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上感應篇﹝第一五四集﹞ 澳洲凈宗學會 / 檔名:19-12-154 諸位同學,大家好!請看《感應篇》第六十九節: 【逞志作威。辱人求勝。】 下面一節是:
【敗人苗稼,破人婚姻。】 我們先看前面這兩句。《彙編》批註裡面說的是「君子正直律己,和惠待人,人自畏而愛之」,到這裡是一小段,這是古聖先賢教我們做人的原則,也是做人的本份。儒家將讀書人、有德行的人也分為三個等級,聖人、賢人、君子。君子之稱,就是你的學問已經有了成就,像現在學校讀書你已經拿到學位了,君子是最初的一個學位,像我們現在講的學士,大學畢業了,古時候這稱為君子。他做人的標準是正直、端正,心直、行直這兩個字,就是我們佛法裡頭常講的如理如法,合乎理論,合乎道理,合乎法度,合乎人情,情理法都能做得很圓融,這是對待自己,律己。對待別人是和惠,和是和平,惠就是恩惠,與人相處一定和睦,一定平等,一定肯幫助別人,這個惠就是幫助別人,能成就別人,這是君子的德行。儒如是要求,佛也如是要求。佛法裡面講得更詳細,講的是三福、六和、三學、六度,佛家這些科目都離不開這四個字,「正直和惠」。 我們學佛的同修尤其要注意,如果人都做不好,怎麼能夠成佛?太上這兩句話,實際上的意思是勸我們處世待人要謙虛,要恭敬。縱然有了紛爭,我們有理,以理說服人,都唯恐引起別人的怨恨,何況我們的理要是不充足,那就造罪業了。所謂是仗勢欺人,這個「勢」範圍很廣,現在一般多半都是自以為是,所以『逞志作威』,作威作福。『辱人求勝』更不可以了,刻意的侮辱別人,他為什麼要這麼做?把自己的身份抬高。我們曾經聽說過,有一些人遇到與自己身份地位相當的,或者有比自己身份地位要高過的,他在大眾之下批評侮辱。他的目的何在?叫別人看到自己比他們都高。這個作法,實際上只能夠自欺欺人,真正有德行、有學問、有修養的人,看見了,聽到了,就明白了,你將來的前途,人家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而實在講,這是自己侮辱自己,別人有沒有受到損害?沒有。 批註裡面說「若動逞威稜」,以行動逞威作福,凌駕於人,「即有懾服,而人不懷德,何以居人上乎」。這種行為,縱然別人表面上對你這個威德好象服了,其實那個心不服。這樣你怎麼能夠領導別人?你怎麼能夠去領眾?一個成功的領袖人物,一定是非常謙虛,懂得忍讓,以禮待人。這個地方講得好,以正直對自己,以和惠對別人,這種人無論在世法、在佛法裡面,決定成就。儒家講的「正心、誠意」,遵守聖賢的教誨,聖賢人對一切眾生基本的教導,幾乎是相通的;儒家教人守禮,「仁、義、禮、智、信」,儒家講五個字,這是做人的基礎,做人的根本,能夠遵守,就是正直對待自己。佛家講五戒,天主教、基督教《新舊約》裡面講的十誡。 十誡裡面,前面的三條是侍奉上帝,我讀過,跟我們佛法裡面講的「不懷疑、不夾雜、不間斷」,它就是這個意思。不過他們對的是?是對上帝,對上帝不懷疑,敬仰上帝的心不夾雜、不間斷。第四條是孝順父母,後面就是佛家講的五戒。五戒我們佛家講「不殺生」,他講的不殺人,這個不一樣;我們的範圍大,他的範圍窄小,只是講不殺人。其餘的「不邪淫、不偷盜、不飲酒」都有。他們酒是允許可以飲的,但是決定禁止酗酒,決定禁止醉酒;你可以飲酒,不能喝醉。所以我們看到世出世間這些聖賢教化眾生,總原則、總綱領都相同的,違背這是大惡。 和惠待人,佛給我們制定對待一切眾生以「六和」、「六度」,佛家講得非常具體。尤其是以「六和」做基礎,我們今天為什麼做不到?做不到的原因,就是「見和同解」這一條做不到;這一條做不到,往後統統都做不到。為什麼諸佛菩薩做得那麼完善?他第一條做到了。第一條很難,就是你的見解,你的想法、看法是相同的。跟誰相同?跟諸佛菩薩相同。諸佛菩薩對宇宙眾生的想法看法是一體的,現代人講的一個生命共同體,所以虛空法界一切眾生是自己的清凈法身。我們沒有這個觀念,各人有各人的想法,各人有各人的看法,總不能夠等同。真正覺悟了的人,見才能夠同解。 可是佛法教初學,那就要受過很好的教育。教初學在什麼時候?兒童的時候;成年之後,沒有法子教了。古人明白這個道理,教人一定在孩童的時候,在這紮根。他天真爛漫,他能聽話,你可以逼迫他,塑造他的模型,容易!人長大了,他有他自己的想法,有他自己的看法,他不會接受別人的意見,那就沒有法子教了。我們過去跟李老師學習的時代,老師常講,真正教學是在童子,二十歲以前,這是正規的教育;從二十歲到四十歲,這個階段是補習教育;四十歲以後就不能教了,那個人已經定型,什麼都隨順了,縱然他有惡業惡行,也只好隨順,不能跟他結冤讎,四十之前還可以勸導勸導,四十以後不可以了,只會給人結冤讎。能夠接受別人勸告的,那是善根非常深厚的人,沒有深厚善根,四十以上他還會聽你勸告?不能接受。這些道理我們都要懂得。你作惡,你做錯事,不敢講你,隨你去!在這個地方修我們自己的忍辱波羅蜜。古人都是經驗之談,所以我們對人、愛護別人,特別是童年,要好好的教導他,這是真正的愛護,真正的慈悲。可是今天這個社會非常非常困難,他六根接觸六塵境界都是不善的,所以教一個人學好,真的比登天還難。你家庭教育再好,小孩一出家門接觸社會,社會是個大染缸,你說他不被污染,那個人是佛菩薩再來,決定不是凡夫。凡夫不受社會污染,不可能!社會教育崩潰了,何況今天家庭教育也沒有了。 所以自古以來東方西方講的預言,我們這個時代要遭劫難,我相信,我完全肯定。我不是相信他們那些預言,我看到現在社會教學的狀況。你看看現在年輕人,他想的是什麼?他說的是什麼?他表現的是什麼?我們就很清楚、很明白,這是非常不吉祥的預兆。現在人看不出來,沒有讀古書。為什麼說讀古書的人就會看出來?讀古書是吸收古人的經驗,他們一生的經驗。換句話說,增長我們的見識,你看東西就能看得遠、看得深、看得廣。我們中國人講史實,讀歷史就是吸收古人的那種經驗常識。經是長學問,是智慧、定慧,讀歷史是長見識。這見識的依據是什麼?依據就是因果。所以中國一部《二十五史》,就是講的因果報應,幾千年記載,善因善果,惡因惡報。你真正通達明白了,你看看現代人造的是什麼業?他想的是什麼?意業。說的是什麼?口業。一舉一動是身業。身語意三業都不善,說是來好果報,這佛經常講「無有是處」,這個一點迷信都沒有。 中外這些預言提供我們做參考,提起我們高度的警覺,我們再冷眼細觀這個社會現象,就知道了,這個大災難不能避免。怎樣避免?除非一切眾生都能夠覺悟,都能夠回頭,斷惡修善,這災難就化解了。但這個事情不可能,做不到!所以佛菩薩教我們自度,我們幫不了別人忙,要幫自己的忙。一個人回頭,一個人得度;十個人回頭,十個人得度,佛度有緣人,誰肯聽佛陀的教誨,誰肯依教奉行,這個人得度了。所以我們不能看到社會亂,這個社會要遭大劫難,我們自己很不幸遇到裡頭共業。但是你如果從另一個角度來看,我們生在現前這個世間,未嘗不是好事,對我們有高度的警覺心,逼著我們非用功不可,非成就不可,這是好的增上緣,是逆增上緣。不處在這個環境裡頭,我們的警覺性沒這麼高;生在這個環境才知道,非成就不可,非快速成就不可,慢了一定捲入這個漩渦。趕緊跳出,趕緊脫離,這是智慧的選擇,這是真實的利益,我們才體會到佛菩薩對一切眾生的恩德。 不是佛菩薩教誨,我們實在講沒有能力脫離這個苦難。我們得到佛菩薩的教誨,佛菩薩的教誨是平等的,有人樂意接受,他就得到;有人還不願意接受,還在那裡徘徊,猶疑不決,那他得不到。所以佛心清凈,佛心平等,在乎我們自己有沒有善根福德。因緣我們今天具足了,遇到了,就看自己有沒有善根福德。自己有善根,能信、能解;自己有福德,肯干!肯依教奉行,這是有福,知道自己怎麼修學,怎麼樣幫助別人。所以無論跟什麼人相處,跟一切眾生相處,決定不能夠違背六和、六度,六和、六度就是這個地方講的「和惠待人」。這個「和」要用佛家來看,就是六和;惠就是六度。處處要學謙虛,要學忍讓,不能跟人相爭。現在社會提倡一切「競爭」,這兩個字太可怕了,我們聽到這個音聲,看到這兩個字,感到恐懼;彼此互相競爭,互相不忍讓,這個世界走向毀滅,所以這種名詞,在中國古籍裡頭找不到。好,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此地。
太上感應篇﹝第一五五集﹞ 新加坡凈宗學會 / 檔名:19-12-155 諸位同學,大家好!《感應篇》從第六十九節: 【逞志作威。辱人求勝。】 到七十五節: 【乘威迫脅。縱暴殺傷。】 這一段是「剛強之惡」。第一節我們曾經給諸位做過報告,小注裡頭一開端給我們提出四個字│正直和惠,這四個字確確實實是我們做人立身處世的根本。儒跟佛都講發菩提心,菩提心世尊在《觀經》裡面講的「至誠心、深心、迴向發願心」,《起信論》裡面所說的「直心、深心、大悲心」,我們把經論合起來看,實在就是儒家所講的「誠意正心」。「正直律己」,這個正就是正心,正心是直心;「和惠待人」就是大悲心,就是迴向發願心。所以我們仔細讀誦體會,世出世間這些大聖大賢,他們說的言語不相同,意思完全是一致的。所以世法跟佛法很容易會通,世法跟世法也沒有障礙,《華嚴經》裡面所說的「理事無礙,事事無礙」。 真理的確只有一個,在佛法裡面稱之為佛,稱之為心性;其它宗教裡面稱之為真神,稱之為真主。它起作用,廣大而沒有邊際,所以才能夠普度一切眾生。「度」就是協助的意思,教導的意思,幫助的意思,服務的意思。我們從這個地方著眼,從這個地方去修學,這是大乘教下祖師大德常常勉勵人從根本修。我們現在明白了,根本是什麼?根本是一個概念,是一個觀念,哲學家所講的宇宙觀,人生觀。我們對於人生的看法,對於宇宙的看法,與事實真相相應的,在佛法有些時候說與性德相應的,這是正法;如果與性德相違背的,這法就是邪法。但是要知道,邪法跟正法都不離自性,所以說「邪正不二」,這是其它宗教裡頭沒有的,這的確是高一個層次了。邪正在心性上講是不二,在現相上講也是不二,念頭上有差別,感受上有差別。但是這種差別,僅限於凡夫有,迷的人有,覺的人沒有,這個道理我們要懂。明白這個道理,依據這個道理,我們才有正覺,再向上提升才正等正覺,你的思想純正,見解正確,你的行為自自然然就如同諸佛菩薩一樣。 我們總結佛菩薩教導我們的綱領,樞紐的綱領,「看破、放下、自在、隨緣、念佛」,自自然然就相應了,怎麼會有惡念?怎麼會有惡行?逞強好勝,作威作福,總以為自己在別人之上,總覺得別人都不如自己,這個念頭錯了;表現在日常生活當中,行為也錯了。這一段裡面,這是「剛強之惡」,這兩句是總綱。下面舉幾個例子來說,我們從這些例子,舉一反三,就曉得在日常生活當中,我們有沒有做錯事情。 【敗人苗稼。】
說我們沒做,這是破壞農夫這些莊稼。但是以此類推,凡是破壞別人生活方面的,物質受用方面的,都屬於這個意思,所以你要懂得這個意思的引伸。住在都市裡面,工作的方式很多,從事於政府方面部門服務的,拿薪水過日子,靠這個生活。除此之外,有經商的,有做工的,他們有他們謀生的方法,你去障礙他,你去破壞他,使他丟了飯碗,失去工作;或者使他工作待遇降低,都是屬於這一類。第二句: 【破人婚姻。】 這裡面就包含著破壞別人家庭的和睦。諸佛菩薩決定是促成這個家庭,相親相愛,互助合作,成人之美,而不成人之惡。無論在哪一個宗教,對於家庭都非常重視,佛法教給我們修行基本的科目是「孝親尊師」,幾乎所有宗教裡面的聖賢教人都沒有例外的,都是從孝敬教起。佛家講孝親尊師,把孝親擺在第一,尊師擺在第二;其它宗教里把敬神擺在第一,孝親擺在第二,沒有不重視的,這是佛跟其它宗教不相同的地方。佛法是師道,師道一定建立在孝道的基礎上,沒有孝、沒有孝親,不可能有尊敬師長,這是合乎邏輯的,中國人講合乎天理人情的。 但是宗教一般要尊奉一個神,肯定神是造物主,神主宰一切,所以把敬神擺在第一,一切仰賴於神,在佛法講「他力法門」。佛法的修行證果靠自立,不靠他力;唯獨在凈土宗與密宗,這所講的二力法門。雖然是二力,二力就是靠自己,也靠他,二力裡面還是以自力為第一。這是跟一般宗教觀念上不相同的,就是你自己一定要認真努力,如理如法的修行,才得到佛菩薩威神的加持。你自己要不用功夫,要想得到佛菩薩威神加持,是辦不到的。這個我們現在仔細想想,合情合理!我們自己有一分功夫,佛對我們加持是一分;我們有兩分功夫,佛加持兩分;我們有十分的功夫,佛的加持是十分,這真的是合情合理合法,不是完全仰賴於神明的。 佛菩薩對我們的最大的恩惠是教誨,教導我們。譬如世間人想求財富,佛教給我們生財之道;也就是說你要得到財富,佛給你講得到的道理,以及你得不到的道理,都講給你聽。這個理論通達明白了,你在日常生活當中,肯認真努力去學習,去修福,果報就現前了,所謂「種瓜得瓜,種豆得豆」;你要想豐收,佛教你怎樣去種植,你就會有豐收,佛是這樣教給我們的。一般宗教裡面所說的完全要靠神的賜予,如果他們要錯會了神的意思,其實他們神的那個賜予,真正的意思跟佛法講的沒有兩樣,就怕錯會了意思,以為自己可以不必努力了,完全靠神的賜予,一切都仰賴於神,這是什麼樣的生活?靠救濟過日子,我們每天生活所需要靠別人救濟。佛教導我們是教我們怎樣去生產,古聖先賢他們的意思不錯,就怕我們自己錯會意思。我們看許多宗教徒錯會了神的意思,再回頭看看自己,佛門裡面有很多佛教徒,也錯會了佛菩薩的意思。這個原因在哪裡?大經大論裡面說:「佛法無人說,雖智莫能解」,問題出在沒有人教導。我們讀經,憑凡夫的知見,憑自己的想法,往往把經典意思想錯了、曲解了,所以佛才說「佛法無人說,雖智莫能解」,道理在此地。 對於日常生活的教訓,尤其是生活細節方面,確實有些宗教說得真好,說得非常詳細,像伊斯蘭教。佛教裡面也有,但是佛教是世尊多半教導出家人,出家人的戒律、威儀,也說得很詳細。但是這一部分,現在大家都疏忽了,沒有人學習了。不要說太繁雜的,最簡單的《沙彌律儀》,十條戒律、二十四門威儀,今天去看的人已經不多了,去學習的人沒有了,所以今天佛教在行門上講,不如其它宗教。我們比不上天主教,比不上伊斯蘭教,他們在生活細節裡面,依舊在講求,依舊在奉行。我們經典反而變成只是在經論上談談這些道理,不切實際。 這一次李會長從中國回來,帶來了不少各個宗教的書籍。昨天他拿了一些給我看,我在裡面看到兩冊精裝本很厚的書,伊斯蘭教的,要用中國話來講「儀禮」,日常生活規範。我看到一開端教你洗臉怎麼洗法,洗澡怎麼洗法,你看看人家著重生活教育。那我們有沒有?我們有,不是沒有。雖有在《大藏經》裡面,沒有人去翻了,忘得一乾二凈。我們要不把這些東西拿出來,多看看,多研究研究,把它用在日常生活上,我們落在其它宗教之後。當然有些人說這些是細行,小事!細行不能疏忽,疏忽細行往往障礙你的大德。為什麼別人能做到,我們不能做到?我們今天要學習,學人家的長處,改正自己的缺點,這一點一定要重視。 中國「宗教局」、「宗教出版社」,確實這些年來出版了許多好東西,每個宗教裡面都有。可是我現在在考慮,同學們現在這個東西能不能看?看,怕擾亂大家的定慧。這些東西學習在什麼時候?開悟之後。所以佛法的修學,要求的先成就根本智,先成就自己的戒定慧;慧開了,統統可以看,可以接觸,成就我們的後得智,後得智是無所不知,對於自行化他有真實的利益。換句話說,後得智是生活的智慧,是處事待人接物的智慧,但是一定先有根本智。根本智是什麼?根本智是清凈心、平等心,我們講的這五個心,「真誠、清凈、平等、正覺、慈悲」是根本智。所以要加緊的培養,比什麼都重要。 李會長回來,昨天晚上跟我談到茗山老和尚的幾句話,我聽了也很難過。現在朴老的身體不好,從我在北京跟他見面之後,李居士告訴我,最近這個身體沒有進步,我們很擔憂。茗山老法師去主持上海玉佛寺覺醒法師的升座之後,就進了醫院,年歲太大了,太勞碌了。在醫院裡特別約見李木源居士,很感嘆的告訴他,如果朴老走了,再沒有第二個朴老了。然後講到他,他這麼大年紀了,到處還傳戒,到處奔波。這麼大年齡生病了,還要入醫院幹什麼?念佛求往生就好了,這他說的。他說我今天還是要入院,希望這個身體在這世間多留幾年幫助後學。大慈大悲!我們知道這些老人慈悲到極處,對我們非常愛護,我們要能體會到,要認真努力的學習,知恩報恩。他們確實風燭殘年,隨時都會走的。這些人住世對我們的幫助非常大,我們在他的福蔭之下,有好的環境來修學,一定要認真努力,發願續佛慧命,接替他們度化眾生的重擔,我們要發心。 《感應篇》是行經,也是我們日常生活當中,它講的多半是原理原則,不像《沙彌律儀》,伊斯蘭、天主教他們的生活規範,講得那麼詳細。可是這些原理原則我們掌握住了,讀這些生活規範就非常歡喜,你自自然然羨慕,自自然然想去做,而不是別人勉強你去做,不是別人勸你去做,你自己就很想去做了,所以道理不能不懂。好,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此地。
太上感應篇﹝第一五六集﹞ 新加坡凈宗學會 / 檔名:19-12-156 諸位同學,大家好!今天我們現場有來自中國黑龍江的同修,有來自台灣的同修,這個聚會非常的難得。這一次李會長從中國回來,現在大家都意識到出家人擔負起弘法利生的使命,德行的修養非常重要。這個工作要從哪裡落實?過去我們在學校讀書的時候,有所謂精神教育,每天早晨升旗,校長、老師訓話,內容是教導我們怎樣做人。我們對於做人的道理,處世的道理,從每天老師的開導、熏陶這個地方得到一些。現前我們四眾同修聚集在一塊,每天早晨我們半個小時的聚會,目的也在此。而這半個小時非常重要,從同修們要求我利用早晨這個時間將《太上感應篇》再講一遍,而《太上感應篇》的內容,也是幫助我們,成就我們德行的教育,這個問題在今天實在是非常的迫切。 印光大師看得非常清楚,非常明了,所以一生當中極力提倡因果的教育。因果的教育,它的實質就是德行的教育,這個事情我們在講席當中,也屢次給大家報告。佛在經論上常講「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來世果,今生作者是」,這是因果的大道理。我們要知道自己的前途是光明的,還是黯淡的?就在自己起心動念、所作所為,就知道一個大概了。我們要看這個世間是亂世,還是治世?只要看看這個社會大眾,他們想些什麼?他們說的是什麼?他們做的些什麼?我們就很清楚,很明白了。現在這個社會是什麼樣子?未來的演變又是什麼樣子?我們就很清楚,很明白了。可是仔細反省自己,觀察社會,前途實實在在是值得人憂心,那就是普遍的都是自私自利,所作所為多半是損人利己。 社會我們天天聽到「競爭」,競爭是互不相讓,社會怎麼會不亂?怎麼會有安定?怎麼會有和平?今天和平變了一個口號,和平變成個幌子。許許多多人都在喊和平,高唱和平,和平兩個字怎麼講法不知道。印度教裡面有和平祈禱|三層和平。我曾經跟大家做了個簡單的解釋,「和」是大家和睦相處;「平」是彼此平等相對。第一個和平,我們祈求人與人能夠和睦相處。不分種族,不分國家民族,不分宗教信仰,都能夠和睦相處,互相尊重,互相敬愛,互助合作,平等對待,這是第一個和平的意思。第二個和平,希求我們人與自然環境和睦相處。我們生活環境裡面,有動物、有植物、有礦物,我們要愛護它們,對於它們也要平等相處。第三個和平,我們祈求與天地眾神和睦相處。神與神之間,人與神之間,也是平等對待。我們尊敬神,每一個宗教裡面都特彆強調愛神,我們要把尊敬神、愛神這個心行,用在日常生活當中,對一切人、對一切事、對一切物,這是真正對眾神的恭敬。三個和平裡頭有很深的意義,我們明了,我們能做到,落實在生活當中,社會才有安定,世界才有和平,眾生才有幸福,這些都要建立在我們德行修養上。 儒家的教學四個科目,第一個是德行,第二是言語,其次才是政事、才是文學,它有次第的,有先後的。我們再仔細觀察每一個宗教的教育,也都是把德行擺在第一,所以我們不能夠不重視,不能不認真學習。如何能夠叫自己真正回過頭來,肯在德行修養上下功夫?往年我有一次在休斯敦,跟念公的公子,他是個大學教授,我們在一起吃飯談到這些問題,蔡念生老居士的公子。他向我提出一句話,他說現在人所以不能夠奮發向上是「不知恥」,我聽了很有感受。聖人教給我們「知恥近乎勇」,這個「勇」就是佛家講的勇猛精進,我們疏忽了。什麼是恥辱?不如人是恥。什麼人是標準?諸佛如來是標準,我們跟諸佛如來比一比,不如他。佛跟我們講得很清楚,很明白,「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但以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換句話說,我們妄想執著沒有放下,就是不知恥。「一切眾生本來成佛」,我現在為什麼還落得如此地步?蔡居士講得好。當時他告訴我,他說我們來搞一個「知恥運動」,我說好,這個構想太好了,組成一個志同道合的,大家組成一個「知恥學社」,我們來推動知恥。實在說這個構想是一個從根本的講法,根本作法。孔老夫子常說「行己有恥」,就是知恥,人不知恥,永遠不能奮發向上,必定自甘墮落。知恥的人決定不會作惡,斷惡修善,他會歡喜接受,歡喜奉行。 現在這個世間災難頻繁,種種災難從哪裡來的?佛在經論上常講「一切諸法從心想生」,西方極樂世界從心想生,諸佛凈土也是從心想生,心清凈就生凈土。佛在經上說,我們這個世間眾生心不清凈,所以佛菩薩眼光看到我們這個地區叫「五濁惡世」,濁就是不清凈、混濁,惡是眾生造十惡業。他不是造十善,他造十惡。身造殺盜淫;口是妄語、兩舌、綺語、惡口;念頭是貪瞋痴慢,所以我們生活環境無非是業感變現出來的。我們今天的業不善,要希求好的生活環境,決定做不到的,在佛經上常講「無有是處」。十惡業,我們仔細觀察它在增長,幾何級數的增長。我們走遍世界許多國家地區,看到的是普遍的在增長,我們怎麼能不憂慮?這個果報是世界上的大災難,災難是我們業力感召來的。 所以有許多同修問,災難用什麼方法消除?消除的方法有,可是做不到。我們明白這個道理了,只要回心轉意,斷惡修善,十惡業再不造了,反過來修十善業,我們念頭,我們行為,真正轉過來了,這個世間災難就消除了。現在我們不要問別人,問自己,自己肯不肯轉?從哪裡轉起?從放下自私自利的念頭,從這轉起。從今天起不再想自私自利了,起心動念想社會大眾的利益,想一切眾生的利益,這是從根上把念頭轉過來;然後斷十惡,修十善,就不難了。我們今天為什麼斷惡修善那麼難?就是你那個根,自私自利那個念頭是根,這個根沒有拔掉,念念不能捨棄自己的利益,你怎麼會利益別人?怎麼能夠把損人利己這種心行斷掉? 我們多從這些地方想想,怎麼樣救自己。佛在大乘經裡面說得很多,我們與一切眾生有共業,也有別業;別業當中有共業,共業裡頭有別業。知道這個事實真相,我們幫不了別人的忙,至少應該度自己,要幫自己的忙;換句話說,至少要能夠自救自度。真正能夠幫助自己,同時也就幫助別人了,這個社會上多了一個好人,多了一個好的樣子,多了一個好的影響,好人漸漸多,這個災難就會減輕。所以要真回頭,時時刻刻反省、檢點、改過自新,這個叫真正修行人,這是大經裡面常說的「如來第一弟子」。我們要發心,這個心一發就是經上講的菩提心,菩提是覺悟,我們真正覺悟了,覺悟之後立刻回頭,回頭是岸,回頭就得救了。菩薩、佛陀,乃至於世間這些大聖大賢,起心動念,言語造作,都給世人做一個好樣子,好樣子無非是天天反省、檢點、改過自新。世間人疏忽了,忘掉了,我們要提醒他們。所以德行的修養,不僅是出家弘法的法師,我們佛門四眾弟子都要重視,都要認真努力的學習。《感應篇》是非常好的教科書,提供我們反省的條目,我們一樁一樁看,他裡面講的善心善行,我們有沒有具足?他講的噁心惡行,我們有沒有毀犯?依照這些條目來修心,來修行,這樣就好。好,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此地。 太上感應篇﹝第一五七集﹞
新加坡凈宗學會 / 檔名:19-12-157 諸位同學,大家好!請看《感應篇》第七十一節: 【苟富而驕。苟免無恥。】 接著底下一段,也是兩句: 【認恩推過。嫁禍賣惡。】 太上所給我們舉的這一些例子,都是一切眾生在日常生活當中,不知不覺常常觸犯的。『苟富』是稍稍富有,並不是大富,稍稍富有就顯得驕傲了。『免』是倖免;夫子說「行己有恥」,上一次也跟諸位提到,人不能不知恥,不知恥的人,永遠不會上進;《禮記》裡面講「臨財毋苟得,臨難毋苟免」,這就是「行己有恥」的具體現象。遇到不僅是財富,功名利祿都包括在其中,有得到的機會,要想一想我應不應該得到,這個就是有恥。不應該得到而得到,甚至於不擇手段爭取得到,那更是無恥到極處了。所以從前賢人君子接觸過聖賢良好的教育,縱然有機緣得大富大貴,他也能夠在一生當中安貧樂道,將他的富貴與社會一切大眾共享。在中國歷史上,印光大師最佩服的是范仲淹,這個人是得大富大貴,他將他的富貴施捨給他的宗族,給他的鄰里鄉黨,給社會一切大眾,所以印祖十分讚歎,我們在《文鈔》裡頭常常看到他老人家提起。他的家道八百年不衰,范仲淹是八百年前的人,子子孫孫到現在家庭都興旺,子子孫孫都能守住祖宗的成規,「臨財毋苟得,臨難毋苟免」,家庭教育好。 所以古人講,對人對事對物,恭敬、節儉這是福報的根;驕吝、傲慢是災禍的根源。我們在生活當中,不知不覺種下這些禍根,到果報現前的時候,不知道凶災是從哪裡來的,怨天尤人,罪上再加罪,這怎麼得了!所以遇到困難的時候,我們要能夠與社會大眾共患難,決不求倖免,一定要幫助社會,幫助苦難的眾生度過災難。我們看看,這是諸佛菩薩,這是大慈大悲,念念為眾生想,為社會安全想,為眾生利益想,沒有替自己想。社會上多一個這樣的人,這個社會安全就多一分保障。所以富,我們希望富有,富有可以有力量布施,有能力幫助別人,自己要節儉。我自己能夠節儉一分,對社會就能多幫助一分;我們節儉兩分,對社會就幫助兩分,長存此心,無量的功德。我們多浪費一分,眾生的福利就減少一分,我們把它浪費掉了,不知不覺就造罪業;縱然是我們本份應當享受的,也不應該。我們看世出世間大聖大賢,佛陀諸位都知道,「福慧二足尊」,福德是圓滿的,圓滿的福德他為我們所示現的,還是惜福,還是節儉,我們沒有看到一尊佛菩薩浪費過。 批註裡面引用古人處事待人接物的規範,我們要多讀,要認真的學習,這裡面所說的全是因緣果報。存心仁厚,待人厚道,都是得福;稍稍驕慢,輕視別人,都種下了禍根。你在得勢的時候,別人不敢動;你在失勢的時候,這些人報復就來了。人如是,得罪鬼神亦復如是。我們學佛的人都知道,自己無量劫來冤親債主很多,這些在我們周邊無形的一種壓力,我們自己走運、氣旺的時候,他不敢動,他潛伏在那裡,沒有消失;等到我們的運衰了的時候,他就來干擾了。特別是在病重的時候,垂危的時候,我們在《地藏經》上讀到,在這個時候冤親債主都現前了,善惡的業力這個時候統統都出現了,所以凡夫哪有不隨業流轉的道理,隨業流轉非常可怕。底下兩句: 【認恩推過。】 這個就是一般講的「冒功」。好事不是自己做的,自己要把它冒認,別人做的好事據為己有,自己有過失推給別人,嫁禍於人,這一類的事情我們也常常見。德行的修養,一定要從童年開始,讓他養成一個習慣,能夠辨別邪正是非。我們中國古老的教育,從童子就開始,所以這個社會能夠長治久安,這個民族能夠綿延幾千年而不會被消滅,不會被淘汰,原因就在此地。可是今天我們這個民族遭遇到空前的危機,危機不是列強欺負我們,這個不在乎,危機是我們把祖宗教誨疏忽了、捨棄了,這個才是真正的危機,這個危機會導致亡國滅種。亡國不怕,還會復興,滅種就可怕了。所以夫子教學第一個是德行,有道理!我們再看看古今中外,所有宗教教育,都是把德行擺在第一。儒跟佛的教學非常圓滿,我們不能不知道。這個世間、古今中外聖賢的教學,我們也要細心觀察,也要彼此了解,要真正做到知己知彼,你對於自己的文化才真正產生了信心、愛心,樂意依教奉行,樂意將它發揚光大,利益一切眾生,佛家常講「眾生無邊誓願度」,我們對他輕視,原因就是了解得太少了。
這個也難怪,你沒有學過,沒有人教導你,沒有人給你講,自私自利這個意念,永遠不能夠放下。如何修學,成就自己的德行、學問,也沒有人教過你,現在要找到一個善知識教導你,幾乎已經不可能了。李老師從前教我們,說得非常坦白,真正學習的年齡是二十歲以前。那我們要問一問,現在二十歲的這種青少年,誰肯聽從善知識的教導?這個年齡是血氣方剛,很不容易接受善導。人到四十歲的時候,習染已經成了習慣,很不容易改過了。縱然遇到善知識,我們知道古今中外的善知識,自己都非常謙虛。我們在《華嚴經》上看到五十三參,你看每一個善知識,自己謙虛,尊重別人。他們有智慧,有德行,有修養,有見識,看到你這個人可教,幫幫你的忙;不能教,那就惠能大師所說的,「合掌令歡喜」。各人造各人的業因,各人受各人的果報,諸佛菩薩有耐心,等你在業報受盡了的時候,你回過頭來,佛再來教你,所以這個期間往往是經過多少大劫。 這一生之中給你種個善因,阿賴耶識裡頭給你種一個種子,這是佛菩薩對得起眾生了。我們在這一生當中,見到阿彌陀佛的形像,聽到阿彌陀佛的名號,古德告訴我們,這是善中之善,沒有比這個更善的。這一生縱然不能得度,久遠劫之後,必定還是這個種子起現行,能成就自己的道業。但是要等待多久,那就很難講了。如果在這一生要想得度,「信願行」必須要具足。可是我們仔細觀察,仔細反省檢點自己,「信願行」三方面具不具足?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起心動念,言語造作,與佛的教誨相應不相應?念念相應,行行相應,這一生決定得度。偶爾相應,這一生就很難得度,但是得人天福報是肯定的。真正依教修行,《無量壽經》講得好,「發菩提心,一向專念」,你菩提心沒有發,一向專念做到了,你得天人恭敬,得人天福報,不能往生。往生諸位要記住,一定要發菩提心,菩提心是真正覺悟,徹底覺悟;菩提心一發,《太上感應篇》裡面所講的一些過失都沒有了。 所以這個小冊子對我們來說,非常有用,我們常常讀誦,常常檢點,如果還犯這裡面的過失,自己立刻就要警覺到,我沒有發菩提心。我修凈土,沒有菩提心,你看看歷代祖師大德告訴我們的,不要說祖師大德了,「四十八願」裡頭就講得很清楚,你得天人恭敬,你不能往生。換句話說,你得人天福報,脫離六道輪迴、十法界,做不到!所以我們有沒有真正發菩提心,可以從《感應篇》這裡面的善與惡,善能夠奉行,惡能夠改過,這樣的人念佛求生西方極樂世界,凡聖同居土決定有份。如果斷惡修善又能離一切相,念念不離清凈心,這個人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決定在實報莊嚴土。所以經上講娑婆世界修行一天,抵得極樂世界修行一百年,你們想想看這話什麼意思?細細想來,娑婆世界修行比極樂世界還殊勝,問題就是你會不會。你要會,比極樂世界殊勝;不會,那就遠遠不如極樂世界。極樂世界是有進無退,進步得非常緩慢;娑婆世界是大進大退,會的人大幅度的進步,不會的人是大幅度的退轉,這是大進大退,極樂世界是有進無退,但是很緩慢。我們明白這些道理,知道事實真相,要會!利用這個短短的機緣,要大幅度的精進。好,今天我們就講到此地。 有個同學提了個問題,他說他非常慶幸遇到凈宗法門,天天聽經,天天念佛。他說為了要抓住機會,早一天有把握往生極樂世界,普度苦難眾生,他已經把工作放下了,想長時間在這個環境裡面熏習佛法。他說生活費用他沒有問題,而且在這個地方修學,世緣減少了很多。他說請問我的作法如法嗎? 如法。如果你有這個環境的話,你的家庭眷屬不障礙你,就很如法。 他說:如果有人毀謗,怎麼處理? 毀謗隨他毀謗,不聞不問。聽到人毀謗,你就念阿彌陀佛,不要去理他,這樣就好,你就會有成就。如果別人毀謗,你要是在意,放在心上,就把你整個道心毀掉了,那非常可惜。 太上感應篇﹝第一五八集﹞ 新加坡凈宗學會 / 檔名:19-12-158 諸位同學,大家好!請掀開《感應篇》第七十三節:
【沽買虛譽。包貯險心。】 這兩句話用現代的話來說,就是打知名度。批註裡面引用孟子、莊子的兩句話,說得很好。孟子說:「有諸內,必形諸外;莊子說:「名者,實之賓也」,這是古大德的見解,所謂「實至名歸」,何必要去求知名度。有心去求知名度,這個心已經不善了,所以下面說『包貯險心』,儲藏在裡面的心不善。名,自己有時候覺得是個好事情,而實際上名與實要是不符,鬼神都嫉妒,也可以說一切障難的根源。所以古人所求的是德行的建立,決不求名聲的遠揚;諸佛菩薩為了教化眾生,自己也不宣揚自己。我們在經典裡面看到,在古籍裡面看到,世出世間的聖賢,沒有一個不是自己謙虛而尊敬別人,抬舉別人。我們想想其中的道理,果然能夠參透,我們也就學會做人了。 心善、行善,我們得的果報善;心行不善要想得好的果報,沒有這個道理。世間為什麼會這樣的濁惡?為什麼會有這麼多的災難?學佛的人曉得,「一切法從心想生」,種種災變都是由於我們心想而顯現出來的,我們包藏不善的心,自然就有不善的果報。我們學佛,佛菩薩用的是什麼心?佛菩薩所用的心,佛經裡面常講是「菩提心」。菩提心是真誠心,好善好德之心,成就別人之心,這是真善,所謂的是「止於至善」,在果報裡面也是第一殊勝的果報。我們要明了,要覺悟,要認真努力去求,「佛氏門中,有求必應」,希望我們深深體會這個道理。名聞利養應當遠離,這些都不是好事情,世間人追求是迷惑顛倒,我們看古今中外,世出世間的聖賢,從來沒有去追求名聞利養的,從來沒有去追求五欲六塵的享受,所以他們的道德能成就,功德能圓滿。這個功德是幫助社會,幫助一切眾生,建功立業。雖有殊勝的功德,也沒有把它放在心上,所以永遠是那麼樣的謙虛,永遠節儉,永遠對人對事對物恭敬,這是我們應當學的。下面兩句: 【挫人所長。護己所短。】 這也是大病。從什麼地方來的?從嫉妒障礙來的,看到別人有好處勝過自己,想盡方法去障礙,自己的缺點也盡心儘力去遮蓋,這是大惡。可以欺騙世間人,但是欺騙不了佛菩薩,欺騙不了鬼神。總而言之,都是我們自己迷惑顛倒,念頭錯了,錯在自私自利。從這些地方我們能夠體會到堅固的我執,一切都是為了「我」。「我」是什麼?佛法裡面講得很清楚「我見」,我見就是執著,我們講的成見,執著有個我,執著這個身是我,這是所有一切錯誤的根源。從這裡面生起了「我愛」、「我痴」、「我慢」,唯識經論裡面講「四大煩惱常相隨」,這四個東西就是世間人執著是我。我們細細想想對不對?佛說的這四個字,其實就是貪瞋痴,我愛是貪,我痴是痴,我慢是瞋,瞋恚生的傲慢,這是我們無量劫來生死輪迴的病根,這個根要不能夠拔除,念佛也不能往生,這是我特別提醒同學們的。 我們在這一生當中,希望真正能夠往生極樂世界,親近阿彌陀佛,這一點不能不留意。只要不能放下自私自利,起心動念還是為自私自利,對待別人嫉妒障礙,自己的缺點盡量的掩蓋,這種行為怎麼能往生?念佛念得再好,一天念十萬聲,也不能往生。必須要知道,凡是生到西方極樂世界的人,心地都是真誠、清凈、慈悲。由此可知,我們如果具備了真誠、清凈、慈悲,念佛就決定得生。第十八願「一念、十念」必定得生,它的條件就是真誠、清凈、慈悲。真誠、清凈、慈悲是菩提心,真誠心是菩提心的體,《觀無量壽佛經》上講的「至誠心」,清凈心就是「深心」,慈悲心就是「迴向發願心」,所以具足這三心,念佛才能往生。這三個心沒有,完全跟這三心相違背,處事待人接物虛偽,不誠實,自私自利,貪圖名聞利養,處處總是希望炫耀自己,自己在別人之上,錯了!「深心」沒有了,對待別人不是真的慈悲,假慈悲。什麼叫假慈悲?對我有利的,對他就好一點,慈悲一點:對我沒有利的,置之不問,一切都是利害作為衡量的標準。其實他的想法看法全錯了,他所看的利是眼前的小利,這個看錯了;眼前小利你得到了,往後的大害你必須要承受。 佛在經典當中對我們的教誨,佛的確是苦口婆心,教化一切眾生,可惜眾生麻木不仁,體會不到。佛法徹始徹終就是孝親尊師,凈業三福第一條是「孝養父母,奉事師長」,從這個地方做起,做到究竟圓滿了,就證得無上菩提,所以佛的果位是孝道跟師道的圓滿。我們不能夠依教奉行,不能夠改過自新,不孝,不敬。《感應篇》裡面,太上訓示世人的,善法我們不能行,是不孝,是不敬;惡法不能改,是不孝,是不敬,所謂是忘恩負義,背師叛道,這樣的人還會有什麼成就?首先我們要救自己,要知道自己無量劫墮落在生死輪迴,永遠沒有出頭的日子。這一生當中非常幸運遇到佛法,佛的教誨我們懂了沒有?我們信了沒有?有沒有去依教奉行?首先自己要做到,這是第一要緊的事情,別人能不能做到,我能幫多少忙,只要盡心儘力,功德就圓滿了。他肯不肯聽,肯不肯做,是他的事情。 特別是在現代這個時代,社會上提倡的民主自由開放,誰也沒有權力干涉誰。所以在這個時代,父母不能夠管教兒女,老師不能夠督促學生,自由開放。能不能成就?完全靠自己努力了。自己能不能體會?自己肯不肯發憤?肯不肯學聖人、學賢人、學作佛菩薩?古時候父母師長可以勉強學生、弟子去做,可以勉強他去做,現在不能勉強了。不但青少年不能勉強了,兒童都不能勉強。過去我們住在美國,隔壁是些當地的美國人,中國人這個父母管教兒女,罵他幾聲,打他幾下,他哭了,隔壁人聽到了,跟小朋友說:「要不要我幫助你,我打電話去叫警察,把你爸爸、媽媽抓去坐牢,虐待兒童」。你看看有什麼法子!兒童都不能管教。現代的社會跟我們中國古時候觀念,完全相違背,一百八十度的違背,這怎麼得了!要說這個世界上沒有災難,我不相信。我看到《慕西》裡面美國的一些統計數字,我很擔憂。即使我們現前能勉強平安度過,二、三十年之後怎麼辦?現在這些兒童長大了,那是什麼樣的社會?不堪設想。 所以現在古聖先賢這些道理,我們唯一能做得到的就是多講,多多的勸導大家,希望廣大群眾當中,能有幾個覺悟的,能有幾個回頭,給沒有覺悟的人做一個好榜樣,這就是大慈大悲。決定不能再做壞樣子,做壞樣子那就是惡魔,陷害這些苦難眾生,我們要從這個地方覺悟。太上教導我們,善行我們要認真努力去做;噁心、惡行,我們要常常反省、檢點、改過自新,不辜負印祖一生極力提倡。從這個地方我們也能夠認識,也能夠體會到,印祖的悲心超過同一個時代的所有的這些法師、大德,他的智慧能夠見到世間這一些狀況,悲心提出這些東西來救,救護!唯有我們有這個深刻的認識,甚深的體會,我們才能夠發心繼續祖師的弘願,把他的教學發揚光大,幫助這個苦難的世界,幫助苦難的眾生。首先要自己成就,自己不能成就,要想幫助別人,佛經上常講「無有是處」,所以自己必須覺悟,痛改前非。好,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此地。 太上感應篇﹝第一五九集﹞
新加坡凈宗學會 / 檔名:19-12-159 諸位同學,大家好!請看《感應篇》第七十五節,也是兩句: 【乘威迫脅。縱暴殺傷。】 這也是我們平常所謂的「仗勢欺人」,也是一般人很容易犯的,不知道這些事情跟眾生結下了冤讎大恨,引起對方強烈的報復,而這個報復生生世世,沒完沒了。所以古聖先賢教人,在你有權力的時候,你有地位的時候,你有威勢,你要懂得修福,要懂得積德,不應當乘勢去欺負別人。你看,禍福就在一念之間。我們看《了凡四訓》,了凡先生作寶坻知縣的時候,這個時候有地位、有權力,他利用他的權勢做好事,減租。這一個舉止,他本來要發心做一萬件好事,這一個舉止受恩惠的人家,不止一萬人,全縣裡面這些農民統統都受惠了。如果不懂這個道理,作威作福,欺壓百姓,造作的罪業是地獄的果報。我們從這個明顯的例子,就應當深深的省察,深深的去思惟,吉凶禍福確實是在一念之間。 我們也看到西方有一些傳說,說人的一生從出生下來起,就完全按照自己命運去走,一生決不能改變。在古老的預言裡面,我們也是這樣看到的,好象依照劇本去演戲。我們要問,這個劇本是誰寫的?是不是上帝寫的?鬼神安排的?如果這是事實,人活著還有什麼意思,完全聽別人擺布,聽別人玩弄,這個話講不通。所以有人來問我,西方這個說法根據什麼?我說他這個說法跟《了凡四訓》裡面孔先生的講法,沒有兩樣。孔先生將袁了凡一生命運都算定了,而了凡先生從自己實際生活上去對比,果然不錯。每年去考試,考中第幾名,跟命里算的一樣;每年所得的俸祿,也跟命中所說的一樣,一點都沒錯,這是宿命論。人有沒有命運?有,只有迷惑的人,按照自己這個劇本去表演。了凡先生沒有遇到雲谷禪師之前,亦復如是。遇到雲谷禪師,雲谷禪師把這個道理說清楚了,劇本是誰寫的?自己寫的,前世所造的。所以佛家講「業力牽引」,這是真理。 因果報應,佛說得好,「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你要想到你前世造的是什麼業,我們這一生所受的就是,這一生所受的果報。「欲知來世果,今生作者是」,你要問我來生怎麼樣?你這一生起心動念、處事待人接物,這是你的修因。因好,果當然好。所以我們曉得過去迷惑顛倒,沒有善知識教誨,錯了!這一生很幸運遇到佛法,遇到經典,逐漸逐漸我們明白了、覺悟了,痛改前非。迷的時候,我們不知好歹,以為人人都是壞人,人人跟我都是敵對,一天到晚小心去防範;覺悟之後知道了,這是自己的錯誤。日日是吉日,人人是好人,哪個人不好?我自己不好,我對人懷疑,我對人猜忌,我對事猶豫,對理迷惑,我自己不好。人哪有不好的!這一回頭,就是學佛了,學佛就是學覺悟,學佛就是學做好人。迷惑的時候,起心動念總是欺負別人,總是傷害別人;覺悟之後,我們才真正懺悔,從今而後,處處忍讓、禮讓。 佛是一切人中至善之人,佛眼睛看一切眾生都是佛。有人告訴我,我們在新加坡聽到很多,甚至還有人到居士林去質問李木源居士,我們佛教的供養,為什麼送給外道?好象我們犯了很大的過失。李居士有智慧,給他詳細說明,他才明白了。四弘誓願裡面,「眾生無邊誓願度」,這句話怎麼講?是不是不信佛的人我就不度他,信其它宗教的我就不度他,不是我們同一個族群的我們不度他,是不是這個說法?這個願那就要改一改了。眾生無邊,不分族群,不分宗教。你連那些動物,佛家還常常提放生,你還要救它,跟你不同的族群,不同的信仰,那是人,你的眼光當中,這些人連畜生都不如了。畜生我還幫它忙,還救它,這些人都不問了嗎?哪有慈悲心!這學佛學到哪裡去了,心量變得這麼小。自己也會念,佛寺當中常常念疏文,疏文一開頭,「心包太虛,量周沙界」,口會念,不知道什麼意思。心量那麼小,甚至於小到連自己都不能包容,你說可憐不可憐? 菩薩六波羅蜜裡面的「布施」,有沒有界限?有沒有分別?普賢十願裡面「廣修供養」,有沒有差等?常常讀這些大乘經,我們天天在這邊研究討論,如果還有這樣的分別執著,那就肯定你對於佛法一絲一毫都沒有契入。不但境界不能契入,佛法所講的你也一竅不通,你沒有懂。大乘戒經佛教導我們,「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那個「一切」怎麼講法?不同族類的,那就不是了?不同宗教的,那也不是的了?那「一切」就講不通了。可見得一切裡頭不分族類,不分宗教信仰,只要是男子,就把他看作是父親一樣;只要是女人,就要把她看作母親一樣的孝順。我們是佛弟子,我們的財物怎麼能說是不可以供養其它宗教,不可以供養其它的族群,講不通!佛的心量怎麼會這麼小,這麼可憐。連基督教經典裡面,上帝還勸世人,「你愛人,也應該愛你的仇敵」,你看人家心量多大!我們佛教徒比上帝差太多了。 這個過失是我們讀經白讀了,完全不解如來真實義。起心動念都在造業,念念都是妄想分別執著,輪迴心造輪迴業,我們不要說將來的果報,眼前的果報就有許許多多的苦難。這個苦難是人為的,彼此不能兼容,彼此不能相讓,那就要鬥爭了。鬥爭演變就是戰爭,以自己的威勢逼迫勢弱之人,所謂是「弱肉強食」,進化論這些知見大有問題,誤導了許許多多眾生他們的思想、行為的方向,這個過失大了。所以佛法跟我們講業力,跟我們講因果,跟我們講感應、報應,這是事實真相,這是真理。所以自己在自己本位生活上,若有方便應當多多幫助別人,決定不要有分別執著,這樣就好。佛在經教裡頭常常勉勵我們「積德累功」,積德累功的根本是覺悟;覺悟之後,你才有真誠心,你才有恭敬心。沒有覺悟的人,他的心是虛妄的、不實的,他那個恭敬是感情的,不是真實的,所謂「虛情假意」,《地藏經》上才說「起心動念,無不是罪」。我們想想佛菩薩的話不為過。 《感應篇》到這個地方是一個段落。下面這是講不知道愛惜物力,今天講浪費資源,要給我們說這一些過失。這個以上是對人,下面這一段是對物。所以諸位仔細去觀察,世出世間聖賢教導我們,我們把它總歸結,不外乎教我們怎麼做人,人與人之間如何相處?底下一段再教給我們,人與大自然、與這些萬物如何相處?人與天地鬼神如何相處?天地鬼神,決定不迷信,雖然是我們肉眼看不見,現在我們清楚,我們生活空間維次不一樣。我們生活在三度空間,他們可能生活在四度、五度、六度,或者是更高維次的空間,我們看不到他,高維次的他能看到我們,低維次的他看不到我們。所以古人常說:「舉頭三尺有神明」,那就是不同空間維次的眾生,我們怎樣跟他相處?我們看不見、聽不到、接觸不到,但是知道他存在,我們用真誠的心、恭敬的心,禮敬他們,平等的禮敬。不僅是禮敬,讚歎!高維次時空眾生,他們的智慧福德高過我們,值得我們讚歎,值得我們學習。
所以佛在「六念」裡面教我們念天。「念佛、念法、念僧」,這是念三寶;念天、念戒、念施。天修上品十善業道,天人修慈悲喜舍,念天是念上品十善,念慈悲喜舍。念念當中要效法,要向他們學習,這是真正的尊敬,禮敬讚歎,以我們的修德迴向供養。我們拿什麼供養?我們自己修得很好,就是對他的供養。普賢菩薩講「如教修行」,就是供養。這三種關係搞好了,很清楚,很明白,做得很圓滿,天下太平,身心安樂,煩惱自然不生,智慧自然增長,何樂而不為之!為什麼要造作惡業?對待任何人,感恩戴德。人有恩於我,一餐飯的恩德,一天接待的恩德,終生不忘,時時刻刻有圖報之心,這樣就好。別人侮辱我們,陷害我們,決定不要放在心上,把它忘得乾乾淨淨,我們才真正體會到,人人是好人,人人是佛菩薩。世出世間聖賢是這樣教我們的,時時要懂得忍讓,決定不可以有意,或者是無意的傷害別人,傷害萬物。不但人不能傷害,樹木花草都不可以傷害,這是佛菩薩、賢聖教我們做人之道。好,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此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