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太極雜說45

太極雜說45太極網羅http://www.anshanbbs.com/archiver/?tid-3458.html&page=3我初打太極也膝痛。師傅語:膝部支撐全身重量,自然膝痛。應體如坐(座)般,膝可不受重。 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霧亦如電應作如是觀。凡所有相皆是虛象,若見諸相空相則見如來。 太極練肘與開肩比較容易,因為肩肘手在上部,負荷小,感覺好找一點; 練膝與開胯,相對較難,因為人體大部分自重都落存胯膝上,負荷大動作難到位,最關健的是每個動作都要通過腰再在膝胯上體現,更加難做,以此推斷,要做踝關節太極要領,難上加難,因此,越到低部功夫越好. 關於膝痛解決問題辦法是1) 膝部做好螺旋.(2) 做好膝部的開勁即對拉勁,開大於合即開中有合. (3) 做好膝部陰陽即膝眼穴做陽,委中穴做陰. (4) 膝部與肘部意念配合. (5) 膝與踝相照應. 練內功古代人以任脈,督脈,小周天角度講解,讓人理解時產生神秘感,現代人練功也希望是這樣,用解剖方式講功法,人們反而不理解.形象地講,把人內臟想成活塞,胸腔想成氣缸,活塞活動便產生內動力--即內勁--即走小周天.這樣把每個內臟都活動到,即練內功. 太極與中醫一回事,痛則不通,膝痛則氣血不暢不通所致,是膝部行拳時沒有立體意識,所以痛就是必然的結果.在太極行話來說叫膝部僵死. 推手只是練兵, 散打才近實戰, 推手和實戰還有相當距離, 贏上未必能贏下, 贏慢未必能贏快.擅推者不可不知. 三式太極拳對於慢性病的擬定; 揚式太極拳架子擬定應用於 肝炎,肺結核,腸胃病。陳式太極拳架子擬定應用於 神經衰弱, 糖尿病。 武式太極拳架子擬定應用於 高血壓 關節炎。 以上關於腰襠的三條內中上下兩條指的是蓄髮兩種姿勢的形成,暫且不談外,內中以第二條活腰松襠為氣功的中心要求, 這一條是練習氣功必具的腰襠。 腰為通往下半身關口,襠是通往兩腿的要隘。 需要全身上下氣的通行無阻, 必須打通中下的腰襠,並拳譜規定架子首段第一路為鍛鍊氣功主要階段,說明這第一路是活腰松襠的一路為鍛鍊氣功主要規定,上下暢行無滯,使氣沉丹田,並在丹田內轉一個圈在此第一路動作有特加松沉的規定,並證明這一路專為氣功作周天運行的。 用作醫療體育可謂適中其要不必另創新架了。 太極拳有兩句俚語就是」入門引路憑口授,功夫無息法自修「 這就是說,無論什麼聰明人,第一步學習拳架子,必須由口授,可以各方說及,如照書上規定,比照圖樣學習僅及一面,學到是要走樣子的,不易得到正確精氣神方面亦差,不要以為醫療體育可以差點,其實要正確些。 太極拳架子的編成,乃以首段第一路為修練氣功的行動,在體育動作上用功夫。在這一段用過的各個拳式,如:金剛搗碓,懶扎衣,六封四閉,初收(琵琶)和再收拳式以及聯繫一起的摟膝拗步,而不再用於以後其他各段,可以證明這一段是特殊段落,特殊要求應用在架子運動開始,經過陳式門中四代相傳(陳長興,陳耕雲,陳延熙,陳發科)以上各代不說一再傳授而無敢更改,亦足證明此段用於體育的,這是人生第一要求。我們對於帶病的人作醫病體育是不應該要他們統統的練習含有技擊性的全趟架子,不但費時難記,多了易忘,況在醫療時期技擊性的動作不是人們所急需,免強學習不但無益於體療,且有害於健康,對於學習目的相左以此技擊的不急之務,還是留待將來再練。 前膛拗步 是由於右掌前上,左掌後下作推碾,使脊背牽動作周行其氣,久而不止。 (沈家楨於1931年(北京)即開始綜合陳,楊,武,三式太極拳各自特點結合運動生理學原理《行功心解》《行功要言》等太極拳理進行研究編造」行功太極拳「因在職工作(工程師)繁忙,直至退休(1957年66歲) 才著手編寫」行功太極拳「初稿,後因受人民體育出版社特約編寫「陳式太極拳 一書,延至1964年才正式完成。 請閱」杭州市武術協會楊式太極拳研究會會刊1990年第一緝,由 邵柏舟,李鐵民,林東初,樓 儀四位工程師和樓桂榮同志 合寫「行功太極拳簡介」一文。 太極技擊而言,一般不輕易出拳,首先破壞對手重心,然後在別人重心不穩時補拳擊打,整體勁必須力由腳起--過膝--過胯--過腰--過肩--過肘--到拳,貫串一氣.重心被破,節節散開,不存在合勁,更不具備開合勁,此時一盤散沙,乘機擊打,能透入三分,稱之內傷. 先天是樁架,後天是丹田勁.由外形帶動內勁,久而內勁摧動外形 武功被廢之說只怕是武俠小說里杜撰的吧,武功既然已經練到了身上,又怎能被廢掉?我的看法是肯定的,而且我認為武功被廢只少有如下兩種情況:一是被他人廢: 一些無德無識之輩,涉世不深,不知江湖險惡,天外有天, 一味好勝逞強, 偶遇路見不平,拳頭說話的強人, 不是被打斷手腳,就是重傷內氣, 豈不是被廢?洛杉磯地區就有這樣一個例子, X姓師傅在公園教推手, 凡去請教的,他都要給你一個下馬威, 先摔你幾下再說, 一位詠春拳老前輩(李小龍師兄, 也是我朋友 ), 今年七十多歲, 慕名前去. 不想對方不給面子, 也被摔了一跤. 老前輩自己有武館, 弟子成群, 仕可殺不可辱, 找了一個黑人弟子前去報復, 結果把這位推手師傅腿踹斷了.二是自殘: 很多習拳者拚命三郎, 毅力有餘 智慧不足, 誤認為埋頭苦練就會出功夫. 不講科學練功,不講衛生保健, 或是膝傷或是腰傷, 反正總要練出點毛病. 可笑的是, 如此受傷不以為恥, 反以為榮. 還常常向別人炫耀。 我練過陳式,楊式,孫式,吳式,我最喜歡楊式,因為行拳走架舒展大方,仙仙然的感覺。但我認爲有剛有柔的陳式拳才最合陰陽理論,光練陰柔不練發勁如何打人?練松練柔是爲了快打爲了剛發,但不可以代替快打和剛發。慢手絕對打不了快手。沒有快的訓練用時能快嗎?沒有發勁的實戰訓練,太極拳強調的整體勁有何意義? 快慢相對而言,要有參照物,即方向而言.相對相背而言.行拳慢但以整體運動為載體,雖慢而快,反之不然.有整體還需螺旋,這樣是球的運動壯態(靜止時意在動--即內動).這樣便產生中定--即有根--動靜--靜動--形斷意不斷. 我在學習孫氏太極拳之前練過許多種拳術,我15歲開始學太極拳,練的是陳式(洪派)太極拳,練了5年。以後又學過楊式(汪派〕太極拳,期間還曾得到過崔派名師吉良辰的指導,約有7年余。在上海進修期間又學了吳式太極拳近3年。以後又專修武式太極拳近8年。去年開始學習孫氏太極拳。從我的體會上講,各派太極各有所長和特點。但從內外合一、動靜合一的要求上,孫氏太極拳的結構和內意最為合理。我的體會是,陳式太極拳在技法上與摔跤和少林洪拳結合緊密,在勁法上與形意拳也有相通之處。但陳式太極拳把作為形意拳內意的里裹外翻放大了,顯於外,成為纏絲勁。這樣做的優點是突出了該勁是練拳的重點,便於初學者認識、體會、掌握該勁。但同時帶來的不足是,如何使人將纏絲勁由顯回到隱,由外而及內,則還需要有一個較長的練習、摸索和認識的過程。這個過程在陳式太極拳架中沒有體現,需要自己逐漸體認。纏絲勁的特點在於化打合一。化與打是對立統一的關係。但初學者入手時總要有所側重。一開始很難做到化打合一的。陳式太極拳和形意拳是由打、由發力的效果入手,逐漸求於化、求於化打合一的。而楊式太極拳和吳式太極拳是由化的效果入手,逐漸求於發力整、打的冷。其中楊吳二式把作為化的基礎的松沉勁表向化,以利於誘導初學者體會松沉勁。但其不足是由能化到能打還要有一個較長的摸索過程,同樣由松沉到勁整,也需要習者自身反覆摸索,逐漸求得。在楊吳二式的拳架中對發與整體現的並不充分。而武式太極拳和孫氏太極拳則是嚴格按照化打合一的法度構成其拳架,可以說一開始就將纏絲勁和松沉勁完全隱於內,以完全不偏不倚的形式夠成其拳架。因此其拳架本身就是功夫已然成就的形式,尤其是孫氏太極拳更突出地體現了這一點。但是其不足是,由於其形式簡約,一般的初學者很難體悟其拳架中的深意。因此,我的體會是孫氏太極拳和武式太極拳是適合於少數在拳術上有特殊悟性的人練的拳,或適合於在拳術上已有較深的功夫或較高造詣的人為了進一步提高而練的拳。尤其是孫氏太極拳可以說其形式至簡、內意至深,其藝之精微尤在武式太極拳之上。但對於一般初學者來說,掌握起來確實是太難了。亞武聯技術委員會主任吳彬先生也持這個觀點。陳式太極拳較適合年輕人練,尤其陳式與摔跤結合緊密,一般有明師的正確指導,練習數年即可用。入手較易,產生效果也相對要快一些,年輕人容易產生興趣。而楊式吳式則更適合中老年人練習,通過健身逐漸產生技擊的意味而興趣。總之各派太極拳各有所長和側重點。若單就技擊而言,則孫氏太極拳更合乎內家拳的技擊原理。
推薦閱讀:

tjboyue的【太極】2
太極拳2
二十四式太極拳歌訣,附拳譜回家練練
陳雄老師對太極拳的真言實話
《楊澄浦家傳手抄太極拳老譜》

TAG:太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