輔食加不加鹽?先看看孩子吃了多少「隱形鹽」!

不過,在現實生活中,想要實踐這一原則卻阻力重重,甚至充滿誤區:

  • 長輩憤憤然說,「不加鹽,沒味道,難怪孩子不愛吃!」

  • 廣場上的大媽說,「不吃鹽,沒力氣!」

  • 寶爸興沖沖地說,「我給孩子買了兒童醬油、兒童肉鬆!」

  • 寶媽斬釘截鐵地說,「別用鹽了,我把海蝦皮磨成粉,代替鹽調味!還能補鈣呢!」

  • 請問,以上哪種說法是正確的?

    所謂「以理服人」,讓我們從最基礎的理論開始學起吧!

    嬰幼兒每天可以攝入多少鹽?

    中國人把鹹味(食鹽)列為「五味之首」。俗話說,「好廚師一把鹽」,用鹽的最高境界, 是多一分則咸,少一分則淡,輕重失當,則五味失調。

    食鹽還是谷氨酸鈉的引發劑,沒有鹹味就吊不出菜的鮮味。這也是為什麼平淡無奇的肉湯,加入一小勺鹽,立刻味道鮮美的原因。

    因此,食鹽有非常廣泛的群眾基礎——「不加鹽,沒味道」,「不吃鹽,沒力氣!」

    根據中國營養學會推薦,成年人每天鈉的攝入量應不超過2000mg(相當於5g食鹽),7~24月齡嬰幼兒每天的鈉攝入量應不超過350~700mg(相當於0.9~1.8g鹽)。

    7~24月齡嬰幼兒的腎臟、肝臟等各種器官還未發育成熟,過量攝入食鹽可能會增加腎臟負擔。

    淡口味食物有利於提高嬰幼兒對不同天然食物口味的接受度,減少偏食挑食的風險;淡口味食物也可以降低兒童期及成人期肥胖、糖尿病、高血壓、心血管疾病的風險。

    看到這裡,很多家長可能會疑惑:

    不是說「輔食不加鹽」嗎?怎麼又說「7~24月齡嬰幼兒每天的鈉攝入量應不超過350~700mg(相當於0.9~1.8g鹽)?

    這裡,我們就需要了解什麼是「隱形鹽」。

    什麼是「隱形鹽」?

    食鹽的主要成份是氯化鈉(NaCl),能在體內分離出鈉離子。

    1g食鹽=400mg鈉

    1g鈉=2.5g食鹽

    「鈉」是人體必需的元素,在人體內參與水代謝,調節酸鹼平衡,維持正常血壓和神經肌肉的興奮性等。

    當人體因腹瀉、嘔吐等原因大量丟失「鈉」時,會表現倦怠、無神、血壓下降,甚至休克;但是,鹽吃多了,人體攝入的「鈉」就會過量,而過量的「鈉」與高血壓、心臟病、腫瘤等密切相關。

    值得注意的是,「鈉」不僅存在於食鹽中,母乳以及其他天然食物里都存在,比如肉、魚、蛋、水產類、水果蔬菜等。

    因此,儘管孩子的輔食中沒有人為添加食鹽,但是,也可能因為天然食物中「隱形鹽」——「鈉」的存在,導致鈉攝入總量超標!

  • 母乳中的鈉含量可以滿足6月齡內嬰兒的需要,配方粉的鈉含量高於母乳。

  • 7~12月齡嬰兒可以從天然食物中,主要是動物性食物中獲得鈉。如1個雞蛋含鈉71mg,100g新鮮瘦豬肉含鈉65mg,100g新鮮海蝦含鈉119mg,加上從母乳中獲得的鈉,可以達到7~12月齡嬰兒鈉的適宜攝入量(AI)350mg/d。

  • 13~24月齡幼兒開始少量嘗試家庭食物,鈉的攝入量將明顯增加。

  • 高含量「隱形鹽」藏在哪裡?

    經過加工後的食品,其中的鈉含量大大提高。

    一些加工食品雖然吃起來沒有鹹味,但在加工過程中都添加了食鹽,如麵條、麵包、餅乾等。

    雞精、味精含鈉量也很高,應特別注意。

    某些腌制食品和預包裝食品也屬於高鹽(鈉)食品。

    小編為大家列舉常見食物中,高鈉含量食物表(/100g食物)

    我們在日常消費中,應該怎麼分辨呢?

    預包裝食品的營養標籤中,「鈉」是強制標示項目,購買時應注意食品的鈉含量。

    按照我國的食品標籤法,食品標籤上需要標示每100g食物中的能量以及各種營養素的含量,並標示其佔全天營養素參考值的百分比(NRV%)。也有的產品會以30g、50g或每份克數為計量單位,這樣第一眼看起來鈉的數值會低,但其實並非如此。

    一般而言,超過鈉30% NRV(營養素參考數值)的食品需要注意少購少吃。

    比如這款千島醬,鈉的NRV%高達60%!是絕對不建議給嬰幼兒食用的,成人最好也控制一次性的進食量。

    小編再以手邊的兩款零食為例,大家可以判斷一下,哪款更為健康:

    (A款)

    (B款)

    點擊下方空白處,查看答案!

    A款:根據營養成分表顯示,每34g該零食含有鈉342mg。

    B款:根據營養成分表顯示,每100g該零食含有鈉39mg。

    因此,基本可以判斷出:B款零食要更健康,畢竟A款如果換算成每100g,其鈉含量會更高!

    你可能會好奇:「A、B款分別是什麼零食啊?」

    A款是某熱銷的,號稱「寶寶零食」的芝士魚腸。

    B款是某品牌的每日堅果(原味)。

    因此,家長在為孩子購買成品輔食、零食時,一定要學會分辨,仔細閱讀包裝上的「營養成分表」,警惕高鈉食品,而不是盲目聽商家吹噓「這是寶寶零食!」

    避免「隱形鹽」超標,你可以……

    盡量選擇新鮮的天然食物

    雖然天然食物中也含有鈉,但比起加工食品來,天然食物中的鈉含量可就少得多了!如果食用新鮮、烹飪得當(建議多採用蒸、煮)的話,還能保留更多的營養素。

    因此,不妨將孩子輔食中的加工肉泥、果蔬泥用鮮肉和新鮮蔬菜剁泥,水果用刮泥代替,最好不過!

    當孩子咀嚼和吞咽能力更強時,用新鮮的果蔬塊代替果乾,不僅能讓孩子品嘗到更多的天然味道,利於味覺發育,也能在色澤、形狀、口感和多種多樣的觸覺上給孩子帶來豐富的刺激!

    自製輔食和零食

    對於孩子喜歡的零食或輔食,如餅乾、饅頭、麵條,不妨在時間充裕的時候親自下廚,既可控制鹽和糖的添加,還能和孩子一起享受勞動的快樂!

    Ps:自己做餅乾,可以選擇減糖低鹽的方子。

    自己做饅頭、麵條,就不必再添加食鹽起筋道了,可以加點菠菜汁、南瓜泥、紫薯泥等,色澤既好看,營養也豐富!

    和家人共同學習營養知識

    很多家庭中,長輩的口味相對偏重,除了長期的生活習慣,還因為隨著年齡增長,味覺退化導致。

    因此,家長盡量不要以自己的口味去判定嬰幼兒輔食「口味太清淡」。

    在製作輔食時,家長可以通過不同食物的搭配來增進口味,如番茄蒸肉末、土豆牛奶泥等,其中天然的酸甜味和奶味是嬰幼兒最熟悉和喜愛的!

    這些誤區要避開!

    現在我們再回到文章開頭的那幾個常見場景,答案是不是一目了然了呢?

    誤區一:不加鹽,沒味道,難怪孩子不愛吃!

    「沒味道」是成人的邏輯和視角。

    孩子味蕾更為敏感,食物本身的原味對他們來說,已經足夠刺激,沒有必要再加鹽調味。

    (來自育學園APP用戶心得)

    如果孩子不愛吃輔食,家長需要分析是餵養方式問題、食材問題還是時機的問題,而不是一味地認為是「輔食不好吃」。

    比如,是剛喂完母乳,孩子還不餓嗎?還是食材種類太單一,孩子感到乏味?或者是孩子運動量不夠,消耗太少?

    誤區二:不吃鹽,沒力氣!

    「吃鹽有力氣」,這種說法並沒有錯。鹽的主要成份是氯化鈉,能在體內分離出鈉離子。鈉離子是維持體內環境穩定的重要物質,寶寶的身體也需要。

    但是,無論媽媽的母乳,還是市場上銷售的配方粉、嬰兒米粉、嬰兒麵條等食物中,其實都含有鹽的成分。

    所以不是說寶寶完全不能吃鹽,而是對寶寶來說,吃奶、吃輔食的時候,攝入的鹽分已經足夠了,所以不需要再額外添加食鹽。

    誤區三:兒童醬油/肉鬆放心吃!

    兒童醬油、寶寶餅乾、兒童乳酪,如今市面上琳琅滿目的兒童食品,仔細研究起營養成分表來,有些鈉含量和成人食品相差無幾!

    (某韓國品牌兒童醬油VS某國產品牌生抽)

    再比如這款:網路上非常暢銷的日本某品牌鱈魚乳酪條,賣家花式炫耀含鈣量有多麼高,卻對高鈉含量避而不談!

    也許有的家長會認為:「我只給孩子吃一丁點兒、一小塊兒,總的鈉攝入量又不多,沒有超標,不會對腎臟產生多大的危害!」

    對嬰幼兒來說,愛吃鹹味是天然的味覺愛好,也是一種習得性的愛好。也就是說,孩子天然愛吃有鹹味的食物,但接觸食鹽越早,孩子對鹹味的喜好就越強烈,隨著長大就會吃得更咸,鹽的攝入就會更多。

    這也是為什麼很多家長發現:給孩子偶爾吃了一次加鹽的食物後,孩子就不太接受原味輔食,變得偏食、挑食的原因。

    誤區四:蝦皮磨成粉,代替鹽調味!

    蝦皮是晒乾的小海蝦,部分還經過加鹽腌制,很多家長喜歡將蝦皮磨碎,當做調味料加在輔食里。

    可是,100g蝦皮中的含鈉量約5000mg!

    如果將蝦皮加入孩子的輔食中,並且符合家長的口味時,孩子無形中攝入的鈉可就不少了!

  • 推薦閱讀:

    飯勺面相:身上這幾種富貴痣,中年是「隱形」的富豪,難看也別點
    隱形健身操 讓你遠離疾病困擾
    身材勻稱也要當心隱性肥胖 如何杜絕隱形肥胖
    [轉載]雙層背心裙做法{附隱形拉鏈的上法}
    《隱形女郎》

    TAG:孩子 | 隱形 | 看孩子 | 輔食 | 看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