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分鐘看完《少有人走的路》,開啟心智成熟之旅

【精讀君曰】

相信大多數人都認同這樣一個觀點:人的一生充滿各種艱難險阻。

那麼,面對一場艱辛的人生之旅,我們是恐懼?是任其擺布嗎?

答案是否定的。精讀君今天推薦的這本書,作者將帶領我們去面對在心智成熟的道路中遇到的各種苦難和挫折。


七分鐘看完《少有人走的路》

(本文已獲授權轉載,來源一隻水餃跳過去,微信公眾號ID: aiyuedu_xmu)

人生苦難重重。這是個偉大的真理,是世界上最偉大的真理之一。

好吧,果然是暢銷書,一開篇就這麼震撼人心。都說真理掌握在少數人手中,難怪書名叫《少有人走的路》呢,沒毛病。

不過對於這種開門見山的方式大家可能不太習慣,因此我們還是需要來簡單介紹一下這本書。

首先,這是一本神奇的書。它沒做過任何宣傳,僅憑口耳相傳,就達到了3000萬冊的銷量。並且在出版後的第五年登上了美國著名的《紐約時報》暢銷書排行榜,之後連續上榜近二十年,創下了出版史上的一大奇蹟。

作者M·斯科特·派克是我們這個時代最傑出的心理醫生,在近二十年的職業生涯中,他治癒了成千上萬個病人,這本書正是以他的從業經驗為基礎寫出的偉大著作,《華盛頓郵報》對此的書評是:這本書出自上帝之手。

那麼,這本書究竟寫了什麼?為何能產生如此巨大的影響呢?其實答案就是我們開篇的第一句話,即人生苦難重重。

全書分為四個部分:自律、愛、成長與宗教、神奇的力量。通過心理醫生的角度,作者為我們揭示了在心智成熟的道路中,會遇到的各種苦難和挫折,以及如何去面對。

但是,作為本書出現頻次最高的關鍵詞——心智,作者並沒有給出解釋,這也導致我看第一遍時感受是這樣的。。

因此,為了方便大家理解,在正式介紹本書內容之前,我需要先解釋一下「心智」這一心理學概念。

心智的力量

讓我們來看一下百度百科是怎麼定義的:

在心理學中,心智是指人們對已知事物的沉澱和存儲,通過生物反應而實現動因的一種能力總和。

哈哈哈,什麼鬼,還不如不說。。

其實通俗來講,心智是指想要做成某件事情(達成某種結果)而產生的各項思維能力的總和,包括感受、觀察、理解、判斷、選擇、記憶、想像、推理等。

除此之外,美國心理學家喬治·博瑞關於心智的定義得到普遍的認同,他認為心智主要包括獲得知識、應用知識、抽象推理三方面的能力,一個人一生的幸福與他的心智直接相關。

所以,所謂心智的力量歸根到底就是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明白這一點後,我們就能很好地理解作者所說的「心智成熟的旅程」的具體含義了,即不斷解決人生中的各種困難,讓自己的心智力量越來越強大,從而獲得真正意義上幸福的人生。

那麼,如何才能走上心智成熟的道路呢?下面就讓我們來對本書的四個部分逐一進行介紹。

一、自律

作者在開篇第一句話就說了:人生苦難重重。生活中遇到問題本身就是一種痛苦,解決它們又會帶來新的痛苦,但人生就是一個面對問題並解決問題的過程。因而作者認為:

問題能啟發我們的智慧,激發我們的勇氣。為解決問題而付出努力,能使思想和心智不斷成熟。

這點很好理解,我們可以用一個事例來說明。

小學的時候我們做數學題時有一些難題總是很難解出來,需要經過很複雜的邏輯推理。然而等到初中學會解方程後,發現之前的難題實在太簡單了,而高中時的難題在大學學完微積分後一樣變得十分容易。

這就說明,隨著你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不斷加強,你的能力閾值變廣了,這跟遊戲中的不斷打怪升級是一樣的道理。

那麼,自律和上述內容有何關聯呢?我們來看一下其中的邏輯:

也就是說解決人生問題要靠自律。對此,書中描述如下:

解決人生問題的首要方案,乃是自律,缺少了這一環,你不可能解決任何的麻煩和困難。局部的自律只能解決局部的問題,完整的自律才能解決所有的問題。

那麼自律究竟包括哪些技巧呢?如何通過自律,消除人生的痛苦呢?作者是這樣認為的:

所謂自律,是以積極主動的態度,去解決人生痛苦的重要原則,主要包括四個方面:推遲滿足感、承擔責任、尊重事實、保持平衡。

推遲滿足感

為了解釋這一原則,作者在書中使用了他心理治療的一個案例。但在這裡我更想用一個經典的心理學實驗來闡述,即棉花糖實驗。

這是斯坦福大學的Walter Mischel教授於1966年設計並在六百多名四歲兒童身上進行的簡單實驗。簡單的說,就是把孩子領進實驗室,給他一塊棉花糖,告訴他,如果他現在吃,他就只能吃到一塊。而如果他能等到實驗員出去再回來的話,就能吃到兩塊棉花糖。

實驗員出去15分鐘,孩子會在這段時間裡想盡各種辦法抵禦誘惑。有的忍不住吃掉了棉花糖,而有的卻沒有,等來的是雙倍的甜蜜。這個實驗的最初目的是研究為什麼有人可以「延遲滿足」而有人卻輕易放棄。

但後來,實驗員又開始聯繫了那些曾經參與過實驗並已經成為高中學生的孩子們,他們發現了一個十分令人驚訝的結果。數據統計發現,那些選擇了等待並成功的孩子總體來說學習成績更為優秀,做事也更有計劃。

由此可見推遲滿足感的重要性。在書中,作者這樣寫道:

推遲滿足感,意味著不貪圖暫時的安逸,重新設置人生快樂與痛苦的次序:首先,面對問題並感受痛苦;然後,解決問題並享受更大的快樂。這是唯一可行的生活方式。

承擔責任

承擔責任是自律的一個重要原則,其核心是我們必須面對屬於自己的問題,不能逃避也不能指望別人來解決。

在書中作者還提到了兩種因責任感出現問題而導致的心理疾病,分別是神經官能症和人格失調症。

神經官能症患者為自己強加責任,患有人格失調的人卻不願承擔責任。

也就是說,當與外界發生衝突和矛盾時,神經官能症患者認為錯在自己,人格失調症患者卻把錯誤歸咎於旁人。

現實生活中的背黑鍋就是人格失調患者把責任甩給他人的例子,並且如果是主動背鍋,那這個人就是很有可能就患有神經官能症。

尊重事實

這是自律的第三種原則。尊重事實意味著如實看待現實,我們越是了解事實,處理問題就越是得心應手。在書中,作者用人生地圖作為比喻說明了尊重事實的重要性。

我們對現實的觀念就像是一張地圖,但我們並不是出生時就帶著地圖來到世界的,而是在人生旅程中不斷繪製並修訂它。

相當多的人對認識事實缺乏興趣,有的人過了青春期,就放棄了繪製地圖。他們原有的地圖狹小、模糊、粗略,對世界的認識狹隘而偏激。

抱殘守缺,與現實脫節,這是不少人的通病。堅守過時的觀念,對現實默然置之,是構成諸多心理疾病的根源。因此,作者說:

我們花費大量時間和精力(遠比修訂地圖本身多得多),去捍衛過時而陳腐的觀念,卻不考慮如何更新舊的地圖,這是多麼可悲的事情啊!

保持平衡

在自律的過程中,你既要承擔責任,也要拒絕不該承擔的責任。既要學會推遲滿足感,把眼光放長遠,也要儘可能過好眼下的生活,讓人生的快樂多於痛苦。

換句話說,自律本身仍需要特殊的「約束」,作者將其稱之為「保持平衡」,亦即自律的第四種原則。在現實中我們遇到的最大問題就是生活與工作的平衡了。

那麼,如何做到保持平衡呢?作者認為要學會放棄。在書中他通過自己小時候騎腳踏車摔傷的例子作為說明:

九歲的我貪戀風馳電掣,不肯放棄一時的快感,來換取轉彎時的平衡,最終讓我體會到:失去平衡,遠比放棄更為痛苦。

當然,這种放棄只是小規模的放棄,不會帶來太大的痛苦。更難的是放棄固有的人格、放棄根深蒂固的行為模式甚至整個人生信念。但一個人想要有所作為,或早或晚,都要經歷需要放棄的重大時刻。

二、愛

前面的內容我們介紹了解決人生問題的首要方案——自律,接下來要討論的就是自律的原動力——愛。

雖然作者認為愛是一種極為神秘的現象,很難給出確切的定義,但他仍給出了自己相對完整的一個定義:

愛,是為了促進自我和他人心智成熟,而具有自我完善的意願。

根據這個定義,我們來看幾個關於愛的常見誤解。

首先,墜入情網不是真正的愛,兩者的最主要區別在於自我界限是否得到擴充。墜入情網只能使自我界限的某一部分發生暫時性的崩潰,這時候給你帶來的就是愛的感覺,一旦墜入情網的經歷終結,美好時光歸於結束,自我界限必然恢復原狀。

而真正的愛卻可以使自我界限擴充,而且不再恢復原狀。我們會把愛的對象當成自己的一部分,希望對方能夠成長,在努力的自我完善過程中使自己和對方的心智不斷成熟。

其次,依賴性也不是愛。很多人失戀的時候要死要活的,其實並不是真正的愛,只是依賴性而已。對此,作者直言不諱:

你描述的不是愛,而是過分的依賴感。確切地說,那是寄生心理。沒有別人你就無法生存,意味著你是個寄生者,而對方是寄主。

所以,真正的愛是自由的選擇。真正相愛的人,不一定非要生活在一起,充其量只是選擇一起生活罷了。

最後,自我犧牲同樣不是愛。關於這一點,最典型的就是父母對孩子的溺愛了。很多父母認為自己為了孩子打拚奮鬥,犧牲自己的理想,為他們殫精竭慮,覺得自己很愛孩子。

但事實上,這只是以「愛」做幌子滿足自己的需要,即成為充滿愛心的父母,卻從不把孩子的心智成熟當一回事。生活中每一件事都替孩子包辦,試問這樣的孩子心智如何才能成熟?

所以,通過上面的分析,作者對愛的本質進行了更深入的闡述:

要實現真正的愛,必須付出切實的努力,堅持實現自我完善,是愛的基本前提。愛是為了培養自我和他人心智的成熟,持續努力而表現出的一種勇氣。

同時作者也說了,為了愛之外的其他事物付出努力、產生勇氣也是一種慣常的狀態。因此,並非所有努力或勇氣都是愛。不過真正的愛,一定需要努力和勇氣,這一點毋庸置疑。

這不禁讓我想起了一首歌,原來真理一直就在歌里。。

三、成長與宗教

由於這一章的內容並非本書重點,因此這裡我只簡單介紹一下。

在這章,作者的觀點是人人都有自己的宗教,因為作者認為宗教並不是狹隘的要相信某些神靈,加入某個信徒組織或舉行某種宗教儀式。只要是對人生的認識和了解,就屬於宗教範疇。

所以,科學也是一種宗教。其信條包括:宇宙是真實存在的,我們可以對它進行觀察;宇宙的運行遵循若干規律,而且是可以預測的等等。

因此,只要你的內心堅信著某種東西,它就是你的宗教。

四、神奇的力量

雖然本章的標題是神奇的力量,但最主要的內容其實是懶惰。作者在書中是這麼說的:

談到心智的成熟,顯然要涉及同一件事的反面:阻礙心智成熟的障礙。最大的障礙就是懶惰。

懶惰是人的天性,因為什麼都不做是最不消耗能量的。而這正是熱力學第二定律告訴我們的內容,能量會自發地從有規律向無規律狀態流動,自律顯然會消耗能量,是一個逆熵的過程。

也許有些人不算過分懶惰,但在本質上,所有人都是懶惰的,只是程度不同而已。不管我們精力多麼旺盛,智慧多麼過人,只要深入反省,就會發現自身懶惰的一面,它是我們內心熵的力量。在心靈進化的過程中,它始終與我們對抗,阻止我們的心智走向成熟。

看到這裡你可能會說,我覺得自己一點也不懶惰,我每周工作60個小時,每天晚上加班,周末也不休息。沒錯,你看起來的確很努力,但這與懶惰沒有多少關係。懶惰的一個主要特徵,就是恐懼感。

如何理解這句話?其實重點要明白這裡的懶惰不是懶於行動,而是懶於改變。我們總傾向於逃避困難,留在舒適區,因為一旦離開會給你帶來恐懼。

對於一份穩定的工作來說,離開會讓你感到恐懼。你害怕下一份工作工資會不會變低?福利會不會更差?工作是不是更累?這些你都不知道,而絕大多數恐懼就是來源於未知。

想要消除這些恐懼,你不得不做大量的工作,但由於懶惰作祟,你還是覺得什麼都不做最舒服,因此一直停留在了舒適區。

所以,正是由於熵的力量和懶惰的原因,使得心智成熟變得異常艱難。難怪耶穌說:「被召喚的人眾多,被選上的人寥寥」。

總結

正如作者在書中提到的,心智成熟的旅程是一項既複雜又艱巨,而且是畢生的任務。所以這本書也只是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希望能讓你走上這條少有人走的路。

當然,如果你覺得這個問題太大,又希望這本書能真正對你有所幫助的話,那麼我認為記住兩點就夠了:一是人生苦難重重,二是學會推遲滿足感。明白了這兩點,你就已然在路上。

(每周閱讀一本書,以幽默詼諧的方式帶你遨遊知識的海洋,體驗閱讀的樂趣)


推薦閱讀:

有成熟地權,才有成熟國家!
找個成熟的男生在一起吧。
哪一瞬間,你覺得自己真的長大了,不是小孩子了?
?一個人真正成熟的4個標誌

TAG:成熟 | 心智 | 心智成熟 | 少有人走的路 | 有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