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中國易學史

中國易學史

 

  一、易學及其傳承

  《周易》問世後,最早見於《左傳》記載,在魯庄公二十二年,即公元前672年。近3000年來,研究《周易》的代不乏人,為闡述易理而留下的易學著作,不下3000種,形成了獨立發展的易學史。所謂「易學」就是歷代學者對《周易》的種種解釋,這些千差萬別的解釋,形成了一套同中有異、異中有同的理論體系。

  《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將易學歸納為義理、象數兩派和漢儒卜筮,京房,焦延壽機祥,陳摶、邵雍圖書,王弼「說以老莊」,胡瑗、程頤「闡明儒理」,李光、楊萬里「參證史事」等六宗。認為:「易道廣大,無所不包,旁及天文、地理、樂律、兵法、韻學、算術、以逮方外之爐火,皆可援《易》以為說,而好異者又援以入《易》,故《易》說愈繁。」這些話並非虛誇。《周易》可謂是博大精深的古代智慧和知識的寶庫。「無所不包」說明易學外延的無限大,反映了《易》對文化各層面的影響;而「易道」則是易學最本質的核心層次,代表了中華文化的根本精神。

  中國傳統的治學之道,歷來注重「辨門庭」、「論流派」,即通過辨析某一學說的源流派別,明確這一學說的產生、發展及演變過程,然後進行綜合深入的研索考察,把握其精髓,總結出富有創見的理論實質,遂能在汲取前人成果的基礎上形成卓有建樹的一家之說,從而使這一學說有所開拓並發展到一個新的學術程度。此種治學方法,值得今天的學者借鑒,研究《易》學,實亦莫能外此而別行。

  宋代儒學大師程頤嘗云:「學者要自得,《六經》浩渺,乍來難盡曉,且見得路徑後,各自立得一個門庭,歸而求之,可矣。」朱熹門人問道,「門庭豈容各立耶?」朱熹答曰:「此是說讀《六經》,是要從師講問,且識得如何下功夫,便是立得門庭,卻歸去依此實下工夫,便是歸而求之。」朱熹門入又問,「如何是門庭?」朱熹曰:「是讀書之法。如讀此一書,須知此書當如何讀。伊川《即程頤》教人看《易》,以王輔嗣、胡翼之、王介甫三人《易解》看。此便是讀業之門庭。」程頤所言王輔嗣,即王弼,著《周易注》、《周易略例》,胡翼之,即胡瑗,著《易解》(即今存其門人倪天隱述師說作《周易口義》),王介甫,即王安石,著《易解》《今不傳》。上引程頤所論,朱熹所釋,乃就治《經》的方法而言,強調立得門庭、識其派別、歸而求之。

  黃壽祺先生嘗撰《論易學之門庭》(載《福建師範大學學報》1980年第三期),極推程,朱之語,並指出:「所謂門庭者,便是從師講學如何下工夫,如何讀書。再申暢其說,便是凡治某一種學問,必須求師指導一了當之途徑,使不至迷惘眩惑,若不知要領,勞而無功也。」又曰:「原《易》道廣大,無所不包,見仁見智,非止一端。今欲辨其門庭,必須先論其源流宗派,知其源流宗派,然後知何者為本,何者為末,何者為主,何者為客,本末既析,主賓既分,而門庭斯立。」這一論述,更點明了研治《易》學務必探索其學術流派的重要性,足以指導治《易》者步入正途。

  《周易》產生之源,舊說「人更三聖,世歷三古」,其創作的時代背景至為古遠,先秦時代,《易》用多見於占筮,其說頗具「象數」、「義理」色彩。而《易》學流派的明確創立,並不斷地發展演變,則是發端於秦漢。

  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嬴政并吞六國,統一天下。不久,出於政治上的需要,他發令焚毀一切舊傳經籍,造成中國文化史上的一場浩劫。有幸的是,《周易》作為卜筮之書,不屬焚燒之列,遂獨得完好保存。所以,西漢初年復興經學,《周易》的傳授較其它諸經最為無闕。而且,由於《易傳》十篇的流傳日益廣泛,並為學者所高度重視,以至被合入「經」中傳習,乃使歷代對《周易》的研究,均以經傳兩者為主要對象。

  從西漢到今天的兩千多年之間,沿著歷史時代的推進,《周易》學說的流傳大致可以分為五個主要階段:先秦易學、漢魏晉南北朝《易》學,唐代《易》學,宋代《易》學,元明清《易》學,現當代《易》學。各個階段的《易》學,又有不同的特色,出現不同的流派。下面,依照這幾個階段,分別簡述各種主要《易》學派別的基本特點及其代表人物,庶可略見兩千餘年《易》學「門庭」之大端。

  先秦易學

  先秦時期是易學萌生和奠基時代。傳統認為《連山》、《歸藏》、《周易》「三易」先後於夏、商、周三代問世。春秋戰國時期易學已呈現出兩種截然不同的態勢,一是繼續沿著宗教巫術的占筮道路發展,以《左傳》、《國語》為代表;一是擺脫宗教巫術束縛而向哲學發展,以《易傳》為代表。《易傳》是先秦易學集大成之作。先秦諸子尤其是儒家、陰陽家、道家的思想反映在易學上,豐富了易學;同時,《周易》思想又滲透到各家學說之中,成為社會的普遍價值觀。

  兩漢易學

  有三種解易傾向:

  一是孟、京易學,孟喜、京房創卦氣、納甲、飛伏說,建立了象數易體系,為今文易學。

  二是費直易學,注重義理闡發,為古文易學。

  三是嚴君平、揚雄易學,將易學同黃老學說相結合,以道家黃老之學解《易》。

  三種傾向中,以孟、京象數派影響最大,代表了漢易主流。東漢鄭玄兼采今古之長,採用爻辰說以注《易》。與鄭玄儒家解易系統相對,《周易參同契》則代表道家黃老派解易系統,以《周易》原理解說煉丹理論和方法,將卦氣說發展為月體納甲說,對《易緯》天人感應說和陰陽災變說加以揚棄,它是以易學指導其他學科的範例。早於《參同契》而於西漢成書的《黃帝內經》則開創了易學與具體科學《醫學》結合的先例,反映了易學對具體科學的推動、指導作用。

  晉唐易學

  受魏晉玄學的影響,以王弼易學為代表,掃象言理,將易理玄學化,開《周易》義理派之先河。王弼作的《周易注》和《周易略例》在理論上對漢《易》象數派進行清算,使在兩漢400年中不絕若線的義理《易》學得以復興、壯大。隋唐時期,出現孔穎達《周易正義》、李鼎祚《周易集解》等總結前人和時人易學成果之巨著,雖然前者偏重魏晉義理;後者偏重漢代象數,但已呈現融合兩派易學的傾向,代表儒家解易陣勢。

  宋代易學

  宋時,《周易》被當作對抗佛道二教的有力武器,而成為宋明理學的理論依據。以程朱易學為代表,沿義理派發展,將易學倫理化,程頤以儒理解易,而力排老莊玄學。南宋朱熹作《周易本義》,重義理而不廢象數,以程氏易學為骨幹,融各家之所長,集理學之大成,將易學哲學中宇宙生成論體系轉變為理本論體系,以二氣變化法則解釋宇宙變化規律,對儒家哲學作出了重大貢獻,成為其後代官方哲學的代表。同時興起以邵雍為代表的先天象數學派,將河圖、洛書引入易學,使《周易》日益神秘化,以致其末流同江湖術數混雜在一起。

  《周易》學說發展到宋代,又產生了一個重大變化,形成與「漢《易》」相對峙的「宋易」。

  宋代《易》學,大致可分為三派。

  (一)圖書之學

  此派以道士陳摶開其端,相繼傳授給劉牧、邵雍等人,以《先天圖》、《後天圖》、《河圖》、《洛書》等圖為說,形成宋代特有的「先天象數學」,使《易》學研究別生一條途徑。

  (二)專闡儒理

  北宋胡瑗、程頤等人,專以儒家倫理道德闡說《易》義,其說兼取《十翼》及王弼《易》學而廣為發揮,自成一派,對後代深有影響。至南宋朱熹,全盤接受程頤的《易》學,又採納陳摶、邵雍「圖書」之學,全面推廣闡揚,遂有「宋《易》」之名與「漢《易》」相對峙。

  (三)以史證《易》

  南宋李光、楊萬里,雖不廢胡瑗、程頤以儒理解《易》的舊風,但更注意援引歷代史實,與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的義理相互應證,以揭明各卦、各爻的象徵旨趣。這種方法,又自成一派,對後代《易》學也頗有影響。自此以後,《易》學派別的紛歧,日益繁多。

  元明清易學

  自元代至清代,《周易》學說的發展大體上是在漢,宋兩大流派的基礎上衍申開拓的。這一時代,統治者對臣民加緊思想控制,在獨尊程朱理學的同時,大興文字獄。明代欽定了宋學的統治地位,其易學以宋易為主流。明末清初王夫之掀起明清時期宋易義理研究的最後一次高潮。隨著圖書象數學被批判,宋易逐漸被以考據學、訓詁學為特徵的漢易所代替。清代漢易重視實據,考訂文字,在對《周易》經傳文字的注釋、考據、輯錄、校讎方面做出了貢獻,然而對《周易》原理的探討終未擺脫漢易窠臼,沒有形成自己所特有的哲學體系。

  元代《易》學家,大都篤守程頤、朱熹的遺說,如吳澄《易纂言》、胡震《周易衍義》等皆是代表作。

  近代以來,《周易》在科學方法指導下被人們重新認識和研究。現代易學,在義理、象數兩方面都各有深入,呈現出以現代科學理論為指導進行多角度、多方位、多層次綜合交叉研究的趨勢。同時,不少現代自然科學家熱心加入易學研究行列,力圖將《周易》象數與現代科學相結合,勢必將形成異軍突起的科學易學派。

  ●於省吾及其《雙劍誃易經新證》。

  ●尚秉和及其《周易古筮考》、《左傳國語易象釋》、《焦氏易林注》、《焦氏易詁》、《周易時訓卦氣圖易象考》、《連山歸藏卦名卦象考》、《周易尚氏學》等。

  ●聞一多及《周易義證類纂》。

  ●李鏡池及《周易探源》。

  ●高亨及其易學研究。

  ●郭沫若的易學研究。

  當代《周易》研究的前景是十分廣闊的。隨著歷史的推移和科學思維的發展,它不斷地向不同時代的人們發出不同的信息,啟發和誘導人們去創造生活。美國國際易經研究會主席、夏威夷大學哲學系主任成中英教授1987年在山東濟南國際《周易》學術討論會上談到《周易》研究的趨向時認為:「易經代表了一種哲學思想,是中國文化的源頭,易經哲學是中國文化的正統,是整個文化綜合而成的結晶。占筮不能僅從淺層迷信方面去理解,卜筮現象背後有其一套合理的邏輯、理論,有其現代意義。易經、占筮實際上是一種預測學,它著意的是由現在透視未來,從而參與未來,是預測和決策的統一,是人類的一種自然需要……在易的發展過程中,早期的單向預測學說,到《易傳》則發展為一種宇宙科學、智慧。易經成為一種創造性與靈活性相統一的學說。它所追求的既是整體又是開放,又是運動的思想體系;既是發展又是最平穩的人類社會。《易經》具有歷史性、現代性和未來性,有其世界性的意義。」

  來源:(參見畢群聖主編:《大易論集摘要》第18頁,山東友誼書社1990年出版。)

  

  版權申明:

  ⊙本平台原創、整理文章,原著為原作者觀點,歡迎轉載,轉載本文須註明,來源:易道縱橫(微信ID:yidaotangwei),侵權必究。

推薦閱讀:

中國古錢幣「四絕」
中國風水的最高理論指導——《葬書》
方紹偉:《中國震撼》真能震撼中國嗎?
如此詩意的中國禮儀,一定要傳承給孩子!
論我國憲政模式的走向-中國選舉與治理網

TAG:中國 | 易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