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經繫辭》通講(一)
史幼波/主講 龍江書院 從今天開始在接下來的幾個月里,書院的小課就是以對《易經?繫辭》的學習為主。大家手裡面的《易經》版本可能都不一樣,只要「經」、「傳」兩個部分是完整的就行。書院以前也採購了一種《易經》的通俗版本,裡面對「經」和「傳」都做了白話翻譯,也還是比較全面的。不過,只是白話翻譯的通俗書,還不能作為《易經》學習的範本。我們希望通過這次對《易經?繫辭》的學修,幫助大家找到學習《易經》的門徑。有了這個基礎,以後大家就可以找一些古今易學大家的注釋和講解來學習,那麼我們這次學習的目的就達到了。 我們先來談一下《易經》在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地位。對傳統文化了解不深的人,往往會以為《易經》不過是打卦算命的東西,實際上,打卦算命不過是《易經》的末流而已。那麼《易經》的主流是什麼呢?我們說它是在占卜的外衣之下,用以指導我們面對天地萬物、面對社會倫理、面對世道人心的一個根本經典。所以,後來儒家把《易經》稱為「群經之首」,地位非常之高。儒家有眾多的經典,為什麼要首重《易經》呢?因為儒家的經典,大部分在社會性上體現得非常充分,尤其是在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上、在社會政治理念上、在個人的修身養性上,講得非常透徹清楚。那麼,這些道理的根源是什麼?一個人在社會上立身處世,為什麼要把「仁義禮智信」作為根本點呢?我們明確地說,就是從《易經》的精神當中得來的。《易經》是把形而上的精神,把關於宇宙天地最根本的規律都揭示出來了。這種根本的規律,作用在人事上、社會上倫理關係上、社會政治理念上,包括我們在人與人之間的交往、待人接物,以及建功立業上面,都是絲絲入扣,都是不相違背的。同時,《易經》通過數理的變化(易經是中國術數之學的基礎),通過八八六十四卦的推衍變化,把儒家精神規律化、自然化,從而深入到整個社會體系之中,深入到人的精神的方方面面之中。所以,易學是儒家最根本、最基礎學問,正是因為它的存在,儒家學術才形成了一整套從形而上到形而下的完備體系。 從我們書院的角度來說,學習《易經》更要側重於個人的心性修養方面。《易經》中有一整套非常詳細、完整的指導心性修養的方法,其作用我們在後面的學習中會逐一體會。《易經?繫辭》是學習《易經》必須要過的關,也是學習《易經》的一把鑰匙。《繫辭》中所揭示的思想、精神內涵,是千百年來各易學大家所公認的學易的基礎。我們通過對《繫辭》的學習,關鍵是要找到心性修養方面的感覺,進一步也要找到對整個《易經》的感覺。 這是從儒家的角度來看《易經》,從佛家和道家來看,又是怎樣的呢?佛家有個易學流派叫「方山易」,其創始人是唐代華嚴宗的大師李通玄,人稱李長者,又稱為棗柏大士,每天只以幾粒紅棗和柏籽充饑,在中國文化史上很有名。他是「方山易」的開創者,通過《易經》卦象的內容結構來闡釋佛教的《華嚴經》。方山易代代傳承,到了近代就傳到本光法師那裡。我們都知道,馮老師在佛法上的啟蒙老師是本光法師,皈依師也是本光法師。我有一次對馮老師做訪談,談到他學修經歷的時候,馮老師說,他一生都會銘記在本光法師那裡受皈依的場景。當時是文*革期間,佛教被打成封建迷信、牛鬼蛇神,要全部掃除光的。但是,本光法師在給馮老師他們幾個做皈依的時候,用的竟然是毛主席語錄中的句式。他說:「大家聽好了!領導我們修行的核心力量是三皈依: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指導我們修行的強大的思想武器是《般若經》、《華嚴經》《易經》三巨典!」馮老師對我說,本光法師當時就有這麼「膽大包天」,就敢篡改《毛*主*席語錄》。那個時候如果消息傳出去,肯定沒有腦袋了!但是正是因為老一輩有這樣的膽識,敢於這樣教化,所以那個時候對佛法真的是入木三分、入骨入髓! 大家都知道,般若是佛教的核心,也是佛教與其他宗教相區別的根本精神。所以說佛教的三藏十二部,其所有精神都包含在六百卷《大般若經》中;六百卷《大般若經》的精神又體現在《金剛般若波羅蜜經》中,也就是我們說的《金剛經》中;《金剛經》的核心呢,又體現在二百六十字的《般若心經》上面。所以不管是《金剛經》還是《心經》,都是以般若為核心的,離開了般若就沒有佛教。馮老師最近的第二批書出來了,其中有一本叫做《心的世界》,就是以《般若心經》為主線,對佛法作了一個很詳細、全面、深入淺出的講解。《般若經》是佛教的核心,那麼《華嚴經》呢,則是佛教的最高境界,一個是核心,一個是境界。過去有個說法是「不讀華嚴,不知佛家之富貴。」不讀《華嚴經》,你就以為佛教嘛,就是四大皆空、一無所有,你就不曉得佛家原來有多麼富貴!不曉得佛家的精神世界是多麼的豐富多彩!你讀了《華嚴經》就知道了,原來世間帝王的那點富貴,連佛家的一根毫毛都比不上!所以《華嚴經》中所體現的境界是非常高遠、非常博大精深的。學佛的人愛說「一花一世界,一葉一菩提」,這就是《華嚴經》中表現出的境界,一朵花裡面可以表現出一個完整的世界,一片樹葉裡面也可以體現出整個佛教的核心精神,能夠證入菩提。所以「華嚴法界觀」是理事無礙、事事無礙的,「如因陀羅網,重重無盡」。 既然本光法師都把《易經》與佛教的《般若經》、《華嚴經》並稱為指導佛法修行的「三巨典」,那麼我們學習《易經》,就千萬不要把它當作只是掐指算命的東西來看,那就太糟蹋聖人經典了。我們要把它當作理解人生真諦、回歸生命大道的最根本的經典來學習。歷代的佛學大師以及禪師們,對《易經》都是非常精通的。比如六祖的弟子石頭和尚,就寫過一篇叫《參同契》禪修心得,裡面《易經》的味道就很足。曹洞宗的洞山祖師有篇傳世的《寶鏡三昧》,也是把《易經》的內容納入到曹洞宗的學修綱宗里去,形成了一套很別緻的修學方法。當代的禪學大師,比如大家熟悉的南懷瑾先生,他也出過兩本關於《易經》的書,可以當作學易入門的教材。我們馮老師講的《易經片鱗》也馬上要出版了,這本書的電子版一直在書院網站上掛著,大家也可以把《易經片鱗》再好好學習一下。 當然,對於道家來說,就更加重視了,稱《易經》是「大道之源」。比如漢代魏伯陽的《周易參同契》,被稱為「萬古丹經王」,他就把《易經》納入了道家的丹道修鍊之中。不管是內丹的心性修鍊也好,還是外丹的丹功、燒煉也好,這本書都研究得很詳細、很透徹。《周易參同契》傳入西方以後,甚至成了西方科學的前驅。我看過一些資料,西方現在認為化學的鼻祖就是要從《周易參同契》這裡來。英國人李約瑟在《中國科學技術史》中,就將這部「萬古丹經王」放在了世界化學史的首要地位上。因為在道家在燒煉外丹的過程中,對一些物質間的相互轉化都記錄得非常準確,所以,這也是《易經》在道家學術裡面的體現。 上面把儒、釋、道拉出來說了這麼多,無非是要給大家提個神,希望大家在《易經》的學修上真正有信心,畢竟它是我們中華傳統文化的總的根源啊!無論是儒家、道家、還是佛家,都對《易經》非常重視。如果我們對《易經》沒有一點感覺,還說自己在學習傳統文化,在學習國學,那就是忽悠人家,所以大家一定要提起精神來。 我們這段時間一起學修、一起研究、一起探討,把《繫辭》從頭到尾認真學完了,我們對整個傳統文化的結構就會有通泰的感覺,就不會產生門戶之見。我們看歷史上很多人,儒家說道家畫符念咒、怪力亂神,很不好;道家又說佛家「只修祖性不修命,此是修行第一病」,也不好;佛教又說儒家學問只在社會倫理上轉,層次太低,不能超出三界外,等等。其實,這些都是不對的,都是片面的。如果我們在傳統文化上真的有了通泰的感覺,就會有周敦頤先生在《通書》中的體會。周敦頤先生真正是把易學、禪宗、道家、儒家都是打通了,尤其是應用在心性之學上面。所以,我們在學習傳統文化的時候,也應該有所取捨。什麼東西是了義的,能夠自始至終指導我們學修;什麼是不了義的,只是學習的一塊敲門磚,用過了就可以放下,這中間,都需要我們判斷性地選擇、批判性地吸收。 前面,我們說了《易經》在中華傳統文化中的地位。下面我們細緻地講一下,為什麼《易經》會有這樣高的地位?
中國傳統文化講究「學通天人之際」。在這裡,「天」與「人」是兩個概念。對佛教比較了解的朋友都知道,釋迦牟尼佛有個別稱,也可以說是個外號,叫做「天人師」。釋迦牟尼成佛,得了根本智,又得了一切智智,一切學問都能夠通達,能夠了解,能夠傳播,所以是天人之師,天上人間都把他老人家奉為老師。 天,對我們來說是極高極遠,有一種形而上的感覺,也可以說是一種自然的感覺,高到極處就是自然啊!所以老子說:「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天的感覺就是自然。人,就是指社會、人文、倫理,就是人在世間生存處世、建功立業的一切學術和方法。按照我們現代學術分工,「天」可以理解為自然科學,不管是愛因斯坦相對論還是數學,都在「天」的範疇裡面;「人」可以理解為人文科學。當然,用科學這個詞來表達人文不是很準確,現在有很多人提出異議,認為科學不足以代表人文。人文嘛,就是人類文化、人類文明的簡稱,所以人文的範疇很廣大、無所不包。人類文明大體可以分為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所以自然科學應該是人文的一部分,與之相對的就是社會科學。總之,人文的概念是很廣大、通達無礙的東西。現在的人把人文的概念縮小了,分成科目,劃分成社會學、倫理學、哲學、文學等等學科,所以現代西方才會有反思「科學主義」、批判「唯科學論」的思潮,因為「科學主義」和「唯科學論」的實用主義立場,已經把人文精神、把人類崇高的理想和道德排擠到了很邊緣的地步。 這個說來話長了,我們這裡就不作詳論,姑且還按照現代通行的學科分類法來分吧。那麼,《易經》作為中國傳統文化中的「群經之首」、「大道之源」,它在「天」與「人」、自然與人文的這個學問結構裡面,到底起到什麼作用呢? 我們明確地說,易學,就是溝通古代中國自然科學與人文科學之間的一個橋樑。為什麼這麼說呢?這和《易經》的特點有關係。《易經》講究的是理、氣、象、數。易經的理是什麼呢?易經歷來有很多流派,有義理派、象數派,還有什麼蓋天派、渾天派之類,等等。魏晉時期的王弼,他喜歡用老子來解《易經》,稱之為「得意忘言,得言忘象,掃象歸理」,他是義理派的代表。另一派是從漢代京房、焦贛一系演變而來的象數派的。宋代以後流行的許多看相、算命、打卦的流派,都是從象數派發展衍生出來的。但我們的觀點是,《易經》之理、氣、象、數,本來就是一個整體,它是不可以單獨分開講的。 易理,它是哲學的範疇,也可以說是一個人文學科的範疇。什麼是理呢?原理、道理、原則、規律,都是一個理,都是我們人從自然萬物中通過人的精神、人的理性認識,從而歸納、抽象出來的一套道理。作為義理派來說,理就是最高的東西,得意就可以忘言,得言就可以忘象,最後還是要掃象歸理。因為理是最高的東西,你得了最高的理,其它枝節問題也就沒得必要管了。從這個角度來說,《易經》的氣、象、數,其實都是理的體現。易氣是一套關於氣之理,易象是一套關於象之理,易數也只是一套關於數之理,總之都是一個理,只是其「理」的側重點不同而已。聖人設卦觀象,通過對天地萬物的觀察,抽象出了這麼一套關於理、氣、象、數的道理來。所以,理這個東西體現在學問當中,確實是整個人文精神中最高的範疇。 宋明理學之所以講究一個理,認為萬事萬物都離不開一個理字,就是這樣的。當然我們過去有點誤導,說宋明理學是「存天理,滅人慾」,以為過去一切封建傳統的陋習都是來自於宋明理學的推波助瀾,什麼立貞節牌坊、婦女裹小腳之類,都把帳算到理學頭上,這實際上是不公平的。我們把這個理,當作道理、原理、原則來體會,實際上是完全是通泰的。宋明理學把理的觀念提升到本體論的高度,也是有其道理的。我們看這個世界,從無始以來,每天都是日升月落,每年都是四季輪替,一切萬物在天地之間存在,都是自然而然,都是現現成成的,並沒有「理」這個東西的存在。只有人類產生之後,通過人的精神理性的加入,就從萬事萬物中抽象出其中的原理、原則、規律,這就是「理」的來源。正因為有了人的精神加入,於是在天有天理,在地有地理,在人,肯定有仁義禮智信作為立身做人的理。所以理這個概念,的確應該置身於人類精神的最高範疇。 我們在學習傳統文化的時候,一定要注意把以前被誤導的思想打破,把以前的僵化思想打破。我們學習宋明理學的東西,像周子、邵雍,這些把三教學術打通的人物,他們的東西就沒有問題。但後來的朱熹等人,雖然貢獻也很大,注釋了儒家的四書五經,也注釋了部分道家的經典,但是其思想也有很多局限狹隘的地方,而且門戶之見很重,學問不能徹底。對此,我們在學習時就要有所選擇。 上面談的是易理。易數又是怎麼一回事呢?如果從自然科學的角度來說,數是世界的基礎,萬事萬物都有它的數,人也有人的數。比如我們出生的年、月、日、時,還有死亡的年、月、日、時就是數;還有我們的五官七竅、八萬四千個毛孔,數不清的頭髮,穿衣戴帽等等,也都是有數的。從自然科學的角度來說,數就是最根本的東西,任何一個東西都離不開數。《易經》裡面是怎麼表現這個數的呢?我們學《繫辭》,裡面就把數分為天數、地數,後面有「天一地二,天三地四,天五地六,天七地八,天九地十」之說;《繫辭》裡面還說「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然後八卦相重,為六十四卦。如果在六十四卦上再反覆疊加,就可以層層無盡,直到窮盡宇宙天地間的一切事物現象。同時,我們也可以反其道而行之,從宇宙天地的具體現象當中,一步步回歸到六十四卦,六十四卦是八單卦互相重疊產生的,八單卦又可以回到乾坤二卦上來,乾坤二卦又可以回到陰爻陽爻,回到兩儀上來,最後回歸到太極,回歸到玄之又玄的空、無。我們通過這樣從順、逆兩個方向來推演,從無到有,再從有到無,易數所表現出來的宇宙生成論,就是這麼一個過程。 所以過去有個說法:「順則成人,逆則成仙。」我們的社會發展、人生歷練是越來越複雜,我們的學問也是越做越複雜。但是,要想回歸於道,體會天地精神的本來面目,就要「為學日益,為道日損」,要排除雜學,越來越少,以至於無。為道日損,這並不是說我們拿一把掃帚亂掃一氣,不分先後也不管好歹,把什麼都一古腦統統掃掉。這個不是為道,這是胡來。真正為道日損,是要認識到易數的變化規律,要有步驟、有理性,要明白是順逆演化具體是怎麼回事,要明白太極、兩儀、四象、八卦都是怎麼變出來的,然後通達這種變化,這才說得上復歸於大道。所以在易數上面,這一套東西也是非常細緻和精確的。
易氣又是什麼呢?過去講《易經》,也有人把易氣拿開,不講氣,只講理、象、數,把氣歸於數的範疇。但是如果撇開氣不單獨談,就容易忽略易學中一個很大的流派。 漢易是非常講究易氣的,道家也非常重視這個氣。漢易認為,宇宙萬物都是氣化而成,是天地一氣流行的產物;道家說「老子一氣化三清」,也是在說這個氣的流行變化。我們古代的天文曆法中,易氣是非常重要的概念,在中醫裡面也很講究。雖然萬事萬物都是一氣流行,但是這一氣中間又要分陰分陽。要注意的是,這個「分陰分陽」並不是把這個「一氣流行」變成了兩氣,而是這「一氣流行」的過程中,自然有陰陽消長的關係。比如一天有十二個時辰,子時開始,一陽初升為《復》卦,經過六個時辰的陽升陰降,由《復》卦經《臨》《泰》《大壯》《夬》,到了午時之前,陽氣達到極盛變為《乾》卦,接著又開始了陰氣升而陽氣降的過程,卦象也經過《姤》《遁》《否》《觀》《豫》,一個時辰一個時辰地,最後到子時之前漸變為《坤》卦。然後又是一陽來複,周而復始。以一年為周期也是如此。一年十二個月,每一個月都有代表性的卦象,也是一氣流行產生的。把易卦納入天文曆法當中,一年的日子從《中孚》卦開始,每一卦主六天七分,加上代表春夏秋冬四季的坎、離、震、兌這「四正卦」,共六十四卦來主宰一年的基本運勢。我們常說這一年「運氣好」、那一年「運氣不好」,運氣的道理也就是這麼來的,這都是一氣流行所產生出來的變化。那麼,用天干地支配合來形成的六十年一個輪迴,也是如此。 那麼在易卦之中,每一卦都有它的卦氣。一卦由六爻組成,有陰爻也有陽爻,六爻不同的陰陽組合變化,就產生了不同的易卦,也就有了卦氣的變化。易卦所代表的精神和內涵,每一卦在天文曆法中的用途,乃至於天象與人世之間的聯繫,就是通過易氣的道理產生出來。這裡如果要細說,就要把易緯的道理、把十二辟卦的道理、二十四氣與四正卦的卦爻相配,以及天干地支等內容都拿出來說。大家現在還沒有這個基礎,等以後我們在學習《繫辭》時遇到這部分內容時再細講。 上午我們和袁董事長在起,談到了中醫裡面的針灸,覺得子午流注「按時取穴」的技術好奇妙啊!為什麼非要在一定的時辰,人體相對的經脈、血脈才會打開或者關閉呢?為什麼非要在這個時辰扎這個穴位,如果換一個時辰扎就不起作用了呢?這就是因為一氣流行的道理,它在身體氣脈、血脈中的運行,哪一個時辰運行到哪一個位置,都是有規律的。十二時辰對應著十二個易卦,同時也對應於人體的奇經八脈,因此各個穴位也會在不同的時辰,依次或開或合,井然有序。你只有認識到這個規律,對某個穴位進行針灸才會產生作用,所以中醫的針灸是很有講究的。 從上面就可以看出,我們說的易數和易氣,都是屬於自然科學範疇。數當然是核心,氣作為一個分支,在天文曆法和傳統醫學上也很重要。那麼,《易經》從數到理,又是怎樣統一起來的呢?這就要涉及到易象的基本知識了。 易者,象也。我們可以這樣說,象是《易經》的骨幹,也是《易經》的靈魂。離開了象,就沒有辦法談易,《易經》與其它學術最不一樣的特點,就表現在象上面。我們所說的陰陽二儀是什麼呢?儀,就是儀錶,就是外象嘛。《易經》的整個卦象,都是陽儀與陰儀相疊加以後形成的。所謂「一陰一陽之謂道」、「陰陽不測之為神」,以及剛柔、吉凶、數理上的種種變化,都是通過陰儀和陽儀的互動變化表現出來的,這就是《易經》的整套符號系統。 有人說《易經》裡面一陰一陽的變化,與萊布尼茨數學裡面的「二進位」很相像,尤其是計算機理論上,一個0,一個1,可以把0當作陰爻,把1當作陽爻。這裡大家要注意,儀和爻不能混淆,一般形成卦象之後才叫爻,沒有形成卦象就叫做儀。雖然《易經》的陰陽觀念和數學二進位表面看起來很相似,但實際上卻有很大的差異。說《易經》與二進位很相像,怎麼說呢?就是自降身價的感覺,就像我們說一隻鳳凰很漂亮,漂亮得像只會打鳴的公雞一樣。二進位只是純粹的數學模型,它只有在數學及其應用領域裡才有意義,超出了這個範疇,就什麼也不是了。而《易經》的陰儀、陽儀,它既代表數理的進位模型,也代表精神的相互轉化;既能反映宇宙天地的自然現象,也能反映社會人文的現象;既能代表具體的事物,也可以代表抽象的概念。 不要小看這一陰一陽的兩根杠杠啊!從自然現象來說,陰陽可以代表天地、代表日月、代表生物的雄雌,等等;從社會人文上看,陰陽可以代表社會的光明與黑暗、時代進步與落後、制度的完整與缺失,等等;從人的內在精神上看,陰陽也可以形容一個人精神的開朗與幽閉、積極與消極、活潑與安靜、正直與險惡等,甚至還能夠代表人的喜怒哀樂等各種情緒。不僅如此,陰陽還可以表現事物抽象的性狀,比如剛柔、正反、內外、方圓,等等。可以這樣說,凡是人類感官一動所能感受到的一切現象,凡是人類精神一動所能產生出來的一切內容,都可以用《易經》的陰陽系統表示出來。由陰陽觀念為基礎所形成的《易經》各卦,它不僅能表達天地間的現象、道理,更重要的是,它還能指導我們在社會人生中的行為方式,表達社會人事的變化規律。因此,易象是一整套的象徵體系,也是中華文化非常了不起的地方。 《易經》是中華古聖所作,相傳伏羲畫卦,這個卦不是隨便亂來的,不是一個人發個狠閉門不出,在家中當發明家,發明出兩根杠杠,一個代表男,一個代表女。不是這樣的!它真正是通過遠古聖人「仰則觀象於天,俯則觀法於地。觀鳥獸之文與地之宜,近取諸身,遠取諸物」這麼來的,不然就不可能有這麼強大的涵括能力!所以,通過這一套易象的體系,《易經》就把自然科學和人文精神統一起來,自成一套完整的學術系統。這正是中華文明有別於世界其它古老文明的最獨特、也最值得驕傲的地方。 我們在《易經》的理、氣、象、數上有了基本的了解,對於後面的學習相對就要容易一些了。
推薦閱讀:
※易經八卦生成圖有兩種,第二種失傳已久剛被發現,你可能從未見過
※易經的回歸 / 雲途 / 第2頁天一生水,地六成之
※專家教你從易經中用最簡單實用的方法改運旺運
※《易經》哲理與成功之道
※《易經》時空觀
TAG:易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