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孔子的一生是咋樣的

孔子 孔子(前551-前479) 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學學派的創始人。因父母曾為生子而禱於尼丘山,故名丘,字仲尼。魯國陬邑(今山東曲阜東南)人。曾修《詩》、《書》,定《禮》 、《樂》,序《周易》,作《春秋》。孔子的思想及學說對後世產生了極其深遠的影響。 英文譯名:Kongzi 或 Confucius. 學術貢獻 少「貧且賤」,及長,曾任「委吏」(司會計)和「乘田」(管畜牧)等事。學無常師,相傳曾問禮於老聃,學樂於萇弘,學琴於師襄。聚徒講學,從事政治活動。年五十,由魯國中都宰升任司寇,攝行相事。後又曾周遊宋、衛、陳、蔡、齊、楚等國,自稱「如有用我者,吾其為東周乎?」終為見用。晚年致力教育,整理《詩》、《書》等古代文獻,並刪修魯史官所記《春秋》,成為中國第一部編年體歷史著作。相傳先後有三千人弟子,其中著名者七十餘人(賢人)。其思想以「仁」核心,以為「仁」即「愛人」。提出「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等論點,提倡「忠恕」之道,又以為推行「仁政」應以「禮」為規範:「克己復禮為仁」。對於殷周以來的鬼神宗教迷信,採取存疑態度,以為「未知生,焉知事鬼」,「不知命,無以為君子也」。又注重「學」與「思」的結合,提出「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和「溫故而知新」等觀點。首創私人講學風氣,主張因材施教,「有教無類」,「學而不厭,誨人不倦」,強調「君子學道則愛人,小人學道則易使也」。政治上提出「正名」主張,以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都應實副其「名」,並提出「不患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觀點。自西漢以後,孔子學說成為兩千餘年封建社會的文化正統,影響極大。現存《論語》一書,記載有孔子與門人的問答,是研究孔子學說的主要資料。 生平經歷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這是孔子對自己一生各階段的總結. 孔子3歲喪父,隨母親顏征在移居闕里,並受其教。孔子幼年,「為兒嬉戲,常陳俎豆,設禮容」。少時家境貧寒,15歲立志於學。及長,做過管理倉庫的「委吏」和管理牛羊的「乘田」。他虛心好學,學無常師,相傳曾問禮於老聃,學樂於萇弘,學琴於師襄。30歲時,已博學多才,成為當地較有名氣的一位學者,並在闕里收徒授業,開創私人辦學之先河。其思想核心是「仁」,「仁」即「愛人」。他把「仁」作為行仁的規範和目的,使「仁」和「禮」相互為用。主張統治者對人民「道之以德,齊之以禮」,從而再現「禮樂征伐自天子出」的西周盛世,進而實現他一心嚮往的「大同」理想。 孔子35歲時,因魯國內亂而奔齊。為了接近齊景公,做了齊國貴族高昭子的家臣。次年,齊景公向孔子詢問政事,孔子說:「君要象君,臣要象臣,父要象父,子要象子。」景公極為讚賞,欲起用孔子,因齊相晏嬰從中阻撓,於是作罷。欲起用不久返魯,繼續鑽研學問,培養弟子。51歲時,任魯國中都宰(今汶上西地方官)。由於為政有方,「一年,四方皆則之」 52歲時由中都宰提升為魯國司空、大司寇。公元前500年(魯定公十年),魯、齊夾谷之會,孔子提出「有文事者必有武備,有武事者必有文備」。齊景公欲威脅魯君就範,孔子以禮斥責景公,保全了國格,使齊侯不得不答應定盟和好,並將鄆、龜陰三地歸還魯國。孔子54歲時,受季桓子委託,攝行相事。他為了提高國君的權威,提出「墮三都」、抑三桓(魯三家大夫)的主張,結果遭到三家大夫的反對,未能成功。55歲時,魯國君臣接受了齊國所贈的文馬美女,終日迷戀聲色。孔子則大失所望,遂棄官離魯,帶領弟子周遊列國,另尋施展才能的機會,此間「干七十餘君」,終無所遇。前484年(魯哀公十一年),魯國季康子聽了孔子弟子冉有的勸說,才派人把他從衛國迎接回來。 孔子回到魯國,雖被尊為「國老」,但仍不得重用。他也不再求仕,乃集中精力繼續從事教育及文獻整理工作。一生培養弟子三千餘人,身通六藝(禮、樂、射、御、書、數)者七十二人。在教學實踐中,總結出一整套教育理論,如因材施教、學思並重、舉一反三、啟發誘導等教學原則和學而不厭、誨人不倦的教學精神,及「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和「不恥下問」的學習態度,為後人所稱道。他先後刪《詩》、《書》,訂《禮》、《樂》,修《春秋》,對中國古代文獻進行了全面整理。老而喜《易》,曾達到「韋編三絕」的程度。 69歲時,獨子孔鯉去世。71歲時,得意門生顏回病卒。孔子悲痛至極,哀嘆道:「天喪予!天喪予!」這一年,有人在魯國西部捕獲了一隻叫麟的怪獸,不久死去。他認為象徵仁慈祥瑞的麒麟出現又死去,是天下大亂的不祥之兆,便停止了《春秋》一書的編撰。72歲時,突然得知子仲由在衛死於國難,哀痛不已。次年(前479年)夏曆二月,孔子寢疾7日,齎志而歿。 孔子一生的主要言行,經其弟子和再傳弟子整理編成《論語》一書,成為後世儒家學派的經典。 《論語》全文 http://www.cnread.net/cnread1/gdwx/k/kongzi/001/001.htm 孔子,三千弟子,七十二賢人 孔子一生中有一大半的時間,是從事傳道、授業、解惑的教育工作。他創造了卓有成效的教育、教學方法;總結、倡導了一整套正確的學習原則;形成了比較完整的教學內容體系;提出了一系列有深遠影響的教育思想;樹立了良好的師德典範。弟子:子貢、子路 曾皙 冉有 公西華 曾參 、子夏、子張......... 政治生涯 孔子和李白一樣,有著不順暢的政治經歷,孔子終生熱衷於從事政治,有一腔報國之熱血,也有自己的政治見解,但最高統治者對於他始終是採取一種若即若離、敬而遠之的態度。他真正參與政治的時間只有四年多, 在這四年多的時間裡,他幹了不少事,職務提升也很快。但終究因為與當權者政見不同而分道揚鑣了。此時他已50多歲,迫於形勢,他離開了魯國,開始了被後人稱之為周遊列國的政治遊說,14年中,東奔西走,多次遇到危險,險些喪命。後雖被魯國迎回,但魯終不用孔子。 孔子自20多歲起,就想走仕途,所以對天下大事非常關注,對治理國家的諸種問題,經常進行思考,也常發表一些見解,到30歲時,已有些名氣。魯昭公二十年,齊景公出訪魯國時召見了孔子, 與他討論秦穆公稱霸的問題, 孔子由此結識了齊景公。魯昭公25年,魯國發生內亂,魯昭公被迫逃往齊國,孔子也離開魯國,到了齊國,受到齊景公的賞識和厚待,甚至曾準備把尼溪一帶的田地封給孔子,但被大夫晏嬰阻止。魯昭公27年,齊國的大夫想加害孔子,孔子聽說後向齊景公求救,齊景公說:「吾老矣,弗能用也。」孔子只好倉皇逃回魯國。當時的魯國,政權實際掌握在大夫的家臣手中,被稱為「陪臣執國政」,因此孔子雖有過兩次從政機會,卻都放棄了,直到魯定公9年被任命為中都宰,此時孔子已 51歲了。孔子治理中都一年,卓有政績,被升為小司空,不久又升為大司寇,攝相事,魯國大治。魯定公12年,孔子為削弱三桓(季孫氏、叔孫氏、孟孫氏三家世卿,因為是魯桓公的三個孫子故稱三桓,當時的魯國政權實際掌握在他們手中,而三桓的一些家臣又在不同程度上控制著三桓),採取了墮三都的措施(即拆毀三桓所建城堡)。後來墮三都的行動半途而廢,孔子與三桓的矛盾也隨之暴露。魯定公13年,齊國送80名美女到魯國,季桓氏接受了女樂,君臣迷戀歌舞,多日不理朝政,孔子非常失望,不久魯國舉行郊祭,祭祀後按慣例送祭肉給大夫們時並沒有送給孔子,這表明季氏不想再任用他了,孔子在不得已的情況下離開魯國,到外國去尋找出路,開始了周遊列國的旅程,這一年,孔子55歲。 孔子帶弟子先到了衛國,衛靈公開始很尊重孔子,按照魯國的俸祿標準發給孔子俸粟6 萬,但並沒給他什麼官職,沒讓他參與政事。孔子在衛國住了約10個月,因有人在衛靈公面前進讒言,衛靈公對孔子起了疑心,派人公開監視孔子的行動,於是孔子帶弟子離開衛國,打算去陳國。路過匡城時,因誤會被人圍困了5日,逃離匡城,到了蒲地,又碰上衛國貴族公叔氏發動叛亂,再次被圍。逃脫後,孔子又返回了衛國,衛靈公聽說孔子師徒從蒲地返回,非常高興,親自出城迎接。此後孔子幾次離開衛國,又幾次回到衛國,這一方面是由於衛靈公對孔子時好時壞,另一方面是孔子離開衛國後,沒有去處,只好又返回。 魯哀公2年(孔子59歲),孔子離開衛國經曹、宋、鄭至陳國,在陳國住了三年,吳攻陳,兵荒馬亂,孔子便帶弟子離開,楚國人聽說孔子到了陳、蔡交界處,派人去迎接孔子。陳國、蔡國的大夫們知道孔子對他們的所做所為有意見,怕孔子到了楚國被重用,對他們不利,於是派服勞役的人將孔子師徒圍困在半道,前不靠村,後不靠店,所帶糧食吃完,絕糧7日,最後還是子貢找到楚國人,楚派兵迎孔子,孔子師徒才免於一死。孔子64歲時又回到衛國,68歲時在其弟子冉求的努力下,被迎回魯國,但仍是被敬而不用。魯哀公16年,孔子73歲,患病,不愈而卒。 思想品格 孔子是一個教育家、思想家,也可算半個政治家,但他首先是一個品德高尚的知識份子。他正直、樂觀向上、積極進取,一生都在追求真、善、美,一生都在追求理想的社會。他的成功與失敗,無不與他的品格相關。他品格中的優點與缺點,幾千年來影響著中國人,特別是影響著中國的知識份子。 發憤忘食,樂以忘憂 孔子63歲時,曾這樣形容自己:「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當時孔子已帶領弟子周遊列國9個年頭,歷盡艱辛,不僅未得到諸侯的任用,還險些喪命,但孔子並不灰心,仍然樂觀向上,堅持自己的理想,甚至是明知其不可為而為之。 安貧樂道 孔子說:「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在孔子心目中,行義是人生的最高價值,在貧富與道義發生矛盾時,他寧可受窮也不會放棄道義。但他的安貧樂道並不能看作是不求富貴,只求維護道,這並不符合歷史事實。孔子也曾說:「富與貴,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貧與賤,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富而可求也,雖執鞭之士,吾亦為之。如不可求, 從吾所好。」 學而不厭,誨人不倦 孔子以好學著稱,對於各種知識都表現出濃厚的興趣,因此他多才多藝,知識淵博,在當時是出了名的,幾乎被當成無所不知的聖人,但孔子自己不這樣認為,孔子曰:「聖則吾不能,我學不厭,而教不倦也。」 孔子學無常師,誰有知識,誰那裡有他所不知道的東西,他就拜誰為師,因此說「三人行,必有我師焉」。 直道而行 孔子生性正直,又主張直道而行,他曾說:「吾之於人也,誰毀誰譽?如有所譽者,其有所試矣。斯民也,三代之所以直道而行也。」《史記》載孔子三十多歲時曾問禮於老子,臨別時老子贈言曰:「聰明深察而近於死者,好議人者也。博辯廣大危其身者,發人之惡者也。為人子者毋以有己,為人臣者毋以有己。」這是老子對孔子善意的提醒,也指出了孔子的一些毛病,就是看問題太深刻,講話太尖銳,傷害了一些有地位的人,會給自己帶來很大的危險。 與人為善 孔子創立了以仁為核心的道德學說,他自己也是一個很善良的人,富有同情心,樂於助人,待人真誠、寬厚。「己所不欲,毋施於人」、「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躬自厚而薄責於人」 等第,都是他的做人準則。 孔子家世 孔子的六代祖叫孔父嘉,是宋國的一位大夫,做過大司馬,在宮廷內亂中被殺,其子木金父為避滅頂之災逃到魯國的陬邑,從此孔氏在陬邑定居,變成了魯國人。 孔子的父親叫叔梁紇(叔梁為字,紇為名),母親叫顏征在。叔梁紇是當時魯國有名的武士,建立過兩次戰功,曾任陬邑大夫。叔梁紇先娶妻施氏,生9女,無子。又娶妾,生一子,取名伯尼,又稱孟皮。孟皮腳有毛病,叔梁紇很不滿意,於是又娶顏征在。當時叔梁紇已66歲,顏征在還不到20歲。 孔子生了孔鯉,字伯魚,活了50歲。 孔鯉生了孔及,字子思,活了62歲,著作有中庸,成為儒家經典之一。 依次下傳是: 孔白,字子上,活了47歲。 孔求,字子家,活了45歲 孔箕,字子京,活了46歲 孔穿,字子高,活了51歲 孔慎,活了57歲,曾當過魏相 孔鮒,活了57歲,曾當過陳涉博士 侄兒孔襄,活了57歲,曾當過漢孝惠帝的博士 孔忠,活了57歲 孔忠生了孔武 孔武生了孔延年和孔安國 孔安國是漢武帝的博士 孔安國的兒子叫孔昂 孔昂的兒子叫孔驩 曲阜「三孔」 孔廟、孔府、孔林舉世聞名。孔廟是祭祀孔子的地方,初建於公元前478年,當年規模很小,僅就孔子故居為廟,「歲時奉祀」。西漢後,隨著歷代帝王對孔子的不斷加封,孔廟規模也隨之擴大。孔府是個龐大的院落,其實並非孔子之家,而是其子孫後人的居所。孔林是孔子和他的家族的墓地,佔地200公頃。 孔府:是孔子世襲「衍聖公」的世代嫡裔子孫居住的地方,是我國僅次於明、清皇帝宮室的最大府第。現在,孔府佔地240多畝,有廳、堂、樓、軒等各式建築463間,分為中、東、西三路。東路為家廟,西路為學院,中路為主體建築。中路以內宅為界,前為官衙,設三堂六廳(大堂、二堂、三堂,管勾廳、百戶廳、知印廳、掌書廳、典籍廳、司樂廳);後為內宅,設前上房、前堂樓、後堂樓、後五間。最後是孔府的花園,是歷代衍聖公及其家屬游賞之所。 孔廟:建築規模宏大、雄偉壯麗、金碧輝煌,為我國最大的祭孔要地。孔子死後第二年(公元前478年),魯哀公將其故宅改建為廟。此後歷代帝王不斷加封孔子,擴建廟宇,到清代,雍正下令大修,擴建成現代規模。廟內共有九進院落,以南北為中軸,分左、中、右三路,縱長630米,橫寬140米,有殿、堂、壇、閣460多間,門坊54座,「御碑亭」13座。孔廟內的聖跡殿、十三碑亭及大成殿東西兩廡,陳列著大量碑碣石刻,特別是這裡保存的漢碑,在全國是數量最多的,歷代碑刻亦不乏珍品,其碑刻之多僅次西安碑林,所以它有我國第二碑林之稱。 大成殿是孔廟的正殿,也是孔廟的核心。唐代時稱文宣王殿,共有五間。宋天禧五年(公元 102年)大修時,移今址並擴為七間。宋崇寧三年(公元1104年)徽宗趙佶取《孟子》:「孔子之謂集大成」語義,下詔更名為「大成殿」,清雍正二年(公元 1724年)重建,九脊重檐,黃瓦覆頂,雕樑畫棟,八斗藻井飾以金龍和璽彩圖,雙重飛檐正中豎匾上刻清雍正皇帝御書「大成殿」三個貼金大字。殿高 24.8米,長45.69米,寬24.85米,座落在2.1米高的殿基上,為全廟最高建築,也是中國三大古殿之一。 杏壇位於大成殿前甬道正中,傳為孔子講學之處,壇旁有一株古檜,稱「先師手植檜」。杏壇周圍朱欄,四面歇山,十字結脊,二層黃瓦飛檐,雙重半拱。亭內細雕藻井,彩繪金色盤龍,其中還有清乾隆「杏壇贊」御碑。亭前的石香爐,高約1米,形制古樸,為金代遺物。 孔林:位於曲阜城北,是孔子及其家族的專用墓地,也是目前世界上延時最久,面積最大的氏族墓地。孔子卒於魯哀公十六年(公元前479年)四月乙丑,葬魯城北泗上。其後代從冢而葬,形成今天的孔林。從子貢為孔子廬墓植樹起,孔林內古樹已達萬餘株。自漢代以後,歷代統治者對孔林重修、增修過13次,以至開成現在規模,總面積約2平方公里,周圍林牆 5.6公里,牆高3米多,厚1米。郭沫若曾說:「這是一個很好的自然博物館,也是孔氏家族的一部編年史」。 曲阜孔廟、孔林、孔府(英文名稱:Temple and Cemetery of Confucius and the Kong Family Mansion in Qufu)於1994年12月根據世界文化遺產遴選標準C(I)(IV)(VI)入選《世界遺產名錄》(編號: 200-012)。 世界遺產委員會評價:孔子是公元前6世紀到公元前5世紀中國春秋時期偉大的哲學家、政治家和教育家。孔夫子的廟宇、墓地和府邸位於山東的曲阜。孔廟是公元前478年為紀念孔夫子而興建的,千百年來屢毀屢建,到今天已經發展成超過100座殿堂的建築群。孔林里不僅容納了孔夫子的墳墓,而且他的後裔中,有超過10萬人也葬在這裡。當初小小的孔宅如今已經擴建成一個龐大顯赫的府邸,整個宅院包括了152座殿堂。曲阜的古建築群之所以具有獨特的藝術和歷史特色,應歸功於2000多年來中國歷代帝王對孔夫子的大力推崇。孔廟, 孔府, 孔林,世界遺產 孔子年譜 1歲: 公元前551年(魯襄公二十二年) 孔子生於魯國陬邑昌平鄉(今山東曲阜城東南)。因父母曾為生子而禱 於尼丘山,故名丘,字仲尼。 關於孔子出生年月有兩種記載,相差一年,今從《史記·孔子世家》說。 3歲:公元前549年(魯襄公二十四年) 其父叔梁紇卒,葬於防山(今曲阜東25里處)。孔母顏征在攜子移居曲阜 闕里,生活艱難。 5歲:公元前547年(魯襄公二十六年) 孔子弟子秦商生,商字不慈,魯國人。 6歲:公元前546年(魯襄公二十七年) 弟子曾點生,點字皙,曾參之父。 7歲:公元前545年(魯襄公二十八年) 弟子顏繇生,繇又名無繇,字季路,顏淵之父。 8歲:公元前544年(魯襄公二十九年) 弟子冉耕生,字伯牛,魯國人。 10歲:公元前542年(魯襄公三十一年〕 弟子仲由生,字子路,卞人。 是年魯襄公死,其子躌繼位,是為昭公。 12歲:公元前540年(魯昭公二年) 弟子漆雕開生,字子若,蔡人。 15歲:公元前537年(魯昭公五年〕 孔子日見其長,已意識到要努力學習做人與生活之本領,故曰:「吾十 有五而志於學」。(《論語·為政》) 16歲,公元前536年(魯昭公六年) 鄭鑄刑鼎。 弟子閩損生,字子騫,魯國人。 17歲:公元前535年(魯昭公六年〕 孔母顏征在卒。 是年。季氏宴請士一級貴族,孔子去赴宴,被季氏家臣陽虎拒之門外。 19歲:公元前533年(魯昭公九年) 孔子娶宋人亓官氏之女為妻。 20歲:公元前532年(魯昭公十年) 亓官氏生子。據傳此時正好趕上魯昭公賜鯉魚於孔子,故給其子起名為 鯉,字伯魚。 是年孔子開始為委吏,管理倉庫。 21歲:公元前531年(魯昭公十一年) 是年孔子改作乘田,管理畜牧。孔子說:「吾少也賤,故多能鄙事。」 (《論語·子罕》) 此「鄙事」當包括「委吏」、」乘田」。 27歲,公元前525年(魯昭公十七年〕 郯子朝魯,孔子向郯子詢問郯國古代官制。 孔子開辦私人學校,當在此前後。 30歲:公元前522年(魯昭公二十年〕 自十五歲有志於學至此時已逾15年,孔子經過努力在社會上已站住腳, 故云」三十而立」。(《論語·為政》) 是年齊景公與晏嬰來魯國訪問。齊景公會見孔子,與孔子討論秦穆公 何以稱霸的問題。 弟子顏回、冉雍、冉求、商瞿、梁鴷生。回字淵,雍字仲弓,求字子有, 瞿字子木,皆魯國人;鴷字叔魚,齊國人。 31歲:公元前521年(魯昭公二十一年) 弟子巫馬施、高柴、宓不齊生。施字子期,陳國人;柴字子高,齊國人; 不齊字子賤,魯國人。 32歲:公元前520年(魯昭公二十二年) 弟子端木賜生,賜字子貢,衛國人。 34歲:公元前518年(魯昭公二十四年) 孟懿子和南宮敬叔學禮於孔子。 相傳孔子與南宮敬叔適周問禮於老聘,問樂於萇弘。 35歲:公元前517年(魯昭公二十五年) 魯國發生內亂。《史記·孔子世家》云:「昭公率師擊(季)平子,平子 與孟孫氏、叔孫氏三家共攻昭公,昭公師敗,奔齊。」孔子在這一年也到 了齊國。 36歲,公元前516年(魯昭公二十六年) 齊景公問政於孔子,孔子對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孔子得到 齊景公的賞識,景公欲以尼溪之田封孔於,被晏子阻止。 孔子在齊聞《韶》樂,如醉如痴,三月不知肉味。 37歲:公元前515年(魯昭公二十七年) 齊大夫欲害孔子,孔子由齊返魯。 吳公子季札聘齊,其子死,葬於瀛、博之間。孔子往,觀其葬禮。 弟於樊須、原憲生。須字子遲,魯國入;憲字子思,宋國人。 38歲:公元前514年(魯昭公二十八年) 晉魏獻子(名舒)執政,舉賢才不論親疏。孔子認為這是義舉, 云:「近不失親,遠不失舉,可謂義矣。」 39歲,公元前513年(魯昭公二十九年) 是年冬天晉鑄刑鼎,孔子曰「晉其亡乎,失其度矣。」 40歲:公元前512年(魯昭公三十年) 經過幾十年的磨練,對人生各種問題有了比較清楚的認識,故自雲 「四十而不惑」。 弟子澹臺滅明生。滅明字子羽,魯國人。 41歲:公元前511年(魯昭公三十一年) 弟子陳亢生。亢字子禽,陳國人。 42歲:公元前510年(魯昭公三十二年) 昭公卒,定公立。 43歲:公元前509年(魯定公元年) 弟公西赤生。赤字華,魯國人。 45歲:公元前507年(魯定公三年) 弟子卜商生。商字子夏,衛國人。 46歲:公元前506年(魯定公四年) 弟子言偃生。偃字子游,吳國人。 47歲:公元前505年(魯定公五年) 弟子曾參、顏幸生。參字子輿,魯國人。幸字子柳,魯國人。 48歲:公元前504年(魯定公六年〕 季氏家臣陽虎擅權日重。孔子稱之為「陪臣執國命」。(《論語·季氏》) 《史記·孔子世家》云:「陪臣執國政。......故孔子不仕,退而修 《詩》、《書》、《禮》、《樂》,弟子彌眾,至自遠方,莫不受業焉。」 陽虎欲見孔子,孔子不想見陽虎、後二人在路上相遇。陽虎勸孔子出仕, 孔子沒有明確表態。此事當在魯定公五年或魯定公六年。 49歲:公元前503年(魯定公七年) 弟子顓孫師生。師字子張,陳國人。 50歲:公元前502年(魯定公八年) 自謂」五十而知天命」。(《論語·為政》) 公山不狃以費叛季氏,使人召孔子,孔子欲往,被子路阻攔。 51歲: 公元前501年(魯定公九年) 孔子為中都宰,治理中都一年,卓有政績,四方則之。 弟子冉魯、曹坅、伯虔、顏高,叔仲會生。魯字子魯,魯國人:坅字子循, 蔡國人:虔字子析,魯國人;高字子驕,魯國人:會字子期。魯國人。 52歲:公元前500年(魯定公十年) 孔子由中都宰升小司空,後升大司寇,攝相事。夏天隨定公與齊侯相會於 夾谷。孔子事先對齊國邀魯君會於夾谷有所警惕和準備,故不僅使齊國劫 持定公的陰謀未能得逞,而且逼迫齊國答應歸還侵佔魯國的鄆、鄵、龜陰 等土地。 53歲:公元前499年(魯定公十一年) 孔子為魯司寇,魯國大治。 54歲:公元前498年(魯定公十二年) 孔子為魯司寇。為削弱三桓,採取墮三都的措施。叔孫氏與季孫氏為削弱家 臣的勢力,支持孔子的這一主張,但此一行動受孟孫氏家臣公斂處父的抵制, 孟孫氏暗中支持公斂處父。墮三都的行動半途而廢。 弟子公孫龍生。龍字子石,楚國人。 55歲:公元前497年(魯定公十三年) 春,齊國送80名美女到魯國。季桓子接受了女樂,君臣迷戀歌舞,多日不 理朝政。孔子與季氏出現不和。孔子離開魯國到了衛國。 十月,孔子受讒言之害,離開衛國前往陳國。路經匡地,被圍困。後經蒲 地,遇公叔氏叛衛, 孔子與弟子又被圍困。後又返回衛都。 56歲,公元前496年(魯定公十四年) 孔子在衛國被衛靈公夫人南子召見。 子路對孔子見南子極有意見批評了孔子。 鄭國子產去世孔子聽到消息後,十分難過,稱讚子產是「古之遺愛」。 57歲:公元前495年(魯定公十五年) 孔子去衛居魯。夏五月魯定公卒,魯哀公立。 58歲:公元前494年(魯哀公元年〕 孔子居魯,吳國使人聘魯,就「骨節專車」一事問於孔子。 59歲:公元前493年(魯哀公二年)


推薦閱讀:

教子必讀:讓孩子一生遇貴人(2)
女人痣有這特徵註定一生富貴
玄真閣:旺夫女人的手相,必定婚姻應付,一生富貴無窮,娶她富貴三代
苦命人的手相,手紋亂如麻,註定勞累一生
這3種鼻子的人,天生招財能力強,一生多金!

TAG:孔子 | 一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