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與《道德經》互補(上)
《論語》與《道德經》互補(上)
前國家主席江澤民曾經在美國哈佛大學發表了以《大力弘揚中華民族的優秀歷史文化》為題的演講。他指出:「早在公元前2500年,中國人就開始了仰觀天文、俯察地理的活動,逐漸形成了"天人合一』的宇宙觀。」這就是說,中國人在5000年前就有了「天人合一」的宇宙觀,認識到宇宙與人及其人類社會遵循同樣的自然規律。
伏羲依據《河圖》創立了整體把握世界的「太極宇宙」模型,並生動地描繪出宇宙的容貌 —— 反對稱的雙螺旋宇宙。雙螺旋運動與演化是我們宇宙的普遍規律,它不單是物質世界的自然規律,也是人類精神世界和社會發展的內在規律,因而是萬事萬物大一統的自然法則。
英國歷史學家湯因比在《展望21世紀》中說:「世界現在最需要的是中國文明的精髓 —— 和諧。如果中國不能取代西方成為人類的主導,那麼整個人類的前途是可悲的。」這表明,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 —— 儒道互補的和諧文化,對於人類文明有著深遠的影響力,可以促進世界和諧與發展。
1982年8月27日,美國前總統里根在致舊金山祭孔大典主任的信中說:「孔子高貴的行誼與偉大的倫理道德思想,不僅影響了他的國人,也影響了全人類。孔子學說世代相傳,提示全人類豐富的為人處世原則。」1987年,里根總統發表國情咨文,引用了老子《道德經》中「治大國若烹小鮮」的名言。顯然,這是對湯因比預言的最佳說明。
1975年,美國當代著名物理學家、哲學家弗里喬夫·卡普拉在其驚世之作《物理學之道》一書中寫道:「東方神秘主義提供了一個協調一致和盡善盡美的哲學框架,它能容納物理學領域最先進的理論。……如果說物理學現在把我們引向一種在本質上是神秘主義的宇宙觀,那麼從某方面來說,就是返回到2500年以前的起點上。」這預示著,最古老的東方科學與最前沿的現代科學必將形成跨時空的完美鏈結。
當然,《周易》並非僅僅是一個哲學框架,而且是一個科學的太極宇宙模型。「太極圖」陰陽魚呈現雙螺旋互抱之像,它以最大的抽象容納了最多的具象,令雙螺旋規律無所不包。誠如《四庫全書·總目提要》所言:
易道廣大,無所不包,旁及天文、地理、樂律、兵法、韻學、算術,以逮方外之爐火,皆可援易以為說。
無論那一門古代學科都被《周易》宇宙學所包容,這一隱藏在東方世界奇蹟般的歷史之謎,值得研究。
讀者肯定明白,弗里喬夫·卡普拉所謂物理學返回到2500年以前的起點上,並不意味著現代物理學在倒退,而是意味著科學事業以螺旋式的上升,達到一個新的高度。在我們看來,則是西方現代科學與東方古代科學,找到了共同的新起點。這決不是一種毫無規律可尋的歷史巧合現象,而是世界文明內在的雙螺旋運動規律的顯露。世界文明正沿著雙螺旋軌道向前發展。
德國哲學家卡爾·雅斯貝斯(Karl Jaspers 1883~1969)提出的「軸心時代」理論,早已暗示了世界文明呈現東西方雙螺旋交纏的形態。他在《歷史的起源與目標》中說:「直至今日,人類一直靠軸心期所產生、思考和創造的一切而生存。每一次新的飛躍都回顧這一時期,並被它重新燃起火焰。自那以後,情況就是這樣。軸心期潛力的蘇醒和對軸心期潛力的回憶,或曰復興,總是提供了精神動力。對這一開端的復歸是中國、印度和西方不斷發生的事情。」就是說,從公元前800到前200年的軸心期以來,不論是東方國家還是西方國家的進步,每一次新的飛躍都呈現螺旋式上升,東方世界與西方世界相映成趣,每一個新的起點必然出現向軸心期螺旋「返回」的狀況。
東西方文明好比地球上的兩個巨人,他們從同一起始點出發並按照宇宙「對流」的行為方式,一個向東走,一個向西走,初看起來,他們背道而馳各奔東西。當他們走到中途,就有一次不期而遇。於是,我們可以看到兩個巨人的足跡組合 —— 閉合的歷史圈環。當他們繞地球一周之後再一次相遇,並且發現終點原來就是「返回」到了起始點。這樣,我們更清楚地看到兩個巨人的足跡組合 —— 循環無端的雙螺旋歷史圈環鏈。循環無端當然不是平面的軌跡,終點並不完全等同於起始點,它隨著地球時空位置的改變而成為新的歷史起點。
顯然,這個比喻與前文論述的「莫比烏斯圈」宇宙軌道有著內在的一致性。它同樣令世界文明的隱秩序結構明朗化,因人類及人類社會都是宇宙的組成部分,遵循同一規律。
有趣的是,由東西方文明所構建的雙螺旋歷史圈環鏈,完全出自於東西方兩種思維方式的對立互補。東方人偏重於右腦直覺思維,用取象比類的方法定萬物的屬性或類別,在網路中尋找對應關係;西方人偏重於左腦邏輯思維,用精確驗證的方法定萬物的質量或能量,在實體中尋找因果關係。誠如英國著名科學家李約瑟所言:「歐洲的哲學傾向於在物質中發現實在,而中國的哲學則傾向於在關係中發現實在」。
正是雅斯貝斯所稱呼的人類文明軸心時代,中國誕生了兩位偉大的思想家 —— 孔子和老子。孔子(前551~前479年),姓孔名丘,字仲尼,春秋時魯國(今山東曲阜)人,現存《論語》一書。老子(約前580~?年),姓李名耳,字聃,春秋時楚國苦縣(今河南鹿邑縣)人。李耳曾任東周的「守藏室史」官,後辭官隱居。他西出函谷關(今河南靈寶縣西南)時,關令尹喜知李耳將遠走歸隱,便請他留言。於是,老子寫下了《道德經》(又名《老子》)五千餘言,騎著青牛飄然而去。
孔子是儒家學說的創立者,一部《論語》記錄了孔子的偉大思想;老子是道家學說的開山鼻祖,一部《道德經》樹立了軸心時代的文明豐碑。從中國文化的主體結構來看,儒家孔子側重於人文文化,道家老子側重於科學文化,且儒道兩家都是原始宗教的承接者。所謂側重,是鑒於古代哲學與古代科學並沒有嚴格的分割線,呈現「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交纏態,這一文化特色前後相繼了數千年。所謂承接,是指在宗教信仰上,儒道兩家並未與原始宗教完全決裂,他們不乏深厚的宗教情懷。這對於後來儒教、道教的產生,是一個不可忽略的原因。
換句話說,儒道兩家都認同的「天人合一」觀,既是一個哲學概念,又是一個科學理念。於是,孔子的人生哲學、老子的自然哲學都符合「天人合一」觀,只是視角相反,形成互補。他們信仰的《周易》宇宙學之天,乃一陰一陽之道,而非神。故孔子曰:「敬鬼神而遠之」(《論語·雍也》)。老子曰:「以道蒞天下其鬼不神」(德經·六十章)。孔子站在人文科學立場,老子站在自然科學立場,都不輕信鬼神,也不反對宗教。
我們說《論語》與《道德經》互補,是基於兩部經典之間存在著對立的一面,即「對立互補」。例如,孔子和老子對於前周王朝的「禮樂」文明持不同政見。從表面上看,他們的思想是完全對立的,從深層處看,他們的學說既對立又互補。
老子曾任東周守藏吏,有機會博覽典籍,故學識淵博。老子對周王朝宗法禮樂文明的興衰,有著超凡脫俗的見解。他發現自然「無為」的宇宙之道,也是人類社會的治理之道,其「無為治國」的政治主張,乃是溝通天道與人道的橋樑。
孔子身處亂世,面對禮崩樂壞的社會局面,認真思考治理亂世之策。他通過收集、整理古代書籍,發現了周天子制禮作樂的歷史功績。為了天下太平,他極力推崇周禮,提出了「克己復禮為仁」的政治主張。其「仁」字,乃是孔丘對西周禮樂文明畫龍點睛的以「述」為作。
孔子為學周禮曾求教於老子,如《史記·老子韓非列傳》記載:「孔子適周,將問禮於老子。」孔子讚歎:「吾今日見老子,其猶見龍耶。」他把老子喻為神秘的「龍」。後來,道家人物稱孔子為高貴的「鳳」,如《莊子·人世間》載言:「孔子適楚,楚狂接輿游其門。曰:"鳳兮鳳兮,何德之衰!』」可見,老子與孔子乃人中之龍鳳。中國人崇尚龍吟鳳鳴的祥瑞之聲,是否表明了國人對儒道互補的傳統文化的眷戀呢?而在今天,中國的龍鳳文化早已傳遍了世界各地。
各種注本的《道德經》,其譯本發行量僅次於《聖經》。如英國、法國、德國、美國等西方發達國家紛紛出版《道德經》。很多哲學家、科學家、宗教學家、管理學家都在研究老子思想,諸如F·謝林、馬丁·布伯、李約瑟、卡普拉、海德格爾等人,則是在研究中有所創穫者。美國學者鄧正萊(James A.Dorn)1998年撰文《中國的前程:市場社會主義還是市場道家?》,他說:中國的前程,在於通過信奉和拓展老子的天道思想而回到本國的自由傳統。《道德經》就是中國的自由憲章。
法國啟蒙思想家伏爾泰曾經說:孔子講的「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這一思想,是超過基督教義的最純真的道德。孔子開創了一種人類行為的科學,是一切科學的最強者。「孔子說仁義,若使人們實行了這種道德,則世界上就沒有什麼戰爭了」。香港孔教學院院長湯恩佳語出驚人:「在中國歷史上,凡是尊孔的時代都是天下大治;凡是反孔或淡化孔子的時代,都是天下大亂,甚至人亡政息。這是歷史的必然。」美國學者愛默生稱:「孔子是中華文化教育的中心,是哲學上的華盛頓」。
話說回來,孔子與老子有多次會晤,《史記·孔子世家》、《禮記·曾子問》均有記載。而《莊子》記述孔老對話達50多處,例如「孔子年五十一,南見老聃」,孔子云:「甚矣道之難行也。」天命之年的孔子對「道」的認識,另有一番感慨。
孔子問禮於老子,他們對「禮」和「道」的不同見解,乃是儒道兩家文化差異的最初顯露,並標誌著中華文明進入了新的歷史階段。中國文明的軸心時代,雖然諸子並起、百家爭鳴,學術呈現繁榮昌盛的景象。但是在秦漢以後,墨家、法家、兵家、農家、名家、縱橫家等學說先後衰落,而在歷史上世代相傳,影響深遠,構成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學說,只有儒道兩家。
儒道兩家對立互補,為當今學界所認同。但必須看到,儒道兩家皆為河洛文明的傳承者,他們的學說是對《周易》宇宙學的繼承和傳揚。尤其重要的是,儒道兩家代表了易道雙螺旋中的正反螺旋,而展示了中華文明進程的雙螺旋軌跡。當然,由此而導出了新問題:儒道兩家是如何承襲《周易》宇宙學的?對立互補的學說又是如何可能組成雙螺旋結構的?
我們先從《道德經》說起。《道德經》有八十一章,上篇道經三十七章和下篇德經四十四章。幾千年來,這部著作被奉為道家和道教至高無上的經典。道經·一章曰: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這一章的意思是:道,可以用語言說出來,但不再是「不可稱道」的自然之道了;名,可以用文字來表達,但不再是「不可名狀」的自然現象了。無,用以稱述宇宙的無形始原;有,用以稱述萬物的有形母體。
因此說,經常處於無欲、無為的境界,是為了體察自然之道的奧妙;經常處於有欲、有為的境界,是為了觀察自然現象的機制。這無為、有為兩者同樣出自人心,只是名稱互異,是自然之道在人們心中的特殊反映。自然之道在玄妙之中還有玄妙,而無為、有為兩種思維方式是把握自然之道的門徑。
老子在《易經》的基礎上,進一步闡明了「道」是宇宙萬物的本源 —— 道法自然,自然即道。一部《道德經》的精華要義都濃縮在道經·一章之中。這無為、有為兩者,無為是通往宇宙隱秩序的門徑,有為是通往宇宙顯秩序的門徑。
老子的哲學思想與科學理論,以「道」為其核心。德經·四十二章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這是對萬物產生於「道」的高度概括,作為宇宙本源的道,化生混沌一體之氣,即道生一;混沌一氣動分陰陽兩儀,即一生二;陰陽交感的力作用稱為三,即二生三;陰陽交感產生無限二分變化,生成天下萬物,即三生萬物。萬物依然保持著陰陽互補的結構,即負陰而抱陽,且與本源之道(混沌一氣)共振,使得宇宙整體和諧統一,即沖氣以為和。
也就是說,宇宙為一,道在一中。一分為二的分形變化,生成天下萬物;合二為一的對稱運動,成就一物一太極。太極陰陽交感,生生不息的變化,體現了宇宙的總規律。
老子認為,道既是宇宙的本源又是宇宙的行為規範,因此宇宙的物質行為有著自己的運行軌道。正如他在道經·二十五章中所描述的: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廖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故強字之曰道,強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遠,遠曰反。
這就是說,道由陰與陽兩種物質交融而成,是先於天地的客觀存在。道具有「獨立而不改」的開合節率和「周行而不殆」的圈環運動,是無限二分為天下萬物的宇宙本源,而宇宙萬物又在太極圈環軌道上運動。道經·一章開宗明義地提出,宇宙亘古不變的道是不可稱道的自然規律。老子覺得,用語言和文字把人與自然相互作用的規律表達出來,是欠準確的,但又不得不勉強而為之。從道經·二十五章看,老子用兩個「強」字申明,把宇宙的規律稱為「道」,名為「大」是勉為其難的。
表面看來,老子在闡明「言不盡意」的局限性。但人們是否想過,老子為何在幾千年以前就能發現,用語言描述出來的道與自然而然的道存在差異呢?其根據又是什麼呢?
其實,道經·一章已經作出了答卷:認識自然之道,只有兩種方法,即「無為」與「有為」之法。老子親自以「無為」之法體察了道的存在 —— 大曰逝,逝曰遠,遠曰反 —— 開合脈動、循環往複的道。這個「反」字的含義,就是指「物極必反」的回歸性。誠如德經·四十章所言:「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也就是說,道致遠時,會向著自身相反的方向運動,並由「弱」向「強」循環往複。天下萬物生於有形的物質母體,而有形之「器」由無形之「道」產生。
《道德經》不單是道家的哲學經典、道教的基本典籍,而且是中國古代自然科學的主要元典之一、中國氣功科學的四大經典之一。對於沒有練習過氣功或是對氣功不太了解的讀者,可能不理解 —— 老子以「無為」之法親自體察了道的存在。於是,我們有必要做些解釋。
(1)氣功與科學
氣功是煉「炁」的功夫。氣功理論及其方法源於《周易》天人合一的宇宙學。天是大宇宙,人是小宇宙,大、小宇宙同質同構 —— 都是由「炁」聚合的太極圖像。天與人以「炁」相通,遵循統一的自然規律 —— 陰陽交感互動。老子所說的「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其「沖氣」二字當出自氣功體驗,沖氣的感受,乃是天人相應之「炁」的振動激蕩。在中國氣功學中,「炁」與「氣」二字是通用的。
這就是說,老子的無為之法,指無欲、無為的境界 —— 氣功狀態。通過調整心態與體態達成身心和諧,潛在能量輻射產生了人體場態效應,並與宇宙場態交感互動。
有必要指出,練習氣功的人,通常可以獲得修身養性、祛病強身、延年益壽等效果,少數人會自然地出現潛在功能,這是可遇不可求的現象。有些人因執迷於「特異功能」,抱著急於求成的極不自然的心態,往往出現偏差 —— 走火入魔。所謂「開發人體特異功能」是錯誤的,「開發」乃是一種誤導。請氣功愛好者不要步入這一類似的誤區。
老子的上乘氣功態,指培養先天之「炁」,形成人體太極圖像小宇宙,並與大宇宙之「炁」相激蕩;天與人渾然一體,其大無外、其小無內,分不出大小、分不出彼此;人與自然和諧一致而融為一體時,則可以體驗宇宙變化之道。正如德經·四十七章所說,「不出戶,知天下,不窺牖,見天道」。
換言之,上乘氣功態優化了人體生物場,形成一種自然而然的精巧的生物互感器 —— 星旋態人體,如同著名科學家錢學森所說「用人的感覺系統為測量儀器,而不是用設想的儀器」。星旋態宇宙以旋動力為載體,與分形星旋態相互感應、交換信息,致使人可以感應宇宙變化的某種規律。
可見,無為之法是一種氣功體驗。在不刻意之間,人體生命場態成為天然的生物電子裝置,起到觀測宇宙的效果。從技術上講,要做到無欲、無為使身心和諧。無欲,是指心無雜念,逐漸進入無思無慮的清靜狀態;無為,是指身體放鬆,使氣血運行暢通無阻。當做到松(身)靜(心)自然,內氣充滿活力,身心和諧便可以升華到天人合一的互感狀態。
老子發現,道性自然無為而無不為,人們只有處於無欲、無為的境界,與道性相合才能夠體察道的真相。足見,《道德經》不是單憑邏輯推理產生的哲學經典,老子的氣功實驗事實為其哲學觀點提供了科學依據。由此而論,《道德經》與《周易》一樣也是一部中國古代的科學書籍。錢學森在《人體科學與現代科技發展縱橫談》中預言,21世紀新的科學革命即將來臨:
我相信,氣功和我國傳統醫學(包括中醫、蒙醫、藏醫,還有其它的民族醫學等)以及人體特異功能這幾個方面綜合在一起,一旦同現代的科學技術相結合,就一定會變成馬克思主義的科學,也就是真正的科學,同時,在綜合的過程中它會改造現代的科學,使現在的科學再提高一步,這也就是我們所要做的一件大事。這件事做好了,必然導致爆發一次科學革命。……大家也可以認為這是東方的科學革命。
我想真正吸引著我們沿這條曲折而又艱險道路去探索的是:這可能導致一場21世紀的新的科學革命,也許是比20世紀的量子力學、相對論更大的科學革命。
……一個人體科學的幽靈在我們之中徘徊!
錢學森創立的中國人體科學,必將對現代科學的發展起到不可估量的推動作用。我們甚至相信,21世紀科學革命的特色,是東方古代科學與西方現代科學的完美結合。
氣功學屬於人體科學的研究範疇,中國氣功源遠流長。在歷史上,伏羲、文王、老子等古代聖賢,就是注重修身養性的氣功大師。他們驚人的超前科學思想,起源於自身的氣功實踐與天象觀察,即無為、有為兩種思維方式相結合的產物。
值得注意的是,老子通過氣功方法認識了宇宙的規律,這是一種先天「無為」之法。但老子畢竟經過思考,用儘可能接近於宇宙真相的語言表述了宇宙的規律,這又是一種後天「有為」之法。這令我們明白了更深刻的道理,先天與後天、無為與有為原本是不可分割的和諧整體。
按照中醫科學的觀點:人體是一個小宇宙,乃自然大宇宙的縮影。女子年滿14歲,男子年滿16歲,已進入後天狀態,成為後天的人。正常的生命活動及生理、病理變化都遵循後天八卦的小周天循環規律,但人體經絡系統與先天八卦系統對應,故後天的人仍然與自然大宇宙息息相通。所謂腎為先天之本、脾為後天之本,是指腎藏精,稟承了先天元氣;脾統血主水谷運化,提供後天生命所需要的營養。常規態下,經氣沿小周天經絡運行;氣功態下,經氣則沿大周天經絡運行。
雖然人體科學及氣功學科有待深入研究,但現在也可以告訴尚未學過氣功的讀者:氣功並不神秘,只是有點神奇。很多沒學過氣功的人,常常處在氣功態下卻渾然不知。
道理很簡單,不管是有意還是無意,只要做到松靜自然、身心和諧,就能夠進入氣功狀態。例如,一個靜心的垂釣者,一個凝神創作的書畫家,一個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公務員,一個德高望重的學者,一個為人師表的教師,一個醫德高尚的醫師,一個有社會責任感的企業家,一個德才兼備的影、視、歌、舞、戲曲表演藝術家,一個心胸豁達的工人,一個純樸善良的農民,乃至知足常樂的平民百姓、天真無邪的小學生,都會在無意識之中進入氣功態。
事實果真如此嗎?老子的學說告訴我們:人生的一切有為都是「後天」的行為,一切無為都是「先天」的行為。人們每天忙於工作或事業,使體力和腦力在「有為」中消耗,勞累甚至使人身心疲憊或生病。人們正是在「無為」之時,疲憊和病痛自然消失,體力和腦力自然恢復。這好比,人體系統中有一個先天維護程序,它的執行文件名叫 —— 松靜自然。人體氣功態,就如同正在執行中的先天維護程序。以上列舉的人群在無意中啟動了這個程序,而練習氣功則是為了有效地啟動這個程序。
讀者也許聽說過,練習氣功的方法不下數千種。老子的學說揭示了氣功的原理:一切有為的氣功方法都屬於後天之法,萬法歸宗起來只有一個法 —— 後天返還先天 —— 無為之法。沒有學過氣功的人之所以能進入氣功態,正是印驗了無為之法。
其實,一切氣功方法都是人為的編排,通過不同的方法引導人們身體放鬆、思想入靜,達到松靜自然、身心和諧的狀態。顯然,練習氣功的過程,就是通過有為的後天方法進入到無為的先天境界 —— 氣功態。
古人把練習氣功叫做「修道」,通過修鍊身心,使自己的思想和行為符合宇宙的規律 —— 道。這正是《道德經》所講的主要內容之一:修後天之德行,合先天之大道。練習氣功等價於修鍊品德,使人道合於天道,達到「天人合一」的境界。
德經·七十九章曰:「天道無親,常與善人。」就是說,天道不分親疏公平對待每一個人,「道」保護有「德」的善人。而違背道德之人的惡行,會遭到自然規律的報應。正如德經·七十三章所言:「天網恢恢,疏而不失」。
由此可知,一個真正的修道者或說氣功師必然具有高尚的品德,其言其行合於道、合於德。那些號稱天神下界、法力高過如來佛的「氣功大師」和自我吹噓的江湖人士,道德如此低下,哪來的真功夫?在近30年來的氣功熱潮中,曾有許許多多善良的氣功愛好者上當受騙,不僅被「氣功大師」或「江湖騙子」轉走了錢財,還耗費了時間和精力。
氣功原理告訴我們:真功夫青睞品行端正的人。換言之,品德高尚的人才有真功夫。以此可識破騙局:功夫是自我修鍊身心的成果,自稱法力無邊能給弟子長功的「大師」是騙子。牛皮吹得越大,向您要錢就越多的「大師」也是騙子。
讀者都很清楚,現代科學理論是以可重複性的實驗事實為其支撐。可重複性的實驗一旦被推而廣之地運用,便成為檢驗科學真理的唯一標準。在這個標準面前,奠定東方科學基礎的人體氣功態被視為非科學的直覺體悟,稱之為東方神秘主義。儘管中國氣功歷史悠久,但作為「氣功科學」進行研究卻很年輕。現在面臨的問題是,現代科學實驗尚未確認氣功態。
應該肯定,用現代科學的實驗手段來驗證氣功態,是一種有益的嘗試。但要明白科學理論水平和科學觀測水平的現狀,從微觀世界到宏觀世界未知的領域達95%以上,科學實驗不能確認的事件並非僅僅是氣功態。
事實上,可重複性的科學實驗,只適用於特定的現象。沒有必要誇大科學實驗的特定價值,把為數眾多的未知領域的真理列入「經不起科學驗證」的偽科學。科學界仍然在創新或完善科學理論,更先進的實驗裝置和觀測工具必定會出現,科學終究要揭示出宇宙與生命的更多奧秘。
把上乘氣功狀態稱作「氣功實驗」,不是為了依附「現代」這個標準,而是認定東方科學理論同樣有實驗事實的支持,只不過是實驗方法不同於西方科學而已,我們沒有理由否定這個真實的歷史環節。在東西方科學與哲學理論趨向大一統的今天,必須認同兩種科學原理、兩種思維方式、兩種實驗方法相互並存的歷史事實,還必須研究兩者之間對立互補的內在規律。這也許是21世紀科學革命的新方向。
(2)天道與人道
道經·一章已表明,老子重視無欲、無為的先天境界,但不排斥有欲、有為的後天境界,這是老子學說的重要前提。從這個角度來看:儒家傾向於後天有為之法,重視人道;道家傾向於先天無為之法,重視天道。儒家與道家相互並存、對立互補,延續了「天人合一」的《周易》雙螺旋之道。
有人說,儒家是殷周文明的繼承者,周文王是儒家推崇的聖君。這種說法當然是有道理的,孔子曾經提出「行夏之時,承殷之路,服周之冕」(《論語·衛靈公》)。並聲稱,「周監於二代,鬱郁乎文哉,吾從周」(《論語·八佾》)。由此可見,孔子是在繼承夏、商、周傳統文化的基礎上,創建了中國歷史上第一所「有教無類」的私立學堂,傳授宗周禮樂文明和儒家學說。
有一個問題值得人們注意:司馬遷的《史記·孔子世家》記載「孔子以《詩》、《書》、《禮記》、《樂》教,弟子蓋三千焉,身通六藝者七十有二人」。這表明,孔子整理了從上古留傳下來的歷史文獻《詩經》、《書經》、《禮記》、《樂經》,以此作為儒學的主要教材。問題在於,他為何不將《易經》列入教材呢?
其實,在《史記·孔子世家》中已提供了答案:「孔子晚而喜《易》,序《彖》、《系》、《象》、《說卦》、《文言》,讀《易》,韋編三絕。」原來,孔子直到晚年才對《易經》進行了全面研究,致使穿竹簡的牛皮繩斷了三次。這與《論語·述而》的記載相符,子曰:「加我數年,五十以學《易》,可以無大過矣」。
《論語·述而》載,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竊比於我老彭。」孔子說,敘述歷史不隨意造作,信仰歷史價值喜愛古代文化,故私下我與商代賢士老彭比照。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孔子說,我不是生下來就懂得很多事情的道理,只因熱愛古代文化,孜孜以求地學習歷史經驗而已。
然孔子編《詩經》和《書經》,修《禮記》和《樂經》,注《易經》,定《春秋》,其「述」非同一般,如朱熹的《論語類注》所說:「集群聖之大成而折裒之。其事雖述,其功則倍於作會。」可見,孔子對歷史資源情有獨鍾,儒學出自河洛母體。
透過這些歷史記載,不難發現:孔子的儒家學說是基於理性思辯,偏向於左腦邏輯思維,與《周易》宇宙學中文王后天八卦逆時針螺旋(S形螺線)相對應。老子的道家學說則是基於整體把握,偏向於右腦直覺思維,與《周易》宇宙學中伏羲先天八卦順時針螺旋(反像S形螺線)相對應。
在結構上,大腦兩半球是左右對稱的;在功能上,左腦邏輯思維與右腦直覺思維恰好是反對稱的。這表明,腦功能態是一個反對稱的太極圖像。而孔子的邏輯思維方式,與後天八卦立足於人事萬象,注重人道之「用」相契合,正是他推崇周文王為聖君的原因。孔子直到晚年才深入研究了《易經》,早年的孔子僅僅發現了周文王時代的表象特徵 —— 人道之應用 —— 禮樂文明,如是說「其或繼周者,雖百世可知也」(《論語·為政》)。
由此看來,孔子是偉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卻不是氣功大師,這正是他與老子的差別所在。老子通過氣功實驗體察的道,是宇宙運行的天道,即自然的法則;孔子通過邏輯理性認識的道,人類社會的人道,即人倫規範。因此,道家接近自然主義 —— 以先天為體,儒家接近實用主義 —— 以後天為用。孔子的儒家學說與老子的道家學說交相輝映,閃耀著中華民族易道雙螺旋文明的智慧之光。
孔子晚年讀《易經》而「韋編三絕」的故事,說明他下了很大的功夫研究《易經》,對易道的領悟已經非常深刻了。但孔子的思維方式,仍然是偏向左腦邏輯理性的。在《易傳》說卦·第二章中,孔子指出:
昔者聖人之作《易》也,將以順性命之理,是以立天之道曰陰與陽,立地之道曰柔與剛,立人之道曰仁與義。
孔子剖析了易道:天之道、地之道、人之道,完全符合伏羲先天八卦和文王后天八卦的原創精神 —— 三才之道。三才之道乃是天人合一的易道 —— 一個清晰的太極圖像 —— 陰陽互補的宇宙天球,無窮嵌套的正、反螺旋運動軌跡。天之道,是先天八卦全宇宙的總規律;地之道,是後天八卦半宇宙的分形規律;而人之道,是人與自然、人與社會和諧發展的雙螺旋規律。
孔子又以陰與陽、柔與剛、仁與義的對立統一規律分別表述天、地、人三才之道,完全符合「太極二分率」法則。一陰一陽之道具有無限二分性和對立互補性,天道以陰與陽對立互補,地道以柔與剛對立互補,人道以仁與義對立互補。
仁,確定道德標準;義,建立行為規範。如《論語·季氏》所言:「隱居以求其志,行義以達其道。」但「仁義之道」不能涵蓋形而上的自然之道。這表明孔子對「立人之道」的闡釋並不完整,是對《易經》本意的缺損。也就是說,「仁義之道」屬於《易經》哲學意義上的人道,「自然之道」屬於《易經》科學意義上的人道。孔子闡述的立人之道,一半正確,一半空缺。
然而,易道是「河洛一體」的雙螺旋結構,《周易》宇宙學原理不允許缺損某一半。非常微妙,老子的「自然之道」符合先天八卦之本體,孔子的「仁義之道」符合後天八卦之應用,對待與流行相得益彰。儒道兩家的仁義之道與自然之道互補,可謂天衣無縫,致使根植於河洛的易道雙螺旋文明延續了數千年。
正是「人道」這一命題,孔子與老子的觀點相互對立。令人驚奇的是,他們的觀點既對立又互補,並不存在誰是誰非。究其原因是:人心具有二重性。人是社會的一員,是社會的人,具有社會性;人又是宇宙的一部分,是自然的人,具有自然性。儒道兩家的互補性,應歸結為人文主義與自然主義的互補。
孔子提倡的人道強調了人的社會性,「仁義」建立了後天倫理之道;老子提倡的人道強調了人的自然性,「無為」建立了先天形上之道。這意味著,後天顯秩序與先天隱秩序的對立互補,才是儒道兩家互動互補的內在機制。
後天倫理之道一般表現為:儒家對社會發展和文明進步持樂觀、熱忱的態度,主張天下為己任,以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為奮鬥目標。並倡導「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後已,不亦遠乎」(《論語·泰伯》),「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周易·象傳》)等積極進取的精神。把個人置於社會群體之中,投身社會事業,為國家多做貢獻,以此體現人生價值。
先天形上之道一般表現為:道家對社會發展和文明進步持審慎、冷靜的態度,主張社會發展和人生進取,不能以喪失自然和諧與純樸人性為代價。指出「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餘」(德經·七十七章)的區別。以「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惡,故幾近於道」(道經·八章)之比喻,來揭示「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德經·四十三章)的柔弱勝剛強的品德。老子洞察到在今天稱之為異化的現象 —— 文明發展的負面作用,強調以回歸自然的方法來避免和矯正。老子對文明發展的深謀遠慮,堪稱是對整個人類前途和命運的終極關懷。
老子在道經·十八章中指出:
大道廢,有仁義;智慧出,有大偽;六親不和,有孝慈;國家昏亂,有忠臣。
這一章的意思是:當天道被忘卻或放棄,才有仁義之道的顯現;當後天的聰明才智出現了,才伴生了虛偽狡詐的流行;當父子、兄弟、夫妻不和睦時,孝敬與慈愛才被稱頌;當國家發生混亂時,才有忠臣良將的湧現。
老子的人道觀是直指天道的,不管是個人、家庭、還是國家都應該遵循「無為而無不為」的天道。理由在於,天道大於仁義之道,天道不廢棄,仁義就被掩蓋;只要人們保持住純樸自然的天性,就不會出現虛偽狡詐;家庭和睦,就無需分辨孝慈;國家無為而治,就沒有忠臣與奸侫的區別。
由此可見,老子對形而上之道非常重視。通過揭示天道與仁義之道的內在關係,力圖將先天隱秩序明朗化,提醒人們在推行世俗的仁義之道時,不要違背了天道。
道經·二十五章提出:「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這是老子的名言,揭示了「天人合一」的宇宙結構及其分形與回歸的統一性。
就是說,宇宙間有四種東西可稱「大」。道,作為宇宙的本源是偉大的;天,為宇宙的全部是偉大的;地,為宇宙的一部分是偉大的;人,作為其中的一員是偉大的;表明了太極二分律的層次性。人,效法地的規律;地,效法天的規律;天,效法道的規律;道,則順從自然規律而自成法則;表明了太極二合律的回歸性。在雙螺旋互抱的太極宇宙中,一陰一陽之道是宇宙的本源又是宇宙的行為規範,是人們應該效法的最高準則。
綜上所述,儒家與道家的「人道」觀,具有鮮明的對立互補性質。老子似乎在說:沒有遠大的目標,人類將迷失方向,先天八卦為我們樹立了目標。孔子似乎在說:沒有具體的方法,何以能達到目標,後天八卦為我們提供了方法。
「天道」是不以人的後天意志為轉移的客觀存在,而人的自然本性與天道相合。由於後天意識的波動,使人時而迷失了自然本性,於是有「仁義」之道規範人的行為。因此說,天道與人道是客觀存在與主觀把握的統一。用外在的規範性來確保內在的自然性,以人道合於天道、大道合乎自然。由此而論,老子的「人道」是直指天人合一目標性的道,其人道等同於形而上的天道,即自然的法則。孔子的「人道」是制定人倫規範方向性的道,其人道逐步趨近最終目標天人合一的易道。換言之,老子推天道以明人道,孔子推人道以達天道,符合了「太極宇宙」的容貌 —— 反對稱的雙螺旋結構。
從表象看,儒道兩家的人道觀大相徑庭;從里象看,則是天道與人道的珠聯璧合 —— 天人合一的易道。中華傳統文化是科學與人文的結合,因而有著超越時空的強大凝聚力。
《論語》與《道德經》 (互補下)
(3)無為與有為
一般來說,孔子開創的儒家學說是入世的官學、顯學;老子開創的道家學說為出世的民學、隱學。曾有許多學者認為,儒家乃是中國文化的主幹。也有一些學者提出,道家才是中國文化的主幹。近20年來,學術界趨向一種共識:儒家重視人倫,道家崇尚自然,他們相互補充,共同構成了中國文化傳統的主幹。二者皆流而非源,呈現二水併流的統一圖景。
《星旋態宇宙模型》的觀點與學術界的論斷是合拍的,只是將「二水併流」的統一圖景,提升為「雙螺旋運動」的圖景。進而揭示出儒道兩家構成的雙螺旋運動圖景,延續了易道雙螺旋文明,代表先天八卦和後天八卦中的正、反螺旋。這樣一來,中國文化傳統的主幹具有了嚴謹的科學性 —— 根植於河洛一體的《周易》宇宙學。儒道互補呈現出鮮活的形態 —— 人文科學與自然科學雙螺旋交纏的動態結構。這一持續了數千年的文化特色,在世界文化史上堪稱一絕。
入世與出世、官學與民學、顯學與隱學,從不同側面勾畫了儒道兩家學說的對立互補性。實際上,這正是對「無為」與「有為」兩者關係的不同表述。也就是在這個問題上,人們的認識還存在某些誤解。當然,澄清事實是非常必要的。
有人提出,儒家是積極入世的、貼近生活的實踐哲學,道家是消極厭世的、坐而論道的神秘哲學。這種偏激的觀點顯然是對老子「無為」學說的曲解。
道經·三章所言:「為無為,則無不治。」其「無為」就是一種更有效的「為」,能達到「無不治」的水平。可見,「無為」治身、治國是一種遼闊的境界,並非是「坐視世界的衰落,而無動於衷」的活命哲學。「為無為」是為了成就「無不為」的化境,乃是「有為」的最高層次。
也有人說,老子對文化進步、文明發展表示不滿,主張復古倒退,與孔子推崇文化發展,主張剛健有為相去甚遠。其實,老子的「無為」並不反對孔子的「有為」,但確實是反對私慾膨脹的膽大妄為。「為無為」提醒人們,要效法天道博大慈愛的德行,成就「天人合一」的易道。
老子曰:「道常無為,而無不為」(道經·三十七章)。他發現道是自然而然的規律,正因為道不刻意有為,其「無為」才能夠無所不為。因此,老子強調人應該保持自然本性,剋制不符合自然規律的後天慾望。要超越人性的弱點,就應該效法自然之道的精神和品德。他在道經·十章中提出:
載營魄抱一,能無離乎?專氣致柔,能嬰兒乎?滌除玄覽,能無疵乎?愛民治國,能無知乎?天門開闔,能無雌乎?明白四達,能無為乎?生之畜之,生而不有,為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
這一章的意思是:你能做到身心和諧,永不分離嗎?你能結聚精氣柔和呼吸,像無欲的嬰兒一樣純樸嗎?你能排除雜念返觀內照,心如明鏡嗎?你能熱愛人民治理國家,做到超越自我而不爭奪嗎?你能身處宇宙開合運動變化之中,保持虛靜柔弱嗎?你能大徹大悟明辨事理,順從自然規律嗎?宇宙之道生養、撫育了天下萬物,生養而不據為己有,撫育而不圖回報,任其自然成長而不宰制,這是博大慈愛的至德。
這一段論述包括三層含意:前三問講氣功修鍊方法,即後天返還先天(取坎填離)之法。後三問講治理國家的方法,即天道無為、無不為之法。最後闡明天道具有至高無上的德,提示人們要修後天德行、合先天大道。
可見,道家崇尚自然,主張以「無為」治身、治國也講究了方法。以上六問都包含著方法,以至於修德就是一種方法。一切方法都是「有為」,以有為之法達到無為的境界。老子說:要採取方法輔助世間萬物按自然規律發展,最終歸於無為。即德經·六十四章所述:「以輔萬物之自然,而不敢為」。
德經·八十一章指出:「天之道,利而不害。聖人之道,為而不爭。」這表明,老子的人道標準是聖人之道,而聖人之道就是效法天道。天道利於萬物,而不加害萬物。聖人之道為無為,故不爭奪名利。所以「無為」不等價於「無所作為」,「為而不爭」的意思是 —— 有所為、有所不為,此乃「天人合一」的易道,它是中華民族幾千年來所追求的終極真理。
老子明確指出:「為學者日益,為道者日損。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無為則無不為」(德經·四十八章)。就是說,追求學問的人,知識一天比一天增加;追求道德的人,欲妄一天比一天減少。欲妄減少再減少,可達到「無為」的境界,天道「無為」則是「有為」的化境 —— 無不為。
「為學」和「為道」都是需要的,它造就了輝煌的歷史文明以及德才兼備的歷史人物。如果說,儒家側重於探討世俗性的現象世界,那麼,道家則側重於研究自然性的本體世界。儒道兩家之所以對立互補,其根在河洛、其源在八卦。
正如「河洛一體」的道理一樣,先天八卦與後天八卦是一個整體,儒家學說與道家學說也是一個整體。「無為」與「有為」既對立又統一,應該毫無疑義。
《易傳·繫辭下》曰:「黃帝、堯、舜垂衣裳而天下治,蓋取諸《乾》、《坤》。」意思很明白:乾象徵天,坤象徵地,天地象徵宇宙。因宇宙之道無為而無不為,故黃帝、堯、舜效法天地自然之道,以「無為」治國。儘管「垂衣裳」不做大動作,反而出現了「天下治」的太平盛世。
由孔子始作的《易傳》,是儒家對《易經》卦辭和爻辭等內容的闡釋。這充分說明,在《周易》宇宙學中,「無為」是一個重要的學術概念,儒家對「無為」而治是認同的。
從孔子的有關言論中,也可以證明這一點。例如《論語·衛靈公》稱言:「無為而治者,其舜也與?」孔子說,以無為而治理國家的人,與聖人虞舜有什麼區別呢?又例如《論語·陽貨》載言:「天何言哉?四時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孔子說,天講了什麼呢?春夏秋冬照常運行,天下百物照常生長,天道並不講什麼,但萬物都在它的法則下運動變化。
既然如此,儒家為何仍青睞「有為而治」的倫理之道呢?在孔子看來,「人能弘道,非道弘人」(《論語·衛靈公》)。足見孔子特彆強調人的主觀能動作用:人能夠弘揚道,是因為人可以認識和把握自然規律,並非道弘揚人,是因為天道乃是不能言語的客觀存在。正如子產所說的,「天道遠,人道邇」(《左傳·昭公十八年》)。天道是一個遠大的目標,而人道離我們最貼近。這都表明人道具有可操作性和實用價值,因此,儒家的人倫道德十分關注現世和人事與自然節奏合拍。
毋庸置疑的是,儒家並未忘記天道,而是以「有為而治」的仁義之道來弘揚天道。道家重視「無為」而治,並不排斥有為而治;儒家重視「有為」而治,並不排斥無為而治;易道既不是唯無論,也不是唯有論。「無為」而治與「有為」而治是一個整體的正反兩面。千古志士仁人,對道義的追求是永恆的。如《孟子·盡心上》所言:「古之人得志,澤加於民,不得志,修身見於世。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窮不得志或處逆境中,則以道家為歸依,淡泊功名利祿,「獨善其身」;發達得志或處順境中,則以儒家為歸依,堅守道德良知,「兼善天下」。或有為或無為,因時而異;或儒或道,交替為用。
究其根源在於《周易》宇宙學是一分為二的二元論,與合二為一的一元論的高度統一,描繪了一幅和諧統一的宇宙圖景。因此《周易》理論乃是兩股交織的脈絡:《河圖》、先天八卦、隱秩序、道家、無為而治一脈相承,《洛書》、後天八卦、顯秩序、儒家、有為而治一脈相承;兩者對立互補,構建了「太極宇宙」及易道雙螺旋法則。也可以說,儒道兩家對立互補的學說共同描述了一幅和諧統一的中國社會圖景,一個「太極宇宙」的人間社會結構 —— 雙螺旋互抱的太極圖像。
如此說來,天道與人道、無為與有為,恰好彰顯了儒道對立互補的歷史形態。換句話說,道家老子的天道、無為學說,儒家孔子的人道、有為學說交纏在一起,組成了和諧有序的中國傳統文化結構和中國古代文明形態。
相對而言,關於構建和諧有序的社會,道家老子的學說主要體現在對身心和諧、人與自然和諧的論述上,儒家孔子的學說主要體現在對人與人、人與社會和諧的論述上。老子的德經·五十六章載:「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是謂玄同。」意思是說,保持內心平靜,挫掉自己的鋒芒,解脫自身的紛擾;萬物與我為一,可與光線同一,可與塵埃同一;這叫做與微妙的自然之道同一。「玄同」就是和諧統一。
孔子指出「禮之用,和為貴;先王之道,斯為美」(《論語·學而》)。與老子的以正治國(無為而治)相反,孔子則主張以禮治國(有為而治),故「和」是禮治的重要體現;而這種珍貴的和諧精神,效法於文王后天之道,乃人間社會之美德。孔子說「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德莫大於和」(《論語·子路》)。他揭示了君子與小人為人處世的區別,強調了人與人之間的和諧有序。孔子是以「仁」為道德核心,「義」為行為規範,「禮」為用兼而維護等級秩序,建立起儒家思想體系,從而實現人際和諧與社會和諧。如是說,「仁者愛人」,「四海之內皆兄弟」(《論語·顏淵》)。「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論語·公冶長》)。故實現仁政,則天下安定和諧。
(4)取坎填離
在上一章節提到過「取坎填離」的問題,這是《周易》宇宙學中的重要命題。即在後天返還先天的過程中,人類將面臨如何獲取自然資源、獲取自身資源的問題。
就卦象而言,將坎卦中爻「—」取出,與離卦中爻「- -」互換,使離卦變為乾卦,坎卦變為坤卦,這就叫取坎填離。於是以坎離定位的後天八卦,便返還到以乾坤定位的先天八卦,小周天時空循環也就進入了大周天時空循環。
因《周易》是「天人合一」的宇宙觀,故「取坎填離」也是針對天與人。所謂取自然資源,針對天;所謂取自身資源,針對人。這就是說,可以獲取自然資源建設物質文明,可以獲取自身資源建設精神文明。有趣的是,儒家與道家一致提倡,物質生活節儉、精神生活豐富。在取自然資源滿足人們的物質需求這一問題上,都在關心生態平衡和尊重自然規律。在取自身資源滿足人們的精神需求這一問題上,孔子主張通過學習與思考獲得人生的哲理,老子則主張通過身心修鍊獲得生命的真諦。
《論語·里仁》曰:「士志於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孔子說,有才幹的人立志於追求真理,如果以布衣素食為恥辱的人,不值得與他討論人生的意義。《德經·六十七章》曰:「我有三寶,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老子說,我有三大法寶,永遠保持它們:一是慈愛的德,二是儉樸的生活,三是為而不爭的道。可見,儒道兩家相異又相通,孔子和老子都崇尚儉樸的生活,以追求真理來實現人生價值。
《論語·述而》曰:「釣而不綱,弋不射宿。」孔子說,可以釣魚,但不可一網打盡,可以射鳥,但不可射棲息林間、繁衍後代的鳥。《道經·十六章》曰:「不知常,妄作,凶。」老子說,不懂自然規律,一味蠻幹,會產生兇險的後果。看來,兩位聖賢都在提醒人們:要「有所為」取自然資源,「有所不為」保護生態環境;要按自然規律辦事,破壞自然環境將自食其果。
在取自身資源的問題上,孔子的「有為」走了一條外在超越自我之路,通過學習與創新來獲得精神財富。老子的「無為」走了一條內在超越自我之路,通過氣功修鍊來獲得精神財富。外在超越與內在超越交相輝映。
《論語·為政》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這就是說,只讀書不思考就會越學越迷惘,只思慮不看書學習就會流於空想。《論語·述而》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這是說,要善於向周圍的人學習,揚長避短。《論語·子張》曰:「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仁在其中矣。」這是說,博學且志向堅定不移,多問且思考現實問題,仁德之心就在其中形成。《論語·為政》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這是說,學習前人的知識和見解,從中有所發現有所創新的人可以成為老師。孔子的觀點很明確:要做一個有知識、有道德的人,學習、思考、創新缺一不可。
《道德經》原文不僅有治身、治國的分疏,而且不少語句具有治身、治國的雙重含義。這不奇怪,以老子的眼光,個人、家庭、國家及整個人類社會,都應該遵循大一統的自然法則。故漢代以來,出現了河上公和王弼兩種風格的《道德經》注本,河上公注本側重於「治身」方面的闡發,被學術界視為中國氣功的早期經典;王弼注本側重於「治國」方面的闡釋,被稱為中國道家的政治哲學經典。
《道德經》之注家,自古至今不下數百家,其中有四家乃是皇帝所作的注本。即唐玄宗、宋徽宗、明太祖和清世祖,分別注有《唐玄宗御制道德真經》與《唐玄宗御制道德真經疏》,《宋徽宗御解道德真經》與《宋徽宗道德真經解義》,《大明太祖高皇帝御注道德真經》和清順治《御制道德經》。以上注本被收入《正統道藏》和《藏外道書》之中。
就「治身」而言,老子有關氣功的言論屬於取自身資源的方法。如「虛其心,實其腹」(道經·三章)就是講取坎填離。在《易經》六十四卦中,離上、坎下組合叫「未濟」卦,坎上、離下組合叫「既濟」卦(見下圖)。在人體小宇宙中,離卦象徵心臟、坎卦象徵腎臟;心臟五行屬火,腎臟五行屬水。通過「虛其心,實其腹」氣功修鍊,使水火「未既」走向水火「既濟」。
簡單地說,心臟確實處在腎臟的上方,呈現水火「未既」的卦象。氣功修鍊達到水火「既濟」不是指心、腎交換位置,而是指功能上的水火互補。以純樸之心火溫煦腎水,以歸真之腎水滋潤心火。虛其心,是去掉欲妄;實其腹,是懷道抱一。這是符合天道的氣功修鍊,為取坎填離的第一步。
「致虛極,守靜篤」(道經·十六章)也是講取坎填離。在《易經》六十四卦中,乾上、坤下組合叫做「否」卦,坤上、乾下組合叫做「泰」卦(見下圖)。在人體小宇宙中,任脈為陰脈之海、督脈為陽脈之海,由任、督二脈組成的圈環屬於「小周天」通道;由十二正經、奇經八脈所組成的經絡系統是「大周天」通道。若通過「致虛極,守靜篤」氣功修鍊,小周天(後天)經絡循環可返還大周天(先天)經絡循環,為「否」極而「泰」來。
簡要地說,致虛極,指心境清凈、虛無到極致;守靜篤,指意守若有若無、內照「任、督」循環。打通小周天經絡之後,才有可能進入「大周天」循環。若打通了大周天經絡,則完成了取坎填離的第二步 —— 離卦變為乾卦,坎卦變為坤卦。
在人體八卦系統中,頭為乾、腹為坤,呈現乾上、坤下「否」卦之象。大周天氣功導致腦、心、腎功能互補,或者說頭(上丹田)與腹(下丹田)功能互補,使神形合一。於是「否」卦轉變成「泰」卦,這就完成了取坎填離的第三步。
總之,取坎填離三步曲與道家氣功修鍊的三階段對應:煉精化氣、鍊氣化神、煉神還虛。老子氣功理論及方法與《周易》宇宙學一脈相承,人體小宇宙通過取坎填離修鍊,由後天的人返回到先天的境界,從而體悟生命存在的意義。
推薦閱讀:
※申請了助學金後有罪惡感怎麼辦?
※道德的脊樑
※《道德經》里十大人生智慧,簡潔生動,值得收藏!
※小伙未給抱小孩女子讓座被連扇5個耳光,你怎麼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