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孩子歇斯底里威脅你時,你的冷漠才是更大的傷害
文 | 朵娘
來源 | 爸爸幫(id:papa-bang)
1
這幾天網上流傳一個視頻,內容是講的一個台灣育兒師,一招搞定哭鬧撒潑的小孩。
視頻里的小孩常常哭鬧,就像普通孩子一樣,只要媽媽不滿足他就大哭大鬧,甚至是滿地打滾。
育兒師告訴孩子媽媽,孩子哭鬧甚至行為過激都是為了讓媽媽難受,是為了讓媽媽屈從他的意願。為此,她教孩子媽媽使用道具(育兒毯)來「逼」孩子就範。
具體做法是,將孩子放在「育兒毯」上,不準孩子離開,必須呆夠一定的時間,如果孩子中途離開「育兒毯」,則重新計時。
整個過程中,育兒師告訴孩子媽,你一定要堅持住,在孩子歇斯底里威脅你時,不去管他,也不要做目光接觸。育兒師認為只要孩子媽媽堅決冷漠不回應,孩子就會屈服向媽媽道歉,變成一個乖孩子。
對於育兒專家的做法,心理學家李雪認為:
視頻中這個孩子本來還是正常的。正常就是,痛苦了會表達,渴望得到愛。被育兒師指教後,他轉變為,痛苦時反而向媽媽道歉。這是培養重度心理疾患,甚至是潛在犯罪分子之路。大多數滅門案,兇手都是平日里無法正常表達攻擊性的「老好人」。
孩子像白紙一樣來到這個世界,無依無靠,唯一能信奉的就是父母。然而,有的父母卻壓根就看不到孩子的存在。
我的小學同學蘭有一個悲慘的童年。她的媽媽在她五歲時就跟人跑了,她的爸爸重男輕女。蘭跟著爸爸在一起生活。她爸爸從不管她,總是陰著臉,就像廟裡很兇的菩薩,雖然不說話卻兇巴巴的。
蘭說七歲那年她因為和小朋友玩鬧,不小心掉入糞坑,幾乎被淹死,被鄰居救出送回家。她的父親像沒見到她似的,也不聞不問。
我無從知道蘭當時有多絕望,但她內心肯定壓抑了很多這類絕望。初一的時候,蘭自殺了。
那是我人生第一次近距離接觸死亡。蘭的遺言只有幾個字:我不配活在這個世上。
母愛的缺失,父親的冷漠,讓小小的蘭過早就凋零了。
2
有數據統計,33.33%的孩子都有心理問題。
孩子的心理發展分為五個層次。
第一層次,生理需求。
第二層次,安全感階段。這一階段大概在孩子兩周歲左右出現,此階段的孩子對父母很依戀,需要父母給予足夠的愛。
第三層次,獨立感。這階段的孩子變得有主見又叛逆,父母的主要任務是幫助孩子建立獨立感。只要孩子不傷害自己、不傷害別人、也不被別人傷害,孩子能做的就讓她自己來。
第四層次,交往需求,即歸宿感的需求,在交往中學會合作與協同。
第五個層次,是成就感。
孩子的心理發展在前一個階段越充分,進入後一個階段就越順利。安全感強的孩子,才能更好的獨立;獨立感強的孩子才能更順利地與人交往。
兒童必須在成長過程順利地完成這五個層次,才能成為自己的主人,也才具備自我約束的能力。
弗洛伊德曾說,如果一個兒童無法健康正常地發育和成長,主要原因是受到了成年人的壓制。
相對於有爭議的「育兒毯」,楊永信「愛的電擊」曾受到不少家長的熱捧。很多家長的初衷都是好的,希望幫助孩子戒網癮。但代價是,孩子被毆打、被電擊,留下了巨大的心理陰影,有的甚至患上了抑鬱症。
即便如此,新聞報道出來時,很多家長仍看不到孩子受的傷害,他們看不見孩子受傷的內心,認為孩子在電擊的威懾下,老實了就是聽話了。
教育是喚醒孩子沉睡的心靈,點燃孩子心靈的夢想,而「壓制」則是忽略孩子的心靈,甚至扭曲孩子的心靈,是飲鴆止渴的辦法。被父母壓制的孩子,會變得缺少安全感,自卑甚至表現出社交障礙。
視頻最後,孩子的確是向媽媽道歉了,但孩子的眼睛裡滿是「困惑與不安」。對於孩子來說,他道歉僅僅是因為害怕,害怕媽媽不理他,不要他了,所以暫時屈從於媽媽的新「育兒道具」的威力。
3
如何才能引導孩子走出情緒困擾,又不傷害孩子的心理健康?
①看見自己,才能看見孩子
從心理學的角度說,童年遭遇的親子關係會內化到孩子的心裡,成為內在的關係模式,這一整套內在的關係模式形成了孩子後來的性格,決定了孩子的命運。
有專家統計,現代社會有許多成年人都有著程度不同的心理疾病。然而,父母往往看不見自己的焦慮、強迫症、抑鬱症,他們看不見孩子的委屈,甚至會將自己的焦慮等負性情緒發泄在孩子身上。
要想看見孩子,則需先看見自己;
要想知道孩子在想什麼,蹲下來,用孩子的思維思考一下;
要想知道孩子為什麼哭鬧時,蹲下來,從他的角度看待情緒的本質。
②雙向溝通, 學會合作
衝突往往是因為,父母的答案是A,孩子的答案是B,父母試圖壓制孩子,讓孩子接受答案A。
而孩子呢,當衝突發生時,孩子的大腦是不工作的,父母的懲罰只會激起孩子的憤怒。此時孩子的關注點不在解決問題上,他們自動關閉雙耳,全神貫注對抗父母。
如果想培養一個大於我們的孩子,我們應該感受孩子的情緒,堅持雙向溝通, 學會合作,找到雙方都滿意的答案C。
③適當地應用冷處理
視頻評論里,有人稱讚育兒師,覺得她很厲害,一招冷處理辦法就搞定熊孩子,讓孩子不哭不鬧,乖乖聽話。處理孩子情緒的過程中,冷處理是一個方法。
但是,冷處理≠冷漠的處理≠冷暴力,而是以不傷害孩子為前提,不批評、不懲罰、不打罵、不孤立,只是純粹地給孩子一個冷靜的時間。
在這個時間裡,父母用來看見、釋放自己和孩子的情緒,讓孩子去體驗自己的情緒,鼓勵並引導孩子表達出自己的感受,然後去接納孩子的情緒。
④接納孩子,讓孩子在愛里健康成長
心理學裡面有個常用的概念——投射,即將自己的情感和想法強加到他人身上。
孩子接收到了父母投射的內容,並且認同了,就會越發變成父母投射的樣子。
父母冷漠,孩子也冷漠;
父母充滿愛,孩子也充滿愛;
父母安全感缺失,孩子也安全感缺失;
父母習慣用暴力解決問題,孩子也會如此。
家庭是孩子人格的源泉。從小被冷酷對待、被忽視的孩子,即使在成長中不被迫成為豺狼虎豹,也會留下各種心理疾病。
中央綜治辦和中國少年研究中心在全國範圍內對1000多名普通未成年人進行了調查分析,在家裡被「經常罵」的孩子不良性格特點最為明顯,有25.7%的孩子「自卑」,有22.1%的孩子「冷酷」,有56.5%的孩子「暴躁」。
心美一切皆美,情深萬象皆深。要想培養一個心美情深的孩子,大可將心理學家林文採的「無條件接納」作為育兒準則——
·無條件接納的基礎是信任;
·無條件接納的通道是看到行為背後的原因和情緒。
父母的愛就是孩子手裡的「槳」,能助孩子渡過黑暗與不幸。願每個家長都能相信愛、釋放愛、傳遞愛,用愛為孩子打造一支幸福「槳」,輕輕推開陰霾的波浪。
推薦閱讀:
※一個孩子聰明與否是先天父母的基因問題還是後天的教育呢?
※為什麼社會地位越低的人越熱衷於生二胎?
※【爸爸去哪裡】其實每個孩子都很努力
※孩子應不應該過早識字?看看這不一樣的見解~
※十條笑話:孩子把爸爸的「老婆」從箱子里翻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