曇鸞法師凈土思想探微

曇鸞法師凈土思想探微——依《往生論注》為主線 釋菩雲  序言

  《往生論》是印度世親論師依據凈土宗根本經典《無量壽經》撰寫的一部宗經論。其結構合理,說理透徹,詳盡敘述了極樂世界的依正莊嚴,並以五念門作為往生之法。元魏時代,由菩提流支在洛陽譯出。不久,曇鸞法師為其作注,世稱《往生論注》。作者在注中對原論思想進行了深入、細緻地闡發,並且有些地方還作了充分的發揮,更提出了一些重要觀點,如「二力二道、他力本願、信願持名」等。不僅開中國凈土思想之先河,更影響到之後一千多年凈土宗的發展。尤其道綽、善導等大德在繼承其思想的基礎上,完成了凈土思想的成型。印光法師有贊:「曇鸞法師之《往生論注》,文暢達而義深邃,洵足開人正智、起人正信,乃凈業學人之大導師。」

  本文從曇鸞法師生平修學經歷、選擇凈土的動機、主要思想及其後世影響幾個方面予以論述。希望透過這些層面,能夠了解佛法的時空適應,讓我們了解曇鸞法師做為一代大德審時度勢、悲天憫人的宗教情懷。在此基礎上,做為凈土行人,體察祖師濟世度生之悲願,深入理解、刻苦勤行其教誨,以信願行為資糧,抵達西方寶所,如此方不辜負大師一片苦心。

  一、曇鸞法師選擇凈土法門的背景

  1、曇鸞法師生平

  曇鸞法師(476-542年),雁門人,生活在南北朝時期的北魏和東魏。童真出家,精研龍樹《四論》之學,頗有心得。後因病停止注經,感嘆人生無常,欲求仙療病後再弘揚佛教。南下晤梁武帝,甚得親睞,並介紹與陶宏景,得受《仙經》十卷。返回洛陽,遇見菩提流支三藏,向他詢問佛法中是否有長生之術勝過《仙經》。流支告訴他長生不死唯有佛法,又將《觀無量壽經》交給他,希望他依經修學。自此,曇鸞法師專修凈土、領眾念佛、自行化他、影響廣大。臨終高聲唱佛,西向而終。

  2、曇鸞法師選擇凈土的背景

  (1)社會政治因素

  曇鸞法師所處的南北朝,正是中國歷史上的大分裂時期。他所在的北魏常年戰亂不息、賦稅徭役繁重,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公元487年大旱,孝文帝讓大批貧民外出求食。長期的社會問題激起民眾的不滿,直接導致北魏末年各地抗爭頻繁。僅從曇鸞法師出家至圓寂的五十多年中,正史記載的反抗鬥爭就近百次。

  (2)佛教內部因素

  A、末法思想出現

  國運不興,人民受殃,佛教的命運也遭受到影響。北魏建國初期,出於國家統治的需要,政府曾扶持佛教、建寺造像,化導民俗。北魏世祖太武帝原先支持佛教,後因懷疑沙門參與叛國,又聽信司徒崔浩謗佛言論,轉而信奉天師道。446年,下詔廢佛、焚毀寺院、誅殺沙門,這是佛教傳入中國後遭受的第一次法難。《高僧傳·曇始》記述了太武滅佛的慘狀:「分遣軍兵,燒掠寺舍,統內僧尼,先令罷道。其有逃竄者,皆遣人追捕,得必梟斬。一境之內,無復沙門。」法流東土,剛剛起步,就遇滅頂之災。法難之後,末法思想在佛教徒中盛行,體現在對《仁王經》、《像法決疑經》等經典的特別重視與關注。

  B、注重實踐

  南北朝時期,南方佛教學者重視義學,提倡講誦佛典,於是形成專攻某部經論的學派。如成實﹑涅槃﹑毗曇﹑三論等。各學派的形成與發展體現了南方佛教尚辨析﹑重義理的特點。北方佛教,由於人文地理環境的差異,相對於南方佛教而言,形成重實踐,輕義學的特色。又以禪學特別興盛,不務玄談。如以僧稠為代表的四念處禪法以及菩提達摩的大乘壁觀禪法等。這種注重實踐的特質,有利於促進佛教在民間擴大影響,廣泛為普通僧侶及民眾所接受。而民眾信仰的興盛反過來又促進了側重實踐的這一特點。後來,民眾性極強的凈土教在北方的風行,以及曇鸞大師的大力宣揚凈土與此不無聯繫。

  C﹑彌勒凈土思想的衰弱

  彌勒凈土思想的急劇萎縮,也為彌陀凈土思想在北方迅速傳播提供了良機。自道安大師發願往生兜率內院以來,彌勒凈土信仰在社會上就大為流行。南朝義學大師支道林曾撰寫《彌勒贊》,讚歎彌勒菩薩的功德。北方在太武滅佛之後,北魏文成帝下詔恢復佛教。總體上說,彌勒下生信仰成為北魏中期佛教主流,這集中反映在那時的佛教造像之中。在當時修建的敦煌雲岡龍門等佛教石窟中,普遍開鑿的是高腳彌勒像,還鑿有彌勒龕。當時,造像之中,以彌勒像為最多,釋迦觀音像次之、彌陀像較少,並且時代也較晚。值得提出的是,當時一般信眾對於凈土思想並不了解,彌陀信仰多與彌勒下生信仰混同,也為後來彌勒信仰衰退,民眾歸投彌陀信仰留下了空間。

  利用彌勒下生信仰造反,是導致彌勒信仰危機的直接因素。北魏延昌四年(515年),冀州僧人法慶領導五萬餘人謀反,他自稱「大乘」,並提出「新佛出世」的口號,一時之間發展迅速,危及到國家政權,北魏出動十萬軍隊才把這場起義鎮壓下去。可時隔兩年,「大乘」餘黨復相聚集,並且攻入瀛州,最終被刺史宇文福鎮壓。由於一再發生彌勒教徒造反事件,統治者對彌勒信仰的支持轉移至彌陀凈土。

  D、修學方法的簡便易行及超越特性

  北方佛教具有注重實踐的特點,信仰者絕大多數是普通信徒、僧侶,他們大多受教育程度不高。導致了需要一種直截了當,方便易行,具有普通民眾性的修行法門。

  北朝民間佛教信仰表現是義邑的形成和流行,其主要成員由民間信徒和僧侶,以村族為主體的民間佛教團體。他們每月舉行兩次齋會,以五戒為標準,相互督察,日常誦習《提謂波利經》,主要內容是守五戒、持齋修行和提倡善惡因果,投生天、人善道,作為信徒的追求。儘管如此,相對於凈土經典揭示極樂世界依正二報的種種清凈莊嚴。他方彼佛的本誓願力,以及持名信願,即得往生之便利,且一旦往生彼國,即永無墮落煩憂,究竟安樂的保證,對於普通信徒看來,具有強烈的震撼性與嚮往性。這也間接促使了凈土思想在民間迅速傳播。

  (3)個人修學實踐因素

  除了上述社會政治,佛教狀況兩個因素之外,我們以為其最直接,本質的原因還是來源於曇鸞法師個人修學實踐的經歷。曇鸞法師早年接觸佛教後,專修《四論》,有感於《大集經》文義晦澀,故著手作注。最初體現出他的大乘利他精神,這點必須高度重視。而且這種精神,伴隨著他一生。從尋求長生不老尋訪仙藥,與菩提流支三藏的問答,接受《觀經》以至特倡他力本願,信願持名,以及五逆十惡之人往生等。從另一方面看,曇鸞法師本人作為佛教徒,想要利益眾生,還承擔了自身迅速成佛的使命,可正如他本人在《往生論注》中所說,於五濁之世,於無佛時,求阿毗跋致太難。相反,以信阿彌陀佛往生凈土的易行道則容易。不僅易行而且更可以迅速圓滿佛果。這一切都以阿彌陀如來的大願為增上緣。也就是說,一旦往生西方凈土,在彌陀本願的加持下,可以最快速度成辦生死大事,究竟成佛。這種法門,在一個悲心深重,慈悲濟世的菩薩行人看來,無異久旱之甘霖。所以,他在閱讀了《觀經》及《往生論》之後,立即堅定不移地將心安住在凈土法門上。

  此外,曇鸞法師選擇凈土法門,也來自於他一生之中對印度龍樹菩薩的景仰崇敬。他終生服膺龍樹之空宗思想,以龍樹為根本老師,即便修學凈土之後,也是教宗般若,行在彌陀,這點在《往生論注》里充分體現出來。文章在論及體相之時,完全引用般若的空有中道觀來詮釋,他還大量引用龍樹《大智度論》作為譬喻,闡明文義。龍樹菩薩以初地菩薩的身份往生凈土,大為激發他求生凈土的好樂。他在《贊阿彌陀佛偈》中,這樣讚歎「本師龍樹摩訶薩,誕形像始理頹綱,關閉邪扇開正轍,是閻浮提一切眼。伏承尊悟歡喜地,歸阿彌陀生極樂。願共諸眾生,往生安樂國。」又, 「南無慈悲龍樹尊,至心歸命頭面禮,願共諸眾生,往生安樂國。」

  總之,因自身修學的宗趣為內因,當時社會政治環境以及佛教狀況為外因,凈土法門中阿彌陀佛的他力本願為強緣,最終導致了曇鸞法師選擇凈土法門作為自利利他,度眾成佛的方法。

  二、《往生論注》的「二力二道」、「他力本願」及「信願持名」說

  中國凈土宗始自慧遠大師創於廬山,並以他與123位同仁發願往生凈土做為象徵性的標誌。

  遠公及蓮社成員修習觀想念佛,以期現身見佛往生凈土。這種觀想念佛也是一種念佛禪,對於修學人的根機有較高的要求,並且要求持戒、修定、觀想,精勤用功才能獲得念佛三昧。當然,這種方法非常殊勝,且高妙無比。又經一代大師遠公的提倡,於是吸引了一批僧俗二眾的精英,如慧永、劉遺民、宗炳等人的參與,起到了為凈土宗開創門戶的作用。遠公圓寂後,其門人在南方各地宣揚凈土,並且也取得了一定成效。可是,與其他學派及思想比較起來,其修學方法的高峻與無法普及性便凸顯出來。於是顯得曲高和寡,少人問津。導致凈土思想發展緩慢,這種情況持續了百餘年,直到曇鸞法師出現,在其大力闡揚,並開創性發揮之後,凈土法門才逐漸在社會上推廣開來。

  他在修學凈土的過程中,產生了獨特的思想體系,並集中反映在《往生論注》之中。本文限於篇幅,僅介紹其中幾個重要觀點。即「二力二道」,「他力本願」以及「信願持名」說。

  1、「二力二道」說

  所謂二力,即指自力、他力,二道則是難行道與易行道。曇鸞依龍樹菩薩《十住毗婆沙論》的相關文字而發展出修行成佛的兩種方法。他指出,「菩薩求阿毗跋致,有二種道。一者難行道,二者易行道。難行道者,謂於五濁惡世,於無佛時,求阿毗跋致為難;易行道者,謂但以信佛因緣,願生凈土。乘佛願力,便得往生彼清凈土。佛力住持,即入大乘正定之聚,正定即是阿毗跋致。」

  在曇鸞眼中,當時社會已經是五濁惡世,眾生煩惱厚重,又無佛住世教化群蒙,所以想得到不退轉的果位非常困難。為了凸顯難行,他還略舉五例以為證明。「一者外道相善,亂菩薩法。二者聲聞自利,障大慈悲。三者無賴惡人,破他勝德。四者顛倒善果,能壞梵行。五者唯是自力,無他力持。」這五點中,既有教外附佛外道及邪見,又有教內二乘種性,可最大的障礙還是僅憑自身的力量,得不到佛力的加持。於是修行起來,就好比「陸路,步行則苦」。這就是自力難行道。

  相反,還有一種易行道。你只要相信阿彌陀佛的因緣,發願往生凈土,憑藉佛的大誓願力,一定能夠往生。並且,由於佛力的功德,往生之後即刻進入大乘正定之聚,也就是阿毗跋致。所以這種修行譬如「水路,乘船則樂。」此即他力易行道。

  曇鸞大師的「二力二道」說,究其內涵,實為凈土宗的判教理論。此前,中國佛教已出現了判教,如涅槃學者提出頓﹑漸二教。南北朝時期,判教更為豐富。此時,曇鸞大師以敏銳的洞察力,及自身修學的實際經驗,依龍樹的《十住毗婆沙論》有關思想破天荒提出了「二力二道」的判教體系。不僅開創了中國凈土宗的新紀元,更在凈土宗與其他各宗派的較量中,顯示出獨具特色,超出一籌的魅力,影響了凈土宗一千多年的發展。

  2、「他力本願」說

  曇鸞法師認為,眾生往生凈土,以及凈土菩薩﹑天人能夠修學向上,其根本皆緣自阿彌陀如來本願力,即便《往生論》中介紹的依五念門修行,自利利他成就,可以速得佛果。可究其本源,還是依賴阿彌陀如來願力為增上緣,此即「他力本願」說。

  《往生論》中云:「觀佛本願力,遇無空過者,能令速滿足,功德大寶海故。」曇鸞解釋為:「依本法藏菩薩四十八願,今日阿彌陀如來自在神力,願以成立,力以就願。願不徒然,力不虛設。力願相符,畢竟不差。」由於法藏菩薩因地於世自在王佛前,稱性發下四十八大願。今成佛已十劫,故因必有果,即阿彌陀佛的不可思議之力。力是從願感得,願是力的基礎,所以願、力二者皆不虛幻,都為真實。本願就是他力,也即本願力。二者相等同,沒有差異。

  為了證明往生成佛皆依他力本願,他又說:

  「若非佛力,四十八願便是徒設。今的取三願,用證文意。願言:『設我得佛,十方眾生,至心信樂,欲生我國,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唯除五逆,誹謗正法。』緣佛願力故,十念念佛,便得往生,得往生故,即免三界輪轉之事,無輪轉故,所以得速,一證也。願言:『設我得佛,國中人天,不住正定聚,必至滅度者,不取正覺。』緣佛力故,住正定聚。住正定聚故,必至滅度,無諸回復之難,所以得速。二證也。願言:『設我得佛,他方佛土諸菩薩眾,來生我國,究竟必至一生補處。除其本願自在所化,為眾生故,被弘誓鎧,積累德本,度脫一切。』游諸佛國,修菩薩行。供養十方諸佛如來,開化恆沙無量眾生,使立無上正真之道,超出常倫諸地行故,所以得速。三證也。以斯而推他力為增上緣,得不然乎!」

  曇鸞舉出阿彌陀佛四十八願中的重要三願,住正定聚願﹑十念往生願﹑一生補處願,最終得出依佛願力作增上緣可以往生凈土。依佛願力可得阿毗跋致,依佛願力決定一生成佛的結論。

  十方諸佛未成佛之前,在因地都曾發下大願。如釋迦牟尼佛曾發下五百大願,藥師如來的十二大願。當然,成佛之後,因地之願也自然轉化為果地之德,以此功德化導有緣眾生。雖然佛佛道同,可是由於願力的差異,表現在果地上也千差萬別。如有的佛國土,「但以聲聞為僧,無求佛道者,或有值佛而不免三途。善星、提婆達多、居迦離等是也。又聞佛號,發無上道心,遇惡因緣退入聲聞辟支佛地者。」阿彌陀佛因地曾發願,他成佛之後,凡遇見他的人都能快速獲得無上大寶,所以稱讚其本願力究竟不可思議。

  曇鸞法師認為極樂國土具足十種不可思議莊嚴功德力,總攝為二種力,「一者,業力,謂法藏菩薩出世善根大願業力所成。二者,正覺阿彌陀,法王善住持力所攝。」業力,來自於本願,體現在極樂眾生能感受到的他力,佛法力上即是善住持力。由上述本願他力就能顯示三種真實:住真實慧,開化顯示真實之際,惠以眾生真實之利。

  曇鸞法師還舉例說明了自力與他力的差異。他說:「如人畏三途故,受持禁戒。受持禁戒故,能修禪定。以禪定故,修習神通。以神通故,能游四天下,如是等名為自力。又如劣夫跨驢不上。從轉輪王行,便乘虛空,游四天下,無所障礙,如是等名他力。」他以此喻形象生動地說明了二力之間的差異及優劣。

  曇鸞揭示出了凈土宗「他力本願」理論,將眾生得以往生及迅速成佛的重要原因,歸結為阿彌陀佛的本願力。這一理論為民眾皈依佛門提供了強大的心理支撐力,也有力地鼓舞了普通信眾往生成佛的信心與願望,更對凈土思想在民間廣泛流傳起到了推波助瀾的功效。

  3、「信願持名」說

  曇鸞提出「二力二道」及「他力本願」說的根本目的,在於勸導眾生修學凈土,依彌陀本願往生成佛。那麼往生的方法,標準就顯得至關重要。

  世親《往生論》中提出修五念門行成就可以往生,分別為禮拜門、讚歎門、作願門、觀察門、迴向門。客觀地說,對於一般信徒來講,修行五念門還是具有很大難度。單就觀察一門,就會使許多人手足無措。曇鸞法師為了化解這一問題,所以在對五念門的解釋中,確立了以信願持名為往生正因。

  他在禮拜門中說:「菩薩之法,常以晝三時夜三時。禮十方一切諸佛。不必有願生意。」可凈土法門中的禮拜卻有所不同,禮拜是為了往生,所以「今應常作願生意,故禮阿彌陀如來也。」

  對讚歎門,他認為:「稱彼如來名者,謂稱無礙光如來名也。」無礙光如來是阿彌陀如來的別號之一,取其光明遍照十方無有障礙之意。此如來名號,能夠破除眾生一切無明,能滿足眾生一切志願。所以,眾生稱佛名即如實修行,可與佛光明智慧相應。但同時他又指出,「然有稱名憶念,而無明猶在,而不滿所願者,何也?由不如實修行,與名義不相應故也。云何不如實修行,與名義不相應?謂不知如來是實相身,是為物身。」也就是說明眾生稱彼名號之時,必須相信名號即是實相,具足一切功德。否則就得不到感應。

  其次,必須對名號的功德,具有堅定的信心,否則就會出現三種不相應的情況。「一者信心不淳,若存若亡故。二者信心不一,無決定故。三者信心不相續,余念間故。此三句展轉相成,以信心不淳故無決定,無決定故念不相續。亦可念不相續故不得決定信,不得決定信故心不淳。」如果不能堅信名號含攝一切功德,可以給予眾生一切究竟安樂,必定會產生懷疑、夾雜、間斷三種情況。這三者之間又是相互影響,相互循環的關係,所以念佛人首先必須建立信心,這樣修行才能名實相應,所以世親論主在《往生論》一開始就提到一心歸命。

  在本段中,曇鸞法師著重指出了名號功德不可思議,具足了佛法身的一切功德。表現在外化上,即能予以眾生拔苦予樂的功效,滿足眾生往生成佛的願望。在重視持名的基礎上,他又提出,必須首先對名號產生堅信,信心持名才能獲得感應,以信為先導,輔以持名。這一觀點,是他深入經義後作出的精闢闡釋。

  曇鸞法師解釋作願門時,指出奢摩他有三義:其中之一為「一心專念阿彌陀如來,願生彼國,此如來名號,及彼國土名號,能止一切惡。」他將一心專念,解作一心持名,體現了他在念佛方法中突出持名一法。

  在觀察門中,曇鸞法師認為觀西方十七種依正莊嚴成就,能產生真實的信心,必定得生彼安樂佛土。他對他力本願信仰的重視,由此可見一斑。

  第五門迴向門。曇鸞法師指出有二種迴向:往相迴向與還相迴向。他認為迴向是菩提心的體現,而具體操作方法就是發願與諸有情共生凈土。這種獨闢蹊徑的解釋,彰顯出對西方凈土強烈地欣願之心。

  曇鸞法師對五願門創造性的闡述,使得原本注重觀修的法門,轉向於側重信願持名。這在《往生論注》里還有更多論及之處,限於篇幅不多論述。

  對於何等眾生可以往生凈土,他依據《無量壽經》和《觀經》,提出「下品凡夫,但令不誹謗正法,信佛因緣,皆得往生,」並以十念相續做為往生之因。有人認為五逆十惡業為重,下下品十念為輕。所以造作五逆十惡的人應該隨罪業牽引,墮落在地獄﹑系縛於三界之內。他回答,力量輕重得從在心﹑在緣﹑在決定三方面來比較,而不在時間長短。何謂在心?「彼造罪人,自依止虛妄顛倒見生。此十念者,依善知識方便安慰,聞實相法生。一實一虛,豈得相比。」又何謂在緣?「彼造罪人,自依止妄想心,依煩惱虛妄果報眾生生。此十念者,依止無上信心,依阿彌陀如來方便莊嚴真實清凈無量功德名號生。」最後,「何謂在決定?彼造罪人,依止有後心,有心間生。此十念者,依止無後心,無間心生,是名決定。」從上三點可看出,曇鸞認為五逆十惡之人能夠十念往生,關鍵來自其對阿彌陀佛願力的無上信心,來自對極樂世界堅定不移﹑決定願生的嚮往,來自如來名號中含攝究竟圓滿的無量功德。至此,凈土法門信願持名一法初步產生。此一方法是曇鸞首倡,也是他順應時節因緣,觀機逗教的方便,對於弘揚凈土法門起到了巨大的作用。千載之後,依舊為凈土學人奉為修學指南。而曇鸞法師本人,也是身體力行,念茲在茲。他日常領眾念佛,臨終令弟子們高聲唱佛名號,面西合掌往生。

  三、曇鸞法師凈土思想對後世影響

  曇鸞法師凈土思想,僅從「二力二道」﹑「他力本願」和「信願持名」三方面看來,不僅促成了後期凈土思想的形成,並且對日本凈土宗也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在此,稍舉一二,略加說明。

  道綽﹑善導二位法師是繼曇鸞之後專修專弘凈土的巨匠,中國凈土思想完善成型在善導手上完成。我們觀察二人思想的核心部分,大都緣自曇鸞法師。道綽法師依據《大集月藏經》將佛法判為聖凈二門,主張時教相應,勸人往生凈土,此說明顯受到曇鸞「二力二道」說的啟發。之後,善導法師判佛法為聲聞菩薩二藏與漸頓二教。指出凈土為頓教攝,菩薩藏收,其實也還是源於他力易行道觀點,與曇鸞道綽二位法師一脈相承。

  「信願持名」在曇鸞法師那裡僅僅是個開端,到了道綽法師那裡得到鞏固。他首先引用曇鸞法師所舉比喻說明名號的不可思議。隨後以教赴時機論證稱名念佛為正學,即主要的修學方法,突出持名念佛,這是對曇鸞法師思想的發展。不久,善導法師又進一步提出往生正因——「三心」與「二行二業」說。以至誠心﹑深心﹑迴向發願心為前提,以念彌陀名號為正行,以持名念佛為正業。中國凈土宗信願持名的特色,最終確立。而其理論之源,依舊還是曇鸞法師的思想。

  總 結

  綜合上述,我們認為,曇鸞大師為凈土思想在中國的早期傳播作出積極努力,貢獻巨大,實應列入凈土宗祖師之中。可是,由於因緣限制,包含他重要思想的《往生論注》在唐末之後在中土佚失,直到近代才從東瀛請回。客觀上造成人們無法了解他的凈土思想,所以長期以來未能受到重視。今天,法師的著述得以重現,也是我等凈土行人與他因緣甚深的緣故。所以,我們唯有尊其教誨,信願持名,願與一切眾生同生凈土,才能報答其深恩於萬一。


推薦閱讀:

善導大師的凈土思想
思想者的孤獨與勇氣——評傳記電影《漢娜·阿倫特》
十七歲宣言
沉默寡言的人應有怎樣的氣質或言談才能突顯魅力?比如動作,穿著,思想等。

TAG:思想 | 法師 | 凈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