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一定被中醫術語繞暈過!!!——(之二)


風寒暑濕燥火——六淫風寒暑濕燥火就是中醫病因的非常重要的一個方面,即外界導致人體發病的因素,合稱六淫。其實,風寒暑濕燥火都是自然界本來就存在的自然氣候因素,如果這些因素在正常的範圍內,不會導致人體發病,那就是正常的氣候;如果超過了一定的限度,超過了人體能夠承受的範圍,就會導致發病,於是就是致病因素了,就是六淫。但是,這個限度是不同的。有的人體質強壯,承受的限度就強,有的人體質弱,承受的限度低。所以,同樣的氣候條件,對體質好的人來說就是正常氣候,對體質差的人來說,就是致病因素了。所以,同樣條件下,有人生病,有人不生病,這雖然和外界因素有關,其自身的體質因素也是不可忽略的。中醫講,生病是六淫所致;西醫講,生病是病菌病毒所致。那麼到底誰說的對?其實,兩方面說的都對,只是角度不同而已。首先,病菌病毒到處都有,我們根本無法消除和避免。所以我們無時無刻不在感染病菌病毒,我們身上體內也都有各種各樣的病菌病毒存在。但是為什麼不生病呢?因為我們有比較強的抵抗力,中醫說法,叫正氣充足。但是,如果我們的外環境變化,風寒暑濕燥火過度了,超過了我們能夠承受的限度,那麼我們的抵抗力就差了,正氣就會受損。那麼這個時候,病菌病毒就會趁機發作,於是發病了。所以,人發病應該至少有兩個方面的因素,一個是病菌病毒的存在,一個是外界環境的變化,缺一不可。但是,中醫沒有認識到病菌病毒這個層面,只強調了外界氣候因素的作用;西醫對氣候因素的認識不足,片面強調了病菌病毒的作用。所以說,在發病原因上,中醫西醫的說法都有道理,但都不全面。兩個方面都看到,才是全面的。


風風分外風、內風。外風就是指外界的風邪,內風主要是指肝氣功能異常,引起的一系列類似於風的癥狀。風,作為一種病因,主要指外界的風過度侵襲,成為發病誘因。風邪致病,有很多特點,比如風性輕揚,善襲陽位;風性善行數變;風性主動;等等。這裡不是講課,所以不具體分析。因為風有這麼多特點,所以人得病之後,如果我們呈現相應的癥狀,就稱之為風證。比如各種瘙癢、抖動、抽搐等等,都被稱為風證。肝膽系統導致的毛病,比較容易出現上述特點,所以,中醫講肝主風,肝功能異常,容易導致肝風內動等等。其實,人體內並沒有風,無論你如何吹風,都只能吹到皮膚而已,不會吹到肉裡面去,更不會說外界的風停了,皮膚裡面,肌肉和內臟裡面還在颳風,那真是笑話。體內是不會有「風」的。中醫講的風和風證,主要是指上述癥狀為主要表現的病機。我們知道,風的形成,就是空氣的流動而已,沒有別的。空氣流動怎麼能致病呢?其實風對人體致病的主要機理,在於空氣溫度較低的情況下,風會快速冷卻我們的身體,體表喪失大量熱能,機能下降,當然抵抗力就降低,於是致病。所以,風致病,不是因為空氣流動,而是因為氣溫較低。舉例來說,冬天刮西北風,我們吹著了就會感冒;但是你感冒之後,回家用電吹風,開暖風檔,吹一吹身體,出點汗,感冒可能就好了。可見,我們生病並不是因為被風吹著了,而是因為風太涼,凍著了。所以,我們並不必對風特別恐懼,但是對寒冷則要各位關注。有些人為了避風,比如感冒之後,或者產婦,為了避風,就把所有的門窗都關得嚴實合縫,密不透風。這是一種偏見,一種陋習。西醫認為,感冒之後要注意通風,是有道理的,因為空氣流動,病毒就不會堆積。產婦的房間也要通風,產婦和嬰兒有足夠的新鮮空氣,有利於健康。你只要能保證室內足夠暖和,適當的通風,肯定是有好處的。


風與寒的關係俗話說,風為百病之首。說的是風對人體的侵害比較多,而且風邪容易與其他外邪合而感人,危害更多。但是,實際上風邪傷人,病不在於風,多數情況下在於寒,有時在於濕、熱、燥等等。為什麼這樣說呢?因為只要溫度適當,乾濕度適當,吹風一般不會使人生病,.而一旦溫度過低,(或過熱、濕、燥等),吹風后就很容易生病。所以,治病的不在於風,而在於寒。再比如,我們在寒冷的環境中呆久了,即使沒有風,我們也會生病,如果生病的癥狀為怕冷、發熱、汗出,那是什麼病?顯然是太陽中風證。相反,如果我們讓風吹大了,生病了,癥狀為怕冷、發熱而不汗出,那是什麼病?顯然是太陽傷寒證。所以,我們診斷是根據你的癥狀表現,而不是追究你到底感受了什麼邪氣,而是看你病後出現什麼癥狀,我們是根據癥狀來推測病機的。至於你感受了什麼外邪,我們是根據癥狀辯證之後推測的,沒有什麼檢測數據。所以,我們中醫治病,關鍵在於通過癥狀推測病機,病因只在醫理研究中有用,在臨床治病過程中,意義不大。就風與寒的關係來說,雖然古代有「君子避風如避矢石」的說法,但也有「百病寒中生」的說法,事實上防寒比避風更重要。


中風中風的概念有幾種,差別很大。第一種,就是傷寒論中的中風,即太陽病,發熱、汗出、惡風、脈緩者,名為中風。即外感風寒之後的表證,有汗出的為中風,沒有汗出的為傷寒。這個太陽病的中風,是很多種外感病的初期階段,即表證階段。我們日常最常見的,就是感冒。感冒之後,如果又怕冷,又有汗出,那就叫中風。另一種中風,也是外感引起的。比如我們晚上開著窗戶睡覺,第二天醒來發現嘴歪眼斜,呵呵,這就是所謂的中風了。原因就是此人氣血比較虛弱,晚上睡覺,氣血內斂,體表的氣血更加弱了。但是晚上風涼,長時間吹其身體的某一個局部,這個部位比如受寒收縮,血流不暢,肌肉因為缺乏營養和能量供給,因而肌肉鬆弛抖動,即為中風。另有一類風證,也是外感所致,主要是瘙癢、疹塊等。主要從營衛不和論證即可。還有一種情況,也很常見。主要是中老年人,情緒不穩,血壓偏高,激動之後,出現腦梗塞、腦出血等等,外在表現為口歪眼斜,半身不遂等等。這種情況,主要與肝氣鬱結有關。肝主筋,血管就是筋膜組成的,肝鬱則筋膜緊張,時間就了,筋膜變脆,容易破裂出血等等。所以,這種情況叫做肝風內動。還有一種風證,是手腳不自主地抖動。發病緩慢,沒有明顯誘因,甚至患者本身都不知道什麼時候開始的。這幾種情況,前幾種與外感有關,但卻不一定非吹風不可得,主要還是受寒。道理我們上條以及講過了。後兩種情況,主要是內因所致。主要在肝和脾。心腦血管方面的中風,一方面有肝氣鬱結、肝動生風的問題,另一方面,也有脾虛不能運化,以致痰濕內停的因素。肝的問題,導致血管硬化,脾的問題,導致血管堵塞。機體不由自主顫抖的風證,其實也是肝脾的問題。肝鬱則脾虛,脾虛則氣血不足,肌肉失養,就會抖動。這兩者情況,都和肝有關係,肝鬱則氣滯血瘀,血瘀則營養能量供應不足,所以出現風證。所以要行氣活血。中醫諺語:治風先治血,血行風自滅。就是從這個角度講的。


肝鬱化熱肝鬱化熱、肝鬱化火等等說法,都是一個意思,即肝膽條暢氣機的功能不足,氣機運行不暢,氣血分布不均勻,導致某些局部氣血分布相對偏多,因而出現熱像,即我們常說的上火。肝膽條暢氣機的功能,其實就是讓氣血在全身分布比較均勻。但是,如果肝膽的功能偏弱,氣血在全身的分布就會有偏頗,有的地方偏多,有的地方偏少。偏多的地方,因為氣血多,所以功能往往就過盛,於是呈現熱像,這時往往表現為實熱;如果這人體質偏弱,脾胃運化功能不足,以至於痰濕內停,那麼氣血偏多的地方,痰濕必然也就多,於是也會呈現熱像,但這是往往表現為虛熱。所以,肝鬱化熱有時候表現為實熱,有時候表現為虛熱,具體要看這個人身體素質。身體強壯的往往表現為實熱,體質差的往往表現為虛熱。肝鬱化熱,多數表現在頭面部,比如眼睛紅腫乾澀、口腔潰瘍、面部長痘等等,也就是我們常說的上火。當然,有的是實火有的是虛火。為什麼頭面部容易上火?因為心在上焦,距離頭面部較近,所以頭面部比較容易得到更多的氣血。另外,肝膽不好的人,中焦脾胃往往比較弱,脾胃對氣機運轉有斡旋作用,所以脾胃不好的人,氣機難以通過中焦而達下焦,於是上焦頭面部就容易得到更多的氣血。當然,這都是因為肝膽條暢氣機功能沒有正常發揮有關係。總之,頭面部更容易上火。但頭面部並非唯一能上火的地方。很多人氣機不通,而呈現手腳燙熱的癥狀,也有的表現為小便黃赤,泌尿生殖系統炎症等等,中醫角度看,也是氣機不暢,局部鬱熱的結果。


肝動生風肝動生風其實還是肝氣鬱結的結果,道理和肝鬱化熱類似,只是表現形式不同而已。肝動生風的表現形式主要是出現風證,即頭暈目眩、手足抖動等等。其實這種癥狀,和「風」沒有什麼關係,只是因為癥狀「善動」,與風「善行數變」的特性類似,所以用「風」來比喻而已。中醫理論,往往都是用取相比類的方式來研究的。這種癥狀,其實就是局部氣血供應不上,機體發出信號,以求更多地供應氣血。而供血不足,往往有脾虛氣血虧虛、氣滯血瘀、痰濕阻滯等原因,所以治療這類癥狀,往往有健脾補氣血、行氣活血、理氣化痰等方法。中醫「治風先治血,血行風自滅」、「風證多痰」等等諺語,就是分別從這些角度來論述的。


肝經濕熱 肝經濕熱,就是濕邪和熱邪主要體現在肝膽經上。其中濕邪可以是外感而來,也可以是內生的。不管是外來還是內生,我們都可以驅逐出去,方法有發汗、利尿、健脾化濕等等方法。熱邪也可以是外感,也可以是內生。外感之熱,多為實熱,內生之熱,可實可虛。如果熱邪主要體現在肝膽經範疇,比如眼睛、耳朵、胸脅等處體現為熱像,則熱在肝膽經。如果肝膽經有熱像,又有濕氣,則為肝經濕熱。其中濕氣均為實邪,熱可分虛實。有熱像而無陽虛者,為實熱,有熱像而又現陽虛之象者,為虛熱。對於實熱的肝經濕熱,只需疏肝清熱利濕即可;對於虛熱的肝經濕熱,則需疏肝清熱利濕的同時,兼顧溫陽。


寒凝肝脈其實就是寒邪侵入體內,主要表現為肝膽經癥狀。治法無非溫陽散寒而已,只不過適當關注肝膽經,引葯入肝膽經而已。


寒寒邪是最易致病的因素。百病寒中起。其實寒沒有一定的標準,不是說多少度就是寒,多少度就是熱。無論多少度,只要沒有導致人生病,那就是正常的氣溫。只有因為氣溫偏低,導致人體不適應而生病的時候,這個低溫才叫做寒邪。所以,同樣的溫度,對於有的人來說,就是寒邪,對另一些人來說,仍然是正常的氣溫。外界氣溫低導致疾病的,這種寒都是實寒,是實邪。體內陽氣不足,體溫偏低,因而呈現病態的,叫做虛寒。寒邪主要的危害,是使人體體溫降低,能量下降,功能減弱。實寒虛寒均如此。寒還有其他一些特點,比如收引凝滯,即受寒後筋脈縮短、拘攣,血液津液凝滯流動慢;比如寒邪主痛,因為收引凝滯,所以容易產生痛感;比如善襲陰位,即寒邪的表現,往往都在身體的下面,且往往都伴隨著痰濁水濕等邪氣的存在。寒邪可以外感,也可以內生。內生寒邪,其實就是陽虛體質,功能下降,體溫下降,因而表現出寒的特點,所以叫虛寒。即陽虛則寒。當然,陽虛的人,因為體溫低,功能弱,所以抵禦外寒的能力也弱,所以更容易被寒邪侵襲。經常性受環境寒涼影響,人也就比較容易呈現陽虛。即內邪引來外邪,或外邪引動內邪。反正就是內因外因相互起作用而已。


濕濕簡單地理解就是水,但是實際上,作為治病因素的濕邪,並不是簡單的「水」,而是人體內的代謝廢物和環境中的污濁之物。體內的代謝廢物,包括過多的血糖、血脂、膽固醇、尿酸等等,凡是不能被人體直接利用,超過人體利用限度的東西,統統歸於濕。濕泛指體內的各種代謝垃圾。但根據這些垃圾的形態分為痰濕水飲等不同的狀態。特別清稀的,叫水飲,瀰漫狀態的叫濕氣,濃稠聚集的叫痰。痰濕水飲其實都是一種東西,就是體內的代謝廢物。這些東西在體內一方面阻礙氣機運行,一方面侵害正常的機體組織,從而形成多種疾病。中醫諺語說,怪病多因痰作祟。所以,化痰除濕是非常必要的。當然,痰濕是比較難化掉的,中醫又有句話:痰濕重濁黏膩最難祛除。化痰濕主要有以下幾個途徑,一是發汗,從體表排出;二是利尿,從小便排出,三是溫脾,在體內進一步分解掉。張仲景說過:"病痰飲者,當以溫葯和之。「主張用乾薑、半夏、陳皮、細辛等來溫化痰飲,是非常有效的。我們常說,自然界的濕氣也會感染人體。比如連陰雨、大霧瀰漫等等天氣,人就比較容易被濕氣侵擾。一般理解為外界的水分侵入體內所致。其實這只是一個淺顯的理解。如果僅僅是外界的水氣進入人體,那能進來多少?比我們每天喝水還多嗎?喝水為什麼不會增加濕氣?其實,外界的濕氣侵擾,主要是空氣潮濕,人體體表不能正常出汗,所以人體排除濕氣的一個重要途徑不能正常發揮作用了,體內的痰濕水飲等代謝垃圾不能排出了,所以體內的濕氣就顯得增加了。可見,感受外邪,一般並非外界的水進來了,而是體內的代謝垃圾出不去了。如果按照一般的理解,是外界的水進來了,那麼一泡小便不就排出去了嗎?哪有那麼麻煩?當然,如果環境很糟糕,不僅有水氣,還有其他的污濁的東西,比如現代的各種空氣污染、水污染等等,這些東西進入人體,那當然會增加體內的毒素,也即增加體內的痰濕。所以,環境污染,是可以導致人體濕氣增加的。


燥燥,就是乾燥,字面理解,就是水分不足,濡養不夠。比如我們喝水少了,嘴唇乾裂,這就是燥。但是,作為一種致病因素,燥不僅僅是水分的減少。如果僅僅是水分的減少,多喝幾杯水不就好了嗎?這還叫病嗎?事實上,燥邪致病,主要是指體內的津液精華的不足,機體細胞得不到這些精華的濡養,自然出現病態,這種病態,與缺少水分很相似,也會顯出乾燥的表象,所以,我們把這種狀態較做燥。所以,中醫講的燥,主要不是指水分的缺乏,而是指津液精華的缺乏。上面講的濕,主要不是水分過多,而是指體內代謝廢物過多。這裡講的燥,主要不是指水分的缺乏,而是指津液精華的缺乏。這兩點可以參照理解。既然燥不是水分的缺乏,那麼人體燥的時候,喝水就無濟於事,必須要補充營養精華,補充津液。中醫講的滋陰生津、滋陰潤燥,就是這個道理,主要是滋陰。常用的辦法是吃蔬菜、水果等等。現代人營養豐富,吃的很多。按理說,人是不應該缺乏津液的,不應該有燥象的。但是很多人有口乾咽干、眼睛乾澀、皮膚乾燥等等問題。這是為什麼呢?第一,是因為陽氣不足,功能不足。你是吃了很多東西,但是,你吃了這麼多營養,脾胃卻不能吸收分解並轉化為你身體所需要的東西,也就是說,你有很多原材料,但是你生產不出你需要的產品(津液)。所以,這種情況下的燥,主要是陽虛氣虛所致。第二,是因為肝鬱化熱。肝氣鬱結,時間久了,必然化熱。熱像最易上行,熏灼津液,所以出現口乾咽干、眼睛乾澀等等。當然,癥狀也可以出現在別的地方,只是出現得少一點。體內津液匱乏,從陰陽的角度看,就是陰虛。但是典型的陰虛,是指津液少而陽氣相對正常的狀態。如果陽氣正常,你又吃了大量的營養,你就可以把營養轉為津液,你就不會缺津液,不會陰虛,不會燥。所以說,現在人出現燥象,出現所謂的」陰虛「,主要原因在於陽虛氣虛,而非陰虛。 記住一句話:現在人出現燥象,一般都不是陰虛,不要當陰虛來治,不要滋陰。否則就越治身體越差。


暑暑是指盛夏季節,三伏之中,又濕又熱的自然環境。暑是特種自然因素,沒有相對應的體內因素。即只有外暑,沒有內暑。其實,暑是指又濕又熱的環境因素,而且是濕熱達到極端的情況。人體內,也有濕熱的因素,和外界的暑是類似的,但古人沒有把這兩種情況類比出來,我們也沒有必要把兩者強拉在一起。暑是濕熱相合,尤其三伏天,這兩者更容易相合侵襲人體。熱邪襲人,最易消耗人體津液,津液不足,陽無所附,因此陰陽都有損失,所以暑熱襲人,易致氣陰兩虛之證。既有口乾口渴,又有疲憊無力等症。濕邪侵襲人體,體內濕氣無法排除,因此堆積為患,在外可為濕疹、腳氣、皮膚過敏等等,在內可為痞滿納差、腹瀉便溏等等。暑邪襲人,濕熱都可見症,但有偏於熱者,有偏於濕者。其中偏於濕者,往往有兼見虛寒之症,即為寒濕。所以,暑邪襲人,至少有四種大的分類,一是濕熱兼見者,一是偏於熱者,一是偏於濕者,一是偏於寒濕者。暑邪襲人,濕熱兼見者,症見熱象明顯,比如口渴口乾,心煩胸悶,口腔潰瘍、面赤長痘等等,同時又有濕邪癥狀,比如皮膚油膩、舌苔厚膩等等。這種情況在盛夏季節表現嚴重者,可以考慮暑邪為患。只是同時又要參考陰陽辯證,不要模糊了大方向。暑邪襲人,偏於熱者,即所謂外感熱邪,風熱為患,症見發熱,口渴,咽乾咽痛,大便乾燥等等,可歸於溫病論治。具體治法,即可參考溫病條辯的手太陰溫病的銀翹散、桑菊飲,也可參照傷寒論的麻杏石甘湯,甚至可參考傷寒論之陽明病、少陽病治法。此不詳述。暑邪襲人,偏於濕者,即所謂外感濕熱,以濕為主。濕郁肌表者,可汗解之,如麻黃連翹赤小豆湯;濕邪郁於腸道之間者,可行氣利濕,如胃苓湯。暑邪襲人,偏於寒濕者,即傷寒論所謂太陰病,方以理中湯為代表。症見畏寒肢冷,面色青白,舌淡苔白,腹痛納差,上吐下瀉等等。古人將暑邪為患,分為陽暑、陰暑兩大類。上述所謂濕熱兼見、偏於熱者,乃至偏於濕者,都可歸於陽暑類,以其均見熱象也;上述偏於寒濕者,即為陰暑,以其一派陰寒之象也。事實上,現在人所謂中暑,陰暑較為多見。因為現在露天作業的人比較少了,防暑降溫的條件好了,所以,陽暑為病,也就少見。但現在人貪涼過度,飲冷食冰,所以,陰暑為病比較多。


火火,或者叫熱,都一樣,區別只是程度的不同,火為熱之極,熱為火之漸。所以二者可以混用的。外邪中有火,內傷也有火。即,火分內火、外火。火還有虛實之分,即虛火、實火。外界環境太熱,即外火太過,就會傷人,即為火邪襲人。火邪襲人,最善傷陰。陰液被傷,即現燥象。症見發熱,口渴,口乾,眼睛乾澀,皮膚乾燥,小便短赤等等。外火傷人,往往都是實火。內部情志不暢,也會造成鬱火。道理前面都講過。簡而言之,就是情志不暢,導致氣機不暢,氣機不暢,氣血分布不均,氣血多的地方往往就呈現熱像,即為鬱火。內生鬱火,可見實火,也可見虛火。具體看其體質強弱,體質強,陽氣盛,鬱火即為實火;體質弱,陽氣不足,鬱火就是虛火。過食辛熱之物,也會導致火旺。比如吃辣椒多了,口腔潰瘍,面紅目赤等等,就是上火。當然,如果素體陽盛,即為實火,如果素體陽虛,就是虛火。現在人陽虛體質居多,所以呈現的火象,多為虛火。即使為外火所傷,因其素體陽虛水泛,體內水濕一時消耗不至太過,僅僅局部傷陰而已,所以只呈現局部的熱象燥象。心主火,因此火邪傷人,易在心經體現。心主血脈,故火邪傷人,往往呈現數脈。實火之脈,數而有力;虛火之脈,數而無力。


(未完待續)


推薦閱讀:

難治的腎病,名老中醫用1味葯取得良效!
美味至極,強筋壯骨一定要喝的滋補養生湯
中醫育兒大全
更年期潮熱的治療中醫三療法
認識中醫(十三)中醫思維的缺點

TAG:中醫 | 術語 | 醫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