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法國大革命與「自由、平等、博愛」思想

第二章法國大革命與「自由、平等、博愛」思想

季明

2014年02月13日11:22

1789年爆發的法國大革命被認為是歐洲資產階級激進革命的典範。在人們的心目中,它是伏爾泰、孟德斯鳩、盧梭、狄德羅等諸多思想家們所開啟的法國啟蒙運動的一個必然結果。他們打出爭取人權、追求自由、弘揚理性和發展科學的旗號,由思想啟蒙開始到民眾的普遍覺醒並訴諸行動,終於爆發了一場轟轟烈烈的偉大革命。它推翻了君主專制政體,建立了共和國,是歐洲資產階級暴力革命的顯著標志。

一、思想啟蒙與民眾覺醒

據法國史記載,法國大革命是一場以1789年在法國巴黎爆發的一場大規模騷亂為起點、以攻陷巴士底監獄為象徵的社會暴力革命運動。它持續到1799年的霧月政變,拿破崙執政則是它的終點。

法國大革命的爆發,最直接的原因是由民生問題而引發的。1789年,由於支持美國的獨立戰爭,法國政府負債纍纍,陷入破產的邊緣,政府被迫以向銀行舉債、增加稅收、出售官職、出賣國有土地等方法維持。立法權越來越多地落入議會的手中,貴族和資產者把持的議會頒布了更加自由的貿易法律,以方便他們囤積物資,哄抬物價,從中漁利。不少人成了暴發戶,過上了貴族生活。巴爾扎克筆下的高老頭和葛朗台先生就是其中的典型。而自由貿易的結果是全國的物價不斷上漲,最後糧食價格超過了巴黎人的承受水平。為了解決財政危機,1789年5月5日,路易十六被迫召開已經中斷了175年的三級會議,但是,三個等級代表的願望都落空了。憤怒的代表們組建了國民議會,提出制定憲法的要求。路易十六卻強令解散國民議會,同時調動大批軍隊開赴巴黎。國王與民眾之間最後一次協商的機會喪失了。饑寒交迫的人群忍無可忍,爆發大規模騷亂,前去鎮壓的士兵由於也飢腸轆轆,轉而幫助了他們。群眾暴亂的最直接目的,就是要求得到足夠的食物,「麵包、麵包!」常成為他們的口號。1789年7月14日,手持武器的巴黎市民進攻巴士底監獄。監獄裡當時只關押著7個人,但是市民們卻為此激戰了一天,犧牲了98個人。由於巴士底監獄被認為是專制王權的標誌,摧毀它就具有了推翻專制統治的象徵性意味。因而攻佔巴士底監獄極大地鼓舞了廣大法國人民,革命風暴從此席捲了整個法蘭西。需要注意的是,1789年的幾乎每次暴動,都有婦女們走在最前面。

法國大革命的爆發,還有更深層次的原因,那就是廣大市民階層的形成和覺醒。啟蒙思想家在革命爆發前所做的思想啟蒙工作,起到了革命動員的作用。廣大無產階級和資產階級在革命過程中形成了同盟軍,目標指向了封建貴族統治及其不合理的專制制度。儘管後來的新制度建立經歷了曲折嘗試甚至反覆,但法國大革命畢竟開啟了一個新時代的到來。它之所以是一場「大革命」,正如科恩在其《科學中的革命》一書中所說,是因為「法國式的君主專制制度一去不復返了」,「專制政府的工具,星法院和高等宗教事物委員會,被永遠地廢除了」。列寧在談到1789年法國大革命的歷史意義時曾說過:「整個19世紀,即給予全人類以文明和文化的世紀,都是在法國革命的標誌下度過的,19世紀在世界各個角落只是做了一件事情,就是實行了、分別地實現、做到了偉大的法國資產階級革命家們所創始的事情。」

二、資產階級革命原則

關於法國大革命的評價,引人關注的一是如何看待暴力革命的得與失,二是如何看待其精神遺產。暴力革命所引發的社會動蕩和無序狀態持續了多年,尤其是在革命過程中許多濫殺無辜或過激的甚至是恐怖的行為一直為人們所詬病。如革命者們竟然說出「共和國不需要學者」,不分青紅皂白地將罪不至死的化學革命之父拉瓦錫和許多包稅人一起送上了斷頭台。正如科恩在其《科學中的革命》中指出:「法國大革命的極端手段和暴力導致人們對無論哪種形式的革命都可能帶來的不幸結局以及它們的正常的、有益的結果產生憂慮」,「以後,法國大革命走向了極端,進入了恐怖時代,以至於『革命』變成了一個與其說是表述飛速發展的詞,莫如說是一個令人毛骨悚然的詞。曾因參與法國大革命而受到政治迫害並於1794年移居美國的約瑟夫?普里斯特利,為我們說明了18世紀末人們對革命的態度是怎樣發生變化的。」暴力革命對於推翻頑固的封建貴族專制體制往往是必需的,但由此帶來的一系列代價問題促使人們思考真正意義上的革命究竟應該是什麼,如何將革命的代價和弊端減少到最低程度。

關於法國大革命的遺產問題,是與對法國大革命的性質評價聯繫在一起的。從歷史發展的角度來看,法國大革命的實質是一場資產階級革命,是資本主義社會制度初創階段的一場血腥暴力革命。人民的起義成果是最終讓新興貴族和資產者們趁機奪取了全部立法權。他們頒布了著名的《人權宣言》,宣布平等、自由、法治和個人財產的神聖不可侵犯等原則。這些原則的確立,體現了一種歷史進步和社會的發展趨勢,一定意義上可以說是人民的勝利,但從根本上來說,其實是資產階級革命的勝利。因為法國人民在隨後的近代資本主義發展過程之中並沒有得到多少真正意義上的自由和民主。如1791年通過的《勒?夏普利埃法》,這個法又稱為《反公會法》,其目的是禁止工人、農業工人、家庭僱工集會結社,取消了工人罷工的自由。這個《反公會法》的制定過程,是完全合乎當時的法律程序的,因而是合法條令。儘管隨著時間的推移,《人權宣言》中的承諾逐步得到了體現,但我們應該看到,這種歷史進步不是資本家發了善心的結果,而是人民不斷抗爭的產物,尤其是無產階級不斷與資產階級進行政治、經濟鬥爭的結果。一定意義上可以說,如果沒有19世紀以來馬克思主義所開創的科學社會主義理論和實踐,沒有社會主義思潮和運動的影響,資本主義為了避免其滅亡的命運,不得已進行制度改良,就不會有今天的發達資本主義社會。我們必須看到,今天的資本主義社會與早期資本主義無論在制度設計上還是意識形態上都有了很大的不同,發生了巨大變化。儘管當代資本主義的基本矛盾依然存在,問題並沒有得到根本解決,但教條式地對待馬列的預言,認為其短期內將會滅亡,已與事實不符。我們必須承認資本主義依然具有現實生命力的事實,做好應對資本主義與社會主義將長期並存的局面,通過大力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制度,完善經濟文化社會體制,以科學發展、社會和諧的事實來爭取世界上更多的人信仰科學社會主義。

三、利己主義本質

關於法國大革命的歷史意義,無論是馬克思主義者還是西方資產階級思想家,大都給出了總體上的積極肯定評價。所不同之處在於,馬克思主義從社會形態更替的歷史發展高度所給出的積極評價,是從資本主義與封建主義的制度優劣比較中歷史地加以肯定的,如果從更高級的生活形態即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的對比中來看,這場大革命所倡導的價值觀念顯然又是有著明顯的歷史局限性和虛偽性的,其所確立的資本主義社會制度更是有諸多不合理的地方,必將被社會主義所取代。而西方資產階級思想家、政治家們對法國大革命的評價,往往看不到或不願意承認這一歷史辯證法。在他們看來,法國大革命所宣揚的「自由、平等、博愛」思想及由此確立和發展起來的現代資本主義社會制度具有終極的價值意義,是人類的普世價值和政治制度典範。事實果真如此嗎?

我們首先來看看法國大革命爆發後法國的現實政治生態。到1792年,經濟情況仍在不斷惡化,紙幣的不斷發行導致其價值暴跌,其價值僅為面值的50%,而物價則上漲了30%甚至是50%!巴黎人民遂再次爆發起義,君主立憲制被推翻,法王路易十六被送上了斷頭台。吉倫特派把持的立法議會宣布實行共和制。1793年處死路易十六後,經濟形勢進一步惡化,指劵繼續貶值,

物價扶搖直上。首先是糧價猛漲。其他物品的價格也全面上漲,各大城市普遍出現糧荒。但吉倫特派把持的立法議會卻沒有採取任何改善糧食供應的措施,仍強調推行物價自由政策,凡是反對穀物流通和鬧事的人將處以死刑。

巴黎社區代表團發言人警告議會:「宣布我們是法蘭西共和主義者是不夠的,還必須使人民過得幸福,必須有麵包,因為沒有麵包就沒有法律,就沒有自由,就沒有共和國!」立法議會對此的反應是,認為該代表沒有代表群眾的發言權。

嚴重的糧食短缺和城鄉騷亂,迫使國民公會發布了強制指劵流通和限價法令,但他們卻並不真正執行它。群眾代表雅克?盧在巴黎公社演講時指出:「當一個階級的人能夠使另一個階級的人挨餓時,會有真正的自由嗎?當富人能夠利用其壟斷市場的權利來決定其他人的生死時,會有真正的平等嗎?自由、平等、共和國,對廣大勞動者來說,不過是個幻影而已。」當年6月1日,忍無可忍的群眾再次發動了起義,包圍了國民公會,逮捕了大部分吉倫特派代表,並把他們送上斷頭台。據說這些精英們都是從容就義的,臨刑前還為法國人民祝福。

雅各賓派掌權後廢除了1791年憲法,制定了新的憲法,將代議制改為普選制,並頒布了一些限價法,希望能抑制物價上漲,但由於執行不力收效不大。在貴族、吉倫特派和國外敵對勢力的壓力下,雅各賓派開始了「恐怖統治」,一口氣頒布了《懲治囤積法》、《禁止資本外流法》、《禁止多種產品出口法》、《燃料、鹽、煙草限價法》、《穀物限價法》、《全面限價法》等一系列限價法,最後還實行統購統銷。

這樣侵犯資產階級利益的法令引起了很多資產者的極力反對,他們組成了寬容派,極力阻撓限價法的實施,指責雅各賓派的首領們為獨裁者,最後通過議會表決的方式將他們送上了斷頭台,史稱「熱月事變」。

「熱月事變」後,最高限價法被取消,指劵再次暴跌,物價暴漲,食品極度匱乏,導致當年冬天的死亡人數大大增加。1795年4月和5月又爆發了兩次民眾起義,都被鎮壓了。這個期間,熱月黨人又制定了一部新憲法,恢復代議制,議會改為兩院制,國家首腦為督政府(有10位成員,輪流坐莊),根據精英們的理論,這些措施使權力完全被分散,再也沒有特權的影子,腐敗可以根除了。但1795-1796年,經濟形勢是災難性的,全部紙幣發行了幾近400億(初發時為4億),其價值連紙張都不如,1796年2月廢除紙券改用「土地憑證」,結果一個月內貶值了90%。

經濟崩潰的結果是連續的政變:1797年9月14日,兩個督政被踢出局;1798年5月11日,雅各賓派被除;1799年6月17日,議會壓倒督政府。最後的結局就是「霧月政變」,強人拿破崙上台,重新開始了法國的獨裁統治。

可見,從歷史發展的現實角度來看,法國大革命並不像學者們想像的那樣浪漫和充滿詩意。其所倡導的「自由、平等、博愛」口號儘管成為了這場革命的精神標誌,但掩蓋不了資產階級革命的利己主義本質,正是這一本質使法國人民在這場革命和隨後的資本主義發展過程中付出了慘重代價。如果說今天的法國人比之歷史上獲得了更多的自由和民主,那也是人民通過不斷的鬥爭爭取來的,而不是這個社會制度本身所帶來的。資產階級所宣揚的「自由、平等、博愛」口號,直至今天,依然還具有一定的虛偽性和欺騙性。它不過是一種相對於封建社會而言具有一定歷史進步意義的新型資產階級占統治地位的意識形態,不僅談不上有什麼普世價值,更談不上具有絕對的價值真理。關於這一點,我們在下一編中還會有較為系統的理論分析與批判。

四、「自由、平等、博愛」

不管如何評價,我們有一點是需要承認的,那就是法國大革命的一個最直接的成果,就是確立了法國人的基本政治制度走向和核心價值觀念。它集中體現在其國旗——三色旗中,三色旗分別代表著自由、平等、博愛,體現了法國大革命的精神和價值追求。如今,三色旗中間加上瑪利亞娜的頭像,便構成了法國最直觀的識別國家公共職能的標記。從1999年起,只要是省、部級或使館發出的帶台頭信件、小冊子、表格、廣告和信息載體,都必須具備此標記。圖標右邊上行寫有一行小字:自由;平等;博愛。下行寫有一排大寫字:法蘭西共和國。國旗是國家的象徵和標誌。關於國旗說的來歷有多種,其中之一較為普遍:當時參與革命的巴黎市民帽子上戴有一枚紅藍雙色的帽徽,紅、藍二色代表巴黎市民。貴族出身的拉法耶特在紅、藍雙色之間插入代表法國王室的白色,製成三色旗,期望人民與王室攜手合作,建立一個自由平等的新國家。1946年法國憲法確認藍、白、紅豎條三色旗為國旗,並解釋其中含有獨立、自由、平等、博愛的寓意。

1789年法國大革命的綱領《人權和公民權宣言》正式通過。宣言共17條,它莊嚴宣布:人人生而自由、平等,且始終如此;財產權神聖不可侵犯。《人權宣言》從根本上否定了舊時代的王權、皇權和特權,並確立以人權和法製作為新的社會秩序的奠基石。1789年8月,從巴黎傳出的自由、平等、博愛的聲音響徹整個歐洲。《人權宣言》在法蘭西民族的全部文化遺產中佔有重要地位,其基本思想也載入了聯合國的憲章和世界文化遺產。

路易十四時代的法國社會在歐洲佔據一定優勢,法國為歐洲各種事業在思想上發揮了榜樣的作用。當時的專制政體和文化藝術發展之間相對還是比較協調的。路易十四親自創辦了法蘭西舞蹈學院、音樂學院、喜劇院、建築學院和科學院。他本人從七歲開始就每天堅持芭蕾訓練,並親自扮演太陽神阿波羅,由此還獲得了「太陽王」的美名。這一時期的法國在建築、繪畫、戲劇、舞蹈等方面將古典主義藝術發展到了高峰,顯示出極大的文化影響力。整個歐洲的宮廷和貴族都以會說法語為榮,所有的外交條約都用法文來撰寫。從路易十四時代開始,法國的沙龍文化之風日漸興盛。貴婦人家中寬敞、雅緻的客廳,給藝術家和思想家們提供了講壇和聽眾,刺激著他們的靈感和激情。與此同時,剛剛在巴黎出現不久的咖啡館則為市民們提供了各抒己見的場所。

啟蒙思想就這樣在沙龍和咖啡館裡被不斷地宣講、辯論和傳播著。這些咖啡館是大革命時期人們的活動場所。當時人們的思想十分活躍,大家都希望改變那箇舊世界。伏爾泰被公認為啟蒙運動的領袖和導師,啟蒙思想經歷了一個長期的國際性的發展過程,18世紀末在歐洲產生了廣泛影響,促使人們以新的觀念看待自己、社會、國家乃至宗教的本質。伏爾泰和其他所有啟蒙運動的思想家們,如同衝破重重黑暗的亮光,打破了歐洲中世紀的神學枷鎖,開啟了科學和理性之門。可以說,是啟蒙運動為法國大革命的爆發提供了思想輿論準備和內驅力。

另一位思想家盧梭,則描繪了想像中的新制度。盧梭思想的核心內容是社會契約的思想,他認為人民大眾有革命的權利,有義務去創造一個新的社會契約,這種社會契約不取決於財富,不取決於國王的意願,而取決於廣大人民的共同意願。以盧梭為代表的一批激進民主派的革命主張,為法國這場曠日持久的暴力革命的爆發起到了理論先導作用。在啟蒙運動聲勢最盛的這個國度,思想最終演變成行動。1792年9月22日,法蘭西第一共和國成立。

在經歷了長達十多年的革命、恐怖和動蕩之後,人們開始強烈地渴望社會的安定,期盼著強有力的人物出現,結束國家的混亂和危機。在戰場上節節勝利的拿破崙,讓法國人看到了恢復秩序和權威的希望。更重要的是,拿破崙頒布《民法典》,宣誓效忠於1789年的革命原則,也就是說尊重人權、自由、平等的行動,讓已經飽受啟蒙思想熏陶的法國人看到了延續理想的希望。這部1804年正式實施的《法國民法典》,是由拿破崙下令起草的。在圍繞法典草案召開的102次討論會中,正在領導戰爭的拿破崙親自參加了97次。後人把這部沉澱了啟蒙思想和大革命精神的民法典稱為《拿破崙法典》。在兩個多世紀後的今天,法國的現行法律仍基本遵循《拿破崙法典》。《法典》對德國、義大利、西班牙等國家也產生了重要影響。因為,拿破崙將它帶到了自己征服的每一片國土上。

在拿破崙時代,伴隨帝國的擴張,法國大革命精神也在全歐洲得到了傳播。這些國家被拿破崙征服以後,新的原則即法國大革命的「自由、平等、博愛」思想也直接或間接地在這些國家得到了確立,並成為摧毀封建制度和反抗侵略者的有力思想武器。因此,拿破崙以軍事力量和民族壓迫來傳播自己的價值觀念,讓法國從稱霸歐洲的頂峰,重重地跌落下來。後來的一位法國政要從拿破崙身上得出了這樣的結論:「這位偉大人物的一生,對於軍人、統治者和政治活動家都是極有教益的,也包含著對於公民們的教訓。它教導他們:決不應該讓他們的國家聽任一個人的權力去擺布。」

1789年之後不到一百年的時間裡,法國經歷了四次大規模的革命,兩個帝國,兩個王朝,還有兩個共和國。動蕩之中,大革命的思想原則在曲折中慢慢地才得到鞏固和確立。1875年,法蘭西第三共和國誕生了。此時的法國也剛剛完成了國家的工業化。1870年到1913年這40多年時間,法國的工業生產幾乎翻了一番。但隨後的兩次世界大戰的爆發再次影響了它的發展。作為法蘭西第五共和國的總統,戴高樂決心恢復法蘭西應有的光榮。正是在戴高樂時代,法國的經濟全面復甦。除了經濟發展,更為世人所稱道的是戴高樂帶領戰後法國走出的一條獨特的大國之路。

法蘭西第五共和國向世界發出了不可忽視的聲音。國家獨立自主的發展,倡導國與國之間的互相尊重、和平共處,使自由和平等的原則在國際事務中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實踐。正是在這樣的思想主導下,戴高樂實現了他心目中的偉大和光榮。也正是到了這樣的一個發展時期的法國,才可以說法國大革命的精神結出了其所理想的果實。即經過長達兩個多世紀的努力,它才逐漸找到了一條通過踐行啟蒙思想的原則而成就大國地位的發展道路。

自由、平等、博愛,是法國人的價值追求,也是人類社會的美好理想。但要真正地在全球範圍內實現這一理想,人們必須首先小心地剝離資本主義意識形態對「自由、平等、博愛」所作的精緻化綁架,讓更多的人在對資本主義社會制度及其意識形態的批判和反思中,認識到其根本弊端,把握真正意義上的人民自由、平等和博愛的本質要求。


推薦閱讀:

第76回 吃了個法式家常菜...對不起,沒忍住!
法國渣男 VS 法國品質男,你真的了解法式浪漫嗎?
外國人也愛在地上寫字嗎?
【免費課堂】走進法國留學
中國松露與法國松露有多大區別?

TAG:法國 | 思想 | 自由 | 平等 | 革命 | 法國大革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