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學習針灸
06-08
。 對針灸療法的認識 針灸是中醫「外治法」的一種,是在中醫理論指導下的一利獨特的醫療技術,是一利刺激療法。它的起源很早,早在我國現存最早的醫學經典著作——黃帝內經里(二千多年前的著作)就有了比較系統的記載。許多學者根據這部書里「砭石」(即石頭針)治病的記載,推論針灸是在新石器時代產生的,這種推論是有一定道理的。 學習任何一門科學,都需要以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來研究它的歷史,當我們學習自己國家的一門醫學遺產時,就更有必要對它的歷史發展情況和歷代成就加以研究,以便吸取其精華為現代服務。 針灸的內容是豐富多彩的。在長期實踐中積累了豐富的臨床經驗和理論知識,創造了多種多樣的針灸方法。它的特點是治療範圍廣、收效快、簡便經濟、容易推廣。 十年來,在黨的正確領導下,針灸有了飛躍發展,獲得了很多成就。在臨床治療方面,據不完全統計針灸能對二百種以上的病症有效,對其中六十多種疾病有顯著效果。因此,我們掌握了它,就可以在臨床治療中發揮更高的效能。 針灸不但在臨床治療上有很高療效,而且也有極大理論價值,在它的優異效果中,蘊藏著高深的理論。1954年10月人民日報社論中就曾指出:「……深入研究針灸療法,便有可能在現代醫學理論上寫出新的一頁,甚至可能因此而要重新審查關於健康人和病人機體活動和神經調節的已有的理論。」 學習的重點和方法問題 針灸有豐富的臨床經驗和理論知識,歷代著述很多。初學者對這些內容,必須抓住重點,由淺入深,理論聯繫實際,以達到學以致用的目的。針灸的內容,可以分為基本理論和臨床治療兩方面,這兩者是不可偏廢的。因為這些理論是來自臨床實踐,而臨床實踐又要在理論指導下進行。因此,就從這兩個方面談談學習針灸的重點和方法。 一、基本理論方面:中醫治病是本著內經「治病必求其本」的精神,講究「辨證論治」的。所謂「辨證」就是運用八綱四診辨別疾病的證候、病因,以便作出正確的診斷。所謂「論治」就是根據「辨證」作出的診斷,採取正確的配穴和或補或瀉、或平補平瀉等治療措施。所有這些,都是在中醫的基本理論指導下進行的。因此,要做到正確治療,不但要技術熟練,而且還必須掌握中醫治病的理論這是很重要的。 中醫基本理論主要包括陰陽五行、臟象經絡、營衛氣血和病因病機等,而陰陽五行則是貫穿在整個中醫理論之中的;針灸亦是如此。因此必須把「陰陽五行」作為中醫基本理論的重點來學習。對此有了理解之後,再學其它有關理論也就有了基礎。另外,經絡學說和針灸的關係最為密切,它是針灸理論部份最重要一環,辨證論治也離不開它。喻嘉言曾說「不明臟腑經絡,開口動手便錯」,所以必須認真學習。 1.「陰陽」是一切事務都具有的對立面的二個名 詞,是用以說明一切事物「對立統一」「相互制約」的學說。是樸素的辯證觀。例如:對宇宙來說:以「天地」言之,則天為陽,地為陰;以「晝夜」言之,則晝為陽,夜為陰;以「水火」言之,則火為陽,水為陰;以「寒熱」言之,則熱為陽,寒為陰。對人體來說:以「表裡」言之,則表為陽,里為陰;以「腹背」言之,則背為陽,腹為陰;以「臟腑」言之,則腑為陽,臟為陰。對陰陽的屬性來說:則「動」為陽、「靜」為陰。以病候的虛實來說:則「實」為陽,「虛」為陰,等等。進而分之,則又有陰中之陰、陰中之陽,陽中之陽、陽中之陰,等等。這樣推演,則陰陽是無窮盡的。所以素問、陰陽離合論篇說:「陰陽者,數之可十,推之可百;數之可千,推之可萬;萬之大,不可勝數,然其要一也。」 所有這些,不論是物質的,或機能的,具體的,或抽象的,都可以說明只有在對立而統一的情況下才有著陰陽的意義存在。「陰陽」是互相依存、互相制約著的。素問、生氣通天論篇所說「陰平陽秘,精神乃治;陰陽離決,精氣乃絕」,就是這個意思。 中醫學對人的生理、病因、病機、診斷和治療等都是用陰陽學說加以概括和闡述的。十二經脈的「陰經」和「陽經」的區分,也是在陰陽學說的基礎上建立的。所以,陰陽被認為是中醫學理論的總綱。 2.「五行」是以自然界中的木、火、土、金、水五種物質的不同屬性來歸納和推演一切事物的相互聯繫和變化的學說。是樸素的唯物觀。五行的「歸類」方法和「生克制化」的規律在中醫學的辨證論治上有著重要意義,須要很好的學習。 (1)五行的歸類方法:是按五行——木、火、土、金、水不同的屬性對複雜的事物加以歸類的方法。中醫學是把人視為宇宙間的生物之一看待的,並按照人與天地相應的觀念,把人和自然界緊密地聯繫在一起,按照五行的不同屬性,把人這個高級動物的各個器官和極為複雜的生理、病理現象加以歸類,並從中找出它們之間的規律,以便對複雜的證候進行綜合分析。例如,以人的「五臟」「六腑」來說,則肝與膽屬木,心與小腸屬火,脾與胃屬士,肺與大腸屬金,腎與膀胱屬水。再以陰陽分之,則肝為陰木,膽為陽木,一臟一腑,一陰一陽,互為表裡,余此類推。由此也可看出陰陽五行學說是不可分割的。則肝為陰木,膽為陽木,一臟一腑,一陰一陽,互為表裡,余此類推。由此也可看出陰陽五行學說是不可分割的。 (2)五行的生克制化規律:主要有三個規律,即①相生規律——木生火(肝生心),火生土(心生脾),土生金(脾生肺),金生水(肺生腎),水生木(腎生肝)。②相剋的規律——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③制化規律——就是相生相剋的生化制約的規律。例如:木克土、土又生金、金又去克木,這樣發生了生化制約的關係,免致發生過與不及。其實這三個規律,也就是生克制化一個規律。 從上述的規律中,可以清楚的看出五行的規律性和複雜性,它們在複雜而有規律的生克制化的關係中,保持著整體性和統一性。每一「行」中都有生我、我生、克我、我克的關係,猶如「母子」的關係一樣(生我者為「母」,我生者為「子」)。有了這些規律,我們就可以把臨床上遇到的各種複雜癥候進行綜合分析,而不致孤立地去看待機體所出現的一些癥候,從而可以作出正確的診斷和治療。 例如:對分析病的機轉來說,以脾(土)言之,則生我者為心(火),我生者為肺(金);以「母子」關係言之,則心為脾之「母」,肺為脾之「子」;以相剋關係言之,則脾所克者為腎(水),克脾者為肝(木)。 如此,對脾胃癥候來說,如食欲不振,按生克制化關係,就不能單純地只看成是脾胃本身的障礙,因為除了脾胃本身的機能障礙可以出現食欲不振之外,其它臟器的機能障礙也可導致脾胃機能的失常。例如:心經的病(母病及子),肺經的病(子奪母氣),肝經的病(木克土)和腎經的病(反克、相侮),都可導致脾胃的機能發生障礙。如果進一步分析,當然還有更複雜的關係。由此不難看出疾病乃是一個複雜的環鏈。醫生就要善於在這個疾病的環鏈中辨認出它的起點,從而作出正確的診斷和治療措施。針灸的治則之一——「虛則補其母,實即瀉其子」的法則,就是在五行生剋制化的理論基礎上確立的。3.「經絡」是人體中氣血運行的通路,是一個甚為複雜的功能系統,它和陰陽五行、臟象、營衛3.「經絡」是人體中氣血運行的通路,是一個甚為複雜的功能系統,它和陰陽五行、臟象、營衛氣血等,共同組成了中醫完整的理論體系,在生理、病理、診斷、治療等方面均有重要意義。經有「徑」的含意,猶如主要的徑路和河道一樣,是人體中運行氣血的主要通路;絡有「聯絡」和「網羅」的含意,猶如聯絡大路、大河的小路、小河一樣,起著紐帶作用經絡可分為「經脈」和「絡脈」兩個部份,但它們之間又是不可分割的。 (1)「經脈」包括十二經脈、十二經筋、十二經別和奇經八脈。其中最重要的為十二經脈和奇經八脈中的任脈與督脈。這十四條經脈就是通常所稱的「十四經」。 「十二經脈」是經絡的主導部份,猶如河水的主流,它們是在十二個臟器的基礎上建立的。五臟加心包有六條「陰經」,手足各有三條,即所謂手三陰經和足三陰經。如肺的經脈是手太陰經,亦即手太陰經是屬於肺 的經脈。「六腑」有六條「陽經」,手足各有三條,即所謂手三陽經,和足三陽經。如大腸的經脈是手陽明經,亦即手陽明經是屬於大腸的經脈。十二經的名稱按臟腑陰陽歸納有如下表: 十二經脈的走行方向是:手的三條陰經都是從胸走向手,手的三條陽經都是從手走向頭,足的三條陽經都是從頭走向足,足的三條陰經都是從足走向胸。為了記憶方便也可按照「陰經上行,陽經下行」的規律記憶(手臂上舉的體位)。(如圖1) 十二經脈自肺手太陰經開始,按一定秩序循行,「周而復始,如環無端」。(如圖2) 「奇經八脈」是與十二經脈相對應的,它起著對十二經脈的調節和緩衝作用,古人常把十二經比喻為江河把八脈比喻為湖澤,以形容正經和奇經的關係。奇經八脈包括任脈、督脈、沖脈、帶脈、陰蹻、陽蹻、陰維、陽維。由於八脈中的任脈和督脈行貫人身的腹背正中,並有專穴連屬,督任陰陽諸經,故在針灸上「任、督」二脈就顯得格外重要。 「十四經脈」是包括十二條正經和二條奇經(任脈與督脈)。 (2)「絡脈」是經脈的分支,多在互為表裡的經脈之間,起著聯絡作用。十四經脈各有一絡,脾又有一大絡,共為十五絡。它們的名稱是以這些經脈別出之處的穴名命名的,如下表: (3)經絡的循行部位和病候。每一條經絡都有一定的循行部位和所主的病候,是針灸辨證論治的主要依據之一。初學者可以十四經作重點,記憶這些經脈的循行部位和病候的綱要。以肺手太陰經為例,它的循行部位是從上腹部開始,其主脈循胃口上膈到肺臟,然後從肺的氣管循上肢手掌面(陰面)的橈側到大指,另一支脈則由上腹部向下,聯絡其與之相表裡的大腸。其所主病候,屬於本經的臟病為肺脹、喘咳、缺盆中痛,本經的經病的胸滿。兩手交鞪、臑臂前廉病。母病及子(腎為肺之子)的癥候為小便數欠,溺色變;肺病及心的癥候(反克)為煩心,掌中熱(心包經所過之處)。其它諸經亦如此。 (4)經絡在治療上的應用,將在治療部份提及。 二、臨床治療方面:要達 到治病目的,不但要掌握理論,而且還要熟練地掌握治療方法,以便在辨證的基礎上採取正確的治療措施。用針灸治病,在明確診斷之後,能否發揮針灸的應有作用,是與定穴的準確性,針灸手法的熟練程度和補瀉、配穴等有重要關係。因此,對這幾方面須要細心體會,耐心練習1.穴位:又叫腧穴、氣穴、孔穴、經穴或經外奇穴,是人體上用作針灸治病的部位。穴位可分為三類:一類為「經穴」(即十四經穴),這是最主要的部份,共有三百多個穴名。這些穴位除任脈和督脈在腹背中線均為單穴外(即一名一穴),其餘十二經穴皆為雙穴(即一一名兩穴),共有穴位六百多處,第二類是「奇穴」或稱「經外奇穴」,系指非屬十四經的穴位而言。這類穴的數量也很多,但尚無完整統計,多散在諸書中。第三類是「天應穴」,也叫「阿是穴」。這種穴位無有固定部位,是在壓痛處進行治療的,故內經有「以痛為腧」之說。 (1)定穴方法:主要從以下幾利方法上加以掌握:①掌握定穴的尺度,主要的是中指同身寸法和折量寸法。②熟習與定穴有關的體表標幟。如骨骼的突起、凹陷、肌腱的縫隙和皮膚的皺紋等。③注意定穴時指壓的反應。許多穴位以指按壓時,都有明顯的痠、麻、脹、困等感覺,一般穴位的所在處,這些感覺都比較明顯④注意定穴的體位。測定那部份穴位應採取何種體位都要按著要求作,否則就定不準確。此外,有許多經驗定穴方法也要重視。如列缺、風市、梁邱、足三里、三陰交等穴的經驗定穴法,如能掌握正確則很方便。 (2)定穴尺度:是用「同身寸法」。所謂同身寸就是用被測者本人的尺寸,非指其它尺寸而言。這個定義很重要,弄不清就不能正確掌握。同身寸法有不少種類,常用而重要者為「中指同身寸」和「等分折量寸」。「中指同身寸法」已為大家所熟知,它主要是應用在背部橫寸(即橫量尺寸)和一些無折量寸的部位。「等分折量寸法」是在一定體表的兩個標準點之間的長度,以折量力法折作一定數量的「等分」,每一等分稱為一寸。例如前臂部由肘窩(肘橫紋)至掌側腕紋之間折為十二等分,亦即十二寸。內關穴即在掌側腕上二寸處。此法很科學,就地取材,即簡便又準確,不論大人小孩、高矮胖瘦都能適用。 (3)定穴要點:掌握了定穴方法還要抓住要點。大體上,頭頂正中線諸穴(督脈)可按折量法定穴。面部諸穴可按體表標幟定穴。胸腹部諸穴主要是以任脈和兩旁的腎經、胃經和脾經的橫寸距離和上下距離(直寸)作定穴標準;胸部穴的上下距離則以肋間為準,腹部穴則以腹部中線諸穴的上下距離為準,肩部諸穴,測定比較困難,可以肩關節及肩胛骨的幾個主要骨點為定穴標準。背腰骶部諸穴,主要是以背部中線為準,定好兩側膀胱經的橫寸距離後,穴位上下之間的距離皆以背部中線的脊椎棘突之間的凹陷為準,平開取之。四肢諸穴,除手足以外,上下直寸距離皆以折量寸為準,左右距離以經脈所通過的骨間,和肌腱的縫隙為標準,即古書所謂「陽經諸穴多在筋骨之旁,按之痠麻;陰經諸穴必取隙之間,按之動脈應手」。手足諸穴,以骨點和其它局部標幟作為定穴標準。 (4)練習點穴:是學習穴位的重要方法。實際點一次穴,就勝似幾次閱讀。最好是講完一條經脈(或一個經脈的一部份)就進行實際點穴、也就是邊講邊點,不要積累很多,以免記憶困難。練習點穴不要嫌麻煩,因為有不少穴位,初學者是須要反覆練習的,否則不容易定得準確。(5)穴位的主治:每一穴位都有其一定主治範圍,有些穴的主治範圍則甚為廣泛。初學者每對「一穴可治數病」「一病可用數穴」,感到不好掌握。為了記憶方便,可從兩方面記憶要點。一方面是按經記憶其主治要點,如肺手太陰經諸穴,一般都有治療喉、胸、肺及該經所通過部份的局部疾病等。另方面對每一個穴的主治,可在該經主治要點的基礎上,記憶常用要穴的主治要點。大體上每個穴位的主治可分為局部(包括鄰近部位的)和遠隔部位(包括對內髒的和全身的)兩方面作用。如合谷穴的局部作用可治療手指、腕關節及上肢部的疼痛和運動障礙;遠隔作用則可治療牙痛、扁桃體炎和咳嗽、眼病,鼻病等。 (6)常用要穴:在全身三百多個經穴和許多奇穴中,臨床常用的要穴,約為一百個左右。 所謂常用要穴是與每個醫生的經驗分不開的,一般的可以十二經的五腧穴、俞募穴、絡穴、會穴和一些經驗穴為重點。 2.針法:刺針的技術是很細緻的,猶如刺繡一樣。刺針技術的熟練與否,對療效有直接關係,故須很好練習,努力鑽研,才能逐步熟練(1)鍛練指力:指力包括押手的指力和刺手的指力兩方面,兩者都很重要。刺針時只靠右手(刺手)是不夠的,所以難經說「知為針者信其左」,就是說明押手的重要。刺針時須要刺手與押手很好地配合,才能發揮更大作用,標幽賦中所說的「左手重而多按,欲令氣散;右手輕而徐入,不痛之因」,就是說明刺手與押手配合的重要,刺手指力的練習方法,可用十餘層軟紙練習扎刺,也可用棉花墊或布墊練習。個人體會用橡皮練習刺針要更好些,因橡皮有彈力。練指力時,要像真正刺針那樣練習。 (2)基本操作:是指刺針的基本手法,如進、退、提、插、捻、搗、搓、彈等。這些手法,各家針灸書中都有詳細記載,此處不再贅述。須要提到的是,基本操作是很重要的,它是許多專門中手法的基礎,須要很好練習。初學者最好是在老師指導下,互相之間在一定穴位上按照施術要求彼此體驗手法,如此,則能進步較快。 (3)行針候氣:刺針時,在一般情況下都要使針刺的穴位產生一定感覺,有了感覺就叫做「氣至」。針灸醫生一般都很重視感覺的產生情況,因為感覺與針治效果很有關係。靈樞、九針十二原曾說:「氣至而有效,效之信、若風之吹雲。」標幽賦也說:「氣速至而速效。」針刺時的感覺是多種多樣的,出現最多的是痠、麻、脹、困等。這些感覺的產生與孔穴的部位、施用的手法和病人的體質等有密切關係。 (4)補瀉手法:補瀉是針刺手法中兩個重要環節,這是針對疾病的虛實而施用的。補瀉手法有許多種,例如有迎隨補瀉、開闔補瀉、呼吸補瀉、疾徐補瀉、提插補瀉、針頭補瀉等。初學者可先掌握一兩種補瀉法即可。 此外還有介乎補瀉之間的所謂「平補平瀉」的手法,臨床亦常應用。 3.灸法:灸法種類也很多,常用的有艾炷灸、艾卷灸、針柄灸、隔物灸、和溫筒灸等。艾炷灸是以艾絨製成艾炷施灸的方法,這是很普遍的一種灸法。艾卷灸也叫艾條灸,是把艾絨捲成紙煙樣的艾條用以施灸的方法。這種灸法有許多長處,特別對小兒施灸更為相宜。針柄灸是將針刺入穴位,行針得氣之後,在針柄上施灸的方法。此法可使灸的熱力經由針體達到深部組織。隔物灸是在艾炷下面隔以物體施灸的方法,常用的有隔蒜灸和隔姜灸。溫筒灸的種類很多,常用的多為金屬制的溫灸器,裡面裝以艾絨,可在較大的部位上施灸。 4治療:用針灸治病也和其它各科一樣,首先要根據癥候分別陰陽、表裡、虛實、寒熱,作出明確診斷,然後再定出治療措施。針灸治療,除了要掌握定穴和針灸手法之外,還須掌握以下幾點。 (1)治則:針灸治病不論在配穴或針灸手法上都有很大靈活性,不能呆板應用。但是,這利靈活性是在一定原則下進行的,否則就抓不住治療重點。例如針刺深淺,或補或瀉等都須在八綱的指導下運用。下面的簡表可作參考(2)處方規律:穴位的處方,在臨床應用上大體可分為以下三個規律。即:(一)循經取穴。這是按著經脈所主病症取穴的規律。其中可分為本經取穴、表裡經取穴和子母經取穴三種方式。例如:①牙痛是大腸經癥候。對此,取該經的合谷穴即為本經取穴。②咳嗽是肺經癥候。對此,取大腸經的曲池或合谷穴即為表裡經取穴(肺與大腸相表裡)。③對咳嗽,取胃經(屬土)足三里穴,即為在肺(金)的「母經」取穴(土生金);如取腎經(屬水)的太谿穴,即為在肺的「子經」取穴(金生水、水為金之子)。(二)局部取穴。是在患病局部或近處取穴之法。如膝關節炎取梁邱、犢鼻、陽陵泉、委中等;眼病取睛明、瞳子髎等;耳病取聽宮、翳風等。(三)隨症取穴。是按著主要癥狀取穴的方法。這些穴位都是歷代醫學家在長期實踐中經驗出來的有放穴位,如能運用得當,療效很好。 5.臨床實習:是學習針灸的重要環節,須要仔細觀察,細心體驗,隨時吸取指導大夫的經驗。對於針刺手法和配穴經驗更須注意學習。實習初期,可先從容易收效的病開始,如急性扁桃體炎、坐骨神經痛、急性胃腸炎等,以建立信心 。
推薦閱讀:
推薦閱讀:
※周易學習究竟該從哪入手?
※手把手教你如何成為學霸(三)每天15分鐘的奇蹟
※不,這是你的學習。
※標準舞比賽新的評判標準你學習了嗎?
※沈書涵的學習日誌 #Week1 - 開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