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因斯坦談人生》讀書筆記
☆[美]海倫.杜卡斯 巴納希.霍夫曼 編選.李宏昀譯.愛因斯坦談人生[M].復旦大學出版社,2013.
本書作者海倫.杜卡斯曾擔任愛因斯坦的秘書,愛因斯坦去世後一直是愛因斯坦檔案的保管者。霍夫曼博士曾是愛因斯坦的合作者,並曾同杜卡斯女士合寫過愛因斯坦的權威傳記《阿爾伯特.愛因斯坦:創造者和叛逆者》。本書給讀者展示了偉人的另一面:他不僅是偉大的科學家,他也是偉大的人。
*「我名氣越大,人就越笨。」5(感悟:名利是精神負擔,為名利所羈絆就會讓人迷失方向,阻塞思維。)
* 愛因斯坦對自己的人生有著清晰的認識和規劃,他在年方十六時寫了一篇題為《我對未來的計劃》的作文,內容如下:11-12
快樂的人滿足於現狀,不大為未來考慮。而另一方面,年輕人總喜歡大膽地暢想未來。對一個嚴肅認真的年輕人來說,儘可能準確地為自己樹立人生目標,是十分自然的事情。
如果我有幸通過考試,我將到蘇黎世的聯邦工藝學院學習。在那裡我將用四年時間學習數學和物理。我希望自己能夠成為自然科學這些分支的教授,我喜愛的是其中理論性的部分。
握制訂這樣的計劃,理由如下:首先,我個人擅長抽象思維和數學思維,不善於幻想和實踐。再者,我的心愿也促使我作出上述選擇。這很自然:人總是喜歡做他擅長的事情。此外,科學工作有一定的獨立性,這也讓我頗感稱心。
*1927年3月,愛因斯坦反對把他的講課稿發表在《自然科學》雜誌上,他向編輯強調:「我不贊成發表這些內容,因為課程的原創性不夠。人的對自己嚴格要求。應當儘可能地把不重要的東西全都刪去,不然就不要指望別人來閱讀自己的作品。」21
* 愛因斯坦毫不介意那些關於他的無恥的謠言和胡謅,他說:「時間是個篩子,重要的東西多半都會漏過網眼落入遺忘的深淵;而被時間挑剩下的,往往仍是些陳詞濫調罷了。」「只要涉及我,即便是小聲嘀咕都會變成嘹亮的軍號。」22
* 愛因斯坦強調在大自然面前人類是寒傖的,他說:「在大自然面前——以及在學生面前,以為理論物理學家是多麼的寒傖!」26(感悟:愛因斯坦反對孤立的探索個人的生活意義,而要置於整個人類的生活目的去努力。同時,也不要孤立的探索整個社會或作為整個的個人有何目的或意義,而要思考作為整體的自然界有何目的或意義。)
* 愛因斯坦在回答一位大學生關於「人活著到底為了什麼?」的長信時說道:「要如何度過自己的一生。這個問題合理而且重要。我個人認為,答案是這樣的:在力所能及的範圍內滿足大家的慾望和需要,並建立和諧美好的人際關係。這就需要大量的自覺思考和自我教育。」29-30
* 愛因斯坦回答一位年輕人關於如何處理與父母的衝突的來信時說道:「我得坦率地說,就那些決定孩子們人生方向的重大決策而言,我不贊同父母施加影響。這種事應該由孩子自己說了算。不過,當你想要作出你父母並不贊成的抉擇時,你得捫心自問:我的內心深處是否已經足夠獨立,使得我能夠在違反父母意願的同時不喪失內在的均衡寧靜?如果你對此沒有把握,那麼我不鼓勵你採取下一步行動。以上就是你作出選擇的唯一依據。」31
* 在關於經驗和理論的關係上,愛因斯坦強調:「沒有經驗作基礎,我們掌握不了真理。然而,當我們探索得愈深入,理論愈包羅萬象,決定理論的所必需的經驗知識就會愈來愈少。」33他還認為,理論才能「擊中事物內核」,因此,「物理學家不能滿足於遵循現象、單純從現象來思考問題;他必須運用推理,探究事物的深層形式。」33
* 愛因斯坦認為,對「美好自由的生活」的嚮往自古有之,而這熾熱的願望「只有在對世界萬物的愛和理解中」才可能實現。他在給鄰居家的女兒的紀念冊上寫道:「啊,年輕人,你們可知道,人類並不是從你們這一代才開始嚮往美好自由的生活?你們可知道,歷代先輩們都同你們有著一樣的渴望——然而總是有種種困擾仇恨令他們紛紛碰壁?你們可知道,只有在對世間萬物的愛和理解中,這般熾熱的願望才可能實現?無論男女老幼、飛禽走獸、樹木花草還是日月星辰,在愛和理解中,讓它們的歡樂成為你的歡樂,它們的痛楚成為你的痛楚。睜開眼睛,敞開心扉,伸出雙手;不要像祖先們那樣,貪婪地沉溺於歷史的毒酒中。讓整個大地都成為你的祖國吧,這樣你的一切努力都將成為福祉流布四方。」34(感悟:愛因斯坦對人類的赤子之心蒼天可見!)
* 愛因斯坦坦誠自己有著宗教情感,但他也認為很難相信「憑藉祈禱、憑藉向超自然的上帝表達願望就能影響事物。」他相信:「世間發生的一切都有自然規律決定,人類行為也是如此。」他的宗教情懷與一般人所篤信的宗教大不相同,他是建立在對自然規律的敬畏之上的,「任何一位認真從事科學研究的人都深信,有那麼種精神顯現在宇宙規律中——它遠遠超越了人的精神,面對它,能力有限的我們應當謙卑敬畏。」37
愛因斯坦給孩子們的聖誕賀卡中寫道:「請學會從別人的幸福快樂中感受自己的幸福,而不要通過同類相殘的無聊衝突來獲得幸福!只要你們心中能夠容下這一線天良,你們生活的重負就會變輕鬆,起碼會變得容易忍受;你們就能耐心而無畏地找到生活之路,把歡聲笑語帶到四面八方。」38
愛因斯坦深信藝術發展與科學成就之間存在非常緊密的聯繫,他說:「當世界不再是我們個人欲求的對象,當我們以自由人的身份欣賞、追問、探究這個世界的時候,我們就進入了藝術與科學的領域。如果用邏輯的語言來組織描繪所見所聞,那麼我們從事的就是科學。如果傳達印象所假借的形式沒法用理智來知覺卻能被直覺所領悟,那麼我們從事的便是藝術。這兩者的共同之處,就是對超越個人利害與意志之物的熱愛與獻身。」43
愛因斯坦強調「宗教情感」,但超越了「神」和「上帝」的束縛,他說:「我不相信個體能夠永生。我認為倫理道德是人類自己的事,無需什麼超越於人類之上的權威。」45「用邏輯把握深奧錯綜的關係,這種體驗也能造就宗教情感,但它和我們通常所說的宗教不同。它是對物質宇宙所表現出的系統結構的敬畏。我們不會因此而塑造出一個人形的神,會向我們提要求、會對我們這些個體生命感興趣。在這種宗教情緒中,沒有意志,沒有目標,沒有必須,有的僅僅是存在。正因為如此,像我們這樣的人才會認為倫理道德是純屬人間的事,儘管它對人類來說最為重要。」83-84「我不信仰人格化的上帝,我也從未否認過這一點,我一向說得清清楚楚。如果我身上有什麼可以稱之為宗教性的東西,那就是對迄今科學所能揭示世界結構的無限敬畏。」51
愛因斯坦認為:「肉體和靈魂並不是不同的兩件事物,它們只是接受同一事物的不同方式罷了。」44因此,他反對神秘主義,強調「脫離肉體的靈魂概念是空洞而沒有意義的。」47
「智慧並非來自學歷,而來自終身不懈的探尋追求。」
「如果一個人不滿足於表面現象而要深入探索,那麼這項工作就是艱難的。」53(感悟:讓人感受輕鬆的工作,實際上停留在表面現象,是膚淺的工作。)
愛因斯坦認為,「任何真正有價值的東西不可能產生於雄心壯志或單純的責任感;它只能產生於對人、對客觀事物的愛和獻身。」54(感悟:客觀責任難以真正激發人內心的衝動,而主觀責任激發內心的源動力。一切都必須建立在愛的基礎上,大愛的基礎上!)
愛因斯坦說:「上了年紀的人,倘若能夠為年輕一代的奮發有為感到歡樂,那麼他自己也能重新煥發活力。」61(感悟:作為老師,學生的上進心和活力也會激發老師們的上進心和活力。)
愛因斯坦說:「和搖擺與恐懼和希望之間的年輕人相比,年長的人距離永恆更近。我們上了年紀的人,更能體驗那種最純粹的真與美。」61(感悟:只有對人性深刻理解的人,最求「最純粹的真與美」,才能成為「掙脫枷鎖的自由人」。)
德國有句諺語:「每個人都用自己的鞋丈量。」愛因斯坦評價說:「這句話的要點,當然是說,人總是根據自己的標準來衡量他人,即以己之心度人之腹。」64(感悟:每個人對他人的評價和解讀都是根據自己的經驗和標準去衡量的,很少有人站在他人的角度去理解別人,這是人與人之間誤會和偏見的根源所在。)
愛因斯坦寄語年輕人:「千萬別把學習視為義務。學習是個令人羨慕的機會,使你們能夠領略精神領域中美的解放力量;它不僅足以自娛,而且能使你們將來為之工作的社會受益。」67(感悟:怎樣看待學習?古人有「為己之學」和「為人之學」的分野,今人有外在動力和內在動力之分。不要把學習視為獲取財富和名利的手段,而要把學習視為使人精神解放和情感充盈的途徑,因此學習是人追求自由的內在需求。)
愛因斯坦說:「科學研究真是絕妙的工作,前提是人無須靠他維持生計。用來謀生的工作,應該是自己有充分把握的那種。只有當我們無須對任何人負責的時候,科學事業才會妙趣橫生。」67(感悟:人的創造力在什麼時候才能迸發?心靈自由的時創造力才會噴薄而出。當然,創造性工作本身也是一種樂趣,而不是奴役。另外,愛因斯坦認為謀生的工作未必與自己的愛好和事業完全對等,他自己提出狹義相對論時他是瑞士聯邦專利局的職員,而他敬仰的哲學家斯賓諾莎以磨鏡片衛生。)
愛因斯坦說:「選擇工作不能光看自己內心滿意與否,還得看它是否被公認為有益於大眾。不然的話,即使你要求得再微不足道,你也是寄生蟲。」(感悟:從心理學講。這是在強調社會性動機的重要性。)
愛因斯坦一方面強調人與人之間是平等的,「每個人都是人類,無論他是美國人還是德國人,猶太教徒還是異教徒。」另一方面他也悲嘆:「令人悲哀的是,以國民身份和文化傳統為依據的劃分依然在當代生活中扮演著如此重要的角色。」72(感悟:對個體的尊重就是對整個人類的尊重,也就是對自己的尊重。站在你面前的人不僅僅是叫「張三」或「李四」的具體的人,還是整個人類。人與人之間之所以不平等,其根源就在於身份文化造成的等級劃分。)
愛因斯坦說:「我無法想像一個人格化的上帝,他直接影響個體的行動,或親自審判自己創造的生物。我無法做這樣的想像,儘管現代科學已經對機械因果律提出了一定程度的質疑。我的宗教情感,只是對那無限高明的宇宙精神的欣賞、崇拜。我們這孱弱而稍縱即逝的理解力僅能把現實揭示出小小的一點,而宇宙精神就反應在這小小的一點上。倫理道德固然極其重要——但這僅是對我們而言,並非對上帝。」79
愛因斯坦把自己描繪為唯理論的皈依者——數學簡潔性(這就是他所說的「美」)的追隨者,是在審美衝動的驅使下,去審視日常經驗,然後喜出望外地發現和解釋。
愛因斯坦的科學靈感的主要源泉是他的宗教信念,即「對簡潔、美和宇宙之崇高性的信念」。81
愛因斯坦認為:「客觀世界中的交錯紛紜,都可以通過簡單的邏輯概念來理解、把握。」83
愛因斯坦認為:「緊靠知識和技藝不足以讓人類過上幸福而有尊嚴的生活。人類完全有理由把高尚道德標準的踐行者置於客觀真理的發現者之上。」84
怎樣對待過去的偉人?愛因斯坦告誡道:「不要為多少世紀以來誕生在你們國土上的偉人而自鳴得意——這可不是你們的功勞。還是想想吧,你們是如何對待他們的,又是如何遵循他們的教導的。」85(感悟:郁達夫在紀念魯迅的文章中說:「一個沒有英雄的民族是可悲的奴隸之邦,一個有英雄而不知尊重英雄的民族則是不可救藥的生物之群。」這與愛因斯坦的想法是一致的,尊重偉人和英雄不是以其沾沾自喜,更重要的是遵循他們的教導。)
愛因斯坦認為,「音樂並不影響工作。這兩者都是從同一個渴望之源汲取營養,而且它們給人的慰藉是互補的。」94這從愛因斯坦快演奏小提琴,熱愛巴赫和莫扎特等18世紀音樂家的作品等興趣可以得到印證。
愛因斯坦認為,「只有把整個身心全部奉獻給自己事業的人,才可能成為真正的大師。」94
愛因斯坦強調,「有些人生來就是孤獨者,你懂的,因為你也是。」(感悟:享受和品味孤獨,孤獨不是壞事,能夠平靜地對待孤獨反而說明其內心是十分強大的。)
愛因斯坦說:「當今人們的倫理道德之所以淪喪到如此令人髮指的地步,主要是因為由於生活的機械化和非人性化——這是科學和技術思維發展的一個災難性的副產品。」99「我越來越把厚道和博愛置於一切之上……所有這些被吹捧的技術進步——我們的所謂文明——就如同病態罪犯手中的利斧。」107(感悟:技術理性帶來的弊端連科學家都忍不住了!)
愛因斯坦認為,「對於人類來說,通向偉大的道路只有一條,那就是親歷苦難之路。」105
愛因斯坦借鑒威廉.布希(WilhelmBusch)把節制定義為「節制,就是『不做』各種事而得到的快樂」,他把寬容定義為:「寬容就是那些習慣、信念、品味異於自己者的品質、觀點和行動作出友好的評價。」他還強調:「寬容並非對他人的行為和感受漠不關心,理解和同情必須是題中應有之義……」108
愛因斯坦強調獨立人格的重要性,他說:「任何高尚偉大的成就,藝術也好,科學也罷,無不出自獨立的人格。當文藝復興是個人可以不受束縛地發展自己的時候,歐洲文化才從沉悶的停滯中取得最重要的突破性進展。」108
關於國家和個體的關係,愛因斯坦認為:「為了確保個人發展所必不可少的安全,國家固然是必要的。但是,倘若國家變成主體、個人淪為唯命是從的工具,那麼一切好的價值就淪喪殆盡。」108「只有當社會足夠開明,個人可以自由發展自己的能力的時候,人類社會才能取得有價值的成就。」109
愛因斯坦強調:「我自己就是大自然的一部分。」111
愛因斯坦強調:「人類最重要的努力,莫過於在實踐中為道德而戰。我們的內心平衡甚至存在本身都有賴於此。只有實踐中的道德才能給生命以美麗和尊嚴。」「教育的首要任務,就是讓道德成為活生生的動力,並使人清楚地意識到這一點。」「道德不應該建立在神話或權威之上,否則,對於神話或權威之合法性的質疑,會令健全的判斷及行為淪落無根。」115
諾貝爾獎獲得者馬克思.馮.勞倫在愛因斯坦六十壽辰時給他寫的賀卡中寫道:「你站在自己的命運之上。」129
一位因被人錯認為是男孩的女孩給愛因斯坦寫信訴苦,愛因斯坦回到說道:「我並不在意你是女孩,但關鍵是你自己不要在意。」135 (感悟:對於別人的非議、誤會和偏見,不要苦惱和在意。《詩經》云:「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人的一生不可能被所有人完全理解和認同的。)
萊奧.貝克是猶太學者領袖,與納粹德國作堅決鬥爭,愛因斯坦十分認同他,讚美道:「你從不恐懼,也從無怨恨。這樣的人才堪為我們效仿的楷模。身處由自己一手造就的苦難中的人類,能夠從你身上獲得安慰。」1954年3月17日,貝克在祝賀愛因斯坦75歲生日的賀信中說道:「在那些對道德存在與否的追問只能得到『否』的回答的日子裡,當人性概念都遭到深切質疑的時候,我有幸想起了你,頓時感到內心恢復了平靜和力量。多少個日日夜夜,你站在我的心中對我說話。」141(感悟:一來可以看出愛因斯坦對美好人性的追求和崇仰。另一方面可以認識到「知己」的價值和標準,即「你站在我心中對我說話」,這是知己的最高境界。)
愛因斯坦說:「好的和高尚的人往往孤獨——而且必須如此——只有這樣,他們才能在自己的空氣中自由呼吸。」143
愛因斯坦十分強調道德的重要性,他說:「歸根結底,一切人類價值的基礎在道德。」158
本書譯者李宏昀認為,「今人熱衷於求異,無意求是,這無疑造成了各種混亂。」157
本書譯者李宏昀認為,「每一個人都需要珍惜來自生命本身的思想收穫,並盡最大的努力讓這種感悟深入下去,他會因此越來越快樂,逐漸體驗到發自生命深處的那種愉悅,這種愉悅是其他任何愉悅都無法替代的,並有著強大的生命力。」
推薦閱讀:
※【讀書故事】孟母斷織勸學
※我的讀書筆記之《靳三針臨症配穴法》
※盧梭:三步法-讀書百法
※《活著》讀書隨筆
※求學香港讀書生活全攻略(組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