來探討恐龍滅絕的原因。目標導學二:比較說明思路《恐龍無處不有》的說明思路:全文分四部分。第一部分為第1段,這兩句話是全篇行文的邏輯基礎。第二部分為2—7段,介紹恐龍無處不有是因為大陸在漂移。2、3段介紹南極和地球其他大陸上都發現有恐龍化石,「說明恐龍確實遍佈於世界各地」;4、5段寫這一發現引起了作者的深入思考,作者沒有把思維定格在恐龍本身的研究上,而是「把這個發現與南極大陸聯繫起來」考察;6、7段作者思有所獲,「是大陸在漂移而不是恐龍自己在遷移」。第三部分為8—12段,簡明介紹板塊學說,並說明每個大陸都有恐龍化石的原因。第四部分為13—15段,再次聚焦南極恐龍和備課筆記其他生物,確證這一推斷的正確性。總之,全文從現象到本質,逐層推進,表現了思維的開放性和嚴密性。《被壓扁的沙子》的說明思路:全文分四部分。第一部分為第1段,引出說明對象。第二部分為2—6段,探討恐龍大滅絕,介紹兩種學說「撞擊說」和「火山說」,揭示研究這一問題的重要意義。第三部分為7—11段,解釋斯石英的成因,重點說明其性質,為排除「火山說」提供科學依據。第四部分為12—17段,依據科學理論,進一步斷定有斯石英的地方肯定發生過撞擊,而且肯定沒有發生過火山運動,從而得出結論,恐龍滅絕的原因是撞擊。總結:兩文都體現了作者思維的開放性和嚴密性,「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利用科學發現相互佐證來進行科學研究,打開了一扇又一扇新的窗戶,我們不禁為作者道好稱奇,科學需要激情,需要創新!第2課時
一、導入新課在初步把握文章內容的基礎上,這節課我們重點揣摩語言,感受作者獨特的語言風格。二、教學新課目標導學一:補充說明的作用1.請同學們在文中找出這四句話,你發現了什麼?(1)如果看一張地圖,並假定把非洲和南美洲拼合在一起,你就會看到它們拼合得多麼天衣無縫。(2)萬一某天某個星體要撞擊地球,我們也許會知道如何來避免這種撞擊。(3)即非常純的沙子。(4)你也可以在真空中對金剛石加熱,從而把它恢復到原始碳的狀態,但誰願意這樣做呢?明確:這些句子是作者在行文中放在括弧里的補充說明文字。2.這些括弧中的句子分別有什麼作用?請加以說明。明確:(1)這一句補充說明了大陸漂移學說的一個最顯而易見的證據,即南美洲與非洲海岸線驚人的吻合。(2)這一句看起來有調侃的意味,但並非無稽之談。星體撞擊地球雖然極為罕見,但在地球的歷史上確實發生過。作者作這樣的假設,意在強調天文學研究的現實意義。(3)這是對「二氧化硅」的解釋,一方面指出「二氧化硅」即沙子的學名,易被人理解接受;另一方面也強調只有非常純的沙子才能稱得上「二氧化硅」,一般的沙子都含有雜質。(4)這一句起類比說明的作用,以金剛石經過高溫加熱可以變為普通的碳,類比斯石英經過高溫加熱可以變成普通的沙子,把事理說得簡明透徹,通俗易懂。這些補充說明的文字化高深的科學概念為平易的介紹,化嚴密的科學論證為幽默詼諧的類比說明,表現了本文語言簡明精練、邏輯性強、幽默風趣的特點。同學們應在今後的說明文寫作中學習、借鑒。備課筆記目標導學二:比較思維推理過程3.請學生寫出《恐龍無處不有》《被壓扁的沙子》兩文的思維推理過程。明確:《恐龍無處不有》:在南極洲的冰天雪地中發現了恐龍的化石,這說明南極大陸上有恐龍。但恐龍是不能在南極洲那種寒冷的環境中生存的。那這些恐龍是怎麼來的呢?恐龍不可能自己游過去,只能做反向思維,是南極洲大陸自己漂移過去的。《被壓扁的沙子》:有超高壓的存在,就會出現斯石英;有了斯石英就可能推出超高壓的存在;地球受到大撞擊會造成超高壓,所以可能出現斯石英;斯石英在高溫下可變回原始狀態,因此火山爆發造成的高溫會使斯石英消失;大撞擊引起的大火也可使斯石英變成普通沙子;但許多斯石英會因撞擊被濺到平流層中避開高溫而保留下來;發現斯石英的岩層年齡有6500萬年,6500萬年前正是恐龍滅絕的時候;因此推斷恐龍滅絕可能是由撞擊引起的。小結:學習了本文,我們不僅了解到了一些科學知識,還學習了作者的思維方法,即聯想、想像、分析、推理等創造性的思維。作者經過層層推理、分析,認為恐龍滅絕的原因是撞擊說而不是火山說。對這一結論,很多人支持,但也有一些人反對,你持什麼看法呢?歡迎同學們在課下查找有關資料對這一問題繼續探討。
可取之處兩篇文章對比教學有利於引導學生從不同角度對所觀察到的自然現象進行思考,提高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創新思維和創新能力。不足之處1.課程資源挖掘不深,在教學第一篇課文時,可以出示更多的補充資料,比如板塊構造理論圖、火山爆發圖。2.課堂教學沒有合理安排時間,導致出現「前松後緊」的情況。7 大雁歸來
1.了解大雁的生活習性,體會作者對大雁的喜愛之情,理解本文主旨。2.揣摩語句,體會句子表達的思想感情。3.學習本文知識性、形象性、抒情性完美結合的寫法,提高學生分析課文的能力。4.感受本文濃郁的抒情色彩,感受作者的愛鳥情懷,激發學生保護野生動物,保護環境的熱情。
一、導入新課多媒體播放大雁歸來的相關影片或圖片。大雁是秋寒南征、春暖北返的候鳥,據說它還能傳遞書信,因此很容易牽動人們的羈旅愁情、歲月之感。自古以來,詩人們睹雁傷情或托雁寄懷,留下了許多傷感的詠雁作品。而今天我們學習的《大雁歸來》卻是一篇洋溢著濃濃愛意的科學文藝散文。二、教學新課目標導學一:整體感知,把握大意作者對大雁作了哪些描寫?表達了他怎樣的思想感情?明確:(1)11月南飛的大雁。(2)3月的大雁。(3)大雁歸來的情景。(4)春雁覓食。(5)孤雁。(6)4月夜間大雁的集會。字裡行間充滿著喜愛大雁、珍愛野生動物的情懷。目標導學二:細讀文本,感受情感1.聽老師範讀第4段,觀賞雁舞沙鄉之美景,圈畫出描寫大雁飛翔的動詞,朗讀、品味、感受大雁的心聲,想一想:能不能從這些詞語中感受到大雁歸來時的心情?明確:欣喜、快樂、激動、興奮、自由自在、無拘無束、無憂無慮……2.大雁為什麼會有如此快樂、自由自在的心情?從作者的描述中,我們看到這是一種怎樣的大雁?聆聽雁兒心聲,進入雁兒內心世界,談談大雁的性格、精神特徵及雁與雁之間的關係。以這樣的句式說話:讀____________句(段),我發現這是一種____________的大雁。可抓住學生選擇的語句做點評,教師示例:(1)大量運用擬人、比喻等修辭方法,使文章形象生動,表現了大雁的特徵。①它們順著彎曲的河流拐來拐去,穿過現在已經沒有獵槍的狩獵點和小洲,向每個沙灘低語著,如同向久別的朋友低語一樣。②第一群大雁一旦來到這裡,它們便向每一群遷徙的雁群喧嚷著發出邀請。③返回的雁群,不再在沼澤上空做試探性的盤旋,而像凋零的楓葉一樣,搖晃著從空中落下來,並向下面歡呼的鳥兒們伸出雙腳。④每年3月,它們都要用自己的生命來為實現這個基本的信念做賭注。明確:作者用了許多擬人手法描寫大雁,也是有感而發——對大雁的喜愛之情。在作者心目中,大雁像人類一樣具有靈性,雁群就像人群似的,有集會,有辯論,講親情,講友誼。大雁身上有許多珍貴的品質:團結、勇敢、善良、溫和、大方。大雁用生命實現聯合的信念,而人類卻遙不可及,表現了作者對大雁的讚揚、欽佩、崇敬之情。(2)運用對比的手法,突出大雁的特徵。①如果一隻花鼠想出來曬太陽,卻遇到了一陣暴風雪,也可以再回去睡覺;而一隻定期遷徙的大雁,下定了在黑夜飛行200英里的賭注,它一旦起程再要撤回去就不那麼容易了。②烏鴉通常被認為是筆直飛行的,但與堅定不移地向南飛行200英里直達最近的大湖的大雁相比,它的飛行也就成了曲線。明確:大雁是具有靈性的候鳥,是報春使者,善群居,內部友愛、無私、民主、團結,重友情、有靈性、有聯合觀念。(3)多處襯托,突出了大雁的特徵。如用主教雀、花鼠襯託大雁的堅定不移,用烏鴉襯託大雁飛行路線筆直,似乎也有數學頭腦。小結:以上各個方面都表現了作者的愛鳥之心,「愛」字貫穿全文,「愛」融化在字裡行間。目標導學三:拓展延伸,感悟自然由於歲月的變遷,環境的惡化,更是由於人類的殘忍,我們可愛的動物朋友正慢慢從我們的視野中消失,從地球上消失。1.展示瀕臨滅絕的珍稀動物的圖片、資料。穿山甲:生存的威脅主要是棲息地遭破壞和盜獵。緬甸蟒蛇:面臨的威脅主要是消費者對它們的皮膚、肉和膽囊的需求。黃嘴天鵝:生存的威脅主要是棲息地遭破壞和盜獵,羽毛被用來製作傳統藥材。亞洲水蜥:面臨的最大威脅是被當作野味,尤其在中國南部。同時,也面臨著森林砍伐帶來的威脅。小鷗:海鷗體形最小的一種。生存的威脅主要是棲息地遭破壞和作為野味。2.出示來自新華網的一則消息。中國科學院生態與地理研究所提供的資料表明,遠古時代500年才有一種獸類滅絕。但20世紀以來,4年就有一種哺乳動物滅絕,是正常滅絕速率的125倍,而且這一趨勢還在加劇。科學家們統計,在我們共同生活的家園中,有5025種野生動物瀕臨滅絕邊緣,其中我國已達390多種。(新華網)教師寄語:曾幾何時,我們觸目的是砍伐的林木,漫天的沙塵;山地里奔走著哭泣的生靈,江面上漂浮著污染的泡沫。什麼時候開始,這天空不再湛藍,這雨水不再清潤,這土地越來越少,這森林愈來愈疏。珍禽奇獸躲過了肆虐的天災,卻未能躲過野蠻的人禍。漸趨滅亡的難道僅僅是動物嗎?我們現在享受的較高「生活水準」是否值得以犧牲自然、其他生物為代價?曾幾何時,我們遠離了自然,躲在了水泥鋼筋做成的「閣樓」里,生活簡化的只剩下自己,環境濃縮得只剩下盆景,一切純樸的本質的自然的東西,從我們的視野中悄然離去。感謝利奧波德,是他,讓我們停下腳步,去體味這些天空中優美自在的生命;是他,讓我們回望滾滾紅塵,觸摸到自私而功利的靈魂;是他,讓我們明白了:若要我們的生命鮮活滋潤地筆立於天地之間,就必須學會尊重大家庭中所有成員,和萬物和諧相處。有萬物陪我們前行,我們還會寂寞孤助嗎?世界正因為有了它們的存在,大地才有了如此的生機和情趣。因為,地球上不僅僅只有我們;更因為,我們只有一個地球。
可取之處本教案引導學生跟著作者的腳步進行了「觀察和思考」,從觀察「大雁」的世界到思考「土地共同體」的問題,最終真正理解了「我們」這個關鍵詞中所包含的作者的平等、博愛、和諧的環保觀念,這也是教學這堂課真正的目的所在。不足之處課堂展開的形式有限,學生參與的深度與廣度不夠。8 時間的腳印
1.理清文章的思路,弄清說明的層次,體會本文單句成段的作用。2.品味本文生動有趣的語言。3.學會用辯證的觀點看問題,認識岩石記錄時間的奇異功能及其意義,培養學生的探索意識和科學精神。
一、導入新課播放導入視頻。如視頻中所言,通過一撮沙子,就能得知地球的年齡。這看起來十分不可思議,岩石真的有如此強大的記錄歷史的力量嗎?它是怎麼記錄那些已逝的時間的?讓我們在《時間的腳印》一文中尋找答案。二、教學新課目標導學一:關注單句成段,把握文章內容1.請同學們花三十秒迅速掃讀課文,說說本文在形式上有什麼特點。明確:有不少單句成段。2.在說明文中,單句成段很有可能意味著這個句子起著總結性作用,把握這些句子,能讓我們更加迅速、清晰地把握文章內容。請同學們給正文部分的自然段標上序號,重點關注這些單句成段的句子,把握文章內容,給課文劃分層次。明確:重點單句引導把握:第1段:「時間一年一年地過去。」引出後文,後三段文字都在記敘如何記錄時間的痕迹。第5段:「岩石是怎樣記下時間的呢?」這是一個總起句,與下段一問一答說明了岩石在被破壞與重生的過程中記錄時間。第7段:「真的有『海枯石爛』的時候。」這是一句提示語,後文則圍繞岩石如何被破壞展開。第11段與第13段:「水和空氣還能夠進入岩石內部的孔隙中造成破壞。」「地面上和地下的生物,也沒有放棄對岩石的破壞。」此兩段明顯是對第7段的進一步闡述。第18段:「經過長期的重壓和膠結,那些碎石和泥沙重新形成了岩石。」回應第5段內容,同時引起後文岩石形成的具體過程。第22段:「岩石保存了遠比上面所說的多得多的歷史痕迹。」引出下文的具體舉例。……結合對上述單句成段句子的綜合分析,可將全文31個自然段分為三個部分。第一部分(1—4段) 引出話題:岩石是大自然記錄時間的重要方式之一。第二部分(5—29段) 岩石是怎樣記錄時間的。又分為兩層:第一層(5—21段) 岩石的厚度和順序可以記錄時間。第二層(22—29段) 岩石保存了歷史的痕迹。第三部分(30—31段) 讀懂岩石記錄的意義。目標導學二:理解課文,發揚科學精神1.課文的第一部分告訴我們,岩石是大自然記錄時間的重要方式之一。但是一開始並未說岩石是怎麼記錄時間的,而是描述岩石有生滅過程,這是為什麼?明確:點明岩石的生滅過程,也是為了說明物質時刻都在運動著這一普遍規律。作者並不是以靜止的觀點去看待岩石的變化,而是將岩石的變化納入辯證唯物主義的宏觀視野中,這是一種辯證的科學主義精神。2.岩石的運動規律是什麼?明確:被破壞——被搬運、被堆積——重新生成岩石。3.岩石這樣頑強的東西竟然也被破壞,請同學們說說,導致岩石被破壞的因素有哪些?從被破壞到生成新的岩石,經歷了怎樣的變化?明確:破壞因素:陽光烘烤,霜雪冷凍,空氣與水中的酸類腐蝕,風的吹拂,水流的沖刷,冰河的移動,生物破壞,人為破壞。形成過程:岩石→小石子→沙礫、泥土→沉積→重壓→膠結→新岩石。4.請以沉積岩為例,說說為什麼根據岩石的形成過程,我們能知曉過去的年月。(展示沉積岩照片)明確:「岩石在最初生成的時候,像書頁一樣平卧著,一層層地疊在一起,最早形成的『躺』在最下面。」根據層與層的順序,我們就可以知道過去的年月。5.岩石記錄時間的重要方式是它保存了許多的歷史痕迹,請閱讀第22到29段並分組討論,說說岩石保存了哪些歷史痕迹,它對人類有著怎樣的意義,你從中得到了哪些啟示。明確:①記錄了地殼的活動;②記錄了氣候的變化;③記錄了古代生物狀況;④記錄了地球歷史的發展過程;⑤記錄了自然界某些轉瞬即逝的活動。意義與啟示:對岩石的研究,不僅使我們增長了知識,對自然界與史前歷史有了更多的認識,同時也擁有了開發史前資源的可能性,為人類謀取幸福。我們要秉承這種辯證主義思想觀念,發揚科學探索的精神,在人類前行的歷史上,貢獻出一份心力。目標導學三:品味語言,感受說明文藝術特色1.說明文以向人們傳授知識為主,所以,說明文的語言必須準確、嚴密。請同學們找出幾個例子加以說明。明確:「根據計算,大約3000到10000年的時間,可以形成一米厚的岩石。」如果去掉「大約」,就表示形成一米厚的岩石就需要3000到10000年的時間。事實上,人類讀懂岩石的年齡,不論方法有多精確,也不論有多科學,都是推測出來的。所以,「大約」一詞,恰恰體現了作者嚴謹的科學態度,體現了說明文語言的準確性和嚴密性。2.一篇有藝術性的說明文,除了注重語言的準確性與嚴密性,還會注重語言的藝術性,本文語言十分具有藝術特色,請結合課文實例進行分析。明確:文章在敘述中大量運用擬人化的寫法,語言生動有趣。(1)將「炎熱的陽光」「嚴寒的霜雪」以及風雨等對岩石的破壞說成是「攻擊」,彷彿是有意識的行為。這樣就強化了它們與岩石的敵對性。形象地說明了岩石「無時無刻不經受著磨難」。(2)三個並列短語構成排比句,生動地描繪了「狂風」「洪水」「冰河」等幾種自然力的氣勢。「衝來了」「爬來了」也是一種擬人化的表述,增強了「洪水」「冰河」的動感和目的性,表現了它們勢不可擋的威力。(3)說「越是笨重的石塊越跑不遠」「輕小的沙礫」去「旅行」,也是以擬人化的手法,寫岩石被分解後的不同命運。這樣寫,增強了事物的主動性(沙礫)或被動性(石塊),生動有趣。(4)用「躺」字形容岩層的生成狀態,化動為靜。準確而又形象地說明了岩石新生的過程。小結:本文語言生動形象,把時間擬人化,既給人以知識,又給人一種親切感。說明文語言既可以是通俗平實的,也可以是生動形象的,這要根據說明內容和讀者對象來定。
可取之處結合地理視頻導入,可引起學生的興趣。從單句成段的句子入手,對全文進行整體性把握,加強對成段單句的關注。教學過程中認真品析說明文語言,感受文學性語言在說明文中的運用之妙。不足之處由於課時有限,不能充分引導學生關注與理解作者的科學辯證思維,學生無法真正做到用辯證觀點看問題。
推薦閱讀:
※為什麼感覺國外的教材都比國內的厚得多?
※轉載:一套兒童學習英語好教材(全集)『動畫視頻』
※.中華奇灸內部密訓教材
※《六爻快速斷法》函授教材(二)
※如何看待新教材改革把南京大屠殺改成死裡逃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