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學氣功入門知識精編(三)【趙冀龍養生分享】

初學氣功入門知識精編(三)

練功的正常反應  在氣功鍛煉過程中,機體內部會發生一系列的變化,從而產生一些與平時不同的現象和感覺。這些感覺多數是正常的,對人體有益無害。但在某些情況下,練功也會出現異常的反應。我們先從正常反應講起。正常反應也稱良性反應,是練功後由於氣血運行暢通所產生的各種現象,對機體起到有益的作用,分正常感覺和效應感覺兩種。   一、動觸現象  練功中會出現一些平時感覺不到的特殊感覺,在《童蒙止觀》中記載有「痛、癢、冷、暖、輕、重、澀、滑」等8種感覺,也稱「八觸」。現代把自發動與氣感稱為練功中的動觸現象。據上海氣功研究所1960年7月對l00例練功者在練功中產生特殊感覺的統計,肌肉跳動感者40例,熱感者60例,輕感者33例,松感者21例,麻感者19例,冷感者l8例,癢感者15例,緊感者9例,重感6例。由統計中可見以熱感者為最多,肌肉跳動感者次之,再次為其他感覺。

這些感覺出現,多在身體局部,且多為短時間出現後又自行消失。這可能與練功後氣血運行流暢以及大腦入靜後的感受性增強有關,對練功和機體沒有不良影響,所以屬正常感覺。但是對這些現象應不追求、不助長,否則感覺過分強烈會影響正常生活,便成為偏差,所以要聽其自生自滅。  二、效應現象

在練功後的效驗,往往表現為某些生理現象,能說明健康狀況和療效有所提高。

1、遍身或局部溫熱出汗

由於練功時特定的放鬆姿勢和深長的呼吸、意念的集中、血液循環的增強、末梢血管擴張,因而四肢和全身皮膚溫度上升。練功到一定程度時,意守部位的血流量經測定可增加30%左右,皮膚溫度可提高2~3℃,也有的呈現熱氣遊走的感覺。練功中有溫熱感和微汗出現象者比較普遍。據統計約佔正常反應的60%~70%。臨床上多見練功者原來手足冰冷,冬季尤甚,練功後手足變得溫熱。手足乾裂者,練功後其癥狀也明顯減輕或消失。

2、唾液分泌增多 在練功中由於放鬆入靜,舌抵上顎,尤以內養功練呼吸時伴隨舌的上下起落,對唾液腺的刺激更強,因此能引起唾液分泌增加。又由於練功中採用腹式呼吸,激發了胃腸活動,也反射性地引起唾液分泌增多。待唾液分泌量增多至滿口時,可分次咽下,以意送入丹田。通過咽津咽氣,可以增進食慾,幫助消化,對治療各種慢性消化性疾病有很好的效果。如內養功治療胃潰瘍及多種慢性胃病效果較好。

3、腸鳴、矢氣、噫氣

練功時由於腹式呼吸增強,膈肌上下運動幅度加大,推動了內臟運動,胃腸蠕動明顯增加。故練功者在練功時往往自己可以聽到腹內咕咕嚕嚕作響的腸鳴音。也有的矢氣(即俗語所說的「放屁」)現象增多,或噫氣(打嗝)現象也增多。在X線下觀察,練功時胃腸的緊張力和蠕動力明顯提高,排空時間明顯縮短。由於練功後胃腸蠕動功能和唾液分泌功能均有增強,故對治療慢性胃腸機能減弱的消化不良和習慣性便秘均有良好效果。

4、食慾增強,食量增加

練功時深長的腹式呼吸,直接對腹腔臟器胃腸肝脾起柔和的按摩作用,調整了胃腸功能,有助於消化吸收,增強食慾。一般練功到一定階段後,身體瘦弱者的體重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據報道練功3個月後,體重增加最多者可達l0公斤。大多數練功者可增加5公斤左右。而對於原來體形較胖或有高血壓、冠心病的患者,深長的腹式呼吸則可使其飢餓感消失,有助於控制飲食。

5、新陳代謝的改善

由於練功中姿勢的放鬆,呼吸深長,以意引氣,內臟功能和大腦功能均得到調整,促使新陳代謝旺盛。所以練功後會感到全身舒適輕鬆,精神活力增加,四肢全身溫熱,皮膚光澤,面色紅潤,毛髮指甲生長比平時迅速,有的還可白髮變黑,即所謂「返老還童」現象出現。由於新陳代謝的改善和體質的好轉,中青年練功者還有性機能增強現象,這也是練功中的正常反應,但應加以控制,避免過度消耗精氣,影響身體健康。

6、全身舒適,頭腦清晰

練功中由於放鬆入靜,使大腦皮層機能活動逐漸進入興奮集中狀態,其興奮的周圍漸入於抑制擴散狀態,增強了全身放鬆及大腦的休息,使皮層細胞恢復機能,因而出現了全身舒適、輕鬆愉快的感覺。練功到一定入靜階段時,多數有頭腦清新、記憶力增強、精力旺盛的感覺,這是練氣功者都有實際經驗和體會的。

練功的異常反應

異常反應也稱不良反應,在練功中由於對練功的基本原則和方法未能正確掌握,所以在練功中出現一些異常現象,如頭昏腦脹、胸腹脹滿、氣不歸原等各種反應。這些異常反應的出現,影響練功的進展和健康,故稱不良反應。遇有此種情況出現時,應及時從各方面調整、糾正。一般在短時期內,大約一周左右,即可自行消失。如出現異常反應後,未能及時糾治,異常反應進一步發展,長期不消失,即會造成偏差。故有人認為嚴重的異常反應即為「偏差」。一般異常反應有如下幾種。

1、雜念叢生,心意散亂

練功者由於平時的內外環境的紛擾,或練功前思想負擔過重,精神緊張,未能做好思想準備工作。致使練功時雜念紛擾,千頭萬緒接踵而來。初學者練功時,愈急於入靜,愈不能入靜,愈想排除雜念,反而雜念愈多,以致精神更加緊張,甚至不能繼續練功。這多是由於用意過重引起的。在練功中雜念紛來時,應順應自然,不要勉強抑制,經過一段時間,約20至30分鐘,靜觀雜念出入,雜念逐漸會減少。或當雜念繁多時,意守呼吸用數息法,即在練功中默念自己呼吸的次數,或默念字句法,進一步把全身放鬆及思想放鬆,即可使雜念逐漸減少。如雜念過多,煩躁不安,可暫停練功,散步片刻,待心情平靜後再開始練功。

2、胸悶憋氣,呼吸不暢

練功中由於姿勢不當,如收腹挺胸或含胸過甚,或呼吸用力過強,勉強追求深長細勻的呼吸,用力氣沉丹田,或停閉呼吸時間加長,意守呼吸過重等,均可造成胸悶憋氣、呼吸不暢。如有上述癥狀出現時,應找出原因加以改正,重新調整姿勢。如挺胸者應調整胸部肌肉放鬆,呼吸過重或閉氣時間過長者應改為自然呼吸。如由於意念過重者,應將意守強度減低,改為似守非守。這樣使姿勢、呼吸、意念均調整到放鬆和順乎自然,胸悶等現象即可得到糾正。

3、心慌心跳

少數練功者,在練功中出現心跳加快或自覺心慌,有的是偶爾出現,也有的持續時間較長。臨床觀察心慌者,多由於練功時思想有顧慮,姿勢不自然,全身未能放鬆,呼吸用力或停閉呼吸時間過長引起。尤其是心臟神經官能症或有心臟病的患者發生較多。如遇有此種癥狀發生,應及時解除思想緊張,全身放鬆,自然呼吸,待心慌平靜後,再進行練功。如因心臟神經官能症或心臟病引起者,可平時適當加服鎮靜劑或β受體阻滯劑,如心得安等藥物以助糾正。

4、頭昏、頭脹、頭痛、耳鳴目眩

練功中出現頭昏、頭脹、頭痛及耳鳴目眩的癥狀,多由於情緒緊張,用意念強度偏大,或勉強用意念導引氣血上頭,或意守部位偏高,如意守上丹田(印堂或百會),或強行呼吸閉氣引起。如出現此癥狀,應放棄意守,採取自然呼吸,待頭部癥狀消失後,再繼續練功。如意守部位過高,應改為意守下丹田或湧泉穴。一般高血壓、動脈硬化、冠心病患者及中老年人練功,應意守下丹田,不守上丹田。

5、腹脹、腹肌疲勞

練功時出現腹脹、腹肌酸痛的最常見的原因多因於有意鼓腹,追求深長的腹式呼吸或吸氣後停閉時間過長,使交感神經興奮性增強,腹肌緊張,腸胃運動受抑制而引起。糾正之法首先是改為自然呼吸,減少腹肌的緊張用力,即可消除。如腹脹明顯者,可暫停練功,作腹部自我按摩或改為卧式、半靠位練功。這樣較易使腹肌放鬆,腹脹腹酸逐漸消除。

6、腰酸背痛

腰酸背痛的癥狀,多見於練功初學者,由於姿勢不正,未能沉肩含胸和松腰松腹所引起。或初學者體質虛弱,練功時間過長,超過了體力支撐的限度所引起的。遇有此種情況,應暫停腹式呼吸,身體微向前俯使胸腰部肌肉放鬆休息一下,再繼續練功;如是練功堅持時間太久引起的,應適當將練功時間縮短,待體力恢復後,再逐漸加長練功時間。

7、昏沉、困盹、欲睡

練功初期由於環境安靜,雙目微閉,全身放鬆,思維活動減少,大腦興奮性減弱,形成了睡眠的有利條件。故初練功者,易於出現困盹入睡的現象。從生理學上來說,睡眠是大腦皮層的廣泛性抑制擴散,而氣功的意守入靜,則是皮層機能的興奮集中,二者截然不同。練功中出現昏沉困盹的原因,一是由於意念未能集中,興奮性尚未提高時產生昏昏欲睡的現象;一是由於練功前過度疲勞,勉強練功所形成的。如有昏沉欲睡現象時,可微開二目,或將身體晃動幾下,以驅散睡意,振作精神,再繼續練功。如再重新出現困盹欲睡時,不易克服,說明與疲勞過度有關,應停止練功,安心睡一覺,待醒後疲勞解除時再度練功。

8、肢體疼痛麻木

初練功時,由於內氣未充,氣血運行尚未暢通,加之練功者急於求成,可能出現肢體或局部麻木或輕微疼痛感覺。如麻木疼痛的癥狀感覺很輕,可以繼續練功,不去管它,待練功進一步後氣血運行增強,麻木疼痛自會消失。如仍不能消失,可暫停練功,做一下局部活動和按摩後自會消失。

9、發冷感

練功中突然出現身體發冷,甚至寒戰發抖,這可能是由於體質虛弱,內氣尚未激發出來的表現,一般不要為此異常現象恐懼,可繼續練功,多能在短時間內自行消失。如不能自行消失,可以加強鼻息法,以鼓動氣血流通,或暫停練功,活動一下,待冷感消失後再繼續練功。10、身體過熱感

在練功中有時全身或局部突然灼熱似火燒,熱流有時上沖或流動,這種現象多在短時間內消失,可能是入靜後對局部內氣變化敏感增強所致。如系內火過盛引起,可做退火功,兩眼先注視鼻尖,再轉移注視膻中,再注意力轉移至臍至膝,每部位注視各2分鐘,最後注視大敦穴約8分鐘,再意守大敦穴約4分鐘,可以引火下行。

練功時胸脅脹悶是怎麼回事?

練氣功達到入靜狀態會出現多種舒適感,其中就包括胸脅暢快,心胸開闊的感覺。但是有的初學者在學練中卻出現胸脅脹悶感,這種情況與意守不當、調息不當及氣機不調等因素關係更大些。

1、意守不當:意守不當可分為兩種情況。一是意守部位不當,二是意守呼吸不當。

除個別患有特殊病情的人練功時可意守身體上部外,一般意守部位應以身體下部為好。前人把它總結為「上虛下實」、「下佔七分上佔三」的練功要領。但是有的氣功方法需意守胸部或膻中穴,個別人在意守中過於執著,火候不適度,時間久了意氣(感覺)相隨,造成胸脅脹悶感。遇到這種情況應立即將意守部位改為下丹田以引氣下行。有些功法非常強調練功時的呼吸方法,而個別初學氣功者理解問題容易偏頗和固執,將意念全部集中在呼吸上。本來我們每日每時的呼吸是一項根本不必去介意的,會在不知不覺間自動調整的活動,但是上述那種人由於在呼與吸的意守上放不開,造成必須時刻想著呼吸,否則就不會呼吸,導致人為的胸脅脹滿的狀態。糾正這種胸脅脹悶感往往比較棘手,最好的辦法是請教有經驗的氣功教師,在氣功教師的誘導下,從執著於呼吸,專註於呼吸不能自拔的狀態下解脫出來。

2、調息不當:調息是指對呼吸的調整。從古到今氣功呼吸方法有很多種,但是呼吸方法本身到底有多大作用,是一個難以說清楚的問題。並且往往有入過於追求調息方法,要麼停閉氣時間太長,要麼胸式呼吸等造成調息不當,出現胸脅脹悶的感覺。對於這種情況可不必驚慌,最好的辦法就是使呼吸完全自然,將集中在呼吸上的注意力轉到其它意守對象上去。

3、氣機不調:肝氣抑鬱則氣機失調,本身就可表現為胸悶,常嘆息,或胸脅脹滿,少腹脹痛等症象。學練氣功初期,剛剛要進入氣功入靜狀態時,一方面機體處於外界刺激引起的雜念減少,注意力多集中於對自身內部感覺變化的感知上,可使平時就存在的胸脅脹滿等癥狀更明顯。另一方面機體在接近入靜狀態時,自身氣機也開始發生調整,氣鬱、氣滯緩解,初期也可出現胸脅脹滿的反應,遇到這種情況不必驚慌,繼續堅持練功,胸脅脹悶感會很快消失。

練功時睡著了好不好?

在回答這個問題前,先讓我們看看練功入靜與睡眠和覺醒的主要區別是什麼。

睡眠與覺醒是人和高級動物生命活動所必須的普遍生理現象。機體只有在覺醒狀態下才能進行各種活動,通過睡眠,精神和體力才能得到恢復。這兩個生理狀態通常以近似晝夜周期的節律性而互相轉化著。在覺醒時,機體主動地與外界環境密切聯繫,並以適當的行動來回答環境的各種變化。在睡眠時,感覺減退,意識逐漸消失,機體與環境的主動聯繫大大減弱,失去了對環境變化精確適應的能力。

練氣功的一個重要目的是使意識進入到氣功態——一種似睡非睡,似醒非醒的狀態,這是一種既不同於清醒,也不同於睡眠的特殊意識狀態。雖然練功入靜和睡眠都可以使大腦得到休息,但前者是積極主動的心理生理的調整,後者則是自然的生理的調節。睡眠時大腦皮質經常有一些興奮很活躍,表現為夢境。有時我們做完惡夢、怪夢後醒來,會感到比未睡時還疲勞;而人體處於氣功態時,不僅會感到心情格外舒暢,身體非常舒適,而且這種良好的精神狀態可通過神經內分泌系統影響全身所有系統的功能活動,使其保持在健康協調的狀態中,這一作用是單純睡眠所達不到的。練功就是積極主動地保持、並延長這種特殊的清醒狀態。

對於失眠的病人、身體極度虛弱的病人來說,練功入睡未償不是一件好事,練功可以補償失眠,也可以通過練功入靜漸漸達到入睡,從而消除失眠癥狀。身體極度虛弱的病人,在睡眠中還可以減少能量消耗。應當特彆強調的是,待睡眠解決後,或體質有所增強後,就不要再在練功中入睡了。

練功初期由於環境安靜,溫度適宜,再加之排除雜念,思維活動減低,大腦皮層的興奮性相對減弱,全身放鬆,呼吸平緩,這些都是造成昏沉欲睡的的有利條件。尤其卧式功法,恰恰是給睡眠做好了準備工作。因此初練氣功者易出現昏沉入睡的現象。如前所述,睡眠和練功入靜是兩個截然不同的過程,練功時必須克服昏沉困盹,防止入眠,才能保證氣功特有的入靜狀態的出現,收到好的效果。

下面介紹幾種防止昏睡的方法:

採用卧式易困盹者,可改為坐式。兩眼閉合者,可使兩眼微露一線之光,目觀鼻尖。疲勞困盹時,先不要練功,可睡一覺後再練,夜深人靜萬籟俱寂,更有益於練功。當變換姿勢或兩眼微露一線之光仍不能解除困盹者,可馬上收功,在床上做幾節保健功,如擦面、鳴天鼓等,以興奮大腦皮層。如仍不能解除者,可起床稍許活動,或飲少量開水,困盹昏沉感消失了,再繼續練功。練功時睜眼好還是閉眼好?

我們知道,氣功鍛煉的一個重要內容就是進入入靜狀態,入靜狀態是使意識從普通的清醒狀態過渡到接近完全睡眠的狀態。我們還知道,大腦的清醒和興奮,是各種內外刺激經相應的感覺器官產生傳遞的神經衝動維持的。因此要想實現氣功入靜狀態,必須採取減少或阻斷各種內外刺激的措施才行,換言之,使各種感覺器官儘可能地不受刺激。

心理學與生理學將感覺分為內部感覺和外部感覺兩大類。內部感覺是指接受機體內部刺激,反映身體位置、運動及內臟不同狀況的感覺。屬於這類感覺的有運動感覺、平衡感覺、內臟感覺等。中醫學在對失眠症辨證求因時有一句話叫做「胃不和則卧不安」,實質上講的就是內臟(胃)感覺過強,不斷向大腦傳去神經衝動,使大腦處於興奮狀態而失眠。此外,練功時主動地放鬆肌肉,以及在床上睡覺時肌肉的鬆懈,也是通過肌肉放鬆後,減少肌肉(肌梭)向大腦發去的神經衝動,從而降低大腦的興奮性,有助於入靜或入眠。外部感覺是指受外部刺激,反映外部事物屬性的視覺、聽覺、嗅覺、味覺、皮膚覺。要想達到入靜或入眠,在減少內部感覺刺激的基礎上,也必須減少外部感覺刺激才行。如果一個內臟功能正常的人,在沒有任何聲音、氣味、食物刺激的黑暗房間里(阻斷內臟及運動、平衡感覺),他將很快就進入睡眠狀態。反之,如果其它條件不變,僅保留一個感覺受到足夠刺激,例如針刺皮膚、各種聲音、各種畫面……也不可能實現入靜或入眠。了解了上述道理,也就獲得了練功時睜眼好還是閉眼好的答案。這裡需要強調的是,人在與外界交往時所獲得的信息,約有80%是通過視覺通道傳向大腦,所以要想有效地入靜,通過閉眼來阻斷這部分信息是至關重要的。

當然,練功時眼睛的睜與閉也並不是絕對的,完全可以根據實際需要來變化。例如,對於一個現場向氣功教師學習具體動作的初學者,必須睜眼才行,而在自己練功時就需閉眼。初學者自己練功時,為使動作準確,也需經常睜眼或對著鏡子來不斷地校正動作;待動作準確熟練後,就可閉眼練功;待動作純熟自如後,又可根據練功當時的感覺,在必要時,睜眼或半睜眼。一般說來,自己練功時以內養為主可閉眼、含神不露;在向觀眾表演時,則以外用顯示為主,就需睜眼。練靜功或原地動功時,以閉眼為主。練行走功時就可以睜眼為主。總之,要酌情而定,不必過於拘泥。此外,閉眼時不可用力緊閉,只將眼瞼輕輕合上即可。練功時頭脹、頭痛、頭緊是怎麼回事?

實踐證明,氣功鍛煉的一個突出作用就是消除心理緊張,促進疲勞的消失,使人在短時間的鍛煉後就會出現神清意爽、頭腦輕鬆的感覺。然而少數人在學練氣功後,表現為不僅沒有消除疲勞,反而出現頭脹、頭痛、頭緊等許多頭部不適的感覺。個別人沒有得到及時糾正,以至引起持續的頭部不適感,形成氣功出偏。造成這種結果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兩個方面。

1、功法複雜不熟練。氣功功法多種多樣,有靜有動,有易有難,有簡有繁。特別是某些有多節套路的動功,不僅要求學功者學會各套路的繁雜動作、姿勢,而且還必須在做每一節動作時按要求配合呼吸和意念,這對於一個初學者來說,是一件較難做到的事情。往往是想起這節動作,忘了下節動作;做准了動作,配錯了呼吸;呼吸和動作配合協調了,又沒達到對意念的要求等等,使初學者應接不暇。這不僅起不到解除心理負擔的作用,反而格外增加了心理緊張,從而出現練功時頭痛、頭脹、頭緊的不適反應。對待這種情況的措施有兩條:

一是明確自己學習氣功的目的與所選擇的功法是否統一。如果學習氣功的目的單純是為了健身或治病,那麼,不必追求姿勢動作的複雜,以及在複雜動作基礎上的呼吸意念配合,只要選擇一種實用而簡便易學的功法,如動作易學、自然呼吸、意念單一的功法,就可有效地達到學功的目的。這樣就實現了目的與方法的統一。反之,目的單純,但選擇了複雜的功法,目的與方法不統一,就應毫不猶豫地放棄複雜功法,改學簡便功法。這裡須強調的是,功法簡單並不意味著效果不大,恰恰相反,越簡單的方法越容易使人意念單一,更好地實現入靜狀態。

二是對那些已經具備了一些氣功基礎,但是還想增加一些功法難度和趣味性的人,在學練複雜動功時,初期出現顧此失彼而引起頭部不適感是一種正常的現象,只要堅持鍛煉,使動作越來越熟,動作、呼吸和意念配合越來越協調,頭部不適感就會消失而出現新的舒適的感受。

2、不適當地意守上竅。練功要領之一是上虛下實,要求練功人在意念的運用上保持下體佔七分,上體佔三分。這樣可使下體感覺充實,而頭部保持虛靈。但是有的學功人對此處理不當,使意念集中在上部,尤其是個別功法教人意守鼻尖、印堂、百會等上部穴區,引氣上行,這必然出現頭脹、頭痛、頭緊等不舒服感覺。嚴重者甚至不適感持續存在,變為練功偏差。對此,初學氣功者必須有足夠的認識。除胃下垂、長期腹瀉、脫肛等中氣下陷患者外,一律不要輕易意守上竅。一旦意守上竅出現不適,應立即改為意守下丹田或兩腳心湧泉穴來進行糾正。不見好轉者,立即請教有經驗者、專業人士。


推薦閱讀:

初學太極拳的六道門檻 跨過前三個你就能無師自通了
初學摩登舞之二:大課與小課
六爻預測技術之初學者心得--鋈子|【 雜 志 社 】
常敏法師答:初學凈土該如何下手?
養魚初學者如何買魚

TAG:知識 | 養生 | 分享 | 氣功 | 初學 | 入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