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外中國模式研究梳理
國外中國模式研究梳理
劉海英 張辰琛
【摘要】隨著近些年中國政治和經濟的不斷發展,「中國模式」越來越多地被西方人所提起。在他們的印象當中中國的經濟發展並不是依靠一些大國的扶持,而是根據自己國家的國情進行不斷改革,逐步地制定出與國家國情相適應的政策、制度、發展途徑,中國將實際與理論相結合,走出了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
【關鍵詞】中國模式 中國特色 社會主義
「中國模式」的概念產生於20世紀末,當時的領導人鄧小平進行了南巡講話,為中國的進一步改革開放和政治經濟的快速發展奠定了基礎。此後,許多西方學者對「中國模式」進行了深入研究,並發表了許多關於「中國模式」研究的報告和文章,他們通過這些報告和文章總結出了中國現代化建設過程當中的經驗。
但是到目前為止,國外對「中國模式」的研究依然只停留在表面,並沒有真正地深入其中,研究的內容也很少涉及到「中國模式」的性質以及內涵等關鍵性問題。所以,我們應當總結國外學者對於「中國模式」的研究成果,通過對他們的研究進行分析,進一步促進「中國模式」的構建與完善,更好地推動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發展的進程。
國外學者對「中國模式」研究的背景和基本立場
國外學者對「中國模式」研究的背景。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世界呈現出兩極格局,以蘇聯為代表的社會主義國家陣營和以美國為代表的資本主義國家陣營進行著激烈角逐,在此期間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兩種社會制度都表現出各自的優勢與不足,而在此時,中國的社會主義發展也經歷了重重波折。20世紀末隨著東歐國家政治巨變以及拉美國家改革的失敗都為中國的政治經濟改革敲響了警鐘。這些國家和地區改革的失敗都與以「華盛頓共識」為代表的新自由主義政策有著密切的關係,隨著這些國家改革的失敗,導致一些國家和地區出現了不同程度的政治動蕩,嚴重阻礙了國家經濟發展的步伐,使原本就脆弱的國民經濟雪上加霜,加劇了當地人民的貧困和飢餓,這些都使得資本主義價值觀受到人們質疑。
與此同時,中國也在不斷尋求著改革與發展,中國在十一屆三中全會之後確立了改革開放的偉大決策,立足於中國國情,致力於解決國家發展過程當中所出現的主要問題,把黨和國家的重心轉移到了經濟建設中來,使中國的政治和經濟產生了飛速發展。中國一直在奉行改革開放的道路,隨著改革開放中國的生產力得到了進一步的解放,國家的綜合國力也大大增強,使得人民的生活水平也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隨著中國的快速發展,「中國模式」也越來越多地被世界所關注。
國外學者研究中國模式的立場。「中國模式」產生於世界共產主義運動的低潮時期,隨著東歐劇變和冷戰的結束,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取得了冷戰的勝利,馬克思主義的科學性也受到了人們的質疑。中國通過把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國情相結合,走出了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發展道路,這從側面也證明了馬克思主義的現實意義與時代價值。隨著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掀起了西方國家研究馬克思主義的熱潮,國外學者對於「中國模式」的研究也越來越多,他們在研究過程當中也產生了不同的觀點和立場。
在對「中國模式」進行研究的過程當中,國外學者的立場也不盡相同。國外學者所提出的「中國模式」是相對於蘇聯模式、歐美模式以及拉美模式等其他國家的發展模式而言的,「中國模式」是對中國發展經驗的總結與概括。中國的改革開放所帶來的巨大成就對西方國家產生了重大的影響,一些西方國家的學者認為,如果想要更深入地了解「中國模式」就必須對中國的國情、國家性質進行更為深入的了解,一些第三世界國家對中國的發展經驗也進行了合理的借鑒。不過也有學者認為「中國模式」也有著很大的弊端,他們把「中國模式」與政治壓迫、獨裁和專制聯繫起來,認為雖然中國在短期內經濟取得快速發展,但是中國想要長期發展,「中國模式」是不可取的。經過時間檢驗,「中國模式」進一步證明了自己的正確性,使得這些對於「中國模式」橫加指責的觀點一擊即碎。
關於中國模式的內涵及其性質
對於中國模式的內涵,學者的看法也不盡相同,國外學者更加註重對「中國模式」與西方發展模式之間的差異性進行研究,也有一些學者注重對中國國家轉型、國家力量的提升以及經濟快速發展的經驗進行研究。有學者認為「中國模式」就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也有學者認為「中國模式」是對社會和國家的多層次的改革。還有一些學者認為,「中國模式」是對資本主義制度的一種合理借鑒,通過資本主義手段來促進中國社會主義目標的實現。
我們通過綜合國外學者對「中國模式」的研究成果可以得出「中國模式」實質是一種發展方式,並且這種發展方式取得了非常大的成功。西方的學者在研究「中國模式」的過程當中都會把中國與外國之間的相似點進行結合,希望能夠通過找到本國與「中國模式」的契合點來進一步對「中國模式」進行更為深入的研究。有些學者認為,「中國模式」是一種重大的經濟改革以及小規模的政治改革,這種發展模式是通過經濟來帶動國家的全面發展,在經濟上實行改革開放。在政治上不斷推進民主政治改革發展進程。在軍事上不斷提升國家的綜合國力,提升國防力量。在外交上更加註重與周邊國家維持良好的關係。
國外學者對於「中國模式」的性質也有不同的觀點,有些學者認為,中國在發展過程當中堅持把理論與實際相結合,最終形成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發展道路。還有一些學者認為,「中國模式」是在社會主義背景之下,走中國特色的資本主義道路,認為「中國模式」是對資本主義制度模式的發展與運用。也有的學者認為「中國模式」是一種新自由主義的發展模式,中國的發展過程是一種私有化的過程。
通過對國外學者對「中國模式」內涵與性質的研究可以看出,「中國模式」是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經驗的一種濃縮,為社會主義的發展開闢了一條嶄新的道路,是一種嶄新的社會主義發展模式。
關於中國模式的特徵與意義
綜合國外學者的觀點可以得出「中國模式」具有以下幾點特徵。首先,「中國模式」具有原創性,它是根據中國的實際國情結合馬克思主義原理創造出來的致力於解決中國實際問題的一種發展模式。其次,「中國模式」具有漸進性,這種發展模式通過循序漸進和不斷的摸索與積累,不斷地推進國家的各項制度和政策的改革與發展。第三,「中國模式」具有人民性,在這種發展模式主要目的是為了實現絕大多數人的利益。第四,「中國模式」具有穩定性,這種發展模式是為了維護國家的穩定和發展。下面我們就對中國模式的主要特點進行進一步分析。
政府主導下的市場經濟。中國發展市場經濟的前提與基礎是以公有製為主體地位,以國有經濟控制經濟命脈。政府以其強大的干預和調節能力來保障市場經濟的平穩、安全運行,為市場經濟提供物質保證。中國市場經濟的主題由國有企業與私營企業共同構成,二者都要遵循法律與市場運行規律,在市場競爭當中具有平等地位。由於政府的強大的干預能力,造成了私營企業與國營企業之間很難平等地進行競爭。所以,在中國改革開放之後,在市場經濟運行之中政府應當如何定位,這也是中國不斷地進行調整與探討的主要問題。中國從經濟體制改革初期到市場經濟基本確立過程當中,政府自始至終都佔據著主導地位。這也是中國經濟迅速發展以及中國能夠保持政治穩定的基本前提。
在黨長期領導和執政下的政治模式。中國共產黨是中國工人階級和中華民族的先鋒隊,在新中國成立之後,中國共產黨已經由革命黨轉變成為了執政黨。因為中國存在特殊的國情,以及國際形勢複雜多變,所以造就了中國特殊的政治體系。具有中國特色的政治體系適合中國發展的國情,也有利於促進中國政治經濟的快速發展。美國著名學者弗朗西斯·福山曾經這樣說過:中國發展模式的價值內核基於中國幾千年來所延續下來的政治傳統,我們可以把中國的這種體制概括為「負責任的權威體制」。這種體制的具體表現為:首先是強大的中央集權,第二是高度的行政管理體制,第三是政府的體制能夠體現出「民本主義」,政府能夠對人民負責。這也集中體現出了中國共產黨高效的管理模式。這是中國經濟在三十多年能夠長期快速發展的一個重要的原因。
出口導向型經濟。20世紀末,中國進入改革開放時期,在這個時期,中國就採取了以「出口創匯」為主的經濟發展模式,因為當時中國的國內消費市場比較缺乏,所以中國的經濟增長對出口的依賴性比較大,需要依靠外需來彌補內需的不足。這也使得中國製造出的產品遍布世界各個角落。出口導向型的經濟模式也使中國的外匯儲備上升為世界第一。在2008年美國金融危機的時候,對中國的經濟發展造成了重要的影響,其中很大原因就是經濟危機對出口企業造成了嚴重的影響。
漸進增量式改革。中國模式發展的主要動力就是不斷改革,中國的發展模式與改革措施與原蘇聯的「休克療法」具有完全的不同之處。中國的改革是一種漸進式改革,這種改革從經濟領域入手,逐漸擴展到政治領域。改革採取先農村後城市,先沿海後內地的改革步驟,從而進一步保證了中國在改革過程中的政治穩定。中國的改革採用漸進的方式來進行,可以在原本體制基礎之上不斷地進行完善,這也符合中國的基本國情和發展模式。
中國模式具有開放性特徵。上世紀末,世界開始呈現經濟全球化的發展趨勢,中國模式在全球化的發展背景之下,果斷採取了對外開放的政策,努力發展對外貿易。中國吸取其他國家的發展經驗,不斷完善自身的政治經濟體制,結合自身優勢,不斷地融入世界市場之中,積极參与全球化和國際分工,中國不斷地進行改革開放,有選擇地對其他國家優秀的制度進行學習和借鑒,並且結合自身實際情況,堅持實事求是,絕不盲從。
中國勞動力資源豐富。中國與其他發展中國家相比,具有廉價勞動力,這也是中國模式發展的優勢之一。中國具有大量的勞動人口,而勞動人口也是中國改革開放之後促進經濟發展的主要力量之一。中國的勞動力對工作和社會保障需求也比較強烈。中國人在工作過程中具有吃苦耐勞的特性,這也使得很多的農村人口不斷向城市湧入,促進了中國的城市化,這種過程在中國沿海地區表現的格外明顯。
「中國模式」對於中國的發展具有重大的意義,第一,「中國模式」極大地促進了中國生產力的發展,通過近些年的發展,中國的經濟總量和GDP已經躍居世界第二位。第二,「中國模式」提升了人民群眾的生活水平,隨著經濟的發展,人民的生活水平也得到大大的提升。第三,「中國模式」極大地增強了中國的綜合國力,中國通過發展已經步入了世界強國之林。第四,「中國模式」促進了人與社會的全面發展,隨著「中國模式」的確立,中國的政治、經濟、文化、生態等方面都發生著巨大的轉變。第五,「中國模式」促進了世界的和平與發展,隨著中國的發展,中國已經成為維護世界和平的重要力量。第六,「中國模式」也極大地提升了中國的國際地位,使許多西方國家都越來越重視發展與中國的關係。在「中國模式」發展過程當中,也可能會出現各種問題,我們需要合理借鑒一些成功的經驗,對「中國模式」進行不斷的完善,要尊重中國的客觀實際,堅持走符合中國國情的發展道路。
中國模式研究的基本特點和方法
隨著「中國模式」給中國的經濟發展帶來的巨大改變,國外學者也對「中國模式」進行了越來越多的研究。在研究過程當中主要突出為以下幾個特點,首先,在對中國模式的態度上,國外的學者呈現出兩極趨勢,一邊是極力地贊成與高度地讚揚,而另一邊是對「中國模式」的否定。其次,國外許多學者越來越多地從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等不同的方面對「中國模式」進行研究,在研究過程當中,更加註重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研究。第三,在經濟全球化不斷深入的今天,許多學者也把「中國模式」與經濟全球化的背景結合起來,對中國模式進行更為深入的研究。
中國模式必須要從本國的國情出發,要堅持走自己的路。從中國的發展過程當中我們可以看出,無論是在戰爭時期還是在發展建設時期,都必須要從中國的基本國情出發,要把理論聯繫實際,堅持實事求是,拒絕教條主義和本本主義。所以在採取任何發展模式之前都要結合本國的基本國情,以基本國情作為立足點和出發點,不斷地制定規劃,完善自身制度。
以發展為第一要務,堅持科學發展的道路。中國在改革開放時採取了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政策,不斷提升綜合國力與人民群眾的生活水平。也正是中國快速發展的經濟以及人民逐漸改善的生活狀態引起了世界的關注。但是我們同時也要看到,中國在改革開放之後的經濟發展過程當中也伴隨著環境污染和資源消耗的問題。這樣主要依靠投入為主的發展模式也造成了中國高污染、高消耗和高排放的狀況,不能長期依靠這樣的發展模式來促進經濟的發展。中國必須要不斷地轉化自身發展模式,依靠先進的生產力和科技水平的提高不斷轉變經濟結構和發展方式,實現科學發展。
堅持改革開放的發展決策。改革是發展的主要動力,中國的經濟發展建立在不斷改革的基礎之上,如果沒有改革就沒有今天的成就。中國想要進一步的發展就必須要堅持改革開放,進一步解放自身的思想,不斷推進政治體制改革。在經濟全球化發展的今天,中國想要進一步發展,就必須堅持改革開放政策,不斷地融入世界經濟交流與合作。
國外學者在對「中國模式」進行研究的過程當中所採用的方法主要表現在以下幾點,首先是現代化理論研究法,這種研究方法是利用西方的現代化理論來作為研究和分析「中國模式」的方法和基礎。其次是比較研究法,通過把「中國模式」與世界其他國家,例如歐美模式、東亞模式、拉美模式等進行比較研究,以及把中國改革開放前後所取得的重大變化進行比較,通過這些更深入地理解「中國模式」。第三是實地考察研究法,一些學者突破了之前淡出的理論研究,更多地深入到中國,採取實地調查的方法來對「中國模式」進行研究。第四是中國歷史與文化研究法,通過把「中國模式」與中國的傳統文化相結合,在中國傳統的歷史文化當中尋找「中國模式」產生的原因和真諦。國外學者的這些研究方法都為「中國模式」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借鑒。
(作者單位分別為:河北師範大學附屬民族學院,石家莊學院馬列教學部;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青年基金項目「國外中國模式研究評析」和2011年度河北省哲學社會科學規劃項目「國外中國模式研究評析」階段性成果,項目編號分別為:11YJC710027、HB2011QR57)
責編/王坤娜
推薦閱讀:
※全身經絡梳理法
※從頭梳理一遍什麼是量子力學?
※技術男的極簡整理術(1)從整理桌面開始梳理你的生活
※需求梳理:MES,怎麼給你定位
※八大心態之寬容心態——梳理人際障礙的潤滑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