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美國慈善史:從卡內基到蓋茨

美國慈善史:從卡內基到蓋茨 2010年09月07日 18:53 廣州日報 【大 中 小】【列印】 共有評論4條

在美國乃至全世界的慈善家排行榜上,比爾·蓋茨作為第一名的地位無可置疑。不過,在美國200多年的歷史中,蓋茨絕不是第一個捐出全部身家的富翁。美國慈善活動的歷史幾乎和美國建國史一樣長,即使美國的現代慈善事業,也可以追溯到近200年前。

卡內基:現代慈善開創者

本報綜合報道 一般認為,美國現代慈善事業始於20世紀初。1911年,美國鋼鐵大王卡內基創立了「紐約卡內基基金會」,奠定了現代慈善事業的基礎。在1919年去世前,卡內基累計捐款3.3億美元,而他所創立的「卡內基基金會」至今仍在造福世人。

作為美國現代慈善事業的開創者,卡內基啟發了包括蓋茨在內的一代又一代美國人。卡內基曾留下名言,「擁巨富而死者以恥辱終」,為慈善家世代傳誦。最終,作為美國第一代的超級富翁,卡內基捐出了他的全部身家。

奠定現代慈善組織運作模式

不過,如果僅僅是捐出巨額資產,卡內基還不足以被稱為現代慈善事業的開創者。在他之前,美國的慈善活動早已有之,富翁捐款也不少見。卡內基的開創性在於,他成立了商業化運作的慈善基金會。在卡內基看來,「賺錢需要多大本領,花錢也需要多大本領。」他不大主張把財富零零碎碎地分給普通百姓,而是通過設立基金會,以企業化的方式管理。這種方式不僅使「卡內基基金會」得以歷經100多年歷史而屹立不倒,而且奠定了美國現代慈善組織的基本模式。

所謂慈善基金會,就是「將私人財富用於公共事業的合法社會組織」,主要資助教育、文化、科學、醫療、公共衛生和其他社會福利事業。其中,教育和醫療衛生始終是基金會關注的重點。「卡內基基金會」主要關注教育事業,在建立初期就向教育事業捐贈了560萬美元,超過了當時美國聯邦政府一年的教育經費。「洛克菲勒基金會」則重點關注醫療事業,造福人類的青黴素髮明就是其資助研究的成果。哈佛大學基金會則是當今世界最有錢的學校基金會,擁有大約50億美元的儲備。

美國慈善 要看經濟的「臉色」

2007年,美國慈善捐款總額創下歷史新高,達到3060億美元。這是美國年度慈善捐助首次超過3000億美元,2290億美元來自個人捐助,其中一半來自收入水平居美國前10%的家庭。在大多數年份,大約三分之二的美國人會參與各種形式的慈善捐助。各類基金會共捐助385億美元,居第二位。接下來分別是遺產捐贈和企業捐贈。

蓋茨捐款的消息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畢竟,他捐出了580億美元。但在美國,平民百姓的捐款熱情也令人驚嘆。《時代》雜誌曾發表文章稱:「在每一個『比爾·蓋茨』的身邊,都站著數以百萬計的普通美國人。」曾有統計數字顯示,年收入低於1萬美元的美國家庭,捐款額佔到其年收入的5.2%;而年收入在10萬美元以上的家庭,捐款額為2.2%。

不過,美國人的捐款熱情也並非一直高漲,而是要看美國經濟的「臉色」。

慈善:重新分配社會財富

在卡內基成長為超級富豪的時代,美國經歷了第一次經濟騰飛,成長為世界第一大經濟體,同時也催生了卡內基、洛克菲勒等富豪慈善家以及他們創立的現代慈善基金會。

上世紀90年代,美國經濟經歷新一輪強勁增長,將比爾·蓋茨推上了世界首富的位置,也催生了新一代的超級慈善家。

然而,在經濟不景氣的時候,伴隨著美國人腰包的縮水,美國慈善組織也會遭遇冬天。比如,在2001年,由於美國經濟十年來首次陷入衰退,許多大公司本身業績不佳;股市的暴跌也使個人財富大大縮水。美國慈善組織由此陷入十年以來罕有的危機。不少慈善組織被迫削減預算,裁減人員。

可以說,慈善是對社會財富的重新分配。在經濟形勢良好、社會財富充足時,慈善如有源之水,充滿活力。如果經濟不景,社會財富減少,慈善也將失去不少活力。美國慈善的歷史已證明了這一點。(本報綜合報道)

捐款抵稅:美國慈善催化劑

本報綜合報道 當然,像卡內基和蓋茨這樣捐出全部身家的美國人仍然十分少見。大部分美國人以及美國公司捐款行善,並非簡單的利他主義,而是利人利己之舉。所謂利人,就是通過捐款幫助他人;所謂利己,則是通過捐款,減免個人的所得稅,同時得到好名聲。可以說,慈善減免稅收的制度,是美國慈善事業發展的催化劑。

美國政府從1913年開始徵收個人所得稅,僅僅4年後,美國國會就通過法案,規定捐款或實物捐贈可用來抵稅,所得稅可抵稅部分最高達15%,藉此鼓勵民眾捐贈行善。1935年,美國政府提高個人所得稅和企業稅,但同時允許公司用捐款抵稅。目前,美國個人所得稅的可抵稅比例維持在50%,企業的這一比例則為10%。

刺激美國人,尤其是美國富人慈善捐款的還有美國的遺產稅。美國遺產稅於1797年首次開徵,當時是為發展美國海軍籌集資金。1916年,遺產稅成為固定稅。美國的遺產稅、贈予稅實行高額累進位,遺產超過300萬美元以上時,稅率高達55%,而且遺產受益人必須先繳納遺產稅,後繼承遺產。

高額遺產稅促富翁做慈善

高額的遺產稅促使很多美國富翁另想高招,以捐款給慈善組織的方式,逃避納稅,同時盡量保障其子女後代的利益。

可以說,幾乎在美國現代慈善組織誕生的同時,美國國會就開始建立鼓勵民眾捐款的相關制度。

伴隨著美國經濟的發展和美國人收入的增加,越來越多美國人在納稅和慈善之間選擇了後者。慈善減免稅收的政策,直接推動了民眾捐款的熱情和捐款數量的增加,與此同時,非營利性慈善組織的數量也以驚人的速度增加。

據統計,1953年時,美國有5萬個慈善組織;截至2008年,據不完全統計,美國現有大小慈善機構約140萬個,總資產佔美國經濟的5%。2006年,美國全國的慈善捐款總額超過了2900億美元。而在過去40年中,美國人年均慈善捐款佔美國國內生產總值的1.8%。

如今,在美國,慈善組織經常被稱為與政府、企業並立的三大社會支柱之一。

完善監督:保護慈善熱情

本報綜合報道

不過,這個支柱也曾遭到侵蝕。

1992年,美國最大的慈善組織之一——聯合慈善基金會爆出醜聞。該基金會主席阿爾莫尼挪用總額達60萬美元的善款用於個人度假、購買房產以及包養情人,還操縱董事會成立皮包公司,安排自己的兒子和朋友佔據要職,享受高薪。這一案件成為美國慈善組織的經典反面教材,阿爾莫尼後來被判處7年徒刑,與此同時,這一醜聞不僅使聯合慈善基金會聲望大跌,也使美國民眾的慈善熱情頗為受傷,美國慈善事業由此陷入了相當長一段時間的公眾募捐低潮。

經歷此次事件後,如今美國的基金會不但要接受國稅局的管理和審查,每年填報有關報表,而且每個公民都有權查閱相關報表,以確保捐款人有機會了解自己的捐款用途,保護了美國人的慈善熱情,也保障了美國慈善組織的健康發展。

美國慈善活動的源頭可以追溯到西方的傳統。在美國的現代慈善活動中,仍可以看到基督教「濟世」理念和一些慈善方式如現場捐款的影子。

文化因素:當慈善成為流行

不過,現代美國慈善文化主要基於一種新教理念,即富人只是財富的社會管理人。換句話說,在法律意義上,財富為私人所有,但在道德和價值層面上,超過生活需要的財富就是社會的。

100多年前,卡內基在其《財富的原則》一書中闡述了這種財富觀。在這本書中,卡內基提出:「我給兒子留下了萬能的美元,無異於給他留下了一個詛咒」;「國家通過徵收遺產重稅表明,它譴責自私的百萬富翁的毫無價值的生活。」100多年後,美國股神巴菲特也表示:「我從來不相信王朝世襲式的財富。」

在這種理念的熏陶下,美國的慈善文化得以生根發芽。

如今,美國三大主流財經雜誌——《福布斯》、《財富》和《商業周刊》每年都會推出全球慈善家及慈善企業排行榜。這無疑也促進了美國慈善文化的推廣,使慈善活動得到長久的關注。


推薦閱讀:

芭莎慈善夜群星亮相 袁莉向孫紅雷嫵媚敬酒[組圖]
如何看待修女特蕾莎以及她所經營的仁愛之家的爭議?
不要以為在知乎就見多識廣,這個工作你一定沒聽說過!
請記住,他的名字叫王建煊

TAG:美國 | 慈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