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剛狂砸"贗品"被指誤砸珍貴文物 到底該不該砸
北京某電視台的《天下收藏》中,王剛有一把紫金錘,如果經在場專家鑒定持寶人的瓷器為假,在雙方簽署完畢協議後,他會揮起紫金錘將「贗品」砸碎。中國收藏家協會玉器委員會主任姚政等反覆觀看展覽後報料稱,該欄目「所砸掉的『贗品』不少是真品,並且不乏珍品」。
王剛砸「贗品」。
爭議
是贗品還是真品?該不該砸?
正方
觀點一:旨在提醒藏家懂得正確收藏
其實英國在上個世紀80年代就有一個鑒寶節目,也砸贗品。這個我們並不是要模仿他們的,王剛之所以做出這個行動,是為了告訴別人,這個仿品背後是一個騙人的行為,我們要「砸」的就是這樣一種行為,要起到警醒警示作用,讓藏家懂得正確收藏,不要自己「蒙」自己,沾沾自喜地收藏著一件假東西。
有人看展覽時可能會說:「哇!這麼漂亮的仿品也被砸掉了,很可惜。」 但是我們要知道,目前國內的高仿已經達到了一個相當高的水平,因為回報率很高。假設一件真品價值100萬元人民幣,那麼15萬到20萬元的高仿瓷器,就有機會以假亂真地衝到80萬至100萬元。這種巨大的利益誘惑導致高仿水平也在不斷提升,七八年前市場上還看不到仿清代官窯、哥窯、汝窯的高仿品,後來據說一位工匠在地攤上買到了一本講清代釉料配方的書,通過一步步摸索,也配出了當年的釉料,現在這幾種高仿品跟真品也極近似了。
王剛是不可能把所有的贗品都砸掉的,「砸」的行為只是一個信息,一種表態。我們也清楚知道,這個行為很難得到所有人一致的贊同,肯定會有反對意見。但我們的宗旨不是砸這個仿品,我們看重的是這個行動背後的意義。所以雖然一直有人勸我們不要這樣做,認為這樣做太「出格」,我們還是堅持住了。而且目前支持的人比反對的人數量要多得多。最初文博系統的工作者只有50%是支持的,認為仿品欺騙群眾欺騙藏家,砸的行為還是能起到警戒作用的;而50%的人並不太支持,但通過我們對這個「砸」的去偽存真理念的宣傳,現在支持的人應該說佔到了70%至80%,只有20%至30%的人持不同意見了。現場的觀眾和收藏家則基本都很支持這個行為。你也看到了,每一次臨揭鑒定報告之前,王剛都會說,你可以退,可以不拿這個獎牌,同時避免被砸的可能性,但絕大部分的持寶人都很堅定地要求去偽存真,堅定表示不退出,要是假的就砸了。當然,五六年前也有個別後悔的,一些藏寶人花了很多錢買下的瓷器,拿到這裡來,本身信心很足,覺得必真無疑,結果一錘砸了,過後就很心疼,認為自己應該退。不過,他們本身來了之後都簽過合約的,其上寫明了要相信專家的鑒定,所以後悔了也沒辦法。而這麼多年過去了,大家對這個節目的遊戲規則已經很清楚了,這種事後後悔的情況幾乎沒再出現過。事實上,現在這個節目廣受全世界華人的歡迎,每個月收到好幾百甚至好幾千封信,希望參加海選,歐洲、美國、日本和中國台灣地區的華人都很關注,因為這個節目除了娛樂性,知識性也很強,是有一定學術含量的。
總之,世界上沒有一件事情可以做得面面俱到、十足完美的。得和失,我們就是希望觀眾自己去衡量——這個東西被砸掉了,你失去了,才會更懂得以後要怎樣去挑選值得收藏的真品。(《天下收藏》鑒賞專家、著名陶瓷鑒賞家翟健民)
觀點二:無疑提升了百姓的收藏意識
關於王剛砸瓷這一舉動,我覺得沒必要過度去關注它。這是一種社會現象,這種做法的初衷未必是壞的。王剛自己也說了,他們是為了提高普羅大眾對文物真偽的認識,提高大家的收藏意識。我覺得這個節目做了這些年,對老百姓收藏意識的提升還是很明顯的,現在很多人都會拿出一件老舊的東西去找人鑒定,去辨別真假。當然,這種砸瓷的節目方式,沒必要去宣揚,也沒必要去反對,存在就是一個歷史過程、一種社會現象,如此而已。(中國國家博物館研究員姚青芳)
12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