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年,我們追過的心理學女神

安娜·弗洛伊德

兒童精神分析

奧地利心理學家、兒童精神分析學家。

1895年安娜·弗洛伊德出生於奧地利維也納,父親是精神分析學派的創始人弗洛伊德,她是家中第6個孩子。

她15 歲開始閱讀父親的論文,研習精神分析。

23 歲曾因連夜惡夢而陷入情緒困擾,經由父親連續分析治療達 4 年之久,這時她才她真正接觸心理學。

安娜和父親弗洛伊德

安娜本人在心理學的成就,主要有以下幾點:

自我心理學

她進一步繼承和發展了弗洛伊德後期的自我心理學思想,反對過分強調本我,強調要給予自我以應有的重視。

對防禦機制的詮釋

系統總結和擴展了弗洛伊德自我防禦機制的研究。她指出人類的最重要的防衛機制是壓抑。安娜一共論述了 15 種防禦機制。

兒童精神分析

安娜長期從事兒童心理分析工作。

由於兒童語言能力有限,無法實施自由聯想或釋夢技術,安娜創造應用遊戲觀察和家庭訪問觀察方式進行。

她出版《兒童精神分析技術導論》一書,是她對兒童實施精神分析的記錄,對兒童精神分析貢獻極大。

一般認為,安娜在心理學上最大的貢獻乃是她對父親的犧牲奉獻,當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學說尚未得到重視,唯安娜仍堅守在父旁。

1923 年弗洛伊德患口腔癌, 開始依賴安娜的照顧及看護工作。

當他需遠赴柏林進行治療,陪伴他的只有安娜。

當奧地利被德國納粹入侵時,安娜為了保護父親,代父接受蓋世太保的偵訊。此外,她協助弗洛伊德使其晚年著作得以出版,並編纂了 24 卷的弗洛伊德全集英文標準版。

梅蘭妮·克萊因

客體關係

克萊因在心理學上的貢獻,主要是她基於弗洛伊德之思路,所發展的客體關係理論。

客體關係理論是心理動力取向的人格發展理論,主張人類行為的動力源自「客體的尋求」,即人類關係的建立與發展,而非弗洛伊德所強調的「快樂的尋求」。

客體關係理論有幾個基本概念,現分述如下:

幻想

客體關係理論有一個基本假設:嬰兒即使是剛出生時,就擁有一種積極的幻想生活。這些幻想是潛意識本我本能的精神象徵。它不同於意識層面的幻想,克萊因稱之為無意識幻想,她認為初生嬰兒具有潛意識的「好」和「壞」的形象。

客體

客體關係理論中的客體指慾望或行動所指向的某人。

一個客體意指一與「主體」(subject)相關聯的東西。

克萊因同意弗洛伊德所說的人有天生的驅力和本能,包括死之本能,而特定的驅力則會有特定的客體。

她相信從嬰兒的早期起,兒童是同時在幻想上以及現實上和外在客體連結的。嬰兒最初的客體關係是與母親的乳房,之後則是母親的臉和手。在嬰兒的主動幻想中,他們將這些外在的客體,如母親的臉、手和身體的其他部位,內射或帶入了他們的精神結構。

心位

她認為嬰兒是持續地處於生之本能與死之本能間的基本衝突,也就是在好與壞、愛和恨、創造和破壞之間。

為了要處理對於好和壞的這種二分的感覺,嬰兒會將他們的經驗組織成為心位,它是一種狀態或者說是處理內在和外在客體的方式。

克萊因指出嬰兒的客體關係發展包括兩個基本的心位:偏執—分裂樣心位和抑鬱心位。

這兩種心位為分別開始於1歲和1.5歲,在兒童整個心理發展過程中,這些心位不斷地重新被激活。

心理機制

嬰兒會使用各類心理機制來控制強烈需求、恐怖與嬰兒幼稚的感受。嬰兒如何和乳房建立關係即可顯示下列各種機制如投射、內射、分裂與投射認同。

克萊因和安娜·弗洛伊德大約在同一時間開始分析兒童,但是她們的工作思路卻大相徑庭。

卡倫·霍妮

女性心理學

德國心理學家,新弗洛伊德學派研究者。

精神分析學說中新弗洛伊德主義的主要代表人物。

霍妮是社會心理學的最早的倡導者之一,她相信用社會心理學說明人格的發展比弗洛伊德性的概念更適當,是精神分析學說的發展中舉足輕重的人物。

霍妮反駁弗洛伊德關於陰莖羨妒、女性受虐狂和女性發展的學說,用站在女性立場的觀點,嘗試取代當時流行的以男性為中心的女性心理學觀。

霍妮認為女性的精神障礙是基於對男性陰莖的妒忌,但並非陰莖本身而是男性特權。

霍妮指出女性希望成為男性是因為希望擁有那些被我們的文化認為屬於男性的特質或特權,比如力量、勇氣、獨立、成功、性自由及選擇伴侶的權利,這些都是文化因素而非生物因素決定的。

在她研究後期,她指出:由於社會環境的複雜,當前不可能真正地區分女性和男性心理上的不同;心理學家的首要任務不應是探討「女性本質」,而應推動整個人類人格的完善。

從此之後,霍妮開始發展她認為中性、對兩性同樣適用的理論。

Elizabeth F.Loftus:洛夫特斯

美國認知心理學家

早期研究學習和問題解決,後來轉而研究人類的記憶活動,發現包括武器焦點、耶基斯 - 道森定律、語言暗示的影響、催眠的影響等規律。並致力於將自己的研究與社會生活實際結合起來。

她在過去事件的信息是怎樣塑造人類記憶的研究方面十分著名。

她在過去事件的信息是怎樣塑造人類記憶的研究方面十分著名,在認知心理學方面是一個重要的人物,她的工作對心理學來說是巨大的貢獻,也開啟記憶研究獨特和有爭論的一面。

E.吉布森

美國發展心理學家

主要從事嬰兒的知覺發展、兒童閱讀技巧發展和動物行為的研究。

她提出的「差別理論」(Differentiation theory)和發明的用來測量嬰兒深度知覺的工具――「視崖」十分著名。曾榮獲國家科學獎,1968年獲美國心理學會頒發的傑出科學貢獻獎,1971年當選為國家科學院院士。

瑪麗·卡爾金斯

自體心理學

世界第一位女性心理學家

美國哲學家、心理學家,第一位當選為美國心理學會主席的女性,世界第一位女性心理學家。

她出生於美國康涅狄格州哈特福德市,因患癌症逝於馬薩諸塞州牛頓市。其對心理學的主要貢獻是,開創了自體心理學研究的先河。

19世紀90年代,Calkins是心理學學科新興時代第一批在美國接受學位教育的女性之一,此時心理學學科正開始在研究機構中籌建。

1891年的秋天,Calkins在成立了一個心理學實驗室,這是第一個在美國本科院校開設的心理學實驗室,同時開設了實驗心理學課程。

Calkins於1900年提出了自己的理論體系——自體心理學,她描述她的自我心理學是由自省心理學構成的,反對各種行為主義拒絕自我與意識。

她主張的自省心理學是「以人為本」的——研究意識與體驗存在,而並非「以物為本」的——忽視自我,比如意識或意義的內容。

最後,她致力於嚴格的心理學角度而非生物學角度來研究人格心理學,堅持認為自我不是由物構成,相反,自我本身就是一個主體。

推薦閱讀:

為什麼你會不受控制地跪舔女孩
追女生時,千萬別自謙
生活中的十大心理學效應
幾個很有意思的進化心理學
如何利用你的閑暇時間,很大程度上會影響你的生活

TAG:女神 | 心理學 | 心理 | 我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