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念佛奧義 概述

念佛奧義概述

  

阿彌陀佛!今天給大家講一講我修習佛法以來的一點體會。談不上講法,僅是為了光大佛法,自勉自勵,將自己修行佛法以來的心得體會向大家做以彙報,與大家共同參學而已。佛法奧妙無窮,我三十年之修學也只如同大海的一滴水,須彌的一微塵。彙報中如有錯誤之處,希望各位法師、各位老菩薩批評指正。下面我將圍繞著以下六個標題給大家一點點的講解。

第一篇、學佛的目的。其中包括佛出世的因緣、為什麼佛五時說教。

第二篇、簡單介紹各宗派修行的特點。對各宗各派,禪宗、密宗、天台、唯識等,作一點點簡單的介紹,讓大家對整個佛法有一個初步的了解。

第三篇、介紹凈土法門的殊勝之處。因為我們是念佛人嘛,所以要講一講凈土法門的殊勝以及我們修行的方法。

第四篇、如何轉識成智,如何斷除煩惱,消除業障和斷除妄念。

第五篇、當前凈土修行中存在的幾個問題,幾個誤區。

第六篇、悟後起修。就是我們開悟以後,應當怎樣接人待物起修,在日常生活當中,如何用功,做一個真正的學佛人。

這幾個方面,都與我們的修行息息相關,也是我修行的心得體會。藉此機會向大家彙報,以期拋磚引玉,得到佛教同仁的指正,使之成為一個交流與切磋的機會。以利於我們共同以佛陀為榜樣,以祖師為榜樣,學習佛陀宏大的願力,崇高的境界,無量的慈悲心,圓滿的智慧和對人類偉大的奉獻精神,引領大家沿著佛陀的足跡,去體驗與親證佛法,徹悟宇宙與人生的真諦。

一、我們學佛的目的

學佛,為什麼要學佛?學佛是為了成佛,這個大家都知道。但成佛是有條件的,我們都想成佛,用什麼方法,什麼條件來成就佛道呢?佛出世間一大因緣,是什麼呢?就為開、示、悟、入佛知見,開顯宇宙人生之真實相,了眾生生死的一大因緣。佛因這一大因緣而出於世間,講經說教。釋迦牟尼佛在菩提樹下悟道以後,說的第一句話就是:奇哉!奇哉!大地眾生皆具如來智慧德相。只因顛倒、執著不能證得。佛這句話,道出了宇宙人生的真相。

佛悟道以後,看到了大地眾生本來就具有如來的智慧德相。每個人都具有如來的佛性,智慧德相跟佛是平等的。我們本來跟佛無二無別。是知眾生心性,與佛原同,心、佛、眾生,三無差別,只為迷悟之分耳。如來離妄,所以成聖。眾生執妄,沉淪六道,雖然本具佛性,依舊顛倒、昏迷不覺,若欲轉凡成聖,只在遠離「顛倒執著」。因我們執著假相,不能認知自己本來的佛性,而流浪生死。釋迦牟尼佛講經說法四十九年,對眾生宣講他證得的智慧和了生死的方法,拔除眾生無始輪轉生死苦海之本因,救度安頓眾生於極樂彼岸,速成無上正等正覺。

(一)五時說教

本師釋迦牟尼佛五時說教,即華嚴時、阿含時、方等時、般若時及法華涅槃時。釋迦牟尼佛初轉法輪於士多林用二十一天先轉《華嚴經》,即華嚴時。《華嚴經》是如來藏,是一切經教之母,一切的修多羅門都從華嚴流出。修多羅翻譯成漢語叫持經,就是經。華嚴是經中之海,無所不攝。華嚴在佛法中又稱為經中之王,最尊貴、最高深。為什麼佛初轉法輪轉華嚴呢?華嚴是對著上上乘人講的。上上乘人的根基是菩薩。《華嚴經》是佛在三昧定中講的,人、天、二乘人的根機,不能入三昧,不能入法界,就如同聾子、瞎子,不能明了這深刻微妙的道理。世尊觀察閻浮提眾生根機,自言:「我法甚深,難解難知,一切眾生縛著世法,無能解者,不如默然入涅槃樂。」是時,大梵天王等,三次恭敬禮請世尊為眾生轉法輪。佛陀哀愍眾生,默然受請,入定觀機,隨順眾生種種根性,應病投藥,於是轉到鹿野苑講《阿含經》。為眾生改說阿含法門,使他們明白惑業緣起的道理。

本師釋迦牟尼佛講《阿含經》用了十二年,即阿含時。《阿含經》講的是小乘法。小乘法也叫聲聞圓覺乘。修的是四諦、十二因緣。

四諦

聲聞乘修的是四諦法。我粗淺的解釋一下什麼是四諦。四諦就是苦、集、滅、道。苦,就是我們生命的苦果。世間如果總稱就是一個苦,如果說是兩個苦,就是分段生死苦和變易生死苦。如果說是三苦,就是苦苦、壞苦、行苦。如果說是八苦,就是生、老、病、死、愛別離、怨憎恚、求不得、五陰熾盛。這苦是哪兒來的呢?是前世無量劫來聚集起來的苦因而造的業障。集,集就是帶來苦果的因。這個集就是去造業,集合一切痛苦在你的身上,造苦因叫做集。滅呢?令滅眾苦之因,苦因永滅,苦果永滅,就是舉涅槃果令生欣樂。怎麼能斷除苦因欲成樂果呢?那就要修道。道,教你怎樣修行,勉令發心,修諸道品,就是達到涅槃的方法。苦與集屬於世間因果,滅為聖者出世間之果,道為聖者出世間之因,所以我們要「知苦、斷集、慕滅、修道。」為此,世尊三轉四聖諦,示轉、勸轉、證轉,也就是示相、勤修和作證。苦有逼迫性,汝應知,我已知;集有招感性,汝應斷,我已斷;滅有可證性,汝應證,我已證;道有可修性,汝應修,我已修。以使我們一聞即悟,信受奉行,破除疑慮。

小乘法最高的極至是體悟到緣起本空,就是一念的偏空,偏到一邊了,它只知道空,不知道空中生妙有。只知道萬法本空,不知道萬法本來不空。

十二因緣

圓覺乘修的是十二因緣法。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名色緣六入,六入緣觸,觸緣受,受緣愛,愛緣取,取緣有,有緣生,生緣老死憂悲苦惱,這就是十二因緣。十二因緣又是一個連環鉤鎖,相互牽連的關係。更有流轉門和還滅門。

上面所講的就是流轉門的十二因緣道理。辟支佛在小乘聖人中稱為利根。他們聽到佛說十二因緣流轉門的互相關係,互為因果的道理,覺悟到無明這一支,正是十二支因緣中苦因苦果的總根源。無明一滅掉,所有其它的十一支因緣就會一起斷滅了。譬喻砍樹一樣,先砍樹根,樹根一斷,而整棵大樹,便自然倒下。無明滅才能復還真性,滅除煩惱,所以叫還滅門。辟之佛就修十二因緣法,這叫聲聞圓覺乘和辟之佛乘。

這是二乘人,他們修的是小乘,不能證到諸法實相。諸法實相,就是空而不空,不空而空,空中生出妙有。一切法本空,心即不無,不無即妙有。有亦沒有,沒有即有,即真空妙有。一切法本空,但是一切法它又不空。萬法非空非有。說「萬法本空」是離相見性之空。說「萬法不空」是萬法畢竟相有。但以性空照見萬法相有,是空中之有、空而不空也!山河大地,萬物萬有,一切的一切,它都是緣起法,緣起法本空。

緣起法

緣起法就是因緣和合而生,因緣和合而滅,緣生緣滅。比如,春天在田地里播下一粒水稻的種子,種子是因,泥土、水分、陽光等都是緣。當因、緣俱足時,種子發芽長成一棵水稻(因緣和合而生)。經過施肥耕作,到秋天收穫後,這顆水稻也就死了(因緣和合而滅)。這叫因緣法,緣起法。

萬法都是緣生緣滅的,它是空的,不是永恆不變的。我們看破了這些緣生緣滅的萬法,就不會對它執著了。

小乘法,就是看到了一切萬法本空,本來無我。小乘法就破了我相,無我相,把「我」就破了。沒有我,萬法本來無我,所以小乘法修的是三法印。三法印是指諸法無我、諸行無常、寂靜涅槃。諸法無我,一切萬法本來沒我,一切法都是虛幻不實的,一切物質現象,包括我們這個身體也是假的。它的緣起就是四大假合,由地、水、火、風組成。我們身體外邊有四大:溫度、風、水、土。我們身體內有四大,地、水、火、風四大假合。比如毛髮爪齒、皮肉筋骨屬於地大,唾涕膿血,津液涎沫,痰淚便溺,屬於水大,體溫屬於火大,呼吸屬於風大。因此,地、水、火、風這四大,為一切萬法的元素,一切萬法,均由此四大合成。四大分散,萬法即歸於壞滅,四大所成的一切法,都沒有真實的自體,所以說四大本空。四大本空,五蘊無我。五蘊就是:色、受、想、行、識。色,屬於物質界。受、想、行、識,屬於精神界。四大本空,五蘊無我,當下回光一照,找一找我在哪裡?啊,本來沒我啊!我是個假的,是因緣和合而生,因緣和合而滅。受的苦啊、樂啊,那是一念的執著啊。哪裡是我?沒我啊,都是虛幻不實的,隨業報身來受報的,本來沒我。等到前世的報業沒了,就死掉了。死掉了並不是終結,只是這一段的生命了結了。這段因緣滅了,來生靠這一生的因緣業力、善業、惡業、報業而去投生到地獄、惡鬼、畜牲、人、天、阿修羅等六道。我們無始劫以來一直生存於這個輪迴中,從生至死,到再生,又死,無盡期地輪迴著。這叫隨業流轉,因緣果報。只因我等眾生不知回歸自性,所以枉受輪迴之苦。

    學佛首先要找到「真我」,認識自己本來的自性

佛說,大地眾生本來俱足如來智慧德相。我們的自性本來就存在。因為一念的執著無明緣行。一念無明起,就有三種細惑而生,就是相分、見分、正分,相分即是業相,見分即是轉相,正分即是觀相(境界妄觀)這都是第八識的三細相。然後生出六粗,六粗相是智相(俱生法執)相續相(分別法執),這兩相屬於第七識,還有執取相(俱生我執)計名字相(分別我執)這兩相屬於第六識,另外還有起業相和業系苦相。這叫「一念無明生三細,境界為緣長六粗。」六根,眼、耳、鼻、舌、身、意,緣六塵,色、聲、香、味、觸、法形成六識,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組成十八界,這就造成了執著、分別,由此而造業。我們在這種情況下,學佛要入佛知見,了脫生死,斷無明,復還真性,就不僅是認識到四大本空,五蘊無我,更要明心見性,找到自己的本來面目。先悟妙心,行無修之修,證無證之證,不用向外馳求,只自回光便了。

佛法是「唯心所現」、「唯識所變」,大乘佛法的極至是體悟到「萬法唯心」。若能自識本心,念念磨練,不執著,即自見性。佛言:「欲成佛道,先要明心。心明則因果不昧,見性則成佛無疑。」不識本心,求無上佛道,如沙煮飯,終不成飯。古大德說,「一心融通萬法,萬法本是一心」。

這個一心就是無心,就是沒有分別,沒有執著,相即是性,性即是相,沒有對立的存在。萬法本空就是一切的緣起法,當下就是畢竟空性,一切法不可得,吃飯、穿衣通通都是道了,都是本來面目啊。一心就是自性,自性就是佛性。佛性在哪裡呢?用眼在觀,用耳在聞,用鼻在嗅,用舌嘗味,身在觸,六根門頭時時沒離開我們。古人講,這個主人公(自性)吃飯、睡覺時時也沒離開我們。但我們卻沒有認識這個主人公,所以流浪生死。我們學佛,首先要認識主人公。認識「一心」這個「真我」。為此,古大德告訴我們:「須真了悟自心二字,究系何指,曰自心者,謂不依他而起之心也,謂無所住而生之心也,依他而起,有住而生,皆是前塵緣影分別之妄識,非是圓明普照之心也。《楞嚴經》云:圓明了知,不因心念。

學道之人貴識心,細中之細最難尋,

可中尋到無尋處,始信凡心是佛心。

此偈可謂善識自心矣,行人每於自心二字,作吾心、我心解,此是顛倒妄見,如空中花及第二月,急宜回頭猛省。不管你信仰哪種宗教,也不管你修哪種法門,只要你還沒有認識到自己的本來面目,還沒有找到「一心」、「真我」,還沒有回歸自性,你修的就是外道。

現在佛法非常興盛,學佛人無量無邊,講法的大德、法師也很多。如當代的慧律法師,全世界弘法,功德無量。大家影碟看得很多了。最重要的是我們要認識自己啊,法師們都講過。我還要講,多講一次,大家多一次印象。就是強調大家把「我」,這個「真我」要找到。什麼是真我?「真我」即是無相、無住、無求、無著,一切圓滿,無處不在,看不見摸不著。上哪去找呢?今天我們就詳細談這個「我」。「真我」在哪裡?把它找到以後,然後再修行,就得力了。

我們在修行當中,大家要認識到,一切萬法都是緣起的,越空越有,越有越空。怎麼說越有越空呢?比方這個念佛堂,它現在是存在的,我們在裡面可以聽經聞法,可以念佛,靜坐。如果沒有這個念佛堂,這裡就是露天地。我們在露天地里就什麼也做不了,對不對?它就是一個德,有念佛堂這個屋,這叫德。它怎麼來的呢?緣生緣滅的。因緣和合,工人用水泥、鋼筋等築成的。但這念佛堂也不會永遠存在,終有一天,它還會滅掉,回歸大地。大地劫火一燒,還歸於空。萬法本空啊,五蘊無我!這都是假相,別被這種假相所轉。要真正的認識這些假相。我們的身體也是假的,別把這個身體當成真我。千萬不要執著這個假我,我們生生世世都被這個假我騙了,騙得我們生生世世輪迴六道,騙得我們很苦啊。所以要放下這個假我,回歸那個「真我」。

我們初級學佛,首先要認清這一點。佛在《楞伽經》告訴大慧,如果有人想要修行,應當觀一切法如幻,疾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很快就成佛。《金剛經》上講:「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一切有為法,像夢幻泡影一樣,都是暫時存在的,虛幻不實的。像露水珠和閃電一樣剎那生滅。如何作觀呢?五蘊無我,四大本空,什麼都沒有。找一找「我」在哪裡?找不到。是不是沒有啊,找不到。當沒有「我」的時候,你的心就跟虛空平等了。佛在經上講:心包太虛,量周沙界。我們的心跟佛是平等的。心能包容虛空,整個虛空都能包得下。這麼大的心,而不是這個肉團心。肉團心是個假東西。千萬別認奴為郎,認賊為父。

佛初轉華嚴就把這個真理告訴我們,入法界,一真法界就是我們的本體。就是我們的「真我」,回歸空性這個真我。「一真法界」,悟道的人可以「一」中解「無量」,「無量」中解「一」。入一法中解眾多法,眾多法中解一法,法法相融,參而不雜。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一切萬法皆是佛的清凈法身、平等無二。「無我」就是「真我」。所以我們修行人要借假修真,就是要透過四大假合的身體這個幻相,而識得自己的本來面目。也就是我們與三世諸佛無二無別的,那個無始無終、不生不死、永恆不滅的佛性。從自性本體起修,修到初住菩薩體悟到絕對空性的真理,然後再如理如法地修行,空身、空心、空性、空法,時時回歸自性,時時啟用般若智慧,斷無明、改習氣、祛毛病,再繼續保任,直到八地菩薩大徹大悟,心如如不動時,生死才徹底解決。

為此世尊告誡我們:「有求佛者,一用齋戒,為佛基址。二投明師,指示功程。三識心性,了了分明。四用作福,助髮根苗。五用結緣,增自善本。六明因果,不妄主為。七破邪魔,遠離外道。八用通理,不著有為。九用精進,習佛行德。十用通達,法法精明。若人具此十種功德,速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佛陀說五戒、十善、四諦、十二因緣,原本是不得已的方便,他的密意仍是在華嚴一乘成佛的根本大教,哪裡知道二乘人,執著自己所證悟的境界為究竟,停滯在自己的果位上,不肯再向前邁進,不願意再修持六度萬行,以趨向佛果的體證。由於如此,所以世尊便為他們說《方等經》,即方等時,方等時用了八年。方等經是大乘小乘齊講,它屬於通教。

方等時佛既說小乘,更演維摩、楞伽等大乘經,令二乘行者,恥小乘而慕大乘。這是為回小向大,引導小乘向大乘所設的法門。比方一個宅子起了大火,小孩在火宅裡頭玩耍嬉戲,對於大火渾然不覺,眼看火就要燒到小孩了,孩子的父親在外面喊:「我這裡有好玩的車,有羊車、有鹿車、還有大白牛車,你喜歡什麼?趕緊出來!」這小孩一聽外面有玩的東西,趕緊跑出來了,就躲開了火宅的火。世尊為大眾說「火宅喻」,即是用世間的父與子,喻出世間的佛與佛子。火宅比喻的就是「眾苦充滿,甚可怖畏」的三界。沉溺火宅的諸子,比喻的就是不覺「三毒之火」的剛強眾生,耽著於五欲生活,不知出離三界苦海。羊車喻聲聞圓覺乘,鹿車喻大乘別教,牛車就是大乘圓頓教。再如「黃葉止小兒啼」就是小孩在哭,佛拿著黃色樹葉逗小孩說:「別哭,別哭!」小孩就不哭了。佛陀做這些譬喻,實在是因為眾生根機不同。通過譬喻,讓各種根機的眾生都能煥然釋疑,有所解悟。以欲勾牽,就是逗你上路,從基礎上引導你上路,最初用三乘法引導,方便說法,至法華會上,世尊見眾生根機漸熟,方得開權顯實,會三乘法歸一乘佛法,最後再以圓教最上乘法度脫,這就是《法華經》上講的「先以欲勾牽,後令入佛智。」從方等開始引導,法住法位,即法有法的位置,位置不是瞎講的。


推薦閱讀:

第三單元 月經病 細目一 概述
最近,鄰家便利店特別火啊,有沒有人知道這家店背後有什麼背景?
佛教唐密概述
中國詩歌發展概述(一) 先秦時期
腦溢血的概述

TAG:概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