補充維生素要對症
06-08
哪些食物是低血糖指數的食物,各種食物怎樣組合成低血糖指數的膳食呢?
維生素主要分為水溶性維生素和脂溶性維生素兩類,前者包括B族維生素、維生素C、煙酸及煙酸胺、葉酸等,後者包括維生素A、D、E,不同的維生素有不同的作用,如果服用過量,效果會適得其反甚至危害身體。
維生素A :是抵抗皮膚衰老及女性正常妊娠期胎兒必不可少的維生素。電腦操作員、文字工作者、駕駛員等用眼多的人員應適量多服用維生素A。但維生素A日需要量只需750ug。攝入過量會產生過敏、發燒、腹瀉、頭昏等中毒癥狀。
維生素B族:可幫助人體更有效地利用營養物質,對皮膚乾裂、精力不濟有一定幫助。攝入過量反而會使人昏昏欲睡。維生素B1可確保神經和肌肉的健康,是保持精神飽滿和頭腦清醒的良藥。維生素B1日需要量1.2mg。
維生素C:能保護人體的免疫系統,增強身體抵抗力,可防治壞血症,特別是在身心壓力大或在體力消耗大(如運動)時提高人體抵抗力,加強結締組織功能。維生素C日需要量30mg。攝入過量會導致腹瀉,還可能導致繼發性草酸代謝障礙,引起腎結石。
維生素D:有強健骨骼等多重功效。攝入過量會引起心律不齊、血壓升高、抽搐、噁心、嘔吐,甚至腎功能衰竭。維生素D日需要量2.5ug。
維生素E:是心臟循環系統的捍衛者。維生素E還有抗氧化和延緩衰老,保護皮膚免受紫外線的侵害,可用於抗皺紋和淡化老年斑。維生素E日需要量12毫克。攝入過量會導致噁心、腹瀉、腹痛、頭昏和青少年早熟。
自購濫服維生素現象嚴重
在不少人的觀念中,維生素就像蔬菜水果一樣,是健康有益的物品,自己到藥店里順便買些來補充就可以了。
其實不只是春季,一年四季,工作繁忙、飲食無定時的不少白領一族都會經常把維生素帶在身邊,他們認為服用維生素片比吃水果蔬菜更省事。而且,名為維生素,多吃一點似乎應該只有好處不會有壞處。有些熱衷減肥的時尚白領甚至中午不吃飯或吃得特別少,以多吃幾顆各種類型的維生素來安慰自己,以為這樣就能夠維持正常的新陳代謝、延緩衰老、降低膽固醇、減肥、美容、排毒、預防慢性病……但到頭來不但精力越來越不濟,還出現各種各樣令人擔憂的病症。
廣州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藥劑科副主任藥師薛秀清指出,這與服用維生素不當不無關係:「因為,在服用各種含維生素的物質時,不應忽視維生素的各類藥物性製劑並不完全等同於天然維生素,適當服用,可以防病治病,盲目補充,攝入過量,不但對身體無益,還可能會產生嚴重的副作用。」他說:在臨床上,已發現不少人因長期大量口服維生素A,產生過敏、發燒、腹瀉、頭昏等中毒癥狀;而長期大量口服維生素D,也曾引起病人心律不齊、血壓升高、抽搐、噁心、嘔吐,甚至腎功能衰竭的;同樣,過量服用維生素E也可導致噁心、腹瀉、腹痛、頭昏和青少年早熟的現象。
建議:缺啥補啥,不缺不補
薛秀清說,其實,從天然食物中攝取維生素更好,通過膳食攝入的維生素一般不會過量,從而不會引起不良反應。最為有效的方法就是調整膳食結構,提高飯菜質量,不偏食不挑食。但由於生活節奏的加快和人們生活方式的改變,有些人確實無法從食物中獲取適量營養素,這種情況下可以以保健品和藥物形式適當補充,包括工作壓力比較大的人、經常上夜班的人或經常在高溫、高熱、寒冷等情況下工作的人以及偏食的兒童、飲食不規律的成年人、減肥者、素食者、孕婦和相關疾病患者等。
需要注意的是,人體每日對維生素的需要量甚微,切不可盲目補充。薛秀清建議:「補充維生素的原則是缺啥補啥,並應堅持缺了再補,不缺不補。」而要知道自己是否缺乏維生素、缺哪種維生素,最好還是到正規的醫院檢查一下,量身定製適宜自己的個性化補充方案。
有人指出,有時醫院的醫生也會給他們開些維生素,雖然便宜,不過很難吃。薛秀清解釋,醫院的維生素通常是單一製劑,口感較差,有的甚至有難聞的異味,如維生素B2,但價格低廉,在臨床用量也非常大;而市面賣的保健類維生素一般為復方製劑,添加了調味劑,口感較好,色澤鮮艷,因此,儘管價格相對昂貴,還是有不少人自購自服。但無論是自購還是找醫生開,都要防止過量使用、誤用和濫用的現象,以免傷身。
1.低血糖指數的食物:
麵條、通心粉、黑米粥、大麥粥、玉米面粥、玉米糝粥、粉條、藕粉、魔芋、豆腐及豆類食物、牛奶及奶製品,除已知的西瓜、菠蘿外大部分水果。達能的閑趣餅乾、牛奶香脆餅乾和陽光早餐餅乾。
2.低血糖指數的混合膳食:
饅頭+芹菜炒雞蛋、饅頭+醬牛肉、餅+雞蛋炒木耳、三鮮餡餃子、芹菜豬肉包子、硬質小麥粉肉餡餛飩、米飯+魚、豬肉燉粉條。
除了上述列舉的食物和膳食外,您還可以掌握如下原則,以選到血糖指數比較低的食物和膳食:1.含纖維和脂類多的食物,如玉米、花生;2.用較大植物顆粒製成的食品,粗麵包、窩頭;3.加工越精細、加工溫度越高的食物血糖指數越高。 補充維生素要對症
推薦閱讀:
※維生素與皮膚病
※維生素A隨筆
※春季維生素不足易導致哪些惡疾?
※維生素,補不補?
※維生素和磺胺葯臨床使用注意問題
TAG:維生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