畫家玩「代筆」是自掘墳墓
大洋新聞 時間: 2014-08-31 來源: 廣州日報 作者: 林琳
張大千 《牡丹》(中國畫) |
陳逸飛 《二重奏》(油畫) |
齊白石 《紅葉秋蟬》(中國畫) |
吳昌碩 《盆菊》(中國畫) |
文/記者林琳 近日,「江蘇省第九屆新人書法篆刻作品展」爆出「代筆醜聞」,主辦方發現不同作者的作品如同出自一人之手。而近期也有業內人士撰文披露藝術圈內有靠「代筆」上位的「藝術家」,早已賺得盆滿缽滿,逍遙天涯,買到該「藝術家」「代筆之作」的收藏者被嘲笑不懂行,想方設法把作品「擊鼓傳花」給下一個買家……儘管行內對各種「代筆」現象心知肚明,卻只能將其視為無可奈何的「潛規則」。
外行找「代筆」後
變內行
據媒體報道,「江蘇省第九屆新人書法篆刻作品展」是江蘇省內非常重要的一個展覽,一旦獲獎就可以成為省書協會員。但在評選過程中,主辦方發現很多作品雖然署名作者不同,感覺卻出自一人之手。為此,江蘇省書協主席團臨時增加面試環節,進行現場命題創作,結果多位獲獎者「棄權」。
「現在最嚴重的是自己不會畫,買別人的畫來簽自己的名,還堂而皇之辦展覽、出畫冊,最後騙取天下人,名利雙收。」經營藝術品生意多年的陳老闆透露,儘管廣東省內這類「代筆」不太突出,但也曾出過這樣的「奇才」,在獲得名利之後,就「遁世」去享受人生,順利逃脫了道德的制裁。
「這種『代筆』是整個藝術界所深惡痛絕的,是失去公平性的學術腐敗,是學術界、藝術界極為可悲的現象。」廣東省青年美協常務副秘書長鬍錦雄稱,這種通過別人來獲取名次、資格的現象並不是近期才出現的,而現在隨著市場介入藝術界,更開始有了蔓延之勢。曾經有一位其他省份的美協負責人對他憤憤不平地說起,當地的一個大企業家屬於附庸風雅的「業餘選手」,畫畫水平很差,但是突然有一天卻進入了省級的書協和美協,參加各種層次較高的展覽。在一次公開會議上,該企業家極為囂張,美協的這位負責人實在看不過眼,直接批評他找「代筆」的事情已成為圈內心照不宣的「公開秘密」。
藝術家忙接單由學生「代筆」
據了解,國畫的「代筆」有三種:一種是「代筆」人完成作品的大部分,名家修改、添筆完成;一種是「代筆」人完成作品後,名家落款、蓋印;一種是「代筆」人完成作品並落款後名家蓋印。
市場上關於「代筆」的傳聞並不少。有業內人士透露,某國畫大師年至七八十歲時,其崇拜者畫了一批作品給他看。大師看完簽名,認可了這些作品。「大師去世後,市場上就出現了一些頗具爭議的畫,作品是假的,但是落款卻是真的。」而另外一位大師級的人物,目前流傳的作品有數萬幅,市場傳聞部分是其子女所作。「這些作品留有一些畫稿作為『佐證』,上面還點評某一筆一畫,而事實上這位大師的作品從不留畫稿,所以業內認為這種做法有『此地無銀三百兩』之嫌。」
胡錦雄坦言,目前藝術市場「代筆」的範圍很廣,繪畫、書法、油畫、雕塑等,甚至包括工藝美術領域如陶瓷、紫砂壺都存在這種現象。「他們大多數物色剛剛出道的學生來充當『代筆』人,一是因為這些學生是科班出身,有一定的基礎;二是剛剛踏入社會,經濟條件差,相對願意『代筆』。」不過他認為,應該不存在全由學生作畫而老師簽名的可能性。
「陳逸飛找助手『代筆』,在坊間流傳很久了,不過在我所接觸的油畫圈中,『代筆』的現象不多,聽聞的也較少。」藝術策展人葉光華認為,油畫一般年創作產量不多,在工作量不大的情況下沒必要請代工,而之前陳逸飛是因為訂單實在太多了,他又身兼數個工作,所以才被業內討論可能找人畫到七八成後自己再完善。「寫實油畫,量少不用找人『代筆』,寫意油畫講究筆觸氣韻,『代筆』不了。」另外,國內外一些大型歷史畫、全景畫因為場景大、人物眾多,比如西斯廷大教堂天頂上的壁畫、中國軍事博物館的戰爭全景等創作,是可以配助手先完成前期打底稿的工作的。
工筆畫「代筆」情況更嚴重
陳老闆透露,畫工筆的人大多有「代筆」的,有的畫家向他表示過這是「歷史允許的眾所周知的正常現象」。「市場哪有默許這種現象,只是不得以接受。無法接受的人就只能選擇不買。」他說。
「工筆畫的『代筆』情況相對更多。」廣州畫院院長、廣東美協副主席方土分析道,從理論上說,工筆畫通常有底稿,畫家為了量考慮,有時心照不宣,而寫意創作講究的是一時的狀態,「代筆」人相對難學。「有時看寫意畫會覺得這兩塊很像,但細看又不像,有的臉畫得像,手又不像了。因為寫意畫不是勾一筆就停下來的,而是像國標舞一樣,四步為一組,成為一個連貫的動作,這種連貫動作不易模仿。」但有的工筆畫「代筆」一開始是畫家授意的行為,後來「代筆」者掌握了「技術」之後,往往就「單幹」做起假畫的生意,這令畫家頗感無奈。
而胡錦雄認為,工筆畫能否找人「代筆」還要視作品的難度而定,如果作品簡單,藝術家可能會找學生或其他人「代筆」,但如果作品難度高,藝術家最多也就是找別人做初步的工作而已。「工筆有基礎步驟,找學生打底稿、染色,畫家再自己改好、簽名,免了畫基礎部分的時間,這種情況確實存在。」他說。
觀點PK
「代筆」是拿石頭
砸自己的腳
當代藝術圈曾出現一個案例,藝術家丁紹光在美國突然「橫空出世」,作品爆紅,訂單應接不暇,丁紹光只能採取「團隊作戰」的方式。然而,只是幾年工夫,這個團隊打造的市場全部垮掉,而丁紹光如同他的出現一樣,突然在市場上銷聲匿跡。
「找人『代筆』也好,自己給水印版畫簽名銷售也好,這些都會影響藝術家自己的市場。」方土認為,版畫和雕塑始終無法受到市場的普遍認可,道理也是一樣的,就是因為雖然理論上版畫和雕塑有限量,但是很多人並不相信藝術家在製作了一定的量後,會把版畫的版和雕塑的模毀掉。
他認為,複製和代筆的現象增多,客觀上使藝術的受眾面越來越窄,主觀上是藝術家拿石頭砸自己的腳。「找人『代筆』畫畫跟寫文章找『槍手』的負面影響一樣嚴重,紙包不住火,老百姓不會永遠看不穿。一旦被揭穿,畫家的人品、知名度、市場行情都會受到影響。」在他看來,「代筆」就是一種自己參與造假的行為。然而,目前藝術市場的潛規則卻讓他失望:「畫真款假的,畫就是假的;畫假款真的,畫就是真的。總而言之,只要藝術家認可的,市場就會認可。」
「代筆」有時
也情有可原
「『代筆』和作假都是不誠實,前者是畫家假自己,謀更多利,後者畫家不知情,被人藉以謀利,在當今世界,見怪不怪。」原廣東省美協副主席盧延光認為,「代筆」自古即有,大都是窮畫匠,而士大夫還有些文人氣節,「代筆」現象少。現代人「代筆」則屬於「流水線生產人民幣」。
而胡錦雄認為,以「代筆」謀資格、名次是一種危害公眾的行為,出賣「代筆」作品是喪失職業道德和操守的行為,兩者嚴重性不同:「從收藏角度看,大名家精力、時間有限,畫畫時間未必多,但訂單量很大,作品多數找學生或其他人『代筆』,是藝術家自己認可、其他人不知情的。這儘管不對,但是如果只是個別地方或者簡單技法部分不是藝術家的筆墨,我覺得是無奈之下的情有可原,畫家本人都認可了,他人很難去評判。」他的理由是這是買賣雙方私下的事情,沒有涉及大眾利益,而且雙方都必須承擔責任,「畫家承擔作品流傳出去任人評述以及買家買錯一次後不再收藏的後果,而買家有買或不買的自由,也要為自己購買的藏品負責。」
他認為,確實存在有的買家完全不知道買的是畫家的作品還是學生創作、畫家簽名的作品,但是如果自己都對藝術家沒有了解和研究就沖著名頭去購買,損失也只能自己承擔。「有的收藏者喜歡藝術家的作品,學習、研究透了,比行家還有鑒賞力,他們是沖著畫本身去購買的。也有沖著畫家的名頭去購買的,只要畫家願意簽名就接受,這不也反過來促使了『代筆』的出現嗎?」
「作品分級」能否遏制「代筆」現象?
「『相對真相』是這個市場的特色。」陳老闆說,畫家畢竟是手工作業,能畫出來的量有限,因此,這個市場就把畫得好的、畫家自己承認的也同樣歸類在畫家的真品中,甚至流通、傳世。另外,一些特殊情況下的「代筆」也同樣被視為真品。傳聞一個年歲已高的藝術家接到把自己年輕時的主題創作進行複製的任務,於是一些年輕人充當他的助手進行了複製,藝術家在審核認可後,簽上自己的名字。「這是特殊情況下出現的、可接受的,但是不能在市場上通行的行為。」陳老闆說道。
方土認為,面對這樣的現狀,收藏者更要理性、專業。「像我不是一個鑒賞家,而是一個愛畫之人。我看畫只看好壞,不看真假。我看到一些作品,激動得不得了,不是因為那是大師的作品,而是我就喜歡其中那『一兩下』,絕對不是普通人可以畫出來的。有的作品的確是真的,但畫得並不特別好,我看了心裡就覺得不舒服。而所謂的鑒賞家就不同,他們要認真研究、比對題款和印章,給作品『驗身』才甘心。」他建議,收藏者在提高自己的審美能力之後,還要學會判定作品的難度,是不是一般的「代筆人」能畫出來的。「藝術之所以稱為『術』,證明還是有一定的技術含量,如果作品確實具備了一定的創作難度,相對更好選擇。」他說。
有市場人士提出,工藝美術近年對名家作品進行「分級」,比如分大師簽名原作和工作室出品等,那麼是否可以將這個「分級制」應用到書畫行業中,把「代筆」的部分也作為書畫工作室的出品呢?方土認為理論上可行,但是作品經手過幾個收藏者之後,可能就又亂套了,因為即使有工作室字樣的題款和印章,也可以被後來者挖掉,當作藝術家的作品流通。「歸根到底,藝術市場就是缺乏標準,自己把自己搞壞了。」他感嘆。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