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奧坎/薩斯尼茨」(Orkan/Sassnitz)級導彈輕型護衛艦
「奧坎/薩斯尼茨」(Orkan/Sassnitz)級(660型,原151型)導彈輕型護衛艦是波蘭海軍三個系列的快速攻擊艇之一,從1992年開始服役。最初是由德意志民主共和國為其海軍準備的,被命名為660項目。北約命名其為「薩斯尼茨」, 德國統一後,未完成的船體被波蘭海軍購買,並在格但斯克的北方造船廠成功完成。「奧坎/薩斯尼茨」級的首艦被命名為「奧坎」號,其他兩艘是「皮奧郎」號和「霹雷」號,這兩艘在二戰期間是波蘭有名的驅逐艦。「奧坎」號本應該是在波蘭建造的第一艘驅逐艦,但由於二戰的開始被中斷。
結構特點
貫通式前甲板由艦首延伸至艦尾;1門前蘇聯3英寸艦炮位於A位置(僅波蘭); 低矮的艦橋裝有突出的兩翼;修長的中央上層建築位於艦舯,頂部裝有大型框架式主桅;高大的方形煙囪位於艦舯後方(德國);30毫米/65 AK 630炮位於後甲板(波蘭);德國海岸警衛隊裝備的該級艦艦體為藍/黃/橙/黑色帶塗裝,上層建築為白/淺藍色,艦體文字「Kustenwache」為白色。
研製歷程
薩斯尼茨級導彈艇也稱作 Balcom-10級, 或者說是151項目。 是東德繼131項目之後的自製快艇型號,是東德自製的首款排水型快艇, 一改之前的型號所採用的滑水艇設計,大大提高了新艇的適航性。
與引進的毒蜘蛛艇的定位相同, 作為小型導彈艦。 薩斯尼茨本身是為取代1241型導彈艇而開發的。自用的同時,沃爾加斯特也準備將該艇推向國際市場, 向友好國家推銷,甚至於出口蘇聯。當時蘇聯方面提出採購20艘左右該級新艇的方案,使其成為薩斯尼茨的頭號買家,正因為如此,在設計中聽取了大量的來自蘇聯方面的使用要求,加上武器動力系統仰仗蘇聯的幫助, 新艇的設計製造幾度修改, 進展遲緩。
1990年,在沃爾加斯特終於完成新艇設計之時, 蘇聯方面的訂單卻取消了, 而人民軍的採購數量也由原先的18艘減至10艘。不過因為兩德統一以致軍用造船停滯的原因, 已經開工建造的薩斯尼茨級導彈艇中真正交付的僅僅兩艘, 分別是首艇151.0"Sassnitz" 和第三艘151.2 "Seebad Binz"號。 另有151.1號艇"Seebad Sellin"接近完工, 其他後期開工的艇則未建成。
服役時間:1992年9月18日
現狀:現役3艘
製造廠:北方造船廠
滿排噸位:500噸以內
「奧坎/薩斯尼茨」級
技術數據
艦長:49.8米
型寬:8.7米
滿載排水量:326噸
續航距離:1390海里/14節
航速:38節
武器裝備
(1)導彈:反艦導彈——8部薩博RBS 15 Mk 3反艦導彈發射裝置(2座四聯裝);防空導彈——SA-N-5「聖杯」四聯裝導彈發射裝置(僅波蘭,德國海軍無);
(2)火炮:1門76毫米(3英寸)/66AK 176艦炮;1門30毫米/65AK 630炮(波蘭);2挺7.62毫米口徑機槍(德國的該級艦上僅有的武器);
(3)誘餌:Jastrzab 81毫米干擾發射裝置和1部10管Jastrzab 122毫米干擾發射裝置(僅波蘭)。
使用情況
波蘭海軍的薩斯尼茨於1990年代引進,分別服役於92,94,95年,德國提供船體,波蘭完成船上設備的組裝。採用RBS導彈作為主要武備。
德國統一後, 聯邦德國接收了已經完工的兩艘薩斯尼茨艦, 交予當時的BGS聯邦邊防使用,分別命名為 「諾伊施特累利次」號(原「薩斯尼茨」號,P 6165,現舷號BG 22)和「巴杜本」號(原「賓茨」號,593,原舷號BG 23) ,2005年改舷號為 BP-22 和 BP-23。
推薦閱讀:
※殲11戰機掛導彈攔截美軍P
※朝鮮再射導彈,究竟射給誰看?
※中國製造擊敗萊茵金屬,新型彈炮合一系統可攔截空地導彈
※美軍公布轟炸塔利班的血腥視頻:對1個武裝分子也發射導彈
※巴基斯坦展示中國護衛艦:試射C802反艦導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