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成語典故:心解之倒行逆施


正文:倒行逆施

摘自:網路,如有侵項請聯繫刪除

作者:王大鳴

  【原文】

  始,伍員與申包胥為交。員之亡也,謂包胥曰:"我必覆楚!"包胥曰:"我必存之!"及吳兵入郢,伍子胥求昭王。既不得,乃掘楚平王墓,出其屍,鞭之三百然後已。申包胥亡于山中,使人謂子胥曰:"子之報仇,其以甚乎!吾聞之,人眾者勝天,天定亦能破人。今子故平王之臣,親北面而事之。今至於僇死人,此豈其無天道之極乎!"伍子胥曰:"為我謝申包胥,曰,"吾日莫途遠,吾故倒行而逆施之。""

  《史記·伍子胥列傳》

  【大意】

  成語背景

  楚平王時期的太傅伍奢有兩個兒子,長子伍尚,次子伍員(即伍子胥),因為比較複雜的原因,伍子胥的父親和哥哥伍尚都被楚平王殺了,後來伍子胥獨身一人跑到了吳國。為了達到報仇的目的,伍子胥勸說吳王僚出兵伐楚,卻遭到了公子光的阻攔。伍子胥看出公子光阻止伐楚的真實目的在於想要篡位奪權,於是就把刺客專諸推薦給了公子光,而自己則躲在郊野種地,窺視著時局的變化。在這期間,楚平王死了,昭王繼位。吳王僚趁楚國的內政不穩出兵伐楚,沒想到反被楚軍切斷了歸路,國內兵力空虛。這時公子光就讓專諸殺死了他的叔伯兄弟吳王僚,自立為吳王(也就是成語"三令五申"中的吳王闔廬)。伍子胥順理成章地成了吳王闔廬手下的重要人物。在軍事家孫武的幫助下,伍子胥帶領軍隊如願以償地攻佔了楚國的國都郢都,兵敗如山的楚昭王乘亂逃出了楚國。佔領楚國後的伍子胥到處找不到楚昭王的蹤影,一怒之下,就把楚平王的墳墓刨開,在尚未腐爛的楚平王屍體上用鞭子一通猛抽,盡雪心頭積恨。後來吳國在與越國的戰爭中,吳王闔廬受傷致死,由他的兒子夫差(成語"卧薪嘗膽"中的那個吳王夫差)繼任王位。吳國戰勝越國後,夫差又聽信了太宰嚭的讒言,越來越疏遠伍子胥,直到最後派人送給伍子胥一柄青銅寶劍,賜他自盡。伍子胥在抹脖子之前對來人說,他死以後,一定把他的眼睛剜出來掛在城門樓子上,讓他看看越國是怎麼消滅吳國的。吳王聽說以後很震怒,就把伍子胥的屍體裝在一個獸皮袋子里,放到江上,任其四處漂泊。吳國的人們可憐他,在江邊為他修了一座祠堂,旁邊的山就叫做"胥山"。

  成語大意

  伍子胥以前在楚國的時候,與一個叫申包胥的人很有交情。伍子胥逃出楚國時,曾對申包胥發誓說:"我一定要滅了楚國!"這時申包胥也發誓說:"我一定要誓死保衛楚國!"兩個人話不投機,從此不再見面。等到伍子胥率領吳國的軍隊攻佔了楚國的首都郢都,申包胥就逃進了深山,不再露面。伍子胥進郢都後到處找楚昭王報仇,實在找不著,就帶著人把楚平王的墳墓刨開,看見裡面的屍體還沒有完全腐爛,就叫人把屍體拽出來,用鞭子在屍體上面一通狂抽("鞭之三百"是形容鞭打的次數很多,不是正好300下),這才報了父兄的深仇大恨。申包胥在山中聽說這件事後,就派人找到伍子胥,傳話說:"像你這樣的報仇,實在太過分了!我聽說有這樣一句話,叫做靠著人多勢眾,有時可以改變天道的秩序;可是你別忘了,如果天道秩序穩固,也同樣能戰勝人的力量!現在所向披靡的你原本不過就是楚平王治下的一個為朝廷盡忠做事的臣民。像你這樣羞辱一位死去的國君,豈不是太無法無天了嗎!"伍子胥聽後對傳話人說:"請你替我向申包胥道歉請罪。你可以對他這麼說,"我現在的處境好比是太陽快要落山了,可是前面還有很遠的路程沒走完,所以我就不能按照規矩亦步亦趨,只能做一些有悖常理的事情了。""

  【心解】

  這個故事可以化解成三個成語:"人眾勝天"、"日暮途窮"和"倒行逆施"。

  典故中的伍子胥是一個人格複雜的矛盾結合體。毫無疑問,直到他亡命吳國之初,真理、正義的天平砝碼都在他這邊,他為含冤而死的父兄報仇也是無可指責的人之常情。問題是當他所採用了卑劣和不道德的手段報仇之後,這個原本催人淚下的悲劇主角,本性畢露,有些令人不可思議了。首先,吳國王僚在他最困難時收留了他,對他有活命之恩。可是為了達到借兵伐楚的目的,竟然暗中把刺客專諸推薦給了早就想篡逆謀權的公子光,為後來公子光的弒君篡位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而他自己則貓在郊外躬耕漁樵,窺視著時局變化,以求一逞:如果刺殺成功,他便成為新吳王的股肱重臣;陰謀未遂,他隱身郊野,誰也追究不到他的身上。由此可見伍子胥是一個十足的以怨報德的小人,陰險而卑劣。其次,掘墓鞭屍嚴重地違反了傳統的道德約束,屬於古今法律絕對禁止的極端行為。比如在古代,同樣是盜取不義之財,對入室盜竊比較從重的懲罰是剁手指頭,而偷墳掘墓可能就是砍頭的罪過。在中國歷史著述中,有關復仇的故事很多,比如受到嚴重人身侮辱的范睢對魏齊的報復不過是"為我告魏王,急持魏齊頭來!不然者,我且屠大梁",嚇唬兩句而已,也沒有帶人去刨魏齊家祖墳這種過分的行為。司馬遷好像對此也有明確的表態,他借申包胥的嘴從天意道德的角度表達了他的譴責,那就是"今至於僇死人,此豈其無天道之極乎!"並描述了伍子胥死後屍不入土的歸宿,下場與楚平王同樣可悲。

  在正常的社會交往中,人與人之間存在的某些怨隙,就像兩個人親密無間一樣,都是再正常不過的社會現象了。人們的怨隙更多的是出於某種誤會,遠遠達不到勢不兩立、不共戴天的仇恨程度。對此,如果有一種寬廣的胸襟和修養,可以選擇以德報怨的方法來化解矛盾;如果說我的境界達不到,那麼也可以藉助於"世界上沒有永恆敵人"的原理,嘗試著用時間來消磨融化誤會。這兩種做法其實都是自我保護,可以避免使已經受到了一次傷害的自己再次受到傷害。從博弈學上看,以德報怨的結果是雙贏,而以怨報怨的結果則一定是種零和,即使你在報怨的行動中取勝,那麼,"傷敵一千,自損八百",前後兩次傷害的總和相加,依然超過對方,這就是"兩敗俱傷"。伍子胥在這個故事的整體過程中,儘管掘墓鞭屍已經報了仇,但是對他來說,父兄被殺的他人傷害在前,道德譴責的自我傷害在後,兩者相加,最後還是個悲劇。

推薦閱讀:

《錦瑟》中「滄海月明珠有淚,藍田日暖玉生煙」兩句分別有什麼典故?
「敬行鏡,攻胥鎖,東宮車,永始斝,宛仁錢,秦嘉印,晉卿匣,一囊珍秘,且與身俱」中典故有哪些?
文學知識:常見外國文學典故(四)
《蒙求》典故探源?其四
星期制是如何起源的?

TAG:典故 | 成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