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果卿居士漫談慈悲梁皇寶懺連載【七】

發願第五

今日道場。同業大眾。相與已得發大心竟。喜踴無量。宜復應發如是大願。等一痛切。五體投地。皈依世間大慈悲父。

願以不思議力。同加覆護。令某等所有誓願。皆悉成就。在所生處。常不忘失。究竟無上菩提。成等正覺。某等從今日去。願生生世世。在在處處。常得憶念。發菩提心。令菩提心相續不斷。某等從今日去。願生生世世、在在處處。常得奉事無量無邊一切諸佛。常得供養。供養眾具。皆悉滿足。某等今日去。願生生世世、在在處處。常得護持大乘方等。一切諸經。供養眾具。皆悉滿足。某等從今日去。願生生世世、在在處處。常值十方無量無邊一切菩薩。供養眾具。皆悉滿足。某等從今日去。願生生世世、在在處處。常值十方無量無邊一切賢聖。供養眾具。皆悉滿足。某等從今日去。願生生世世、在在處處。常得奉報覆蔭慈恩。有所奉給。隨心滿足。某等從今日去。願生生世世、在在處處。常得奉值和尚阿闍黎。所應供養。隨念滿足。某等從今日去。願生生世世、在在處處。常得奉值大力國王。共興三寶。使不斷絕。某等從今日去。願生生世世、在在處處。常得莊嚴諸佛國土。無有三惡八難之名。某等從今日去。願生生世世、在在處處。四無礙智。六神通力。恆得現前。常不忘失。以此教化一切眾生。相與志心。等一痛切。五體投地。皈依世間大慈悲父。

————————————————————————————————————————————————————————————————————————

發願對於學佛非常重要,眾生業力不可思議,眾生願力也不可思議。欲要成佛,一定要發菩提心立菩提願,諸佛菩薩在因地都發有大願,本師釋迦牟尼佛有五百大願,阿彌陀佛有四十八大願,藥師佛有十二大願,普賢菩薩和文殊菩薩各有十大願……

和尚:親教師。指懂教義的有智僧,為人師者。

阿闍黎(阿遮梨耶):軌範師、教授。

大力國王:國家領導人。

又復皈依。如是十方盡虛空界。一切三寶。願承諸佛諸大菩薩。一切賢聖。大慈悲力。令某等所發誓願。所生之處。隨心自在。某等從今日去。又願生生世世、在在處處。若有眾生見我身色。即得解脫。若入地獄。一切地獄。變為凈土。一切苦緣。變為樂具。令諸眾生。六根清凈。身心安樂。如第三禪。斷諸疑網。發初無漏。某等從今日去。願生生世世、在在處處。若有眾生得聞我聲。心即安隱。滅除罪垢。得陀羅尼解脫三昧。具足大忍。辯才不斷。俱登法雲。成等正覺。某等從今日去。願生生世世、在在處處。一切眾生。得聞我名。皆悉歡喜。得未曾有。若到三途。斷除眾苦。若在人天。盡諸有漏。所向自在。無不解脫。某等從今日去。願生生世世、在在處處。於一切眾生。無有與奪之心。無有怨親之想。斷三毒根。離我我所。信樂大法。等行慈悲。一切和合。猶如聖眾。某等從今日去。願生生世世、在在處處。於一切眾生。心常平等。猶如虛空。毀譽不動。怨親一相。入深廣心。學佛智慧。等視眾生。如羅睺羅。滿十住業。得一子地。離於有無。常行中道。相與至心。等一痛切。五體投地。皈依世間大慈悲父。

一切賢聖:已經遠離了惡法但沒有斷盡煩惱、證得無漏智慧的眾生稱為賢;已經斷盡煩惱、證得無漏智慧、舍離了凡夫性的眾生稱為聖,按大乘的《仁王經》所說,地前菩薩為賢,地上菩薩為聖。

第三禪:色界四禪天中之第三禪天。此中共有三天,即少凈天、無量凈天、遍凈天。離我我所:自身為我,不為自身謀利益,為利益眾生而活著的人,叫離我或無我。把自身之外的萬物都認為是我所有,去爭、去貪求,叫我所。「離我我所」,就是將我和我所全部放下不再執著。

陀羅尼:譯作總持,能持能遮。持善法不使散亂,遮惡法不使起力用,分為四種:法陀羅尼、義陀羅尼、咒陀羅尼、忍陀羅尼。現在說的陀羅尼是指咒陀羅尼。

解脫:離束縛而得自在。

三昧:正定,正心行處,息慮凝心,心定於一處而不動。又解作,以心合法離邪亂,故曰三昧。心若定,則智慧生,即制心一處,無事不辦。

十住(十地):入理般若名為住,住生功德名為地。住,住於佛地之位。發心住、治地住、修行住、生貴住、方便具足住、正心住、不退住、童真住、法王子住、灌頂住。

得一子地:菩薩階位之一,全稱極愛一子地,此階位的菩薩證得化他之果。以慈悲心,憐憫一切眾生,猶如父母憐憫其子,故為此名。《大般涅槃經》卷十六《梵行品》云:「複次善男子,菩薩摩訶薩修慈悲喜已,得住極愛一子之地。善男子,云何是地名曰極愛,複名一子。善男子,譬如父見子安隱,心大歡喜。菩薩摩訶薩住是地中,亦復如是,視諸眾生同於一子,見修善者生大歡喜。是故此地名曰極愛。善男子,譬如父母見子遇患,心生苦惱,愍之愁毒初無舍離,菩薩摩訶薩住是地中,亦復如是。」

————————————————————————————————————————————————————————————————————————

又復皈依。如是十方盡虛空界。一切三寶。願某等以今懺悔發願。功德因緣。願四生六道。從今日去。至於菩提。行菩薩道。無有疲厭。財法二施。無有窮盡。智慧方便。所作不空。隨根應病。授以法葯。一切見聞。同得解脫。某等又願從今日去。乃至菩提。行菩薩道。無諸留難。所到之處。常能作大佛事。建立道場。得心自在。得法自在。一切三昧。無不能入。開總持門。顯示佛果。居法雲地。注甘露雨。滅除眾生四種魔怨。使得清凈。法身妙果。某等今日所有眾願。悉如十方諸大菩薩。所發誓願。所有眾願。悉如十方諸佛。本修行時。所發一切大願。廣大如法性。究竟如虛空。願某等得如所願。滿菩提願。一切眾生。皆悉隨從。得如所願。仰願十方。一切諸佛。一切尊法。一切菩薩。一切賢聖。以慈悲力。現為我證。又願一切天主。一切仙主。一切善神。一切龍神。以擁護三寶。慈善根力。現為證知。令諸行願。隨心自在。

智慧方便。所作不空。隨根應病。授以法葯:佛在《佛遺教經》中說:「汝等比丘(適用於所有修行人)若有智慧,則無貪著,常自省察,不令有失,是則於我法中能得解脫。若不爾者,既非道人,又非白衣,無所名也。實智慧者,則是渡老病死海堅牢船也,亦是無明黑暗之大明燈也,一切病者之良藥,伐煩惱樹之利斧也。是故汝等,當以聞思修慧而自增益。若人有智慧之照,雖無天眼,而是明見之人也。是名智慧。」

「實智慧者」就是那個「常自省察,不令有失」的人,佛反覆地讚歎,說只有這樣的修行人才能真的得到解脫,把他比作堅牢船,可以渡無量的眾生出離苦海;比作大明燈,可以給看不見人生之路的人照亮道路;他所說的話(方便開示),就如同良藥,可根治有緣人的各種疾病。佛把人的煩惱比作大樹,凡有煩惱的人聽到這位「常自省察,不令有失」者的開導,猶如利斧砍樹,煩惱消除。這就叫「智慧方便,所作不空,隨根應病,授以法葯」。佛陀的這一段教導,是所有佛弟子都應該遵循的,能夠依照佛戒,「常自省察,不令有失」,則無論修何宗何法都可以成就,否則就不是個修道人,談何成就?

法雲地:菩薩十地之第十。大法之智慧雲遍注甘露雨之位。

四種魔怨:煩惱魔、陰魔、死魔、自在天子魔。此四種魔能惱害人心,滅人慧命,斷人命根,害人之善事,是修道人的怨敵,所以叫四種魔怨。

發迴向心第六

今日道場。同業大眾。已發菩提心竟。已發大誓願竟。次應發迴向之心。相與至心。等一痛切。五體投地。皈依世間大慈悲父。

又復皈依。如是十方盡虛空界。一切三寶。願以慈悲力。現為我證。某等願過去已起一切善業。現前所起一切善業。乃至未來當起一切善業。若多若少。若輕若重。悉以回施四生六道。一切眾生。令諸眾生。皆得道心。不向二乘。不向三有。同共迴向無上菩提。又願一切眾生。所起善業。若過去。若現在。若未來。各各回施。不向二乘。不向三有。同共迴向無上菩提。

————————————————————————————————————————————————————————————————————————

我們把我們的善業平等迴向一切眾生、迴向無上菩提,而不是迴向自己、迴向人天福報和個人解脫的小乘小果,因為只有這樣才能最終究竟離苦得樂、成就無上佛果。

回施:迴向布施。

二乘:一聲聞乘。聞佛之聲教,觀四諦(苦集滅道)而生空智,斷煩惱者。二緣覺乘(也叫獨覺)。根機銳利,不是由佛聲教覺悟,獨自觀十二因緣而生真空智,而斷煩惱者。此二乘有二類,一、愚法二乘,於現世之中不回心向大,而入涅槃者;二、不愚法二乘,於現世之中回心而為菩薩乘者,今合此二類為二乘。

三有:三界之異名。有生有死之境界,有因有果謂之有。三有即三界之生死也。一、欲有,欲界之生死也;二、色有,色界之生死也;三、無色有,無色界之生死也。《仁王經》中說:「三有業果,一切皆空。」

今日道場。同業大眾。相與發菩提心竟。發大誓願竟。發迴向心竟。廣大如法性。究竟如虛空。去來現在。一切諸佛。諸大菩薩。一切賢聖。皆為證明。重複至誠。頂禮三寶。某等發心發願。其事已畢。喜踴無量。重複至心。五體投地。奉為國王帝主。父母師長。歷劫親緣。一切眷屬。善惡知識。諸天諸仙。護世四王。主善罰惡。守護持咒。五方龍王。龍神八部。一切靈祇。過去現在。窮未來際。一切怨親。及非怨親。四生六道。一切眾生。皈依世間大慈悲父。

對一切眾生都要慈悲喜舍,惡知識也是知識,也是成就我們的,所以也要代惡知識皈依佛法僧,希望他們早日棄惡向善,出離三界,成就佛果。

————————————————————————————————————————————————————————————————————————

贊佛咒願大聖世尊 巍巍堂堂 神智妙達 眾聖中王形遍六道 體散十方 頂肉髻相 項出日光面如滿月 妙色金庄 儀容挺特 行止安庠威震大千 群魔驚惶 三達洞照 眾邪潛藏見惡必救 濟苦為糧 度生死岸 為行舟航

故號: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度人無量。拔生死苦。以此發心。功德因緣。

形遍六道:六道之中皆有佛的應化身在度同類眾生。

體散十方:佛的法身盡虛空遍法界(盡虛空法界,無量無盡世界,無量無盡眾生群體,都有佛的應化身在度眾生)。

三達:即得到天眼通、宿命通、漏盡通,在羅漢位叫作三明,在佛謂之三達。不但知道而且明了叫做「明」,不但明了而且通達叫做「達」。天眼通能知未來之生死因果,宿命通能知過去生死因果。漏盡,就是斷除煩惱,包括貪嗔痴慢疑邪見等種種粗細煩惱。漏,財色名食睡,你執著什麼,貪愛什麼都是漏。若把我們這個色身比作一個塑料瓶子,你貪財,就等於用錐子在瓶下邊扎一個眼兒,貪名就再扎一個眼兒,貪利又扎一個眼兒,貪吃貪喝貪玩貪睡貪穿戴等就在這個瓶子上扎了無數個眼兒。男女行淫是最大的漏洞,多行淫慾「精疲力盡」,會使人喪命。誠想,如果一個塑料瓶子上布滿了大大小小的洞眼兒,你就是把瓶子對著水龍頭,想把瓶子裝滿水也是不可能的,因為瓶子有那麼多的漏洞嘛!所以修道之人修什麼法才能成就呢?那就是修自身的補漏法。宣化上人老和尚講補漏的方法有六種,那就是「不爭、不貪、不求、不自私、不自利、不妄語」。其中「不求」的「求」包括男求女、女求男。簡單講「斷欲去愛」就是補漏。斷哪些欲、去哪些愛呢?佛對弟子講的戒律里全寫著呢,所以佛弟子要守戒。佛說:因戒生定,因定發慧,是則名為三無漏學。漏就是欲,有欲就有煩惱。欲盡則煩惱盡,煩惱盡智慧開,三身四智五眼六通,究竟圓滿,就與佛的智慧相通了。所以,八萬四千種法門,你修什麼法都可以,就是不要忘了補漏。若不修補漏洞,修什麼法都不能成就。若隨時都知道補漏,無論出家在家,無論你修哪一宗哪一派,都能成就三達佛智。這與「常自省察,不令有失」的道理是相通的。

————————————————————————————————————————————————————————————————————————

仰願當今皇帝陛下。皇太子殿下。諸王眷屬。從今日去。至於道場。亡身為法。如薩陀波侖。大悲滅罪。如虛空藏。能遠聽法。如琉璃光。善解難法。如無垢藏。又願某等所生父母。歷劫親緣。從今日去。至於道場。散形空界。如無邊身。具十功德。如高貴德王。聞法歡喜。猶如無畏。神力勇猛。如大勢至。又願我等和尚阿闍黎。同學眷屬。上中下座。一切知識。從今日去。至於道場。各得無畏。如師子王。影響大化。猶如寶積。聞聲濟苦。如觀世音。善能咨問。如大迦葉。又願我等。出家在俗。信施檀越。善惡知識。各及眷屬。從今日去。至於道場。解諸危厄。猶如救脫。相貌端嚴。猶如文殊。能舍業障。如棄陰蓋。設最後供。等於純陀。又願諸天諸仙。護世四王。聰明正直。天地虛空。主善罰惡。守護持咒。五方龍王。龍神八部。幽顯靈祇。各及眷屬。從今日去。至於道場。大慈普覆。如阿逸多。精進護法。如不休息。遠證讀誦。猶如普賢。為法焚身。猶如藥王。又願十方一切怨親。及非怨親。四生六道。一切眾生。各及眷屬。從今日去。至於道場。心無愛染。如離意女。微妙巧說。如勝鬘夫人。能行精進。如釋迦文。所有善願。等無量壽。所有威神。如諸天王。不可思議。如維摩詰。一切功德各成就。無量佛土悉莊嚴。仰願十方盡虛空界。無量無邊諸佛。諸大菩薩。一切賢聖。以慈悲心。同加攝受。救護拯接。所願圓滿。信心堅固。德業日遠。慈育四生。等如一子。令諸眾生。得四無量心。六波羅蜜。十受修禪。三願廣被。應念見佛。皆如勝鬘。一切行願。畢竟成就。等與如來。俱登正覺。

————————————————————————————————————————————————————————————————————————

亡身為法,如薩陀波侖:薩陀波侖,菩薩名,譯作常啼。據《摩訶般若波羅蜜經》記載,當初薩陀波侖為求般若波羅蜜時(般若譯作智慧,波羅蜜譯作到不再有生死的彼岸),不惜身命,不求名利。有一天,他忽然聽到有聲音對他說:「善男子,欲求般若波羅蜜,從這裡往東走,不要怕疲勞,不要睡眠,也不要貪吃喝,不要怕黑夜,不要怕寒熱,不要怕遠近。善男子,走路時莫觀左右,不要顧及自己的衣著相貌,心中不要有受、想、行、識。為什麼呢?若有諸相,有百礙求法,於法有礙,便會往來六道生死之中,不能得般若波羅蜜。」

薩陀波侖答言:「我一定照您說的做。我要為一切眾生作大明燈,要學習得到佛講的所有法,要證得無上菩提。」於是向東求法而去。不久,忽然想到:「我為什麼沒問一下空中的老師我去的是什麼地方,路途有多遠,我將找哪一位老師學習般若波羅蜜呢?」想至此,因悔恨自己而哭了起來。於是止步不往前走了。經七天七夜,仍未改變念頭。這時十方諸佛現於空中,告訴他說:「向東五百由旬,有國名眾香,那裡有位曇無竭菩薩,善講般若,你可前去求法。」於是薩陀波侖向眾香國走去。過了數日,他突然想到:「我用什麼來供養菩薩呢?」想來想去,自己這麼貧窮,只有賣身得一點錢,再購買東西供養曇無竭菩薩吧。於是便進入一大城市中的繁華處,高聲喊叫:「誰家裡要買人?」可是他一發這大願心,驚動了惡魔,用魔力遮蔽住他的叫賣聲,不讓他人聽到。

城中有一尊貴家的女兒,因宿世聞法因緣,魔力不能障礙她,聽到了薩陀波侖的叫賣聲。此時的薩陀波侖,因無人來買自己,憂傷得啼哭起來。這真誠的悲心,感應到帝釋,帝釋化作一個婆羅門男人,上前欲買其身,為的是試一試他是否誠心賣身求法。婆羅門說:「善男子,我不需要你這個人,只需要人心、人血、人骨髓來祭天,你賣給我嗎?」薩陀波侖回答:「只要你需要,我都賣給你。」帝釋又問:「需要多少錢啊?」答:「隨便你給。」此時的薩陀波侖,一心只放在供養菩薩求聞佛法上,沒有生死掛礙,達到了無我的境界。於是右手執刀,刺左臂出血,又割開肉,欲破骨取髓。

這時那位尊貴人家的女兒在閣樓上看得清清楚楚,心被感動,頓生憐憫。快步下樓近前詢問何故賣身?薩陀波侖詳情告之。尊貴的童女聞之歡喜,說:「善男子,不要傷害自己的身體。你所需要的供養我都能給你,而且我也要隨你一起去同聞佛法。」這時帝釋現出本相說:「好啊,好啊!我並不需要心髓血,只是來試你的真心。現在你有何願望,我來滿你的願。」薩陀波侖說:「請你令我受傷的身體恢復跟原來一樣吧。」話剛說完,身體即復原樣,沒有一點損傷。這時帝釋也不見了。

童女帶薩陀波侖到自己家,把詳情稟告父母,並請求父母支持給予眾妙供具,並說自己也要隨去聞法。父母聞後心生歡喜,滿足女兒一切要求,並讓五百侍女跟隨,用五百輛七寶車載著種種寶物供具,與薩陀波侖,向眾香國行進。

不久,薩陀波侖到了眾香國。其國土莊嚴,跟極樂國相似。果然看見在妙高台上有曇無竭菩薩。於是供養眾寶,禮座請法。並將求法的一路經歷報告給菩薩。後來菩薩入定七年,薩陀波侖精進修行,隨侍左右,菩薩快要出定說法時,薩陀波侖及童女等敷設法座並覓水撒凈,但因惡魔障蔽,找不到一滴水,於是薩陀波侖刺身出血撒凈,使惡魔沒有得逞。

在這部經中,薩陀波侖問曇無竭菩薩:諸佛從何所來、去至何所?菩薩這樣回答:善男子!諸佛無所從來,去亦無所至。何以故?諸法如,不動相。諸法如,即是佛。善男子!無生法無來無去,無生法即是佛。無滅法無來無去,無滅法即是佛。實際法無來無去,實際法即是佛。空無來無去,空即是佛。善男子!無染無來無去,無染即是佛。寂滅無來無去,寂滅即是佛。虛空性無來無去,虛空性即是佛。善男子!離是諸法更無佛。諸佛如、諸法如,一如無分別。……

試解此段法語:佛即是覺悟,不明白時是眾生,明白了即是佛,猶如手掌的兩面,假設手心向下是眾生,反轉手心向上即是覺悟,也就是佛。覺悟還是不覺悟完全是自己心起作用。佛即是心,心即是佛。所以佛沒有從哪裡來,也沒有到哪裡去。為什麼呢?諸法無相,無有實體,不取於相。如如不動,即是覺悟。所謂佛法,是法界的自然規律,本沒有從哪裡生,哪裡有個來和去。無生法即是佛。無滅法,本來無生,哪裡會有個滅,所以無滅法即是佛。實際生活中,不明佛法而煩惱無盡,苦海無邊,即是凡夫。明白了佛法應用於實踐,把握住自己的心,斷惡修善,遠離財色名利,如如不動,即能轉煩惱為菩提,即是覺悟,即是佛。法本空相,無來無去,無生無滅,所以,空法即佛,自性本圓明,本無來去,清凈無染,摒棄妄想執著,即是佛。「超出世間,深樂寂滅」,「知一切法皆悉寂滅」,息滅世間的貪嗔痴,心常清凈,懂得了一切法皆是空相,即是佛。虛無形質,空無障礙,無為法即是佛。離一切法,空一切相,則無覺悟之說。佛如是、法如是。一者是不二的意思,如者是不異之義,真如之理也。

以上是亡身為法,薩陀波侖的故事,他能為法忘身,終能聽聞佛法。善知識開示薩陀波侖,去眾香國求法不要怕疲勞,不要貪吃喝,……不要著受想行識,若著諸相就不得般若波羅蜜。這就給我們指明了修行的方法。這裡講的眾香國跟極樂世界相似。也就是說我們要想修到極樂世界那個彼岸,就要像薩陀波侖那樣修行。這與印光大師的開示,「忍人所不能忍,行人所不能行,代人之勞,成人之美。靜坐常思己過,閑談莫論人非。行住坐卧,穿衣吃飯,從朝至暮,從暮至朝,一句佛號不令間斷,……看一切人都是菩薩,唯我一人實是凡夫。果能依我所說修行,決定可生西方極樂世界」是一樣的。

大悲滅罪,如虛空藏:虛空藏,菩薩名,空慧之藏,猶如虛空,故名虛空藏,包藏一切之功德如虛空,故名虛空藏。

佛住佉羅底翅山,說破惡業障陀羅尼(陀羅尼譯作總持,能令人增長智慧,總持無量佛法,令不忘失)。來自西方勝蓮敷藏佛所的虛空藏菩薩,獻如意寶珠供養佛,在此會上,虛空藏說無盡降伏師子奮迅陀羅尼以利眾生。佛贊印其能滅重罪,令生佛國。因此,懺文中稱虛空藏菩薩能「大悲滅罪」。

能遠聽法,如琉璃光:能於遠處聽聞佛法,如琉璃光法王子。我釋迦世尊,於娑羅雙林樹下,唱般涅槃時。東方妙喜世界不動如來座下,補處大士,琉璃光菩薩聞之,放一道青色寶光,至於佛前,大眾心疑。佛言:「東方阿閦佛國,琉璃光,能遠聞法,不久當來我所。言未畢,果至。故能遠聽法者,莫過此菩薩。」

善解難法,如無垢藏:五住究竟,名曰無垢。居三德秘藏,故名為藏。此菩薩得一切語言陀羅尼,善能解釋難問之法。不知而問為正問,知而再問為難問。末世邪見熾盛,世智辯聰,故常起難詞以相難問。今欲巧解之,當如無垢藏也。據《生經》卷三載,佛陀在摩竭陀國菩提樹下初成道時,無垢藏亦曾從遍清凈行世界來此會聽法。

散形空界,如無邊身:佛的身量廣大無邊,《地藏經》中有無邊身如來,《大般涅槃經》中也有無邊身菩薩,這都是說佛菩薩的威德、神通廣大無邊。

具十功德,如高貴德王:這位菩薩全名光明遍照高貴德王菩薩。《大般涅槃經》二十一卷《高貴德王菩薩品》中,佛對這位菩薩說修行《涅槃經》的十種功德。

聞法歡喜,猶如無畏:無畏菩薩也是《大般涅槃經》中提到的菩薩,這裡是說我們應該象無畏菩薩那樣歡喜聽聞正法。

神力勇猛,如大勢至:《佛說觀無量壽佛經》曰:「以智慧光,普照一切,令離三塗(即三途),得無上力,是故號此菩薩名大勢至。」

各得無畏,如師子王:師子即獅子,佛經中常用能夠降服一切野獸的獅子王來比喻佛菩薩的勇猛、沒有一切畏懼,可以降服一切外道。如《佛說無量壽經》中說:「如師子王,無所畏故。」

影響大化,猶如寶積:既有寶積佛也有寶積菩薩,《大智度論》九中說:「寶積,以無漏根力覺道等法寶集,名為寶積。」寶積菩薩是法華會上的同聞眾,以他方之佛身,顯此土之菩薩,輔化釋迦佛,是大權示現的影響眾。

聞聲濟苦,如觀世音:《法華經?觀世音菩薩普門品》中曰:「苦惱眾生,一心稱名。菩薩即時觀其音聲,皆得解脫,……以是名觀世音。」

善能咨問,如大迦葉:大迦葉在涅槃會上,與如來種種辯問,無虛雜語,皆要緊事。故佛贊大迦葉,善能問辯。

解諸危厄,猶如救脫:救脫菩薩,《藥師經》中說「念藥師如來可免苦難災厄」,且詳示供養藥師如來之法式。

相貌端嚴,猶如文殊:梵語文殊,此雲妙德或妙吉祥。文殊菩薩是舍衛國婆羅門梵德之子,出世時有許多瑞相,相貌莊嚴,具三十二相。《佛說文殊師利般涅槃經》中說,文殊師利三十二相八十種好。古今以來,文殊以相貌教化了無數女子,因為喜愛相好是女人的天性,文殊以端嚴殊妙的相貌,對眾生逗機設化。

能舍業障,如棄陰蓋:陰指色、受、想、行、識五陰,蓋指貪、嗔、眠、掉舉、疑五蓋。斷五蓋,破五陰。本有理顯,業障清凈。此由菩薩了知業障本空,不為所纏所縛。《諸佛要集經》卷下,介紹了棄諸陰蓋菩薩,正是這位菩薩勸離欲女發了菩提心。

設最後供,等於純陀:純陀於涅槃會上,辦勝妙供具,獻最後供。

大慈普覆,如阿逸多:梵語阿逸多翻譯為無能勝,是彌勒菩薩的名字。他常以慈心三昧,普濟一切。慈心予樂於當世,悲念直至於未來。又云:於刀兵劫中,常擁護眾生,是為至極之慈,超出凡小。所以名曰無能勝者。《一切智光明仙人慈心因緣不食肉經》中記載:過去無量阿僧祇劫,有一大婆羅門,聞佛信受,舍家入山修行梵行,八千歲中少欲無事乞食自活,誦經一心不亂。因山洪暴發,誦經仙人不能下山乞食而急壞了山中經常聽其誦經的五百兔子,其中母兔王擔心法幢將崩、法海將竭,而告諸子民自己要以身供養,令法相續不斷。樹神感動以燃所積香薪而助之。有一兔子思惟正念三寶,先於其母王投入火炕。待肉熟時,樹神請誦經仙人食之,誦經仙人聞聽樹神所言,悲不能語,留下經書、偈頌,發誓生生世世不起殺生食肉想,乃至成佛制定斷肉戒。說畢投入火炕與兔並命。此時天地震動,山樹放光,使循光而來者得見佛經、偈頌,廣為流傳,使令無量見聞者悉發無量菩提道心。時兔王者,今釋迦牟尼佛;時兔兒者,今佛子羅睺羅是;時誦經仙人,今彌勒菩薩是。

精進護法,如不休息:《佛說阿彌陀經》介紹了乾陀訶提菩薩。中文的意思是不休息,他的願行廣大,以永遠不休息的方式來救度眾生。此菩薩為一眾生,經無量劫,隨逐不舍,猶不受化,終無一念棄捨之心,乃精進之至極也。

遠證讀誦,猶如普賢:世尊在法華會上,普賢於寶威德上王佛國,來至娑婆,聽受妙法。問佛:於如來滅後,云何當得是《法華經》?佛言:成就四法,當得是經。一者,為諸佛護念;二者,植眾德本;三者,入正定聚;四者,發救一切眾生之心。爾時普賢白佛言:濁惡世中,其有讀誦受持是經典者,我當守護。乘白象王,現其人前,為作證明。

為法焚身,猶如藥王:藥王於過去日月凈明德佛所,為一切眾生喜見菩薩,聞《法華經》,得現一切色身三昧,為報恩故,以神通願力,而自焚身供養。其身火燃,經千二百歲乃盡。

心無愛染,如離意女:《諸佛要集經》介紹了這位令文殊師利菩薩發心的離意女的故事。這位離意女,心永無念。諸佛來了跟沒來一樣,佛在說法,她跟沒聽見一樣,永無佛想,也不想法。無彼我想,除盡一切諸念妄想,常住定中,普照聞十方無央數垓(古數目詞,萬萬為一垓)百千億現在佛土諸佛說法,而無所住。在諸剎土,無剎土想,處於諸佛無諸佛想;聞聽說法,無經典想;無吾我想,無他人想,佛常讚歎其女功勛不可思議,她已經遠離了愛染、分別和執著。

微妙巧說,如勝鬘夫人:《勝鬘師子吼一乘大方便方廣經》記載,佛在給孤獨園講法時,波斯匿王與末利夫人共致書於其女阿踰闍國王妃勝鬘夫人稱揚佛德。勝鬘得書歡喜說偈,遙請佛來現。佛即現身,勝鬘說偈讚歎其德。佛為授記。勝鬘複發十弘誓願,感天花天樂。勝鬘夫人與丈夫友稱王皈依佛法後,一起在阿踰闍國中普揚大乘,使國內城中七歲以上的男子、女人都信受了大乘佛法,成為佛化社會,她是我們每一個在家人學佛弘法的楷模。

能行精進,如釋迦文:五濁惡世,成正等正覺,惟釋迦一人。難行能行,難忍能忍,精進至極,故為十方諸佛所共贊也。《妙法蓮華經》中說:「我見釋迦如來,於無量劫,難行苦行,積功累德,求菩提道,未曾止息,觀三千大千世界,乃至無有如芥子許,非是菩薩捨身命處,為眾生故,然後乃得成菩提道。」

不可思議,如維摩詰:維摩詰能以居士身受到諸大菩薩及佛弟子的恭敬,且辯才無礙,遊戲神通,逮諸總持,獲無所畏,降魔勞怨,入深法門,善於智度,通達方便,大願成就,明了眾生心之所趣,又能分別諸根利鈍,久於佛道,心已純淑,決定大乘,諸有所作,能善思量,住佛威儀,心如大海,諸佛讚歎。

推薦閱讀:

從「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角度,可以說一個人吃肉,就意味著他做不到推己及物嗎?吃素呢?
我佛慈悲,可為何還有人要下地獄?
慈悲道場法懺
胡蘭成與張愛玲—《因為相愛,所以懂得;因為懂得,所以慈悲。》
慈悲心是菩提心的基礎

TAG:慈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