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代禪宗詩歌-王維、李白(11)

歷代禪宗詩歌-王維、李白(11)王維(701—761) 後世稱為「詩佛」。字摩詰,號摩詰居士。祖籍今山西祁縣。開元年間21歲時中進士,累官至給事中。安祿山叛軍陷長安時曾受職,亂後降為太子中允,後官至尚書右丞,故亦稱王右丞。晚年無心仕途,情怡山水,結廬輞川,長持齋戒,崇信佛禪,與道友「浮舟往來,彈琴賦詩,嘯詠終日」(《舊唐書·王維傳》)。 王維是唐代著名山水詩人,是盛唐時期山水隱逸派的代表人物。他隱居後所寫的田園詩,表現了大自然的恬靜之美,也飽含了禪宗的神韻。詩中禪語驚人,禪趣盎然且禪理精深,可謂深諳佛家妙詣、禪宗「三昧」,後世人尊他為「詩佛」。他還兼長音樂書畫,其潑墨山水畫自成一系,蘇東坡稱其「詩中有畫,畫中有詩」。鹿柴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返景入深林,復照青苔上。【賞析】這首詩是王維後期山水詩代表作即五絕祖詩《輞川集》中的第四首,表現了山中的靜寂與幽暗,折射了詩人晚年特有的幽寂境界。《輞川集》共有詩二十首,全是五絕,每一首均是一幅精美無比的繪畫小品,以輞川風物反襯詩人的精神境界。空山不見人,但是傳過來人的聲音,山本來是空寂的,人語過後更反襯出它的靜寂;夕輝射入深林,照映在青苔上,看似有一線光亮與生氣,實則反顯幽暗、寂寥,因為夕輝即將消微,接下來將是漫長的幽暗。通過短暫的有聲寫長久的靜寂,短暫的有光襯托長久的幽暗,便是大畫家、音樂家、大詩人王維特有的對聲音與光線的敏銳觀察與高超表現。進入晚年的他,萬事不關心,唯好將禪心一片與山之幽寂融匯為一體。只寫山水,不入禪語,不繪禪心,說是禪詩未免牽強;其實,這才是真正意義上的禪詩。禪境要求不著痕迹,如羚羊掛角。此詩無禪語而有禪境,堪稱「以禪入詩」的上乘之作。鳥鳴澗人閑桂花落,夜靜春山空。月出驚山鳥,時鳴春澗中。【賞析】 這首詩是王維題友人居《皇甫岳雲溪雜題五首》之一,通過鳥鳴澗中,反襯春澗之幽靜。 心閑的人,才能察覺細微的桂花的下落,這空山靜夜是如此靜謐,又反過來使人心寧眼明,感觸敏銳。一切都沉浸在夜的寧靜之中。於是,當一輪皓月升起,給夜幕下的空谷灑下一片銀輝時,連山鳥也驚覺起來,好像在怪明月打擾了它們的靜境。花落、月出,鳥兒驚、鳴均是動,而正是這些動,更加突出了人閑、夜靜、山空,通過高超的藝術手法,為我們展示了動中有靜的靜謐世界,同時亦體現了詩人禪心之幽靜。終南別業中歲頗好道,晚家南山陲。興來每獨往,勝事空自知。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偶然值林叟,談笑無還期。【賞析】 這是一首記述遊歷山水勝事、內心閑適自得的禪詩。 王維四十歲後,看穿仕途艱險,起超脫塵俗之心,遂於終南山的別墅過起了亦官亦隱、棄俗奉佛的生活。在旖旎迷人的大自然中,興至時則獨游,若有所得,也不求人知,一己獨享其樂。此為首聯與頷聯之意,其中「獨往」與「自知」極富禪趣。頸聯寫詩人隨意而行,走到哪裡就算哪裡,可是不知不覺,竟來到流水的盡頭,於是索性坐下,看白雲「無心以出岫」。(陶淵明《歸去來辭》)這裡的一行、一到、一坐、一看的描寫,詩人忘情山水、淡雅恬適的情懷,已栩栩如生、躍然紙上。尾聯寫出遊時偶然遇上一位林中高士,則談笑風生,以至樂而忘返。一個「偶然」與首聯的「頗」字相對應,說明了心之誠摯與行之隨興;一則「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成為飽蘊化機之妙的千古佳句。辛夷塢木末芙蓉花,山中發紅萼;澗戶寂無人,紛紛開且落。【賞析】 這是一首「以禪入詩」的山水風物詩佳作。 在寂寞無人的辛夷塢中,在空曠的山澗里,璀璨絢麗的辛夷花綻開了蓓蕾,於是山中一片霞蔚雲蒸,有如芙蓉出水;它紛紛綻開,又紛紛飄落,放也默默,落且無聲,無生之喜,無滅之哀,簡直淡泊、超脫到了極點。這紛紛開落、得之自然又復歸自然的辛夷花,不正是作者「任運自然」的心境的寫照嗎?這一空寂、寧靜的心境,不正是佛性之外放么?難怪明人胡應麟讀後,深感「身世兩忘,萬念皆寂」。(《詩藪@內編》)竹里館獨坐幽篁里,彈琴復長嘯。深林人不知,明月來相照。【賞析】 這是《輞川集》中的又一首名詩。 此詩名在其用語遣句之平淡無奇,而其整體意境卻至味高遠。光與影的組合,聲與寂的調配,實為匠心獨運。 獨坐幽竹林中,彈琴復長嘯,夜深入靜,無人知曉,只有那知心明月,以清輝相伴,給人以「清幽絕俗」之感。而在意境上,那月夜幽林是何等空明澄凈,那彈琴長嘯之人又是何等安然自得,外境與內境泯然合一,共同營運出一種物我交融、「與萬化冥合」(柳宗元《始得西山宴遊記》)的空寂的境界,這一點正是禪意之所在,禪心之所現。酬張少府晚年惟好靜,萬事不關心。自顧無長策,空知返舊林。松風吹解帶,山月照彈琴。君問窮通理,漁歌入浦深。【賞析】 這首詩是為贈友而作,卻是一首表現禪者追求內心清凈與自由的精神境界的詩。 王維生長在佛化家庭,其母篤信佛教,對他影響頗大,加上他成年任官後,結交名僧,佛學造詣亦十分深厚。故而到了「自顧無長策」的晚年,不再掛心世事,唯求寧靜之境。因為早年與中年的仕途經歷,尤其是張九齡被罷相、奸相李林甫獨攬大權之後的朝政,令他理想破滅,獨留下「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的名句而並無造就,所以要跳出是非圈子,唯有選擇回到林下的歸隱之途。 而在林中,一切令人多麼舒心愜意。詩人迎著松林吹來的清風解帶敞懷,在山間明月的伴照下獨坐彈琴。這裡只有怡人的松風、山月,不再有官場的黑暗與世事的紛擾,他的內心獲得了平靜,心靈得到了解脫。所以當問他窮困與顯達的道理時,他不會直接回答你,而是唱著漁歌,撐竿盪入河浦深處。正是「此中有真意,欲辯已忘言」。(陶淵明《飲酒》)這種以不答為答的方式,深有意義。一則是禪宗不問西來意即所謂不立文字之印證,二則暗示你別問什麼窮則隱、通則顯的道理,快跟我一起去歸隱吧!冬夜對雪憶胡居士家寒更傳曉箭,清鏡覽衰顏。隔牖風驚竹,開門雪滿山。灑空深巷靜,積素廣庭閑。借問袁安舍,翛然尚閉關。【賞析】 這是一首雪夜思友詩。胡居士為一介信佛而不出家的清寒之士。全詩通過展現胡居士的形貌與節操,表達了自己固節守窮的清操亮節。 更鼓敲了一次又一次,幾近拂曉時分,詩人仍輾轉難眠,思念著友人。失眠的靜夜,聽覺最為靈敏,但聞窗外風吹竹葉發出淅淅瀝瀝的響聲。清晨起來,對鏡照衰顏,然後打開門扉,但見白雪滿山。哦,原來昨夜聽到的不是風聲,而是雪語。「隔牖風驚竹,開門雪滿山」句,前人稱之為「象外句」,實為採用「通感」手法,即通過聽覺、視覺、嗅覺、觸覺、味覺等官能的交叉,以物比意,將不同類型的物象溝通起來,給人一種奇趣盎然的藝術美感。在這白雪滿山一片晶瑩的琉璃世界裡,在這白茫茫的清寒世界裡,「為瑞還難得,居貧莫厭多」,(齊己《對雪》)詩人對胡居士的思憶更深一層。結語通過袁安卧雪而守貧的典故,表達了詩人對居士高凜節操的仰慕。李白(701-762) 後世稱為「詩仙」。字太白,號青蓮居士。祖籍今甘肅秦安,出生於碑城(今吉爾吉斯斯坦國境內)。「五歲誦六甲(道教典籍),十歲觀百家(諸子百家)」,「十五好劍術」,25歲時仗劍遠遊,結識天下豪傑。42歲時詔至長安為唐玄宗禮遇,供奉翰林,後遭讒請歸。安史之亂期間奮力報國。晚年受累流放,困苦漂泊,病逝於安徽當塗。 李白是唐朝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他的詩想像豐富,構思奇譎,氣勢雄壯,風格豪邁、奔放,承前啟後,推陳出新,是唐代詩歌藝術寶庫中的精品妙構。杜甫譽之為「筆落驚風雨,詩成泣鬼神」。聽蜀僧浚彈琴蜀僧抱綠綺,西下峨眉峰。為我一揮手,如聽萬壑松。客心洗流水,餘響入霜鍾。不覺碧山暮,秋雲暗幾重。【賞析】 天府山水培育了詩人李白壯闊的情懷,亦為我們帶來了無數「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般的清新自然的詩章。 本詩首二句寫來自故鄉的琴師抱琴下山,將這位樂師寫得很有氣派。次二句寫蜀僧彈琴,但見琴師一揮手,琴聲便鏗鏘震耳,彷彿大自然中的萬壑松風,令人革心洗面,心境煥然。琴聲止後,卻餘音裊裊,與薄暮的寺鐘一起共鳴,將人帶入無限渺遠的虛空境界。不知不覺,聽琴會心之餘,暮色四合,時間如逝! 本詩用典精當,「揮手」、「洗流水」、「霜鍾」均有典故。提起鼓琴、聽音,無人不會想起琴師伯牙與知友鍾子期,伯牙揮手,鍾子期聽聲。一個善奏,一個善聽,高山流水,你心我心。李白借用典故,表達自己與蜀僧的知己之感。全詩起筆不凡,《唐宋詩舉要》表舉此詩「一氣揮灑,中有凝鍊之筆」。 古詩中描寫琴樂的名篇不少,白居易除《琵琶行》中有「大珠小珠落玉盤」等精妙表現外,還有一首晚年所寫的《好聽琴》,詩中滿是禪韻:「本性好絲桐,塵機聞即空。一聲來耳里,萬事離心中。清暢堪銷疾,恬和好養蒙。尤宜聽三樂,安慰白頭翁。」將聽琴之妙用形容得無以復加。另一首《船夜援琴》,將平淡與寧靜的禪意畢現無遺:「鳥棲魚不動,月照夜江深。身外都無事,舟中只有琴。七弦為益友,兩耳是知音。心靜即聲淡,其間無古今。」 古往今來有多少禪子、詩人,亦如李白、白居易般借琴抒懷、言志。唐代著名女詩人薛濤的《聽僧吹蘆管》以細膩的筆法抒發了一種清悠空明的禪境。詩云:「晚蟬嗚咽暮鶯愁,言語殷勤十指頭。罷閱梵書聊一弄,散隨金磬泥清秋。」唐代名僧齊已則以詩作《秋夜聽業上人彈琴》表達自心的良好願望與對友人的仰盼:「萬物都寂寂,堪聞彈正聲。人心盡如此,天下自和平。湘水瀉寒碧,古風吹太清。往年廬岳奏,今夕更分明。」其「古風吹太清」句與「如聽萬壑松」句,有妙手偶得之奇趣。 宋人蘇軾亦作《琴詩》一首,以手指月,寓琴於理,飽蘊禪趣。宋僧雪竇重顯的《贈琴僧》更是出手不凡: 「太古清音髮指端,月當松頂夜堂寒。 悲風流水多嗚咽,不聽希聲不用彈。」宋僧止翁的《無弦琴》,則將浩茫靜謐的禪意通過空靈的想像表現得詩意盎然:「月作金徽風作弦,清音不在指端傳。有時彈罷無生曲,露滴松梢鶴未眠。」 元僧梵琦(1296-1370)的《琴峽》以寫琴峽的天籟之聲表現以天然為美、超然物外的禪寂境界。詩曰:「目送歸鴻手五弦,嵇康合向此中仙。水如玉指彈秋月,星作金徽散曉天。盡洗伊涼方可聽,不名韶濩若為傳。君王莫愛霓裳曲,艷舞嬌歌失自然。」 詩歌寫琴峽如一位美麗的處子,揮動纖纖玉手,撥弄五弦,目送鴻歸,她撫弄用疏星做金徽的寶琴,令擅長音律的《廣陵散》彈奏者嵇康也為之傾倒。它的美妙,超越了世俗的音樂如《伊州曲》、《涼州曲》、韶音、古樂給你的感受,即使宮廷名曲《霓裳羽衣曲》也黯然失色。明人高啟《夜聽張山人琴》則意境蕭然:「虛堂夜靜理冰弦,別鶴驚啼月滿天。一曲秋風少人聽,滿庭黃葉自蕭然。」同族侄評事黯游昌禪師山池遠公愛康樂,為我開禪關。蕭然松石下,何異清涼山。花將色不染,水與心俱閑。一會度小劫,觀空天地間。【賞析】 性好山水的李白與名山大川中的不少僧衲亦有往來。在清麗平和的山水之中,他那顆豪放的心也漸漸平靜了下來,並進而感受宇宙自然的空寂。 當他與同族侄人游昌禪師的庵池時,他深受感染,慨然賦詩。「遠公」一詞,是借廬山慧遠之名以表自己對昌禪師的節操的稱頌。當他與這位喜愛平靜生活的禪師一起蕭然而坐於松下的石上,相對無言,彷彿心領神會時,他深感此情此境與天上神宮何異!這裡,花自清純,水同心閑,滌塵心眼豁,標指性情高,令人何等忘情而不知返。雖只相晤片刻,卻彷彿過去了千百餘年,令人感嘆時光悠悠,天地靜虛。 李白留下不少描寫佛教勝地的詩。有名的如《題峰頂寺》:「夜宿峰頂寺,舉手捫星辰。不敢高聲語,恐驚天上人。」是極盡誇張之能事的讚歌。峰頂寺在今湖北黃梅縣。另外還有一首《廬山東林寺夜懷》,其中名句「宴坐寂不動,大千入毫髮」,常為歷代詩家引用,表明了詩人對一種寧靜空寂、物我一體的境界的不懈追求。金地藏(705—803) 俗姓金,新羅(今朝鮮)國王子,出家遊方後來唐,擇九華勝境結茅而居,後擴為天台寺。宋高僧宗杲贊此寺曰:「踏遍天台不作聲,清鍾一杵萬山鳴。」現正殿後巨岩上,仍有一金地藏留下的腳印。佛教傳說他是地藏菩薩轉世。唐高宗時至九華山開地藏王道場,使九華山成為與峨眉、五台、普陀齊名的中國佛教四大名山之一。《全唐詩》中存詩一首。送童子下山空門寂寞汝思家,禮別雲房下九華。愛向竹欄騎竹馬,懶於金地聚金沙。添瓶澗底休招月,烹茗甌中罷弄花。好去不須頻下淚,老僧相伴有煙霞。【賞析】 此詩通過送童子下山的有趣題材,表達了自己將一生相伴煙霞、聚金積沙的宏願。童子耐不住山院清寂想回家了,也許是因緣不合吧,也許是他童心未泯,懶得在寺中修習,禪師也沒勉強他,只是在他於雲房辭別時叮囑他:勿招惹風月,好酒弄花,而要以茶代酒,保持凈心。尾聯囑其無須流淚,好生去吧,老僧有煙霞相伴,無須牽掛。全詩語辭懇切,情長意真,飽含惜別之情,而無訓斥與遺憾之意,體現出佛門高僧的長者風範、寬容大度,令人欽佩。劉長卿(709—790?)字文房,河間(今河北)人。733年進士。仕途多難,因「剛而犯上」、「多忤權貴」而兩遭謫貶。詩作圓熟精到,清秀淡雅;尤長五律、詞旨深婉,自詡為「五言長城」。送靈澈上人蒼蒼竹林寺,杳杳鐘聲晚。荷笠帶夕陽,青山獨歸遠。【賞析】 這是一首如詩如畫、膾炙人口的送別詩。與「日暮蒼山遠,天寒白屋貧。柴門聞犬吠,風雪夜歸人」(《逢雪宿芙蓉山主人》)同為五言極品。靈澈上人是中唐時的一位著名詩僧,鎮江竹林寺是他此次遊方歇宿的寺院。本詩描寫了詩人在夕昏時分送詩僧靈澈返寺時的情形、竹林寺在蒼茫山林之中,從遠處傳來靜穆的寺鐘,時近薄暮,亦在鍾催上人歸寺,「蒼蒼」與「杳杳」二疊詞,用得極當,給人以空曠渺遠之感;後二句寫靈澈頭戴斗笠,身披夕暉,獨自向著遠處的青山,越走越遠,既展示了詩人對上人的真摯情誼,也展現了上人清寂的風度。精美如畫,是本詩在藝術上的最大風格。前兩句詩是一幅畫,後兩句詩又是一幅畫,一幀是動人的山水圖,一幀是勾人的意境畫,均烘托出令人遐思的美妙意境。尋南溪常山道人隱居一路經行處,莓苔見屐痕。白雲依靜渚,春草閉閑門。過雨看松色,隨山到水源。溪花與禪意,相對亦忘言。【賞析】這是一首訪友記游詩,非但無訪友未遇之失望惆悵,反而獲得了暢然的禪悅。一路幽尋,只見蒼苔密布,屐痕歷歷,可見其路之僻,隱居處之深;尋久而不遇時,回頭望碧天白雲,白雲依著靜靜的湖渚飄遊;終於到了隱處,但見春草封住了禪門。白雲、靜渚、春草、閑門,給人以靜穆淡逸的氛圍。山中氣候多變,一陣凈雨洗濯,松色愈加青翠,傍山而行,繼續尋蹤,峰迴路轉,竟抵達溪流的源頭。此處進一步點出山之幽深,也點化出詩人尋游的樂趣。尾聯的「溪花與禪意,相對亦忘言」,是點晴之筆,亦為千古名句。見溪花而現禪意,如同拈花微笑的故事,給人默契無言的妙悟.使人進入「相對亦忘言」,唯有心領神會的精神境界。
推薦閱讀:

禪宗的理事圓融境
略論禪宗與念佛--以四祖至六祖為中心(下)
禪宗寺院制度
大慧宗杲(西元1089_1163年,南宋著名禪宗大師)
《菜根譚》禪宗意境一瞥

TAG:詩歌 | 禪宗 | 李白 | 王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