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命圭旨》丹道理論探析

賀可福

內丹術

緒論

在眾多的中國古代修鍊內丹典籍中,《性命圭旨》一書,可以說是最重要最有影響力和最具代表性的書之一。該書採用儒釋道三教合一的講述方式,使各教派都可以接受。正如清代尤侗在《性命圭旨》序中所言:「自三教鼎立,異說紛呈,隱若故國,自相撞也。是書獨揭大道,而儒釋妙義,發揮旁通,要之以中,合之以一,而盡性命之理,殊途同歸。微獨柱下五千概括靡遺,並六十四卦,四十二章,無不累若貫珠矣。是書一掃繁蕪,務撮標本,致虛守靜,翕聚先天,其於撥邪反正,誠中流一壺也。」

第一章 《性命圭旨》的作者與成書年代

《性命圭旨》是一部專門論述內丹修鍊的重要道教典籍,相傳為尹真人高弟所著,明代鄒元標在《題尹真人性命圭旨全書》中說:「是書出尹真人高弟手筆,蓋述其師之意而全演之。中間所載諸圖說及修行節次工夫,可謂詳且盡矣!玄家書汗牛充棟,而直陳徼妙,無逾此編。棲真者儻能藉此而入道,不亦希有事哉?」今人李遠國也認為:「《性命圭旨》一書,彙集諸家之說,以圖配文詳述內功理論和具體功法,無不貫穿,博採儒、釋、醫家語錄,而大要歸於道家。此書繪畫精工,旨意詳明,為明清最重要的內丹專著之一。」由以上可知,不管是古人,還是今人,都對《性命圭旨》的丹道理論有極高的評價,這說明它在中國丹道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然而,因該書只是相傳出自尹高人高弟手筆,至於尹真人高弟的真實身份以及該書的成書年代,學界目前尚無定論。

唐大潮認為:「《性命圭旨》一書,不知為何人在何時撰寫。見存資料均稱作者為尹真人高弟,但尹真人是誰?其高弟又為誰?皆不得而知。至於該書的撰寫時間,更沒有記載。」進而,唐大潮推測,尹真人高弟所著是一種假託,真正的作者是隱於民間的修道者。相比之下,李安綱在這個問題上的觀點更加鮮明:「道教全真道經典之作的託名龍門派第二代掌教尹志平的弟子所撰,出現在明代中葉的《性命雙修萬神圭旨》是《西遊記》的文化原型。」尹志平是金末元初的全真道士,丘處機最著名的弟子,全真道第六任掌教。然而,據現有史料,沒有見過尹志平以及其弟子有類似《性命圭旨》這樣的著作。因此,李安綱的這種說法只能算是推測,目前尚缺乏確鑿的證據支撐。有鑒於此,胡孚琛認為:「後有題為尹真人高弟著的《性命圭旨》,亦屬中派丹法」。傅鳳英則更加謹慎:「關於《性命圭旨》一書的成書年代和作者,至今仍是個有待解決的問題。」胡孚琛和傅鳳英都認為該書的作者不明確。

當然,諸多學者亦據書中所留線索對成書作者及年代進行了考訂。如葛瑞冬認為:「有《性命圭旨》一書問世。該書前有佘永寧萬曆乙卯年序,那年為1615年,書中有引論張三丰的言論,故此書應成書於明朝。作者為尹真人高弟,難以考證,蓋為託名的尹真人或其高弟所撰。」

葛瑞冬根據該書的序言和書中有張三丰的言論,認為該書成書於明代,但作者不詳。同樣,李建章亦有相似的論證:「《性命圭旨》是明代的一部內丹書,根據書前佘永寧於萬曆乙卯年(1615)所寫的《刻性命圭旨緣起》一文,可知此書於這一年曾刊印過一次,而此前曾經有過別的本子,但當時即已十分難得。關於此書的作者,緣起只說是尹真人高第弟子,至於姓甚名誰,卻不得而知。其師尹真人,亦不知何許人。」李建章也認為該書成書於明代,並根據《緣起》一文認為作者不確定。不可否認的是,書中所留存的關於作者的線索十分模糊,在《刻性命圭旨緣起》中,明佘永寧如是記載:「里有吳思鳴氏,得《性命圭旨》於新安唐太史家,蓋尹真人高第第子所述。藏之有年,一日出示豐於居士,居士見而悅之,謂其節次工夫,咸臻玄妙,而繪圖立論尤見精工,誠玄門之秘典也。」前引明代鄒元標在《題尹真人性命圭旨全書》中也只是提到該書出自尹真人高弟手筆,都沒有明確交待尹真人的真實身份。

以上種種說法,要麼根據字義,要麼加以猜測,但都沒有明確說明誰是《性命圭旨》一書的作者。不過,值得一提的是,閔一得曾訂正尹真人《東華皇極闔辟證道仙經》,此經據傳來自青羊宮。在《東華皇極闔辟證道仙經》中,尹真人的丹道理論有添油接命章、凝神入竅章、神息相依章、聚火開關章、採藥歸壺章、卯酉周天章、長養聖胎章、乳哺嬰兒章、移神內院章、煉虛合道章,等等,在內容上和《性命圭旨》多有相同之處。閔一得註:「尹真人於元、明時姓尹,世稱尹蓬頭是也。於東漢時姓屈,諱禎,道號無我。閱千數百年,蓋屢易姓名,以隱於塵世者。」以上閔一得所說的尹蓬頭,也稱為尹真人,而「於元、明時姓尹」,這與《性命圭旨》的出現時間基本一致,此尹真人是否即為彼尹真人呢?目前還不好說,一是因為缺乏直接的證據,二是因為閔一得的這種說法有明顯的演義與神話傳說性質,難以讓人信服。

雖然《性命圭旨》一書的作者難以有定論,但根據該書的內容,卻可以對其成書的時間有個大概的推測。《性命圭旨》書前有佘永寧撰《刻性命圭旨緣起》一文,佘永寧,字堂吉,號震初子,新安人,該文作於明萬曆四十三年(1615),這說明《性命圭旨》在明萬曆年間曾經刊印那麼,它的成書應該更早一些。在《道教史發微》一書中,潘雨亭先生認為,通過詳讀書中所引述的諸真口訣,其中提到了三位明代深通修養的儒生:第一位是陳獻章(白沙),宣德三年(1428)生,弘治十三年(1500)卒;第二位是胡居仁(敬齋),宣德九年(1434)生,成化二十年(1484)卒;第三位是羅洪先(念庵),弘治十七年(1504)生,嘉靖四十三年(1564)卒。以上說明,《性命圭旨》一書的成書,不會早於嘉靖年間(1527-1566),其成書應該約當隆慶年間(1567-1572),遲則在萬曆(1573-1620)初。據此,筆者認為,該書成書時間應在明嘉靖與萬曆之間,該書的作者應該為生活於明代中後期的全真道士或內丹修鍊者。

第二章《性命圭旨》丹道理論的宗旨與特色

因《性命圭旨》成書於明代中後期,當時正是儒、釋、道三教融合的高潮時期,受三教合一思潮的影響,《性命圭旨》在立足於道教的同時,充分吸納了儒、釋兩教的相關內容,形成了以三教經典來詮釋丹道理論的獨特風格。因此,從某種意義上講,《性命圭旨》丹道理論的形成是儒、釋、道融合的結果,其丹道理論主要來源於道教的修鍊思想。

一、三教合一

儒、釋、道三教之間的融合,從佛教一傳入中國就已經開始了。為了讓佛教在中國立住腳跟,為了讓中國人更好地理解與接受佛教,魏晉南北朝時期的譯經者用大量儒、道二教的術語與思想翻譯佛經,開始了三教實質性的融合之路。到了隋唐時期,三教之間的融合由不自覺逐步變為自覺,明確提出了「三教歸一」的說法。北宋時期三教合一思想進一步發展,終於宋金時期的王重陽提出了「三教合一」的口號。王重陽創立的全真道以「三教合一」為創教理論宗旨,明確提出了「三教同源」、「三教一家」、「三教平等」、「三教合同」、「三教歸一」等說法。元代「三教合一」思想得以鞏固,至明清時期達到了高潮。

作為儒、釋、道三教之一,道家道教在促進「三教合一」的進程中起了重要作用。正如上面所提到的,第一次明確提出「三教合一」、「三教平等」口號的就是全真道創始人王重陽,明清時期「三教合一」思想高潮的出現,全真道仍然功不可沒。唐大潮認為,明清之際道教的「三教合一」思潮有以下特點:「明清之際道教的三教合一思想,是對以前道教三教合一思想的全面總結和發展,並在此基礎上更加完善、成熟。這是它的第一個特點。」「以道教的主要經典《道德經》、《南華經》、《參同契》、《悟真篇》;儒家的《四書》、《五經》;佛教的《金剛》、《圓覺》、《華嚴》、《楞嚴》等經典和思想相互參證來論證三教合一,是明清之際道教三教合一思想的第二個特點。」「通過分析儒、釋、道三教的異同和長處、短處,強調三教一源,本同枝異,體同用不同,以邪正為標準分辨儒釋道,以證三教無異,是其第三個特點。」「以儒家性理學來闡述修性以了命的內丹學,並契入佛教明心見性的參究法門,是其第四個特點。」《性命圭旨》作為明代內丹經典的代表作之一,在三教關係問題上,充分體現了唐大潮所說的以上四個方面的特點。傅鳳英在提到「三教合一」思想對《性命圭旨》的影響時曾說:「周易、佛經及老子五千言,雖各言內修之妙,但教雖分三,其道一也。萬法歸宗,終殊途而同歸,百慮而一致。

《性命圭旨》是明清中派修道理論的代表性研究成果。元明清道教史上的一大重要特點是自全真道流行以來,三教合一學說盛行。特別是中派丹法更是糅合了道儒釋思想,將清修理論集中於一個中字上。《性命圭旨》主張打破三教界限,實行三教合一,並在總結前賢優秀成果的基礎上,博採眾長。」按照以上唐大潮與傅鳳英的觀點,「三教合一」思想對《性命圭旨》的成書有重要影響,甚至於從某種意義上可以說,儒、釋、道三教即為《性命圭旨》的理論淵源,對於這一點,可以從《性命圭旨》以三教思想詮釋內丹理論中看出。

《性命圭旨》雖然是一部道教典籍,但書中在闡述內丹理論時,卻經常從儒、釋、道三個角度分別加以說明,表現出極強的「三教合一」、「三教相通」、「三教一理」等致思取向。比如:在對世界本原的認識上,《性命圭旨》認為,儒稱為「太極」或「仁」,道稱為「道」或「氣」,佛則稱為「圓明」。在談到人的修鍊問題時,《性命圭旨》云:「故三教聖人以性命學,開方便門,教人熏修,以脫生死。」它認為,儒、釋、道三教都是性命之學,修鍊的目的都是為了脫生死,是為了成為聖人、真人、神人、仙、佛。唯一不同的是,各家對修鍊工夫的稱謂不同,儒家稱為「存心養性」,道教稱為「修心煉性」,儒教稱為「明心見性」,「儒家之教,教人順性命以還造化,其道公。禪宗之教,教人幻性命以超大覺,其義高。老氏之教,教人修性命而得長生,其旨切。教雖分三,其道一也。」儒、釋、道三家都是通過修鍊性命而得以長生,「教雖分三」,而其實道理是一樣的。

在《太極圖說》中,《性命圭旨》又認為,對太極的稱謂,釋迦稱為「圓覺」,道家稱為「金丹」,儒家稱為「太極」,其實名殊而意同。在談到玄關一竅時,其云:「三教同一法門,總不外此靈明一竅。」這靈明一竅儒家叫「靈台」,道家叫「靈關」,釋家叫「靈山」,說的是同一個竅。在「安神祖竅,翕聚先天」說中,對「中」字是這樣解釋的:「伏羲氏之河圖而虛其中者,先天也,乃吾身祖竅之中也。孔子曰:先天而天弗違。老子曰:無名,天地之始。即釋氏所謂茫乎無朕,一片太虛是也。」「故老子所謂守中者,守此本體之中也。儒家之執中者執此本體之中。釋之空中者,本體之中,本洞然而空也。」守中、執中、空中無非是同一祖竅而已。老子的抱一,釋迦的歸一、儒家的一貫者都是這個本體之一。在「法輪自轉」功夫說中云:「三家法門,同途異轍,跡雖分三,理則一也。釋家謂之法輪,道家謂之周天,儒家謂之行庭。」明確指出了三家「同途異轍」、「跡三理一」的道理。以上證明,在《性命圭旨》看來,儒、釋、道三家對於世界本原的認識,對人的長生不老的修鍊,對人體守中抱一的理解,以及修鍊的程序方法等等都殊途同歸。這充分表明,《性命圭旨》繼承了全真道「三教合一」的思想,同樣也把「三教合一」作為了其立論的理論宗旨。

如上所述《性命圭旨》在闡述丹道理論時,堅持從「三教合一」的理論宗旨出發,以儒、釋、道三家經典和思想來詮釋丹道術語,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儒、釋、道三教就是《性命圭旨》的理論淵源。然而,《性命圭旨》成書於明代中後期,當時恰是「三教合一」發展的高潮時期,自漢末魏晉以來,儒、釋、道三教之間的相互融合、相互吸納日益加深,至明清時期,許多思想和學說已難分彼此,很難判斷其出於三教中之何家。因此,若按傳統的方法來研究《性命圭旨》的理論淵源是極為困難的,為了對《性命圭旨》有一個合理的學術定位,下面擬以其引用三教經典為例,來作一些具體的分析。

表一:儒家

儒家經典及人物

出現次數

出現章節

《易》

各 1 次

大道說,性命說,死生說,中心圖,蟄藏氣穴、

眾妙歸根,法輪自轉

《翼》

1 次

大道說

《中庸》

1次

性命說

《論語》、《書》

各1次

中心圖

程子

1次

盡性了命圖

《大學》、孟子

各1次

真土根心說

周文王、孔子

各1次

伏虎說

《論語》、朱子

各1次

涵養本源、救護命寶

白沙、胡敬齋、羅念庵、白樂天

各1次

涵養本源、救護命寶

《書》

1次

龍虎交媾

白樂天

1次

蟄藏氣穴、眾妙歸根

邵康節

2 次

天人合發、採藥歸壺

《尚書》

1 次

嬰兒現形、出離苦海

子思

1 次

移神內院、端拱冥心

表二:佛教

佛教經典及著名人物

引用次數

引用章節

《圓覺經》

6 次

八識歸元圖,涵養本源、救護命寶,蜇藏氣穴、眾

妙歸根,天人合發、採藥歸壺,靈丹入鼎、長養聖

胎,本體虛空、超出三界

《華嚴經》

4 次

涵養本源、救護命寶,移神內院、端拱冥心

《寶積經》

3 次

涵養本源、救護命寶,嬰兒現形、出離苦海

《金剛經》

2 次

移神內院、端拱冥心

《觀經·觀心品》、《起信論》、《寶藏論》、《北塔祚》、《法華經》、《楞嚴經》、空照、自然、智覺、天然、妙虛、海月、水庵、大溈智頌、唯寬、志公、呆堂、草堂、佛國、圓悟、中峰、永明延壽、凈業、沖妙、無著、慧日等禪師

各 1 次

涵養本源、救護命寶

《維摩經》

1 次

蜇藏氣穴、眾妙歸根

《玉華經》

1 次

天人合發、採藥歸壺

《圓覺道場修正儀》、《六祖壇經》、《瓔珞經》、妙善、高峰、智常

各 1 次

嬰兒現形、出離苦海

《了心經》、《凈名經》、《禪源》 僧肇、六祖

各 1 次

移神內院、端拱冥心

菏澤、弘忍、慧可、大覺

各 1 次

本體虛空、超出三界

表三:道家道教

道教典籍及著名人物

引用次數

引用章節

廣成子、黃帝、紫陽、呂純陽、陳泥丸、馬丹陽、《回

光集》、《悟真篇》

各 1 次

大道說

尹真人、雲房、張平叔

各 1 次

邪正說

《悟真》

1 次

日烏月兔說、內外二葯圖、取坎填離說

紫陽

1 次

和合四象說

鍾離、《悟真》

各 1 次

待詔說

《龍虎經》、《陰符經》、《道德經》、《金笥寶箴》

虛靖、太玄、三茅、主敬、無心、太乙、無垢子、《指玄篇》、張遠霄、薛道光、逍遙翁、《弄丸集》、張三丰、《解密歌》、張無夢、彭鶴林 、莎衣道人、《韜光集》、沖妙、徐無極、陶弘景、馬丹陽、邱長春、魏伯陽、呂公、劉海蟾、施肩吾、《黃庭經》、《黃

庭內景》

各 1 次

涵養本源、救護命寶

《修真篇》、呂純陽、《參同契》、老子 、莊子、《洞玄經》、文始 、張紫陽、劉海蟾、呂純陽、徐佐卿、正陽、《中和集》、《雲光集》、《水雲集》、《悟真篇》、《枕中記》、《玄玄歌》、《弄丸集》、《白虎歌》、《還元篇》、《金丹歌》、《逍遙遊》、蕭祖虛、《祖竅歌》、《轉語偈》、《虛中詩》、《純陽文集》、《無一歌》、《醉中吟》、《大道歌》、《仙藥集》、《見道歌》、《無心昌老秘訣》、白玉蟾、趙緣督、《金丹序》、《道德頌》、司馬承禎、全陽子、《鳴道集》、韓逍遙、《參同契》、《玉芝書》、張紫陽、呂純陽、陳抱一、張用成、張平叔

各 1 次

安神祖竅、翕聚先天

《道德經》、《遺教經》、劉海蟾、《黃庭經》、《黃帝陰符經》、《大道歌》、《入葯鏡》、劉海蟾、清和、白玉蟾 、曹仙姑、蕭了真、張平叔、呂知常、翁葆光、《黃庭外景經》、《混元寶章》、《醉思仙歌》、《還原篇》、《復命篇》、《還金篇》、《崇正篇》、《氣穴圖》、石杏林、李清庵、《群仙珠玉》、海蟾、上陽子、陳致虛、《大成集》、抱朴子、陳虛白、《中和集》、王重陽

各1次

蜇藏氣穴、眾妙歸根

《南華經》、《道德經》、緣督子、趙中一、邱長春、玉鼎、紫陽、杏林、伯陽、《翠虛篇》、《復命篇》、

各 1 次

天人合發、採藥歸壺

以上三表分別羅列了《性命圭旨》對儒、釋、道三家經典和人物語言的引用情況,從中可以清楚地看出三家思想和人物對《性命圭旨》的具體影響。

(一)從表一中可以看出,書中引用的主要是《易》和儒家經典「四書」。提及的人物主要是宋代的邵康節、朱熹,明代的胡敬齋、陳白沙、羅念庵等等,這說明在「三教合一」的宗旨之下,《性命圭旨》確實受到了儒家思想的深刻影響,尤其是儒家思想中的「仁」、「中」、「道」等思想和觀念,對其影響最大。

(二)從表二中可以看出,《性命圭旨》引用了大量的佛教經典及人物言論,其中對其影響最大的是佛教的心性論思想。

(三)從表三可以看出,作為道教丹道理論典籍,《性命圭旨》一書對歷史上著名的道家道教經典,以及著名的道家道教人物言論和各大道派的理論都有所引用,其中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其引用中派創始人李道純的思想最多,所以有人把《性命圭旨》的丹道理論歸於中派,並非空穴來風,是有一定道理的。

通過以上三表的對比還可以看出,雖然《性命圭旨》對儒、釋、道各家思想都有所吸收和採納,而且也深受儒、釋思想影響,但無可置疑,它引用道家道教典籍和人物言論最多,這是儒、釋兩家所無法比擬的。這說明,《性命圭旨》雖然以「三教合一」為理論宗旨,但它在骨子裡仍然是一部道教經典,它對儒、釋二教的吸收是站在道教的立場上來完成的。或者說,《性命圭旨》的三教合一思想,是以道教為主來統攝儒釋二教。

二、理論特色

唐大潮認為,《性命圭旨》一書有兩大特色:「第一,相當理性地對待三教,沒有為了維護一己之教而貶低儒、釋,採取了『揚長避短』的態度援儒、佛思想學說入道。例如,在對『性』、『命』這一對概念的闡釋上,基本是援儒家理學的思想觀點。然而具體修鍊方法上,修『命』是以道教方法為主,而修『性』則是以佛家的思想方法為主。又如,它認為內丹修鍊分為『煉精化炁、煉炁化神、煉神還虛、煉虛合道』四個階段,雖然它在對每一個階段及口訣的闡釋上都有援儒、釋思想來說明,但每一階段又都有側重點,或是側重於道教、或側重於佛教、或側重於儒家的思想觀點及方法。第二,在修鍊丹道的每一步驟的論述中,都大量援引道、儒、釋三教著名人士和著作的思想觀點來反覆闡明所說問題,幾乎明代以前各個時代三教的代表人物及著作都被援引。」

傅鳳英總結了《性命圭旨》三個特色:「首先,解決了道教內丹術和所謂旁門小術的關係問題。其次,對來自佛教的指責作出了積極的回應。再次,對內丹終極超越境界的進一步提升。李建章則認為,《性命圭旨》一書具有以下四個方面的特點:「1.提倡性命雙修,反對獨修一物。」「2.主張三教合一,博採眾家之長。」「3.內容充實詳盡,注重修鍊次序。」「4.刪除繁蕪譬喻,獨露大道真詮。」還有「《性命圭旨》一書之所以能夠引起道林的普遍關注,主要原因在於本書所具有的以下幾個特性:「首先,此書具有總結性。」「第二,此書具有完整、嚴密的系統性。」「第三,此書圖文並茂,具有很強的直觀性。」「此外,為便於學者參究,《性命圭旨》的作者還廣集三教內修名言。」

筆者認為該書具有以下特色:

(一) 在介紹丹道理論的方法上:圖文並茂

有普照圖、反照圖、時照圖、內照圖(附有圖說)、太極圖、中心圖、火龍水虎圖、日烏月兔圖、大鼎爐圖、內外三葯圖、順三關圖、盡性了命圖。真土圖、魂魄圖、蟾光圖、降龍圖、伏虎圖、三家相見圖、和合四象圖、取坎填離圖、觀音密咒圖、九鼎煉心圖、八識舊元圖、五氣朝元圖、涵養本源圖、洗心退藏圖、玉液鍊形圖、安神祖竅圖、法輪自轉圖、龍虎交媾圖、蟄藏氣穴圖、行立坐卧圖、採藥歸壺圖、聚火載金圖、乾坤交媾圖、周天璇璣圖、靈丹入鼎圖、火候正圖、長養聖胎圖、嬰兒現形圖、端拱冥心圖、陽神出現圖,既有圖也有詳述,使該功法一目了然,淺顯易懂。

(二) 在採用丹道理論的方法上:守中歸一

對於「玄牝之門」,本文採用了「中」字來闡釋,這個「中」也就是「人心惟微,道心惟危,惟精唯一,允執厥中」的「中」,孔子「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時中」的「中」,《易·坤》「君子黃中通理,正位居體,美在其中,而暢於四支,發於事業,美之至也」之「中」,「理五氣」之「中」,釋迦的「空中」之「中」,老子「守中」之「中」。在人身中,乾坤會合的地方是真正的「中」;在人心中,整個天地也在心中。道經認為,天地之間相距十萬八千里,那麼這個中點正好在四萬二千里處。人身好比小天地,心與肚臍相距也有八寸四分,那麼這個「中」正好在四寸二分這個中點上。這個竅門正好在人身體的上上下下、前前後後、左左右右之中心,八脈九竅通過經絡連接在一起,中間有一個孔穴,這就是人一身天地的正中間,就是藏元炁的竅門。

知道了這一竅的位置,更要知道其妙用是「一」。這個一是道之一,神之一,水之一,數字之一,一貫的一,協一的一,精一的一,惟一的一,守一的一,歸一的一。歸一也就是抱「一」歸藏「中」裡面,守一就是用「一」存守於中,有「中」就有「一」,「中」用「一」去連接,「一」歸藏於「中」裡面。「一生二,三生三,三生萬物。」太極生陰陽,陰陽變化而生萬物。道是虛無產生的氣,氣生陰陽,陰陽結合生萬物。關於修身也就是性命雙修,最奧妙、最重要的在於老子所說的「守中抱一」。傅鳳英認為:「無論是儒家的存心養性、道家的修心煉性、還是佛家的明心見性,都是以心性的一為本體。而儒家講執中,就是執此心性本體之中;道家講守中,就是守此心性本體之中;佛家講空中,意思是心性本體之中本洞然而空。」

第三章《性命圭旨》丹道理論的哲學基礎

道教中有這樣一句話,「順則生人,逆則成仙」,「順則生人」講的是「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以至於生人的宇宙生成過程,而「逆則成仙」講的則是通過內丹修鍊,由後天返先天,由人到仙的過程。在這一順一逆兩個過程中,前者是後者的哲學基礎,正是因為人是道生成的,所以人通過自身的修鍊,最後可以返還於道,達到與道合真的境界,從而實現由人到仙的超越。

作為一部丹道經典,《性命圭旨》在「元集部分」詳細闡述了內丹修鍊的哲學基礎,具體講來,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大道論

(一)道與氣

金岳霖先生曾說:「中國思想中最崇高的概念是道。所謂行道、修道、得道,都是以道為最終的目標。」在道家道教那裡,道也是最崇高的概念,而作為道教之鼻祖的老子,其思想之核心範疇正是圍繞「道」而展開。《性命圭旨》一書之大道論,其理論正來源於老子。

老子把「道」作為天地萬物之源,認為天地萬物皆為道所生:「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強為之名曰大。」(《老子》第二十五章)這是說,「道」是天地萬物的本源,天地萬物都由「道」所生。雖然「道」創生了天地萬物,但是「道」是無依無待,無形無象的,這並不是說道是絕對的虛無,道又有自己的實在性:「道之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老子》第二十一章)

其次,「道」是事物變化發展的動力。道創生天地萬物,天地萬物最後還要復歸於道,即「反者道之動」(《老子》第四十章)「夫物芸芸,各復歸其根。歸根曰靜,是謂復命。復命曰常。」(《老子》第十六章)

再次,自然、社會、人生蘊含著某種哲理,這似乎也是「道」的體現。例如「飄風不終朝,驟雨不終日。孰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況於人乎?」(《老子》第二十三章)「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老子》第五十八章)等等。

而《性命圭旨》開篇對道所作的論述是:

夫道也者,位天地、育萬物曰道;揭日月、生五行曰道;多於恆河沙數曰道;孤則獨無一侶曰道;直入鴻濛而還歸溟涬曰道;善集造化而頓超聖凡曰道;目下機境未兆而突爾靈通曰道;眼前生殺分明而無能逃避曰道;處卑污而大尊貴曰道;居幽暗而極高明曰道;細入剎塵曰道;大包天地曰道;從無入有曰道;作佛成仙曰道。佛經五千四十八卷,也說不到了處;《中庸》三十三章,也說不到窮處;《道德》五千餘言,也說不到極處。道也者,果何謂也?一言以定之曰,炁也。

這是說,道是看不見、聽不到、摸不著的,混混沌沌,恍恍惚惚,但卻是確實存在的。天地萬物、日月星辰是道,孤單無伴是道,大徹大悟是道,生死分明、無法逃脫是道,細小能入灰塵、大能包羅天地是道,從無到有是道,成佛成仙是道……。由此我們可以看出,「道」是玄之又玄的、奇妙的,是和宇宙萬物相統一的。道創造了宇宙萬物,又隱含在宇宙萬物之中,道包含著宇宙的悲情、宇宙的精神。但是「道」又是最平凡的,道體現在一切事物之中。總的來說,《性命圭旨》開篇對「道」的論述,和道家宇宙本源論是一致的。但值得注意的是,其最後將道最終歸於「氣」,而這就涉及到了「道」的宇宙演化過程。

什麼是道呢?宇宙、世界、物質、意識、信息、能量等等都可以用道來表示。

什麼是氣呢?在道家道教看來,氣有氣與炁之分,炁是先天之氣,氣是後天之氣。而現在多用氣表述,本文在引用古籍中仍保留原文的炁字。在人們的理解中,氣是指空氣、大氣和呼吸之氣,而道教丹道理論認為,世界上的各種物質都是由氣構成的,氣聚則生,氣散則亡。在道教中,氣的內容包括了天地之氣、陰陽之氣、生理之氣、元氣、真氣、呼吸之氣等等。

概括起來,道教中的「氣」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的意義:首先,氣是構成天地萬物的基本元素。元氣就是構成天地萬物的元素,而整個宇宙就是由各種不同的元氣組合而成。其次,氣是一種界於有形與無形之間的存在。人的呼吸之氣就是這樣一種存在。第三,氣是生命產生和存在的源泉和動力。根據道教的認識,生命的產生和維持都是依賴氣而實現的,氣是所有生命活動的動力和源泉所在,如果沒有氣,生命活動就無法維持。

在道教中,氣有先天和後天之分,先天之氣是指元氣,對人來說是稟受於父母之氣。後天之氣則是指呼吸之氣,采攝的大自然的清氣。先天之氣之所以稱為元氣,主要是強調它的元始和本原意義,認為元氣是生命產生的源泉和本原,是生命產生和存在的基礎和根本動力,在生命產生之前就已經存在,且正是因為它的存在才使生命得以產生。呼吸之氣之所以被稱之為後天之氣,是在人出生之後才產生的,是後天產生的氣。在道教看來,呼吸之氣的產生依賴於元氣,並通過與元氣的結合使人的現實生命得以產生。

第四,氣是人肉體和精神意識產生存在及其作用發揮的基礎。在人體,雖然神居於一種主導地位,但神卻離不開氣,氣是神產生存在及其作用發揮的基礎。人必須先有氣,有生命的存在,然後才能產生神,神是在人的生命活動基礎上產生並發揮作用的。有氣才有神,無氣就無神。

(三) 宇宙演化的過程

《性命圭旨》之所以把道最終歸結於「氣」,是因為「氣」是丹道理論的基礎。老子把道作為萬物之本原,萬物皆由道產生,以上即是道生萬物的過程。老子雖然提到「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後來莊子繼承了老子的這一思想,認為「通天下一氣耳」,道生萬物即氣生萬物,而且還以自己的方式追溯了萬物的本原,其云:「有始也者,有未始有始也者,有未始有夫未始有始也者。有有也者,有無也者,有未始有無也者,有未始有夫未始有無也者。」(《莊子·齊物論》)《莊子》的以上闡述,並不是直接來談宇宙萬物的生成過程,而是以邏輯追溯的方式對萬物的本原進行了追問,其理論意義在於開啟了關於宇宙本原追問的哲學思考。

《莊子》之後,對道家宇宙論闡述最為系統的是《淮南子》。《淮南子》在《老子》、《莊子》已有宇宙論思想的基礎上,從氣化宇宙論的角度,詳細闡述了宇宙生成的過程。其云:「古未有天地之時,惟像無形,窈窈冥冥,芒芠漠閔,澒濛鴻洞,莫知其門。有二神混生,經天營地,孔乎莫知其所終極,滔乎莫知其所止息,於是乃別為陰陽,離為八極,剛柔相成,萬物乃形,煩氣為蟲,精氣為人。」(《淮南子·精神訓》)又云:「天墜未形,馮馮翼翼,洞洞灟灟,故曰太昭。道始生虛廓,虛廓生宇宙,宇宙生氣。氣有涯垠,清陽者薄靡而為天,重濁者凝滯而為地。清妙之合專易,重濁之凝竭難,故天先成而地後定。天地之襲精為陰陽,陰陽之專精為四時,四時之散精為萬物。積陽之熱氣生火,火氣之精者為日;積陰之寒氣為水,水氣之精者為月;日月之淫為精者為星辰,天受日月星辰,地受水潦塵埃。」(《淮南子·天文訓》)

與《淮南子》時代相近的《易緯·乾鑿度》也曾對宇宙萬物的生成過程有與《淮南子》類似的描述,其云:「有太易,有太初,有太始,有太素也。太易者未見氣也,太初者氣之始也,太始者形之始也,太素者質之始也。無形質具而未離,故曰渾淪;渾淪者,言萬物相渾成而未相離。視之不見,聽之不聞,循之不得,故曰易也。易無形畔,易變而為一……一者形變之始,清輕者上為天,濁重者下為地。

以上可以看出,無論是《淮南子》還是《乾鑿度》,都是循著老子、莊子的理路來談自己的宇宙生成論的,但它們又有自身的時代特色。因漢代氣化宇宙論思想盛行,受此影響,《淮南子》和《乾鑿度》都以氣釋道,雖然它們所言的具體生成過程有些差異,但無非都遵循著由無到有、由道到氣、由無形至有形、由抽象到具體的邏輯理路,以上特點又被孕育與產生於漢代的道教所繼承。

《性命圭旨》的宇宙論思想是在以上道家道教宇宙生成理論的基礎上提出來的,深受以上思想的影響。氣其實是道的外在表現形式,宇宙的演化過程就是陰陽之氣的交合過程。其云:

原夫一炁蟠集。溟溟涬涬,窅窅莫測,氤氳活動,含靈至妙,是為太乙,是為未始之始始也,是為道也。故曰無始。

夫天地之有始也,一炁動蕩,虛無開合,雌雄感召,黑白交凝,有無相射,混混沌沌,沖虛至聖,包元含靈,神明變化,恍惚立極,是為太易,是為有始之始始也,是謂道生一也,是曰元始。

夫天地之太極也,一炁斯析,真宰自判,交映羅列,萬靈肅護,陰陽判分,是為太極,是為一生二也,是曰虛皇。

陰陽既判,天地位焉,人乃育焉。是謂二生三也,是曰混元。

……

天地之中,陰陽正氣之所交也,聖人焉,仙佛焉,庶民焉。賢寓壽夭,實所宰焉。胎卵濕化,無有息焉。是為六合也,是謂三生萬物也。

《性命圭旨》認為,在天地萬物產生之前,充斥天地之間者只有氣,即所謂「一氣蟠集」,因此氣變化莫測,玄妙至極,故曰太乙。而太乙即《莊子》所謂的「無始之始始」,也即老子所謂的「道」。天地開始時,元氣相互鼓盪、混融凝聚、虛靜神聖、變化無窮,呈現混沌狀態,這就是《淮南子》所謂的「太易」,是老子所謂的「道生一」,也即《莊子》所謂的「有始之始始」,又可以稱之為「元始」。混沌一氣一分為二,天地陰陽分離,是謂太極,而太極內含陰陽二氣,故曰「一生二」,又叫做「虛皇」。陰陽二氣分離,天地各安其所,於是有了人,天、地、人三才具備,這就是老子說的「二生三」,又叫做「混元」。陽氣上升,陰氣下沉,相互交合,則「三生萬物」,是謂「六合」。至此,天、地、人、物皆生,時空具現,宇宙生成。

(四) 人的生成過程

《性命圭旨》作為丹道經典,探討宇宙論問題並不是其最終目的,其最終目的是由宇宙論的問題來講人的生成,即「順則生人」的過程,而其講「順則生人」的過程,又是為了探索人生命的道理,以便於完成「逆則成仙」的修鍊之路。因此,在講完宇宙生成的過程之後,《性命圭旨》就詳細地討論了個體的人的生成過程。

該書認為,人稟先天太乙真氣而生,後經「虛化神、神化炁,炁化血、血化形,形化嬰,嬰化童,童化少,少化壯,壯化老,老化死,死復化為虛,虛復化為神,神復化為氣,氣復化為物,化化不間。猶環之無窮。」這是人之自然生成過程。

但「人稟氤氳之氣而生而長,至於二八之年,則九三之陽乃純,當是時也。豈非上德之大人乎?忽天一朝,謀報渾敦之德者至,乃日鑿一竅,則九三之陽蹄驟奔蹶而去之六二之中矣。由是乾不能純,而破於離,坤有所含,而實於坎。」人雖也是稟氤氳之氣而生,二八之年其陽最純,也就是生命力最旺盛的時候,這時陽氣最盛。但是,隨著歲月的流逝,陽氣日消,陰氣日長,人漸漸地衰老,並最終不可避免的走向死亡。

有生有死,這是大自然的規律,是人力所無法改變的事實,但道教向來主張,「奪天地之造化」,「我命在我不在天」,一直在嘗試著通過努力來改變人的命運。《性命圭旨》就認為,人可以通過自身的修鍊反演宇宙的演化過程,從而達到長生不老。那麼,怎樣才能長生不老呢?與其他內丹經典一樣,《性命圭旨》也認為,要想長生不老,就必須逆著生命的過程,通過修鍊來實現由後天返先天,最終實現與道合真之境。對於這個修鍊過程,儒家稱之為「存心養性」,道家稱之為「修心煉性」,佛家稱之為「明心見性」,其實一也,即都在心性上用功。

道家之「修心煉性」,正是如老子所說:「致虛極,守靜篤,萬物並作,吾以觀復。夫物芸芸,各復歸其根。歸根曰靜,是謂復命。復命曰常,知常曰明。」(《老子》第十六章)「致虛極,守靜篤」,即讓內心清靜、虛寂到極點,因為只有這樣,心靈才不會受塵世的任何干擾,純凈如水,從而達到與「道」合一的境界。通過煉精化氣、鍊氣化神、煉神化虛、返虛合道的修鍊過程,最終完成「逆則成仙」之路。

二、性命論

人之所以要進行修鍊,無非是為了性命而已。因而心性論是道教內丹學的一個重要問題,有的學派主張「先性後命」,有的學派主張「先命後性」,但都不能逃脫「性命雙修」。《性命圭旨》顧命思義,主要是來談論性命的問題,而其在性命問題上的主要觀點,便是堅持「性命雙修」。李建章說,該書「提倡性命雙修,反對獨修一物……在《性命圭旨》一書中,書中的全部功理和功法都貫穿著性命雙修的精神。」傅鳳英認為:「《性命圭旨》一書,更加深入、全面的揭示了道教性命學的真面目,它融合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儒、釋、道三家性命說的精髓,力倡道教的性命學。在修鍊的先後次序上,強調性命雙修,堅持性功、命功並重,也就是精、氣、神兼煉的原則,反對孤修一物。但在修行的重要性上,由於受到佛教尤其是禪宗心性論以及宋明心性學說的影響,尤其重視修心。」傅鳳英還認為:「《性命圭旨》中的性命之學,是在對儒、道、釋三教性命之說之精華——心性說進行提

煉、概括、吸收的基礎上形成的」。

(一)性與命

具體說來,什麼是性?什麼是命?《性命圭旨》:何謂之性?元始真如,一靈炯炯是也。何謂之命?先天至精,一炁氤氳是也。然有性,便有命;有命,便有性。性命原不可分。但以其在天,則謂之命;在人,則謂之性。性命實非有兩。況性無命不立,命無性不存,而性命之理,又渾然合一者哉!故《易》曰:「乾道變化,各正性命。」《中庸》曰:「天命之謂性。」此之謂也。」

以上強調,有性就有命,有命則有性,性命不可分。在這裡所說的性命和我們平常所說的性命是不一樣的,這裡的性命有先天、後天之分。劉一明說:「性有氣質之性,有天賦之性;命有分定之命,有道氣之命。氣質之性,分定之命,後天有形之性命;天賦之性,道氣之命,先天無形之性命。」先天的性是元始真如,即元神,先天的命是元氣。李道純說:「夫性者,先天至神一靈之謂也;命者,先天至精一氣之謂也。」劉一明說:「氣者,命也。在天為氣,受之於人為命。」而戈國龍認為:「性」代表的是所有的「精神性生命」的範疇,包括人的心、性、神、意識、思維等,「命」代表的是所有的「物質性生命」的範疇,如身、命、氣、精、形等」。在內丹學文獻中,一般把「性命」定義為「神氣」,與性、命有先後天之分一樣,神、氣亦有先天、後天之分,先天神即「元神」,後天神即「識神」,先天氣即「元氣」,後天氣即「呼吸氣」。內丹的修鍊即是要由後天之神、氣返還先天之神、氣,而這一過程也就是由後天性、命返還到先天性、命的過程。所以說,丹道修鍊實際上就是修鍊神和氣,通過以神調氣、以氣凝神,最終使神氣融化於虛空。

對人體來說,性指精神,命指肉體。人有元精、元氣、元神,這是先天所具有的,由於後天環境的影響,元精、元氣、元神會損耗,人的生命就會走向死亡。為了長生就需要修鍊,從後天返回先天,保持全精、全氣、全神就能達到長生不老。在內丹理論中,精分為先天之精和後天之精,後天之精來源於先天而滋養於後天。精是人體的基本物質之一,對全身五臟六腑以及其他組織器官起著滋養作用,精與人體成長、發育以及生殖功能密切相關。精足則生長發育良好,生殖功能正常,精少則反之。精與氣有相互轉化作用,通過修鍊,精可轉化為氣,氣亦可轉化為精,精氣這種互化,則能使人體生命保持活力。

現代醫學認為,人體之精,除了維持臟腑組織器官正常活動需要外,其餘部分藏於腎。神分為元神與識神。元神又叫先天之神,是稟受於父母之神,是無為之神。識神又叫後天之神,是人出生後在認識大自然和社會中產生的各種意識,是有為之神。道教丹道理論認為,元神在清靜無為的狀態下,會顯露出大智大慧,即超出常人的思維。神對人體的生命活動起著主宰作用,精氣的運行,離不開神的主宰。歸結於一點,性命就是人的精、氣、神。

(二)性命關係

關於性命的關係,《性命圭旨》認為,氣為命,神為性。神來源於性,性是未曾表現出來的神,性是神的本始,神由性而靈通。氣來源於命,命是未曾表現出來的氣,命是氣得本始,氣由命而發出。身中的精氣是性寄託的地方,是命的根。神是命寄託的地方,是性的樞紐。因而精神是性命的根源。「混然子曰,性即神也,命即氣也。性命混合,乃先天之體也。神氣運化,乃後天之用也。故曰是性命,非神氣也。」混然子認為,性是神,命是氣。性命混合是先天的本體,神氣的運化是後天的用體。「元神者,乃先天以來一點靈光也。欲神者,氣質之性也。元神者,先天之性也。形而後有氣質之性,善返之,則天地之性存焉。」

先天的那一點靈光就是元神,是先天之性。氣質之性是後天形成的,經過修鍊要使氣質之性返回到先天之性。「神有元神,氣有元氣,精得無元精乎?蓋精依氣生。精實腎宮,而氣融之,故隨氣昇陽為鉛者,此也。精失而元氣不生,元陽不見,何益於我哉?元神見而元氣生,元氣生則元精產。」「命者炁也,性者神也,炁則本不離神,神則有時離炁。」性無命不立,命無性不在;有性便有命,有命便有性,性命不可分,這就是性命之間的基本關係。對於一個人的生存來說,精神和肉體都是不可缺少的。離開肉體,精神不會存在,離開精神的肉體,則是沒有生機活力的物體。也就是說,精、氣、神是人之存在必不可少的,它們相互依存、相互影響、相互作用共同構成了一個完整的生命體。

(三)性命雙修

《性命圭旨》中云:「乃玄門專以氣為命,亦修命為宗,以水府求玄立教,故詳言命而略言性。是不知性也,究亦不知命。禪家專以神為性,以修性為宗,以離宮修定立教,故詳言性而略言命。是不知命也,究亦不知性。豈知性命本不相離,道釋原無二致;神氣雖有二用,性命則當雙修也哉。」以上認為,歷來佛道在修鍊上各有偏重,道教偏重於修命,禪家偏重於修性,而最終的結果是,道教言命不言性而究不知命,禪宗言性不言命而究不知性。

其又云:「奈妙合之道不明,修性者遺命,且並率性之竅妙不得而知之,矧能煉之乎!非流於狂盪,則失於空寂。不知其命,末後何歸!修命者遺性,且並造命之功夫不得而知之,矧能守之乎!非執於有作,則失於無為。不知其性,劫運何逃!」上已提及,性與命兩者的關係是,性不離命,命不離性,性命為一。那麼,與此一樣,修性與修命也不可以偏廢,若存一而遺一,則最終會陷入「不知命」、「不知性」的困局。所以,《性命圭旨》明確主張「性命雙修」,即修性亦要修命,修命亦要修性,方可達「性命妙合」之境。

《性命圭旨》提倡「性命雙修」,並不是主張修性與修命無先後之分。歷來內丹南宗主張先命而後性,北宗則主張先性而後命,在性命先後問題上有分歧。在性命先後問題上,《性命圭旨》的態度是如何呢?其云:「知性而盡性,盡性而至命。乃所謂虛空本體,無有盡時,天地有壞,這個不壞,而能重立性命、再造乾坤者也。」由其言「知性而盡性,盡性而至命」來看,它顯然主張「盡性」在前,「修命」在後,由「盡性」方可「至命」。其這一思想表現出與全真北宗在性命關係問題上所具有的一致性。

三、生死觀

生死問題是人類亘古不變的話題,被稱之為「終極關懷」。在中國哲學中,儒、釋、道三家都曾對生死問題有自己的思考,或者可以這麼說,儒、釋、道三家之不同,就在於它們提出了三種不同的超脫生死的途徑與方法。(一)儒、釋、道三教對生死的不同看法。儒家向來較為關注此岸世界,對彼岸世界採取了存而不論的態度,他們認為「死生有命,富貴在天」(《論語·顏淵》),死生、富貴等皆由天命所決定,並非人力所能左右。當孔子的學生子路問到死的問題時,孔子的回答是:「未知生,焉知死?」(《論語·先進》)在孔子看來,對於一個人來說,活好當下,處理好生的問題,是最重要的,至於死的問題,則不要去管它。即認為對此生的世界人都不能好好把握,還談什麼死。雖然儒家不太談論生死的問題,但這並不意味著儒家沒有意識到此類問題的存在,只是認為生比死更重要。生雖重於死,但儒家卻反對苟生,一直提倡「捨生取義」、「殺身成仁」。顯然,儒家諱言死,但並不怕死,只是要求死要得其所,即死要死得值,只要死得其所,決不苟生。除此之外,儒家也嚮往「不朽」,但其所謂「不朽」,並不是道教的長生,也不是佛教的脫離生死輪迴,而是有其自身獨特的理解。儒家所講的「不朽」有三個方面,即立德、立功、立言。《左傳》云:「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雖久不廢,此之謂不朽。」由此看來,儒家所謂的「不朽」並不是指肉體的長生,也不是指靈魂的永存,而是指精神的不朽。

佛教強調人之不死,這並不是指人的肉體不滅,而是人經過十二輪迴,三千世間法,根據現世的德行,人之阿賴耶識是不滅的。人生本身雖是受罪,有生、老、病、死、愛別離、怨憎會、求不得、五蘊聚等八苦,但要脫離這八苦,就要修行。通過修行,人就能破除執相,就無所謂生,無所謂死了。但是佛教也強調人的彼岸世界,強調人人成佛。所以佛家主張修行。佛教倡導「頓悟成佛」,掃去各種知識的遮蔽而回歸清凈本心,使清凈本心在瞬間呈現來成就佛界,在佛的境界中,生死瞭然。

道家既認為有此岸世界,又認為有彼岸世界,此岸世界與彼岸世界都是「道通為一」而已。老子以「道」來詮釋生死,認為「天地尚不能久,而況於人乎?(《老子》第二十三章)莊子認為:「死生,命也,其有夜旦之常,天也。」(《莊子·大宗師》)道家承認在此岸世界有生,但在彼岸世界會怎麼樣呢?在道教看來有天堂、地獄之稱謂,有神仙、鬼怪之傳說。行善則可達天國,做惡則會下地獄。神仙如莊子所說:「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膚若冰雪,綽約若處子,不食五穀,吸風飲露;乘雲氣,御飛龍,而游乎四海之外。」(《莊子逍遙遊》)莊子把聖人、神人、至人都列為有成就而逍遙遊的神仙。神仙能「不食五穀,吸風飲露,乘雲氣,御飛龍」,「死生無變於己」,而鬼則相反,《太上洞玄靈寶出家因緣經》云:「故仙道貴全身,鬼道貴滅形;仙道貴光明,鬼道貴幽冥;仙道貴長存,鬼道貴消亡;仙道貴清虛,鬼道貴濁辱;仙道貴保安,鬼道貴浮危;仙道貴有身,鬼道貴無形。有道者,長生無為,煉神入妙,歸於大道,形神合契,常存不亡是也。無身者,死滅灰塵,形朽神逝,沉淪九夜,冥冥幽暗是也。」在陰間為鬼,在地獄中受盡折磨,過著悲慘的生活,所以說,道家追求長生,想成為神仙。

以上三教說法不同,但它們都涉及生死問題。三教都承認有生有死,但它們更關心的是如何超越生死,達到無生無死的境界。

二、生死問題的實質

儒家的無始無終是生死的根柢,佛家的阿賴耶識是生死的根源,而在《性命圭旨》一書中,道家用坤卦、復卦、臨卦、泰卦、大壯卦、夬卦、乾卦表示了人從出生到成人的過程,也就是人的陽氣從一陽到了六陽即達到人生最健康之體。用垢卦、遁卦、否卦、觀卦、剝卦至坤卦,表示了從成人到終老的過程,也就是人的陰氣到了六陰則走向了人生終點。對於人的生死是否也有這樣的循環,此書的回答是肯定的。但是,前提是人要進行修鍊,使陰氣變為陽氣,也就是「逆成仙」,即虛化為神,神化為氣,氣化為血,血化為形,形化為嬰,嬰化為童,童化為少,少化為壯,壯化為老,老化為死,死又化為虛,虛又化為神,神又化為氣,氣又化為物,不斷地變化,不斷地循環。

傅鳳英說:「道家主要是以順則生人逆則成仙的理論來闡述生死問題的。老子認為道是宇宙萬物生髮的根源和本體,生命既能從道生出發來又有返回到道中去。所謂得道,也就是返本歸根,從個體生命返回到生命的本源中去,還虛合道。出有入無,才是生命的永恆歸宿。」因此,人只要把握這個道,根據順生人、逆成仙進行修鍊,則能超越生死,就能從有生有死進而到無生無死的境界。這也就是說,道家對於生死問題,雖說提倡長生不老,認為人的肉體通過修鍊可能會延長存在的時間,但是卻不能達到永恆,真正不死的其實是經過轉化而來的「陽神」,而不是肉體,這和儒、釋兩家有相似之處。

(三)超越生死——修金丹

人是有生有死的,人們如何超脫生死,跳出輪迴呢?《性命圭旨》屬於全真一派,而全真派的原則就是全其本真、真性永存。全精、全氣、全神,則能超越生死,跳出輪迴。它強調了「順生人,逆成仙」的原則,指出只有修鍊金丹,才是超越生死的正途。書中云:

蓋金丹之道,簡而不繁。以虛無為體,以清靜為用。有作以成其始,無為以成其終。從首至尾,並無高遠難行之事。奈何世人,道在邇而求諸遠,事在易而求諸難。背明投暗,不亦惑乎!

夫金者,堅之稱;丹者,圓之喻。是人毗盧。性海、乾元面目。世尊名之「空不空,如來藏。」老君號之「玄又玄、眾妙門。」以此而言道,謂之無上至尊之道;以此而言法,謂之最上一乘之法。三教聖賢,皆從此出。修行正路,孰有正於此哉?

同時,該書還批判了旁門小術的危害,如好爐火者、視頂門者、運雙睛者、守印堂者、閉息行氣者、休糧辟穀者、密咒驅邪者……以上這些皆為小術,它們對於治療疾病、延長壽命,可能會有些作用,但都不是大道。《性命圭旨》一書認為,只有修鍊金丹才是超脫生死的唯一之路,而且強調在修鍊過程中要遵循「無為而無不為」的原則。「精」是指生命之精華物質,煉精化氣的方法是:訓練定慧之力,注重飲食睡眠,不見可欲,使心不亂。要「致虛極,守靜篤」,即讓內心清靜、虛寂到極點。做到了這些,生死難道還成問題?

綜上所述,《性命圭旨》的丹道理論是建立在天人關係的基礎上的,天是天道,是大自然的規律,萬事萬物都在這種規律的支配下,有生有死。同樣,人也是有生有死的,但人可以運用大自然的規律,對身體和精神進行修鍊,超越生死。

第四章《性命圭旨》丹道理論的基本內容

《性命圭旨》一書作為道教丹道理論經典,成書於明代,屬於全真派丹法。全真派丹法要求全其本真,即全精、全氣、全神,保全人性命之根本的精、氣、神三要素,使其不受污損。因此該書遵循了道教修鍊理論的一般程序,即煉己築基、煉精化氣、鍊氣化神、煉神返虛。另外,在該書中,還提出了「返虛合道」這一環節。「煉己築基」是涵養本原、救護命寶。「煉精化氣」是安神祖竅、翕聚先天;蜇藏氣穴、眾妙歸根。「鍊氣化神」是天人合發、採藥歸壺;乾坤交媾、去礦留金;靈丹入鼎、長養聖胎。「煉神還虛」是嬰兒現形、出離苦海;移神內院、端拱冥心。「返虛合道」是本體虛空、超出三界。

實際上,《性命圭旨》的丹道理論程序是把人體看作一個性命的載體,人通過修鍊,煉化陰質,增加陽氣。使人體保持著源源不斷的生命力,整個的過程是靠元神的主導來完成的。通過元神轉化為真意,使「丹」(即精、氣、神的結合物)逐步壯大,逐步使後天精、氣、神返回先天的精、氣、神,達到全精、全氣、全神,永葆生命長存。具體來說分為:

一、 煉己築基:涵養本源,救護命寶

這一階段是內丹築基階段,顧名思義涵養本源、救護命寶就是涵養、保養生命的本源。生命的本源就是精、氣、神的全真。為保齊全真就是要補足人體生理機能的虧損,初步打通任、督二脈,為煉丹運葯作準備。其具體的做法是,先要入室靜坐,調身、調心、調息,止念守竅,作到松、靜、自然,心息相依。精、氣、神是維持人生命的三寶,「三寶者精、氣、神也。精,先天一點元陽也;炁,人身未生之初祖炁也;神即性也,天所賦也。此三品上藥,煉精化氣、煉炁化神、煉神化道,三寶之旨也。」。築基功夫就是要補足三寶,使人精滿、氣足、神旺。人的生命力旺盛,便可修鍊內丹。

關於煉已,上陽子曰:「金丹之道,先須煉己,使神全氣盛也,七情不動,五賊不亂,六根天定,精難動搖,方可從事丹道之言。」「煉己:道教內丹術語。亦稱煉己持心、煉己築基。為內丹修鍊之基礎功夫。納甲法中,己納離卦,而離卦在人身為心,故己即心,指安靜不動的真意……故煉己即為凝練元神,轉化識神。」。胡孚琛認為:「第一階段為築基入手功夫,稱為道術。此時玄關一竅未見,主要為修補身體虧損,或鑄劍補精,為煉丹作準備」。

楊玉輝認為:「煉己築基是內丹修鍊的入手功夫。內丹修鍊的目地是要使人體的精、氣、神合而為一,煉就金丹。要做到這一點,首先就需要調整自己的行為,回收外散的意識,使人達到精滿氣足神旺三全,以為進一步的精氣神修鍊提供條件。所以內丹修鍊的煉己築基實際上就是為正式修鍊所做的準備工作,其目的除了一般行為的調整之外,主要就是收心入靜。」分為去除妄心、觀心和止念三步。

第一步 去除妄心(空心):人一生下來真心本是無妄的、性智是明凈的。由於受後天環境的影響,人通過感覺器官接受到外界的信息,會使自己本來清湛的神氣開始變得晦暗不明,這樣就會失去精氣,而產生很多雜念,使元神受損,影響人的身體健康。因此,丹道修鍊首先要去除雜念,以期恢復人的真心。

第二步 觀心:「應須普眼虛鑒,常教朗月輝明,每向定中慧照,時時保得此七情未發之中,時時全得此八識未染之體。外息諸緣,內絕諸妄,含眼光,凝耳韻,調鼻息,緘舌氣,四肢不動,使眼、耳、鼻、舌、身之五識各返其根,則精、神、魂、魄、意之五靈各安其位。」觀心就是要做到耳不旁聽,眼不斜視,返觀內視玄關,從而觀照元神。在靜中進行觀照,保持七情未發之中,保全未被八識污染的本體。對外要止息各種因緣,對內要杜絕各種妄想,返觀、逆聽、調息、閉口,四肢不動,使眼、耳、鼻、舌、身各返其根上。修鍊者要使自己的感覺和知覺保持一個靜字,不要被外界和內心的雜念所侵擾,用意識引導眼、耳、鼻、舌、身,使其各部分的功能保全本體,各安其位。這樣,精、神、魂、魄、意這五靈也就能各安其位了。

第三步 止念:俗話常說「一念之差」,念頭是關係人生死的根本。人最初的心是空闊神妙而又澄清的,人在生活中通過五官和外界接觸就會起雜念,就會有虛妄的念頭。丹道理論強調的是要去除雜念,不要被妄念所困,使真心常保,空空蕩蕩,光光凈凈,而永遠存在,永遠不生不滅。這樣,經過觀照本竅,去除雜念,就能洞見本源,清靜如水;時間長了就會心清氣暢,凝然不動,寂然無思;工夫到了一定境界就會精神煥發,智慧日生,心性靈通。這時,就會胎息發動,有一點元陽真氣從中而出,降落黃庭,進入土釜,貫穿尾閭,穿過夾脊,上衝天谷,下達曲江,流通百脈,灌溉三田,驅逐身中百竅的陰邪,滌盪五臟六腑的濁穢。用現代的話來說,就是通過意識調節,使自身的感覺、知覺器官保持安靜,時間長了元氣就會生成,並且在小周天運行,這樣就會把身體的各種垃圾排出體外,促進自身的新陳代謝。無異會對人體保持旺盛的精力有重要的作用。

煉已就是對心性的修鍊,是修鍊者必須做的基礎工作。它強調一個「靜」字,不但要求對內要靜,而且對外也要靜,即使內心斷絕一切思慮,對外不去聽、不去看。不但要求身體入靜,心中也要入靜。培煉元神,漸漸積累、恢復元氣,功成就能成仙成佛。

實際上,煉己築基首先是使身心保持安靜,然後通過真意調動呼吸,用真意啟動胎息,在周身中運行,將身體內的毒素、垃圾等等排除體內,目的是為下一階段煉精化氣的修鍊打好基礎。從現代意義來看,「煉己築基」功夫的基本目的就是收心,也就是將外散的意識收回來。這種回收意識的工作是通過「內觀」來完成的,也就是精神內守。要完成觀照,需要安靜的環境,使之不受外界干擾,使精神意識安守於內而不外馳。觀照最常用的方法是用真意來調節呼吸,即調息。以現代的眼光來看,內丹修鍊之所以需要先用調息之法,是因為呼吸對人體氣機運行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人要通過呼吸完成體內物質的運輸和體內外物質的互換,一方面用物質轉化為能量來滿足自身的生理需要,另一方面將體內垃圾及時排出體外,從而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在煉己築基過程中,回收意識是要把人的注意力從感知外物收回到精神意識本身,強化元神在體內的作用。而意識又是主觀抽象的,不實在的,所以觀照的目的是要使一切客觀具體實在的東西從意識中消失,使心意專註於本身的虛無,也就是要使人達到恬淡虛無的境界。當人心真正達到不為外物所侵擾的虛無境界時,人的心念也就真正回到了元神自身,此時也就可以對身體起到調養作用,由是可以用真意引導真氣,以便完成更高級的修鍊。

從醫學方面來看,煉己築基功夫無疑對人體有重要作用。入靜對神經系統有調整和修復作用。人由於受環境的影響,會產生驚嚇、恐懼、悲傷、暴躁、亢奮、抑鬱等等現象,長時間生活在這種狀態下不利於人的健康,通過入靜可以得到調整和修復。入靜可以使身體消耗能量減少,肺功能增強,使呼吸系統有效運行。入靜使血壓運行平穩,血、津、液等的質量發生良好的變化,對循環和血液系統有促進作用。入靜促進消化功能,對細菌、病毒有殺傷作用,能夠抵禦疾病的侵襲,增強免疫功能等等。因此,煉己築基對人的修鍊尤為重要。通過煉己築基有利於恢復和加強修鍊者的身心健康。

二、 煉精化氣:安神祖竅,翕聚先天;蟄藏氣穴,眾妙歸根

「煉精化氣」是內丹修鍊的第二階段,「內丹家以為:精氣神為人身之三寶,內以精為物質基礎。元精雖屬先天,然亦為有形有質之陰物,不能通過督脈、任脈上升至丹田。故須將精與氣合煉,化為精氣相合之陽炁,輕清無質,始能隨真意沿任督周天運轉。此合三精氣神為二炁神的過程為煉精化氣。」

胡孚琛認為,煉精化氣為「初關仙術階段,屬於小周天丹功。小周天又名轉河車,以泥丸宮為鼎,下丹田為爐,行煉精化炁之丹法。這段丹功以元精為藥物,以氣為動力,以神為主宰,最後將精和氣煉化為炁,便是丹母。」楊玉輝說:「按照道教內丹修鍊的語言,煉精化氣是精氣神化歸神氣的『三歸二』的有為功夫。其具體修鍊過程又有四個環節,即採藥、封爐、烹煉、止火。其中,採藥為靜坐中元氣發生,便即時採取,使其升華;封爐為採得葯後送至下爐封存,不使走漏;烹煉為轉動河車,運行小周天,使龍虎交媾,神氣凝結;止火為至烹煉有陽光三現,內葯已生,即停止運煉,以為進一步的大葯修鍊做準備。」煉精化氣是煉元精和氣,具體分為兩個階段。

(一) 安神祖竅,翕聚先天

安神祖竅,這個祖竅就是玄關一竅。《性命圭旨》認為,天地之間相距八萬四千里,天地之中在四萬二千里處,人的身體是一個小天地,心與肚臍相距也是八寸四分,其中心正好在四寸二分處。人身的八脈九竅通過經絡連接在一起,中間有一孔穴,這就是人身天地的正中間,也就是藏元始祖氣的竅穴。立命在這裡,存性也在這裡。祖竅也叫玄關一竅,「玄關一竅。自虛無中生。不居於五臟六腑,肢體間無論也。今以其名而言,此關為玄妙機關,故曰玄關。此竅為萬法歸一之地,有獨無對,故曰一竅。一言一蔽之曰:中是也。中在上下之中,亦不在上下之中,有死、有活故也。何謂死?以黃庭、炁穴、丹田為此中,就是死的。何謂活?以凝神聚炁,現出此中,就是活的。以死的論,就叫做黃庭、炁穴、丹田。以活的論,乃算做玄關一竅。

玄關一竅是丹道理論中最為重要的一個部位。因為《性命圭旨》屬於中派,其理論的核心是用「中」來闡釋丹道理論,其將玄關一竅視為「中」,也稱為黃庭、炁穴、丹田,所有的修鍊都圍繞玄關一竅進行。

安神祖竅是將太極元神,涵養於祖竅中,不要急於求成,不得懶惰懈怠,也就是要「守中抱一」。其採用的方法為:「回光內照」,具體操作如下:口中默念「清靜訣」:「內觀其心,心無其心。外觀其形,形無其形。遠觀其物,物無其物。三者既悟,唯見於空。觀空亦空,空無所空。所空既無,無無亦無。無無既無,湛然常寂。寂無所寂,欲豈能生。」念六——三十六遍而止,然後真意收回祖竅,身心安坐,復歸於太極。這樣直到1-2小時。時間長了,會有各種感觸和內景,不必用意,自然玄關竅開,胎息啟動,虛無元氣則會源源不絕補充進來。這一階段,屬於築基功夫。本階段是用觀照的形式,引導真意「守中抱一」,將元神涵養在祖竅中,為神氣結合作準備。

(二) 蟄藏氣穴,眾妙歸根

蟄藏氣穴就是凝神合氣,使神不離氣,氣不離神——神氣合,性命見,性不離命,命不離性——性命合,則未始性之性,未始命之命見。將祖竅中凝聚的那點陽神,下藏於氣穴之內,又叫做凝神入氣穴。「呼吸相含,神氣相抱,結為丹母,鎮在下田。外則感召天地靈陽之正氣,內則擒制一身鉛汞之英華。如北辰所居,眾星皆拱。久則神氣歸根,性命合一,而大葯孕於其中也。」

心定了則神就會專註,心神專註則心就會平靜而安定,這樣氣就會上升,就會充實,神就會一天天旺盛。神旺氣暢,血液就會流通,血液流通,骨骼就會強壯。骨骼強壯,骨髓充滿,精氣充盈,這樣大葯就會產生,大葯也就是精、氣、神三寶。

其修鍊方法有行、立、坐、卧等功法。行功:在行走時要安詳緩慢,不可趨奔太急,並且要眼視於下,心藏於下丹田。這樣才能心和氣定。使身心相合,神氣相隨,這樣才能悠閑自得,進入忘我境界。立功:腳跟著地,鼻子與天接,兩手自然放鬆,置於大腿兩側。先用真意觀照祖竅,待氣化為津液,然後吞入腹中,直至丹田。目不斜視,耳不旁聞,心無旁騖,觀照下丹田。坐功:自然而坐,操持孔門心法,存心於下丹田氣穴中。不受聲色所困,不放縱身心,一定要保持內心安定。卧功:在睡覺的時候,將神收藏於下丹田氣穴中,與氣交合,水火互相牽制,這樣神不外馳,氣就自然安定。採用的方法為:睡覺時,頭向東,側身而卧,就像龍盤,像狗曲,一手曲臂枕在頭下,一手伸直挨著腹部肚臍處。一隻腳伸著,一隻腳縮著。先閉眼,觀照祖竅,然後將目光送至下丹田。使神氣相合,呼吸含養相協調,這樣就會至虛極,守靜篤。「若知晏息之法,當向晦時,耳無聞,目無見,口無言,心無累,鼻息無喘,四肢不動。那一點元神真氣。相依相戀,如爐中火種相似。久久純熟,自然神滿不思睡,氣滿不思食,精滿不思欲。元氣自聚,真情自凝,胎嬰自棲,三屍自滅,九蟲自出,所謂睡魔不知從何而去矣。其身自覺安而輕,其心自覺虛而靈,其氣自覺和而清,其身自覺圓而明。若此便入長生路,休問道之成不成。」

在下丹田心息相依也叫調葯,葯即人體的元氣,它有順逆變化,逆行就會返還於氣穴。內丹家據此變化之機,凝神入氣穴,將元精從外攝歸爐內,稱作「調外葯」。「採藥:產葯之景出現時,要不驚不懼,待時而采。當葯產神知,感覺到形成一團暖炁時,說明元炁已經充盈,不老不嫩,當抓住時機,速起武火,吸則有心,呼則無意,目光射定,用吸不用呼,凝神合炁採藥歸爐。起火歸爐後,須在爐中以文火溫養,息息歸根,以伏神炁。」煉藥採藥歸爐之後,然後起火,由文而武,烹藥物,使精化為氣。武火之後再行文火,使心息相依,丹田常溫,火候既足,真氣氤氳不散,便有開關的徵兆。這時丹田發熱,熱極生動,氣足沖關,急行「吸、舐、撮、閉」四字訣,用真意自生死竅引入尾閭穴,沿督脈過三關直上頭頂泥丸宮,稍停後(去礦留金)由任督過絳宮下降回丹田,以運轉河車。丹家稱為「聚火載金,火逼金行」,子午進陽火、退陰符,卯酉沐浴,得小周天丹法。凡遇一動之氣,即要採藥轉河車煉完一周天,如此動而復動,煉而復煉,周而復始。

這一階段主要是小周天鍛煉,用神也就是意識來引導精氣在任督二脈中運行。督脈在身後,起於小腹出於會陰,從後面運行於脊柱內部,向上經後枕骨進入腦內,再向上經過頭頂,沿前額下行至鼻柱,約相當於現代醫學所說的中樞神經系統的脊髓神經。任脈在身前起於小腹,沿腹內上行,經過咽喉,上行口唇,經過面部,進入目眶內,約相當於自律神經系統與腑髒的關係。督脈為陽脈之海,是人體諸陽經脈的總匯,與腎、腦、肝有密切聯繫,督脈督領陽氣和真元。任脈為陰脈之海,對陰經起主導和統率作用。因此,通過精氣在任督二脈中運行,可以調節陽氣和血液的運行,能防禦疾病,補益虛損,使人獲得充沛的精力。

三、 鍊氣化神

鍊氣化神是將氣與神合煉,使氣歸神中,煉就純陽之神,是合二為一的修鍊過程。具體講來,可以分為三個階段。

(一) 天人合發,採藥歸壺

天地以混混沌沌為太極,人身以窈窈冥冥為太極,天地陰陽結合使萬物生,人的身體陰陽結合,也就是神氣相交,就會產生大葯。大葯的產生與天地萬物出生是一樣的,也是陰陽二氣一施一化,玄黃相交,一稟一受,上下相接,混而為一,故叫混沌。陰陽二氣相接要關注行氣的動和靜,「寂然不動,返本復靜,坤之時也,吾則靜以待之。靜極而動,陽氣潛萌,復之時也,吾則動以應之。當動而或雜之以靜,當靜而或間之以動,或助長於其先,或忘失於其後,則皆非動靜之常矣。夫古之至人,其動也天行,其靜也淵默。當動則動,當靜則靜,自有常法。」

修鍊者要把握此時機,在半夜中靜坐,要凝神聚氣,收視返聽,做到神不外馳,一念不生,萬緣頓息。在意識中,就猶如太極還未曾分開,猶如天地還沒有開始,混混沌沌。湛凈猶如映照在清清水中的月亮,寂靜不動,就像無波浪而靜止的水。內不會感覺自身的存在,外不知道宇宙的存在。到了亥末子初之時,天地的陽氣出現,就趕緊去採取;若沒有出現,就靜靜的等待,不可操之過急。其方法是採用聚火載金法:大葯產生的時候,運用呼吸和真意,使氣沿督脈上升到泥丸,並且運用吸、舔、撮、閉等法。吸是以鼻中吸氣以接先天;舔是舌抵上齶以迎甘露;撮是「緊撮穀道內中提,明月輝輝頂上飛」,即緊縮肛門往上提氣,使元氣順督脈而上行;閉是塞兌垂簾兼逆聽,久之神水落黃庭;閉口不語,雙目微閉,聽而不聞。真氣沿督脈上升,要經過尾閭、夾脊、玉枕三穴,就像車載物,所以又叫河車。由尾閭至夾脊,運行緩慢,叫做羊車。由夾脊至玉枕遠行加速,叫鹿車。由玉枕至泥丸,必須用大力,叫牛車。三車所載之氣,生於腎而來於丹田,由丹田到尾閭要衝開九個關竅,此氣到達泥丸,便可與元神交媾而生金丹。

(二) 乾坤交媾,去礦留金

乾坤交媾收的是外葯,當真氣沿督脈上升泥丸之後,使真氣與泥丸中的元神相交,化為一點金液復落在黃庭之中。泥丸中有九宮,每宮都有真神駐,要想長生不老,就要還精補腦,腦中神根於泥丸,要守「一」於「方圓一寸」間。「方圓一寸」即釋迦摩頂授記之處,此處非常玄妙,是天中之天,位於兩耳交通之穴,前是明堂穴,後是玉枕穴,上是華蓋,下是絳宮。這裡是真一元神所居之處,要安靜地守著這個「一」。能夠守「一」,道才能夠與之神通。修鍊者知道這個「一」並不難,難就難在是否能夠善始善終,守「一」而不失,則能延長壽命。

特彆強調的是,當真鉛入鼎的時候,一定要排除雜念,振奮精神,目視頂門,專心一意。霎時,在感覺上會出現龍虎交戰,造物者爭相馳逐;電閃雷鳴,撼動乾坤;全身恐懼,頭部清爽;元氣灌頂,銀浪衝天。不一會,玉鼎的湯涼下來,金鼎的火散開了,黃芽遍地,白雪漫天;夫唱婦隨,龍吟虎嘯;陰戀著陽,陽戀著陰;鉛精汞隨,凝結成珠。此時玄珠成象,礦去金存,那一點金液又落在了黃庭。這時候會感覺到自身血脈和調,周身暢快。見到這樣的效驗,要急行卯酉周天功法。具體做法是,先用木座等頂住太玄關口,然後以行氣為主宰,下視坤臍。過較長時間後,慢慢從左邊而上,內視頭頂;稍停,再從右邊降下坤臍,這算作一次。接著又從坤臍而升到頭頂,又從頭頂而降下坤臍。如此轉三十六圈,這叫進陽火。三十六次完畢,打開機關來退火,先下視坤臍,然後從右邊上到頭頂,再從左邊下到坤臍,這算作一次。這樣共轉二十四圈,這就是退陰符。

在進陽火和退陰符過程中,要特別注意兩眼明亮,一上一下要以目相送,要在靜中進行,不要在忙亂中去送。之所以要兩眼明亮,是因為眼是陽竅,人的全身屬於陰,只有這一點陽。人的神表現於眼睛,就像天的神棲止於太陽。人在生身之時,眼睛先於臟腑而生;死的時候,眼睛又先於臟腑而去。金、木、水、火、土攢簇於眼睛,肝、心、脾、肺、腎五髒的靈氣集中在眼睛,唾、涕、精、津、氣、血、液這七種東西的精華也在眼睛裡。眼睛大可以裝得下天地,小的時候,一絲一毫也不接受,眼睛是人身的大寶貝。經過進陽火,退陰符後,使性與情合,神與氣合,這樣,四象五行都攢簇於一鼎之中,各種靈物都混合於天谷之內,使金、木、水、火、土五氣在泥丸中得到調理。

(三) 靈丹入鼎,長養聖胎

乾坤交媾收的是外葯,卯酉周天收的是內葯。凡是修鍊者,都要先修鍊外葯,然後再修鍊內葯。外葯是生殖之精,修鍊者不能泄漏,呼吸時要輕微,精神意識要安靜。內葯要煉元精,抽取腎水中的真氣。元精固攝住了,生殖之精就不會泄露。要煉元氣,也就是填補心中之真陰,元氣止住了,呼吸就會不出不入。要煉元神,心腎相交,乾健的身體會慢慢恢復,元神凝聚了,人的精神意識就會安定。原先落到黃庭的金液,被火所逼,上到乾頂,漸漸採取,漸漸積累,不停的鍛煉,功夫到了,就能煉成龍虎金丹。金丹無形而可見,所謂的金丹是精、氣、神合一,僅僅是個比喻的說法。

鼎中有寶還不是真寶,重結靈胎才是聖胎。金丹生產後還要繼續修鍊,使之結成聖胎,具體做法是,藉助真意的作用,借靈台真氣來催它,借太陽真火來逼它,時間長了,靈丹就會脫落,然後吞入口中,化為金液直射黃庭之內。此時陰氣全部去除,天空中的真陽和體內的靈丹合而為一,身中的靈就會感應天地的靈。聖胎剛剛凝聚的時候要經常細心察看,小心保護,就像照顧嬰兒一樣。所謂聖胎,亦稱嬰兒,實際上非有形有質之物,而是對神氣凝結的比喻。

鍊氣化神階段也就是大周天運行,使丹在全身運行,可以使人體內部高度協調一致,使身體各個組織器官得到鍛煉,可以延年益壽。

從現代角度來看,內丹修鍊的煉精化氣和鍊氣化神階段,實際上都可以看成是一個導引行氣的過程。這個過程就是在心意收回的基礎上,用心意來引導人體內的鍛煉和運行,由於內氣是以經絡為通道的,所以導引行氣實際上就是用真意引導人體內氣在經絡中鍛煉和運行。很明顯,導引行氣已經不僅僅是單純修鍊意識了,它在強化意識的主導作用的同時,又致力於疏通意識到信息的各種環節,並對信息進行修鍊。從「身」的鍛煉來看,人們希望的主要是健康能力的加強,通過經絡信息系統,既可以使精神和信息的健康能力得到強化,同時又可以避免機能活動帶來的消耗和損傷。從「心」的角度說,如果它對信息作用的強化帶來了生理效應,這種效應就必然要吸引它的注意,注意的加強反過來又會影響意識自身的修鍊。因此,要身心都要修鍊,也就是性命雙修。

從今天的角度來看,煉精化氣和鍊氣化神起到兩方面的作用:第一,通過經絡信息在意識導引下的運行,不僅可以使經絡信息因其他活動而得到鍛煉和強化,使經絡信息系統更加協調通暢;而且它還可以溝通和促進人體各組織器官系統之間的聯繫,使各種功能都得到鍛煉和強化,從而促進了機體結構與功能的健康發展。第二,導引過程本身就是通過有關的意識活動和機體活動的刺激,在腦內建立起各種與經絡部位有關的感覺和運動程序的過程,所以,它不僅加強了意識與信息的聯繫,而且也使意識本身的能力得到了加強。

四、煉神還虛

神煉還虛為丹功的最高階段,分為兩節。

(一) 嬰兒現形,出離苦海

結了聖胎,經過十月以後,聖胎成熟,化為嬰兒,會移居到黃庭,也就是神氣交合產生大葯的地方。嬰兒安身這裡後,尤其要「藏以玄玄守以默默」,用腹內元氣養育它,要集聚天地之氣來哺育它,就像母親哺育嬰兒,細心呵護。防護的訣竅是,一定要封閉耳、目、口,不要接觸外界。要做到目不外視,耳不旁聽,鼻不外嗅,閉口不語,心內空虛明凈,則萬緣寂靜。還要內除「三害」,就是除掉邪惡、煩惱、惱怒,借用佛家術語,就是要戒、定、慧,斷除貪、瞋、痴。實際上,在整個呵護嬰兒過程中,關鍵的是要保持一個「靜」,克服慾念,「功夫不到不方圓」,功夫到了,自然就會進入無念境界。這樣氣穴就會寂靜而沒有攪擾了,從而給溫養「嬰兒」創造一個好的環境。所謂的出離苦海是一種比喻,就是要使「嬰兒」保持寂靜而已。

(二) 移神內院,端拱冥心

三年溫養功夫完畢,溫養之功算是結束,「真人」就會出現,這「真人」會由尾閭關上升到泥丸。這時候就要進行冥心功夫。冥心就是在深居靜室,端拱默然;一塵不染,萬慮俱忘;無思無為,任運自如;無視無聽,抱神以靜;無內無外,無將無迎;離相離空,離迷離妄;體含虛寂,常覺常明。但冥此心,萬法歸一,則嬰兒安居於清靈之境,棲止於不動之場,色不得而礙之,空不得而縛之,體若虛空,安然自在。冥心靜坐後,空寂與靜定到了極點,就會無所不通。修鍊到一定程度會有六通現象。何謂六通呢?按玉陽大師的說法:「坐到靜時,陡然心光發現,內則洞見肺腑;外則自見鬚眉,智神踴躍,日賦萬言,說妙談玄,無窮無極。此是心境通也。不出廬舍,預知未來事情,身處室中,又能隔牆見物。此是神境通也。正坐之間,剎時迷閟,混沌不分。少頃,心竅豁然大開,地理山河,猶如掌上觀紋,此是天眼通也。能聞十方之音如耳邊音,此是天耳通也。或晝或夜,入於大定,上是天堂,下見地獄,觀透無數劫來。宿命所更,此是宿命通也。神通變化,出入自如,洞鑒十方眾生,知他心內隱微之事。他雖意念未蔭,了了先知;他雖意念未蔭,了了先覺,此是他心通也。」玉陽大師,即王處一,全真七子之一,金代內丹家,全真道嵛山派創始

心境通:修鍊內丹到了一定的程度,在打坐到了靜極的時候,會出現內照現象,對內能看到自己的五臟六腑,對外能見到自己的鬚髮眉毛等等。這個時候自己的神思活躍,引經據典,滔滔不絕,天文地理,無所不知,三教九流,五花八門,無所不通。神境通:坐在屋中就能夠知道將要發生的事,身處室中卻又能隔牆見物。天眼通:正在坐著的時候,突然感到迷迷糊糊,東西南北分辨不清,一會兒混混沌沌,卻又突然豁然開朗,山脈、河流、森林、草原、湖泊、海洋等等歷歷在目,就像看自己手上的紋理一樣容易。天耳通:聽到四面八方的聲音就像在耳旁一般。能夠回憶生前的事情就像在眼前一樣。宿命通:不論白天還是晚上,靜到極時,上能看到天堂,下能看到地獄,能夠看到無數劫難以來,能夠看到前世生命的不斷更替。他心通:神通變化,出入自如,能洞察十方眾生,知道他們心內隱微的事情。想他們之所想,知他們之所知,不等他們念頭起而已經先知覺了。

這六通對於絕大多數人來說,會認為只有神仙才具有這樣的能力,他們會把這些和迷信聯繫在一起的。但是對於內丹修鍊者來說,這是一個非常嚴肅的話題,我們不能簡單的說這六通是不存在的。大家從媒體上,或者在現實中,對諸如單手開磚、頭頂開酒瓶、鋼槍刺喉、汽車過身等硬氣功的表演,還是可以接受的。但對六通,因為在現世中很難發現這樣的例子,就認為是虛幻的,則是不嚴謹的。實際上,修鍊內丹到了一定程度,是會出現這種特異功能的。修鍊內丹者,其哲學根據是天人合一,說一個簡單的現象,天氣炎熱,人就會出汗,天氣寒冷,人就會著厚衣。同理,修鍊內丹者要求人與宇宙同一,把人體作為小宇宙,模擬宇宙的運行,修鍊到一定程度,靜到極處,虛靜到極處,人的身心和宇宙同一,則宇宙的運行變化,各種訊息的交流,人與宇宙會有感應,則六通從理論上也是可行的。精、氣、神合一,則能成聖人、真人、神人,就會有種種神通。心定了人就會聰慧,心寂靜了就能感知,心空了就會有靈通,這一切神通作用實際上都是自心的感應。

有一些初煉內丹者聲稱能聽到各種各樣的聲音,有時雷聲陣陣、眼前金光閃耀,有時眼前紅霞滿天,有時忽然見到樓台亭閣、仙女奏樂、奇珍異草、香煙繚繞,忽而自己高官得坐、駿馬得騎,忽而殺聲陣陣、刀光劍影等等,這種種異境都是虛幻的,一定不要為之動心,要秉持一個靜字,否則大禍臨頭。如何才能獲得六通的能力呢?這就需要進行嚴格的內丹修鍊。

在科技發達的今天,大多數人會認為這是天方夜譚。那麼,六通是否有其現實意義呢?回答是肯定的。它反映了人對生命奧秘的探索過程,其對待生命的嚴謹的探索精神,對科技的發展是有極大的推動作用的,現代人藉助一些科技是能將一部分六通能力變成現實的。例如,藉助通訊工具,不論多遠聽到的聲音就像在耳旁,藉助網路可以說身在家中能遍知天下大事,藉助一些衛星,人們可以預測天氣預報以及其他等等。當然,人們是否能不藉助科技而達到六通能力,則目前還是「智者見智,仁者見仁」了。

神通具備了要藏而不露,有了聰慧,但不能使用。否則,會沾染上邪魔,也就是走火入魔。如果出現了幻覺,就要運用「虛空觀」,首要的是要觀察自心,心不生妄念,自性就可成就。人心本是虛空的,它和天地的虛空是相等的。然後還要觀察自身,使自心的虛空和身的虛空相通,身的虛空就會與天地的虛空相通,天地的虛空就會與太虛的虛空相通。虛與虛相通,則太虛混而為一,這樣陽神的出入就沒有障礙了。

陽神乳哺時間長了,六通就會具備,性合虛無,這時在靜定的時候,眼前會出現有雪花紛飛、天花亂墜的景象,頂門自開,為出胎之時,陽神自泥丸宮脫胎而出。陽神即人精神的最高精華,是至虛至靈無形無質的。

調神出殼之後,三年乳哺功完成,要繼續進行六年溫養之功。此功法「以太虛為超脫之境,以泥丸為存養之所。為防止陽神出而不歸,迷失本性,須旋出即收,多養少出,始則出一步即收,宜近不宜遠,宜暫不宜久;繼則出多步、多里而收,漸出漸遠,漸出漸熟,使陽神逐漸老成」。《性命圭旨》認為,陽神出殼後,幻景仍會出現,會使陽神迷失不返,這是由於原來煉己不純,有陰神外游造成的。應運用煉虛這段功夫,補原來煉心不純。這時仍以靜定煉神,神愈煉愈靈,漸入道境,陽神出去,便可以達地通天,千變萬化,移山填海,神通廣大,並能將法身愈分愈多,稱為身外有身了。

所謂陽神,它是可以脫離這個血肉的軀殼,能夠變成有形有相的另一自我生命存在,也就是除了這個肉體以外,另外已經構成一個身外有身的另一生命之存在,一切言行舉動都猶如現在。道教理論認為,當自我身心與宇宙渾然一體,套用莊子的話就是「萬物與我為一」,人的身心融化在一片光明凈境中之時,那便是正好認識自己本來面目的初步現象,然後再進一步凝神聚氣,到達有無隨心,大小隨意,出入自由的程度。

四、 返虛合道

本體虛空超出三界,本體虛空就是無。「天地與我同根,萬物與我一體。遍法界是個如來藏,盡大地是個法王身。實際無差,與三世佛而一時成道;真空平等,共十類生而同入涅槃。法身其大,虛空且難籠其體,真心其妙也,神鬼亦莫測其機。窮未來際為一晝夜,盡微塵海為一剎那。前乎古而後乎今,無不是這個總持,上乎天而下乎地,無不是這個充塞。

還虛合道為內丹學最後功夫,這一段是不可缺少的。具體操作是復將陽神收入祖竅之中,煉而復煉,煉神還虛,於虛無處煉之,陽神百鍊百靈,煉得陽神的慧光內神火,貫通軀體百竅,陽焰騰空,透頂透足,將色身(軀體)煉化入法身(陽神)之中,則會神光普照。直到最後煉得通身神火,軀體崩散,粉碎為不有不無、無形無跡的先天祖氣,還歸於道,方是還虛合道了。這最後一步稱為「虛空粉碎」,功成則能做到聚則成形,散則為氣,成為仙人。內丹家所謂「帶肉大覺金仙」、「萬劫不壞之軀」、「本來面目」,所謂「形神俱妙,與道合真」、「性命雙修」、「超神入化」,都是化歸虛無的意思。

《唱道真言》云:「煉丹,非有事事也。無所事事,方謂之煉丹。人能無所事事,以至於心齋、坐忘,丹亦何必煉?丹至於不必煉,乃善於煉丹者也。」又說:「夫無上之道,原無可道,無上之丹,原無所為丹,欲執象而求之,背道遠矣」。內丹修鍊的全過程是以道學的宇宙生成論和內丹學原理為依據的,煉神還虛就是要煉得神不自神,形神兩忘,沒有道法可修,沒有神仙可證,盡歸無極,復還空無,達到與天地合一,與宇宙同體,乃至後天和先天合一的境界。值得一提的是,一個人既要受累於俗事,又想長生不老,是不能夠從後天返先天的。有意思的是俗人既想在現實社會中求利求色求權,又想通過煉內丹追求長生成神仙,這本身就和道教內丹學的理論背道而馳。

這一階段是借用佛教心性說來闡釋修鍊的最高境界。將本體化為虛空,即由有到無,由本體到虛空,然後由虛空返還於道。人由後天返於先天,人與天地萬物一體,達到虛,則合於道。這就是《性命圭旨》丹道理論的要旨之所在。通過修鍊達到心與意合、意與氣合、氣與力合,於是人體內的先天之氣發動起來,使人的陽神出竅,神遊於天地間,與萬物融合為一。因此,欲成仙成佛必須下死功夫。

從現代意義來說,煉虛合道修鍊到一定程度後,修鍊者可以在意識的主導下達到形、氣、神的協調一致,此時意識建立起了對人體的各種生理機能的主宰作用,因而可以對人體的生理過程和物質過程加以控制。如果再發展,這種控制能力將得到不斷加強,就可以使人體產生某些特殊的狀態和功能。再進一步修鍊,意識對信息和物質的主導和認識能力更為增強,整個人體就成了意識主宰下的一個統一體,意識可以達到對身體的完全控制,實現內丹修鍊的目標。

從現代意義來看,煉神還虛和煉虛合道是物我同化階段,即萬物為一、道通為一。通過對金丹的溫養,使人的身心發生質變,可以開天目,開頂門,出陽神,千變萬化,出現六通等特異功能。從理論上來講,經過煉神還虛和煉虛合道,使天地萬物與人體合二為一,把人的身心融入大自然。這樣會使人能夠和自然界以及他人進行在常人看來不可思議的物質、能量和信息交換,對自然、社會以及自我發生根本變化,從而能夠高度適應大自然以及社會的變化。

綜上所述,《性命圭旨》丹道理論的主要內容可概括為:「煉己築基」是涵養本源、救護命寶。其方法是去除妄心、止念、觀心。目的是收心,回收意識。「煉精化氣」是安神祖竅、翕聚先天,方法是將元神涵養於祖竅中,運用回光內照之法。蜇藏氣穴、眾妙歸根,是引導精氣在任脈、督脈中做小周天運行。「鍊氣化神」是天人合發、採藥歸壺,運用聚火載金法,進行河車三轉。乾坤交媾、去礦留金,運用卯酉周天法做大周天運行。靈丹入鼎、長養聖胎,收外葯、內葯進行金液煉丹。「煉神還虛」是嬰兒現形、出離苦海;繼續溫養,像呵護嬰兒一般,移神內院、端拱冥心,會有特異功能出現。「返虛合道」是本體虛空、超出三界,身心結合,精氣神結合,天人合一。

第五章 《性命圭旨》丹道理論的當代價值

《性命圭旨》雖然是一部產生於明代的丹道著作,但它作為儒、釋、道三教修鍊理論精華的總結,作為道教丹道理論的集大成之作,其吸收了外丹,內丹南宗、北宗的理論成果。批判了只修性和只修命,主張性命雙修。豐富和發展了丹道理論。在今天仍具有超出時代限制的永恆價值。今天,重讀這部著作,對我們仍然具有很大的啟發。其當代價值具體講來有以下幾個方面:

、充分體現了人對大自然以及自身奧秘的積極探索

人的生老病死是自然規律,人們為了健康長壽,從身體和心理上進行了一系列的探索,把大宇宙和自身的小宇宙相結合,使自身的生長和大自然相融合,順應自然,合乎自然,得以長生。《性命圭旨》認為,通過精、氣、神的修鍊,使人體這一小宇宙與大宇宙合為一體,就可以成就聖人、真人、神仙、佛等的理想人格,這無疑給人的生命觀帶來了無限的嚮往與美好的願望,是前人、今人以及後人永遠追求的目標。儘管對大多數人來說這是可望而不可及的,但其中的理想主義精神,對自由的嚮往,對大自然奧秘的積極探索精神,對於我們具有很大的啟示價值。並且,其中的天人合一理論對於促進人和大自然環境的協調一致,也具有更為重要的現實意義。人為了滿足自身的需要,不可避免的要進行生產勞動,但要遵循大自然的規律,使人和大自然和諧相處。

二、有利於人類的身心健康和社會的良性發展

健康歷來是人們關心的大事,為了增進和保持健康,人們必然通過各種途徑來達到自己的目的,丹道修鍊就是人們所藉助的方法之一。一個人的健康不僅表現在身體上,而身心皆健康才是真正的健康。《性命圭旨》的性命雙修理論對人的健康有重要意義。從人的生命結構來看,修性、修命就是修鍊精、氣、神。精、氣、神是人體三寶,這幾方面健康的人才是一個健康的生命體。通過對精、氣、神的修鍊,可以使人的身心都能保持健康。實際上,人的生長過程就是一個能量交換過程,是一個物質和精神交互發展的過程。當身體一部分發生病變,如果從精神上特別關注這一部分,則全身的能量都與該部分病變有關。如果能從精神方面,也就是意識方面去調整,則能量會從引起病變的部分發生轉移,就會促使該病變朝有利於健康方面發展。因此,修鍊精氣神對於人們的養生具有重要的意義。

同時內丹修鍊理論由於其簡單易於操作更是老年人首選的健身方法,既能達到健身的目的,也可以通過這種方式將老年人聯繫在一起,形成老年健身團體等組織,這樣就更易於將老年人組織起來,使大家相互學習、相互幫助,克服進入老年社會後由於角色的轉變帶來的不適,從而加速參加養生健身運動的老年人的社會化進程。當前我國老年化勢頭迅猛,老年人口的數量比例更遠遠高於其他任何國家,而且目前我國的經濟發展水平不高,其結果是醫療保健壓力巨大而難以承受。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必須尋找新的有效途徑來緩解這種壓力,而《性命圭旨》中的一系列修鍊過程,即簡單易學又經濟實惠而會使人去嘗試。

三、有利於樹立積極正確的生死觀

丹道理論有助於人們樹立正確的生死觀。好生惡死是人之常情,但人生是短暫的,死亡是不可避免的。如何使人們在短暫的人生中生活的更加美好,則對國家、社會以及家庭意義重大。人經過修鍊能成仙成佛,這在現實中是鮮見的,但經過修鍊延長壽命者則比比皆是。因此「重人貴生,生為第一」的樂生觀等,可以幫助人們克服消極的「命定」論思想,使人生、社會充滿生機與活力,從而使人們的生活更加美好。

總之,作為中國道教內丹理論的精萃。《性命圭旨》一書理所當然給人們帶來極其重要的啟示,使人們重新審視身心以及自身與宇宙的關係。因此,我們要吸收其精華,去除其糟粕,使之更好地為人類服務。


推薦閱讀:

風水理論中的最大陷阱[原創][ 作者:區宇俊易學齋 ]
潘昭佑八字理論
(10)[轉載]石田山人命理論用神慚愧學人增注
解密:《壇經》的理論淵源與現實意義(3)
一看就能記住的十干化合之理論

TAG:理論 | 道理 | 丹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