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日方史料考證平型關之戰日軍傷亡多少人

轉播到騰訊微博

平型關戰鬥中,115師某部的機槍陣地

摘自《國破山河在——從日本史料揭秘中國抗戰》,薩蘇,山東畫報出版社2007年版

摘要:

從各類日本資料分析,橋本所部被消滅的當在三百五十人左右。應包括日軍橋本順正中佐以下隨員數人,大小行李輜重兵一百多人,高橋義夫騎兵小隊六十人,以及約同等數量的朝鮮夫役或偽蒙軍,損失馬匹一百多匹。77輛大車和一輛汽車全被摧毀,物資被繳獲。

新莊汽車隊方面日方自己承認戰死者約二百人。當時戰爭死亡率與戰傷率為1∶3,考慮到日軍遭到突襲,而且部分人員最終被包圍全殲滅,死亡人數應該比較高,這個比率可能改為1∶2更趨合理。因此,即便這戰死的二百人日軍包括了解圍部隊的陣亡人員,這一路日軍的傷亡也將達到六百人以上。

如此計算,僅這兩路日軍的傷亡,就已經達到了九百人以上。

同期,日軍第十一聯隊、第二十一聯隊、第四十二聯隊等部隊曾全力突擊,試圖挽救兩支日軍。但是由於遭到八路軍各部隊的頑強阻擊,未能前進,反而不得不作出後退姿態。日軍直到三天後才進入關溝伏擊區,他們除了收屍已經沒有作用。按照當時日軍援救戰友的作戰士氣和未能成功的結果,日軍在這三路援助中每路遭到數十人的傷亡應該不會離譜。這樣說法還有一個佐證,就是日軍第二十一聯隊戰史記載當天在鎮邊城損失20名士兵。其時間正在橋本和新莊兩部覆沒之間,推測當為試圖突入解圍時遭到的傷亡。

因此,平型關大捷中日軍傷亡千人應該不是一個很離譜的數字。

曾經寫過一篇對於日軍在平型關大戰中損失的文章,寫完以後多承熟悉軍事的朋友加以指點,或指正,或考證,多有收穫。於是萌生了對這次戰鬥中日軍的損失進行進一步考證的興趣。其結果,在日本,陸續發現一些相關資料,個人認為頗有補充的價值,於是將原作加以修訂,重新做成此文,作為對這一問題的一點補充吧。

從下圖可見,此戰日軍與國民黨軍和共產黨軍同時交戰。不過,圖中標明和國民黨軍交戰中日軍陣亡最高的軍官僅為中尉(與國民黨軍的戰鬥也是頗為激烈的,第十一聯隊戰史中記載第一大隊長尾家劍就差一點因為全軍覆沒而引罪自殺)。所以,八路軍在「平型關大捷」,即圖中在蔡家峪和平型關之間描述的戰鬥中,擊斃日軍兩個中佐的伏擊戰戰果顯然對國共兩軍都是很重要的。

轉播到騰訊微博

日軍《第十一聯隊戰史》中關於平型關戰役的作戰圖

可能因為此戰中被殲滅的並非第十一聯隊所屬部隊,圖中有一些錯誤。第一,「平型關大捷」戰鬥日期應為9月24日,圖中標錯,第二,新莊所部被稱為「全軍覆沒(全滅)」,而第二十旅團堅稱該部隊有不少的突圍人員,不能稱為「全滅」。這也符合我對此戰戰果考察的結果。此外,圖中標註的「朱德指揮的第二十三軍兩個師9月30日向五台方面逃走」,也很有趣。因為,朱德雖然被任命為第二戰區副司令長官,但實際無權指揮國民黨軍部隊,而平型關前線中國軍隊中也沒有二十三軍這個番號。據對比雙方序列推測,這可能是三十三軍孫楚的部隊,是兩個旅,不知道為何被日軍誤會為兩個師了。

當初寫平型關之戰,是因為在海外看到一份報道,提到平型關戰役日軍的損失,認為日軍的損失應該是「一個不完整的汽車中隊和一個負責大行李的運輸和護衛的輜重小隊,共計有日本兵60人」。因此,認為把平型關看作大捷純屬誇大。這樣的所謂資料實在讓人哭笑不得,在日本所見有關的資料,日軍傷亡是遠遠超過這個數字的。而且,把平型關伏擊戰稱為大捷,還有一條重要的理由。

那就是當時日軍的新聞管制還不夠完善。在七七事變以後的一段時間裡,日軍的新聞報道管理還不十分嚴格,如《朝日新聞》報道的南苑之戰(即佟麟閣、趙登禹殉國之戰),曾相當真實地反映了二十九軍頑強的防禦,並對守軍的堅強深表欽佩。不過,這種報道隨著戰況的「泥沼化」,日軍管制的力度日益加強,這種還算客觀的報道就越來越難以看到了。日文報紙《每日新聞》根據其華北特派員的報道登出了平型關伏擊戰的新聞,加以實地照片,並冠以「我軍運輸部隊在平型關關口附近不明地域遭到從兩側高地的伏擊全軍覆沒(全滅)」。雖然沒有具體報道人員裝備損失情況,但依然成為戰時日軍報道在中國作戰失利的極少珍貴新聞之一。從國際影響來說,無論此戰殲敵數量多少,稱為「平型關大捷」,都是很有道理的。

平型關之戰,到底斃傷了多少日軍,中國方面有一萬(蔣介石賀電)、三千(長期使用的數字)和一千(近期國內著作如《三晉同仇》等使用數字)之分。從當時日軍投入戰鬥的屬於後勤部隊來看,一萬和三千都不大可能,屬於戰時為了鼓舞士氣而進行的戰果宣傳。據此,我認為中方比較可靠的數據是一千。這個數字對比日軍的參戰部隊,個人認為是比較可靠的,所謂日軍僅僅損失60人的報道,是不確實的。

然而,分析日軍損失,使我們遇到一個比較頭疼的問題。那就是日軍為了維護士氣,對戰時損失和戰果的不實報道,使日軍的實際損失與其公報不符。比如,日軍報道在中原戰役中最為激烈的洛陽之戰,我曾找到龍門山激戰、停車場肉搏戰、禹王廟之戰等多次惡戰的回憶文章,中日方面都承認這是一次大規模的攻防作戰而日軍最後報道的傷亡情況呢?不過損失55人而已……這種情況不僅發生在中國戰場,在太平洋戰爭中,日軍曾經一次就宣稱擊沉美國四艘航空母艦。實際上戰後調查,擊沉的,僅僅是一艘登陸艇而已。

所以,對於平型關之戰的真實情況,我採取了根據史料進行推測,而不是直接採用日軍公布傷亡數字的報道(第二十一聯隊戰史中直接報道此戰陣亡15人,連日本大概都不會有人信)。

在日本的有關資料《終戰記念日特集》中,日方資料寫道:「八路軍在五公里的峽谷里將日軍團團包圍,不斷攻擊,經過不到一天的惡戰,日軍全軍覆沒。」如果五公里的戰場上只有60個日本兵,那就要差不多100米一個了,稍微有點兒軍事常識的人也明白,這個仗怎麼能打呢?「第五師團四十二聯隊救援的官兵證實,可以看到約百輛被燒黑的汽車和輜重車。」如果是這樣,就算一輛車一個人,日軍也不可能只有60人,何況,駕駛車輛的和押運的還應該是不同的部隊呢。

戰鬥中日軍突圍的人員似乎不少,日軍突圍人員形容「紅軍」(就是八路軍)作戰與國民黨軍不同,他們子彈不多,似乎有一個不成文的原則:打出三槍就衝鋒。因此與日軍很快進入白刃戰,八路軍使用的白刃戰武器除了刺刀,還有「青龍刀」等冷兵器。

日文刊物中對此戰結果還有一種說法:「這次攻擊中,斃傷日軍1000人以上部隊,很多軍用物資被繳獲,中國抗戰以來的大勝利,稱為《平型關大捷》。」不過,這個說法有些值得質疑。最初我查到此文時,認為是日方自己的數字統計。不久,有朋友告訴我,這是日方引用中方史料翻譯過來的數字。雖然可以認為這表示日方接受這種看法,但是並非日軍的內部統計,其權威性當可質疑。

好在還能夠找到更詳細可靠的資料。目前關於平型關之戰,日文資料中薩注意到三本很有價值的材料,《第二十一聯隊戰史》,原每日新聞隨軍記者益川的《大陸舞台上的中日死戰》,前者日本各大圖書館都可以借到,後者在《丸》雜誌上曾經連載,其第三部分,對平型關之戰進行了詳細的描述。另一本則是在查找其他資料時,意外發現在日軍《第十一聯隊戰史》中,有著比遭到打擊的日軍部隊對此戰更詳細的記錄。因為第十一聯隊的尾家大隊,正是22日最後乘坐新莊淳卡車的人員,該聯隊亦奉命救援平型關遇伏日軍。可能因為損失的不是自己的部隊,所以記錄更沒有顧忌一些。日軍勾勒出的平型關之戰,終於顯露出了比較清晰的形象。令人驚訝的是,它提到的戰場狀況,居然有很多是中國史料中所根本沒有提到的。平型關之戰可能和我們傳統的看法不同,在八路軍的伏擊圈中,它有兩個戰場,日軍是從兩個不同方向鑽進八路軍的伏擊圈!

轉播到騰訊微博

日軍在山西行進的兵站汽車隊,也是《每日新聞》報道此戰的插圖

從中文史料看,日軍在平型關之戰中的狀況,是一個典型的口袋之戰,也就是日軍鑽進中國軍隊布置的口袋陣,然後被全部殲滅。但是日本方面的記載,這個口袋卻是有兩個進口的。

平型關之戰,實際發生的地點並不在平型關,而在平型關以東的關溝峽谷。

益川的文章中對這一戰一開頭就交待「平型關是北支山嶽地帶山西北部的閥門」,「曲折的隘路兩側是十米——三十米高的陡崖」,「昭和十二年九月二十五日午前,雨中,兩件大慘事在這裡發生了」。

一次戰鬥,為什麼會發生「兩件大慘事」呢?原來,進入八路軍「第一一五師六千餘」部隊伏擊圈的日軍,分屬兩個部隊!這兩個敵軍部隊,一個是從平型關返回靈邱的「新莊自動車隊」,搭載其他日軍部隊一部,屬於日軍第六兵站汽車隊,由兩個中隊組成,搭載部隊人數不詳,從西向東進入八路軍伏擊區。這支部隊的指揮官是新莊淳中佐。日軍資料中沒有記錄它的總人數,但是從後面記錄的傷亡來看,這支部隊比對向而來的大行李部隊要多得多。有朋友考證日軍旅團長三浦少將和從前線歸來的慰問團也在其中,這一點我所見到的日方資料沒有記載,存疑。進入伏擊圈的另一支部隊是攜帶大批彈藥、衣物、糧食等物資,從靈邱向平型關前線支援的步兵第二十一聯隊(指揮官浜田大佐)輜重部隊,第五師團參謀橋本順正中佐與他們同行。

這兩支日軍部隊的最高指揮官都在這次戰鬥中被擊斃。


推薦閱讀:

萬曆朝鮮戰爭史料目錄【試讀版】
有哪些中文的日本史料?
在饑荒中人吃人的行為是否有史料批判?
「追索曹操墓——以史料為中心」系列之一 「曹操墓」是不是「曹老虎」?
南陽(茶庵)老秦營秦氏淵源史料

TAG:史料 | 考證 | 日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