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神、六獸、八卦納甲
十二神、六獸、八卦納甲
六獸:有
甲乙曰:青龍
丙丁曰:朱雀
戊 曰:勾陳
己 曰:騰蛇
庚辛曰:白虎
壬癸曰:玄武 ;;風水學術語。 據風水學中認為宅中有十二個神,即子是司命,丑是勾陳,寅是青龍,卯是明堂,辰是天刑,巳是朱雀,午是金匱,未是天德,申是白虎,酉是玉堂,戌是天牢,亥是玄武。、
魏伯陽月體納甲說的創立
傳統易學意義上的納甲說,始創於西漢著名易學家京房。至東漢魏伯陽著《周易參同契》,在運用《周易》原理探討道家煉丹之術的過程中,將京房納甲說與月象有規律的盈虛變化結合起來,從而創立了月體納甲說。
《周易參同契》說:「三日出為爽,震庚受西方;八日兌受丁,上弦平如繩;十五乾體就,盛滿甲東方。蟾蜍與兔魄,日月氣雙明。蟾蜍視卦節,兔者吐生光。七八道已訖,屈折低下降。十六轉受統,巽辛見平明;艮直於丙南,下弦二十三;坤乙三十日,東方喪其明。節盡相禪與,繼體復生龍。壬癸配甲乙,乾坤括始終。」依京氏納甲說,乾納甲壬,坤納乙癸,震納庚,巽納辛,坎納戊,離納己,艮納丙,兌納丁。天干又具方位,甲乙為東,丙丁為南,庚辛為西,壬癸為北,戊己為中。而月亮在一月的時間內,月象在各個不同的方位,又呈現出圓缺盈虛的有規律變化。魏伯陽對此引起了重視,認為不同時間不同方位的月象,恰恰與京房納甲所說的卦象特別相似,上文所引即是他對此的論述。他認為:初三,月亮微明,出現在西方庚位,震納庚,而此時月亮正象震卦一陽生於下。月亮本身不發光,而是借太陽之光反射而發光。因此,每月朔日後三日,月方生明,此是指由前一月之晦暗而生明,亦即陰極而陽生。此即其所謂「三日出為爽,震受庚西方。」至初八日,月象上缺一半,其平如繩,出現在南方丁位。兌納丁,此時月象如同兌卦之象,陽由震初進至二為兌,故月明之半。此即其所謂「八日兌受丁,上弦平如繩。」至十五日,月滿圓,出現在東方甲位。乾納甲,乾三爻均為陽,此時月滿圓極明之象,如同乾卦三爻陽極之象。此即其所謂「十五乾體就,盛滿甲東方。」「七八」即指十五日,十五日月形象乾卦,陽道已盡極,陽極則生陰,此即其所謂「七八道已訖,屈折低下降。」至十六日,陽道開始消退,而受統制於陰,即陰進陽退,陰始用事。這體現在月象上,則為十六日月亮退現在西方辛位。巽納辛,此時月象由十五滿明出現虧虛,此象如同巽卦一陰初生於下。此即其所謂「十六轉受統,巽辛見平明。」至二十三日月缺下半為下弦,而出現在南方丙位。艮納丙,此時月象如同艮卦二陰生於一陽之下。此即其所謂「艮直於丙南,下弦二十三。」至三十日,月完全喪明於東方乙位。坤納乙,此時月喪明之象,如同坤三爻均為陰,陰極之象。此即其所謂「坤乙三十日,東方喪其明。」
魏伯陽將一月三十日分為六節,每節五日,各以一卦主之。自朔旦至第五日為第一節,屬震;六日至十日為第二節,屬兌;十一日至十五日為第三節,屬乾;十六日至二十日為第四節,屬巽;二十一日至二十五日為第五節,屬艮;二十六日至三十日為第六節,屬坤。至三十日,六節既盡,則日月合朔之後,坤陰極(月喪明於乙)則陽生,即晦去朔來,陽受陰之禪,復變為初三之震,震一陽動於下,此即乾初九「潛龍」。月象盈虧之變化,如此循環往複,以至無窮。故稱為「節盡相禪與,繼體復生龍。」乾納甲壬,坤納乙癸,十干始於甲乙,終於壬癸。此即所謂「壬癸配甲乙,乾坤括始終。」「蟾蜍」即月之精,「兔魄」即日之光。日明於晝,日出則月沒,月出則日沒,此即其所謂「蟾蜍與兔魄,日月氣雙明。」一月分為六節,分屬六卦,又月本無光,受日之光而發光。此即其所謂「蟾蜍視卦節,兔者吐生光。」
《周易》中最為重要的兩卦是乾坤,此無需多論。但自東漢京房提出乾坤為陰陽之根本,坎離為陰陽之性命之後,以至東漢末年,人們對坎離的重要性,似乎比前代尤為關注。這一點在《周易參同契》中,表現的尤為突出。應當說,人們對乾坤尤其是坎離重要性的進一步認識,乃是魏氏創造性地提出月體納甲說的關鍵理論依據之一。《參同契》說:「乾坤,易之門戶,眾卦之父母。坎離匡郭,運轂正軸。」又說:「天地設位,而《易》行乎其中矣。天地者,乾坤也。設位者,列陰陽配合之位也。《易》謂坎離,坎離者,乾坤二用。二用無爻位,周流行六虛,往來既不定,上下亦無常。」又說:「坎戊月精,離己日光,日月為《易》,則柔相當,土王四季,羅絡始終,青赤白黑,各居一方,皆稟中宮戊己之功。」此是說,乾天坤地,坎月離日,乾坤定位於上下,而坎離則運行升降於其間。天為上,地為下,日出東,月出西,此即先天八卦方位中的乾南坤北離東坎西。朱熹《參同契考異》說:「其象如垣郭之形,其升降則中車軸之貫轂,以遠輪,一下而一上也。」天地生日月,日月運行而形成四季,從而產生了萬物。此說明了在乾坤定位之後,坎離則充分地體現了乾坤之用。就「易」字而言,坎為月,離為日,日月合之則為古之「易」字,故魏伯陽認為「坎離為易」。就納甲而言,乾納甲壬,坤納乙癸,震納庚,巽納辛,艮納丙,兌納丁,此六卦均有定位。坎納戊,離納己,居於中宮。但中宮為土,土主四季,四方四行皆稟受坎離陰陽之氣。從這種意義上講,坎離無定位,這就如同乾坤用九用六無固定爻位一樣。
應當說,魏氏月體納甲說是易學中的納甲說在煉丹及天文曆法自然科學領域中的進一步發展和具體表現。魏伯陽援易入丹道,創立月體納甲說的目的在於說明其丹道之術合乎《易》道,以及便於煉丹過程中對火候進退的把握。
二、月體納甲說對虞氏易學的影響
兩漢象數易學集大成者虞翻對道教及魏伯陽《周易參同契》極為傾心,他是為《周易參同契》最早作注者,其對魏氏月體納甲說非常欣賞。月體納甲說對虞翻易學產生了一定的影響,這一點主要體現在如下三個方面:
其一,月體納甲援入《周易》經文註解之中。魏伯陽將易學援入煉丹之中而創立了月體納甲說,虞翻則是將魏氏月體納甲運用到其對《周易》的註解當中。今將虞氏有關此類方面的易例述錄如下:《訟》上九:「終朝三*4之。」注 :「乾為甲。」此指乾納甲;《蠱.彖》:「先甲三日。」註:「乾為甲。」此亦指乾納甲;《震》六二:「七日得。」註:「震數七。」震納庚,於數為七;《歸妹.彖》:「歸妹,人之終始也。」註:「陰終坤癸,則乾始震庚。」坤納癸,震納庚;《巽》九五:「先庚三日。」註:「震主庚……乾成於甲,震成於庚」;《既濟》六二:「七日得。」註:「泰震為七。」《泰》中互體 震納庚,故為七;《繫辭上傳》:「五位相得而各有合。」註:「五位為五行之位。甲乾、乙坤相得,合木,謂天地定位也。丙艮、丁兌相得,合火,山澤通氣也。戊坎、己離相得,水火相逮也。庚震、辛巽相得合金,雷風相薄也。天壬、地癸相得,合水,言陰陽相薄,而戰於乾。」甲乙為東方木,丙丁為南方火,戊己為中央土,庚辛為西方金,壬癸為北方水。此即所謂的納甲說;《繫辭下傳》:「變動不居,周流六虛。」註:「日月周流,終則復始,故『周流六虛』。謂甲子之旬,辰巳虛,坎戊為月,離己為日,入於中宮,其處空虛,故稱『六虛』」;《說卦》:「艮,東北之卦也。萬物之所成終而所成始也,故曰『成言乎艮』。」註:「萬物成始乾甲,成終坤癸。艮東北,是甲癸之間,故『萬物之所成終而成始』者也」;《坤.彖》:「東北喪朋,乃終有慶。」註:「陽喪滅坤,坤終復生,謂月三日震相出庚,故『乃終有慶』……謂陽月三日,變而成震,出庚。至月八日成兌,見丁。庚西丁南,故『西南得朋』……二十九日,消乙入坤,滅藏於癸,乙東癸北,故『東北喪朋』」;《坤.文言》:「敬意立而德不孤。」註:「陽見兌丁,西南得朋乃與類行,故『德不孤』」;《坤.彖》:「西南得朋,乃與類行」。註:「謂陽得其類,月朔至望,從震至乾,與時偕行,故『乃與類行』」。初一至十五,歷經初三震象出庚,至初八兌象見丁,至十五乾象成於東;《蹇》「不利東北」。註:「艮,東北之卦。月消於艮,喪乙滅癸,故『不利東北其道窮也』(《彖》文),則東北喪朋也。」月自十六陽始消(即巽),歷二十三日為艮,至三十日陽盡滅於坤北;《蹇.彖》:「蹇之時用大矣哉。」註:「謂坎月生西南而終東北。震象出庚,兌象見丁,乾象盈甲,巽象退辛,艮象消丙,坤象窮乙,喪滅於癸,終則復始,以生萬物,故『用大矣』」;《歸妹.彖》:「歸妹,天地之大義也。」註:「乾主壬,坤主癸,日月會北」;《豐.彖》:「月盈則食。」註:「月之行,生震見兌,盛於乾甲」;《繫辭上傳》:「四象生八卦。」註:「乾坤生春,艮兌生夏,震巽生秋,坎離生東者也。」乾坤甲乙為木於東方為春。艮兌納丙丁為火南方為夏。震巽納庚辛為金於西方為秋。魏氏月體納甲說認為,北方壬癸又為乾坤所納,但乾坤已主春,故虞氏以中宮坎離主東。其主要原因在於坎於後天八卦方位及四正卦說中,位於北方為水;《說卦》:「水火不相射。」註:「坎戊離己,月三十日,一會於壬」;《說卦》:「震,東方也。」註:「震初不見東,故不稱東方卦也」。震象出於庚為西,非見於東,故不稱其為東方之卦;《說卦》:「巽,東南也。」註:「巽陽隱初,又不見東南,亦不稱東南卦,與震同義。」巽象消於辛為西,不見於東南;《說卦》:「兌,正秋也。」註:「兌象不見西,故不言西方之卦。」兌象見於丁為南,不見於西方;《說卦》:「乾,西北之卦也」。註:「月十五日晨象西北,故『西北之卦』。」乾納甲壬,十五日暮月盈於甲位東北。至晨則又象於壬,位西北,月象晨見於西北,故稱為西北之卦;《說卦》:「乾為大赤。」註:「太陽為赤,月望出入時也。」月望即十五日,乾象盈於甲之時,日月相望;《說卦》:「坎為弓輪。」註:「坎為月,月在於庚,為弓。在甲,象輪。故『弓輪』也。初三月微明於庚,月形象弓。十五日象盈於甲,月盈則圓,故象輪;《雜卦》:「未濟,男之窮也。」註:「否五之二,六爻失正,而來夏陰。未濟主月晦,乾道消滅,故『男之窮也』。」《未濟》來自《否》五之二。《否》下體坤於月體納甲,為喪朋於三十日(即晦)。自十六日巽至三十日坤,乾道(陽)始消以至於盡滅。
其二,日月在天成八卦象。魏氏月體納甲說的本質特徵,即是認為在一月間月形的圓缺之象與八卦卦象頗為相似。應當說,這是魏氏創造性的發現,而且這一發現極具客觀實在性。虞氏對魏氏的這一發現,十分推崇,並將這一觀點引入其解《易》當中。虞氏在其《易》注中多次強調,作為《周易》最為基本的八卦卦象,就在天上,即日月在天空中所呈現的八卦卦象。今將其《易》注中有關此類注例,述之如下:《繫辭上傳》:「在天成象。」註:「謂日月在天成八卦,震象出庚,兌象見丁,乾象盈甲,巽象伏辛,艮象消丙,坤象喪乙,坎象流戊,離象就己,故『在天成象』也」;《繫辭上傳》:「彖者,言乎象者也。」註:「在天成象,八卦以象告」;《繫辭上傳》:「象其物宜,是故謂之象。」註:「遠取諸物,在天成象,故『象其物宜』。象,謂三才八卦在天也」;《繫辭上傳》:「縣象著明莫大乎日月。」註:「謂日月縣天,成八卦象。三日莫,震象出庚;八日兌象見丁;十五日乾象盈甲;十七日旦,巽象退辛;二十三日,艮象消丙;三十日,坤象滅乙。晦夕朔旦,坎象流戊。日中則離,離象就己。戊己土位,象見於中,日月相推,而明生焉,故『縣象著明莫大乎日月』者也」;《繫辭下傳》:「是故易者,象也。」註:「易謂日月,在天成八卦象,『縣象著明莫大乎日月』是也」;《繫辭下傳》:「八卦以象告。」註:「在天成象,乾二五之坤,則八卦象成。」乾二五之坤則成坎、離,坎月離日,日月在天成八卦象,故為「八卦象成」。 其三,伏羲則天象而作八卦。八卦創自伏羲,此毫無爭議。但伏羲當時是如何創立了八卦呢?對此,《繫辭下傳》有過專門論述:「古者包犧氏之王天下也,仰則觀象於天,俯則觀法於地,觀鳥獸之文與地之宜,近取諸身,遠取諸物,於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類萬物之情。」這就是說,伏羲是通過對天、地及萬物等現象的仔細觀察之後,才畫出了八卦。而並非是僅僅觀察了天象而創立了八卦。應當說,《繫辭傳》這一觀點,是對伏羲如何作八卦的最早解釋,也是最具權威的解釋。自此之後,從古到今,人們大都信從這種學說。但虞翻卻不以為然,他在接受了魏氏月體納甲說之後,在首先肯定日月在天成八卦象的基礎上,進一步認為,八卦之象原本就在天空中,即日月懸八卦之象於天空。這種八卦之象具有永恆的客觀實在性,而不受任何人的主觀意志為轉移。他認為,日月所成八卦之象,在伏羲之前已經存在,而並非是伏羲所創造。稱伏羲之作八卦,僅僅是說伏羲把日月在天所成的八卦之象,以卦爻象的形式,表現出來而已。應當說,虞氏這一觀點,對傳統的八卦起源說的衝擊是很大的。那麼如何評價他的這一觀點呢?我們認為,虞氏提出月圓缺之形酷似八卦卦象,而且這一天象是永恆存在的,這一點無可置疑,也是合理的。然而問題是伏羲畫八卦時,是否已經觀察到了日月在天所成的八卦卦象,並以此為據而創立了八卦。同時,伏羲創立八卦時,是否是僅僅觀察了天象,還是如同《繫辭傳》所說,還要觀法於地、觀鳥獸之文等等。這些問題都難以斷言。應當說,月形之象八卦乃是魏伯陽的發現,至於伏羲是否也發現了這一點,因缺少論據而無法肯定。虞氏斷言伏羲僅據日月在天之象而畫八卦,似乎有些不妥。但對於八卦起源問題,虞氏第一次打破了傳統的說法,這對於開拓人們的思維,探索八卦的真正起源,還是具有一定的意義。下面,將其《易》注中有關伏羲則日月在天之象而畫八卦之例,述之如下:《乾》九五:「飛龍在天,利見大人。」註:「謂若庖犧觀象於天,造作八卦,備物致用,以利天下,故曰『飛龍在天』」;《乾.文言》:「子曰:同聲相應。」註:「謂震巽也。包犧觀變而放八卦」,觀變即觀日月在天之象之變化;《繫辭上傳》:「聖人有以見天下之賾而擬諸其形容,象其物宜,是故謂之象。」註:「乾稱聖人,謂庖犧也……遠取諸物,在天成象,故『象其物宜』。象,謂三才八卦在天也,庖犧重為六畫也」;《繫辭下傳》:「八卦成列,象在其中矣。」註:「象謂三才成八卦之象。乾坤列東,艮兌列南,震巽列西,坎離在中,故『八卦成列』,則『象在其中』。『天垂象,見吉凶,聖人象之』是也」。此說伏羲見日月在天所成八卦之象而畫八卦。「聖人象之」即伏羲象之;《繫辭下傳》:「象也者,象此者也。」註:「成象之謂乾,謂聖人則天之象,分為三才也。」此聖人指伏羲;《繫辭下傳》:「古者庖犧氏之王天下也……於是始作八卦。」註:「謂庖犧觀鳥獸之文,則天八卦效之。『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乃四象所生,非庖犧之所造也。故曰,象者,像此者也。則大人造爻象以象天卦可知也。而讀易者,咸以為庖犧之時,天未有八卦,恐失之矣。天垂象,示吉凶,聖人象之,則天已有八卦之象。」此處重點論述了日月在天所成八卦的客觀實在性及伏羲所畫八卦乃來源於「天卦」;《繫辭下傳》:「作《易》者,其有憂患乎?」註:「庖犧則天八卦,通為六十四,以德化之,吉凶與民同患,故有憂患。」
(原載《周易研究》2001年第4期)
推薦閱讀:
※周易八卦與數 續2
※陰陽八卦圖片大全 陰陽八卦風水講解
※八卦散手十八招
※楊氏八卦掌教學——擰翻掌技擊法
※董海川八卦掌技擊歌訣釋義/盧艷彬
TAG:八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