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新倫人物畫的新境界|新浪書畫|王新倫|女性

  王新倫,揚州大學碩士研究生兼職導師,福建省美協副主席,廈門市美協主席,曾為集美大學藝術學院院長,美術學院院長。最擅長於人物畫創作,有主題性的現實題材人物畫,以及清代美術文人寫意畫題材兩種。十年前,曾為王新倫先生的畫冊專題寫過一篇評論「秦淮尋夢:王新倫的人物畫」,為新倫多次刊用。十年後,有了微信的普及,於是乎也轉而刊發於[萬里視界]之中,新倫兄見到,不禁「憤然」,言及現今的清代美人圖已經有的很大的進展,感覺更好的。於是乎,見到了諸多幅王兄發來的圖片,果然,形象的塑造、線條的感覺、造型的鬆緊度,等等更加游仞有餘了。。。。。

  不過,多年前寫的文字,感覺倒也仍然大多數情況下適合王新倫侍女人物畫的表達。於是乎,將王新倫新作刊發,並圖後附曾經評文備解讀。

  先看他現在的當代人物寫生:

  接入正題,清代侍女生活圖:

  附錄舊文:

  秦淮尋夢

  有跡可尋的仕女畫的歷史,可以追溯到二三千多年以前。迄今我們還能夠見到戰國至漢的不少出土的畫跡中有婦女形象與生活的描繪。魏晉時畫家顧愷之仍留有《女史箴圖》,即以張華諷喻賈后的《女史箴》為題而做,所謂起「興廢勸誡」之功。到了唐代,更出現了如周昉、張萱之類專畫宮庭女性生活的畫家,從而有了「張家樣」的說法。不過,仕女畫的說法,流行開來,並被認可的形態,在我看來,是在文人畫出現之後,這個時候,仕女畫雖然還是以描繪女性形象與生活為主,然而,由於文人畫怡養性情、遊戲筆墨的說法的出現,對繪畫的理解從沉重的教化功能論變得輕鬆起來,對女性人物的描繪,也由婦德教育,變成了對女性美的欣賞和筆墨表現的玩味。只要我們回顧一下明清歷史上出現的大量描繪士女的文人畫家,如唐寅、仇英、改琦、陳洪授、黃慎、任伯年,現代如呂鳳子、戴敦邦、吳山明、范曾等,對於他們的仕女人物的表現,我們更多地是對畫家的才情趣味的賞玩。見性見情,成為歷代文人畫家樂於表現仕女人物的重要原因。無怪乎明人吳寬就說:「古圖畫多聖賢與貞妃烈婦事迹,可以補世道」,而文人畫家筆下的女性,卻少了這麼些沉重的說道。

  說道沒有了,畫美人就更成為一個接著一個的時代風尚了,畢竟愛美之心,人皆有之。因此,當代中國畫界中也有不少人樂衷於表現美人生活。不過,這些個畫家中不少人畫人物卻有兩種「樣式」。一種是專為重大展覽入選獲獎而準備的「展覽型」圖式。這類作品,往往在技法上強調製作性難度,在構圖上殫精竭慮,在造型上執意講究,在立意上刻意逢迎。而實際上,一旦畫家們靠這種圖式,爭得畫壇位置,那麼很多更加輕鬆的、玩味筆墨而見性見情的「非展覽型」圖式,或者稱「日常型」圖式也就多了起來。

  說它是「日常型」,就是因為這種圖式,更加符合畫家的個性表達需要,更加符合文人筆墨關於畫以寄情娛性的理論,更加具有「養」的功能。當然,也正因為這種「娛養心性」的仕女畫圖式功能,無論是普通百姓,還是收藏家,都對畫家們的這類圖式作品情有獨衷。

  王新倫也可以歸屬於我所言說的這種畫家類型。他的「展覽型」作品,也是關注民生民俗的大主題大製作,讓人看了動容。只不過這種動容,更多喚起的是我們對工農兄弟姐妹和少數民族同胞生存狀態的思考與關注。這些作品讓我們獲得的,更多的是一種道德的洗禮與情感的凈化。

  而王新倫還有一類作品,卻給我們一種賞心悅目的輕鬆與愜意,讓我們收穫的是審美陶養。這就是他的以晚清民初女性形象為主的仕女畫。

  是否可以這麼說,女性青年形象,是人類一種成熟至美的集中體現,因此,喜歡和描繪的人都很多。王新倫畫美人,也是這種天性使然。不過,在時下眾多的美人圖中,王新倫的女性形象,還是有一些與其他仕女形象不同的、可以說道說道的特殊性的。

  從內容上看,當代中國畫壇那些仕女人物畫家,所選取的女性人物往往是兩類,一是當代青年女性。這往往是由於那些畫家來自高校,經常可以以青年女學生或當代少婦為模特,結果他們近水樓台,便利於表現。再一是古代女性形象。古代女性形象中表現最多的是盛唐女性。這是由於這個時代對於許多人而言,是一個最為開放的時代。開放,就便利表現女性那種半掩半裸的撫媚,符合當下消費女體的社會時尚;其次因為這方面也留下了許多古代仕女經典作品、古代石窟壁畫和出土墓室壁畫可資借鑒,以至形成了當代表現古代仕女的畫家,多以唐女為本的豐肥樣式。豐肥之外,還有一種表現古代女性的樣式,就是明人所好的瘦弱型女性,所謂「瓜子臉、柳葉眉、丹鳳眼、櫻桃小口小蠻腰」之類。

  王新倫的圖像,獨取晚清民初的女性形象,這個時期的女性服飾,貼身的長裙外加寬鬆的褂袍,圓領口、大襟、五付紐扣、寬鑲片。女性穿戴起來後,衣身寬大、摭掩、含蓄,「它的寬腰直筒,上下一體,蘊涵著一種和平、安詳的大一統氣氛,充分體現了旗袍的含蓄、端莊的美」,形成了中國民族服裝「旗袍」的最早形態。

  與旗袍相應的,是對晚清女性的面相造型。王新倫並沒有完全落入時下重複明清圖像中對女性形象「瓜子臉、柳葉眉、丹鳳眼、櫻桃小口小蠻腰」的固定模式中,而是融合盛唐仕女圖的豐圓和明清仕女圖的小巧,從而形成了王新倫的樣式:在一幅豐滿圓潤的面龐上,那彎彎細眉下一對挑高的鳳眼,欲覷卻羞地看著我們,顯示出那個年代女性特有的行為舉止;那天可憐見的櫻桃小嘴,則透著嬌媚與纖弱。這種造像,從總體上看,還是時下明清仕女畫一路子的,不過,由於面相的豐圓,卻與清式女性旗袍的豐闊寬大以及圓領口的長脖子形成了一種比例與尺度上更好的諧調,從而讓我們感覺到作者在創造其仕女形象時的經營構想。

  與時下的美人圖相比,王新倫的美人圖,更具有一種北方氣質的粗獷骨氣。時下的美人圖,無論在形象塑造還是筆墨表達上,往往顯得過於甜俗,過於纖弱。而王新倫的美人圖,卻在女性嬌美纖弱的外表下,通過用筆與造型,透出一種大氣與骨格。這或許與王新倫的那類「展覽型」大製作圖像中那種蒼勁雄渾古拙的筆墨性格有關,或許與他生長於北方曠野的環境薰染有關。因此,我們看他的女性形象,用筆用線,總有著一種骨格隱沃其間,張力感十足。這就給時下的柔媚之風,貫注了一股陽剛之氣。如果你見過王新倫其人,聽他聊天論事時的那種爽朗真率,你就會對王新倫美人圖的這種筆墨個性的形成有更為充分的理解,所謂見性見情,此之謂也。

  不過,所謂見性見情,還有一疑,就是為什麼他的興趣不在於用盛唐豐肥而美的女性表現,而是選用清末民初女性服飾下的女性形象作為表現對象?他想說什麼呢?王新倫告訴我,他給這些系列作品起了個名字,叫「秦淮舊夢」。顯然,這是透過清末民初的女性去尋夢。那麼,他尋的是什麼夢呢?顯然不是大唐盛世的堂煌之夢。那麼,他的夢與秦淮有關嗎?秦淮,是位於南京的一條明清朝代城市繁華象徵地,那裡的美人藝伎,也曾經是當時達官富商和文人們最為欽賞並樂於交往的對象。不過,我卻對王新倫圖畫中表達的尋夢,不做如斯理解。在王新倫的圖畫中,那些女性人物的服飾,往往是當時最為傳統、最富於中華個性特徵的裝束,她們往往活動於富賈仕林的園林之中,透露出的是一種名媛貴婦的大家氣派,顯然,這不是風塵氣質所有的。那麼,王新倫的「尋夢」,到底是什麼呢?

  看到「秦淮舊夢」的說法,識讀了王新倫所表現的清末民初女性的生活場面之後,我想起了近期曾經在網上讀到過的一篇博客文章。這篇文章的作者認為,當代亞洲各國中,最具有「女人味兒」的是韓國女子。中國古代的婦德教育,曾經使得中國女人最具有溫順、賢惠、優雅、羞怯、含蓄等品質,從而顯得中國女性的舉止非常富有教養,具有審美內涵。然而,「五四」之後的種種主張,讓中國女性大力張揚起來,「女人能頂半邊天」「男女都一樣」的現代解放教育,讓現代的美女,沒有了內美的含蓄。中國古代傳統女性的種種美德反而讓韓國女性承續了。這就是為什麼我們看韓國電視劇,雖然劇情並不吸引人,長相也不見得很美,卻能夠讓眾多男男女女跟著冗長的劇本看下去的原因。這篇博客文章的作者認為,當代美女可以做情人,而要娶做老婆,就要找韓國女孩。

  從這篇博客文章,我們看到了部分中國當代男人對曾經失落的女性婦德教育的留戀與嚮往,他們在域外找到了中國傳統女性美德的現代迴響。王新倫筆下描繪的清末民初女性,實際上正處於中國傳統婦德教育開始被新文化衝擊的邊緣,那個時代的女性,已經成為中國傳統文化薰陶下的淑媛佳麗的最後迴響。王新倫筆下的中國女性,她們的活動圈子仍然以閨閣交往為主,撲蝶、對詩、遊園、賞春,如同紅樓夢中的金陵十二釵一樣,她們表情內斂,舉止有度,溫順嫻雅,充分體現出晚清中國傳統女性的形態之美。舊夢,那是一種男性曾經經歷與享受過的一種美麗,尋夢,在於它的丟失,在於對它的丟失的悵惘感懷,在於我們今天在域外他國看到了我們曾經擁有過的,但是我們能夠再度擁有嗎?看來,它只能是「舊夢」,我們只能到王新倫的作品中去重溫與夢尋了。(賀萬里)

  二○○八年六月六日於瘦西湖畔

  來源:微信公眾號(萬里視界)

推薦閱讀:

為什麼新浪微博會推送未關注人的微博?
新浪愛問還會開啟嗎?或者什麼時候開啟?
垂直戰略拿下電影之後,微博還會拿下哪些行業?
被新浪微博的源碼,震驚了?
女人28天周期的慾望檔案-陳醫生 - 新浪BLOG

TAG:女性 | 新浪 | 人物 | 書畫 | 境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