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思想文化領域的挑戰與對策

當前思想文化領域的挑戰與對策

作者:段鋼 來源:《馬克思主義與現實》

核心提示:思想文化對青年一代的引導任重道遠。要堅持科學理論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指導,使當代青年牢固樹立社會主義價值觀,即使在虛擬世界中也能夠堅守核心價值和道德底線。充分整合和優化教育資源,建立有效的宣傳教育途徑;注重利用網路正面引導青年的思想。

經過近30多年的發展,中國從一個物質匱乏的狀態,進入到一個經濟發展迅速、物質條件大大提高的社會。而「隨著每一次社會秩序的巨大歷史變革,人們的觀點和觀念也會發生變革」①。但一段時間以來,我們對經濟發展的過於倚重卻忽略了人們思想觀念的變化,客觀上弱化和缺位了思想文化的職能,導致了這方面問題頻現與凸顯。

從理論上看,思想文化是社會存在的反映,影響和制約著社會的發展。思想文化是「重大的反作用……尤其在經濟基礎本身陷入矛盾,意識形態就引導性格結構沿著與經濟基礎不同的、甚至相反的方向發生作用」②。由此可見,思想文化對社會的作用是積極的、有導向性的,對社會起著正能量的作用。

從社會發展的進程考慮,思想文化建設關乎民眾精神層面的需求與社會整體的和諧度,尤其體現在人們的精神狀態、社會的凝聚力、民眾的價值觀和文化素質等方面。我們認為,中華民族的復興之夢只有植根于堅實的思想文化基礎上,才能有助於社會的發展,並生髮出民眾的社會共識。因此,應敢於直面思想文化領域中的問題和挑戰,為解決問題積極尋找路徑。

一、當前思想文化領域面臨的挑戰

當前,社會在進步的同時風險也在不斷加劇。尤其在思想領域中,歸納起來主要體現在:改革共識的弱化、意識形態的滯後、文化信仰的危機、信息取捨標準的缺失、多元利益主體訴求的矛盾、多元價值觀的碰撞六個方面。

(一)改革共識凝聚的艱巨

新世紀以來,社會上出現了對改革的不同理解和認識,一股懷疑、動搖乃至否定改革的情緒在滋生、蔓延。同時,不同利益階層在全球化、市場化、私人產權、民主政治等發展方向上或多或少出現了認識上的分歧。當下,凝聚共識存在艱巨性,即獲取社會各階層的政治認同、思想認同和價值觀認同上存在困難。

凝聚共識的核心前提是對公平正義的考量,尤其是公民與政府的權利與義務如何實現公正平等的分配問題。改革共識凝聚的艱難在於,首先,敢於表達真實思想的社會環境氛圍還有待形成。不同的利益群體只有真實地表達各自的聲音,才有獲取公平正義的可能;其次,供大眾表達思想的平台還比較少。大眾的聲音需要一個充分表達的地方,如果民眾具備免於表達恐懼的自由,社會的凝聚力就會上升。再次,還沒有形成鼓勵討論,支持討論的社會氛圍。改革不是個人的行為,它關涉的是民眾的切身利益,對一些實際問題應通過適當的討論達成認識上的統一。第四,還未達成對改革發展的參照系、價值坐標和評價標準的共識。不能只憑部分人的心理感覺推進改革,改革要有具體的目標指向和時間節點。最後,還沒有認識到法律作為底線的重要性。只有通過法律的途徑使不同利益集團之間的分歧、不同的聲音得以表達,各方欲求才能得到平衡和保證,才能達成社會的制度完善。

凝聚改革共識的關鍵還在於如何使政府真正為社會提供良好的法治環境,提供基本的服務和保障;真正成為公共政府,並且能隨時校正政府職能的越位、缺位和錯位等問題,其中尤其強調對民生問題的重視,這對凝聚改革共識、獲取認同感具有重要意義。

(二)意識形態的滯後

隨著時代的發展,思想工作所面對的意識形態領域受眾的知識性要求不斷增加,意識形態出現滯後性。由於當下社會宣傳受眾的知識背景的變化,特別是年輕一代掌握現代知識的能力大增,對新問題自然提出新的要求,如:真實性要求、價值性要求、成就感要求等。宣傳思想工作的重點要對此做出解答。重慶事件、貪腐視頻等事件的出現,導致社會中間階層出現對意識形態疏遠化的傾向。嚴重地損害了意識形態的正面性。思想文化工作者對思想工作內容缺乏深度研究,依靠陳舊的表達和解釋的事實,使得民眾難以在內心上接受。

缺乏對宣傳內容進行全方位、深度的研究,缺乏內容的與時俱進是滯後性的主要表現。在宣傳過程中用陳舊內容應付新情況,流於形式,效果適得其反。理論上的弱勢狀態使講的人不堅信,聽的人聽不進。比如,老百姓的切身感受和媒體的宣傳心理差距很大,主流意識形態不能對複雜的社會生活做出令人信服的解釋,小道消息滿天飛,消解了正規渠道的信息,猜測、傳聞、批評、憂慮等情緒瀰漫。這種意識形態真空化的趨勢明顯,為西方的意識形態提供了可乘之機,而這種危機也往往被地方發展的GDP崇拜所掩蓋。

當下意識形態傳播方式的落後也是滯後性的表現。目前意識形態的「灌輸」由上而下,缺乏互動性,加上傳播方式的落後,使得民眾在被動的狀態下接受,特別是大量社會中間階層,對意識形態逐漸疏離,直接成為危機時刻的旁觀者。當下,執政黨和中間階層需要達成共同守護的信念,即在更大範圍和程度上如何對意識形態予以接納。建議以中華民族的復興為契機,把馬克思主義的價值觀融入於中華民族的共同價值觀中,以獲得更為廣大的認同。特別重視民眾對意識形態最強烈的訴求,即「推進民主和反腐敗的進程」。

意識形態滯後的問題還根源於改革可能出現的偏差,導致社會矛盾的積聚,比如對現實問題的解釋力不足所產生的抱怨情緒。這需要政策的制定者和知識界、學術界取得良好的溝通,及時矯正,增強意識形態問題的學術性和理論性。

(三)社會文化信仰的危機

文化信仰的缺失是導致價值觀迷失和混亂的根本所在。當前文化信仰危機表現為:對傳統文化缺乏自信;對西方文化盲目崇拜;對馬克思主義文化口是心非。以致「怎麼也可」的心態在社會上流行。當前,民眾對待文化基本心態有:對官方宣揚的文化陽奉陰違;對西方文化不再盲目跟從並有選擇地接受,這是因為個體文化跟隨利益標準搖擺,只要符合個人利益均可接受。這些傾嚮導致整個社會的文化價值觀庸俗、混亂,缺乏積極的文化信仰和價值觀的指導。由此帶來個體行為的極端膨脹,經常遭受文化素質缺失的批評。

中國經濟發展至今,文化精神層面的需求越來越高。然而,多年來,文化發展趕不上人們的需求。不可否認,當前社會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精神需求和文化發展供給相對滯後的問題。許多問題的顯現根源於此。特別是對於青少年一代來說,他們接受的文化產品背後的意識形態烙印直接對其「三觀」產生重要影響。如果來自西方的文化產品佔據了我們大部分的文化產品陣地,必將俘獲大部分青年一代的文化信仰,價值觀從而被潛移默化地塑造,成為他國自願的文化被俘品。

問題的關鍵在於如何樹立中國人的文化自信和自覺。當代中國社會是在馬克思主義文化為主流、中國傳統文化、西方現代文化為補充等三種文化相互融合的傳統背景下延續的。三種文化傳統的相互融合,相互補充,正是中國特色文化建設道路的必由之路。如果說,未來文化將以馬克思主義文化為統領,中國傳統文化和西方現代文化自然會對馬克思主義文化起著極其重要的補充作用。或者說,在多種文化共存的競爭中,三種傳統可能衍生出更新的符合中國特色的文化樣式。不論如何,首先要認清當代中國文化的真實格局,才可能確立真正的文化信仰。

站在馬克思主義立場上,首要考慮的是,馬克思主義文化在新的時代背景下,如何做到統領的作用,采各種文化之長,堅守馬克思主義文化的精髓,創設出適合中國特色的以馬克思主義為主導的文化樣式。

(四)信息來源渠道的多樣性

由於新技術的發展,民眾對國內外信息的獲取渠道和內容更加多樣,而信息本身的繁雜客觀上影響了公眾價值觀的取向。如何應對新技術發展下的信息傳播多渠道帶來的複雜形勢?如何凸顯主流價值取向?這在內容和方法上需要提高。當前除去傳統媒體的信息來源,網路的信息爆炸使人們在信息的取捨上變得無所適從。如何使得網路信息傳播朝著積極健康的方向發展,傳播正能量,這就要求思想文化工作者具備正確的應對方法,幫助人們去甄別選擇科學的有價值的信息。

當今社會一味迴避和掩蓋信息的多渠道來源已不可能。對此,思想文化工作的關鍵在於如何引導信息潮流,倡揚正確價值觀,把個人的欲求合理地納入團體的選擇中,使得信息的價值得到更大的體現。目前的應對方式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被動應付方式,沒有從治本上考慮,要麼一概阻堵,要麼放任自流,導致謠言四起,比如,許多涉腐的網路事件,以娛樂化感官刺激的方式吸引網民的眼球、誤導網民判斷,嚴重損害了黨和政府的形象。久而久之,人們對此類事件的認識就會走向極端,即使面對正確的信息也會被民眾誤認為是虛假的,並且往相反的方向思考,導致官民之間出現嚴重的不信任狀態。「周老虎」、「周克華」等事件就是此類表現。

能夠始終走在信息泛濫方向迷失的前面,以科學、理性、人文的精神去引導人們混亂的思想決策,是當前思想文化工作的關鍵。這不僅要求我們掌握新技術,還要把握信息背後的價值走向。在信息繁雜的形勢下如何對信息進行正確的選擇,並提升信息的真實性是公眾期待的關鍵。

(五)利益訴求的多元化

當下社會的利益主體多元化導致利益訴求的不一致是客觀事實。如何在個人利益和集體利益的協調上進行創新,是思想文化面臨的困惑。當下社會的思想文化面臨利益集團化、利益部門化、利益地方化等新問題,這其中如何平衡協調好所有人、所有階層的利益訴求,是思想工作面臨的最大挑戰。只有平衡好各方面的利益訴求,才能最大限度地調動各階層的積極性,讓民眾過上體面的有尊嚴的生活。這需要我們在社會分配領域把握各方利益訴求的平衡點上作深入的研究。只有這樣,公眾對公平正義的理解才有共識的可能。

因此,平衡社會主義社會多元化的利益訴求,主要靠社會政策,而非市場政策。當然,社會政策的制定和執行得到大眾的理解和支持是前提。這就需要提升思想工作的效用,以民生為本,貼近民眾的實際,用民眾能理解的語言去化解利益矛盾,立足群眾利益無小事的原則,發揮更大的智慧和更大的關懷之心。

思想文化工作的核心在於,如何使不同利益訴求的群體能夠達成認可的途徑去實現利益分歧的平衡,並能最大限度地為社會的共同福祉去協調社會成員間利益的分配與讓渡。這是思想文化工作的目標。

(六)多種價值觀的碰撞

當下社會,個人主義思潮泛濫,個體的原子化傾向嚴重。一些青年只關心身邊的人和事,更有甚者只關心這些事能否帶來個人利益,國家、民族的事與己無關。比如,一些青年研究人員醉心於研究碎片化的歷史細節,忘記宏大歷史使命。在這樣的社會氛圍里,社會的核心價值觀難以提煉,個體的價值觀泛濫。

而理論工作者對核心價值觀的表述也不夠清晰,造成實際工作者思想混亂。儘管意識形態中對核心價值觀的表述很具體全面,但也存在著認識上的不足。如:一些人認為沒有把自己認為的加進去;也有人認為過於繁瑣,難以踐行,等等。近來在一些文章中,有人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要「簡單、清晰、明了」為借口,提出用幾句語錄式的話來表達,而事實上背離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內容,從孔夫子的語錄中或者西方鼓吹的「普世價值」中搬來一些概念。有人甚至公開要求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表述要「同世界接軌」,讓西方也能接受。這種概括,勢必把人們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學習引入誤區。

眾所周知,核心價值觀是生存思想與生存方式的體現,是民族性和本土性的深刻反映。我們反對那種動輒把西方的價值簡單拿來的做法,這在不經意間抹殺了中華民族的自身地位,這樣做也會導致自身價值被矮化、外來價值卻又不能完全接納的結果,使整個民族處於沒有價值根基的狀態,導致在很多問題上,眾說紛紜,無的放矢,達不成解決問題的建設性的意見。

二、挑戰產生的根源

積極反思當下是對社會負責任的態度,從當前思想文化領域凸顯的問題中尋找根源所在是應對問題的關鍵。究其原因,有三個方面:

1.傳統資源承繼的斷裂。中國作為一個具有幾千年傳統的民族,包含了極其深厚的文化傳統資源。這一資源飽含豐富的為現代社會可依靠的精神價值。只是到了現代,來自西方的價值觀不受辨別地在國內大肆傳播,傳統資源逐漸遭到漠視。尤其肇始於上世紀初,由於西方國家的軍事入侵和經濟掠奪,在強大的軍事和經濟對比之下,國家的羸弱使得中國的知識分子們固有的民族主義情緒的高漲,大批知識分子堅信,國家的貧弱是由於官僚政治的腐敗和道德的淪喪。因而,對隨後的革命浪潮此起彼伏,由最初的不信到堅定地支持革命、反傳統,這一股力量最終使得舊有的中國傳統的社會—政治—經濟秩序不斷被消解,社會和文化的崩潰近在眼前。革命的勝利更是堅定了對傳統的反對的認識,可惜的是,一個多世紀以來,由於未能在對待傳統的態度上採取辯證的方法,以至於今天出現了傳統脈絡在社會發展中的斷裂。

當民主與科學在五四新文化運動浪潮中,逐漸成為西方意識形態輸入中國的橋樑時,中國的知識分子們認為依靠它可以改造傳統的思想文化,以此來達到當時緊迫的救亡圖存的目的(這是不可否認的)。一股更為強大的全面的反傳統文化浪潮由此開始。不可否認這一趨勢符合歷史發展,但是,中國百年來的發展實踐也證明,許多反傳統的做法使我們付出了巨大的代價。而今,我們不得不目睹傳統文化—道德秩序的失序和傳統文化的斷裂。

如何繼承傳統,在方法上,馮友蘭先生早就指出,對傳統思想要採取「抽象繼承」的辦法,他說:「有些哲學命題,如果作全面的了解,應該注意到這些命題的兩方面的意義:一是抽象的意義,一是具體的意義。……什麼是命題的抽象意義和具體意義呢?比如:《論語》中所說的『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從這句話的具體意義看,孔子叫人學的是詩、書、禮、樂等傳統的東西。從這方面去了解,這句話對於現在就沒有多大用處,不需要繼承它,因為我們現在所學的不是這些東西。但是,如果從這句話的抽象意義看,這句話就是說:無論學什麼東西,學了之後,都要及時地、經常地溫習和實習,這就是很快樂的事。這樣地了解,這句話到現在還是正確的,對我們現在還是有用的。」③

新中國成立以後,反傳統的觀念發展到了極致,從打倒孔家店到改革開放之後的崇洋,這一社會心態導致整個教育體系的怪象,即對自身的傳統不願了解,不願學習,更不願意宣傳。眾所周知,隨著改革的深入,更深層的社會問題凸顯,需要理論和文化的解釋和支撐,從中我們深刻體會傳統資源匱乏後的無奈。可以說,沒有對自身傳統價值的依靠,改革就會失去精神動力。而關注如何使傳統文化價值回歸現代社會是當下緊迫所在。

2.三大精神層面發展的貧乏。當下社會發展進程在精神層面顯得混亂和低迷。如,網上洩慾式言論,不負責任的造謠,對公眾事務的冷漠,等等。在經濟發展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時,整個社會在精神層面的發展日益趨弱。精神層面的無所適從是這個時代的特徵。對於一個民族來說,社會民眾如果缺乏科學精神、人文精神和民族精神三大精神,就會失去理性,無視個體、漠視民族的需求。如今,一些社會媒體和文化節目里充斥的偽科學導向,把許多違背科學理性的認識奉為真理。最近一些所謂氣功大師的曝光,說明了他們存在的市場是非理性的。理性精神的不足和理論素養的滯後就是科學精神不足的表現。在經濟利益的驅動下,物質標準代替精神價值取向,實用和功利難以和理性直接聯繫。國民的理性精神和理論素養不斷減退。提倡人文精神就是要從人的角度去思考問題,把人的發展放在中心。人不僅僅滿足於生存,還需要全面自由發展。只有把人的發展放在中心,那種只顧政績和烏紗帽的做法就會遭到拋棄。民眾與政府的對立和籲求就會受到重視,和諧的氛圍才有可能。提倡民族精神就是要正確認識中國人傳統文化資源,主動迎接傳統文化的現代性轉換。特別是在跨文化交流中,中國文化何以自處,既不要妄自尊大,也不能失去話語權。因此,必須立足於建立國民對馬克思主義指導下的科學精神、人文精神和民族精神的共識。其中最根本的信念就是,把人的全面自由發展作為重中之重。

「在王國維看來,精神文明的核心是對精神價值的尊敬,承認精神有物質不可比擬的神聖價值和不可用物質尺度來衡量的獨立價值,一個民族精神文明的成就體現為它在哲學、文學、藝術上所達到的高度。」④文化直覺、文化自信、文化自強不是一句空話,它需要在行動中踐行。正因為這三種精神的弱化是當前社會問題叢生的根源,提出這樣的認識和努力方向是有價值的。文化的背後不可須臾缺失這三種精神。一個成熟的社會是一個富有這三種精神的社會。中國社會當下的眾多亂象實際上是對這三種精神的漠視。

3.馬克思主義理論影響的弱化。當下社會主流是馬克思主義理論,是適合中國發展的。但是自由主義和極「左」的等等思潮借著各種幌子影響當下,如市場原教旨主義者和某些地方的做法,以人民的名義,混淆民眾的視聽。而正確的馬克思主義理論得不到深入研究和宣傳。以大學的經濟學教材為例,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原理被邊緣化,通篇充斥的是西方經濟學的原理,在各種研討會上,學者的發言,言必稱西方的原理如何說,對現實的中國國情視而不見,不去思考如何解決具體問題。無形中對學生的導向起著潛移默化影響,年青一代的理論價值觀勢必動搖,不自覺中,在實踐上表現出口是心非的行為。

當前中國社會正處於轉型時期,人們尤其在信仰上遭遇了極大的挑戰。改革帶來人們觀念的不斷變化,社會改革在各個領域繼續深化,社會轉型變革的不只是人們的物質生活方式,更是人們的精神信仰。馬克思主義信仰是當前我國的主流信仰,也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核心。不可諱言的是,對於馬克思主義的認知,當前我國社會在一定程度上和一定範圍內存在著信仰危機,在宣傳教育上處於勢弱的地位。對於許多民眾關心的問題,由於沒有從理論和實踐上正確和及時地運用馬克思主義的觀點方法做出令人信服的解釋,大眾對馬克思主義的信仰產生懷疑是必然的。信仰危機的產生並不可怕,可怕的是漠視這種危機,不去主動地應對這種危機。

當前我國社會馬克思主義信仰危機的產生,與一定的客觀的歷史背景和發展中的社會矛盾緊密聯繫,作為理論工作者更要由學術到現實、由宏觀到微觀、由彼及此、由表及裡,全面深刻地研究馬克思主義信仰產生的危機根源及對策。正視信仰危機,就是要正確地分析它,尋找根源,提出建設性的意見。馬克思主義理論是以實踐為核心和基礎的嶄新形態的現代唯物主義,為改變世界提供方法論,體現了強烈的現實主義科學的傾向。馬克思主義理論一方面重視實踐,強調實踐出真知;另一方面通過實踐驗證理論,再次理解實踐,不斷豐富、完善實踐觀。只有秉持這一精神,對當前社會的道德失序、價值混亂、精神萎靡等等現象,才能有正確的判斷。

三、解決思想文化領域中問題的對策

針對這些問題,我們認為,只有在求同存異、相互對話和包容中才能尋求整個社會在思想文化層面的認同。目前,我們要對思想文化中不盡如人意的事實深刻反思,尋找良策積極應對。我們建議:

第一,以三大精神為導向,以法律為底線,建立一個平衡的、合理的社會體系,牢固形成對改革發展的共識和信心。社會的思想宣傳功用和目的必須立足於國民對馬克思主義指導下的科學精神、人文精神和民族精神的共識。現實地說,提倡科學精神就是要反對一些社會媒體和文化節目里充斥的裝神弄鬼傾向,反對把許多違背科學理性的認識奉為真理的現象。提倡人文精神就是要把人放在首位,關注民生問題。提倡民族精神就是不要忘了中國人傳統文化的根,不要對自身的傳統文化妄自菲薄。當前這三種精神的弱化是當前社會問題叢生的根源。中國社會當下的眾多亂象實際上是對這三種精神的漠視。

第二,在夯實文化核心價值觀的前提下,做好文化多元的主體培育以及相應的機制配套。在倡導文化多元化的同時,承認文化主體的多元,但不放棄文化主體的核心價值觀;承認文化發展的多樣性與豐富性,這種多樣性是在夯實核心價值觀的基礎上發展的文化多樣性。必須警惕西方藉助文化產品在文化價值觀上的滲透,有目的地進一步推進我國文化建設。

當下中國,在承認價值多元作為社會健康標誌的基礎上,倡導和凸顯文化主流價值取向,這體現的是社會的文化包容性和主導性的統一。在文化的多元化和多樣性之間,面臨諸多矛盾,如,文化缺乏多元化的發展會導致文化發展的僵化,單一的主體文化發展也會對外來文化的湧入產生漠視;文化產品缺乏多樣化會導致文化產品的單一,而任由文化的多元化發展勢必對主流文化產生影響,這樣的發展會導致文化發展的核心價值觀搖擺不定,文化發展的結果對既有價值觀會產生顛覆作用,對核心價值觀的理解出現混亂。多元化和多樣化的文化發展如何保證文化主體的地位問題是文化多元化和多樣化發展的癥結。

第三,加強思想文化隊伍自身的能力建設,跟上時代發展。當前,思想文化隊伍自身的價值觀導向出現嚴重問題。口是心非、形式主義現象嚴重。不能真誠地直面問題,對一些假大空的現象視而不見。許多官員白天空談主流價值導向,晚上對諸如電視台等的虛假廣告由此引起的損害老百姓的事視而不見,甚至置良心而不顧,只攫取自己的利益,不負責任地任由社會的負面思想泛濫。當下,急需對宣傳隊伍進行必要的培訓,堅定信念和價值觀。

當前,宣傳隊伍能力參差不齊,在實際操作中對新形勢、新問題沒有深入研究和學習理解,從而導致信心不足,成效不明顯。同時,由於長期對這一領域工作不夠重視,這一隊伍的自身能力和數量不斷下降,在內容和機制上都得不到保證,致使這一工作形同虛設。也由於過於對經濟的重視,唯GDP的認識傾向,只重績效不問思想的觀念成為當前工作的普遍問題。

因此,對當前思想文化隊伍的自身建設是複雜的,應對每一個層面的主體有所劃分,有的放矢。把握宣傳的目的、宣傳的限度、宣傳的內容,以提升宣傳的實力。從頂層設計的角度來說,建議成立國家意識形態委員會,專人專職進行國家意識形態的調研和研究工作,打破現有的委託或兼職研究狀況,培養一支堅實的思想文化宣傳隊伍。

第四,網路環境中積極引導並建立青年一代正確的價值觀。網路對人們的思想觀念、價值取向、思維方式、行為方式和生活方式產生了深刻的影響,尤其對於青年一代。網路信息的爆炸,信息來源的多渠道,使得青年一代價值觀念也隨之發生很大變化。價值取向趨於多元化,價值判斷標準多樣化,青年一代的思想觀念不可避免出現了混亂和迷失,主要表現有:集體主義和個人主義之間的矛盾;個人本位、講求實用與集體之間的矛盾;功利性的趨向凸顯;由於盲目接受網路上的「意見領袖」、「社會公知」等利用新技術手段放大的負面觀點,使得他們在現實生活中時常顯得要麼極端自我,要麼無所適從。網路信息如果選擇不當,對當代青年的思想將起到嚴重的誤導作用,傳遞負面的悲觀情緒,會潛移默化地影響青年一代趨向灰暗的精神世界。

網路新技術是一把雙刃劍。思想文化工作要利用好這一工具,把有利於青年成長的價值觀念灌輸下去。特別是需要勇於與網路上的負面、消極、悲觀、反動的錯誤思想展開鬥爭,而不是一味迴避。思想文化要引領網路教育陣地,這是歷史使命,責無旁貸。思想文化對青年一代的引導任重道遠。要堅持科學理論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指導,使當代青年牢固樹立社會主義價值觀,即使在虛擬世界中也能夠堅守核心價值和道德底線。充分整合和優化教育資源,建立有效的宣傳教育途徑;注重利用網路正面引導青年的思想。

第五,建立面向非體制內就業的宣傳對象機制,疏導社會思想領域的誤解。目前中國社會轉型帶來大量的社會人員選擇非體制內就業,以上海為例,非體制內就業率大約佔到一半左右。值得注意的是,由於他們沒有統一的組織管理,大多趨於零散,思想文化的有效宣傳深入不足。他們大多數的思想認識程度還停留在學校教育階段。非體制內就業人員由於其長期脫離主流的意識形態教育,這給許多社會思潮有了可乘之機。如:缺乏具體的文化氛圍,難以實現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形象化、具體化;更難以在落實和實施中把握其成效。因此,不能把這一群體劃在思想文化工作之外,在某種意義上,他們的思想狀況更能真實地體現民眾的現狀。

因此,建議有必要加強對這一群體的調研,制定切實可行的辦法,把他們納入社會主義價值觀的接受對象。在機制、內容上探尋適合這一群體需要的精神價值。當務之急需要立足歷史和現實的視角,對這一群體進行長期的有效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提供科學指導和持久的精神動力以凝聚共識。思想文化工作者要探索在多元背景下有針對性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宣傳的有效途徑。

第六,建立海歸人員思想工作的有效性機制。大量海歸人員取得高學歷後,逐漸進入國內各行各業的中高層,他們有意無意地把西方的價值觀滲透進中國社會,客觀上造成當前社會主流價值觀的邊緣化,這是一個值得警惕的現象。我們需要檢討相關方面的政策和引導機制。

據資料記載,大量海歸人員取得一定資歷後,回國就業的傾向明顯,但由於環境不熟悉等原因,在自身價值的實現上困惑比較多,尤其是價值觀的衝突。對於他們的思想政治工作就更加繁重。如:中國式人際交往重感情、講人情的特點與國外重理性、講自由的規則相碰撞,讓他們產生了價值觀與文化上的衝擊;中國式的評價標準又會潛在地給他們增加許多心理上的壓力。由於西化的價值觀與本土化的價值觀碰撞,如果處理不好,滲透進中國社會,客觀上會造成當前社會主流價值觀的邊緣化,這是一個值得警惕的現象。更有甚者,由於許多海歸人員進入社會管理的中高層,實際上在有意和無意、潛移默化地瓦解現有的意識形態的主流價值觀,不問現實國情,利用自身的影響力把西方的價值觀散布一方,無形中起到極其嚴重的後果。

對此,當國際視野遇上本土環境時,我們在思想政治工作上既要理解不同國別的思想體系,寬容對待,也要警惕主流價值觀被瓦解的危機。必須清醒地認識到本國價值觀的主導地位,加強基層海歸人員的黨組織隊伍的意識形態建設,同時適當調整對海歸人員的相關方面的政策和引導機制。

思想文化領域問題不容忽視,只有在求同存異、相互對話和包容中才能尋求整個社會在思想文化意識層面的認同。只有對思想文化中不盡如人意的事實深刻反思,才能尋找到良策積極應對。

注釋:

①《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版第10卷第253頁。

②俞吾金:《意識形態論》,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61頁。

③馮友蘭:《關於中國哲學遺產的繼承問題》,載《光明日報》1957年1月8日

④周國平:《中國人缺少什麼?》,載唐晉主編:《領導幹部大講堂·文化卷》,國家行政學院出版社2008年版第144頁。

推薦閱讀:

TAG:文化 | 思想 | 領域 | 挑戰 | 思想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