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前大伯走路覺得累如今右腿被截肢·杭州日報

三年前大伯走路覺得累如今右腿被截肢
糖尿病足患者出現癥狀大多選擇熬一熬等到下肢壞死再去醫院就可能要截肢了
2013-12-02

記者 陳玲

糖尿病不痛不癢、能吃能睡,往往容易讓人放鬆警惕,但這並非該病最可怕之處。對於糖尿病患者而言,最可怕的是疾病導致的各種併發症,它除了侵犯人體的心腦血管、腎臟、眼睛等部位外,腳也是很容易受傷的部位之一。冬季天氣乾燥,對於糖尿病人來說,是最容易發生糖尿病足的時間,因為剛開始的癥狀較輕,很多人總會忽視其嚴重性,等到皮膚壞死才來就診,最後往往落得截肢收場。

3年前走路沒力氣 3年後68歲的大伯要截肢

張大伯,68歲,有糖尿病史。兩周前,大伯被兒子背進了市二醫院。

介入血管科主任周兵接診,看到大伯的右下肢皮膚呈青紫色,腿摸起來冰冰涼,右腳第三、四、五個趾頭都已經壞死發黑。周主任立即給大伯做了CT血管成像,發現他整條右腿的髂外動脈完全閉塞,堵牢的血管長達一米,已失去做手術的意義。最後,大伯只能接受右腿截肢到膝蓋以上的結果。

為此,大伯心裡很後悔,他說自己3年前就感覺走路沒有力氣,稍微走一走自己就覺得累,休息下又好轉,他以為是自己年齡大,人虛了,熬一熬就不去醫院了。誰知道3年後情況會突然加重,自己還失去了一條腿。

「很多病人就是覺得出現癥狀但是並不嚴重,自己還能撐得過去,就不來醫院看,正是這種心態導致病人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價。」周主任惋惜地說,「一開始病人也許只是覺得腳趾發涼,但過一段時間就出現了某個腳趾或多個腳趾發黑,甚至整隻腳發黑,等到這一階段再來醫院的話,就可能需要截肢了。」

糖尿病為什麼會引起截肢?

首先糖尿病人下肢血管病變,動脈狹窄、閉塞,導致血管供血不足,組織壞死,病人的腳對外界刺激不敏感,損傷後很少引起注意,嚴重者便會導致截肢。周主任曾接診過不少類似的案例,有些病人甚至只是因為腳趾皮膚潰瘍,而不得不截掉一根腳指頭。

懷疑下肢血管有病變 建議儘早做個血管檢查

「臨床上大約有10%的糖尿病患者會出現糖尿病足,而截肢的患者中大約一半都是糖尿病足造成的。當血管閉塞後,如果不及時疏通,下肢就很容易發生缺血性潰瘍,最後導致截肢。」周主任說。

為了能及早發現糖尿病患者是否有下肢血管病變,周主任對每一位首診患者都會摸一摸他們的足背動脈。

周主任說,足背動脈就在大腳趾與第二個腳趾之間的足背上,一般情況下都能摸到脈搏的跳動,要是摸不到或是感覺脈搏跳動很弱,就說明血管不是太好。

「有的病人說自己不會摸足背動脈怎麼辦?沒關係,也可以自己測一測末梢循環的時間。怎麼測?很簡單,用手指按壓腳上的皮膚,按下去皮膚會變白色,手鬆掉皮膚又會恢復紅色,如果白色變紅色的時間大於2秒,也就是說末梢循環時間延長了,這也可能說明血管出了問題。」

醫生建議,如果出現問題,病人趕緊上醫院做個血管檢查,及早應對。「一般來說,第一次醫生會建議病人做下肢血管超聲,如果不能確診,再進一步做磁共振血管成像或CT血管成像。」周主任說,確診後則可實施腔內成形術或支架植入術來重建血管。

出現間歇性跛行 是治療的最好時機

糖尿病足部血管閉塞的患者,通常病情會發生這樣的歷程——

一開始,出現間歇性跛行,具體表現為,行走一段距離通常約100——200米,下肢尤其是小腿出現酸痛、無力,不能繼續行走,休息一會,能再次行走,如此病情反覆出現。

第二個階段,不僅走路會痛,休息時也會覺得痛,還有些發麻,用手按摩後會適當得到緩解;再惡化下去,足部就會發生潰爛,肢體逐漸壞死。

此外,很多患者還會感覺兩腿發麻、發冷,皮膚出現色素沉著、青紫,趾甲變形,毛髮脫落,甚至腫脹,感覺不到兩隻腳存在了。

「在間歇性跛行的階段,但是皮膚卻還沒壞死的話,就說明血管堵得不是很嚴重,這時候是治療的最佳時機。」周主任說,糖尿病患者要警惕病情的發展,把握合適的治療時機,原則上講,應該是越早治療越好,當動脈狹窄還不是很嚴重的時候,可以使用藥物控制。越拖則血管閉塞程度及長度越嚴重,介入治療難度越大,效果也越差,等到下肢出現壞死以後,會威脅患者生命,這時截肢將難以避免。

【健康小貼士】

心臟病、失明、腎病

也跟糖尿病有關

糖尿病足是糖尿病最嚴重的併發症,但糖尿病的併發症並不止於此,還有一些其他的併發症,包括心腦血管病變、糖尿病腎病、視網膜病變、神經病變。

據一項2010年美國糖尿病協會(ADA)統計數據顯示,3年以上的糖尿病患者,出現併發症的幾率在46%以上;5年以上的糖尿病患者,出現併發症的幾率在61%以上;而10年以上的糖尿病患者,出現併發症的幾率則高達98%。

心腦血管疾病是糖尿病的併發症之一,糖尿病患者患心腦血管疾病的概率比非糖尿病患者要高4倍,高血壓患者如伴有糖尿病,死亡率比不伴有糖尿病患者高7倍。

作為糖尿病的併發症之一,糖尿病腎病表現為蛋白尿逐漸加重直至腎衰竭,終末期腎衰患者中糖尿病腎病佔40%。

糖尿病視網膜病變,它表現為視力逐漸減退直至失明,糖尿病患者失明的風險更是比非糖尿病患者高了25倍。

我們又該如何早期發現和預防併發症?

定期檢查是重中之重。記住六句話:遠離失明查眼底,遠離腎衰尿蛋白,神經檢查要定期,遠離心梗心電圖,遠離中風重輕症,遠離截肢愛護足。

| 下期預告 |

用眼過度小心患青光眼

本報訊(記者 余敏 通訊員 葉秋玲)以前都說青光眼患者以40歲以上的人居多,但是現在年輕患者也慢慢多起來了。

有媒體報道,一名剛大學畢業的建築設計師,才22歲,就被診斷青光眼早期,醫生認為和她天天對著電腦有關。還有廣州的一位女士,整天沒日沒夜地玩手機,結果也被診斷出青光眼。

我國約有盲人600萬-700萬,每年新增盲人約45萬,導致失明的原因當中,白內障排第一位,青光眼排二位。目前,我國青光眼的發病率為1%—2%,這些青光眼患者中,超過一半的人會失明。

青光眼是一種引起視神經損害的疾病,視神經由很多神經纖維組成,當眼內壓增高時,可使神經纖維損害或萎縮,導致視野狹窄,直至失明。

為什麼過度用眼會導致青光眼?過度用眼會導致眼睛代謝持續旺盛,睫狀突血管的血流量增加,分泌的房水量增加,而房水的排出管道(小梁網)大小是固定的。房水分泌得多,排出得少,前房和後房內的房水量越來越多,眼睛內部的壓力越來越大(眼睛越來越脹),並壓迫視神經,造成看東西模糊、頭暈、頭痛。

所以,眼脹、頭暈、頭痛、鼻樑酸脹、視物模糊、看東西出現虹視現象(即看燈光時在其周圍出現七色的彩圈或暈輪),很可能就是早期青光眼的表現,建議及時去醫院測個眼壓。

白內障和青光眼有啥關係?哪些人是高危人群?該怎樣預防?下期「微訪談」,我們將邀請溫州醫學院附屬眼視光醫院杭州院區青光眼專家潘偉華主任來解答這些問題。如果您有這方面的疑問,也可以給我們的新浪微博「@杭州日報健康三人幫」留言,我們將幫您諮詢專家。

三人幫

微訪談

新浪@杭州日報健康三人幫

推薦閱讀:

我就想問問跑步或快走到底會不會使小腿變粗?
【問答】平足走路為什麼容易累?
據說走路快會導致壯實的蘿蔔腿,墊著腳尖走會讓小腿如鐵錘。是不是真的?
走路晚就是發育遲緩,別逗了,這些因素你考慮了嗎?
普通走路應該先前腳掌著地還是後腳跟?

TAG:杭州 | 截肢 | 走路 | 日報 |