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篆書大家談】邱世鴻

學習篆書大家談·邱世鴻

邱世鴻

筆名丘若、丘君,號撫雲齋主。1966年3月出生於四川樂至縣。先後畢業於西南師大文學院、南京藝術學院美術學院,師從著名學者、書法家徐無聞、荀運昌、秦效侃、黃惇等先生。2003年調入南京航空航天大學藝術學院工作,現為南京航空航天大學藝術學院教授、碩士生導師、書畫研究所所長。

作品多次入選全國大展並獲獎,被國內外多家碑林、紀念館、詩牆和個人收藏。長期從事教育、創作和文藝理論研究,主攻書法篆刻創作和理論研究。

龍德氣象:篆書習創的追求目標

□邱世鴻

學習篆書,首先要了解龍德之美。「龍德」含義有二:其一,聖人之德、天子之德;其二,或指龍德星。龍德與天德、月德合稱「三德曜」。龍德星主貴人,逢凶化吉,努力有成,德望崇高。《易·乾》:「潛龍勿用,何謂也?子曰:龍德而隱者也,不易乎世。」金人麻革《上雲內帥賈君》詩:「日月依龍德,風雲挾豹韜。」白話帛書《二三子問》 第一章問道:《易經》卦爻辭屢次都提到龍德如何,孔子回答說:龍,太大了。龍上行於天上,則風雨奉承它。龍是大的化身。《文言傳》認為「龍德」是以「隱」「中正」為特徵的。孔子將「龍德」概括為一個「大」字頗有深意。我們將「龍德」的特徵概括為:一、神聖崇高;二、神明變化;三、大的化身。既有此三德,便有「婉而通」「潤而澀」「枯而秀」「變則通」等許多辯證法充滿其間,看似簡易平淡實則豐富奇絕。

篆書學習和創作大致可分為三種類型:大篆(包括甲骨文、金文等)、小篆(二李、鄧、王等)、中山王篆(徐無聞先生引進書壇而蔚然成風)。這三種類型典型地代表了「龍德之美」,並且分別代表了龍德的三個側面。

一、大篆代表了「大的變化」,包容萬物,海納百川,負陰抱陽,錯綜渾厚,有隱者風範,氣象古穆。所以,寫大篆必須了解文字之起源。

二、小篆代表了「神聖崇高」,聖明端重,寬和雅靜,講規矩定秩序,莊嚴有威望。所以,學習小篆要有凝重穩健之筆力,明曉篆引伸縮、向背、對稱、平衡、剛柔之理,方悟天地守常與變易之法則。

三、中山王篆代表了「神明變化」,既崇高又飄逸,顯隱結合,流麗中含剛健,端莊中雜裊娜,趣在大小篆之間,徐無聞先生概括為「精勁奇麗」。

學習篆書,更多的是追求一種正大「氣象」,表達一種自然之美。大篆的書寫,多因為沒有墨跡參照,所以在注重字形結構的同時,更要注重筆氣書脈之連貫和呼應,尤其是墨色的變化。凡是自然書寫都會有濃淡虛實之對比。若放大最好改用長鋒毛筆書寫,腕力增強,線條潤澀交替,產生對比感。當然,初學者學習時直接學習大篆並非最佳選擇,可先習小篆。有些人規定這不能學,那不能學,都是從自己的喜好出發,而忘記了「大」的內涵——包容宏大,然後才能盡精微而致廣大。只有先去包容各種篆書風格,然後才能找到適合自己的碑帖。逐漸悟通玄理:無法而至法,有為而無為,妙在似與不似之間。

小篆適合初學,尤其對於字形的熟悉、腕力的訓練,小篆比大篆更具有優勢。很多篆書寫得不好的人,好高騖遠,認為學習小篆「沒有天趣」,這只是英雄欺世之言。秦朝「書同文」的意義在於統一和規範了文字,讓許多混亂之文字書寫得到澄清。看到許多青年人一開始就寫草篆《散氏盤》之類,除了塗鴉的凌亂線條,至今毫無成就可言。因為他連基本的文字都不熟悉,更不要說背誦篆字了。篆書是書法之本源,隸、楷、行、草均從此演變而來。古人所謂「小學」的基礎,基本是針對小篆而言,因為它比較好記。「二李」的篆書值得研究、學習,書寫成功者不少。篆法本來是一種「活法」,並不是只有名家一種方法,需要自己去體會和變通。小篆看似簡單,可幾百年也沒出現幾個篆書大家。勿以善小而不為,功力和性情的平衡,全在美學觀念而不在小篆本身。吳大澂、莫友芝、王福庵、蕭退庵、陳大羽、徐無聞等的篆書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關注,結束了「獨尊吳、齊」的局面,可謂「正本清源」。

中山王篆是著名學者、書法篆刻家、教育家徐無聞先生引進書壇的。其學術研究與書法創作並進,諸多集聯堪稱典範。中山王篆來自戰國時期的河北,其精美、奇妙、勁逸的特點刷新了人們對篆書的審美觀念,充分說明古人的智慧是無窮的。有人因自己不會,就隨意貶低其價值,說是「裝飾味」重。這是一孔之見,大篆的象形味最濃,甚至如「山」「天」「人」等像畫符。孔子所謂「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也應該體現在對待中山王篆書的態度上。任何藝術沒有品質的差別,而在於你的修養和審美的方式不同。人可以有好惡,卻不能對古代篆書的傳統持偏見。尤其不能因為展覽評委的偏嗜而隨意貶低某些篆書的價值。

首先重視美學思辨。習篆本來應該了解中國的哲學和美學,在宏觀的把握下,自然審美選擇的基點不同。所謂「操千曲而後曉聲,觀千劍而後識器」,方能格物窮理,取法乎上。宋代新儒學開啟了新的思維方式,提升了書法的本體高度,真正將「書道」與「人道」「天道」並論,無疑可以催生我們習篆變法之靈感。

儒家之剛健進取、文質彬彬、中和之美,道家之逍遙超脫、拙外重內、平淡之美,佛家之圓照通透、禪悅妙悟、虛靈之美等智慧,都是我們篆書學習中的思維依據。

學習篆書文學修養更不可少。徐無聞題印款詩句「植根在篆籀,潤澤賴詩騷」「立意不循俗,風規斯可高」,技必進乎道,修養最為要,徐老恰好給後學者指出了正確的學書之路。

其次應該先理性情。這意味著人格獨立,克服偏見,唯善是從。絕不能追逐世俗之好,走終南捷徑。做到孫過庭《書譜》所言「古不乖時,今不同弊」並非易事。試想當年布衣鄧石如,若只能跟隨當權派翁方綱之類的書風走,沒有自己的獨立選擇,會成為「清代第一嗎」?歷史總是垂青善於探索和銳意進取的勇士。「世間無物非草書」,情之所至,何物不寫意?何物不抒情?神而化之在乎人也,篆書之神亦在乎人。篆書之氣象,更取決於人之才氣、品操、德性,篆品即人品。

再次,書篆如作人,人奇篆亦奇。篆書是古人的智慧,來自於天地人「三才」,本有所據。「師法自然」乃是正道,無論大篆、小篆、中山王篆,能夠表達龍德之美,表達我們的「幽情壯采」,就可以擇善而從,不必株守一端。陸遊有句「天機雲錦用在我,剪裁妙處非刀尺」,可以作為參考,篆書的取勢、損益、創變等都與書家心性相關,貴於自得自運。學習篆書最能培養耐心、細心和信心,劉熙載所謂「寫字者,寫志也」,積學可以致遠,奮苦方悟三昧,然後改變氣質,功效皆得,筆力堅實,腕力圓勁,骨韻遒健,達到「瘦硬通神」的境界,不亦悅乎?「始於矩度,終於變化」,這之間有一個較長的積累、修鍊和熟悉的過程,由博返約,情有獨鍾,然後再放筆成楷隸、為行草,皆能盡傳「龍德之美」:包容宏大,神明變化,聖德崇高,這才是學習篆書之終極目標。

邱世鴻作品選刊


邱世鴻 篆書斗方

芝蘭生深林,不以無人而不芳。君子修道立身,不為困而改節。

推薦閱讀:

張國榮:我不願大家再把我提起,我希望就這樣沉沉睡去。
新春向大家拜年快樂的句子
大家都來學格局之二
素樸寓奇崛,平淡寄溫馨——山水大家張復興的田園視野
太精闢了:結過婚、離過婚、想離婚、沒離婚、想結婚、沒結婚,大家進來看看!!

TAG:學習 | 大家 | 篆書 | 大家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