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人的飲食誤區
糖尿病飲食誤區典型案例及剖析
2014-12-12 16:32閱讀:184 來源:醫學界責任編輯:老者
[導讀] 要點聚焦:飲食療法是糖尿病治療的基礎,沒有良好的飲食控制,再好的藥物也是枉然。然而,在飲食治療的具體實施過程中,由於受某些錯誤觀念的誤導,患者經常陷入這樣或那樣的誤區,結果非但沒能使血糖得到平穩控制,反而對生活質量造成不良影響。下面,筆者結
要點聚焦:飲食療法是糖尿病治療的基礎,沒有良好的飲食控制,再好的藥物也是枉然。然而,在飲食治療的具體實施過程中,由於受某些錯誤觀念的誤導,患者經常陷入這樣或那樣的誤區,結果非但沒能使血糖得到平穩控制,反而對生活質量造成不良影響。下面,筆者結合一些真實案例,就臨床常見的飲食誤區逐一加以剖析和點評,希望能對廣大糖尿病友有所幫助。
誤區一、飲食療法=飢餓療法
臨床實例:張大爺最近因為口渴、多食、消瘦,去醫院一查結果是糖尿病。醫生告訴他,糖尿病屬於「富貴病」,與「吃」有很大關係,病人應該「少吃多動」.張大爺覺得這話有道理,可不是嘛,在過去「連肚子都填不飽」的年代裡,壓根就沒聽說過「糖尿病」這個詞。回家以後,張大爺開始嚴格限食,即便有時餓的飢腸轆轆、心慌手抖也絕不多吃一口,直到一天夜裡出現了低血糖昏迷,多虧發現救搶及時,否則可能連命都搭上了。
專家點評:飲食治療是控制糖尿病的基礎,合理的飲食治療有助於降低血糖、控制體重、減輕胰島b細胞的負擔,少數輕症糖尿病患者甚至只需控制飲食便能使血糖維持正常,因此,飲食療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然而,飲食控制?忍飢挨餓。如果病人進食量太少(每天主食低於150克),很容易出現低血糖,而低血糖又可引起血糖反跳性升高(即「蘇木吉現象」),導致血糖大幅波動乃至失控。不僅如此,由於熱量攝入不足,還會造成體內自身脂肪及蛋白質過量分解,導致飢餓性酮症、身體消瘦、營養不良及免疫力下降。
因此,合理的飲食治療應該是在保持膳食平衡的基礎上,因人而異、適當地限制飲食的總熱量,即根據病人年齡、胖瘦、勞動強度等具體情況,在不影響正常生長發育和日常工作與生活的前提下,適當地控制進食量,而不是一味地忍飢挨餓。
一般情況下,糖尿病人每頓主食不超過2兩,不低於1兩;主張少食多餐,即把正餐的主食勻出一小部分(如半兩主食或者一個雞蛋)作為加餐用;可以多吃些低熱量、高容積、富含膳食纖維的食品,如各種綠葉蔬菜。
誤區二:得了糖尿病,只能吃粗糧青菜
臨床實例:自從查出糖尿病以後,李大娘就過起了苦行僧式的生活:雞鴨肉蛋一概不吃,頓頓是粗糧青菜,就連最愛吃的水果也徹底拜拜,生活水平彷彿一下子回到了解放前。雖然血糖控制得還可以,但時間一長,體質明顯下降,經常頭暈、乏力,隔三差五就感冒,最近還查出患有貧血。
專家點評:其實,李大娘的做法並不可取。糖尿病飲食治療一方面要控制熱量攝入,另一方面還要注意保持膳食平衡。我們每天都需要從食物當中按照一定的比例攝取碳水化合物、蛋白質、脂肪、礦物質、維生素和水等各種營養素,以滿足人體的正常生理需要。但沒有哪一種食物含有人體所需的各種營養素,這就需要飲食多樣化而不能偏食。簡單地說,對糖尿病人吃什麼並無太多限制,關鍵是吃的量要合適。
誤區三、主食少吃,副食不限
臨床實例:患了糖尿病以後,張阿姨每頓飯主食比過去吃得確實少多了,但雞、鴨、肉、蛋等副食品的攝入量卻明顯增加,平常肚子餓了,就用堅果類零食來墊墊。經過一段時間的觀察,張阿姨發現自己血糖控制得並不好,她不禁有些納悶,自己吃得並不多,問題究竟出在哪兒呢?
專家點評:糖尿病飲食治療法的首要原則是控制總熱量的攝入,而熱量不光來自主食,同樣也來自副食,因此,飲食治療既要控制主食,也要控制副食。
主食(米、面等)固然是熱量的主要來源,但副食(雞、鴨、魚、肉、蛋、各種堅果等等)所含的熱量同樣不可忽視。1克碳水化合物產4千卡熱量,1克蛋白質也產4千卡熱量,而1克脂肪可產9千卡熱量。副食中的蛋白質和脂肪進入人體後有相當一部分可以通過「糖異生作用」轉變成葡萄糖,因此,如果副食吃得太多,同樣也會升高血糖。不僅如此,高脂肪、高熱量飲食還會導致肥胖,使血脂升高,加速動脈硬化,引起心腦血管併發症。
有些糖尿病友經常花生、瓜子不離口,認為這樣可以減輕飢餓感。殊不知,堅果屬於高脂肪、高熱量食物,100克堅果(如花生、瓜子、核桃、杏仁等)所含的熱量相當於200克主食,30粒花生米(約12克)所含的熱量相當於—湯匙植物油(10克)或者25克麵粉或大米。因此,堅果類的零食不能隨便吃。
張阿姨儘管主食吃得很少,但血糖總控制不好,就是因為副食及堅果類零食吃得太多。
誤區四、為求限食,不吃早餐
臨床實例:李女士是一位新診斷的糖尿病人,為了控制飲食,她早餐僅僅喝袋牛奶經常不吃早餐,或而不吃主食,以為少吃一頓可以更好地限制熱量。
專家點評:這種做法其實是錯誤的。因為它違背了糖尿病飲食治療中的一條重要原則——「定時定量、少食多餐」,任意「減少餐次、饑飽不均」的做法都是不可取的。如果不吃早餐,很容易引起午餐前低血糖,這樣病人午餐的進食量勢必增加,致使餐後血糖明顯升高,造成一天當中血糖大起大落,不利於病人血糖的平穩控制。所以,糖尿病人進餐一定要定時、定量,必要時,還需在三餐之外加餐。但要注意:加餐並非增加全天的總熱量,只是從全天的總熱量中分出一部分(例如,可把正餐的主食勻出1/4的量作為加餐用),用於兩餐之間(上午9時、下午3時)或是晚上臨睡前的加餐,睡前的加餐可以選用含蛋白質高的食物,如牛奶、雞蛋等,因蛋白質轉變為葡萄糖的速度較慢,有利於防止夜間低血糖。
誤區五、多吃點沒關係,加大藥量便可
臨床實例:老劉是一家企業的辦公室主任,每天應酬不斷,頓頓不是喝高了,就是吃多了,飲食控制對他簡直難於上青天。沒有辦法,老劉只好加大降糖葯的用量,他以為這樣就可以把多吃的食物抵消掉,而不必再擔心血糖升高了。
專家點評:不少糖尿病友認為,多吃點不要緊,增加點降糖葯(或胰島素)就能抵消,這種觀點是不對。這種做法就好比「和面」,面多了加水,水多了加面,最終陷入一個惡性循環。多食勢必會增加胰島b細胞的負擔,加速胰島功能的衰竭,最後導致口服降糖葯繼發性失效;加大藥量,藥效未必相應增加多少,反而會增加其對肝腎的毒副作用,因此,多吃飯多吃藥的做法並不可取。
事實上,不論是那種類型的糖尿病,不管糖尿病的輕重如何,也不管病人是否已接受藥物治療,都不能放鬆對飲食的控制,因為飲食治療是糖尿病治療的基礎,只有在飲食控制的基礎上輔以藥物治療,才能取得理想的降糖效果。否則,即便藥物再好,療效也要大打折扣。
誤區六、水果含糖量高,絕對不能吃
臨床實例:郭女士格外愛吃水果,在得糖尿病之前,經常拿水果當飯吃。不過,自從查出糖尿病之後,郭女士不得不就此「忍痛割愛」.
專家點評:水果中含有豐富的維生素、礦物質及膳食纖維,這些對糖尿病人都是有益的。水果中的糖分以果糖為主,此外還有少量葡萄糖及蔗糖,而果糖在代謝時不需要胰島素參與,因此,糖尿病人在血糖控制良好(空腹血糖控制在7mmol/L左右,餐後2小時血糖不超過10mmol/L)的前提下,允許少量吃些水果,而不必一概排斥。
各種水果的含糖量都不一樣,草莓、柚子、櫻桃、西瓜含糖量較低(不到10%),冬棗、山楂、柿子、荔枝、桂圓、甘蔗含糖較高(約為20%)。建議糖尿病人盡量選擇那些含糖量較低的水果;把水果作為加餐,放在兩餐之間或睡前吃;將水果所含的熱量計入全天總熱量之內,並從主食中扣除這部分熱量,譬如吃200克桔子或蘋果就要少吃25克主食。但如果血糖控制不理想(空腹血糖控大於7mmol/L左右)或血糖波動較大,則暫不宜進食水果,此時可將西紅柿、黃瓜等蔬菜當作水果吃,等病情平穩後再作選擇。
誤區七、「吃干」或「喝稀」,對血糖的影響都一樣
臨床實例:王大娘前不久曾因糖尿病入院治療,住院期間,無論是空腹血糖還是餐後血糖都控制得很好。出院後王大娘繼續按照原方案治療,前兩天去醫院複查,發現早餐後血糖很高。醫生後來了解到,王大娘早餐有喝粥的習慣,餐後高血糖與之有關,於是建議她早餐改吃乾糧,幾天後,王大娘再去複查,餐後血糖果然恢復正常了。
專家點評:研究發現,糖尿病人進食等量大米做成的乾飯和稀飯對餐後血糖的影響有很大差別,喝稀飯的病人餐後血糖顯著升高。這是因為煮爛的稀飯很容易被腸道消化吸收,胃排空時間比較短,故餐後血糖上升得較快、較高。相比之下,乾飯消化、吸收及排空較慢,因而餐後血糖上升得較緩、較低。糖尿病人早餐後、午餐前的血糖處於一天當中較難控制的時段,如果早餐堅持吃乾糧,將有助於此間的血糖的控制,進而有利於全天血糖的控制。所以,餐後血糖控制不好的糖尿病友應改掉喝稀飯的習慣。
誤區八、「無糖」食品,多吃點無妨
臨床實例:趙女士對甜食一向情有獨鍾,經常把冰激凌、小甜點當飯吃。自從患上糖尿病之後,醫生建議她盡量別吃糕點,這讓她簡直難以忍受。後來,趙女士發現超市裡有無糖糕點出售,這不禁讓她大喜過望,每次逛超市,都要大包小包地採購一批,回到家裡無所顧忌地猛吃一通,用她的話講:「反正不含糖,多吃點也不要緊」.不過沒多久,她發現血糖水平再次反彈。
專家點評:有些患者錯誤地認為,「無糖食品」不含糖,因此,可以隨便吃而無需控制。其實,所謂的「無糖食品」只不過是不含蔗糖而已,有些則是加入了甜味劑(如木糖醇),這些甜味劑可增加食品的甜度,但不增加食品的熱量。但是,「無糖食品」畢竟都是澱粉做的,與米飯、饅頭一樣,吃多了同樣會導致血糖升高。因此,糖尿病友不可被「無糖」二字所迷惑,不加節制地大量食用。需要說明的是,無糖食品沒有確切降糖療效,不能用它來取代降糖藥物。
誤區九、凡是甜的東西,就決不能吃
臨床實例:李女士平時很喜歡吃甜。但自從三年前查出糖尿病以後,就再也沒碰過「甜」食,因為她聽周圍很多病友講:糖尿病是吃糖或「甜」食過量造成的。
專家點評:「甜食」不完全等同於「糖類」.自然界中的甜味劑,除了大家所熟知的葡萄糖、果糖、蔗糖、麥芽糖等單糖和雙糖外,還有糖精、木糖醇、山梨醇、阿斯巴糖、蛋白糖等「非糖甜味劑」.這些「非糖甜味劑」雖可增加食物的甜度,但不會增加食物的熱量,市售的糖尿病「代糖」食品,就是用它們來添加「甜」味的。所以,加入甜味劑做成的食品糖尿病人是可以吃的。
需要注意的是,「代糖食品」畢竟還是由澱粉作的,如果不控制攝入量,同樣會導致血糖升高。
誤區十、只吃粗糧,不吃細糧
臨床實例:王大伯是一位老糖尿病友。不久前,在一次糖尿病健康教育講座上聽說粗糧富含膳食纖維,而膳食纖維具有降糖、降脂、通便等多重功效。從此以後,王大伯頓頓吃粗糧窩窩,細糧乾脆一點也不吃。
專家點評:多吃點粗糧的確對糖尿病有益,但不可矯枉過正,一點細糧也不吃。事實上,就碳水化合物的含量而言,粗糧和細糧相差無幾,大體都在75%——80%之間。區別在於粗糧(玉米、小米等)富含膳食纖維,後者除了能延緩腸道對葡萄糖的吸收,還具有降脂、通大便的功效,因此,對於血糖居高不下者,不妨用粗糧代替細糧。但如果粗糧吃的太多,就可能增加胃腸負擔,影響營養素的吸收,長此以往會造成營養不良。所以,主食還是粗細搭配為好。
誤區十一、嚴格限水,口喝也不敢多喝
臨床實例:春節過後,彭先生不明原因出現口渴、多飲、多尿,身體明顯消瘦,後經醫院檢查確診是「2型糖尿病」.在他看來,多尿與喝水多有很大關係,為了減輕尿頻、多尿癥狀,他嚴格限水,即使再渴也不肯多喝一口,直到有一天,彭先生因為「糖尿病高滲性昏迷」住進了醫院。
醫生點評:彭先生的這種做法顯然不妥。糖尿病人多尿不是由於喝水多,而是因為大量葡萄糖經尿排出,導致滲透性利尿的結果所致,而口渴、多飲恰恰是機體對高血糖及體內缺水的一種保護性調節反應。如果糖尿病人嚴重脫水而又不及時補充的話,將會進一步加重高血糖及體內高滲狀態,造成機體內環境紊亂,嚴重者會發生「高血糖高滲昏迷」而危及生命,彭先生的經歷就是過度限水惹的禍。因此,糖尿病人只要沒有浮腫,心、腎功能正常,就不要盲目限制飲水,每天進水量至少應達到1500——2000亳升。小便量越多,越要多補充水分,盲目限水會導致機體脫水、電解質紊亂、血粘度及血糖增高。
誤區十二、光注重食材,不講究烹飪方法
臨床實例:患上糖尿病以後,劉女士在醫生的建議下,由過去頓頓葷食改為葷素搭配,但血糖一直控制得不甚理想。通過了解,發現問題出在烹飪方式上。劉女士雖然葷食吃的少了,但做菜放油太多,而且經常吃一些煎炸食品(炸香春芽、炸蘿蔔丸子等),而油脂吃得太多同樣會導致熱量攝入過剩。
專家點評:許多糖尿病人對「吃什麼」以及「吃多少」都很在意,但對菜的烹飪方式卻不那麼講究。其實,後者也是飲食治療不可忽視的一個重要方面。在製作菜肴的過程中,如果烹飪方法不得當,在菜肴中加入了大量的油、澱粉、調味品,無形中就會增加菜的熱量,不利於血糖控制。建議糖尿病人盡量採取涼拌、清蒸、水煮等烹飪方法,盡量避免煎炒、油炸及用澱粉掛糊。
推薦閱讀:
※3D列印食物即將橫掃全球,甜點、糖果甚至肉類都能列印
※年味十足鮮香酥脆的韭黃春卷,嘎吱嘎吱根本停不下來!
※哪些隔夜菜不能吃?
※記住這5個飲食經驗,保你血糖降1~2個點,非常實用
※青少年兒童必須養成好的飲食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