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圖: 網路 編輯:梅瓣湖畔 -心理危機及其影響- - 講心理危機首先得明白危機是什麼。危機有兩種含義,一種指突發事件,一種指突發事件引發的心理感受。這是兩個不同的含義,但這兩個含義又是密切相關的。--
危機的第一個含義是突發事件。地震、空難、恐怖襲擊等危機來了,人們就會處在一種緊急的狀態下,這時內心的平衡被破壞了,會出現心理的紊亂,比如焦慮、緊張、恐懼、壓抑、痛苦等一些負面情緒,這種失調狀態我們就叫做危機。- - 從危機事件來看,一般危機事件的分類,簡單講不外乎就是兩類:天災和人禍。天災擋也擋不住,比如泥石流、地震、海嘯、冰雪災害等,這些是沒有辦法的。當然,也有一些是可以預防的。恐怖事件應該是屬於人禍,這個我不多講了,大家知道從9·11以來恐怖事件就沒斷過。- - 現在媒體不時報道校園危機事件,美國經常發生,我們也有。校園危機事件的共同點有三:一是突發和不可預知。能預知的話,我們就會做好預防工作,就不會發生危機;二是給師生帶來心理上的陰影。緊張、恐懼、擔憂、不安,肯定會影響校園的正常秩序;三是慣常處事方法無法解決。- - 危機的第二個含義是指一些危險性的刺激引發人的心理失衡,我們叫做心理危機。美國心理學家凱普蘭從上世紀五十年代中後期開始系統研究心理危機,他提出了危機干預的好幾個理論,如平衡論、認知論、心理社會平衡論。他認為,每個人都在不斷努力保持著一種內心的穩定狀態,以使自己和環境能夠和諧。我想每個人都希望通過努力能夠和周圍的環境相適應,而且能夠被人肯定、接受、尊重、欣賞。當一些重大的問題或者小壓力事件不斷積累,直到積重難返,就會讓人感到難以面對和把握,正常的生活秩序受到干擾,內心的緊張不斷積蓄,進而導致不知所措、無所適從,甚至思維和行為都處於一種紊亂的狀態,這就是失衡,這就叫做心理危機。心理危機不是病,是情感危機的一種反映。- - 人在什麼時候會出現心理的危機呢?有些人抗挫折的能力比較強,很大的事件對他來講也扛得起來。有些人很脆弱,一點點小事也能把他摧跨。生活中的一些重大事件比如親人死亡、婚姻破裂、戀愛失敗、學業受挫等,平時的應對方法不能解決時就會出現心理失衡,嚴重的話很可能出現自殺。我研究自殺已經二十年了,後面我會講到自殺是心理危機的一種極端表現。自殺是可以預防的,因為事先會有一些徵兆。當我們了解這樣的規律,找到這樣的特徵,就可以提前預防。當然不是所有的自殺都是這樣的,比如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自殺不屬於我們說的心理危機干預。- - 心理危機至少要符合三個標準:一是存在一些重大的影響心理的事件;二是有急劇的情緒、認知,包括身體行為上的一些改變;三是個人原有的一些方法無法去應對或者應對無效。- - 危機沒有什麼可怕的,心理危機人人都會有。大家可以想一想,從你記事到現在,有沒有過不知所措、心裡困擾、混亂慌張的時候?我相信每個人都有。當我們每個人在生活中面臨大大小小的壓力,承受的能力超過了自己的應對能力時,就會出現危機。一般來講,大部分人的危機在四周到六周內可以解決,但有一些人的危機就很難解決,如果沒有有效的應對方法,可能引發心理疾病,甚至還會出現自殺的念頭,甚至可能實施自殺的行為。人人都可能出現危機,因此我們要互相關心。如果真的發生危機的時候,自己個人難以應對,最好找同學、朋友傾訴。作為同學、朋友、同事發現了這種情況,要主動熱情接近這些人,這才是好朋友、好同事。- - 青少年所處的年齡階段是危機經常發生的階段,因為青年期是從穩定的兒童期走向穩定的成年期的過渡。大學生是青年中的一部分,大學生會面臨很多危機。一是發展性危機。因為我們在發展的轉變、過渡階段所遇到的很多問題是前所未有的,比如第一次被別人追求,當你看到第一封情書的時候是不是嚇得不知道塞哪兒好,不敢對任何人說。隨著我們慢慢長大,會有很多新的經驗,面對這些發展性的危機,我們出現適應不良。二是境遇性危機。比如學業不良,考試不及格,研究生沒考上,戀愛失敗等大學生活中比較常見的一些事件。三是存在性危機。曾經有一位哲人說過,沒有思考過死的人不能稱其為真正的人。生和死是人生的基本課題,作為一個人活在世上,一定會去考慮生命、死亡:我什麼時候死,我應該怎麼樣去過自己的一生。探索人生,探索自己發展,探索自己存在的意義和價值,這種思考肯定會有很多的困擾。很多青年人有這樣的想法:我存在的意義到底何在?按照佛語說,生命就是走向死亡的迂迴曲折的過程。有人說,人終極的目的地就是死亡,反正我是死亡,我幹嗎還活?這些存在性的困擾,人們尤其是青年人在探索自我、探索人生時會遇到。- - 我們看看青年期的心理發展危機具體是什麼?一是自我統一性和自我混亂。如果一個人對自己認知、了解、接納得很好,就是有明確的自我概念,他就能清楚地認識到自己未來發展的方向是什麼。沒有很好地度過危機,人就會變得混亂,不知道自己是誰,也不知道自己未來的方向在哪裡,生活無目的、無方向,時常感到彷徨、迷失。心情好的時候,覺得自己了不起,天下沒有幹不了的事;心情不好的時候,覺得自己笨得不得了,身邊誰都比自己聰明,自己什麼事都幹不了,糟透了,完全地否定自己。- - 人在青年期以及成年初期會遭遇親密和孤獨,如果發展得好,那麼他就能夠和別人相處,並建立親密的關係。如果是異性,可能成為戀人,進而成為配偶;如果是同性,就可能成為知己、密友。人需要有親密的關係,可以是朋友,可以是家人,可以是配偶。如果不是這樣的話,就會孤單、疏離、寂寞,沒有辦法跟別人建立良好的關係,有的甚至發展為社交恐懼症、社交焦慮症,這樣的人將來走到社會上怎麼辦?怎麼談戀愛?怎麼擔負家庭和社會責任?這些都是問題,會發展為各種各樣的心理危機。-
- 清華大學給新生開一門特別的課,每個課堂15個人,上課的都是資深的教授。這些課其實並不是要傳達傳授某種固定的知識,是要讓學生們對做學問感興趣,讓學生們和大學者、大專家、老教授們接觸一下。大家知道,越年輕越容易受到影響,做出改變的可能性也越大。- - 我給大一的學生開生涯發展規劃課,這些課都屬於個人成長的課程。我讓他們每個人都說一下,進入清華以後滿意什麼、擔心什麼,對未來大學生活的期待是什麼。所有同學講到擔心時不約而同地說到掛科,我的課堂常常有一些省狀元,他們的擔心也是如此。別的同學本來認為那些狀元擔心的肯定跟普通同學擔心的不一樣,結果說來說去大家都差不多。很多同學擔心成績不理想,很害怕失敗,尤其對那些尖子來講,考一個80分簡直覺得無地自容。- 還有很多同學擔心就業,這個問題現在越來越嚴重,越來越成為大學生壓力的來源。我給大一的學生上課,喜歡問學生最關心什麼?以前學生們比較關心的是怎樣能夠充實豐富地度過大學生活、怎麼樣既做社會工作又不耽誤學業、怎麼樣在大學裡談一場轟轟烈烈的戀愛等。可是現在的學生想的最多的是將來能不能找一份好工作。- - 所以我常說,心理危機不是哪一些人的專利,人人都可能遭遇心理危機,可能是某些方面的喪失而極度痛苦,可能是某一種角色沒有了,某一種關係喪失了,某一種經驗上的一種失敗。比如說考試不及格、遭受拒絕。當我們承受來自外界的壓力、困擾的時候,每個人心理都會不同程度地受到影響,只是影響的程度不一樣。- - 心理危機常常是比較嚴重的狀態。從心理困擾一直到精神障礙,也就是通常所說的精神病,可以分很多層次。有一些輕的困擾,調解一下,或者尋求一些專業的幫助可以化解,但如果不去尋求幫助,這些問題又不能解決,久而久之可能會釀成越來越嚴重的問題,到自殺意念的時候就算比較嚴重了。- - 當我們遭遇這些事件的時候,每個人都會有壓力感。我們應對壓力會有不同的方式、方法,當然也就有不一樣的後果。應對壓力有兩個緯度:一是指向誰,指向自己還是指向別人;二是積極應對還是消極應對。當壓力很大的時候,可以去做些什麼呢?可以去助人,在助人的過程中自己的問題也可以得到解決。有一些人只是對自己遇到的一些問題很困擾,他只要進行有針對性的學習,弄明白了就好了。如果再積極一點的話可以使自己的煩惱得到升華,像《少年維特的煩惱》就是作者失戀後升華的結果,他把自己失戀的痛苦轉移到寫小說,寫出來刻骨銘心。過完了再去寫,再追訴那段感受,過去的東西很難再去重現。在一個人最有感受的時候寫東西,語言從心裡流淌出來,感人至極。如果對自己消極,輕則自卑,重則自我毀滅。如果對別人消極,輕則嫉妒,重則他殺。- - 有些人能夠度過危機,而且還學會了應對危機的方法,就是經歷了災難、磨難以後抗災難的能力更強。正像我們這一代人,經歷過文化大革命和農村插隊,現在回頭看,我覺得那是我人生中一筆豐富的財富,否則我根本不知道中國大部分人是怎麼生活的,吃了那個苦以後我覺得自己特別堅強,什麼苦都能吃。- - 但有些人度過危機後留下的心理創傷可能會影響今後的生活。汶川地震發生以後,大家都在關心所謂的PTSD,就是壓力或創傷後應激反應心理障礙。隨著時間的流逝,家園慢慢重建,生活慢慢回歸正軌,但是心理的創傷揮之不去,有很多人現在還沉浸在過去的痛苦中。比如一個老太太68歲,三個女兒死了兩個。有人對這個老太太說,忘了她們吧。她說,我活多久就能記多久,我怎麼忘得了?這種在生命中打下如此深刻烙印的事情是絕對忘不了的。我去給她做心理輔導時,沒有叫她去忘掉,而是讓她帶著對女兒的思念繼續往前走,因為生活還要繼續。我沒有過多地關注她的創傷有多深,我關心她現在還存在的能力、潛能,強化她擁有的積極的資源。- - 誰能保證人生道路是一片坦途呢?有人說,真倒霉,剛剛學了一點投資吧,金融海嘯全都砸進去了;有人說,我怎麼那麼倒霉,好不容易考上了大學,趕上現在大學生一堆一堆地都找不到工作了。誰也不知道還會發生什麼?人生就是很多很多的未知,我們能做的就是學習怎樣去應對這些未知以及由未知帶來的危機。- -
如何識別心理危機- - 接下來我講一下怎樣識別心理危機。當我們知道心理危機的表現特徵就能知道哪些人需要幫助,哪些人可以自己抗過去。- - 當一個人處在心理危機的狀態,也就是心理失衡的狀態,他會有一些言語、情緒、行為的表現。- - 一是直接表露自己處於痛苦抑鬱、無望或者無價值感中。覺得人活著有什麼意思?為什麼我那麼倒霉?用語言表達出活得沒有意思,覺得老天對自己不公平。- - 二是情緒不穩定,容易流淚、抑鬱,注意力不集中,也容易被激怒或者過分依賴。從人際交往方面可以看到,明顯不願意和別人交往,有點逃避別人,顯得孤僻、孤單,無緣無故地生氣、跟人作對,酒精和毒品的食用量增加,所謂借酒消愁。還可能會用一些藥物,過度依賴這些藥物,行為紊亂或者古怪。- - 三是一個人的心理狀態也會通過一些行為表現出來。比如睡眠是人身心健康的第一關口。如果睡眠出現問題,早起或者入睡困難,或者睡眠表淺,睡著的時候夢很多,雖然睡著了可是身心並沒有得到放鬆。如果一個人處在心理危機狀態,只要能踏踏實實地睡覺,問題就不會太大。如果他一個禮拜以上翻來複去睡不著覺,白天沒有精神,就要引起特別注意了。- - 比如吃東西沒有胃口,吃不下東西,沒有吃的慾望或者吃什麼東西都味同嚼蠟,體重明顯增加或者明顯減低,時常感覺疲勞、疲憊。一個人內心痛苦可能不願意跟別人說,但他的一日三餐是否正常是可以看見的,要學會觀察他的飲食,以此為依據去判斷。- - 比如在日記中或者其他一些作品中會透露出一些信息,如感覺生活無望,活著太痛苦,不如死了算了。甚至在口頭上也會有類似的表達,比如說這樣的話:我離開的話可能別人能過的更好等。- - 再有就是可能出現一些自傷、自我虐待行為。- - 危機有那麼多癥狀或者表現,是不是非得等這些現象出來才能知道一個人是否處於心理危機當中呢?並不是這樣的,沒有上述現象並不等於說一個人肯定不處於心理危機中。一般情況下,我們了解一個人心理危機程度有以下幾種方法:行為觀察法,面談診斷法,心理測量法,心理健康普查法。-
- 所謂觀察,就是直接在一個自然情境中看他的行為跟平時有什麼不同。如果跟平時差不多,就沒有什麼問題。比如說一些行為發生的頻率出現異常,就可能是心理出現問題。比如一個人一天去幾次廁所基本上是有一些規律的,突然有一段時間,一個人老往廁所跑,夜裡要去五六次,那麼他的睡眠肯定有問題。一般來講消化系統和泌尿系統都是非常敏感的,出現心理危機的時候,常常會出現尿頻、拉肚子。- - 所謂面談,就是我們看到有的同學、同事、親友最近好象情緒比較低落,可以主動關心他:最近你不怎麼愛說話了,挺不開心的,能否告訴我一下是咋回事?不知道你遇到什麼事情了,我不知道我可以為你做點什麼?請大家在幫助別人的時候,也要考慮受助者的感受。比如我們在幫助貧困生時如果只是簡單地說,你有什麼需要幫助的儘管說,我幫你。這樣會讓別人很不舒服。可以換一種說法,比如說最近我看你好像挺沉悶的,不知道發生了什麼事情,不知道我能為你做點什麼。這樣說讓他感覺到你很關心他,如果你不關心就觀察不到他的變化,於是傳遞了一種關心和陪伴。不過要注意,一般人都不喜歡那種居高臨下的幫助,有時候過了頭的熱情和幫助,反而讓當事人覺得自己很無能。我們幫助別人不是要代替他做什麼,而是要讓他看到自己的力量,去彰顯他的能力。另外我建議,大家在關心別人的時候盡量不要用肯定的語氣,要用虛擬的語氣,要給人家和自己一個台階,這樣可以讓人感覺舒服一些。- - 有人要自殺,都站在樓頂邊兒上了,馬上就要跳了。如果你說,不要自殺,最蠢、最自私、最不負責的人才自殺;或者說要想想對不對得起爸媽啊等。這樣說會讓他覺得這個世界上根本沒人可以理解他。當一個人覺得自己不被理解的時候,通常是受到了責備、指責或者是被人喋喋不休地講道理。- - 在一個人要自殺時最需要的是理解、關懷、希望。可以跟他說,我知道你站在那兒是萬不得已的選擇,一定發生了什麼事情讓你很痛苦。要不誰想走這一步啊?這在專業心理諮詢中叫同理心。要設身處地地為當事人想想,當一個人要自殺的時候,你去跟他說理,其實是在說他自私、沒良心、不懂得父母、不體恤別人,這是責備、批評、挖苦。這隻能加重他的危機。- - 所謂心理測驗,就是可以用診斷心理問題、評估心理健康的一些量表。有一些自殺危險性比較高的學生是要特別關注的,比如有明顯外部刺激,突然失戀、親人死亡。汶川地震後,我到四川災區給一組大學生做過危機干預,他們都是北川和什邡的學生,家裡有親人死亡,我發現他們的壓力非常大,情緒低落,比較悲觀、自卑、抑鬱,性格比較孤僻,跟周圍的人都不交流。由於他們不怎麼跟人交流,別人也不了解他,他的心理出現問題,又沒有相應的知識幫他抗過去,就容易出問題。- - 講了如何識別心理危機,接下來講如何進行危機干預。- - 危機干預就是對處在心理危機狀態下的人採取一些有效的措施,使他戰勝危機重新適應生活。危機干預的目的,一是努力保護他的生命,絕對不要傷害生命;二是慢慢恢復他的心理平衡。- - 危機是生活中發生的一些突發事件,使人失去了控制感、安全感、價值感、方向感。如果我們對危機有系統地研究,能夠早發現,並用學習到的一些應對方法就可以預防危機。- - 危機之所以能夠預防,是因為危機心理有一個發展的過程。一般講是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會感到驚慌、害怕。比如汶川地震發生後,大部分人都是驚慌失措,只有極少數人能保持冷靜。第二個階段是逐漸安定。慢慢我們知道已經發生的事情不可能有所改變,無論我們多麼痛苦,只能接受現實。第三個階段是解決問題,尋求改變。這個階段就會把注意力放在認真面對現在存在的問題,是自己解決還是尋求救助。- - 心理治療專業進行危機干預的目的是:第一,擴展求助者的應變能力,就是說一個人要是能產生應對危機的意識的話就容易抗過危機。第二,要減輕求助者的後續壓力,幫他重建對人、對事的信心。-
- 危機干預的對象首先是危機事件的當事人,還有次級受害者,不僅要干預當事人,還要干預當事人周圍的人。比如目擊別人自殺的人、目擊爆炸現場的人,還有警察、軍人等參與救人的人,他們可能遭受二次創傷。汶川地震災區就專門設置了一個針對援助者的心理諮詢服務點。我聽到一個軍人說,他那些天根本沒有辦法睡覺,腦子裡面全都是倒塌的房屋和死去的百姓。我還直接參与了對一個醫生的心理干預,這個醫生一直奮戰在手術台前,困了就睡一睡,起來接著做手術。他一直在救人,沒有時間思考。回到北京之後,他就睡不著覺,吃不下飯,一講到跟地震有關的事情,他就會跳起來。他說他沒有辦法入睡,他的腦子裡面到處都是殘肢、斷臂。他根本不能看水,看到水滴就覺得那是血。這就是典型的二級受害者。- 我在做危機干預時提出了一個預防心理危機干預模式,我認為我們應該把危機干預的工作往兩頭拉,也就是說在危機發生前我們就做心理教育、人格健康教育,營造校園文化環境和溫暖的班級環境。通過一些方法讓這些人、這些學生提高應對能力。一旦危機發生,有過教育和沒有過教育的人的應對能力是不一樣的,有了心理準備,不怕它,積極應對它,而且知道有什麼樣的資源可以利用。同時,危機結束不等於一切隨之結束,還應總結我們可以從災難中獲得什麼樣的成長,通過總結經驗就能夠使自己的情緒從失去當中走出來,看到自己獲得的,朝著自己期望的生活去努力。?- -面對危機怎麼辦-- 危機發生後,作為個體的我們該怎麼辦呢?- - 第一,按照預防心理危機干預模式,每個人都應該在日常生活中主動學習一些心理健康的知識,掌握一些鑒別心理問題的方法和心理調試的方法,這樣可以幫助自己更好地去適應社會。- - 第二,用科學的態度對待心理問題。心理問題一點不可怕,每個人都可能會有心理問題。當我們發生心理困擾時,能夠主動求助的是聰明人。我常常誇獎那些來諮詢的同學,我很欣賞他們能夠走到這裡來,我知道是因為他們想改變,才有這樣的動力。尋求心理諮詢的人應該被鼓勵。- - 不要認為求助是一件沒面子的事情,求助是虛心,是開放,也是一種幸福。我要讓我的學生知道求助是一件非常積極的、幸福的事情時,先不跟他們講求助是很幸福、很幸運的,而是讓他們做一個練習,就是閉上眼睛像盲人一樣走路,通過這樣一個練習讓他們體會被別人幫助的時候是一個多麼幸福的事。使他們知道人是要互相幫助的,今天別人幫助我,明天我也幫助別人。別人的幫助可以讓我們少走彎路,別人的幫助可以給我們更多的支持,讓我們很快能夠走出困境。很多人希望自己能夠做到萬事不求人,求人顯得自己能力不夠,其實不完全是這樣的。我們要積極地利用資源,要懂得求助。當然,也要懂得助人。- - 第三,改變是需要持續的,不是說你跟別人說了你的困擾,別人給你出了主意,困境就消除了,有時需要一個比較長的時間,病去如抽絲。如果一個人真的得了抑鬱症,醫生開的葯該吃還是要吃,一定要聽醫生的,不要自己隨便停葯,以免複發。盡量避免食用一些讓自己麻痹的東西,比如說酒精、毒品,還有一些麻醉劑、咖啡因等。 - - 如果遇到一個人處在危機狀態,該怎麼幫助他?- - 第一,向他表達你的關心。剛才我已經示範了,詢問他目前的困難,以及困難帶來的影響。-
- 第二,多聽少說,尤其不要教導。更多地讓當事人說,他說是一種傾訴,他說是一個自我整理的過程。如果他沉浸在自己的痛苦中,你說再多的話他一句也聽不進去,只能讓他覺得你跟他距離很遠,所以少說多聽。- - 第三,提問時要用開放式問題,如發生了什麼?你感覺怎麼樣?要有耐心,不要因為他不容易與你交談就輕言放棄。有時沉默以後會出現重要的信息,有時當事人很傷心、痛苦的時候,你什麼都不用說,靜靜地坐在他身邊本身就傳遞了一種支持,陪伴是有力量的。- - 第四,要允許他流淚,允許他表達,不要擔心他會出現強烈的情緒反應,如果真的出現的話反而是好事。如果是大哭也沒關係,釋放完了以後就會感到痛快和輕鬆,所以你不要擔心。這時千萬不要跟他說不要哭,哭是一種治療手段,哭能減輕壓力。第五,發現一個人有自殺的念頭時,不要先批判他,要先接納他。這時候不要試圖改變他內心的感受,不要試圖改變他的觀點,千萬不要跟他辯論。- - 第六,給予希望,讓他知道面臨的困境能夠有所改變,不是完全無能為力的。- - 第七,可以跟他談論自殺。可以問他,你有沒有想過死。他如果說想過,就接著問他,你是怎麼想的?這樣你可以多了解他心裡的想法。不要怕問這個問題,有時刻意迴避反而可能錯過一些機會。- - 第八,在談話結束的時候,要鼓勵他再次討論、交流,也就是說跟他形成一定的契約。比如你不可能一下子把所有的話都談完,就跟他說,今天我們談到這裡,下個禮拜或者明天的這個時候我們倆再見面,可以嗎?一定要得到他的同意「可以」,這樣可以讓他知道你的關懷是持續的。做人都要講信用的,當一個人做出了承諾之後,一般情況下都願意履行承諾。- - 第九,有的人不想讓你幫助,你不要傷心。人在困難和危機中的時候可能根本無法面對自己的需要。- - 第十,如果你認為他需要專業的幫助,要給他提供這方面的信息。- - 第十一,如果發現一個人有自殺傾向,不要承諾你會對此保守秘密。你可以跟他說,在你看來他的生命比任何東西都重要,你無法做出不跟別人說的承諾。- - 第十二,如果你發現一個人馬上要自殺,一定不能讓他獨處。我們學校有過這樣的教訓,一個想要自殺的學生承諾了不自殺,老師放心離開後,結果一不留神自殺了。如果發現有自殺的行為,馬上要把他監管起來,這個監管並不是說要剝奪他的自由,而是一種保護。-
- 對有自殺傾向的人有一個「三要原則」:第一要傾聽,第二要建立關係,第三要針對自殺求助者尋找他實施自殺的各種可能性,他計劃在什麼時間、什麼地點,以什麼方式自殺,這些都要儘可能多地了解。- - 此外,還有一個「九不原則」:不要說不能自殺,不能認為要自殺很幼稚,不要說其實自殺者並不敢真的自殺,不要說自殺者的問題很快就會解決的,不要跟自殺者討價還價,不要對自殺者所說的事情表示震驚,不要答應自殺者你做不到的事情,不要討論死得值不值得這樣的問題,不要讓自殺者感到孤單,每個人都渴望被別人理解、尊重、欣賞、稱讚、支持、關懷,因為這是人性最根本的需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