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行與生活座談會 第一八三集(國語)視頻、文字
修行與生活座談會 定弘法師主講 (第一八三集) 2012/8/29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52-213-0183
尊敬的諸位同修,大家好!今天我們特別為參加圓明寺學佛夏令營的年輕人所提出的問題做個答覆,這個問題有不少。
問:我們現在看第一個同修的問題。怎樣消除對佛法的疑心?例如不相信佛菩薩加持的能量。
答:要消除對佛法的疑心,必須要研究經教,要讀佛經。最好的知識分子學習的經典就是《華嚴經》,當年弘一大師為知識分子介紹佛法,都勸他們讀《華嚴經》。《華嚴經》裡頭有圓滿的佛法,對於深奧的理論、還有微妙的事相,都講得究竟圓滿。《華嚴經》裡頭講到諸佛菩薩威神之力不可思議,例如能夠身心不動而遍十方法界,為一切眾生做種種示現而不離本處,等等。這個是凡夫境界裡面沒有辦法想像的,但是它又是事實,為什麼是事實,經上也講得很清楚,所以必須要學習經教才能夠斷疑生信。如果覺得《華嚴經》分量太大,因為《華嚴經》有幾種譯本,有八十卷的,有六十卷的,還有四十卷的《普賢行願品》。弘一大師當時要求學人把八十卷的《華嚴》前面五十九卷配上四十卷,正好就是一部很完整的《華嚴》。因為八十卷的《華嚴》當中後面二十一卷,跟四十卷《華嚴》有相同的地方,所以除去相同的,合在一起九十九卷,又叫《九九華嚴》。這個分量很大,從頭到尾讀下來,每天八個小時閱讀,應該也要三個禮拜。
這個分量如果覺得太大,我就介紹你們讀中本《華嚴》。《華嚴經》這是大本,中本的《華嚴》就是《無量壽經》。《無量壽經》跟《華嚴經》講的理念,理事、性相、因果都是完全一致的,只是文字數量不同,在境界上、義理上完全是一樣的,所以古人稱《無量壽經》叫中本《華嚴》。但是讀《無量壽經》必須要聽講,你聽到這些義理能夠聽得明白。如果只是這樣在字面上閱讀,你未必能夠悟得這麼深,裡頭深奧的玄理你未必能夠掌握,所以一定要聽講,或者是看註解。現在我們讀的夏蓮居老居士的會集本,這是九種本子裡頭最好的一部,最完善。註解有黃念祖老居士的《淨土大經解》,還有白話解,還有我們師父上人多次的講記,都可以認真的學習。
問:下面一個問題。學業和道業之間應該如何選擇?
答:如果你還在學,沒有畢業,那麼你也就不必放棄,可以兩不誤。我記得我當年在美國留學,剛剛開始讀博士,有緣在達拉斯拜見我們師父上人,師父上人當時就給我們開示。我那時二十四歲,就向師父上人請教,說我們像現在這樣做學生,還在讀書,怎麼學佛?師父老人家給了我兩條意見,第一,把書讀好;第二,讀《無量壽經》。非常實在。所以我就按照師父的教導把書念好,我的成績都一直非常好,四年提早完成博士學位,然後出來在大學教書。在校把書讀好,在單位上就得把工作做好,把你的本分的事業做好,這就是印光大師講的敦倫盡分。讀《無量壽經》,這屬於修道,讀還要聽講,你讀的時候才能夠隨文入觀,讀起來才有受用。所以我從那個時候開始就讀《無量壽經》,聽《無量壽經》。
學業和道業不僅沒有矛盾,反而相輔相成。我們學道就是為了養清淨心,心愈清淨,智慧就愈能夠顯發出來,當然對你的學業、事業都有很大幫助。我之所以在學業上、事業上都是一帆風順,這個跟我學佛有緊密關係,如果我不學佛,我肯定不可能這樣順利。這裡頭沒有迷信,因為我能夠學佛就懂得放下,把那些干擾清淨心的事務放下,對於世間五欲六塵的享受就不講求了,能夠知足常樂,心也比較專注。我當時在求學和工作過程中都沒有談戀愛,這是年輕人一個很大的挑戰。如果在求學期間搞別的事情,尤其是談戀愛這類的,非常分心。但是在這樣的一個五濁惡世當中,年輕人要把握住自己真的是不容易,真的唯有佛法才能夠幫得住我們。所以這個問題,你要修進去了你就發現,確實學佛的人才能夠把學業、事業、家庭各方面都有智慧的處理好,你才有效率。這種智慧不是外求的,也不是佛菩薩給我們的,是我們通過修養清淨心恢復的,這是人人本有的。
問:第三個問題。若是對塵世間仍有貪戀,可以出家嗎?
答:那我勸你還是不要出家好。出家就是為了放下塵世間的貪念,要不然你出家幹什麼?如果出了家還放不下貪念,那就是造大業,還不如不出家。你出了家,這佛法、出家人的形象不能夠破壞。如果破壞佛法的形象,讓大眾對佛法失去信心,對佛法輕賤、譏毀、不尊重,那就會令眾生造很多的罪業,並且會引發很多災難。因此,真正要護持佛法、幫助眾生離苦得樂,我們就有這樣的使命維護佛法形象,從自己做起。世間人對名聞利養、五欲六塵放不下,可是放不下很苦,那我們就要做出個榜樣來,能夠放得下,放得下之後很快樂,這就讓眾生看到了覺悟。我把大學教授工作辭掉,跟淨公上人學習佛法,現在真的是一無所有。原來的一切,房子、汽車、高薪、名望,統統都放下了,現在可以說是過著貧而賤的生活,貧是沒有錢財,賤是沒有地位,可是我比以前快樂多了。天天不離開經教,心愈來愈清淨,這就快樂。至於說生活的受用,那些不用去理會,「命裡有時終須有,命裡無時莫強求」,你該享受的不會缺,你捨了,愈捨愈多。
你看,像我把房子捨掉了,我到哪裡都有房子住,不過不是住自己的房子,別人很樂意把房子提供出來讓我住。我還得有選擇,太豪華的房子我不能住,我要住個小房子。現在師父老人家給我提供的在這個精舍小房子,我就跟師父老人家學法。也有居士供養,比我現在住的那個房子大一倍,讓我在那住。我跟師父老人家請示,師父老人家就跟我講,說他年輕的時候也遇到有人供養他一棟別墅,可以讓他去閉關,條件很不錯。回來問李炳南老居士,他的老師,李老就跟他講,什麼人有資格閉關?你已經明心見性,但是沒有法緣,人家不來請你,你可以閉關。閉關就是告訴大眾,我已經開悟了,你們可以來請教。如果你沒開悟就閉關,人家來請問你問題,你答不出來,人家會把你拉出來,把關門打開,拉你一起去外面參學。結果我們師父當時聽了李老的話,也不去閉關了,繼續跟李老學習。也給大家做個示現,有好的條件,我們不去受用,希望讓給更需要的人,過的生活標準愈低愈好。我現在這個房子,我們兩位出家人一起住,師父的房子,所以這房子不用愁。雖然有這樣的福報,可以受用好的房子,我們也不接受。
現在沒有汽車,你看我出門,我出門都是去講課、講經,有同修專門用他的車來接送我。本來我是一直想要搭火車到協會去講課的,搭過一次、兩次,後來同修就不讓,所以我都不用自己開車了。把錢財全部都布施掉,現在發現我雖然身無分文,但是我也用不上錢,真有需要用錢的地方,它自然就有人發心供養。平常我們生活非常簡單,日食二餐就夠了,真正用錢的地方,那都是幫助眾生,譬如說印法寶流通。但是這些事情我都不用操心,真正遇到要做好事,只要你一提,大家非常的歡喜來供養。就像這次夏令營,我們在圓明寺,暢公發起舉辦知識青年夏令營,招三百人,五百多人報名。經費哪裡來?這個不能讓暢公老人家自己給,也不知道經費哪來的。大概是來參加的學員,有的家庭有條件的他們自動發心,吃的、用的一分錢都不缺。所以,放下貪念,於你自己絲毫無損,而你的福報反而大大增加,所謂量大福大。
我們師父上人今天早晨在這精舍裡頭,會見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來的兩位大使,這兩位大使專程從巴黎聯合國教科文總部,來香港拜望師父上人。昨天到的,今天就談到這個問題,說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現在出現經費緊缺。因為什麼?美國是教科文組織的最有實力的一個會員國,會員交會費,按照這個國家的GDP(就是國民生產總值)佔世界GDP總額的比例來交會費。美國GDP最大,所以它交會費最多,大概是佔百分之二十二。結果好像是今年,教科文組織錄取了巴勒斯坦做為一個會員國,引起美國的不滿,它就撤消了這個會員費。所以一下經費就縮減了百分之二十二,嚴重緊缺,面臨這個危機。這大使也知道我是原來在大學教金融的,他就問我這個危機怎麼辦?我就跟他講,我說佛法裡講,愈布施愈多。師父也對他們這麼講,說會員國政府交會費,那很有限。如果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發心真正為全世界人民辦好事、搞活動,譬如說教育的活動,尤其是倫理教育、道德教育、因果教育、宗教教育,辦這些活動的話,那肯定很多人支持你。經費不一定政府來出,可以由私人。現在這些有錢的大老闆很多,你真正辦好事,支持的經費絕不會亞於政府,愈布施愈多。
所以我們的心量要大,要起心動念想到全人類,你福報就很大。而佛法裡面講,我們要「心包太虛,量周沙界」,不僅是包括全人類,包括整個宇宙一切眾生,把貪念徹底放下,你福報也是盡虛空遍法界。我們自己根本不需要考慮自己,自己需要多少福報?很小。在你幫助一切眾生的同時,自己福報已在其中。所以有錢要多辦好事,現在最好的好事就是教化人民,讓人民覺悟。用什麼方法教?一個是培養老師。真正培養十個、二十個有道德有學問的儒釋道聖賢教育的師資,讓他們在攝影棚錄製這些課程。就像我們現在這樣,不用什麼聽眾,有攝影機就行,錄好之後放在網上。甚至有條件的做個衛星電視台,把這些教育節目向全球二十四小時播放。你不用擔心沒有經費怎麼辦,不會的。你看,我們師父老人家這個衛星電視台,到今年十年了,從來沒有化過緣、問人開口要一分錢,只是把這個銀行帳號打在他們節目之間,有點空餘的時間打出來,就有人往那個銀行帳號投錢。你真正布施做好事,那支持你的人一定會很多。
問:我們再看底下,這個問題是,持過午不食戒的時候,遇到同學的聚會怎麼辦?
答:既然你已經持了過午不食,一般是講八關齋戒,在家人可以這麼持守一天一夜。出家人,《沙彌律儀》是要終身都持過午不食。遇到同學聚會要應酬,晚上得吃,那你那天就不要受八關齋戒,否則你不就是破齋了嗎?既然你已經在佛前發願,今日一天一夜持守八關齋戒,那就不要動,而且盡量減少應酬。這個齋是過午不食,它的意義在於我們心地要清淨,齋心。你如果應酬很多,心就很難清淨,畢竟還不是大菩薩。大菩薩無所謂,他們能夠作而無作、無作而作,如如不動、廣度眾生。我們做不到,所以我們也要減少這種外緣。實在講,應酬愈少愈好,實在是不得已的,沒辦法推脫,只好應付一下。古人講,認識人多是非多。認識的人愈少愈好,沒必要應酬的不必出去,除非這是幫助眾生,對弘法利生有幫助。譬如說這個大使來了,我們師父上人接待他們,跟他們講佛法,這個就是度化眾生的一種方便善巧。如果是平常世俗無聊的應酬,真的愈少愈好,多一點時間讀聖賢書、學佛、聽經,多好。
問:下面一個問題。現代有很多塑料紙包裝,屬於字紙嗎?若塑料紙上印有文字,如何處理?印英文字母也要按惜字紙來對待嗎?
答:現在印刷術很發達,確實到哪裡都免不了印上文字的這些印刷品、塑料紙袋等等。在過去,紙是比較珍貴的,印刷也非常的稀有,所以一本書不容易得到,尤其過去的書多半是聖賢書,傳統文化。因為紙張、印刷都這麼珍貴,那些無聊的書籍、文字沒人去印,沒人去流通。所以過去的字紙真的是文以載道,它上面記錄的是道德仁義,是聖賢學問,這個一定要愛惜。現在大部分的字紙都不是寫聖賢學問,那我們對這些當然也要珍惜愛護,養自己的恭敬心。但是這是出於對物品的珍惜,所以我們可以把它們回收,放到回收紙張的桶裡頭,不浪費紙張資源,這樣也就可以了。
問:在大殿內集體上課或早晚課時,因擁擠、繁雜,進出不方便又影響大眾,想放下氣又收不回去,怎麼辦?法性法師在《學佛行儀》中說到,印祖說,這樣來世投胎會做廁所裡的蛆蟲。可又不方便一直進出大殿。除了印祖教導的收回去,還有其他方法嗎?
答:這種所謂下氣就是指放屁。在大殿排下氣,這是對佛祖不夠禮敬,尤其大眾在一起,你這個味道不好聞,也嚴重影響大眾。這個其實收回去並不難,收回去之後,你下課之後再走一走、運動運動再排都可以的。當然根本解決方法就是,你吃飯的量要控制好,多半都是吃多了才會排下風,少吃,吃個七、八分飽就沒有問題。
問:下面,請問法師,某人向我借東西,我答應借他並已準備好,但後來他並未向我借,我這存在妄語嗎?
答:這個不會,他已經不向你借了,你就可以不用借給他。這個你所答應的,是基於他向你借,他已經收回了請求,那你當然也就收回你的承諾,這個不是妄語。因為你沒有欺騙人的心,這就不是妄語。
問:下面,如何徹底驅除傲慢分別心?雖然起心動念後能自省、懺悔,但卻不能止下次再犯妄念。
答:這個確實要下功夫。傲慢分別心,我想每個人都有,尤其是知識分子,知識分子一般都有傲氣,尤其是有才華的。要降伏這個傲氣,那就用謙卑來對治,折伏自己。一開始要刻意,對任何人都謙恭禮敬。在多人的場合裡要慎言,往往傲慢是講話多了之後,愈講愈喜歡炫耀自己,這傲慢心就起來,少言沉默,這容易伏煩惱。這個功夫就在於,你能不能夠隨時隨地伏得住煩惱。當然這個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需要平時加以念佛功夫。要知道,貪瞋痴慢是無始劫來的煩惱,這些煩惱妄念要克服,要自己努力來念佛。今天正好是大勢至菩薩生日,誕辰,大勢至菩薩他用的功夫就是「都攝六根,淨念相繼」,把自己眼耳鼻舌身意全部收拾回來,不攀緣外面的境界,而專注在一句佛號上。時間用久了,功夫用久了,自然就能成片。等你能成片了,傲慢分別心這些煩惱自然就不起來,這才是真實的懺悔。所以要想止住妄念,得下一番功夫,古人云,「不經一番寒徹骨,焉得梅花撲鼻香?」修道就是對治自己的煩惱習氣,如果不是死盡偷心、踏踏實實、腳踏實地來下功夫,那很難有成就。
問:下面一個問題。廣度眾生要有緣,請問結緣要主動嗎?盡力去辦事算不算執著?放下、隨緣,在世間法看來是很消極、沒有主見,得不到他們的認同,他們不會聽你的善告,反倒會疏遠學佛之人。這樣下去又怎麼能度眾生?
答:度眾生確實要有緣,這個緣分也是你去結的,確實是要留心結緣。也可以說是主動,但是這是無所圖的。尤其是結歡喜緣,跟大眾要結個歡喜緣,彼此有好感了,他才能夠願意聽你教化。遇到實在有障礙,辦事不順利,利益眾生的事業可能很多的困難,你已經盡心盡力了,就是功德圓滿,成不成是眾生的福報,不能夠強求。我們總是希望要多為眾生做好事,只要有緣,應該做。但是絕不強求,絕不有得失之心,不執著得失成敗。做成了,沒什麼值得驕傲,這是眾生有福;做不成,眾生福報不夠,我已經盡心了,功德圓滿,用這種心態做不會有煩惱。當你學佛了,一切隨緣,別人覺得你好像很消極,實際上那不是消極。隨緣不是隨便,有緣做就要認真做,如果你不認真不努力,那也不叫隨緣,那叫放棄緣分。你盡心盡力,但是沒有這個緣,做不成,那當然就要放下。所以學佛的人不是消極,反而是很積極,為眾生活著,為眾生、為佛法奉獻,他會比世間人更加積極、更加精進。你看我們很多學佛的同修,起早貪黑,睡比別人睡得少,吃比別人吃得少,做比別人做得多,那就是為了眾生,這是慈悲心在推動。
世間人不懂,可以跟他們講清楚,告訴他們,為自己活著會痛苦,因為慾望是永遠不能滿足的,為眾生活著,你會愈活愈快樂。為什麼?這就是佛法裡講,你能布施就有福報,雖然你不求福報,它自然會來。布施財,它就來財富,布施法,你就有智慧,布施無畏,你就有健康長壽。愈布施愈多,愈多你愈要繼續布施,千萬不要停住。譬如說你去布施了,來了很多錢,你可別想著把錢就存在銀行裡,那你福報就到此為止;應該立刻轉手往外布施,利益更多的眾生,那你的福報是無窮無盡。捨得捨得,愈捨愈得,得了之後,還得把你得的也捨掉。當你捨盡了,你得到的是整個法界,你就叫成佛了。成佛是福慧二足尊,福報和智慧都是滿足的,足就是圓滿,尊是尊貴,二就是指福和慧。福和慧都是靠布施、靠捨得到的,千萬不要有存的念頭,一定要多去幫助眾生。
問:沙彌十戒中,關於睡眠姿勢要求右脅臥,可以俯臥,但不可以左脅臥和仰臥,這是什麼道理?
答:俯臥也不可以,只能夠右脅臥,就是右側躺著,這叫吉祥臥,對身體有好處。因為什麼?身體五臟六腑,像心臟這個重要的器官,都偏左邊,你左側臥就壓迫這些內臟,睡眠就不好。睡眠不好,這身體久而久之就會出毛病,因為它不能得到很好的休息。右脅臥就很吉祥,睡得會很安穩。所以你看佛的睡姿都是右脅臥。
問:下面一個問題。弟子請問您,學佛從最根本上解決的是眾生的死亡恐懼問題,還是死亡問題?第二問是,西方心理科學家馬斯洛認為,只有人的低級需求得到滿足,高級需求的意識才會開啟。例如世尊釋迦牟尼佛、中國近代的弘一大師,他們都生於皇家、豪門,對於世俗的基本需求都得到了最充分的滿足,從而才打開了更高級的需求,進行佛性的自我實現。我們這些青年學子又要回到世俗的生活中去,又要受到需求層次的支配,不得不面對生存、事業、家庭等諸多問題。您認為我們是否需要積極有為的奮鬥,待到有了幸福的家庭、事業之後,心理的基本需求得到充分的滿足,有了豐富的人生閱歷,心無雜念了,方能真正學佛、弘法利生?
答:這兩個問題都提得很好。我學佛目的當然一開始並不是很明朗,覺得學佛是應該的,它是一個很好的學問,裡頭有大道理,能夠幫助我們破迷開悟,我有這樣的一種求知慾,所以剛開始學佛是這麼進來的。愈學愈覺得佛法博大精深,特別是聽了我們淨公上人講經說法,感覺到這是人生最高的學問。聽了經教就能夠改變自己的人生態度,自己的人生才會過得有意義,慢慢從自私自利的泥潭裡面超拔出來,智慧、快樂才會慢慢生起來。當然聽了經教才知道有六道輪迴,人死亡確實這是擺在我們面前很現實的問題,誰都得死,但是死了以後上哪裡?世間人沒想這個問題,靈性比較高的人會想到。而學佛正是解決生死問題,告訴我們六道輪迴是苦,要超越。所以佛給我們指示了生脫死的道路,讓我們循著這個道路證得涅槃。涅槃是沒有煩惱的境界、沒有生死的境界,不生不滅。學淨土,我們用的方法是念阿彌陀佛求生西方極樂世界,到了極樂世界就是超越生死輪迴,而且保證不退轉,一生成佛。這些問題只有佛法才能講清楚,其他的學科裡頭找不到。所以佛教是最究竟圓滿的教育,不能不學的教育。
你提的第二個問題是講,西方的心理科學家馬斯洛他提出來的,這個需求有等級的,人需要先滿足低級需求,才能滿足高級需求。當然這可能是大部分人的看法,佛菩薩在人間示現,他也會隨順眾生的這種理念。像《無量壽經》上講,「作斯示現,順世間故」,為了隨順世間眾生的這種想法看法,你不能顯現得非常反常,眾生就接受不了。所以佛菩薩示現,得讓大家都能夠接受。就像你提到的釋迦牟尼佛,他是生於王室,太子,他示現厭離富貴的生活,出家修道,菩提樹下苦行之後,苦行六年,菩提樹下證悟成佛,然後教化眾生。這都是示現給眾生看的,讓眾生看了之後容易接受、容易理解。而事實上,成佛只是迷和悟不一樣,破迷開悟就是成佛,迷悟在你一念之間,只要你一念覺悟你就是佛了。佛的意思就是覺悟的人,如果這一念還是迷惑顛倒,那就是凡夫。你看六祖惠能大師,他做的示現跟佛不一樣,佛是太子,而六祖惠能大師是樵夫,家裡很貧窮,靠賣柴為生,沒有文化,不認識字,跟他母親相依為命,家裡很苦很窮。他給我們示現的,也是一念覺悟就成佛了。在五祖忍和尚的方丈室,聽五祖給他講《金剛經》,講到「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就大徹大悟。你看一個樵夫,沒有文化、不認識字的人,一下子就徹悟、就成佛了,他的境界跟釋迦牟尼佛是一樣的。他沒有經歷那種從低級需求到高級需求的階段,他沒有享受過榮華富貴。
所以這兩位佛,一個釋迦牟尼佛、一個六祖惠能大師,做出這兩種不同的示現,告訴我們,開悟成佛跟你現在是什麼樣一個狀態、你有沒有滿足低級需求還是高級需求不相關,跟你有沒有文化不相關,跟你是不是有很多人生閱歷不相關,只是你的迷悟不同。迷者凡夫,悟者佛,就是這麼不同。每個行業的人,男女老少各行各業,社會上各個階層的人,不同的地位、不同的出身,統統都能成佛。不僅人能成佛,佛告訴我們,一切眾生皆能成佛。你看《法華經》裡面就有這個例子,龍女成佛,八歲成佛。龍女是畜生道,龍是畜生,畜生裡頭有成佛的。所以西方這些心理學家他們講的,大概是人道裡頭一個很有侷限性的現象。實際上佛法裡講的跟他不一樣,佛法講得廣大,沒有分別,只是看你能不能發心。發菩提心真願意作佛了,你就能作佛,你就能成佛。所以年輕人學佛,這是難能可貴,這也是大福報,不能夠隨便放棄這麼好的因緣,要及時盡早認真學佛、開悟。開悟之後你整個人生就完全不同,你將是世界上最自在、最快樂的人,而且你做的事業是最有意義的事業,廣度眾生。所以,做為年輕人要有這樣的認知,莫到老來方學道,一定要盡早,不要荒廢自己的光陰。
問:下面一個問題。請問大學生如何在學習、生活中修持佛法,可否只聽經和念佛而不讀經?
答:這個學習、生活都是在落實佛法。學佛一定要落實,如果不落實,光是學個語言文字沒有用,落實才能得受用。聽經幫助你了解佛的教義,聽明白了就要去做,所以聽經有好處,要多聽。做不到的總是因為沒明白,明白了你就能做到,所以平常要多聽經。如果沒時間讀經,你不一定一次整部《無量壽經》讀下來,不一定,你可以分片段,一天讀一小段。我過去在大學念書都是這樣,我讀《地藏經》,最開始讀《地藏經》,《地藏經》十三品,我一天念一品,分兩個禮拜念完,這個一點壓力都沒有。《無量壽經》四十八品,一品的時間平均也就是幾分鐘,頂多二、三分鐘,所以你一天如果拿出個十五分鐘來讀經也不錯。讀得快的一小時能讀完,你一天讀十五分鐘,四天就讀下來了。讀熟了,你會背了那最好,走路、做事都可以背誦。只要你不動腦子,不用用腦子來工作,你就背經或者是念佛,久而久之,這定力就能修出來。人的定力愈深,智慧愈高,這人就愈有福報。所以你看一個人有沒有福,從他的定力可以看出來。如果一個人心浮氣躁,定不下來,這人沒有福報,有福他也裝不住,會漏出去;心很穩、很定,言語不多,「動作瞻視,安定徐為」,不急不躁,這種人是有福報。
問:下面一個問題。在家居士能否對外講經說法講佛經?
答:當然可以。實際上講經說法、弘法利生的事業,無論是在家還是出家,都有這樣的義務,荷擔如來家業。在家居士自古以來講經說法的很多,最早的在釋迦牟尼佛時代就有。維摩詰居士,這是釋迦牟尼佛在世的時候另外一尊佛,他示現居士身講經說法。佛的弟子們去拜訪維摩詰居士,見了面,也是按照對佛一樣的禮節,頂禮三拜,右繞三匝。為什麼?因為佛法是師道,老師第一大,不管是在家出家,只要他是老師,我們就當尊敬,敬師如同敬佛。所以在家居士,從維摩詰居士就開始講經說法,那是正法時代,佛在世的時代,釋迦牟尼佛鼓勵自己的弟子去聽經聞法。佛法傳到中國來,歷朝歷代都有在家居士講經說法。所以佛法四眾弟子都可以講,只要講得如理如法就可以。我們見到法師,無論在家法師還是出家法師,都要尊敬。
問:下面,末學在講《弟子規》時,複述、引用淨空老法師的話。有位老同修提醒,有些話老法師可以說,我們不能夠說,是這樣嗎?
答:當然會有這樣的話。因為老法師他有八十六高齡,在佛門裡面也是備受四眾的敬仰愛戴,所以他講的話可以是做為一個老人、一個長者諄諄教導後輩這樣的語氣。我們要複講,如果完全按照他那個口吻來講,那就不太像。就像你是一個二十來歲的小青年,你用一個八十多歲的口吻來講,那當然就不合適,也顯得你傲慢。所以口吻上、語氣上、修辭上都要做改變,但是內容上、義理上不能夠改變。所以複講不是完全照著念原話,而是你把老法師的意思明白了之後,用自己的口吻講出來。年輕人講經說法不能以命令式口吻,要用商量式口吻,這些都是常識問題,這需要注意的。而且有時候舉的例子,可以舉跟自己更相關的例子,特別是你在修學過程中如何來落實《弟子規》、落實經教的教誨,你的心得體會。在不離開義理、不離開原意的基礎上,來做這樣的匯報,這樣很感人,因為這是你自己的體會。沒有自己的體會,就是這麼照本宣科,就很難感人。所以學佛要講經,必須要自己去做,你自己做到了,你教人就很容易打動人。
問:下面問,接近年底,是講經教學講《弟子規》重要,還是先放下教學領眾老實念佛重要?
答:這主要是看這些聽眾他們的需求、他們的根性。假如你的這些聽眾初學,而且沒有紮過根,《弟子規》沒做好,那麼他們念佛,說老實話也念不進去。與其有口無心的念,浪費時間,不如老老實實紮好根,要從《弟子規》學起。在講《弟子規》的過程中,也可以鼓勵大家念佛。如果你聽聽蔡老師講的「弟子規與佛法修學」,它就聯繫得很好。我曾經也講過《弟子規》,是按照這個原文每字每句來開解,也是結合佛法,曾經講過十二個小時,比較簡短,這也等於鼓勵大家念佛一樣。如果大家《弟子規》這根都紮好了,現在很希望老實念佛,那你可以帶著大家一起學《無量壽經》,念阿彌陀佛。一般人聽經不夠,不能夠光一句佛號,因為要是聽經沒明白道理,他會有疑。淨土法門是難信之法,這個疑很不容易去掉,疑比貪瞋痴慢更可怕,它會直接影響你往生。因為往生與否全由信願之有無,所以有疑惑必須要化解掉。
聽經聞法,尤其專聽《無量壽經》,這是最好的方法。聽《無量壽經》,實際上也等同於念佛,為什麼?《無量壽經》講的就是阿彌陀佛他的本願、他因地的修行、極樂世界的依正莊嚴等等,它也等於讓你憶佛念佛。把《無量壽經》聽熟了,你這句佛號念起來就會感覺非常親切,念佛的時候,真的好像阿彌陀佛就站在你面前,就圍繞著你,就在你心裡。佛在你心中念著你,你又在佛的心中念著佛,彼此互融互攝,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你就跟阿彌陀佛融成一體。這樣念佛才殊勝,那叫相應,「一念相應一念佛,念念相應念念佛」,修大乘佛法最貴就是在相應。密宗特別強調三密相應,講我們凡夫身口意三業,要跟如來三密相應。我們的身業跟如來身密相應,我們的口業跟如來口密相應,我們的意業跟如來意密相應。密宗比淨土宗要難修,因為什麼?三密相應,一齊都能相應的很難。身要嚴持禁戒,口要持咒念佛,意要能夠入般若智慧,這個很不容易做到。淨土宗修學,它只要一個相應就行,就口相應,口裡念阿彌陀佛。這個阿彌陀佛的佛號口裡念出來,耳朵聽進去,聽到心裡,那你心中真有佛,所以相應就容易。但是你要相應,最重要的就是放下,把心裡頭的雜染統統放下。這需要多聽經你才能放得下,要是你經教不熟、道理不懂,你肯定很難看破、很難放下。
問:我們再看下面一個問題。佛教宣揚的法理,與我之前所學完全相背,心中的疑慮很多,唯物觀中的思想對我影響很大。定弘法師也曾是學問高深的知識分子,不知您是如何完全轉變的?
答:我的轉變就是通過學習佛法的經教,要學習。《禮記》上也講,「人不學,不知道」,你要學才能知道,否則自己的世界觀、人生觀都扭曲錯誤了還不知道。我從小也受唯物論的這種教育,所以疑慮當然也很多。但是我有個比較好的態度就是,雖然對佛法所說的很多不理解,但是我不排斥它,我來研究它。通過研究學習,慢慢就能明白,原來是自己從前的觀念錯了,不是佛法錯。關於唯物論這個問題,現在最前沿的科學家量子力學家他們也都發現了,說唯物論三百年前提出來的,現在發現很可能是三百年來最大的一個失誤。為什麼?因為現在科學家發現,心和物是同源的,不可分。過去把唯心和唯物一分為二,這是個錯誤,這不符合宇宙事實真相。因為現在量子學家發現,物質分析到最基層的是由波動產生,不再是物質,而這個波動,來源於念頭、意識的振動。所以心和物是一不是二,因此說唯物論、說唯心論,都偏在一邊。應該怎麼講?心物不二,這就對了,心影響物,物影響心。
佛法不講唯心論,也不講唯物論,講唯識,識是心和物的本體,心是講精神,物是物質,都是從這個識變現的。這個本體是一個,它本來沒有分為二,這個比唯物論科學要講得更加的周詳、周全。我們要學習,通過學習,通過跟現在最新的科學成果相比較,你對這事實真相才了解得愈深刻。我之前,大概是四年前,講過一個專題,叫「華嚴科學宇宙觀」,講了十個小時,把《華嚴經》裡面關於宇宙真相的這些描述提出來,跟現代最新科學成果相比較。結果發現,佛法裡面它確實有最高的科學,佛在三千年前所講的,現在量子科學家們才開始證明。
問:下面一個問題。若人人整天只讀經學佛,社會怎麼運轉?這個世界存在還有什麼意義?
答:人人只讀經學佛,這個社會也一定會很美好的。為什麼?大家心都很清淨,沒有妄念,沒有無止境慾望的追求。現在社會就是亂在人們不讀經、不學佛,不學傳統文化、不學聖賢教育,崇尚物慾追求。所以現在這個社會產生很多亂象,連氣候都反常,自然災害一年比一年多。這些災難怎麼來的?不能夠只把它推成是自然的災害,實際上都是人為搞出來的,人類破壞自然,現在遭到自然的報復。所以要改善之道,必須恢復倫理道德因果教育,這個在佛法裡頭講得最徹底、最圓滿。真正佛教要復興起來,人心一定變得善良、變得純樸,這個社會就很可愛。如果人都心地清淨,這個社會就變成淨土,心淨則佛土淨。所以我勸你,不要擔心人人都只讀佛經學佛怎麼辦,現在不是這個問題。現在我們應該擔心的是,人人都不讀經、不學佛,這個社會怎麼辦?這是個大問題。你的憂慮完全是相反了,現在每天的殺盜淫妄這些節目、這些醜惡的內容充斥世間,毒害人心,為什麼你不憂慮這個?不憂慮人都變壞了,反過來憂慮人都變好了,這錯了。所以我們自己要冷靜觀察這個社會,知道這個社會需要什麼、現在需要什麼,我們就要提倡什麼。現在最需要的就是聖賢教育,能夠改善人心、挽回世道,那我們就來大力去提倡,這是一個仁人志士應有的使命。
問:下面第三個問題。明明是水土不服,為什麼會說出業障顯現?
答:業障包括的範圍很廣,人身上有的病也屬於業障。什麼叫業障?業就是你做的事的後果,這就是業。有善業,有惡業,還有無記業。無記業就是說不上它是善是惡,譬如說吃飯、睡覺,這沒什麼善惡可分的,叫無記業。障是什麼?它形成障礙,障礙我們學道,障礙我們斷煩惱、開智慧、成佛道,這都是障礙。所以這業障範圍很廣,這是佛法的專有名詞。人身上的病一般來說按佛法來講分成三大類。一類是自己這個身體沒有注意保護,遇到風寒,或者是身體睡眠不夠好,或者吃的東西不衛生等等,產生一些疾病,這些一般吃藥就能好。第二種病不是吃藥能治得好的,醫生給你檢查出來,但是給你開了藥,你沒辦法好,怎麼治也治不好,這病就屬於業障病。
業障有兩種,一種是冤業病,冤親債主他們來找麻煩,讓你生病,這個是有。所以鬼神真的有,自古以來無論是儒、還是道、還是佛,都承認有鬼神,我們現在的話可以說不同維次空間的生命。空間的度數,現在科學家發現有十一度的空間,我們現在活在三度空間裡頭。現在最高能夠發現有十一度空間,那當然都是用數學證明出來。實際上理論上講,空間的度數是無量的,每一度裡頭的空間都有可能有眾生,不光是在三維空間裡才有。這些不同維次空間的眾生,一般我們稱為鬼神,他們會對人類有作用,這佛法講,過去生中跟他們結了怨,他們來找麻煩。這一類病就需要懺悔,過去我們對不起他們,現在我們要向他們懺悔,我們所行的功德迴向給他們,讓他們受益,希望能夠化解冤結,冤結化解了病就好了。第二類的業障病就是造罪業太深了,罪孽深重所以得了病。這個病就不好治了,它也不是冤親債主找麻煩,也不知道向誰懺悔,它就是自己罪業重。那要自己懺悔罪業,把過去所造的發露懺悔,認真改過,才能夠把罪業消除。
問:我們再看第四個問題。佛教如何看待其他宗教?信仰其他宗教的民眾,在阿彌陀佛看來是怎樣的?
答:佛教看一切宗教都是平等的,一切眾生本來平等,本來是佛。現在我們因為迷了,得不到佛的受用,所以不能成佛。實際上本來還是佛,還是有佛的智慧、神通、能力,但是現在用不上,因為有妄想、有分別、有執著,有這些障礙。其他的宗教都應該是教育,教我們不同程度上來認識宇宙人生的真相,有些認識得比較深刻,有些認識得稍微淺一些。我們都應該尊重,好的教育內容我們要提出來學習,尤其是每個宗教共同的部分、共同的教育,多半是教人斷惡修善。這部分應該提出來,各個宗教聯合起來向社會推廣,讓大眾來學習這些聖賢教育,對社會有好處。阿彌陀佛看一切眾生都是平等,都是佛,所以阿彌陀佛對哪一個眾生,都是這麼尊重、這麼愛護、這麼慈悲關懷。不僅說對人,連對螞蟻昆蟲,你看在四十八大願裡頭講,蜎飛蠕動,乃至焰摩羅界,焰摩羅界是地獄道的眾生,都希望把他們接引到極樂世界,讓他們能夠成為阿惟越致菩薩,能作佛。這樣的心量廣大,我們應該效法學習。宗教之間不要有衝突,不要互相毀謗,要互相尊重、平等對待、和睦相處,共同行使教化眾生的使命,這樣就很有意義。
問:下面一個問題。請問法師,弟子父母學佛,也非常支持弟子本次來夏令營,更希望將來我可以了脫生死,走聖賢道路。弟子來自北京,今年二十六歲,幾個月前已辭去英文導遊一職,在家聽經拜佛,但有時會懈怠。請問您,我應該在家好好聽經念佛,還是去東天目山這樣的淨土道場修行?我十九歲開始吃素,二十歲時很幸運遇到老法師的法寶,開始聽經聞法,但還是很多毛病習氣沒有改正。我很想發大菩提心,像您一樣,以後可以弘法利生,可是自己還沒有成就,該如何在自己修學的道路上圓滿成就,又可以廣度眾生?如果發心回去每天拜三千拜,聽經念佛求往生,在這個短短的三、四個月內可以成就嗎?
答:這個可以。你回去可以試驗一下,你要是能夠每天拜三千拜,聽經念佛求往生,如果這個世間眾生跟你有緣,你真成就了,阿彌陀佛會留你在這個世間廣度眾生。但是如果你沒有緣分你就會走,你也別害怕,你要生歡喜心,到極樂世界好!將來有緣,眾生機緣成熟了,你再回來度眾生。這條道路很好,不要急於出來講經說法,要有沉澱的過程,要有積累的過程。我到今年學佛二十年,聽老法師講經二十年,這個基礎還覺得不夠,所以要厚積薄發。
問:下面一個問題。請問做為家長,如何引導七歲前的孩子學佛?
答:那就要教他學做人、學做事。你做為家長,要帶著他把《弟子規》落實到生活當中。《弟子規》不是只是用來背的,是要做出來,待人處事接物,都符合孝悌忠信、禮義廉恥、仁愛和平,你《弟子規》就完全落實了。你帶著孩子做,孩子自然就學到了。
問:弟子對於淫慾有幾點疑問,一,淫如何定義?只要有愛慕之心就已犯淫戒了嗎?二,弟子在大學有一個男友,學佛後戀愛時都會深感愧疚和矛盾,甚至不願結婚,因為弟子怕無法清淨修行,又怕使家庭不和睦。此事已困擾弟子很久,懇請法師指點。
答:成不成家是妳自己的選擇,當然結果會是不一樣的。如果是成家,要戒邪淫,夫妻以外的,男女不可以有不正常的這種關係。如果不成家,妳自己過著單身清淨的生活,固然也是很好,選擇是自己。但是這個淫慾心確實要把它放下。什麼是淫?非禮、過分的這個念頭就是淫。事實上如果嚴格的定義,凡是有男女之心,包括那種愛慕、那種情執都屬於,都要放下。因為什麼?它障礙你出輪迴,這個你要是不放下就出不去,它是輪迴的一個根本。當然對年輕人來講,這個是很不容易做到,那都是有大菩提心、大善根、大福德的人,他才能夠斷掉。一般的人,我們要對他要講因果、要講禮義,不可以有不正常的關係。如果你自己禁止不住,遇到很好的伴侶,能學佛的最好,不學佛的你要特別看他的人品,這個人品比什麼都重要。不要看他是不是名望的家族裡出來的,或者是有沒有錢,這都是小的事情,人品第一重要。人品最重要的,看他是不是孝子,你看他對父母是什麼樣的心態。孝順的人再壞壞不到哪去,不孝順的人再好好不到哪去,這個妳自己去斟酌考慮。
問:下面一個問題。遊戲中的殺是否算破戒?藥中入酒是否破戒?
答:玩殺人的遊戲,那也屬於破殺戒,因為你帶了殺心而在造殺業。雖然那是模擬的,但是你已經有殺心,而且把殺人當兒戲,這個業很重,要放下。所以殺、盜、淫、妄這些遊戲都不要玩,接觸都有罪過。藥中入酒,為了藥用這是可以,這不屬於破酒戒。但是藥酒,如果身體恢復了不需要了,那就不要再喝。
問:下面一個問題。不批評國家領導人,是否意味著不談國事?在現體制下,公民有言論自由的權利和監督政府的權利,這麼說來,我們是否放棄這些權利?
答:不批評國家領導人,不一定說不談國事,這是兩個概念,你談著國事也可以不批評國家領導人。實在講,即使是談國事也要談正面的,不要太多的批評,應該要提倡善良、高尚的風氣。不出言則已,一出言有定國安邦的作用,這個話值得說,否則說來幹什麼?如果只是為了向人誇耀自己知道常識很豐富,誇誇其談,這沒什麼意思,這叫無益語。無益語就是綺語,造口業,沒必要。
問:我們再看下面的問題。請問,一個人如何真正將淫慾徹底斷除?雖然曾試用不淨觀和姐妹觀,但是現在社會心理道德敗壞,亂倫的事例層出不窮,使人的思想底限不斷降低。請慈悲開示。
答:放下淫慾最好的就是多接受因果教育,多看因果類的書。我推薦大家認真的讀《慾海回狂》這部書,這是印光大師特別提倡,屬於《安士全書》裡頭的四卷之中的一卷。還有像《壽康寶鑑》這都是很好的書,細細的讀,反覆的玩味、內化,你能夠改變你這些心中的惡念。另外多念佛,多念南無觀世音菩薩,這是《普門品》上講的,如果人多於淫慾,要常念南無觀世音菩薩,即能夠離欲,最好一天念個三千、五千聖號。如果自己煩惱特別重,那你就要跪著念,觀想菩薩放光注照你,幫你消業障,只要誠心,效果會非常好。
問:下面一個問題。對於年輕人來說,該如何選擇道路,是出家還是在家?看老法師講到,建議找個小房子閉關十年,先紮好三個根,再背一百篇古文拿到金鑰匙,然後一門深入一部經,就能成就。走這條路好,還是出家更容易成就弘法利生?
答:這個出家很不容易。我勸你,你真的想出家,先學好,把三個根紮好,一百篇古文都背好,也一門深入了,甚至開悟了,你再出家。像六祖惠能大師這樣,一出家就可以講法。否則你要是沒成就出家,現在你要找個如法道場不容易,在道場裡跟住眾在一起,你會不會生煩惱?對你修學也會有影響。所以我們要講求實質,有出家的心,遠離世間名聞利養、五欲六塵,發起出世、出家的心,但是不一定執著出家的相。那個要隨緣,看看自己有沒有這樣的緣分,由佛菩薩替你安排最好。我出家都是佛菩薩安排的,師父上人安排的。
問:下面問,佛教提到人要去除貪瞋痴。那麼夏令營結束之後,大部分同修都會面臨回到現實生活中要盡各自的義務,做好自己在現實中的本分。譬如一個人所在的企業和團隊,必須要求成員要精進做好本職,必然與利益會掛鉤,不仍然是犯貪戒的嫌疑嗎?佛教徒應該如何平衡角色又不犯戒?
答:這個你自己平時要多聽經,不離經教,你就知道該怎麼平衡、怎麼來處理。
問:佛教提到眾生平等,但在夏令營當中我們看到,在編排座位的時候,讓男同修先進大殿,才輪到隨喜參加的母親等等,這個是不是不平等?
答:這是個古時候的傳統,男子在前,女子在後,這個不是不平等。我們也談過,女子以謙讓為美,女子柔和,能夠謙卑,這反而顯得尊貴。如果是放在男同修之前,她容易生傲慢心;當然男同修也是如此。不過,既然是古時候的傳統留下來的,那我們不必刻意去改變。彼此都應該有相讓的心,而又按照禮制、規矩,這樣就非常好。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剩下還有些問題,等到下次「修行與生活座談會」再跟大家一起學習。謝謝大家。
推薦閱讀:
※【公開】炎黃八卦/八字講課視頻首次公開—八卦/八字高級班(14期)招生—可測過去驗證
※修行與生活座談會 第一九八集(國語)視頻、文字
※探戈教學【視頻】*
※梁湘潤八字視頻知識總結(一)
※羅傑·道森 總裁優勢談判研習會視頻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