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誕不經的「六道輪迴」
06-08
.佛經浩如煙海並不說明博大精深——佛教文化批判之一李鐘琴佛教自東漢傳入中國,已近兩千年,對中國傳統文化影響甚巨。我認為,佛教作為一種人生觀,自有其價值和意義,部分人信奉也無妨。但是,作為一種影響廣泛的宗教,它對人類社會發展的負面影響亦不容輕視。然而在準備撰此文時,我卻每每陷入彷徨。因為要批評它,首先要全面了解它。我能夠全面了解佛教學說嗎?我不得不承認,我做不到。與基督教只有一本《聖經》不同,佛教經典可謂汗牛充棟,浩如煙海。唐僧玄奘到印度取經後翻譯了20年,共譯佛經74部,1335卷。據《開元釋教錄》記載,到唐開元年間,中土已有佛經1076部,5048卷。明朝有《南藏》6331卷、北藏6361卷、武林版6771卷。試問,如此多的所謂經典,誰能看得過來?佛陀圓寂後,印度佛教便分為「上座部」、「大眾部」兩派,之後又再次分裂,是為大乘佛教、小乘佛教。傳入中國的主要是大乘。中國佛教又分為性、相、台、賢、禪、凈、律、密八大宗派,每一宗派都有各自的義理主張和卷帙浩繁的經典。經典多,門派多,並不代表這門學術博大精深,它們也可以是歧義紛呈,也可以是雜亂無章,也可以是廢話連篇,也可以是故弄玄虛。對於繁瑣的教義、儀規,其實不用我來批評,佛教各門派早就互相批評、互相辯難了,否則也不會有如此多的門派和佛經。比如你若認為可以不讀佛經,人家會告訴你,佛經是「佛教三寶」之一,「佛經不可不讀」;而你若主張必須讀經,人家又會引用釋迦牟尼的話來證明佛經並不重要:「法本法無法,無法法亦法;今附無法時,法法何曾法。」像這類繞口令一樣的名言在佛教經典里比比皆是,不信不把你繞暈。甚至那些著名的偈語,也不過是在扯淡。如《金剛經》云:「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雖然用了五言詩的形式,但既不講平仄,也不押韻,中間兩句重複,最後一句是廢話,可見譯者古文底子太差。四句話表達的其實只有一個意思:「一切皆空。」古人知識有限,竟不知泡、露、電也是真實存在的物質,並不虛幻。再說,既說「一切有為法」都是空的,那麼佛法豈不也是空?既然一切皆空,對佛法何必執著?佛祖所謂「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地藏菩薩所謂「眾生度盡,方證菩提,地獄未空,誓不成佛」,豈非貪嗔痴念?再如佛教禪宗那個著名的衣缽爭奪公案,五祖弘忍的大弟子神秀書偈曰:「身是菩提樹,心為明鏡台。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惠能(即後來的所謂禪宗六祖)的偈語曰:「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顯然比神秀看得更空,於是弘忍深夜將袈裟傳與惠能,立其為接班人。為了防止神秀手下傷害慧能,弘忍讓慧能帶著袈裟連夜逃走。空門之中,居然為了怕人奪位連夜潛逃,彷彿是俗世常見的宮廷鬥爭,這本身就是個笑話。如果說神秀的偈語還有加強個人修養的意思,那惠能的「本來無一物」則純是扯淡。「本來無一物」,那象徵禪宗掌門人身份的袈裟又是什麼?既然一切皆空,慧能連夜潛逃跑到南方創立禪宗南宗又有什麼意義?佛經之所以數量如此龐雜,我看不排除有故意複雜化、神聖化的目的,可以令學習者望洋興嘆,令無知者感到高深莫測。不必說佛教信眾,就是所謂「法師」,有誰通讀過所有佛經?儘管佛教門派眾多,各說各有理,但有些基本教義是各派都認同的,如四諦、三世、因果報應、六道輪迴、萬物皆空,等等。數不清的經典,論述的無非是這些屈指可數的觀點;「博大精深」的背後,其實就那麼幾句老生常談。自欺欺人的佛教「四諦」——佛教文化批判之二李鐘琴佛教最基本的教義是「四諦」——苦諦、集諦、滅諦、道諦。「諦」是真理的意思。「四諦」中,第一是「苦諦」。「苦諦」又分為「八苦」——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愛別離苦、怨憎會苦、求不得苦、五陰盛苦。佛教認為,人生在世,一切皆苦,苦海無邊。為什麼佛教得到下層人民的信奉?就因為「苦諦」說,撥動了生活在水深火熱中的人們的心弦。然而,佛教宣揚的「苦諦」是有問題的。一是片面強調了「生老病死」之苦。生老病死,這是世間任何生物都無法避免的生命過程,對於多數人來講,其實這些痛苦是很短暫的,它並不影響生活的美好和生命的意義。二是忽略了不公平、不合理的社會制度帶給人的痛苦。除了生老病死之苦,愛別離、怨憎會(不是怨家不聚頭)、求不得苦、五陰盛苦(由各種慾望熾烈而導致的痛苦,前七苦皆由此而生),都是由於人自身原因帶來的痛苦。而現實卻是,不公平、不合理的社會制度帶給人們的傷害和痛苦更加深重。把所有痛苦歸結為人的自身原因,故意迴避現實,固然能獲得專制統治者的欣賞,但也使人民失去了批判現實、改良制度的動力和能力。人的痛苦既然與社會制度無關,那麼為什麼要改良這個制度呢?三是把產生痛苦的根源歸結為人的慾望,這是只看到了部分癥狀,而診錯了病因,開錯了藥方。「五陰盛苦」認為外界的各種誘惑、人自身熾烈的慾望給人帶來種種痛苦,「集諦」則進一步指出了人生痛苦的原因是「業」和「惑」。業指人的行為,惑指人的無知。「滅諦」則宣稱滅盡「八苦」,達到涅槃寂滅境界,即為解脫。涅槃寂滅指一種無生無死、無欲無求、無煩惱、無痛苦的永恆寂靜的狀態。僧人死亡,都稱「涅槃圓寂」。也就是說,人死了,也就不會有痛苦了,一了百了。難道人必須自殺嗎?當然不是!佛教是反對殺生的。那麼,如何消除導致人生痛苦的「業」和「惑」以達到涅盤寂滅境界呢?佛教指出的路徑是「道諦」(「八正道」),無非是通過「正見」、「正思」、「正語」等自身修練以到達極樂世界。這與儒家倡導的「克己復禮」、「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是相通的。在如何看待人的慾望方面,儒釋道更是所見略同。儒家的道德說教,無不立足於抑制人的私慾,南宋大儒朱熹明確提出「滅人慾,存天理」。道家經典《老子》說得更明白:「罪莫大於可欲,禍莫大於不知足,咎莫大於欲得。」老子認為的「聖人之治」,就是「常使民無知無欲」。慾望是罪嗎?只要是有生命的物體,都會有生存、發展的慾望。即使是植物、微生物,也不例外。人類作為高等動物,之所以能夠生存、發展,之所以創造了輝煌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都可以歸功於人的慾望。一個沒有任何慾望的人,與死人無異。一個無欲無求的人,不會有通過勞動創造美好生活的想法,更不會有發明創造的動力和能力。慾望不是罪,只有當人侵犯他人利益以滿足自己慾望的時候,特別是利用公權力滿足自己私慾的時候,慾望才是罪!通過合法、合理的方式滿足自己的慾望,這是人類進步的動力所在。一個旨在「滅人慾」的社會,怎麼能帶來科學技術的發展呢?怎麼會實現社會的文明進步呢?怎麼會為人類作出較大的貢獻呢?事實也證明,中國以及那些佛教國家,對人類的現代文明並沒有什麼大的貢獻。邪惡無恥的「因果報應」——佛教文化批判之三李鐘琴佛教理論中對俗眾影響最大、也最為荒唐無稽的,當是「因果報應」說。佛教認為,有因必有果,人的所做所為,必會得到報應,所謂「為善必有善報,作惡必有惡報」。而報應又分為現報、生報、後報三種。現報又叫現世報,指今生就得到報應,甚至立即會得到報應。生報指今生造業,來生受報。「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來世果,今生作者是。」後報謂今生或宿世所造之業,要在多生後世才會得報。 「假使百千劫,所作業不亡,因緣會遇時,果報還自受。」「因果報應」理論旨在勸善,可惜管頭不顧腚,無法自圓其說。比如曾有佛門弟子問印光大師:有個張太太信佛,吃素已二十餘年,逢人必勸念佛吃素,心極慈悲,不料某日送素菜與某師兄途中,被車軋死。這麼一個信佛行善之人竟遭此橫禍,難道是遭了果報?印光和尚解釋說:「為善而得惡報,乃宿世之惡業果報,非現在之善業果報也。」印光和尚認為,張太太是前世作下惡業,所以今生遭到了報應。這個解釋,也可以用在所有無辜遇難的人們身上。哪怕是小孩子被暴徒殘殺,大師們也可以解釋為孩子前生造孽,今生受到了報應。這個貌似有理的解釋,實在是冷酷無情、蠻不講理至極!這不僅是對受害者的污辱,也是對施害者的包庇。因為,受害者不管遭受什麼不幸,完全可以解釋為是他們個人的原因,或者是前世的原因,與社會無關,與肇事者無關,與暴徒兇手無關。從另一面來講,暴徒、兇手、肇事者,完全是在替佛行道,是正義的行為。而貪官污吏們生活奢華、作威作福,也可以解釋為人家前世積德行善的結果,今生盡情享受是完全應該的。佛教經典《三世因果經》說得很無恥:「今生做官為何因?前世貴金妝佛身。前世修來今世報,紫袍金帶佛前求。」印光和尚解釋「惡人為何無惡報」說:「這個人家無惡不作,為什麼還大富大貴?這是他不明了道理。這是他們家中過去生中,或者是他本人,他的前輩過去生中修的福大。」「因果報應」說不僅令世間一切不合理的現象變得合情合理,也使法制失去了存在的意義。兇手殺了人,受害者固然是遭了報應,兇手也無需受到法律制裁,按照佛理,他遲早要受報應。沒遭現世報就讓他遭來生報,或者在億萬斯年之後遭「後報」。既然冥冥中自有天意,還要世俗的法律做什麼?由此亦可見,佛教與民主法治相隔不啻十萬八千里荒誕不經的「六道輪迴」——佛教文化批判之四李鐘琴眾所周知,佛教認為,人如果不成佛,就會在前世、現世、來世這「三世」之中輪迴。但這裡面有個不能自圓其說的問題:三世輪迴,現世的人口數量應該是永恆不變的。但是,現實卻非如此。如果遇到戰亂、災難、疾疫,人口數量會減少。以中國為例,據《漢書·地理志》,西漢元始二年全國總人口為五千七百多萬,而經過 歷年戰亂,特別是三國時期的大動亂,到公元26O年,魏、蜀、吳三國人口的總數僅有七百六十餘萬,不到西漢時期的七分之一。那麼,是不是說明有七分之六的前世之人沒有順利脫胎為人?那些消失的人口都脫生成什麼了?而總的來看,世界人口的數量是上升的。仍以中國為例,目前中國人口達13億,已是三國時期的170多倍;1963年,中國總人口是 六億九千萬 人,時過50年,人口翻了將近一番,那麼,這多出的六億多人是什麼轉世的呢?僅靠「三世因果」是不能自圓其說的,這就需要「六道輪迴」理論解釋了。佛教認為,人生於世,除了難逃「因果報應」,還要永無停息地經歷「六道輪迴」。所謂「六道」,分為「三善道」(天道、人道、阿修羅道)和「三惡道」(畜生道、餓鬼道、地獄道)。世間眾生無不在生死輪迴之中,只有佛、菩薩、羅漢 才能夠跳出三界,不入輪迴。「六道輪迴」理論源自古印度的婆羅門教,為愚民們所信奉。佛教繼承了這些說教,與「因果報應」理論相輔相成,形成了佛教的主要教義。根據「六道輪迴」理論,在人口減少的時候,可以解釋為很多人轉世成為動物了;人口增加的時候,則可以解釋為許多動物轉世為人。也就是說,從1963年到2013年,中國多出的六億人,應該是豬馬牛羊、魚鱉蝦蟹之類通過積德行善轉世而來。與「因果報應」理論一樣,「六道輪迴」也是旨在勸善,可惜這種憑空想像的所謂理論,仍是管頭不顧腚,難以自圓其說。以「三惡道」中的「畜生道」為例,據說「從最小的昆蟲到鯨魚及大象等,都屬於畜生道的眾生」。畜生道的眾生,要受飢、渴、寒、熱之苦,有被獵殺及相互啖食之苦。「人道」中的眾生(即人類)若作孽,來生會變成畜生。畜牲愚蠢無知,如何明白佛法?既然無從修善,又如何轉世為人?凈界法師講述了一個修行人由於一念貪戀投胎為小狗的故事:在上海有一位林居士在臨終的時候,因為他護持大家念佛,其「善根就表現出來了,臉色紅潤,身心安詳」。突然間,他的小太太這時候衝進來哭道:「你走了以後我怎麼辦啊!」「林居士一聽到他小太太的哭聲,就觸動他心中的妄想,結果他念佛的善根就被破壞了;他本來紅潤安詳的臉色,就轉成黑色的,後來就墮落變成一隻小狗。」凈界法師強調:「這是一則真實的故事。」林居士信佛念佛,但在臨終之際,只因留戀世間的親人,便墮入「畜生道」,脫胎為一條小狗,這也太殘忍了吧?況且,留戀世間的親人,難道不是「善根」嗎?難道不是「善念」嗎?因為信徒一念之差,就把他打入「畜生道」,這就是佛家宣講的「慈悲為懷」嗎?《華嚴經》有云:「於中殺生之罪,能令眾生,墮於地獄、畜生(牲)、餓鬼。」佛教把「不殺生」當作全部戒條的「首戒」,認為誰若殺生,就會墮入「三惡道」。貌似公正地把人與畜生一視同仁。但人生於世,有幾個能做到絕對不殺生?誰一輩子沒打死個蒼蠅、蚊子?誰保證一輩子小心翼翼地沒踩死一隻螞蟻?若按《華嚴經》的說法,幾乎每個人死後都要投胎到「三惡道」。把「人道」列為「善道」,把「畜生道」視為「惡道」,可見佛家認為畜生是非常低賤、醜惡的,不可與人相提並論。但是,佛家又聲稱「眾生平等」,畜生也能成佛。《大般涅槃經》云:「以佛性等故,視眾生無有差別。」「一切眾生皆可成佛。」既主張眾生平等,又蔑視畜生,這不是自相矛盾嗎?「因果報應」本就荒唐無稽,「六道輪迴」更是荒誕不經。說一個人前生可能是豬狗,來生或許變蚊蠅,此類毫無道理的憑空瞎扯,居然能深入人心,居然也成了「文化」,誠堪浩嘆!
推薦閱讀:
推薦閱讀:
※[開示] 如何理解大乘經論中說眾生是佛、輪迴是涅槃?
※何謂六道輪迴
※生命之輪迴,數字「十」源起的臆想
※美國全新紀錄大片:生死與輪迴(一) 何為生命
TAG:輪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