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片擔保倒逼電影工業化進程:「如有必要我們可以解僱製片人」|影片|擔保

本報記者 黃斌 北京報道

去年6月,在上海國際電影節上,《如果還能遇見你》與《雙重記憶》兩部國產片簽署了完片擔保協議,使用美國電影金融公司(Film Finance Inc.)的完片擔保產品,成為國產電影中完片擔保產品的嘗鮮者。

今年1月,電影金融公司正式落戶上海自貿區,成為國際完片擔保巨頭中涉足中國市場的領軍人。國際完片擔保巨頭搶灘中國市場,或意味著中國電影市場的工業化因此加速。

「完片擔保這一商業模式對完片擔保人的專業性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歐洲電影完片擔保公司(European Films Bonds)亞太區常務董事、澳大利亞人Roger Brewitt在日前接受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採訪時表示,由於完片擔保公司需要向投資者承諾按期完成電影製作,需要承擔任何延期或財務超支帶來的損失,因此會強制要求製片人團隊按要求提交標準化信息,「這對刺激中國電影行業的工業化發展很有好處」。

目前,European Films Bonds、Film Finance Inc.和Pro Sight一起並列全球三大電影完片擔保公司。

國內大量資料將完片擔保翻譯為完片保證保險,但事實上完片擔保目前很少以保險形式存在,而是作為融資擔保鏈條中的一環。但近年來,保險公司的保證保險業務正在蓬勃發展,已經逐漸嵌入不少融資鏈條,替代了「擔保」的角色。

不過,一家大型財險公司的中層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國內的電影和保險行業市場化的時間短,缺乏配套制度,制約了完片保證保險在我國的發展。

此外,既懂電影製作的專業知識和流程,又懂保險的跨界專業人才太缺乏了,即便大型保險公司想要開展這一業務也非常艱難。事實上,即便是傳統產壽險業務,目前較少的涉獵主要是由安聯財險引入中國市場的「電影電視製作方保險」。

不過,前述中層人士認為,「完片保證保險業務市場是有需求的,有需求就值得研究」。

三方協力,避免延期交片

據Roger介紹,在一個電影項目中,通常會有擔保公司、投資方和製片方三方參與制作過程當中。三方需要協力完成的工作包括以下幾個主要環節:與投資方與製片人一起,根據劇本制定計劃、確定預算、敲定細節,並最終確保製片人能夠在規定的時間和預算內完成受保影片。

「這一切,都是基於完片擔保人根據豐富的從業經驗,完整地理解這個電影項目。」Roger說。

「我們會詳細地考察製片人之前的製片歷史,全面審閱製片人提交上來的項目材料,並了解主創團隊成員之前的創作經歷。」Roger稱,完片擔保公司會從劇本、主創、預算明細、工作進程表等多方面進行預審,實現的方式為:完片擔保公司提供一個軟體入口,製片人需按照軟體的要求錄入影片相應的信息。

值得注意的是,雖然在這個過程中,參與三方避免不了為各自利益而彼此角力,但三方共同目標一致,即無論如何,影片都不能延期交貨。「即便是延期交貨後得到最多保障的投資方,雖然可以得到賠償,但投資者希望他們的投資能得到目標回報。」

Roger表示,一旦影片延期交貨,完片擔保公司需要先支付合同約定的補償金,然後接管影片製片權;同時,製片人則必須允許擔保方全面接手,以決定影片怎樣收尾,「如有必要我們可以解僱製片人」。

因為有嚴苛的高標準以及三方的共識,延期交貨鮮有發生。

「完片擔保公司一般很少接管一部電影,但並不是沒有過。」北京賽點文化傳播中心總經理周祚介紹道,美國電影金融公司曾在預算為2500萬美元的影片《The Adventures of Baron Munchausen》費用達到3100萬美元時接管該片,而最終美國電影金融公司不得不額外花費1500萬美元完成這部電影。《Malcom X》也曾被Completion Bond Company of Century City公司接管,到主要鏡頭拍攝完成時,這部電影的耗資超出預算500萬美元(從2800萬到3300萬美元)。

「不過,在出現完片擔保公司中途接管影片製作的情況時,在發行收入產生後,擔保人會最先獲得超過預算部分花費的補償。」周祚補充道。

而在盈利模式方面,Roger介紹,完片擔保公司通過向電影投資人收取完片擔保費用而賺取利潤,擔保費用一般是預算的2%-6%,通常根據劇本、製片人經驗、導演、演員等主創人員的知名度及過往表現,決定最終費率,「劇本越好,製片人經驗越豐富,費率就越低」。

「沒完成工業化,奢談金融」

完片擔保對電影工業標準化的要求極高,會是一個系統地改造,相信對中國電影工業的未來大有裨益。

周祚向記者表示,完片擔保制度的落地,除了電影工業化程度的提高外,電影一般保險制度的完善亦至關重要,「不僅包括保險產品的完善,還包括製片人一定會給電影買很多保險這種正確的消費習慣」。

2008年,安聯財險將電影電視製作方保險引入中國市場。據安聯財險一位相關負責人介紹,這是國內針對影視行業推出的首個專業保險產品。該產品為影片拍攝前、中、後期可能出現的風險提供保障,保險範圍包括演員意外、道具、服裝和布景、額外費用、第三方財產損害、其它器材、底片、劣質存貨。

「剪片過程中不小心損壞膠片,布景在大火中付諸一炬,水上拍攝時,相機掉進水裡;豪宅內拍攝時磨損了昂貴的木地板;在倉庫里拍攝特效場面時出錯,製作公司只能去新的場所繼續拍攝——這些場景我們都能保。」該相關負責人介紹。

「一個沒有完成工業化的產業細分領域,是奢談金融的。」一位業內人士向記者表示,無論是美國還是法國,均走過了一個「電影製作工業化——融資模式成熟——小製作公司開始嶄露頭角——市場需求倒逼完片擔保出現」,這一大致過程,「我們在第一步上就『拌蒜』,第二步說不定已經跌倒一批了,就更難想跳到最後一步了」。(編輯 趙萍)


推薦閱讀:

論影視是藝術還是技術

TAG:電影 | 工業 | 製片 | 工業化 | 製片人 | 電影工業 | 進程 | 擔保 | 我們 | 必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